廉政文化六进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廉政文化六进活动,以廉政思想为内涵,以文化为表现形式,以活动为内容,是廉政建设与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在全社会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社会风尚的内在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是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内容,六进活动是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和有效载体。现就如何在全社会积极开展廉政文化六进活动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深刻认识廉政文化六进活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中共中央在《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反腐倡廉教育要面向全党全社会,把思想教育、纪律教育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法制教育结合起来。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积极推动廉政文化进社区、进机关、进家庭、进学校、进企业和进农村”。胡锦涛总书记6月25日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中进一步指出:“各级党委要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坚决查办违纪违法案件”。中央为什么要提出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其意义和重要性在哪里?在这里,我简单地从腐败现象产生的文化根源方面对这个问题作一些阐述。

首先,民主的政治文化或公民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缺失,是腐败问题在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存在的根深蒂固的思想文化根源。无论是官吏还是民众中都存在着极端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倾向,诸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有钱能使鬼推磨”等等,就是真实的写照。解放后,革命后的强大的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曾一度在一定程度上对某些传统的腐败文化进行了抑制。而改革开放后,这些传统文化的“劣根性”在宽松的氛围下得以强势反弹和猛烈释放,甚至变本加厉。后革命时代的意识形态处在构架之中,新的主流价值体系又未生成,整个社会缺乏强势伦理道德的支撑,是非观念发生扭曲,“一切向钱看”在一些领域成为实际的社会法则和价值标准。因此,腐败现象是传统文化劣根性恶性膨胀的一种必然反映,而且,随着这种文化上的堕落,腐败现象也呈现普遍化和社会化,成为一种社会流行病,不仅政府官员腐败会导致政治腐败,而且非政府结构和一般民众之中的腐败之风也愈演愈烈,腐败已经由政治层面向社会和文化层面渗透,且彼此互相助长。

第二,改革开放后社会的价值观念不断发生变化,对于某些社会行为的评价失去了普遍公认的准则,因此,对不少腐败现象的界定和甄别也就不那么明晰了。例如,贪污贿赂属于腐败一般是没有争议的,而请客送礼、公款吃请是否属于腐败则很难一概而论,即使从规范上被认定为腐败,人们大多也会不以为然,甚至认为是工作的必需,实际上通常并不被当作腐败来看待并加以处理。同时,由于

整个社会价值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有些行为在过去被当作腐败,在现在可能就被视为正常和正当,比如政府部门按照市场经济原则而从事某些经济行为,以往会被视为是以权谋私和腐败,而目前则被视为正常甚至加以提倡,干部“下海”就是一个例子。过去被称为是“投机倒把”的某些行为,现在恰恰是被认为是搞活经济的必要手段。对于这类问题,有些的确是合理的,是社会出现的新事物。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反腐败,也必须把反腐败现象置身于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加以透视,不能用老眼光、老观念来看待问题,把一些符合社会发展的新事物视为腐败现象。另一方面,价值观的变动不定确实也使反腐败陷入了文化观念上的困境,使很多腐败行为得以披着改革开放和新生事物的外衣蒙混过关,甚至鱼目混珠。

第三,我们在反腐败上还存在一种认识误区,认为腐败是现代化的“必要成本”,是经济发展的“润滑剂”。从主观方面看,不少人把反腐败同改革开放对立起来,害怕反腐败会影响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廉政搞得太好了,生意就做不成了,所谓“四菜一汤、生意跑光”,就是一种反应。于是不少地方和部门奉行的是“先发展经济后反腐败”的逻辑,甚至提出“经济要上、廉政要让”。实际上,根据有关专家的研究,除了个别情况外,在发展中国家腐败的成本通常超过其效益。国际上对腐败的成本——效益分析的多数结论都是腐败的“成本”大于其“效益”,利用腐败的手段发展经济和推动现代化,最终得不偿失,我们也不例外。但我国社会缺乏对腐败的这种理性认识,诸如“经济要上、廉政要让”之类的模糊观念仍很普遍,这不可避免地干扰了反腐败的正常开展。

由于以上三个方面的观念和认识上的原因,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对腐败的判定总体呈现出模糊不清的特点,人们对腐败现象也趋向麻木不仁,甚至现了“笑贫不笑贪”的灵魂扭曲现象。因此在我们的文化中,请客送礼、吃吃喝喝已似乎是非常正常的事。

当腐败成了一种文化,就意味着不参与腐败就不行。对于一般百姓而言,如果不使用一些请客送礼甚至行贿的手段,很多事都办不成;而对于有个一官半职的人,如果不加入到腐败的行列中,就很难生存下去,特别是那些手中握有实权的人很难逃脱腐败文化布下的天罗地网。在这种腐败的文化尤其是腐败的官文化下,即使有个别清正廉洁者,在腐败氛围的压力下,也不得不同流合污。如果真想洁身自好,则可能受到孤立、排斥、打击,甚至被调离工作岗位。所以最后的结果必然是“好人”被“坏人”拉下水,“好人”越来越少,“坏人”越来越多,以至最后一个地方或部门所有的人都被腐败的官文化所腐蚀。近年来屡屡发生的一些地方和领导班子在反腐败中被“一锅端”,就很能说明问题。这正是为什么虽然我们打击腐败的力度不断加大,但腐败之风仍然难以刹住甚至愈演愈烈的深层次文化诱因。

从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我们反腐败斗争的艰难之处是在于缺少一种反腐倡廉的思想文化氛围,没有一种良好的文化形态来激浊扬清,敦风化俗。因此,当

前的反腐败斗争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注重教育,注重治本,注重预防,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积极开展廉政文化六进活动,在全社会树立廉洁光荣、腐败可耻的文化氛围。

二、廉政文化六进活动要面向全社会。

开展廉政文化“六进”活动,就是要着力扩大廉政文化的覆盖面,提高参与性,增强其影响力和渗透力,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反腐倡廉教育面向全党全社会。

廉政文化进机关。无论是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廉洁奉公的理念,还是规范廉洁从政行为,廉政文化建设的重点无疑还是党的干部和国家公职人员,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拒腐防变能力的强弱,抵御腐朽思想侵蚀能力的大小,影响甚至决定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重视和加强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修德律己教育,切实提高领导干部“管住自己”的能力,始终是廉政文化建设的一项十分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因此开展廉政文化进机关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的广大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大都工作在机关,机关的廉政文化建设搞好了,才能更好引导其他方面搞好廉政文化建设,才能带动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在开展廉政文化进机关活动中,要以开展“读书修德,以德律己”活动为抓手,抓好机关效能建设、文化建设、制度建设,着力提高机关党员干部和全体公职人员的从政道德素质,进一步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

廉政文化进学校。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每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受到的思想教育和影响对其今后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作用是非常大的。开展廉政文化进学校活动,就是要使廉政文化在青少年中产生先入为主的效应,让他们从小就树立“廉洁光荣、腐败可耻”的意识,培养他们正确的、积极的、健康的理想信念、道德观念、法制意识和社会责任,让青少年从小具有艰苦奋斗、抵抗腐败的免疫力,把“清正廉洁”作为人生精神追求深深地植入他们的脑海之中,为他们今后成为廉洁、诚信、守法的公民和社会主义栋梁之材打下坚实的基础。

廉政文化进农村。我国农业人口多,农村面积大,仍然是大城市、大农村的格局。加强农村廉政文化建设是抓好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要根据农村的特点,关注农村的一些难点、热点问题,要分析和研究在建设和发展中农民群众在精神上盼望什么?需要什么?从而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党的思想、政策法规、制度建设、各个时期勤政廉政先进典型人物传播到农村千家万户,让农民群众在廉政文化的影响和熏陶下,增强廉洁意识,监督意识和维权意识,提高农民群众道德素质。

廉政文化进社区。社区是社会的重要单元。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城镇化建设水平的提高,社区作为广大干部、群众的一个生活区域,功能逐步加强和完善,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尤其把廉政文化引入社区建设显得十分重要。通过开展社区群众喜闻乐见的廉政文化活动,如开展围绕廉政内容的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