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涛教育常识读后感2篇

合集下载

教育常识李政涛读书笔记

教育常识李政涛读书笔记

教育常识李政涛读书笔记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李政涛在《读书笔记》中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传承文化、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只有通过教育,人们才能获得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教育不仅是为了个人的发展,也是为了社会的繁荣和进步。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

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人格的引导者和榜样。

李政涛还强调了教育的实践方法。

他认为,教育应当注重个性化、差异化和探究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方法。

教育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成为具有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在《读书笔记》中,李政涛还详细解释了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他认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自主、创新、合作的学生。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育需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智力、情感、品德、体魄等各个方面。

教育的内容也应该是多元化的、开放式的,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帮助他们全面发展。

《教育常识李政涛读书笔记》是一部具有启发性和实用性的教育经典。

它提供了丰富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启示。

通过阅读和学习这本书,我们不仅可以深入了解教育的本质和原则,更可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此内容来源于网络整合,仅供参考】。

第二篇示例:教育常识李政涛读书笔记李政涛,现任教育部部长,是一位备受尊敬的教育专家。

在各种场合和媒体上,他频繁表达自己对于教育的看法和观点。

李政涛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传承文明、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基础,对于教育的研究和探索从未停止。

在李政涛的读书笔记中,有不少关于教育常识的内容。

他认为,教育常识是教师和家长必备的基础知识,只有掌握了这些常识,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成长,更好地理解教育的本质。

以下是一份关于教育常识的读书笔记,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

《教育常识》 读后感

《教育常识》 读后感

《教育常识》读后感赵梅暑假读了李政涛老师写的《教育常识》一书,感触颇多。

它让我认识到尊重教育常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阅读中,不断引发自己对教学的深层次理解,思考,不断产生共鸣,让灵魂不断得到洗涤。

现结合我校课改实际,把最有感触的地方总结一下。

第一,把课堂还给学生。

教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是互动生成的过程,课堂就不属于老师的“一言堂”,而是师生共享,共有,共在的课堂。

所以,要“把课堂还给学生”。

要让课堂教学回归教学的本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课堂还给学生是最核心的要求。

让学生有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或提问,或阅读,或思考,或练习。

自由时间是丰富学生智力生活的首要条件。

我们要使学生的生活中不单单只有学习,还要学习富有成就,那就要给学生自由时间。

发挥儿童好问的天性,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问题,同时不断给予引导,提升提问的能力和质量。

一方面,老师要从指导学生有良好的提问习惯做起。

此外,老师还可以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引导学生学会用准确,简练的语言来表达问题,不仅要自己讲得清,还要让别人听得懂。

第二,把质疑还给学生。

改变学生对书本,教师和权威的迷信,盲从,养成质疑问难的意识和习惯,把习惯性的不假思索接受现成结论,变为自己对已有观点的习惯性质疑追问。

为了把质疑权还给学生,老师首先要相信学生有质疑的兴趣,需要和能力,这是不可没有的前提。

第三,把评价权还给学生。

以往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的评价,主要是由教师作出的。

学生也因此形成了对教师评价的期待和依赖,教师评价成为学生获得自我认识的源泉。

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必须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相互之间评价,教师则暂时隐身在后,不急于评价,不以自己的评价替代学生的评价,同时需要对学生的评价语言,评价方式做恰当的引导,以提升学生的评价能力。

第四,把工具权还给学生。

这里的工具权指的是学习方法。

它不应该只是老师提供的,更应该是学生主动去发现和建构的。

老师应该为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对学习内容自主选择,运用甚至创造学习方法的权利。

读李政涛教育常识有感

读李政涛教育常识有感

读李政涛教育常识有感篇一读李政涛教育常识有感嘿,朋友们!最近我读了李政涛的《教育常识》,这可真是让我感慨万千啊!也许你们会问,一本关于教育的书能有啥特别的?可我得说,它真的不一般!李政涛在书里讲的那些东西,就像是一道道闪电,猛地劈开了我对教育的固有认知。

我觉得吧,教育这事儿,以前在我心里就是老师教、学生学,考试拿高分,就这么简单粗暴。

但读了这本书,我发现自己大错特错!教育哪有这么简单?它可能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冒险,也可能是一次充满未知的旅程。

书里说,教育要关注每个孩子的独特性。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班那个总是调皮捣蛋的小王。

以前我总觉得他就是个让人头疼的主儿,可现在想想,也许他的调皮背后是独特的创造力在“作祟”呢?我不禁反问自己,是不是我们的教育有时候太急于把孩子装进一个标准的模子里,而忽略了他们原本的光芒?还有啊,李政涛提到教育要有耐心和爱心。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小学老师,她那温柔的眼神和耐心的教导,至今都让我难以忘怀。

也许,真正好的教育就是像她那样,用爱去包容,用耐心去等待。

不过,我也在想,现实中的教育能完全按照这些理想的理念来吗?毕竟,有那么多的压力和限制。

但不管怎样,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教育,让我明白了教育不是死板的教条,而是充满温度和可能的事业。

总之,读了《教育常识》,我这心里就像被扔进了一颗重磅炸弹,炸得我对教育的想法天翻地覆。

这一路读下来,真好!篇二读李政涛教育常识有感哇塞,朋友们,我读完李政涛的《教育常识》啦,这感觉真是五味杂陈!一开始,我抱着随便看看的心态翻开这本书,心里还想着:“能有啥新鲜的?”可没想到,我很快就被打脸了!李政涛在书里说的那些话,就像一把把钥匙,不停地打开我对教育的各种疑惑之门。

我就一直在想,教育到底是为了啥?是为了培养考试机器,还是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绽放出自己独特的光彩?比如说,他讲到教育要尊重孩子的天性。

这让我想起我表妹,那小丫头可活泼了,天天上蹿下跳的。

家里人都觉得她太调皮,得管管。

教育常识

教育常识

《教育常识》读后感王燕飞最近读了李政涛教授的《教育常识》一书,感触颇多。

这是一本对教育教学工作有很强的指导作用的著作,话语精辟、见解独到、用例鲜明,使人读来受益匪浅。

本书封面上的一句话:教师要做好教育之事,需要懂得教育的道理和知识,让教育常识重新成为教育的底线。

我认为这无形当中,给予了我们教育工作者很大的约束和指导,让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要深刻体会教育本质。

全书分为“人性常识、教育理想、教育过程、教育内容、学生常识、教师尝试和教学常识七个主题,在这本书中,李教授的每一个观点都高度概括了教育的本质,从深层挖掘分析了教育教学的规律。

下面我从“人性常识”“教育过程”和“教育内容”简单谈一下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教育常识的原点就是人性常识,是对人的天性的认识,教育必须要建立在对人性尊重的基础之上,即便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儿童甚至是智力障碍的孩子,我们也要充分的以一个独立个体的身份去看待他。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很容易遇到年龄较小的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焦虑、烦躁以至于好动、顽皮;我们也常会以一个成年人的思维来忖度孩子的想法;甚至我们极易出现对孩子理解能力差所表现出来的不耐烦。

这些都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就必须要对儿童的天性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以及充分的尊重,去合理的引导学生,唤醒学生的潜在能力,而不是一味的批评和打击,以“赏识教育”为出发点,教师与学生如果成功建立了互相尊重与认可的良性关系,必定对儿童教学有很重要的推动作用。

再一个是教育内容的选定,在传统的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之外,身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时刻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还缺少什么,在学习上所面临的困难和障碍是什么,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有哪些。

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学习任务就是要从各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使各层次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目标,这样才能让学生们在每个阶段的学习都能有不少的收获,从而激励学生的进取意识。

读李政涛教育常识有感

读李政涛教育常识有感

读李政涛教育常识有感(中英文版)英文文档:After reading Li Zhengtao"s "Educational Common Sense", I was deeply impressed by his insights into the field of education.Li Zhengtao"s book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shedding light on various aspect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One of the key takeaways from the book is the importance of fostering a love for learning in students.Li emphasizes that education is not merely about imparting knowledge, but also about cultivating a genuine passion for learning.This can be achieved by creating an engaging and dynamic classroom environment that encourages critical thinking and curiosity.Another significant point highlighted in the book is the role of educators in promoting equity and social justice through education.Li argues that education should not only focus on academic achievements, but also on addressing societal inequalities and empowering marginalized groups.This requires educators to be aware of their own biases and to actively work towards creating inclusive and equitable learning spaces.Furthermore, Li Zhengtao"s book emphasizes the significance of reflection and continuous improvement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Heencourages educators to constantly question their teaching practices and to seek feedback from their students and peers.This reflective approach helps in developing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educational process and enables educators to adapt their strategies accordingly.In conclusion, "Educational Common Sense" by Li Zhengtao offers 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His book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fostering a love for learning, promoting equity and social justice, and embracing reflection and continuous improvement.These concepts serve as a reminder of the significant role that educators play in shaping the future of our society.中文文档:在阅读李政涛的《教育常识》后,我对教育领域的洞察力深感印象深刻。

心得体会-李政涛教育常识读后感2篇 精品

心得体会-李政涛教育常识读后感2篇 精品

李政涛教育常识读后感2篇篇一李政涛教育常识读后感暑假里,义乌初中英语工作室的尹老师发给我们李政涛的所着的《教育常识》,说实话,起初第一眼瞟到书名的感觉是有点不屑,心想又是一本灌输理论的空洞之作。

但当我翻来目录,读了序言,却有种让人很想读下去的欲望。

因为序言中告诉我之所以倡导教育常识,是因为那些遍布世界的令人心痛的教育,几乎都与对常识的遗忘、对常识的违背和扭曲有着或明或暗的关联。

例如,不少教师总是津津乐道于教导学生认真读书,好好学习,但自己却不爱读书,不会学习,丧失了自我教育的欲望和能力。

反思自己,不正是不少老师中的一个吗?怀着反思教育常识的紧迫感,我认真读完了这本书,就像作者说的我期待的读者,是能够在思考、质疑、实践中完成自我建构的读者。

理想的阅读,不是‘六经注我’,而是‘我注六经’。

我抱着这样的态度,尽情地品味作者的智慧。

下面对本书的感悟,略谈一二1、本书的编排具有严密的逻辑性。

全书分为人性常识、教育理想、教育过程、教育内容、学生常识、教师常识和教学常识等7章。

从各章标题来看,该书的论述体现了一个从大到小、从学理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的发展过程。

该书语言具有散文的风格,每章分为数节,每节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论述。

作者或从一个日常用语的释义开始,或从一个日常故事的讲述入手,娓娓道来,引领我们进入他要描绘的世界。

但是在这个世界里,他似乎又是一个隐者,需要思考的依旧是我们,是我们用自己的生活注释他的文字,而不是他的文字注释我们的生活。

该书所讨论的,多是严肃的话题,但是并不显得生硬,反而因为散文化的语言,使它在严肃中透着轻灵。

2、在教育过程常识这一章节中,作者认为是教育即转化,教育的过程是转化的过程,这一观点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作者在文前提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觉得自己讲的很清楚了,但学生还是不明白。

在教师看来,再简单不过的知识和道理,在学生那里却是一片复杂的混沌。

这与简单、浮光掠影式的备课有直接关系。

备课备什么?作为一个有着十几二十几年教龄的中年教师而言,课程基本结构和课型把握一般不会有问题,而是我们是否在课堂上使教学成为复杂的思考工作,成为获取知识的活动了呢?是否找到了新旧知识的嫁接点和新知的生长点,引导学生十分明确的理解、感觉到和看到那不懂的地方,并且激发其探究的热情?且经历了探究的过程?3、在教育内容常识这一章节中,作者认为解读教材需要三种眼光成人眼光,教师眼光,学生眼光。

李政涛教育与永恒,自序读后感

李政涛教育与永恒,自序读后感

李政涛教育与永恒,自序读后感篇一李政涛教育与永恒,自序读后感嘿,朋友们!最近我读了李政涛的《教育与永恒》自序,这可真是让我思绪万千啊!说真的,一开始我拿起这本书的时候,心里还犯嘀咕:这能有啥特别的?但读着读着,我发现自己完全被吸引进去了。

李政涛老师的文字,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教育的新认知大门。

也许有人会说,不就是一本关于教育的书嘛,能有多了不起?但我觉得,这本书可太了不起啦!它让我看到了教育不仅仅是在教室里讲讲知识,考考分数。

教育,可能是一辈子的事儿,是那种能影响我们一生的东西。

书里提到的一些观点,让我时而兴奋,时而又陷入沉思。

比如说,他谈到教育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实实在在需要我们去努力实现的。

我就在想,我所经历的教育,是不是真的做到了这一点呢?也许有,也许没有。

还有啊,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在和李政涛老师面对面交流。

他的文字亲切又深刻,让我一会儿觉得“哇,原来是这样”,一会儿又怀疑“真的是这样吗?我觉得可能还有别的情况”。

这一路读下来,我觉得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好像更深了一层。

但我也在想,这只是我现在的感受,未来我再回头看,会不会又有不一样的想法呢?谁知道呢!总之,读《教育与永恒》自序,这一路的体验真好!篇二李政涛教育与永恒,自序读后感朋友们,你们能想象我读完李政涛的《教育与永恒》自序后的那种心情吗?简直是五味杂陈!刚开始,我觉得这可能就是一本普通的教育类书籍,我觉得可能也就是讲讲大道理,没啥新鲜的。

可当我真正深入进去,哎呀妈呀,我发现我错得离谱!李政涛老师的文字,就像一把利剑,直戳教育的要害。

他说的那些关于教育的思考,让我不禁反问自己:我以前对教育的理解是不是太肤浅了?比如说,他强调教育要有长远的眼光,不能只盯着眼前的成绩和利益。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现在的教育现状,是不是太功利了?难道成绩就是衡量一切的标准吗?我觉得可能不是这样的!读着读着,我时而激动得拍大腿,觉得他说得太对了;时而又愁眉苦脸,担心现实中改变太难。

李政涛教育常识感悟

李政涛教育常识感悟

李政涛教育常识感悟李政涛,中国教育家、作家,精通教育心理学和管理学,其独特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对中国教育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他的教育理念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接受和应用。

通过学习和借鉴李政涛的教育经验,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关于教育的常识和感悟。

一、个性教育李政涛强调个性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有着自己的天赋和潜能。

教育应该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而是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引导他们发挥个性,实现自我。

教师需要去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因材施教,给予个性化的教育。

二、情感教育在李政涛的教育理念中,情感教育占据重要地位。

他认为学生的情感健康是学习和成长的基础。

教育工作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管理能力,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心态和健康的人际关系。

只有在良好的情感状态下,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三、实践教育李政涛主张实践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让学生亲身实践,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从实践中成长。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通过动手操作和实际体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四、全面发展李政涛提倡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他认为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发展,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五、激发潜能李政涛强调激发学生的潜能。

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有着无限的可能,教育的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教育工作者应该创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创造激情,引导他们不断探索和发现新的天地。

通过学习李政涛的教育经验,可以得到许多关于教育的常识和感悟。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他们的潜能,引导他们走向成功和幸福的人生。

希望更多的教育工作者能够积极借鉴李政涛的教育理念,为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做出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李政涛教育常识读后感
暑假里,义乌初中英语工作室的尹老师发给我们李政涛的所着的《教育常识》,说实话,起初第一眼瞟到书名的感觉是有点不屑,心想又是一本灌输理论的空洞之作。

但当我翻来目录,读了序言,却有种让人很想读下去的欲望。

因为“序言”中告诉我:之所以倡导教育常识,是因为那些遍布世界的令人心痛的教育,几乎都与对常识的遗忘、对常识的违背和扭曲有着或明或暗的关联。

例如,不少教师总是津津乐道于教导学生认真读书,好好学习,但自己却不爱读书,不会学习,丧失了自我教育的欲望和能力。

反思自己,不正是“不少老师”中的一个吗?怀着反思教育常识的紧迫感,我认真读完了这本书,就像作者说的:“我期待的读者,是能够在思考、质疑、实践中完成自我建构的读者。

理想的阅读,不是‘六经注我’,而是‘我注六经’。

”我抱着这样的态度,尽情地品味作者的智慧。

下面对本书的感悟,略谈一二:1、本书的编排具有严密的逻辑性。

全书分为人性常识、教育理想、教育过程、教育内容、学生常识、教师常识和教学常识等7章。

从各章标题来看,该书的论述体现了一个从大到小、从学理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的发展过程。

该书语言具有散文的风格,每章分为数节,每节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论述。

作者或从一个日常用语的释义开始,或从一个日常故事的讲述入手,娓娓道来,引领我们进入他要描绘的世界。

但是在这个世界里,他似乎又是一个隐者,需要思考的依旧是我们,是我们用自己的生活注释他的文字,而不是他的文字注释我们的生活。

该书所讨论的,多是严肃的话题,但是并不显得生硬,反而因为散文化的语言,使它在严肃中透着轻灵。

2、在“教育过程常识”这一章节中,作者认为是教育即转化,教育的过程是转化的过程,这一观点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作者在文前提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觉得自己讲的很清楚了,但学生还是不明白。

在教师看来,再简单不过的知识和道理,在学生那里却是一片复杂的混沌。

这与简单、浮光掠影式的备课有直接关系。

备课备什么?作为一个有着十几二十几年教龄的中年教师而言,课程基本结构和课型把握一般不会有问题,而是我们是否在课堂上使教学“成为复杂的思考工作,成为获取知识的活动”了呢?是否找到了新旧知识的嫁接点和新知的生长点,引导学生十分明确的理解、感觉到和看到那“不懂的地方”,并且激发其探究的热情?且经历了探究的过程?
3、在“教育内容常识”这一章节中,作者认为解读教材需要三种眼光:成人眼光,教师眼光,学生眼光。

反思自己今后的教学,要多运用“学生的眼光”来解读教材。

正如书中所说的:这是站在学生角度,从学生成长需要出发的思考---,为此,教师需要设想:如果“我”是学生,初次遇到这样的教学内容,“我”是否有兴趣?“我”为什么要学这个内容,给“我”几个理由。

“我”理解这些知识的鱼塘困难和障碍在哪里?“我”该如何学习,把这些书本中的知识、老师教的知识转化为“我”的知识?联系初中的英语教学:不妨做好以下四点:首先用学生的视角捕捉语言;其次用学生的感受体验情感;再次用学生的眼光链接生活;最后用学生的思维思考问题。

总之,李政涛教授的《教育常识》这本书带着严肃、认真和尊重的态度,引领我们找回和确立常识、倾听和理解常识、再思并创造新的常识。

对常识的遵循和坚守是教育工作者的一种基本素养和道德底线。

篇二:李政涛教育常识读后感“教育常识”就是有关教育的最基本而且简单的事实性的知识与道理。

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教授的《教育常识》这本书带着严肃、认真和尊重的态度,引领我们找回和确立常识、倾听和理解常识、再思并创造新的常识。

对常识的遵循和坚守是教育工作者的一种基本素养和道德底线。

书中有这样一个观点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教育不是雕刻,而是唤醒。

使我想到这样一个故事:当有人问罗丹是怎样从粗陋的岩石中雕刻出的世界上着名的雕塑“巴尔扎克”时,罗丹说,他一直在岩石中,我不是从岩石中雕刻而是把他从岩石中唤醒了。

教育的本质如此,管理的本质亦如此。

管理有的时候需要规范,有的时候需要雕刻,但管理是发挥人的潜质的事业,人的潜质到底如何连人自己都不清楚,一旦被唤醒将是不可
估量的力量。

()因此,管理的本质是对人的信任、理解与尊重,管理在于发现,在于倾听,更在于唤醒。

在学校这样一个人群聚集的地方,人是主体,我们每天看到的只是人的行动,每个人都似乎在静静地走着,安分地工作着,实际上每个人都头脑所思所想都是不同的,每个人工作的目的也是不同的,每个人的利益追求更是不同,也许我们雕刻出的规则能够管得住行为。

唤醒的过程就是如此,不是要求别人做什么,而是我知道我应该主动去做什么,只有这样做就能够体验到自身的价值,体验到自己的潜力、体验到生命的活力与无限种的发展可能。

我们需要给学生一定的规矩,但是我们更应给学生的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去学,去体验学习中的成功,这种成功感,成就感能更好的帮助学生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树立信心,发现自我价值,学生的潜能才能得到很好的激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