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年表
史记·六国年表原文、注释与翻译

史记·六国年表原文、注释与翻译太史公读《秦记》②,至犬戎败幽王,周东徙洛邑,秦襄公始封为诸侯,作西畤用事上帝,僭端见矣。
礼曰:“天子祭天地,诸侯祭其域内名山大川。
”今秦杂戎翟之俗,先暴戾,后仁义,位在藩臣而胪于郊祀③,君子惧焉。
及文公逾陇,攘夷狄,尊陈宝,营岐雍之闲,而穆公修政,东竟至河,则与齐桓、晋文中国侯伯侔矣。
是后陪臣执政,大夫世禄,六卿擅晋权,征伐会盟,威重于诸侯。
及田常杀简公而相齐国,诸侯晏然弗讨,海内争于战功矣。
三国终之卒分晋,田和亦灭齐而有之,六国之盛自此始。
务在彊兵并敌,谋诈用而从衡短长之说起。
矫称蠭出,誓盟不信,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
秦始小国僻远,诸夏宾之,比于戎翟,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
论秦之德义不如鲁卫之暴戾者,量秦之兵不如三晋之彊也,然卒并天下,非必险固便形埶利也,盖若天所助焉。
或曰“东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孰”。
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
故禹兴于西羌④,汤起于亳⑤,周之王也以丰镐伐殷,秦之帝用雍州兴,汉之兴自蜀汉。
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
诗书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而史记独藏周室,以故灭。
惜哉,惜哉!独有《秦记》,又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
然战国之权变亦有可颇采者,何必上古。
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⑥。
传曰“法后王”,何也?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⑦。
学者牵于所闻,见秦在帝位日浅,不察其终始,因举而笑之⑧,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⑨。
悲夫!余于是因秦记,踵春秋之后,起周元王⑩,表六国时事,讫二世,凡二百七十年,著诸所闻兴坏之端。
后有君子,以览观焉。
注释①《索隐》注:六国,魏、韩、赵、楚、燕、齐,并秦凡七国,号曰“七雄”。
②《索隐》注:即秦国之史记也,故下云“秦烧诗书,诸侯史记尤甚。
独有秦记,又不载日月”是也。
③《索隐》案:胪字训陈也,出尔雅文。
以言秦是诸侯而陈天子郊祀,实僭也,犹季氏旅于泰山然。
《正义》“胪?”作“胪”,音旅,祭名。
高中语文 专题二 第6课 六国年表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1.本文按时间顺序写了哪些治水工程?
明确:
特点
解析
好处
从结构上 看,序文
与表文 相辅相成
从表格上 看,以时 间为经、 国别为纬
它由两部分组成:一、序文;二、 表文。序文和表文相辅相成。序文是表 文的高度概括,表文是序文的具体展开 ,序文对表文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表文 对序文有烘云托月的功能。
2.形容词活用 (1)形容词作动词 ①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 ②秦始小国僻.远. (2)形容词使动用法 务在强.兵并敌 (3)形容词为动用法 君子惧.焉
雄: 称雄 僻远: 地处偏远
强: 使……强大
惧: 为……感到害怕
五、文言句式 1.判断句 非必险固便形势利也(“非……也”表判断) 2.省略句 营(于)岐雍之间 (省略介词) 3.倒装句 状语后置句 ①征伐会盟,威重于诸侯。(正常语序: 威于诸侯重) ②故禹兴于西羌,汤起于亳。(正常语序:故禹于西羌 兴,汤于亳起)
介词,凭借 介词,因为 连词,表目的,来
④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动词,认为
四、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至犬戎败幽王,周东.徙洛邑 ②矫称蜂.出,誓盟不信 ③此与以耳.食无异。悲夫! (2)名词作动词
①作西畤用.事上帝 ②是后陪臣执政,大夫世禄. ③周之王.也以丰镐伐殷 ④秦之帝.用雍州兴
公元前766年,秦襄公在战争中阵亡,葬于故地西垂。
端正认识,以启后人——《六国年表》 秦统一天下后,采取“焚书坑儒”的残酷政策,钳制人民的 思想。大量的史书被无情地销毁,历史在这里几乎成为空白,仅 存的《秦记》又不够清楚完备,六国的历史不为人所知,六国可 以为后人借鉴的一些经验教训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当时,一 些学者不能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评价历史。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 司马迁怀着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以挽救历史、还历史以完整面目 为己任,挺身而出,不辞辛苦,广泛地搜集资料,去芜存精,将 六国史料整理成《六国年表》,上承《春秋》,端正当时人们的 一些错误认识,以启后人。
史记.六国年表

十三
二十三
七
七
烈侯好音,欲赐歌者田。徐越侍以仁义,乃止。
六
盗杀声王
燕釐公元年。
三
安王元年。
十四
伐魏,至阳狐。
二十四伐秦,至阳狐。
八
八
楚悼王类元年。
二
四
二
十五
二十五太子罃生。
九
郑围阳翟。
九
二
三晋来伐我,至桑丘。
三
五
三
王子定奔晋。
秦惠公元年。
二十六虢山崩,壅河。
韩烈侯元年。
赵武公元年。
三
归榆关于郑。
七
三十八
十四
五
宋景公卒。
十九
二十七
卫敬公元年。
八
三十九
蔡侯齐元年。
十五
六
宋昭公元年。
二十
二十八
越人来迎女。
九
四十
燕成公元年。
七
二十一
二十九
晋大夫知伯宽率其邑人来奔。
十
四十一
二
八
二十二
三十
十一
四十二楚灭蔡。
三
九
二十三
三十一
十二
四十三
四
十
二十四
三十二
十三
四十四
灭杞。杞,夏之后。
五
十一
二十五
三十三
伐义渠,虏其王。
十四
四十五
六
十二
二十六
三十四
日蚀,昼晦,星见。
十五
四十六
七
十三
二十七
秦躁公元年。
十六
四十七
八
十四
二十八
二
南郑反。
史记·六国年表

秦既得意① ,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② 尤 甚,为其有所刺讥也。诗书所以复见③者, 多藏人家,而史记独藏周室④ ,以故灭。 惜哉,惜哉!独有秦记,又不载日月,其 文略不具⑤ 。然战国之权变⑥亦有可颇采 者,何必上古。
①得意:指统一天下。 ②诸侯史记:即各国国史。 ③复见:重新流传于世。 ④独藏周室:这是司马迁的一种主观推测。 实际上,列国国史由本国史官负责编录并 保管。诸侯和周王室之间虽然在图书方面 确实存在着交流活动,但各国国史是否都 集中在周王室收藏,难以断言。 ⑤不具:不完整。 ⑥权变:指变通的办法,应急的对策。可 颇采者:可以大量采用的。
(四)阅读与研究
1、从上往下看,了解一个国家在特定时间内的大 小事情。 2、从左往右看,了解一段时间内各国的事情。 3、单线看,了解一个国家的发展状况
4、综合看,由始至终,由序文到表文看,战国风 云就在眼前。 5、对照看,与本纪、世家、列传、书兼观并读
二、原文串讲
太史公读《秦记》 ① ,至犬戎败幽王② ,周东徙③洛 邑,秦襄公④始封为诸侯,作西畤用事上帝⑤ ,僭端 ⑥见矣。礼⑦曰:“天子祭天地,诸侯祭其域内名山大 川。”今秦杂戎翟⑧之俗,先⑨暴戾,後仁义,位在籓 臣而胪於郊祀⑩ ,君子惧焉。
(三)《六国年表》的内容
《六国年表》上起周元王元年(前476),下至秦二世 卒年(前207),首尾270年。 太史公‚因《秦记》,踵《春秋》‛‚表六国时事‛, 欲观秦并吞天下之迹。 《六国年表》以秦为主,表列秦于六国之上。此时周 王室虽已衰微,但尚未灭亡,故仍列秦于表首。 秦国最后统一了六国。司马迁说,不要因为秦国后来 的短祚就否定了它的一切,必须看到它在中国历史发 展中的重要作用,这就是‚世异变,成功大‛。 由此,司马迁提出‚法后王‛,就是要效法秦的顺应 变化以促使国家统一而获得历史前进的政策主张。在 汉朝把秦一概骂倒的否定声中,司马迁的识见,犹如 一之成孰①”。 夫作事者②必於东南,收功实者③常於西 北。故禹兴於西羌④ ,汤起於亳⑤ ,周之 王也以丰镐伐殷⑥ ,秦之帝用雍州兴⑦ , 汉之兴自蜀汉⑧ 。
高中语文选修系列《六国年表》(共52张PPT)

使……强大 (10)务在强 兵并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_______________ . 以……为先 (11)先 暴戾,后仁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_____________ .
六国年表
学习目标
1、积累基本的文言知识,能通过看注释疏通 文言文,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现象。
2、能从年表中看出六国的发展轨迹,了解司 马迁的历史观。
1.字音辨识 (xǐ) 迁徙 . ) 于郊祀(lú 胪 . (qiānɡ) 西羌 . u) (mó 相侔 . o) (hà 丰镐 . ) (zhì 西畤 . ) (lì 暴戾 . ) (dí 夷狄 . (zhǒnɡ) 踵 . 称蜂出(jiǎo) 矫 . n) 端(jià 僭 . 臣(fān) 藩 . ) 雍(qí 岐 . ) 州(bó 亳 . n) 然(yà 晏 .
3.一词多义 并天下最终 . 然卒 群臣皆愕,卒 起不意通“猝” . (1)卒 者,其惟圣人乎终 有始有卒 . 死 公子季友卒 .
而从衡短长之说起采用 谋诈用 . 于是尧听四岳,用鲧治水任用 . ,和为贵用处 (2)用礼之用 . 善骑射,杀首虏多因为 . 广用 不尽资财 资用 .
(2)非必险固便形势利也。(判断句)
这并不一定是凭借地势险要的有利条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者牵于所闻。(被动句)
有学问的人拘泥于自己的见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誓盟不信。(被动句)
六国年表

卫悼公亹 元年。
三十三。 七 襄子卒。
九
三十一
魏文侯斯 韩武子元 赵桓子元 八 元年。 年。 年。 二 二。郑幽 公元年。 韩杀之。 三。郑立 幽公子, 为繻公, 元年。 四 赵献侯元 九 年
十
三十二
十一
三十三
422 四 421 五 420 六
三。作上 三 下畤。 四 五
二 三 四
十 十一 十二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六
十五
二十三
二十五
四十七
韩景侯虔 元年。伐 郑,取雍 丘。郑城 京。 韩景侯虔 元年。伐 郑,取雍 丘。郑城 京。
赵烈侯籍 元年。魏 二十四。 二十六 使太子伐 简王卒。 中山。
四十八。 取鲁郕。
赵烈侯籍 元年。魏 二十四。 二十六 使太子伐 简王卒。 中山。
四十八。 取鲁郕。
二。郑败 韩于负黍 二 。
十
十二
十三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四 十五 十六
386 十六
赵敬侯元 魏武侯。 年。武公 秦出公元 。元年。 韩文侯元 子朝作 十六 年。 袭邯郸, 年 乱,奔魏 败焉。 。 二。伐 二。庶长 郑,取阳 改迎灵公 二。城安 城。伐 太子,立 邑、王垣 二 宋,到彭 为献公。 。 城,执宋 诛出公。 君。 秦献公元 三 年。 二。城栎 四 阳。 三。日 蚀,昼晦 五 。 三 四 五 三
十三
五十四。 知伯谓简 知伯伐 郑,驷桓 子,欲废 二十五 子如齐求 太子襄 救。 子,襄子 怨知伯。
十六 十七。救 郑,晋师 去。中行 燕孝公元 文子谓田 年 常:「乃 今知所以 亡。」
463 六 462 七
十四。晋 人、楚人 来赂。 十五 十六。堑 阿旁。伐 大荔。补 庞戏城。 十七 十八 十九
语文选修《六国年表》教学课件

外部的机械力量能够让人的肢体断裂,但不能 切割下哪怕一小块人的灵魂。自然界的病菌能 够损坏人的器官,但没有任何路径可以侵蚀人 的灵魂。总之,一切能够致残肉体的因素,都 不能致残我们的内在生命。正因为如此,一个 人无论躯体怎样残缺,仍可使自己的内在生命 保持完好无损。
原来,上帝只在一个不太重要的领域里掷骰子, 在现象世界拨弄芸芸众生的命运。在本体世界, 上帝是公平的,人人都被赋予了一个不可分割 的灵魂,一个永远不会残缺的内在生命。同样, 在现象世界,我们的肉体受千百种外部因素的 支配,我们自己做不了主人。可是,在本体世
3.惟起居饮食日顺其常,福莫大焉。
——《西畴老人常言》
赏读:人只要每天有规律地起居饮食,这就是 莫大的幸福了。
知识卡片
1.人物名片
(1)秦襄公(?~前766),西周末秦国君主。公元 前777~前766年在位。时周幽王宠褒姒,废太 子申,立褒姒子为太子,又屡次欺骗诸侯,大 失人心,于前771年为西戎、犬戎所攻杀。襄公 率兵救周有功,复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次年, 他被周平王封为诸侯,又被赐封岐山以西之地。
3.文体知识
关于“表”
表,是司马迁谱列帝王、诸侯、贵族、将相大 臣的世系、爵位和简要政绩的表格,以年代远 近、史事繁简而分为世表、年表、月表。《六 国年表》谱列了自周元王元年(前476年)至秦二 世三年(前207年)共269年间周朝和战国七雄的 世系。
预习作业
1.通假字 (1)今秦杂戎翟之俗 ___翟_____同____狄____,_我___国__古__代__北__方__的__一__个__民__族__ (2)而穆公修政,东竟至河 ___竟_____同____境____,_边__境__,__疆_ 界 (3)务在强兵并敌,谋诈用而从衡短长之说起 ___从_____同___纵_____,__合__纵__;__; ___衡_____同___横_____,__连__横____ (4)秦始小国僻远,诸夏宾之 ___宾_____同___摈_____,__排__斥____
语文《史记选读》课件六国年表

五、古今异义
①学.者.牵于所闻 古义:____有__学__问__的__人_______。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②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 古义:_____达__到__目__的________。 今义:称心如意,感到非常满意。
藩.臣(fān) 薨.(hōnɡ)
二、通假字
①今秦杂戎翟.之俗 __翟__,__同__“__狄__”__,__我__国__古__代__北__方__的__一__个__民__族___ ②东竟.至河 __竟__,__同__“__境__”__,__边__境__,__疆___界______
③谋诈用而从.衡.短长之说起 __从__,__同__“__纵__”__,__合__纵__;__衡__,__同__“__横__”__,__连__横________ ④诸夏宾.之 宾___,_同___“__摈__”__,__排__斥__ ⑤西方物之成孰. _孰__,__同__“__熟__”__,__成__熟__
(3)而
①及田常杀简公而.相齐国 _连__词__,__表__顺__承________ ②谋诈用而.从衡短长之说起 __连__词__,__表__并__列_______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__连__词__,__表__转__折_______ ④吾尝终日而.思矣 ___连__词__,__表__修__饰______
⑥谋诈.用而从衡短长之说起
_形__容__词__作__名__词__,___阴__谋_诡___诈__的__手__段___ ⑦矫称蜂.出 __名__词__作___状__语__,__像__蜂__一__样_______ ⑧誓盟不信. ___名__词__作__动__词__,__讲__信__用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 国 年 表
《史 记 》 选 读
史记
•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为汉代文学家、史学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为汉代文学家、 家司马迁所著。记事,上起轩辕, 家司马迁所著。记事,上起轩辕,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约 三千年,凡举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艺术、 三千年,凡举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艺术、天 地理、风俗。全书分表、 本纪、世家、列传, 文、地理、风俗。全书分表、书、本纪、世家、列传,共 130篇,50余万字。其中,表十篇,有世表、年表、月表, 余万字。 篇 余万字 其中,表十篇,有世表、年表、月表, 自三代迄于太初,略远详近,断限明确,意在解决“ 自三代迄于太初,略远详近,断限明确,意在解决“并时 于世,年差不明” 于世,年差不明”的问题对于头绪纷繁的历史事件载其发 生的年月;书八篇,帝王本纪十二篇,世家三十篇,; ,;列 生的年月;书八篇,帝王本纪十二篇,世家三十篇,;列 传七十篇,是为古往今来能够“立功名于天下” 传七十篇,是为古往今来能够“立功名于天下”的各阶层 代表人物立传。 代表人物立传。 •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体大思精、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体大思精、 流芳万世的巨著,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颗大放异彩的明珠。 流芳万世的巨著,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颗大放异彩的明珠。 是一部以中国古代的治乱兴亡为背景、追求“历史与人性” 是一部以中国古代的治乱兴亡为背景、追求“历史与人性” 的著作。它的光辉,亘古至今,影响极其深远, 的著作。它的光辉,亘古至今,影响极其深远,是中华古 代文化的一座仰之弥高的巨峰。 代文化的一座仰之弥高的巨峰。
解读《六国年表.序》 解读《六国年表 序
• 二、思内容 • 1、《六国年表》是以什么材料为基 六国年表》 础撰写的?为什么依据这部史书? 础撰写的?为什么依据这部史书? • 2、《秦记》所描述的社会背景是怎 秦记》 样的? 样的? • 3、你能不能从序文中太史公的看法 和观点 ?
读表方法一
“十表”存目 十表” 十表 三代世表、 三代世表、十二诸侯年表 六国年表、 六国年表、秦楚之际月表 汉兴以来诸侯年表、 汉兴以来诸侯年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惠景间侯者年表、 惠景间侯者年表、建元以来侯者年表 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 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汉兴以来将相名:“表者,录其事而见之。按《礼》有表记”; • 郑玄 云:“表,明也,谓事微而不著者须表以明之,故曰表也”(司 马贞《史记索隐·三代世表》); • 刘知几曰:“表以谱列年爵”(《史通》卷二); • 郑樵曰:“表以正历”(《通志·总序》); • 顾炎武曰:“表所由立,昉于周之谱牒,与纪传相为出入”(《日知 录》卷二六); • 汪越曰:“按表者,纪月编年,聚而为绘图指掌,经纬纵横,有伦有 脊”(《读史记十表》); • 牛运震曰:“史之有年表,犹《地理志》之有图经,族谱之有世系也, 昔人推之,以为史家之本源冠冕。盖事繁变众,则年月必不能详;世 积人多,则传载必不能备。年表者,所以较年月于列眉,画事迹于指 掌,而补纪传书志所不及也”(《史记评注》卷三)…… • 概而言之,“表”以时间为线索,直观、系统、简明地表述历史事件, 可与纪、传、书、志等史体参照互补。
解读《六国年表.序》 解读《六国年表 序
• • • • • • • • • • 一、识词义 1、周东徙洛邑 2、僭端见矣 先暴戾, 3、先暴戾,後仁义 4、六卿擅晋权 矫称蜂出, 5、矫称蜂出,誓盟不信 秦始小国僻远, 6、秦始小国僻远,诸夏宾之 事异变, 7、事异变,成功大 8、法后王 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 9、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
学习目标
• 1、了解《史记》中“表”的体例特点 • 2、解读《六国年表序》 (掌握实词、 虚词的用法及内容),掌握读表的方 法。 • 3、体会太史公在其中的历史倾向性
史记》 《史记》中的 “表”
• 《史记》的“表”共有十篇,可分两类。一类是 史记》 共有十篇,可分两类。 大事年表, 年经事纬,纵横互订” 大事年表,“年经事纬,纵横互订”。另一类是 人物的年表,一些传不胜传的人物,就以表载之。 人物的年表,一些传不胜传的人物,就以表载之。 史表的创制, 史记》体例的一大特点。 史表的创制,是《史记》体例的一大特点。
大家论“ 大家论“表”
• 自从司马迁创立“表”这种史体之后,对“表”的评价有两种截然不 自从司马迁创立“ 这种史体之后, 同的看法: 同的看法: • 一种以刘知几为代表,认为《史记》所创立的表“无用” 一种以刘知几为代表,认为《史记》所创立的表“无用” …… 未见其宜。何则? 观马迁《 未见其宜。何则?……观马迁《史记》则不然。夫天子有本纪,诸侯 观马迁 史记》则不然。夫天子有本纪, 有世家,公卿已下有列传,至于祖孙昭穆、年月职官,各在其篇, 有世家,公卿已下有列传,至于祖孙昭穆、年月职官,各在其篇,具 有其说,用相考核,居然可知。而重列之以表,成其烦费,岂非谬乎! 有其说,用相考核,居然可知。而重列之以表,成其烦费,岂非谬乎! 且表次在篇第,编诸卷轴,得之不为益,失之不为损。 且表次在篇第,编诸卷轴,得之不为益,失之不为损。用使读者莫不 先看本纪,越至世家,表在乎其间,缄而不视,语其无用, 先看本纪,越至世家,表在乎其间,缄而不视,语其无用,可胜道 史通》卷三); 哉!”(《史通》卷三); • 还有一种看法则可以郑樵为代表,认为“ 还有一种看法则可以郑樵为代表,认为“表”是史体当中非常重 要的一种——“《史记》一书,功在十表”。顾炎武也很重视“表”: 要的一种 《史记》一书,功在十表” 顾炎武也很重视“ 凡列侯将相、王公九卿,其功名表著者既系之以传, “凡列侯将相、王公九卿,其功名表著者既系之以传,此外大臣无积 劳亦无显过,传之不可胜书,而姓名爵里存没盛衰之迹要不容以遽泯, 劳亦无显过,传之不可胜书,而姓名爵里存没盛衰之迹要不容以遽泯, 则于表乎载之。又其功罪事实,传中有未悉备者,亦于表乎载之。 则于表乎载之。又其功罪事实,传中有未悉备者,亦于表乎载之。年 经月纬,一览瞭 日知录》卷二六)。 经月纬,一览瞭如” (《日知录》卷二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