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凯恩斯主义理论述评

新凯恩斯主义理论述评

摘要: 新凯恩斯主义是八十年代出现的主张国家干预的新学派, 是西方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前沿。它的新颖之处在于, 用“粘性”理论取代了其他凯恩斯学派的“刚性”理论, 并从经济当事人利益最大化和理性预期的角度对这种粘性做出了合理的解释, 进一步用价格粘性理论和工资粘性理论解释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波动和非自愿失业现象, 从而弥补了原凯恩斯主义的微观基础, 促进了国家干预主义的复苏。

关键词: 新凯恩斯主义; 价格粘性; 工资粘性

新凯恩斯主义(N ew Keynesianism ) 指美国在80年代以来最新发展起来的凯恩斯主义, 是与原凯恩斯主义(O riginal Keynesianism ) 相对而言的。它以新古典经济学的风格出现, 但又具有凯恩斯主义的结论,因而被称为新凯恩斯主义。其代表人物主要有格雷戈里·曼丘、戴维·罗米尔、约瑟夫·斯特格利茨、奥利维尔·布兰查德等人, 其中曼丘和罗米尔主编并于1991 年出版的两卷本论文集《新凯恩斯经济学》汇集了新凯恩斯主义的主要经济思想。

一、新凯恩斯主义的由来和发展

1936 年,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发表, 标志着原凯恩斯主义的诞生。原凯恩斯主义认为, 由于工资和价格的刚性, 市场不能完全出清, 失业和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常态,因此, 必须由政府干预经济。但是, 六十年代末以来,西方国家的滞胀( stag- flat ion) , 严重动摇了新古典综合派的统治地位。而一些主张经济自由主义的学派, 如货币主义学派(Moneytary Schoo l)、供给学派(Supp ly- Side Econom ics)、理性预期学派(Schoo l ofRat ional Expectat ions) 等风行一时。新凯恩斯主义就诞生在这样一个学派林立, 经济学家们寻求共识却又无法达到共识的时代。它坚持了原凯恩斯主义市场出清的基本信条, 但又不是对原凯恩斯主义的简单因袭, 在分析方法和理论观点上, 新凯恩斯主义引入了厂商利润最大化和家庭效用最大化假设, 试图以此来完善原凯恩斯主义的微观基础。

二、新凯恩斯主义的工资和价格粘性( st icky) 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理论观点纷繁复杂, 但最重要的是其中的“粘性”( st icky) 理论。新凯恩斯主义不仅用“粘性”取代了传统凯恩斯主义的“刚性”理论, 说明工资和价格并非完全不动, 而是一个缓慢的变动过程, 并且从理性预期的角度对这种粘性进行合理的解释, 从而弥补了传统凯恩斯主义的微观基础。

(一) 价格粘性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者用价格粘性理论来解释经济波动。新凯恩斯主义者认为, 由于价格具有粘性, 厂商不会经常改变价格, 因而对市场需求变动作出的反应只能是调整产量。厂商共同调整产量的后果是总产量的变化, 所以, 经济中总产出会有波动。在分析价格粘性的基础上, 新凯恩斯主义者进一步区分了名义粘性和实际粘性。所谓名义价格粘性是指商品价格不能按照对商品以货币来计量的名义需求的变动而发生相应的变动; 实际价格粘性是指一种商品价格相对于另一种商品的价格不发生相应及时的变动。新凯恩斯主义认为: 形成商品价格名义粘性和实际粘性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菜单成本论。菜单成本论是曼丘在《小的菜单和大的经济周期: 垄断的宏观经济模型》(1985) 一文中提出来的。这种理论认为: 一个企业调整价格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 如调查研究和确定价格, 谈判协商,电话通知, 重新印制价格表等等, 都构成企业的成本。由于类似于餐厅重印菜单时所需的成本, 故称“菜单成本”。厂商在需求下降时是否作出调整价格的决定,主要依据就是厂商预期调整价格之后利润的增加量是否大于菜单成本。只有在前者大于后者时, 厂商才会进行价格调整。但是, 厂商不总是预期利润增加量大于菜单成本, 同时这种比较本身也是要发生成本的。所以, 厂商经常会放弃价格调整, 而宁愿进行产量调整以适应需求变化, 从而导致价格粘性。

2、风险成本论。风险成本论是另一种特殊的菜单成本理论, 是通过价格调整的风险成本而不是实际成本来说明价格粘性。这种理论认为: 厂商调价是有风险的, 因为它的信息有限, 难以预料产品价格或要素价格调整后, 要素供给者、顾客或其竞争对手会有何反应; 同时价格水平变化时, 厂商拥有的各种有形、无形资产的价值有何影响也难以确定。这些风险使价格

调整要付出代价, 这些代价即为调价的风险成本。厂商只有在预期调价后的利润大于调价的风险成本时才会调价, 否则不会调价, 而由于风险成本较高, 因此厂商不会经常调整价格, 形成价格粘性。

3、合同定价论。合同定价论又称交错价格调整论。这种理论认为: 买卖双方为了避免屡次讨价还价所花费的成本, 常常签订许多正式或隐含的价格合同。按合同规定, 在期满之后价格才可能进行调整。但从全社会来看, 由于存在许多在时间上相互交错的价格合同, 当一些合同到期可以调价时, 另有许多合同未到期而不能进行调价, 结果到期合同里的价格也受其他价格不变的影响而固定下来, 即使能调整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4、成本加成定价论。这种理论主要是用边际成本的粘性来解释商品价格的粘性。新凯恩斯主义者认为: 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 厂商通常是用生产成本加上一个固定的百分比来确定产品的价格, 因此, 价格的变动主要取决于成本的变动。但是, 厂商和工人之间长期劳动合同(将在下文工资粘性理论中提到) 的存在, 导致了劳动边际成本的粘性; 而厂商和原材料商之间价格合同的签订, 又使原材料商品的边际成本具有粘性。由于各厂商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一家厂商的产出便是另一家厂商的投入, 于是一家厂商产品价格的粘性也就会影响到另一家厂商产品价格的粘性。

(二) 工资粘性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者用工资粘性理论来解释资本主义社会的非自愿失业现象。他们认为, 由于粘性的存在, 当社会有效需求减少导致劳动需求减少时, 由于工资不能自动降低, 从而必然导致失业的出现。新凯恩斯主义者在分析工资粘性时同样将其区分为名义粘性和实际粘性, 并且用长期劳动合同论来解释名义工资粘性, 用隐性劳动合同论、在职者一职外者理论和效率工资论来解释实际工资粘性。

1、长期劳动合同论。长期劳动合同论又称交错调整工资论或交错契约论。根据这一理论, 在一些有工会组织的大型企业, 如美国的汽车、钢铁、机械、航空、铁路等企业, 往往以签订长期劳动合同的方式把名义工资固定下来, 这样对劳资双方都是有利的, 可以避免因不确定性而带来的损失。由于长期劳动合同的存在, 即使厂商已经了解到需求变动的有关信息, 也不能立即调整工人的名义工资。另一方面, 由于各企业合同起止时间是错开的, 一些合同到期企业的名义工资, 因受其他合同未到期企业工资不变的影响, 新签订合同时同样不易变动。

2、隐性劳动合同论。新凯恩斯主义者认为: 厂商和工人都是厌恶风险的, 但由于企业归众多分散的股东所有, 所以厂商对风险持中性态度, 而工人希望通过工作获得稳定的收入, 因而对风险持厌恶态度, 他们承受风险的能力小于厂商。这样劳资双方在确定工资时就可以达成一定协议或默契, 使实际工资不随经济波动而相对稳定下来。这样的协议就是所说的隐含合同, 凯恩斯主义者阿瑟·奥肯模仿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说法, 将其称为“看得见的握手”。

3、在职者一职外者理论。新凯恩斯主义者提出了劳动转换成本的说法。所谓劳动转换成本, 是指厂商如果要用职外者来代替在职者, 必须新付出一笔包括雇佣、训练、谈判、诉讼和解雇的成本。所以, 厂商宁愿以原有工资雇佣在职者, 而不愿以低工资雇佣职外者。这样, 在职者的工资并不因有大量职外者的存在而下降。

4、效率工资论。新凯恩斯主义者认为, 劳动生产率是工资的函数。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减少雇员偷懒现象, 降低转换成本, 提高雇员素质, 刺激生产积极性。因此, 厂商宁愿出高工资雇佣现有工人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也不愿降低工资去雇佣低效率的不熟练的失业人员, 从而形成工资粘性。

三、新凯恩斯主义的政策主张及对它的评析

(一) 政策主张

新凯恩斯主义从市场非出清和市场的不完全性这两点假设出发, 提出必须由国家干预经济, 但他们的干预政策又与原凯恩斯主义的干预政策有所不同,后者着重于需求方面, 而新凯恩斯主义强调的则是供给方面, (如价格粘性和工资粘性分析的都是供给) ,并且从“粘性”特征出发, 提出国家的干预力度宜缓不宜急, 强调政策的渐进性。这在克林顿的“综合经济发

展计划”中得到了一定体现。1993 年1 月, 克林顿上台后实行了一系列国家干预的政策, 如推动投资、扩大就业、消减赤字等, 体现了克林顿政府注重增加供给的经济思想,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成是新凯恩斯主义的政策实践。

(二) 几点评论

新凯恩斯主义是在原凯恩斯主义受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打击之后, 汲取凯恩斯主义与其对立学派斗争中的经验教训而形成的。它坚持了原凯恩斯主义市场非出清的基本信条, 又用经济当事人利益最大化和理性预期弥补了原凯恩斯主义的微观基础, 因此可以说是原凯恩斯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它敢于直面现实,承认资本主义的生产过剩和经济危机, 这在一定程度上是难能可贵的。但是它把资本主义经济波动的原因归结为粘性则是不科学的, 是从流通领域考察问题。同时,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一些理论显得过于幼稚, 如用小的菜单成本解释大的经济波动的菜单成本论; 有些理论甚至是自相矛盾的, 如隐性劳动合同论和效率工资论。但是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毕竟为传统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提供了一个微观基础, 从而为国家干预主义学说争取了一个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这正是它在八十年代以来倍受青睐的主要原因。

新凯恩斯学派(New Keynesians)

(一)新凯恩斯学派的由来和发展

1.原凯恩斯主义与新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曾在西方宏观经济学领域长期处于主流经济学地位。但是,自60年代末70年代初以来,凯恩斯主义由于不能解释滞胀现象而受到与其对立的主张自由经济的学派的批评。凯恩斯主义无力应付现实和理论的挑战而陷入困境,从主流派正统经济学宝座上跌落下来。经济自由主义的思潮席卷西方宏观经济领域,凯恩斯主义日趋衰微。新凯恩斯主义的出现,使凯恩斯主义从困境中走了出来。

2.新凯恩斯主义形成的理论背景

新凯恩斯主义产生的客观条件是,原凯恩斯主义的理论缺陷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在解释现实问题时效微力乏。

原凯恩斯的不足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在理论上的进展,给新凯恩斯主义者以有益的启迪。新凯恩斯主义是原凯恩斯主义受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打击后,汲取凯恩斯主义与其对立的学派的斗争中的经验教训而形成,并在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斗争中不断发展,是原凯恩斯主义的复兴。

3.新凯恩斯主义的假设条件和特点

非市场出清假设是新凯恩斯主义最重要的假设,这一假设来自原凯恩斯主义。但是,两者的非市场出清理论存在着重大的差别。新凯恩斯主义的假设条件是:

(1)假定工资和价格有粘性,即工资和价格不是不能调整,而是可以调整的,知识调整十分慢,须耗费相当的时日。

(2)新凯恩斯主义模型增添了原凯恩斯模型所忽略的两个假设:一是经济当事人最大化原则,二是理性预期。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特征是:否认新古典的二分法,认为经济是非瓦尔拉斯均衡,实际不完全性是重要的。

(二)新凯恩斯主义价格粘性论

新凯恩斯主义的价格粘性论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名义价格粘性论;而是实际价格粘性论。

1.名义价格粘性论

(1)菜单成本论有关菜单成本论的文献很多,其中代表性理论为:菜单成本和经济周期论;近似理性经济周期模型;实际刚性和货币非中性论等。

(2)交错调整价格论交错调整理论认为,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厂商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通常采用交错而不是同步方式调整价格。

2.实际价格粘性论

新凯恩斯主义的实际价格粘性论,除了上面提到的“实际刚性和货币非中性论”外,还有:厂商信誉论、需求非对称性论、投入产出表理论、寡头市场和价格粘性论。

(三)新凯恩斯主义劳动市场论

新凯恩斯主义的劳动市场论克服了凯恩斯主义指明的权限,维护了凯恩斯主义劳动市场非出清的信条。新凯恩斯主义劳动市场论的关键性假设是工

资粘性,归纳起来不外乎是两类:一是名义工资粘性论;而是实际工资粘性论。

1.名义工资粘性论新凯恩斯主义关于名义工资粘性的代表性理论有:交错调整工资论和长期劳动合同论等。

2.实际工资粘性论新凯恩斯主义关于实际工资粘性的理论比较多,其典型理论有:隐含合同论、效率工资论和局内—局外人理论。

隐含合同论包括公开信息隐含合同论和非对称信息隐含合同论。效率工资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方面:效率工资和劳动市场;效率工资的微观基础;效率工资和失业。失业滞后论也包括三方面:纯局内人的工资调整;有局外人压力的工资调整;失业的持久性和工资调整。

(四)新凯恩斯主义信贷配给论

新凯恩斯主义信贷配给论从信贷市场中信息非对称性出发,论述了利率和贷款抵押的选择效应会导致信贷市场出现信贷配给,信贷市场会失灵,政府干预有积极作用。

1.利率的选择效应和信贷配给

利率有两种选择,一是正向选择,二是反向选择。

利率的正向选择效应是指,利率的增加能提高银行的收益,它是利率对银行收益的直接影响。利率还对厂商有激励作用,能改变厂商对待风险的态度。

银行利用利率的反向选择效应作为检测机智,可以辩识出厂商稀罕风险的程度和将贷款给不同厂商的风险性。

银行最优利率通常不等于市场出清时的利率,所以,信贷市场出现配给。信贷市场出现配给,是自由信贷市场中银行依据利率的选择效应,为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理性行事的结果,不是国家干预的产物。

2.贷款抵押的选择效应和信贷配给

贷款抵押品有正向选择效应和反向选择效应。前者是指,当信贷市场存在超额需求时,银行通过提高贷款抵押品水平来增加还贷款的可靠性,减少坏帐的风险,增加银行收入。同时,还抑制了借款者对贷款的需求。后者是指贷款抵押品水平的递增会增加贷款的风险,降低还款的可靠性。银行可以根据这两者确定最佳抵押品水平。

新凯恩斯主义的信贷配给论指出,由于信贷市场中利率机智和配给机智同时起作用,信贷市场会出现多重均衡态,市场机制失灵,通过政府干预才能纠正市场失灵。

(五)新凯恩斯学派的政策主张

1.新凯恩斯主义的价格政策

新凯恩斯主义者的价格政策建议的主旨是抑制价格粘性,使价格富有弹性,以修复失灵的市场机制,稳定总产量。新凯恩斯主义者在交错调整价格论和菜单成本论中提出了大体相似的政策建议。这两个政策建议都主张通过政策干预去协调经济人的行为,纠正市场失灵,基本上是正确的,只是缺乏可操作性。

2.新凯恩斯主义的就业政策

新凯恩斯主义的劳动工资理论,在微观经济学基础上阐释了工资粘性和失业问题,并提出若干关于工资就业的政策。这些政策建议主要集中于局内—局外人理论和交错劳动合同论等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的就业政策照样于增加工资弹性,减少失业,其政策思路是合理的,但带有较强的理想色,具体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由政府出面敢于劳动合同,在资本主义国家中缺乏可行性。

3.新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

(1)货币政策新凯恩斯主义者认为,为了实现稳定产出的目标,政府罪有应得的货币政策是:货币量市场的调整与影响价格的实际扰动相适应,与引起价格变动的名义扰动反向行事。然而这两种政策对雇员的影响是不同的,前者意味着产出稳定时,雇员工资不太稳定,而后者意味着产出稳定时,雇员工资比较稳定。

(2)信贷政策新凯恩斯主义的信贷政策建议是:政府从社会福利最大化出发,应该干预信贷市场。利用贷款补贴或提供信贷担保等手段去降低市场利率,使那些有社会效益的项目能够获得贷款。

新凯恩斯主义

新凯恩斯主义中信贷理论对于中国信贷市场现象的解释 新凯恩斯主义是指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凯恩斯主义基础上吸取非凯恩斯主义某些观点与方法形成的理论。在70年代后期,斯坦利·费希尔,埃德蒙·菲尔普斯,约翰·泰勒为凯恩斯主义建立了基础。新凯恩斯主义有四个基本的假设。第一:非市场出清假设。当经济出现需求扰动时,工资和价格不能迅速调整到使市场出清,缓慢的工资和价格调整使经济回到实际产量等于正常产量的状态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经济处于供求不等的非均衡状态。第二:不完全假设,主要是指市场不完全和信息不完全。第三:理性预期假设,短期内形成的预期是适应性预期而不是理性预期。由于市场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经济当事人的理性预期通常受到约束,即这种预期是“近似理性预期”。第四:最大化假设,即厂商利润最大化和家庭效用最大化,这个假设使得新凯恩斯主义具有了微观经济基础。 新凯恩斯主义理论包含了很多方面,其关于信贷配给理论丰富和发展了西方经济学中的金融理论。传统经济学认为,信贷市场上仅是利率机制在起作用,当信贷市场上对贷款的需求大于供给的时候,利率上升;反之,利率下降,均衡利率使市场出清,政府只要让利率市场化,没有必要干预信贷市场。而新凯恩斯主义者秉承经济参与者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参与经济活动的原则进行分析,以经济活动参与者的理性人假设作为出发点来解释信贷市场的利率机制以及相应的信贷配给机制,从信贷市场中信息非对称性出发,认为单独考察利率机制过于简单和片面化,由于信息非对称性,有均衡利率连续系统的市场常处于无效率的均衡状态,只有利率和信贷配给方式相结合,银行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 新凯恩斯主义者着重阐释了银行信贷利率的逆向选择效应,它是贷款利率对于银行利润的一种间接影响。当利率上升到一定水平之后,如果利率再继续升高时,具有良好资信和抵押资产的低风险投资项目的贷款人的贷款比例就会下降;相反,原本资信度低,愿意通过从事高风险投资项目而获得收益的贷款人的借款比例显著上升。前一类贷款人具有较高的还款概率,而后一类贷款人具有较低的还款概率。因此,随着利率的不断攀升,高风险贷款人比例的提升与不断下降的还款概率会显著侵蚀银行的收益。在极端情况下,在银行的利率攀升到一个相当高的比率时,信贷市场上就只剩下后一类高风险借款者。信贷资金出现配给的情况,是自由信贷市场中的商业银行根据市场利率的选择效应,为实现自身利润最大化目标采取理性行事的结果,不是政府干预的产物。因此,利率的提升可能导致商业银行和贷款人采取截然相反的行动:贷款人愿意从事高风险高回报的项目投资;但商业银行对贷款的超额部分的需求采取信贷配给,而不是简单地提高贷款利率从而削减需求。银行通过信贷配给使得信贷市场达到均衡水平,市场实际利率经过配的利率已经偏离了市场出清的均衡利率。因此,在信贷市场上,如果政府采用推行信贷补贴或是提供贷款担保给贷款人,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市场利率,而且可以提高低风险借款者的还款概率,优化和改善资金配置,从而增进社会福利。在对于金融危机后中国广义货币量M2 的数据中可以清楚地看到,2010 年后为了有效地防止通货膨胀,央行明显降低了货币发行的增速。CPI 的“软着落”也主要得益于央行的紧缩货币政策,即通过每周二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从而达到央行回笼资金的目的。与其相对应的就是商业银行的“惜贷”行为,存差水平仍在迅速增长,这与2008,2009 年后积极财政政策主导下的天量信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使得在中国的贷款市场上,中小企业“被配给”的现象更为严重,也直接导致了现阶段的“地下钱庄”的盛行以及江浙、珠三角的影子银行的出现和活跃。 在中国,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给量主要是通过货币政策调控商业银行存放在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储备金水平,并通过调控贷款的派生能力与货币乘数进而影响存款,从而影响货币供给量。因此,商业银行的信贷运行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最为重要一环。如果商业银行持有储

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理论述评》(王军,商业时代,2021年第33期) 菲利普斯曲线描述的是通货膨胀与实际经济活动如失业率或其他衡量总量经济的变量 之间的关系,早期的菲利普斯曲线为政府列出了简单直观的政策菜单,是政策制定者的重 要参照系。最早的菲利普斯曲线是由经济学家菲利普斯于1958年提出的,他在题为 《1861-1957年英国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的文章中研究了英国的失业与名 义工资,提出了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随后萨缪尔森和索洛用美国的数 据表明了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类似的负相关关系。他们的推理是,这种关系的产生是因为 低失业与高需求相关。这些经验研究引发了一场关于菲利普斯曲线的长期讨论,弗里德曼、菲尔普斯、卢卡斯、费希尔等经济学家都质疑了由经验数据导出的菲利普斯曲线的稳定性。由于理论的发展和经验统计的困难,使得菲利普斯曲线理论有所调整和修改,把预期包含 进工资和价格的反应函数中。romer(2002)对这种概念发展进行了回顾和总结。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崭新凯恩斯主义的蓬勃发展,对于菲利普斯曲线的研究 又绽放了代莱生机。目前的研究广泛以厂商和家庭等经济主体的犯罪行为为微观基础,以 此去赢得价格变动与总量变动之间的关系。这种分析通常假设市场环境为寡头垄断竞争, 厂商变动价格的能力受到限制,因而价格就不具备全然灵活性。这种方法被称作崭新凯恩 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newkeynsianphillipscurve,缩写nkpc),这种理论的产生,应肇因于凯恩斯主义理论与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的新综合。凯恩斯主义特别强调工资和价格的粘性,侧重于总需求对经济的影响;而真实经济周期特别强调价格具备全然的灵活性,侧重 于分析供给,指出供给就是发生改变实际经济活动的核心因素。goodfriend和king (1997)将这种理论女性主义称作崭新崭新古典综合。 基本的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模型的主要特征在于其微观分析框架。该模型假设 价格是粘性的,以边际成本代替对实际经济活动(产出缺口或失业)的测度。近来的文献 主要集中在这种假设的经验有效性的验证,核心问题是前瞻型(forwardlooking)或后顾 型(backwardlooking)在何种程度上反映了通货 收缩过程的特征。这种理论分析可以在多个方面展开实际应用领域:例如对相同生产 函数的研究,对相同经济体系中崭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的估算与检验,对外开放经 济下的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等等。本文着重于了解崭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的 基本模型,并对其展开详细的评价。 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基本模型 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说明了生产量缺口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然而该模型难以与经 验事实相一致,经济学研究者必须创建模型表述诸如通货膨胀的持续性、货币政策的冲击 和遏制通货膨胀政策的效应等问题。在最新的文献中,在粘性价格假设下,通货膨胀与边 际成本二者联系。gali和gertler(1999)建议用实际单位劳动成本度量边际成本,他们

评新古典综合派对凯恩斯理论的发展和引申

评新古典综合派对凯恩斯理论的发展和引申 内容摘要:新古典综合派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逐渐发展起来的,是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的综合。新古典综合派对凯恩斯理论在继承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成为西方经济学的主流学派,对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新古典综合派凯恩斯理论萨缪尔森 新古典综合派的产生 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一场经济大危机,1936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出版了《就业、信息和货币通论》,书中提出了主张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理论,开创了现代意义的宏观经济分析,其内容的核心是有效需求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凯恩斯经济学成为西方经济学的正统,凯恩斯的经济学理论发展成为凯恩斯主义,试图解决凯恩斯理论没有解决的社会实际问题。在凯恩斯主义发展的过程中,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出现了最有影响的两大学派:一个是以美国萨缪尔森为首的新古典综合派;另一个是以英国琼·罗宾逊为首的新剑桥学派。新古典综合派的经济理论以完整的形式体现在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一书中。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古典综合派不仅是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界流行的主流经济学,同时也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基本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并且付诸实施。 新古典综合派对凯恩斯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一)新古典综合派的实质 新古典综合派实质上是将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综合在一起,其思想理论基础是在继承凯恩斯主义传统的同时,又吸收了新古典经济理论的精华。首先这种综合集中体现在宏观经济理论领域,这可以追溯到希克斯以及汉森的IS-LM模型。这个模型运用隐函数的方法将国民收入与利息率两个变量联系起来,同时求解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均衡。因此提供了一种能够同时容纳新古典充分就业均衡与凯恩斯低充分就业均衡的理论框架。 (二)新古典综合派的综合及其表现 第一,萨缪尔森在《经济学》教科书中将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简单地移植到新古典的微观经济理论基础上,组成一个具有折中特色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在宏观方面是已经被均衡化了的收入决定理论,即45。线模型与IS-LM模型;在微观上是继承了新古典的价值、生产、分配与厂商理论,代表了短期、静态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分析和微观经济分析的综合。第二,索洛、斯旺、米德等人把宏观经济分析与微观经济分析的综合推广到动态领域,将新古典的市场价格理论与边际生产理论引入宏观动态经济分析中,形成了新古典综合派的分配与增长

现代经济学派新古典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

现代经济学派新古典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现代经济学派是指以新古典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为代表的两大学派。两者在经济理论与政策上存在一些差别,但共同致力于解释和预 测经济现象,以及提供有效的宏观经济管理方法。本文将探讨这两个 学派的主要理论和政策观点,以及它们在解决实际经济问题时的应用。 一、新古典经济学 新古典经济学是经济学中最重要的学派之一,它在上世纪中叶至今 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其核心理论是供求理论和边际分析。新古典经济 学认为,经济行为主体是理性的,通过比较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来做 出决策,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新古典经济学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理论和概念,如效用边际递减、供 给曲线、需求弹性等。这些理论和概念不仅被广泛应用于市场竞争、 价格形成、资源配置等微观经济问题的研究中,也被用于分析宏观经 济现象,如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等。同时,新古典经济学也为现代经 济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新凯恩斯主义 新凯恩斯主义是以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的 学派。梅纳德·凯恩斯在《通论》中提出了“总需求决定总产出”这一核 心观点,认为市场在短期内可能处于不完全就业状态,因此需要通过 政府政策来刺激需求,以实现充分就业和稳定经济增长。

新凯恩斯主义认为,市场并不完全有效,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竞争等问题,因此经济政策的干预是必要的。对于宏观经济管理,新凯恩斯主义主张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调节总需求,并通过适当的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福利政策来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公平性。 新凯恩斯主义的观点对于解释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期间,新凯恩斯主义提出了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宽松政策的应对方案,以刺激经济增长和恢复就业。 三、新古典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的对比与结合 新古典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在一些理论观点上存在分歧,如市场的有效性、经济政策的作用等。然而,在实践中,两者并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可以相互结合和补充。 在宏观经济政策制定中,两个学派的观点可以共同参考。新古典经济学的供求理论和边际分析为宏观经济政策的具体措施提供了基础,而新凯恩斯主义的观点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市场失灵、不完全就业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此外,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也为新凯恩斯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支持。新古典经济学的微观基础为新凯恩斯主义的模型构建提供了参考和借鉴,使其更加严谨和合理。 综上所述,现代经济学派的两大学派新古典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分别以供求理论和边际分析、总需求决定总产出为核心观点。两者在解释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时可以相互结合和补充。我们应当根据具体

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也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建立在凯恩斯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赤字财政,刺激经济,维持繁荣。凯恩斯的经济理论指出,宏观 或者经济学建立在不断发展生产从而增加经济产出观点上。而凯恩斯则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发,他指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因此凯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被称为 凯恩斯的理论 凯恩斯认为生产和就业的水平决定于总需求的水平。总需求是整个经济系统里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的总量。在微观经济理论中,价格、工资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自动地使总需求趋向于充分就业的水平。凯恩斯指出当时生产和就业情况迅速恶化的现实,指出理论说得再好,事实上这个自动调节机制没有起作用。问题的关键在于“需求不足”是否存在。根据古典主义经济理论——《通论》以前实践中常用的说法——需求不足只是衰退和经济混乱的症状而不是原因,因而在一个正常运行的市场中是不会出现的。 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在一个经济体系中达到充分就业的关键是两点:一是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决定商品的价格,价格的不断变动反过来导致供给和需求的平衡;二是这个系统创造的新的财富可

能会被保存起来用于将来消费或者用于投资将来的生产,同样有一个供求机制决定着这个选择。存款的利息率遵循同价格一样的机制,即它是货币的价格。 即使是在“大萧条”最严重的年份,这一理论仍然把经济的崩溃解释为缺乏有力的刺激生产的机制。所以合适的办法是将劳动的价格降低到维持生存的水平,导致价格下降,从而购买力(就业)就会回升。没有作为工资付出的资金将会转化为投资,也许是在其它的产业。关闭工厂和解雇工人也是必须采取的办法。其它关键的政策措施就是平衡国家预算,或者通过增加税率,或者通过削减财政支出。 推演逻辑 凯恩斯主义的推演逻辑是从充分就业开始的: 1.以往假设的充分就业均衡建立在萨伊定律基础之上,其前提是错误的,因为总供给与总需求函数的分析结果显示,通常情况下的均衡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 2.之所以存在非自愿失业和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其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因为总供给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变化,所以就业量就取决于总需求; 3.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在于“三个基本心理因素,即心理上的消费倾向,心理上的灵活偏好,以及心理上的对资本未来收益之预期”;

新凯恩斯主义就业理论对我国的启示

新凯恩斯主义就业理论对我国的启示 提要新凯恩斯主义在对劳动力市场的研究中,着力于从多个角度说明工资的粘性,并由此来证明劳动力市场的失灵、失业发生的必然性和加强政府干预的必要性,这些研究从多个方面给我们以启示。 关键词:新凯恩斯主义;劳动市场;工资粘性;就业 一、新凯恩斯主义的就业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是20世纪八十年代出现的一个主张政府干预经济的新学派。它是在原凯恩斯主义受到理性预期学派打击之后,吸取凯恩斯主义与其对立学派斗争的经验教训而形成的,并在与理性预期学派的斗争中不断发展。新凯恩斯主义劳动市场论的关键是工资粘性理论,可分为名义工资粘性论和实际工资粘性论。 1、实际工资粘性理论。新凯恩斯主义者关于实际工资粘性的理论,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隐含合同理论、内部人-外部人理论等。(1)隐含合同理论认为,从长期看,工人向厂商提供劳动服务,厂商支付工资,实际上是一个保险合同交易。这一保险合同可以保护工人免受随机的、可以观察到的经济波动的影响。(2)内部人-外部人理论。该理论把已经就业的工人称为“内部人”,把劳动市场上的失业者称为“外部人”。内部人和外部人拥有不同的就业机会,内部人在工资决定上有着重要的讨价还价能力,具有较强的就业优势和地位。 2、名义工资粘性理论。新凯恩斯主义关于名义工资粘性理论的代表性理论主要是交错调整工资论和长期劳动合同论。(1)交错调整工资论。该理论是要说明,在短期内无论是通过合同机制还是理性预期机制来稳定工资水平,都会导致通货膨胀和失业并存。(2)长期劳动合同论试图说明,尽管有理性预期的存在,积极的货币政策还是能影响实际产出的。 二、新凯恩斯主义就业理论的政策 新凯恩斯主义者认为,没有紧缩政策,通货膨胀会更加严重;没有扩张政策,失业会更加严重,并提出了若干就业政策建议:(1)应更多地考虑长期失业者的利益,为他们多提供就业机会。(2)干预劳动工资合同,使工资较有弹性,以提高就业率。(3)促进就业的政策。

浅析凯恩斯主义及其新的发展

浅析凯恩斯主义及其新的发展 摘要:凯恩斯主义是当代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一个主要流派,产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19 世纪30 年代,资本主义世界为应付频繁的经济危机,一种以政府干预经济生活为主要特征的理论—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并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要的经济理论之一。但自70年代以后,由于西方国家普遍出现经济滞胀,,凯恩斯主义陷入困境,走向衰落。本文试图论述凯恩斯主义对传统经济学的重大突破及其贡献,并指出了凯恩斯主义自身的理论缺陷,阐述了新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前提及其特征,最后分析了新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主要特点。 关键词:凯恩斯主义,理论缺陷,经济危机,新的发展 一、凯恩斯主义的出现及其贡献 20世纪30年代的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之后, 传统的自由主义经济学日益遭到严峻的挑战,此时凯恩斯主义开始兴起,并逐渐成为各国政府制定经济发展战略与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凯恩斯主义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有了新的观点和新的见解:一是承认经济危机确实存在。而传统经济学根据萨伊定律:供给恒等于需求,从根本上否认普遍意义上的生产过剩经济危机。二是确认经济危机不可能通过市场机制调节而恢复均衡, 因而主张采取强有力的政府干预, 对危机进行紧急救治。传统经济学认为经济只会出现局部失衡, 资本主义市场机制具有很高的完善性和协调性, 可以自动调节使经济运行重新恢复正常, 因此主张自由放任, 反对政府干预。三是凯恩斯认为经济危机的根源是有效需求不足。这一观点改变了资产阶段经济学家从经济外部寻找经济危机和经济周期原因的一贯传统。他从考察生产、就业和收入的决定因素入手, 分析了有效需求原理以及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流动偏好三个基本心理规律, 进而分析了消费与投资两方面有效需求不足的内在结构。 二、凯恩斯主义的理论核心 凯恩斯主义理论的核心是就业理论,而就业理论的逻辑起点是有效需求理论。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西方资本主义未实现充分就业的主要原因。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决定实际就业量, 有效需求的大小决定就业水平的高低。由于三大基本心理规律的作用,有效需求不足造成非自愿失业,达不到充分就业,出现“富裕中的贫困”的矛盾现象。凯恩斯认为,影响有效需求不足的三大心理因素分别是心理上的消费倾向、心理上的流动偏好和心理上的资产未来收益预期。而这三大心理因素又将影响三大基本心理规律,它们分别是为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当社会的实际收入增加时社会消费不会按同一绝对量增加,所以储蓄的绝对量

西方经济学中的经济周期理论

西方经济学中的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在一定时间内出现的波动性变化,包括经济 增长和衰退等阶段。西方经济学家们通过长期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发 展了一系列关于经济周期的理论,以解释和预测经济活动的波动。本 文将介绍几个在西方经济学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经济周期理论。 1. 经济周期的基本构成 经济周期一般分为繁荣期、衰退期、萧条期和复苏期四个阶段。繁 荣期是指经济增长阶段,经济活动蓬勃发展,就业率上升,企业利润 增加。衰退期是指繁荣期后经济活动开始放缓,失业率上升,企业利 润下降。萧条期是指衰退期后经济活动进一步下滑,失业率急速攀升,企业利润大幅下降。复苏期是指经济活动开始重新恢复增长,就业率 回升,企业利润也逐渐回升。 2. 经济周期理论的发展历程 西方经济学对经济周期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8世纪中叶的亚当·斯密。他认为经济周期是由供给和需求的不平衡引起的。马尔萨斯进一步发 展了这一观点,提出了人口理论与周期波动的关系。 在20世纪,约瑟夫·熊彼特理论被广泛接受,并成为现代经济周期 理论的基石之一。熊彼特认为经济循环是由投资决策引起的,投资决 策的波动导致了经济活动的周期性变化。

除了熊彼特理论,还有凯恩斯主义对经济周期的解释。凯恩斯认为 经济周期与总需求的波动有关,通过调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稳定 经济活动。 3. 新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周期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是对凯恩斯主义的延伸和发展,其核心理论是价格和 工资的刚性。新凯恩斯主义认为在经济下行周期中,价格和工资调整 不灵活,造成需求低迷和失业率上升。 近年来,新凯恩斯主义理论进一步发展,提出了"粘性预期"的概念。粘性预期指的是人们对未来经济走势的预期不及时调整,导致经济周 期的波动。 4. 实证经济周期理论 实证经济周期理论基于实际经济数据进行研究,强调经济周期的波 动是由技术冲击和货币冲击引起的。 技术冲击是指生产力的改变,例如技术进步或自然灾害等。货币冲 击是指货币政策的变化,如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或减少。实证经济周期 理论通过定量模型和计量经济学方法,研究这些冲击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5. 经济周期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经济周期理论对宏观经济政策制定和风险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通过 了解经济周期的特征和规律,政府和企业可以采取措施来应对周期性 的经济波动。

斯蒂格利茨及其新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

斯蒂格利茨及其新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Stiglitz,1943)是当代最负盛名的经济学家和 新凯恩斯主义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对许多重要的经济理论问题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涉及不完全信息、风险、公司财务结构、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委托-代理、激励结构、信息甄别、市场效率、效率工资、信贷配合、组织结构、新古典增长和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等诸多领域。为了分析的简洁和清晰,本文拟将斯蒂格利茨对上述诸多领域的学术贡献,归结为分析工具(论风险)、理论应用(论委托代理、道德风险、信息甄别和不完全市场)、特定市场(保险、金融和劳动力市场)和宏观经济理论(微观基础与基本特征)四个层次,分别予以简要的评述。 一、论风险问题 斯蒂格利茨对风险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他与罗斯柴尔德(M.Rothschild)在 70年代早期合作发表的一系列论文之中。 斯蒂格利茨在与罗斯柴尔德合作的论文《递增风险:定义》(1970)中,首先对风险的传统定义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新的定义方法。他们认为,人们通常用四种定义来说明一个随机变量(Y)较另一个随机变量(X)具有更大的风险(假定二者均值相同),即:(1)随机变量Y等于随机变量X加干扰项Z(均值为零的噪音);(2)每一个风险规避者更偏好X,即对一个凹效用函数而言,EU(X)?EU(Y);(3)与随机变量X相比,随机变量Y的概率密度函数在其尾部具有更大的权数;(4)随机变量Y的方差大于X。通过对随机变量的偏序进行检验,他们指出前三种定义是 等价的,而第四种定义则与之不同。为了更准确地把握风险的含义,他们还对“更高的风险”给出了一个正规的定义,即如果一个随机变量的密度函数是另一个随机变量的密度函数加上一个“保持均值不变的差”(Mean Preserving Spreads),则该随机变量具有更高的风险。其,“保持均值不变的差”是一个均值为零的分段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新凯恩斯主义、原凯恩斯主义

1、比较新凯恩斯主义与原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并着重分析他们对经济波动的看法?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继承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失业、市场不出清是经济的常态”的说法,认为货币是非中性的,货币在经济体系中是重要的,认为古典二分法(注)失效,重视短期分析;强调市场的不完全性(不完全竞争);赞成政府干预经济活动。新凯恩斯坚持了凯恩斯主义的工资、价格黏性(刚性),市场不出清、斟酌使用经济政策的观点。但同时也吸收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性预期和微观基础,例如个人利益最大化等。 关于经济波动 整个宏观经济问题被归结为两个问题:总需求是否等于总供给,如果不相等会引起经济波动;用什么经济政策对付经济波动。不同的经济学派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传统的西方经济学,根据萨伊定律,图中的投资口和储蓄口总是连在一起的,投资恒等与储蓄,总供给总是等于总需求,不需要国家对宏观经济进行干预。 凯恩斯主义认为,由于工资和价格刚性或其他原因,投资口和储蓄口之间没有管道相连,投资未必等于充分就业状态的储蓄,总供给未必等于总需求,所以管道中流动的国民收入会因此而上下波动。为稳定宏观经济,国家必须干预。新古典综合的观点也是如此。 随着新古典综合的衰落,以货币主义为先驱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出现。 货币主义认为,凯恩斯主义的错误在于忽视了货币发行过多的消极作用,凯恩斯主义认为增发货币可以解决就业问题,没有顾及通货膨胀的后果。在凯恩斯主义影响下,西方国家通过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投资。货币主义认为,这不过是用政府投资替代了私人投资。政府投资往往用于非生产投资,而私人投资的用途总是生产性。生产性投资减少,企业雇工人数减少,部分地造成失业;生产性投资减少,社会生产量减少,部分地导致通胀。 可以说,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都认为经济运行的问题出现在需求方面。凯恩斯主义强调财政政策,而货币主义则反对财政政策,主张着重货币政策。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否定了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理论,用企业的不完全信息来解释宏观经济学中波动问题。为了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个人力图对经济变量做最准确的预期,避免行动盲目性。但是,在短期内,由于信息不充分,预期未必准确,随着时间的拉长,信息会越来越多,在长期,人们能够正确预期到充分就业条件下的总供给量,根据预期到的总供给量决定自己的行动。市场机制会是实际产量达到充分就业水平。凯恩斯主义的政策改变了总需求,而总供给不变,后果是价格上涨,而产量不变。即,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政策在长期是无效的。在短期,由于人们的信息不充分,人们的行为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会使总供给量变动,就业量、产量可能会偏离充分就业水平。即使这样,凯恩斯的经济政策也难以奏效,因为,政府的信息也不充分,无法做出正确的预期。 新凯恩斯主义,他们坚持凯恩斯主义的工资、价格刚性,认为两者的刚性根源于资本主义体制和行事通则,完全符合理性预期和个人利益最大化等原则,为它的宏观经济学找到了微观基础。在外界力量冲击下,产量和就业量会偏离充分就业水平,由于工资和价格刚性,使社会难以在短期内恢复到充分就业状态,有必要采用斟酌使用的经济政策。一方面,可以低于外来冲击,另一方面,可以使经济在受到冲击后迅速恢复,避免长期的偏离。 可见,新凯恩斯主义认为,投资口和储蓄口之间存在着一个连接的管道,但外来冲击下,工资和价格的刚性的泥沙把管道给堵上了,如果听其自然,需要水流长时间冲刷恢复;有必要采用斟酌使用的经济政策,来疏通管道,达到充分就业水平。 古典二分法是古典经济学家把经济分为两个互不相关部分的研究方法。当时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分为实际经济与货币,相应地经济学分为经济理论和货币理论。经济理论研究实际经济中产量的决定,即产量是由制度,资源,技术等实际因素决定的,与货币无关。货币理论说明物价水平的决定,即我们所公认的货币数量论。宏观经济学中认为是名义变量和真实变量的理论区分。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探讨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探讨 在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中,不同学派的理论不断涌现,为我们理解和解决现实经 济问题提供了不同的思路和方式。其中,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作为一种重要的学派,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的理论观点。本文将对新凯恩斯主义的核心观点进行探讨,并对其在当代经济中的应用进行简要分析。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核心观点可总结为“政府干预、市场失灵”。相对于古典 经济学和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新凯恩斯主义认为市场并非完全有效,存在失灵的可能性。他们强调市场经济中存在信息不对称、不确定性和刚性等问题,这些问题会导致经济波动和失业的加剧。因此,他们主张政府应该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微观调控等手段,来修正市场的不足。 在货币政策方面,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强调通货膨胀对经济稳定的负面影响。 他们认为,当通货膨胀率过高时,会导致预期通胀水平上升,企业将调高工资和价格,进一步推高通胀率。为了避免这种恶性循环,新凯恩斯主义主张央行采取适度紧缩的货币政策,控制通胀率在合理区间内。 在财政政策方面,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主张通过政府支出来刺激需求,减轻经 济衰退的冲击。他们认为,在经济下行周期中,私人投资和消费会减少,政府应该增加公共支出,来填补需求缺口。通过增加政府支出,新凯恩斯主义可以促进就业增长,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并进而刺激消费,带动经济的复苏。 此外,新凯恩斯主义对微观调控也赋予了重要地位。他们关注市场中的信息不 对称问题,认为企业和个人在做出决策时,面临信息的不完全和不确定性。因此,他们主张政府应该通过监管、税收和激励政策来引导市场行为,以减轻信息不对称和不确定性对经济效率的影响。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理论观点在现实经济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例如,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一些国家采用了新凯恩斯主义的政策措施,如加大财政

新凯恩斯主义 经济学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英文:New Keynesian Economics)是一种建立在凯恩斯主义 基础上,并以实证工具立足的发展至今的一种20世纪现代经济学分支。它以追求企业最 大利润为目的,针对凯恩斯主义的缺陷,辩护了经济政策振兴的再经济政策,使其能够适 应现代经济市场的发展。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大体上有三个特点:第一,它是对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一种补充,主要通过使用实证工具来弥补经济学模型缺失的部分;第二,它重视经济结构,并着重 分析影响均衡价格的角色,而非仅仅使用 IS-LM模型;第三,它具有时间面向,考虑了完全性的变现时间对价格的影响。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出现推动了经济学模型的发展,使 经济学能够在实践中得到完善。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由重要的三部分组成:首先,宏观经济动态体系。它 主要讨论预期、经济政策变动和操纵杠杆对宏观经济均衡和货币管理的影响;其次,定价 系统体系。它着重分析了定价理论及其影响经济均衡及向管制削弱的趋势;最后,金融体系。它研究了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及金融结构对经济稳定的影响。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背后的核心思想是动态经济分析,即经济模型的变化与经济的 实际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通过政策制定和行为变动来达成最佳决策的方法。这种新范式 赋予了理论更多的灵活性和威力,让政策可以更准确、更迅速地反应经济实际情况和社会 需求。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突出的特点是融合了现代经济学与传统凯恩斯经济学的理论,使 其成为解决经济均衡的有效工具,令经济学在实践中得到有效实现。它可以带来更加精准 的宏观经济策略,并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它的普及也推动了数字经济的发展,使信息 技术得到更好的利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信息经济的发展。

新凯恩斯主义最重要的假设

新凯恩斯主义最重要的假设 新凯恩斯主义最重要的假设是经济主体隐藏在复杂竞争市场环境中,决策者会 朝着他们认为最有利于自己的利益而努力。新凯恩斯主义是以19世纪初薩宾斯坦 经济学家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的概念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经济学分支。 新凯恩斯主义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发展为一种运用实证经济学观点对市场灾难的研究,得到了经济学界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主要构想出发点是,市场是由理性做出决策的个体组成的,这些个体将会考虑 自身回报最大化及经济体系整体有利的影响,以便判断由自身做出的决策是否最佳。显然,个体在做出正确的决策之前,首先需要有人提供正确的经济知识信息给他们,这就需要整个经济知识的正式的系统化,而不是随机组织的杂乱。同时,政府需要发挥调节作用,以避免经济不稳定、资源浪费和价格涨跌引发不确定性。 因此,从技术角度讲,新凯恩斯主义要求政府采取有效的技术政策干预,以提 供补充的经济分析和信息,进而影响市场结果。新凯恩斯主义的意图也是将经济学的理论应用于实践中,由此推理出政策的正确变化方向,以促进经济繁荣。 "新凯恩斯主义"强调以市场改革作为推行良性机制和政策,使经济体系更具有 弹性,以便迅速反应经济变化,及时采取矫正措施以回避经济不稳定性。根据新凯恩斯主义,政策制定者要考虑整个经济体系的效率,改善和降低经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新凯恩斯主义也认为,投资、协调和引导的传递,与政府的调节政策市场相联系,也可以促进信息及交易的传递和经济互动,使经济回复良性状态。 新凯恩斯主义从另一个角度认为,个体理性决策过程不仅可以优化个体利益, 还会促进经济效率,因此政府在建立政策时需要考虑市场的效率性。凯恩斯的理论认为,当一个国家的市场都处于效率状态时,政府应该利用经济调控手段来改善获得最大总收入的情况,这就是"新凯恩斯主义"的基本形式。 总的来说,新凯恩斯主义认为,只有政府通过有效干预手段,经济体系才能够 达到最佳效率,进而为国家贡献极大价值。通过使用符合市场改革要求的有效技术政策干预,政府可以实现经济运行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降低价格波动等综合效益。同时,它也意味着获得了一个能够有效应对复杂市场环境变化的经济政策机制。新凯恩斯主义的假设,即经济主体隐藏在复杂竞争市场环境中,决策者会朝着他们认为最有利于自己的利益而努力,仍然是经济学界普遍接受的理论。

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学派之一,其核心思想 是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和减税来刺激经济增长。尽管凯恩斯主义在应对 经济衰退和失业方面表现出色,但也受到了一些批评。本文将探讨凯 恩斯主义的理论及其实践,并讨论其在当今经济环境中的适用性。 在大萧条时期,经济陷入了严重的停滞,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高失 业率。作为回应,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提出了一种与经典 经济学相反的观点。凯恩斯主义主张,通过政府干预来刺激需求,以 解决经济衰退和失业问题。他认为,当经济处于衰退时,个人和企业 往往会陷入谨慎消费和投资,导致需求不足。因此,政府应增加公共 支出,提高就业率,刺激整体经济增长。 凯恩斯主义的核心思想是政府要在经济放缓期间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其倡导政府通过增加公共项目和刺激性支出来提高经济活动水平,并通过减税或提供补贴来激励个人和企业进行消费和投资。这样的政 策旨在增加总需求,提高生产水平,并刺激经济增长。 然而,凯恩斯主义也受到了一些批评。批评者认为,增加政府支出 可能会导致财政赤字和债务问题。此外,凯恩斯主义无法解释长期经 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等问题。由于这些局限性,凯恩斯主义在某些经济 环境下可能无法产生预期效果。 尽管存在批评,凯恩斯主义在许多国家的经济政策中仍然是一个重 要的框架。例如,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很多国家采用了凯恩

斯主义的刺激措施来应对经济衰退。通过增加公共支出和减税,政府 试图提高总需求和信心,稳定经济情况。 凯恩斯主义的实践效果因国家和具体政策而异。一些国家成功地实 施了凯恩斯主义的政策,重振了经济,降低了失业率。然而,另一些 国家却在实践中遇到了困难。这表明凯恩斯主义并非万能方案,其适 用性取决于具体环境和政策执行。 在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着诸多挑战的背景下,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和实 践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在处理金融危机、经济衰退和失业等问题时, 政府可以借鉴凯恩斯主义的思想,采取适当的财政政策来促进经济复苏。然而,政策制定者也需要考虑到其局限性,并结合其他经济学派 的观点,以在特定情况下达到最佳效果。 综上所述,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在经济领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虽然它并非解决所有经济问题的终极解决方案,但在特定条件下,它 仍然是一种有益的工具。随着全球经济不断发展和变化,我们需要不 断评估和调整经济政策,以适应新的挑战和机遇。

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模型

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模型 1.引言 1.1 概述 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模型是近年来经济学领域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该模型基于对经济周期和失业现象的深入研究,试图解释和预测经济波动的原因和解决方式。与传统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模型相比,新凯恩斯主义更加关注市场不完全竞争、资本市场摩擦以及货币和财政政策的作用。 在概述部分中,我们将对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模型进行简要介绍,并概述其与传统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模型的区别。随着凯恩斯经济学在20 世纪30年代的兴起,人们开始质疑传统经济学对经济波动和市场失灵的解释能力。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模型的出现正是为了填补这一理论空白,并提供更准确和完整的经济分析框架。 在接下来的部分,我们将探讨新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基础和宏观经济模型的特点。我们将详细介绍新凯恩斯主义对市场失灵的解释,以及其对货币和财政政策的重视。通过对新凯恩斯主义模型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经济周期的产生和经济政策的制定。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对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模型进行评价,并探讨其在实践中的应用。我们将从理论和实证研究的角度,评估新凯恩

斯主义模型对经济波动和政策制定的贡献。此外,我们还将讨论新凯恩斯主义模型在应对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等特殊情况下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本文将全面探讨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模型的理论基础、特点以及在经济分析和政策制定中的应用。通过对该模型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经济波动和市场失灵,并为解决实际经济问题提供更有效的政策建议。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该对整篇文章进行概述,并说明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下面是一个可能的编写样例: 1.2 文章结构 本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来讨论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模型。首先,在引言部分,我们将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然后,在正文部分,我们将首先介绍新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基础,包括其核心概念和主要假设。接着,我们将详细探讨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模型的特点,包括其对市场失灵和不完全信息的分析。在结论部分,我们将对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模型进行评价,并探讨其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 整个文章结构如下: 1. 引言

新凯恩斯主义理论述评

新凯恩斯主义理论述评 摘要:新凯恩斯主义是八十年代出现的主张国家干预的新学派,是西方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前沿。它的新颖之处在于,用“粘性”理论取代了其他凯恩斯学派的“刚性”理论,并从经济当事人利益最大化和理性预期的角度对这种粘性做出了合理的解释,进一步用价格粘性理论和工资粘性理论 解释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波动和非自愿失业现象,从而弥补了原凯恩斯主义的微观基础,促进了国家干预主义的复苏。 关键词:新凯恩斯主义;价格粘性;工资粘性 新凯恩斯主义(NewKeynesianism)指美国在80年代以来最新发展起来的凯恩斯主义,是与原凯恩斯主义(OriginalKeynesianism)相对而 言的。它以新古典经济学的风格出现,但又具有凯恩斯主义的结论,因而被称为新凯恩斯主义。其代表人物主要有格雷戈里・曼丘、戴维・罗米尔、约瑟夫・斯特格利茨、奥利维尔・布兰查德等人,其中曼丘和罗米尔主编并于1991年出版的两卷本论文集《新凯恩斯经济学》汇集了新凯恩斯主义 的主要经济思想。 一、新凯恩斯主义的由来和发展 1936年,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发表,标志着原凯恩斯主义的诞生。原凯恩斯主义认为,由于工资和价格的刚性,市 场不能完全出清,失业和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常态,因此,必须由政府干预经济。但是,六十年代末以来,西方国家的滞胀(stag-flation), 严重动摇了新古典综合派的统治地位。而一些主张经济自由主义的学派,如货币主义学派(MoneytarySchool)、供给学派(Supply-SideEconom ics)、理性预期学派(SchoolofRationalExpectations)等风行一时。新凯恩斯主义就诞生在这样一个学派林立,经济学家们寻求共识却又无 法达到共识的时代。它坚持了原凯恩斯主义市场出清的基本信条,但又不是对原凯恩斯主义的简单因袭,在分析方法和理论观点上,新凯恩斯主义 引入了厂商利润最大化和家庭效用最大化假设,试图以此来完善原凯恩斯主义的微观基础。 二、新凯恩斯主义的工资和价格粘性(sticky)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理论观点纷繁复杂,但最重要的是其中的“粘性”(sticky)理论。新凯恩斯主义不仅用“粘性”取代了传统凯恩斯主义的“刚性” 理论,说明工资和价格并非完全不动,而是一个缓慢的变动过程,并且从理性预期的角度对这种粘性进行合理的解释,从而弥补了传统凯恩斯主义 的微观基础。 (一)价格粘性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者用价格粘性理论来解释经济波动。新凯恩斯主义者认为,由于价格具有粘性,厂商不会经常改变价格,因而对市场需求变动作出的 反应只能是调整产量。厂商共同调整产量的后果是总产量的变化,所以,经济中总产出会有波动。在分析价格粘性的基础上,新凯恩斯主义者进一 步区分了名义粘性和实际粘性。所谓名义价格粘性是指商品价格不能按照对商品以货币来计量的名义需求的变动而发生相应的变动;实际价格粘性 是指一种商品价格相对于另一种商品的价格不发生相应及时的变动。新凯恩斯主义认为:形成商品价格名义粘性和实际粘性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菜单成本论。菜单成本论是曼丘在《小的菜单和大的经济周期:垄断的宏观经济模型》(1985)一文中提出来的。这种理论认为:一个企业调整 价格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如调查研究和确定价格,谈判协商,电话通知,重新印制价格表等等,都构成企业的成本。由于类似于餐厅重印菜单时所需的成本,故称“菜单成本”。厂商在需求下降时是否作出调整价格的决定,主要依据就是厂商预期调整价格之后利润的增加量是否大于菜单成本。 只有在前者大于后者时,厂商才会进行价格调整。但是,厂商不总是预期利润增加量大于菜单成本,同时这种比较本身也是要发生成本的。所以,厂商经常会放弃价格调整,而宁愿进行产量调整以适应需求变化,从而导致价格粘性。 2、风险成本论。风险成本论是另一种特殊的菜单成本理论,是通过价格调整的风险成本而不是实际成本来说明价格粘性。这种理论认为:厂商调价 是有风险的,因为它的信息有限,难以预料产品价格或要素价格调整后,要素供给者、顾客或其竞争对手会有何反应;同时价格水平变化时,厂商拥有的各种有形、无形资产的价值有何影响也难以确定。这些风险使价格 调整要付出代价,这些代价即为调价的风险成本。厂商只有在预期调价后的利润大于调价的风险成本时才会调价,否则不会调价,而由于风险成本 较高,因此厂商不会经常调整价格,形成价格粘性。 3、合同定价论。合同定价论又称交错价格调整论。这种理论认为:买卖双方为了避免屡次讨价还价所花费的成本,常常签订许多正式或隐含的价格 合同。按合同规定,在期满之后价格才可能进行调整。但从全社会来看,由于存在许多在时间上相互交错的价格合同,当一些合同到期可以调价时, 另有许多合同未到期而不能进行调价,结果到期合同里的价格也受其他彳格不变的影响而固定下来,即使能调整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4、成本加成定价论。这种理论主要是用边际成本的粘性来解释商品价格的粘性。新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通常是用生产成 本加上一个固定的百分比来确定产品的价格,因此,价格的变动主要取决于成本的变动。但是,厂商和工人之间长期劳动合同(将在下文工资粘性理 论中提到)的存在,导致了劳动边际成本的粘性;而厂商和原材料商之间价格合同的签订,又使原材料商品的边际成本具有粘性。由于各厂商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一家厂商的产出便是另一家厂商的投入,于是一家厂商产品价格的粘性也就会影响到另一家厂商产品价格的粘性。 (二)工资粘性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者用工资粘性理论来解释资本主义社会的非自愿失业现象。他们认为,由于粘性的存在,当社会有效需求减少导致劳动需求减少时, 由于工资不能自动降低,从而必然导致失业的出现。新凯恩斯主义者在分析工资粘性时同样将其区分为名义粘性和实际粘性,并且用长期劳动合同 论来解释名义工资粘性,用隐性劳动合同论、在职者一职外者理论和效率工资论来解释实际工资粘性。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