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古诗两首《池上》《小儿垂钓》
小学四年级语文:古诗两首 (《池上》《小儿垂钓》)

小学四年级语文:古诗两首 (《池上》《小儿垂钓》)小学古诗教学要眼于培养学生感知语言的能力,强调以读为本,通过组织生动活泼、科学有效的朗读训练,引导学生感知语言,感悟形象,体验情感,体会情感,体会用意。
遵循以下思路展开:激趣导入初读感知品读感悟读背体会。
教材分析:《古诗两首》《池上》写乡村孩童的天真可爱,一是偷采,二是不解;而《小儿垂钓》中则有映身、遥招手、不应人。
教学中要把诗句中写景和叙事的画面有机地结合起来,自然巧妙地过渡引导,使整首诗的意境浑为一体。
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的生字:撑、艇、浮、萍、稚、侧。
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中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感受古诗语言的精练之美。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简介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
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刺诗。
他热爱大自然,写下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
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
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池上》。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
(1)读准字音:撑、艇、萍都是后鼻音。
(2)理解词语:浮萍。
(3)齐读诗歌:说说池塘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一个小孩偷采白莲)3、再次自由读诗。
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莲叶田田的,莲蓬嫩嫩的,我也好想去摘。
小孩可能太想吃那嫩嫩的、甜甜的莲蓬,就不经大人同意,撑着船偷偷去采。
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2)生默读,读理解。
(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呢)(3)抓住不解体会孩子的质朴、纯真。
(4)指导读出情趣。
三、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对韩莉老师执教的《古诗两首》的评析(《池上》和《小儿垂钓》)

对韩莉老师执教的《古诗两首》的评析引言韩莉老师是我们学校的一位资深语文教师,在她的带领下,我们学习到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其中,《古诗两首》是韩莉老师执教期间让我印象深刻的诗歌作品。
这两首古诗分别是《池上》和《小儿垂钓》,通过对这两首古诗的评析,我希望能更好地理解其中的诗意和艺术价值。
《池上》内容简介《池上》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古诗。
诗中描绘了在池塘边的柳树下,一个小男孩在水面上玩耍的场景。
整首诗以简明的文字描写了一幅和谐宜人的自然景观。
诗意探究在《池上》中,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宁静。
诗歌开头就以“碧绿”的形容词描绘了柳树的颜色,给人以视觉上的清新感受。
接着,诗人又写道“摇曳出香阴”,通过动词“摇曳”描绘了柳树在微风中的舞动,给人以轻盈愉悦的感觉。
整首诗以流畅的节奏和优美的韵律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妙景色。
此外,诗中出现的小男孩是整首诗的重点描绘对象之一。
诗人将小男孩的游戏与柳树的美景相结合,传递了一种快乐和童真的情感。
诗中描述了小男孩“飞絮飘香舞”,形象地表达了他在水面上嬉戏的场景。
通过描写小男孩的活泼形象,诗人让读者感受到了大自然给人带来的愉悦和自由。
艺术价值《池上》通过简洁而又精确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和谐宜人的自然景观。
诗人运用了形容词和动词等修辞手法,使得整首诗在视觉和听觉上都给人以美的享受。
同时,通过将小男孩与自然景物相结合,诗歌传递了一种快乐和自由的情感,唤起了读者对童年时光的美好回忆。
《小儿垂钓》内容简介《小儿垂钓》是唐代诗人胡令能创作的一首古诗。
诗中描绘了一个少年孤独地垂钓的场景,抒发了诗人对纯真童年的怀念之情。
诗意探究在《小儿垂钓》中,诗人通过对少年垂钓场景的描写,表达了对童年时光的怀念之情。
诗歌开头就使用了“清溪”来形容垂钓的地方,清溪上“绿草如茵”,给人以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
而少年孤独地垂钓的情景,则更加凸显了诗人对童年的怀念。
诗中描述了少年在孤独中垂钓,“独钓寒江雪”,形象地表达了他自立自强、不畏寒冷的心态。
(完整版)四年级下册必背古诗

四年级下册必背古诗1、江南春(唐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2、《春日偶成》(宋程颢)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3、《池上》(唐白居易)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4、《小儿垂钓》(唐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5、《小池》(宋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6、《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7、《别董大》(唐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8、《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9、《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刘长卿)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10、《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池上》(白居易)《江南春》(杜牧)8、《江畔独步寻花》(唐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小儿垂钓》(胡令能)《春日偶成》(程颢)《小池》(杨万里)《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王翰)《送元二使安西》(王维)《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别董大》(高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一年级第一学期(6首)《江南》(汉乐府)《古朗月行》(李白)《敕勒歌》(北朝民歌)《绝句•迟日江山丽》(杜甫)《宿建德江》(孟浩然)《一去二三里》(邵雍)一年级第二学期(8首)《咏鹅》(骆宾王)《悯农•春种一粒粟》(李绅)《悯农•锄禾》(李绅)《江上渔者》(范仲淹)《咏华山》(寇准)《村居》(高鼎)《鹿柴》(王维)《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卢纶)二年级第一学期(10首)《长行歌》(汉乐府)《静夜思》(李白)《登鹳雀楼》(王之涣)《青松》(陈毅)《赠汪伦》(李白)《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贺知章)《早发白帝城》(李白)《赠花卿》(杜甫)《题西林壁》(苏轼)《夏日田园杂兴•梅子金黄杏子肥》(范成大)二年级第二学期(10首)《春夜喜雨》(杜甫)《春晓》(孟浩然)《忆江南•江南好》(白居易)《游子吟》(孟郊)《咏柳》(贺知章)《江畔独步寻花•黄师塔前江水东》(杜甫)《独坐敬亭山》(李白)《竹里馆》(王维)《泊船瓜洲》(王安石)《三衢道中》(曾几)三年级第一学期(10首)《山行》(杜牧)《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枫桥夜泊》(张继)《夜书所见》(叶绍翁)《梅花》(王安石)《竹石》(郑燮)《出塞》(王昌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八阵图》(杜甫)《鸟鸣涧》(王维)三年级第二学期(10首)《望庐山瀑布》(李白)《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杜甫)《清明》(杜牧)《滁州西涧》(韦应物)《明日歌》(钱鹤滩)《夏日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范成大)《望天门山》(李白)《江南逢李龟年》(杜甫)《春日》(朱熹)《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僧志南)四年级第一学期(10首)《峨眉山月歌》(李白)《风》(李峤)《望洞庭》(刘禹锡)《江雪》(柳宗元)《元日》(王安石)《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乐游原》(李商隐)《秋夜寄丘二十二员外》(韦应物)《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乡村四月》(翁卷)四年级第二学期(10首)《池上》(白居易)《江南春》(杜牧)《小儿垂钓》(胡令能)《春日偶成》(程颢)《小池》(杨万里)《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王翰)《送元二使安西》(王维)《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别董大》(高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五年级第一学期(10首)《寻隐者不遇》(贾岛)《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题李凝幽居》(贾岛)《清平乐•村居》(辛弃疾)《所见》(袁枚)《题秋江独钓图》(王士禛)《乌衣巷》(刘禹锡)《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题临安邸》(林升)《浣溪沙•漠漠清寒上小楼》(秦观)五年级第二学期(12首)《游园不值》(叶绍翁)《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七律•长征》(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毛泽东)《四渡赤水出奇兵》(肖华)《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王昌龄)《逢入京使》(岑参)《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龚自珍)六年级第一学期(12首)《大风歌》(刘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大林寺桃花》(白居易)《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陆游)《观书有感》(朱熹)《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陆游)《秋夕》(杜牧)《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刘禹锡)《寒食》(韩翃)《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陆游)《书湖阴先生壁》(王安石)《狱中题壁》(谭嗣同)六年级第二学期(12首)《马诗•大漠沙如雪》(李贺)《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张志和)《夏日绝句》(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墨梅》(王冕)《石灰吟》(于谦)《蜂》(罗隐)《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苏轼)《商山早行》(温庭筠)《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画眉鸟》(欧阳修)《燕子矶口占》(史可法)注:加粗部分为苏教版教材中出现的诵读内容。
小儿垂钓的唐诗

小儿垂钓的唐诗1. 《小儿垂钓》作者:胡令能(唐)诗文: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2. 《小儿垂钓》作者:白居易(唐)诗文: 小儿垂钓水边立,柳絮飘飞春日熙。
一心专注鱼儿动,不闻路人的言语。
3. 《小儿垂钓》作者:王维(唐)诗文: 池塘清浅柳丝长,小儿垂钓坐中央。
钓竿微动鱼儿跃,笑声欢快水波荡。
4. 《小儿垂钓》作者:杜甫(唐)诗文: 小儿垂钓水边坐,柳丝轻拂水面波。
钓竿微动鱼儿跃,欢声笑语乐融融。
5. 《小儿垂钓》作者:孟浩然(唐)诗文: 池塘清浅柳丝长,小儿垂钓坐中央。
• • • • • • • • • •钓竿微动鱼儿跃,笑声欢快水波荡。
6. 《小儿垂钓》作者:刘禹锡(唐)诗文: 小儿垂钓水边立,柳絮飘飞春日熙。
一心专注鱼儿动,不闻路人的言语。
7. 《小儿垂钓》作者:王昌龄(唐)诗文: 池塘清浅柳丝长,小儿垂钓坐中央。
钓竿微动鱼儿跃,笑声欢快水波荡。
8. 《小儿垂钓》作者:李商隐(唐)诗文: 小儿垂钓水边立,柳絮飘飞春日熙。
一心专注鱼儿动,不闻路人的言语。
9. 《小儿垂钓》作者:韦应物(唐)诗文: 池塘清浅柳丝长,小儿垂钓坐中央。
钓竿微动鱼儿跃,笑声欢快水波荡。
10. 《小儿垂钓》作者:杜牧(唐)诗文: 小儿垂钓水边立,柳絮飘飞春日熙。
• • • • • • • • • •一心专注鱼儿动,不闻路人的言语。
稚子弄冰,池上,小儿垂钓这几首诗的认识

稚子弄冰,池上,小儿垂钓这几首诗的认识
摘要:
1.稚子弄冰
2.池上
3.小儿垂钓
4.诗歌的共同点
5.对诗歌的认识
正文:
稚子弄冰,池上,小儿垂钓这三首诗都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分别描绘了冬天孩子玩耍的场景,池塘边的景色以及小孩垂钓的情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传神的描绘,让人们仿佛置身于诗中的世界。
首先,稚子弄冰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冬天的场景,孩子们在冰上玩耍,嬉戏打闹,无忧无虑。
诗人通过描绘孩子们的快乐,展示了生活的美好和无忧无虑的童年。
其次,池上这首诗则描绘了池塘边的景色,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让人们仿佛看到了池塘的水,岸边的草,以及池塘中的鱼。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让人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
再次,小儿垂钓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小孩在河边垂钓的情景,诗人通过描绘小孩的专注和耐心,展示了垂钓的魅力,同时也揭示了生活的真谛。
这三首诗的共同点在于,他们都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对生活的热爱,展示了生活的美好。
他们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丰富多彩,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了生活的真谛。
通过对这三首诗的认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诗人的创作思想,也可以更深入地认识到我国古代文学的魅力。
古诗两首的评析池上和小儿垂钓

古诗两首的评析池上和小儿垂钓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精深含蕴,既能抒发情感,也能反映时代和社会现象。
在中国文学史上,池上和小儿垂钓这两首诗歌作品都已成为经典,令人回味无穷。
本文将对这两首古诗进行评析,以期更好地了解其内在意义和美学价值。
一、池上池上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全诗如下: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从结构上看,池上是一首五言绝句,十分简洁明了。
第一句“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勾勒出了诗中的环境背景,令人生动感受到自然风光的美丽。
第二句“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则直抒主人公的情感,表达了一种悠闲自得的生活状态。
最后一句“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则更是着重强调了人生的短暂与无常,唤起人们珍惜时间、珍惜眼前美好的生活情趣。
从意境上看,池上又寄托了作者的情感和人生哲思。
这首诗中,有着对生活的赞美,对自然的爱慕和对人生的思考。
生命的短暂让我们更应该注视眼前,珍惜每一个细节,努力挖掘出生活中的美好,从而使自己快乐幸福。
同时,池上还着重凸显了庄重的重阳节,暗示了人们在传统文化中的根源和文化底蕴,南国文化温婉恬淡的气息也深深地渗透在这首诗中。
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以及其诗词创作的背景,池上代表了唐朝时期诗人所表达的中国传统美学情趣和人文气息,近乎完美地诠释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雅”韵和“气”的内涵。
二、小儿垂钓小儿垂钓是郑板桥所作,全诗如下: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小儿垂钓不仅仅是一首诗,简单清丽的语言里面,蕴涵了深邃的思想。
首句“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前两句勾勒出了诗人的文化背景,后两句表达了郑板桥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以及郑板桥对趋于和谐局面的向往。
中间的小谢正是指和寅,他与王羲之、王献之、王珣一起被称为东晋四家书法,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巨匠。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池上》《小儿垂钓》)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作为中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本教学设计以《池上》和《小儿垂钓》两首古诗为材料,旨在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韵味,感悟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水平。
二、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文学艺术品的特点和意义。
2.感受诗歌中的意境,理解作者运用各种语言技巧表达情感。
3.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感技巧。
4.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学生的观察、联想、比喻、象征等综合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语言细节的把握和理解,情感意境的感悟。
2.难点: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文化蕴涵,如何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与感受。
四、教学过程1.预习过程要求学生在课前先自行阅读或背诵这两首古诗,理解句子的意思,尤其是字词的体验,体味句子的读音和意境,加深对文学作品的感性认识,为顺利开展教学做准备。
2.导入先用图片向学生展示《池上》的画面,让学生想像自己站在池边远眺。
然后再通过语言描述,引导学生完成情感的迁移。
例如:“古人沿池边植柳,不仅美化了环境,还有留住年轮和墨色的寄托,留住自己的绵延之感,像静静的心灵和恬美的生活。
”3.探究接下来,教师将进入《池上》的学习,学生听教师的解读,并就以下问题开展探究:古时候的池边环境是怎样的?“疏影横斜水清浅,”这句话描绘了什么意境?怎样表现出水清壮观的意大利,蕴含了怎样的情感?池塘中鹭鸟的形象对诗歌有什么作用?“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这句诗怎样表现信仰?对比人、物形象与“水一方以容器,者以为镜”之间隐含的意义,并谈一谈意象和象征的关系。
在探究中,教师指导学生充分感受《池上》的情感内涵,掌握文字的汉字掌握氛围和意境,培养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4.体验学生进行朗读。
进行“口语解说”游戏。
通过画画表达诗歌的意境。
5.拓展学生阅读《小儿垂钓》。
体验《小儿垂钓》的情境与意境。
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二首》(《小儿垂钓》《池上》)课文原文及赏析

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二首》(《小儿垂钓》《池
上》)课文原文及赏析
《小儿垂钓》和《池上》是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二首》中的两首古诗,下面是这两首古诗的原文及赏析。
《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小孩子在河边学钓鱼的情景。
诗人通过对小孩子外貌和动作的细腻描写,如“蓬头稚子”,“侧坐莓苔”,生动地刻画出了一个天真可爱,专心致志的小钓手形象。
而“遥招手”和“怕得鱼惊不应人”则表现出小孩子的机灵和专注,既怕惊扰了鱼,又想回答路人的问话,十分生动有趣。
《池上》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小孩子在池上偷偷采白莲的场景。
诗人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描绘出了小娃的天真活泼和无忧无虑。
其中,“偷采白莲回”一句,既表现了小娃的顽皮,又展示了他的快乐。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则形象地描绘出了小娃采莲后,水面浮萍被划开的痕迹,进一步突出了小娃的天真可爱。
这两首诗都充满了童真童趣,通过诗人的笔触,让我们感受到了童年的快乐和纯真,同时也展示了孩子们的无邪和活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出现的生字“撑、艇、浮、萍、稚、纶”。
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教学重点:
1、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池上》、《小儿垂钓》,丰富古诗积累。
教学难点:
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调动积累,导入新课。
1、师:现在已是初夏时节,星期天我路过南湖边的一个小池塘时,看到有几朵小荷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我想到了诗人杨万里《小池》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说到池塘、荷花,你们还想到哪些诗句呢?
2、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3、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是讲的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它的题目就叫《池上》。
(板书诗题:池上)
相机顾名思义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
4、学生齐读题目。
5、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
(2)教师小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喻诗”。
他热爱大自然,写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
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
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
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①读准后鼻音:撑、艇、萍;
②学习新词:浮萍,理解词义,练习书写。
(2)齐读诗歌。
(3)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
(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
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1)学生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小组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
(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1)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到的“莲叶何田田”的美好画面,唤起学生对荷花池和娇嫩莲蓬的向往之情。
)
(2)小孩如何偷采白莲的?
①学生畅谈自己想象到的小娃偷采白莲图。
因太想吃那嫩滑、甜美的莲蓬,而不经大人同意就小心翼翼、偷偷撑船去采池中莲蓬。
②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样子。
(让学生为“小娃偷采白莲图”起个题目)
③朗读前两句,思考:你最欣赏其中哪个字?
(“偷”,结合自己小时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
④配乐再次有韵味地诵读前两行诗句。
(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
(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
)
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学生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池上》赏诗会——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
3、熟读成诵。
五、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1、背诵课文。
2、默写《池上》。
3、依据《池上》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引入新课。
我们学习《古诗二首》的第二首诗。
《小儿垂钓》。
(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播放录音)
1、认读生字词: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借问、遥招手、不应人。
(注意生字“蓬、稚、遥”的字音字形。
)
2、教学生字“钓”,注意右边“勺”里面的“点”不要丢掉。
3、学生试读全诗。
三、释题介绍作者。
读课题,思考:“小儿”指什么?“垂”在字典中怎么解释?用钓竿钓线部分,理解丝线的一头向下可以说成是垂下来的线。
并引导学生理解:“垂钓”什么意思?“小儿垂钓”什么意思?
(看多媒体录像,作者简介。
)
四、学习前两句。
1、指名读第一句。
思考:是什么样的小孩在钓鱼?从哪看出他年龄很小?理解“蓬头、稚子”。
这个头发很乱的小孩在干什么?字典中“纶”什么意思?
出示投影图,指图理解“学垂纶”就是学钓鱼的意思。
蓬头:形容头发乱。
稚子:儿童,幼小的孩子。
垂纶:垂。
东西的一头向下;纶:丝。
2、指名读第二句。
思考:小孩儿学钓鱼是怎么坐的?坐在哪?
投影出示插图帮助理解侧坐:身体向一边歪斜着坐。
莓苔:河边的蒿草。
映:遮掩、遮蔽。
3、指导朗读。
小孩年龄这么小,却独自坐在草丛中模仿大人的样子学钓鱼,你觉得小孩怎么样?(板书:天真可爱)。
这样的小孩你们喜欢吗?要读出对小孩的喜爱之情。
教师范读,学生试读。
4、指名说前两句诗意。
出示投影边听读边体会,想像诗中情景,加上想象再说这两句诗意。
五、学习后两句。
1、齐读第三句。
思考:小孩正急切地盼鱼儿上钩,出现了什么情景呢?从哪看出路人
在问路?“借问”什么意思?想象路人来问路的情景,并思考:路人可能问些什么?小孩是怎么做的?想象小孩是怎么招手的?思考:小孩招手是什么意思?“遥”是什么意思?
2、指名读第四句。
思考:小孩为什么摆手?从哪看出怕把鱼吓跑?怕什么声音吓跑鱼呢?除怕路人脚步声、问话声还怕什么声音呢?读后半句,思考“应”是什么意思?“不应人”呢?
3、小孩既怕路人脚步声、问话声吓跑鱼,又怕自己回答声吓跑鱼,他一门心思扑在钓鱼上,你觉得他钓鱼钓得怎么样?(板书:专心认真)
4、学生扮路人、小孩表演,体会小孩紧张心理和天真可爱的形象。
5、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小孩紧张的心理和活泼可爱的特点。
6、指名看图说后两句意思。
六、体会诗的意境。
学生观察图,边看课文朗读边体会,想像诗的意境。
(播放媒体课文朗读)
指名到前面讲全诗的内容,要展开想像。
指导朗读,读出诗的意境美。
七、指导背诵全诗。
八、总结。
这首诗前两句写了小孩的样子和钓鱼的姿势,后两句描述了小孩专心致志学钓鱼的神态,把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孩描绘得活灵活现,用词准确,意境美而不俗,使人读后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