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李政涛报告反思
李政涛报告摘要

李政涛《“新基础教育”与课堂教学变革》报告语录(转)(2015-04-29 12:35:43)转载▼分类:教育感悟标签:教育李政涛,江西大余人,出生于陕西西安临潼。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
主要从事教育学原理、教育人类学、“生命·实践”教育学的教学和研究。
现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副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科学研究部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4月22日,在江苏大学第一学术报告厅聆听了李老师关于课堂改革的报告,接地的内容、睿智的理透、清晰的表达、独特的风格为我们描画了一幅波澜壮阔的课堂改革地图,也再次让我发现大学教授亲切的一面。
如今能让自己心动的报告不多了,今天却记录了整整17页。
这里将内容提纲整理,以便继续消化。
※叶澜教授主持的“新基础教育”可用五个字来概括其要点——真、实、深、化、长。
※所谓“真”,是真心、真问题、真话、真做研究,做真研究,这样就有真实的生命成长。
“真”,是新基础教育打底的理念。
※对实践要有尊重和敬畏;对实践要有温情和敬意。
※所谓“实”,“实”在“日常”;“实”在“过程”;“实”在“重建”;“实”在“细节”。
※谁最懂教育,最理解教育的核心,一定是有教育教学过程的人。
站在外围看教育是远不如站在里面做教育的人更懂教育。
※教研过程的九步法:专题性上课、专题性报告、专题性说课、组内同事专题性评课、提问和质疑、团队回应、集体评课、二度反思、教学重建。
※单元类结构是一种整体性教学,包括三种课型:单元导读课、单元推进课、单元总结课。
※评课文化在于两个字“真”说真话;“实”,要做鉴赏家,还要做批评家,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最重要的是做建筑家,也就是根据症结,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方案。
这反映出评课的三项素质:透析力、诊断力、重建力。
※被评课者要有“二度反思”,这样,训练自己倾听他人的能力,让耳朵始终保持张开的状态、提升捕捉信息、资源的能力。
《倾听着的教育》读后感

《倾听着的教育》读后感冬日暖和的午后,我从书架上取下一本名为《倾听着的教育》的书,是李政涛。
书的封面上写道,“教育从倾听开头”,这引发了我对“倾听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如何倾听”等问题的深思。
在阅读完这本书后,我找到了答案——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
当这一过程被阻断或者处于混乱状态时,师生之间的交往和沟通便陷入逆境,教育危机随之消失。
作为新教师,应当学会倾听,要留意倾听学生的需求、情感、疾病、学生间的差异和区分、学生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等。
在倾听时,教师要学会多种倾听方式:第一,学会转换角色。
教师以何种角色进入课堂并与学生交往对话,会影响甚至打算教师所倾听的内容、方式和质量。
因此,教师应当将自己的角色从“教”者转为“听”者,才能有效捕获、推断学生的话语和信息,排解局部障碍并基于学情进展课堂进程的敏捷调度。
其次,学会问题导向。
教师需要带着问题在课堂现场中倾听。
例如,可以带着“如何对学生进展合理评价”、“如何对学生的答复进展回应和提炼”等问题去听课,学习其他教师的处理方式,以改善倾听效果。
第三,学会提问质疑。
在听课时,聚焦于其他教师的倾听状态,学习他们是如何倾听与回应学生的。
第四,学会捕获提炼。
教师需要向同行教师学习,要捕获不同的观看、倾听和思索的视角,要提炼他们的表达方式,从而拓宽自己的眼界,提升自身的思维开阔度。
第五,学会反思重建。
“反思”是把对他人的倾听过程,转化为倾听自我的过程,实现倾听他人与倾听自我的融会贯穿,从中发觉自身存在的劣势和优势。
此外,教师在对自己的教学进展屡次反思后,还要不断揣摩,并进展准时的重建和转化,以提升教学质量。
倾听,是教育的原点,也是教育能否胜利的关键。
学会以接纳和公平的态度去倾听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与他同在,才能感染学生、转变学生和进展学生,充分呈现出教育的宏大力气!。
读李政涛教育常识有感

读李政涛教育常识有感(中英文版)英文文档:After reading Li Zhengtao"s "Educational Common Sense", I was deeply impressed by his insights into the field of education.Li Zhengtao"s book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shedding light on various aspect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One of the key takeaways from the book is the importance of fostering a love for learning in students.Li emphasizes that education is not merely about imparting knowledge, but also about cultivating a genuine passion for learning.This can be achieved by creating an engaging and dynamic classroom environment that encourages critical thinking and curiosity.Another significant point highlighted in the book is the role of educators in promoting equity and social justice through education.Li argues that education should not only focus on academic achievements, but also on addressing societal inequalities and empowering marginalized groups.This requires educators to be aware of their own biases and to actively work towards creating inclusive and equitable learning spaces.Furthermore, Li Zhengtao"s book emphasizes the significance of reflection and continuous improvement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Heencourages educators to constantly question their teaching practices and to seek feedback from their students and peers.This reflective approach helps in developing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educational process and enables educators to adapt their strategies accordingly.In conclusion, "Educational Common Sense" by Li Zhengtao offers 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His book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fostering a love for learning, promoting equity and social justice, and embracing reflection and continuous improvement.These concepts serve as a reminder of the significant role that educators play in shaping the future of our society.中文文档:在阅读李政涛的《教育常识》后,我对教育领域的洞察力深感印象深刻。
李政涛教育常识感悟

李政涛教育常识感悟摘要:1.教育观念的反思与更新2.教育实践中的困惑与启示3.教育创新与教育技术的应用4.教育者的角色定位与素养提升5.教育公平与质量保障6.学生成长与个性化教育7.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协调发展8.教育政策与教育体制改革9.教育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10.教育发展的未来展望正文:教育,是一项关乎民族未来、国家发展的伟业,更是一项充满智慧、温暖与爱的艺术。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始终坚信,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需要不断反思和更新教育观念,探索一条符合时代特征、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教育之路。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困惑和挑战。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成长?如何平衡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让学生在竞争中学会合作与创新?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些问题促使我们不断探索、反思,从而在实践中找到最佳的教育方法。
教育创新与教育技术的应用是当今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为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我们应善于运用这些技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构建智慧校园,实现个性化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教育者的角色定位与素养提升同样至关重要。
作为灵魂的工程师,我们要始终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尊重他们的个性,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同时,我们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素养,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博大的爱心和高度的责任心去关爱每一个学生。
教育公平与质量保障是教育事业的核心议题。
我们应关注弱势群体,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努力消除城乡、区域之间的教育差距。
同时,要关注教育质量,完善评价体系,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协调发展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环。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家长应当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2011年暑期政治学习心得体会

2011年暑期政治学习心得体会华东师大李政涛教授教育报告读后感峨眉一小丁桂蓉暑期学习期间,有幸学习了华东师大李政涛教授关于培育生命自觉与教师实践智慧的教育报告.虽不是亲临现场,只是李校长的记录与传达,但却有身临其境之感.报告中所诠释的教育真谛字字如春雷,给我们这些还执著于培训式教育的老师们以重重的一击.又是一年丰收之际,作为一个毕业班老师,我和身边几乎所有毕业班老师一样谈论最多的便是我们班学生毕业考试成绩怎样,却无人谈起我们班毕业了一批什么样的人.这也并不是我们老师个人眼光狭隘,而是受了教育大背景的影响,因为整个中国教育的最大问题就是把教育缩减成为了培训,把教育作为升学的培训.而忽略了培育人格高尚的人才是教育之首位.其实,我内心的教育理念还是与李教授有些不谋而合的.我平时在开展教育工作的宗旨便是先做人再说学习.在毕业会上我给学生的毕业赠言也是从小学六年来的育人教育说起,并大力表扬的是班上一些懂得感恩,有责任感,能吃苦耐劳的学生.但尽管这样,我也并没有去实践做人放首位的宗旨,在不知不觉中,让学习与做人的天称失去了平衡.因此,我送走的这届毕业生虽称得上学习优生,但在人格上仍有很多缺陷,这是一种失败,更是教育者的遗憾.对比西方教育,反省我们自己,真的有很多弊端,特别是在独立性这点上,我们的教育里有太多的纵容与依赖.难怪英国人会批:中国教师眼中的学生是石头,等者我们老师去雕刻,而英国教师眼中学生是种子,老师只是帮他生长,让他生长.多么具有讽刺意义的反差.我们应当彻底洗洗脑,应该领悟教育不光是立人,而是人立.今后的教育中,应像李教授说的那样,让生命自觉走向教师智慧.首先要修炼教师智慧,做到心胸开阔,善于包容.不要把自己当作一个传播知识的机器,而是做一个有生气,有情趣,懂生活的人.其次在培育学生时运用智慧,学会享受孩子们的成长,尤其是做人方面的点滴进步,还要注意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观李政涛教授讲座有感

观李政涛教授讲座有感第一篇:观李政涛教授讲座有感观李政涛教授讲座有感黄亚利1、什么是好课?一是看学生,看学生变化了没有?发展了没有?二是看教育效果的持久性,走进课堂与走出课堂是否一个样?三是看有无生长感。
要想使教学具有生长感,要找到“三个点”:找到“挑战点”,给学生一种挑战;找到突破点,突破难点和障碍点;找到提升点,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提升。
“不生长”的课堂是无效的课堂,“被生长”的课堂是僵化的,“自生长”的课堂是绿色的课堂,“共生长”的课堂是理想的课堂。
2、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有温度没有深度,我们可以称之为“滑冰课”,只是“滑行”而已。
二是有活动没有学习,没把活动过程变成学习的过程。
著名特级教师武凤霞说过这样一段话:“在充满生长律动的课堂上,学习气氛不一定热烈,但要深沉,学生不能在文字中浮光掠影,要在思索中前行;不是在言说别人的思想,一定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声。
看一看,能感受到躬身前行的姿态,听一听,能体悟到生命拔节的声音。
”(三)、如何让课堂充满生长气息?1、课堂生长的前提。
一是认真解读课程标准和教材,二是基于学生立场,认真解读学生。
学生立场不等于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实际状态成为教育教学的起点和出发点,成为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
例如:学生已有什么?学生缺什么?困难和障碍是什么?差异是什么?三是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
2、生长的方式(1)、开放的生长。
什么是开放?一是从教师向学生开放,把课堂放给学生,时间放给学生,空间放给学生,权力放给学生,课堂向每个学生开放。
二是由唯一性向可能性、选择性、多样性开放。
三是由书本世界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开放,向体验和经验开放(2)、扎实的生长。
一是扎实在于清晰,目标清晰,思路清晰,方法清晰,学生清晰,指令和要求清晰。
二是扎实在于细致,比如有效的小组合作包括以下四步:从两两合作开始,小组合作分工明确,小组代表发言,全班交流,组际互动。
三是扎实在于生成,从点状生成到整体生成,从个体生成到全体生成,从浅层生成到深层生存,从错误生成到有益生成。
让课堂充满生长的气息-听李政涛教授有感

让课堂充满生长的气息听李政涛教授有感赵小芹一、印象——独特的讲课方式在所有的报告中,只有他的讲座最特别。
没有演示文稿,打开手提,大屏幕上出现一个空白文档,李教授一边讲述,一边灵巧地在键盘上敲打出课题,然后,一个个关键词句,便随着他的讲述和手指的敲打,不断出现在大屏幕上,牢牢吸引着听课者的目光,融讲、写、记为一体。
手脑并用,有张有弛,显得从容不迫,更显出现代专家的务实的精神和高超的能力和水平。
他引用大量的教育案例及教育小故事,从日常教育生活中的细节入手,对各个观点作了详尽的理论阐述和实践分析,令人易于接受。
报告中那信手拈来的大量详实的资料,不经意中流露出的深厚的理论功底,其理性的分析,鲜明的观点,丰厚的底蕴、严谨的思路,务实的作风等等,无不让人为之折服。
尤其是他那胸怀祖国的情怀更是感染着我们每一位听报告的老师。
虽然报告已经结束了,可余音袅袅,很多细节,似乎还在脑海中回放,忍不住咀嚼着、回味着。
李政涛教授认为我们的课要上成家常课,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他说公开课相当于宴会大餐,而家常课则是家常菜,宴会大餐我们偶而吃一顿还行,吃多了就会生病,还是吃家常菜的好。
公开课虽最能垂练人,但家常课最养人。
家常课是最真实的课,虽有缺撼,但有发展的空间。
我们在成长的同时学生也在成长,那么课堂就有生长的气息了。
所以我们的课堂要看看学生走出课堂和走进课堂在知识、技能、方法、能力、习惯上是否有变化,如果有变化,那么这就是到理想的课堂,师生共同生长的课堂。
二、讲课的详细观点如下(一)、什么是有效教学?对于什么是“有效教学”?李政涛教授讲了以下四个观点:1、抓住一个关键字:“实”李政涛博导是叶澜教授的学生,他首先阐述了叶澜教授的“五实”:叶澜教授认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可供参考的基本要求,即可以去努力做到“五实”:扎实、充实、丰实、平实和真实。
(1)、“扎实”——一堂好课应是一堂有意义的课。
对于学生来说,至少要学到东西,再进一步锻炼能力,进而发展到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
——听李政涛教授报告有感

——听李政涛教授报告有感专家对有效教学的理解会从不同的维度来呈现,然而真正要做到那样的标准并不容易的。
我们又能选取哪些角度来理解呢?大道相同,大道至简,我想,也许从另外一些角度切入同样可以走进理想课堂。
⑵有效提问。
①有效提问的标准。
ⅰ清晰。
提问的语言应力求做到即准确、简洁、清晰,避免不规范或摸棱两可的提问。
当然,绝对禁止提问不清晰而影响学生。
ⅱ问题的价值。
问题必须有学习价值,有启发性,引发思考与探究。
ⅲ趣味性。
提问必须考虑趣味性、挑战性,引人入胜、深入浅出,启发学生学习兴趣。
ⅳ大众性。
提问能引起大多数学生的思维共鸣,使课堂气愤一下子活跃起来。
ⅴ广度和开放性。
好的提问能激发不同角度的思维,因而也有各不相同的回答,涉及的知识广而且综合性强。
ⅵ教师反馈。
对学生的回答哪怕是错误的也应该尊重、鼓励,积极鼓励有利于维护学生自尊心,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思考、去探究,有利于不失去对教师与课内容的兴趣,有利于形成好的学风。
②有效提问的注意事项。
ⅰ发问:准确把握发问的时机,注意问题的层次性,一个问题尚未作出明确的结论之前,不要再提出一个新问题,以免干扰学生。
ⅱ对象:向全体学生发问,然后指名问答,抽答面要广,努力使全班学生回答问题的次数大概相同。
ⅲ等待:提问之后要停一会儿,让学生有时间思考。
ⅳ启发:教师为不能回答问题或回答错误的学生提供线索。
打开思路,启发他们正确回答问题。
ⅴ追问:当学生的回答正确而不充分时,教师要给学生补充另外的信息,以便学生能得出完整的答案或者回答正确后,引出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
③有效提问十戒。
ⅰ一戒:提问专叫优生,省时省力省心;ⅱ二戒:提问专问差生,哪壶不开提哪壶;你教的再有效学生学的无效还是无效。
ⅲ三戒:以问带罚,为难学生;ⅳ四戒:不给时间,突然发问;ⅴ五戒:摸棱两可,节外生枝;ⅵ六戒:越俎代庖,自问自答;ⅶ七戒:不置可否,不给评价;ⅷ八戒:大而无当,无从作答;ⅸ九戒:多而琐碎,串讲串问;ⅹ十戒:问如林,答如流,面上开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李政涛报告反思2011年7月4日,华东师大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李政涛教授来威海做了“让语文课堂充满生长气息”的专题报告。
下面就所听报告浅谈一些自己的想法:一、聆听李教授的报告第一印象是他有独特新鲜的报告方式。
那就是没有现成的演示文稿,而是一边讲授一边在在空白的文档上直接打出课题、关键词、核心问题等等。
这种方式牢牢抓住了我的眼球。
他手脑并用,讲授从容,理论观点多由大量教育案例和教育故事支撑进行解析,这一切都显示了一个务实的有水平不空谈的专家的素质:深厚的文化底蕴,淳朴善良的性情,温暖幽默的谈吐。
让人由衷地对他产生一种敬重。
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是否也能时时刻刻引领着学生走在语文的天地里,幸福地徜徉肆恣不愿走出来?自己对学生的教育是否也能学生一种清新跃动灵性的灵魂感召,使他们学会感恩感动,学会体验感悟?从对李教授报告的印象里我明白了我们的教育教学的出发点一定要为学生而务实付出,工作中的措施方法一定得有一定的观点理念指引,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改进求实,做一个也能感染温暖学生、带动同化学生、启迪提升学生的老师。
二、李教授的报告中解读了让课堂生长的气息的方式,他从有效教学切入主题,指出了有效教学不要姿势注重技巧经验方法,而是要有对教学对有效教学的敏感,做到五个“实”,三大框架的有效益有效果有效率,还要有全效广效远效深效强效速效奇效,这一切都要围绕要教学生什么怎样教以及要教到的程度。
尤其李教授从具体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说课等教学细节结合信手拈来的一些具体生动详实的课例来谈,深入浅出,让我们真切感受到报告与我们的平日教学的联系。
至今很多细节,似乎还在我海中回放,忍不住咀嚼回味着。
反思:在李教授的理性的分析,鲜明的观点,严谨的思路中我明白了“让语文课堂充满生长气息”说白了是要上成家常的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素养形成的发展课。
李教授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他说公开课相当于宴会大餐,而家常课则是家常菜,宴会大餐我们偶而吃一顿还行,吃多了就会生病,还是吃家常菜的好。
公开课虽最能锤人,但家常课最养人。
家常课是最真实的课,虽有缺撼,但有发展的空间。
这些话很有道理。
因为教师这一职业特点决定我们每天都是要不重复地对待学生对待教学,所以在学生的成长同时我们也在成长,我们在成长的同时学生也在成长,那么课堂就有生长的气息了。
所以今后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注重有效,我们评判的标准要变,就是也要关注学生走出课堂和走进课堂在知识、技能、方法、能力、习惯上是否有变化,如果有变化,那么这就是比较理想的课堂,是师生共同生长的课堂,是充满生长气息的。
其次,我们的教学一定要适合学生成长的内心需要,我们教师一定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反思。
要知道学生的需要,我们就要不断地读书,不断地思考,不断地研究,做一个有思想有方法的善于反思的教师。
因为方法思想对我们的教学十分重要。
我们要在教学中让我们的方法活在思想的土壤中,让我们语文教师的灵魂和语文素养促进孩子的成长。
最后我想借用李教授送给我们一句话“爱自己,就要栽培自己”结束我暑期培训的体会。
我坚信,未来的教学路上,有这样的思想引领,我会每天都努力着,让自己的课堂充满着生长的气息,对身为教师的自己这样栽培自己。
学习·反思·成长华师大之行已落下帷幕。
比起启程时的兴奋与期待,归途更多的是沉静与思考。
十几天的学习感悟颇多,但是苦于文采不好,难以下笔,尤其是看着身边的优秀教师一个个出口成章,早已成文,很是痛苦、纠结。
“写,改变你的生命属性。
”这是鞠玉萍教授在讲座中引用窦桂梅的一句话,今天我想用这句话来表达我此时的心情,我想从“写”开始,改变自己,虽然写的不好,但对我来说这应该算是一种突破,这或许是我成长的开始。
半个月的华师之行,很苦很累,但很充实。
我以朝圣的心态来到教育的最前沿华东师大,在心中除了激动之外,还充满了感激之情,感激领导给我这次难得的机会。
让我有机会聆听到各位顶尖级教授的讲座,现场学习顶尖级的教育智慧,也让我更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找到了差距,给日益倦怠的职业状态和日益枯竭的职业潜能重新注入了活力。
现记录下自己的几点感悟:一、要更新思维框架,把握教育规律吴亚萍教授是当代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的得力弟子,吴教授致力于中小学校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有着丰富的一线指导的经验,她强调有效教学应该是有深度的教学,应该是基于学生需要的教学。
吴教授还用全新的观点和思维方式,就备课与教学设计的改革给出了全新的诠释,作了精彩的演讲,指明了今后的教学发展之路。
吴教授强调,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抛出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活动;要善于搜集学生活动中放射出来的资源,用于推进课堂教学;要多关注学生思维方法的培养,给学生“练”的机会,“做”的机会,让学生在切实的“做”的过程,形成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并活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
在吴教授的讲座中“资源开发、重心下移、长程设计、教结构、用结构、三放三收、整体进入”等等这些对我们来说有些陌生的词语频频出现,让我们对课堂教学变革的策略有了新的认识。
特别是教材知识的内容组织策略:长程两段的策略。
关于“长程”一词,吴亚萍教授在讲座中多次提到:“知识间内在联系的长程眼光”、“教学内容规划的长程设计”等,这种策略的教学结构,主要采用发现的方式,让学生从现实的问题出发,充分的体验发现和建构,逐渐形成知识结构和学习的方法与步骤结构。
这一阶段的教学时间可以适度放慢。
其运用结构:主要让学生运用这一结构,主动的学习和拓展与结构类似的相关知识。
由于学生已经能够掌握和灵活运用结构进行主动学习,这一阶段的教学的时间适合以加速的方式进行。
按照长程教学设计理念,要整体把握知识结构、方法结构、过程结构,才可能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最高境界。
关于整体感悟的策略,她提出在教学中要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逻辑进行。
对于融合渗透的策略,以融合渗透的意识“用”教材,就是为了融合条状与块状知识之间的关系,通过有主有从的有机渗透,使学生形成灵活判断与主动选择的意识与能力。
这种融合已经摆脱了知识点的束缚,并且超越了知识结构教学的框架,在更大的一个知识整体的范围内,实现局部知识与整体的、内在的结构的沟通。
吴教授说一流的教师是教思维方法,如果教师的思维跟不上,如何让学生的思维发生改变,如果教师个人内在的认识框架不打破,课堂教学的转型就难以进一步进行。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更新每个个体的内在思维框架,彻底把握教育规律,追求育人的境界。
二、课堂要抓“实”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曾经说过:“课堂,呈现的应该不仅仅是‘鲜花’,还应该有花开的声音,课堂上最美的声音是学生生命里‘拔节’的声音。
当初读这句话时,还甚不解其意,总觉得矫作些。
但在有幸聆听了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教授关于课堂有效教学的讲座后,再回想起这句话,不禁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李政涛先生是叶澜教授的学生,他强调课堂教学要抓住一个关键字:“实”,即扎实、充实、丰实、平实和真实。
1、“扎实”——一堂好课应是一堂有意义的课。
对于学生来说,至少要学到东西,再进一步锻炼能力,进而发展到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
有意义的课,也就是一堂扎实的课,不是图热闹的课。
2、“充实”——一堂好课应是一堂有效率的课。
一是看对全班多少学生有效率;二是看效率的高低。
效率高的课,才称得上是充实的课,有内容的课。
3、“丰实”——一堂好课应该是有生成性的课。
即一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情实感、智慧的交流,这个过程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
这样的课可以称为丰实的课,内容丰富,多方活跃,给人以启发。
4、“平实”——一堂好课应该是常态下的课。
课堂的价值在于通过师生碰撞,相互讨论,生成许多新的东西,这样的课称为平实的课。
要淡化公开课,多上研讨课,不管谁在听课,教师都要做到旁若无人,心中只有学生。
5、“真实”——做到了以上几点,这种课应该是一堂有待完善的课。
它不可能十全十美,它应该是真实的、未经过粉饰的、值得反思的、可以重建的课。
只要是真实的,就有缺憾,有缺憾恰恰是真实的指标。
李教授的报告深入浅出,语言诙谐幽默富有激情,旁征博引,妙语联珠,四个半小时的讲座如和风阵阵,拂散陈腐乏味的迷雾团团,他用理性的分析方法为我们阐述了“什么是有效教学?” 应该建立怎样的“有效教学观”?让我理解了什么是“实效”,明白了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以及如何让课堂有生长感等问题。
李政涛教授提到在充满生长律动的课堂上,学习气氛不一定热烈,但要深沉,学生不能在文字中浮光掠影,要在思索中前行;不是在言说别人的思想,一定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声。
看一看,能感受到躬身前行的姿态,听一听,能体悟到生命拔节的声音。
三、常照镜子勤反思在历史上李世民堪称爱照镜子的一代明君,他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李世民用三面镜子成就了他的一代明君,作为一个教师,一个期望成长的教师,更应拥有几面不可或缺的镜子。
一是照镜子找差距。
这次学习有幸与济源的诸多优秀教师同行,欣喜之余更多的是压力、是惭愧。
在一行的队伍中,有我们的领导团队教研室的领导及成员,有身边的楷模宋森、王晓琳,有能说会写的李冬梅、杨征,有认真专研的李继红、李珍霞……可是我既不善表达更不善写作,虽有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但留下的仅仅是碎片式的记忆。
与这样的团队同行,其压力不言而喻,再加上华师大众多专家的精湛理论和人格魅力更让人佩服,听课的过程中,我看到了丁老师的责任,吴尊民教授的激情,周斌教授的风趣幽默,李正涛教授的坦率与真诚,吴亚萍对教学研究的执着与追求……面对这些,让我惭愧,又催我奋进。
有压力就有动力,于是不自觉就有了追赶的意识,学习的动力。
二是照镜子明得失。
王建军教授讲到教师的专业知识时,多次强调常照一照镜子,把自己的课录下来,反复看,研究着看,就一定会有所思,有所想,就会有所改进。
王教授说:我们不缺标准,缺的是一面镜子,一面实践的镜子。
录像课正是我们课堂教学的一面镜子,今后我一定为自己的成长创造更多的镜子,从镜子中品味自己的教学实践,发现自己的不足、总结自己的经验,以获得自我反思与认可,让自己在反思中成长。
长者的叮咛,智者的点拨,学者的教诲,让我在这段学习、收获的日子里突然明白了许多,虽然培训暂告段落,但反思还在继续,学习没有停止。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生涯中,他们的那种精神、那些理念和方法会时刻警示着我要多一份追求、多一点勤奋、多一些反思。
在这期间,每一个讲座,都在我心中激起许多的火花,我不希望这些火花湮灭在回来后繁琐的教学中,即使不可能把所有的理念、知识、方法都通通领会,但专家教授们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执着追求的不懈精神我都牢记在心!最后,我想说,短暂的华师大培训虽然结束,但它已成为我人生中一次重要的阅历,成为我人生路上的一笔财富,洗礼和升华着我的教学思想,指点和引导着我的教育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