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六西格玛研究综述

精益六西格玛研究综述
精益六西格玛研究综述

六西格玛管理方法的特点

六西格玛管理方法的特点 六西格玛管理方法之所以能被诸多国际一流企业所追捧和使用,是因为其在众多实践过的企业中得到证明,这种先进的管理方法有显著优越性,而且经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六西格玛管理方法,简单的说,它的基本思路就是:以数据为基础,以顾客为中心,以流程为核心,采用DMAIC方法,运用统计工具找出过程中影响结果的关键因素,又称关键质量特性,然后通过测量评估目前的质量水平,分析出与标杆间的差距,采取措施改进流程,从而消灭问题,并保持质量改进绩效。它的主要特点是: 一、以数据为基础,注重量化管理 六西格玛管理注重量化,强调用数据说话。从项目的第一个阶段,定义阶段开始,就要求必须充分收集数据,分析清楚目前现状水平,同时找出标杆水平,明确定义顾客的需求,确定合理改善幅度,从而准确定义出项目的目标。不仅定义阶段如此,测量、分析、改进、控制,每个阶段都注重“以事实为依据”,对相关数据的进行收集、测量和分析,利用因果矩阵找出关键因素,从而进行有针对性实施改进和控制,以达到对过程和产品的改进。 二、以顾客为中心,充分关注顾客 六西格玛管理所进行的质量改进,都是从顾客的需要出发,强调关注顾客呼声,顾客既包括内部顾客,也包括外部顾客。顾客需求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因此应该动态地定义顾客需求,对当前感到不满的顾客、满意的顾客、竞争对手的顾客、潜在的顾客进行调查和访谈,并通过顾客投诉及市场反馈,了解顾客的需求是什么,针对这些需求来设定企业目标,衡量绩效;对需要改进的质量特性所进行的测量和分析也必须站在顾客的角度去思考;做出的改进设计也是以向顾客提供严格的质量保证为目标;对改进的成果保证也是为了提高顾客满意度,扩大市场占有率。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满足顾客的需求,充分体现了“以顾客为中心”的管理原则。 三、以流程为核心,注重持续改进

最新基于精益生产下的企业团队建设研究

基于精益生产下的企业团队建设研究 基于精益生产下的企业团队建设研究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1.组织结构的变革 在过去自上而下的传统上,企业采用的正式组织结构通常是垂直的、职能化的组织结构。在这种组织结构中,拥有着鲜明的等级制度,企业内部的所有信息趋于在等级结构中纵向交流,任何一个等级层次上的决策者都可能成为信息进一步交流的障碍;而职能化的部门设置又可能导致不同部门之间各自为政,阻碍相互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经济的全球化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条件和不断增加的竞争压力,企业的管理人员以及管理界的学者积极探索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经营环境的新的组织结构形式。由此出现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质的组织结构形式,包括团队基础组织、虚拟组织、星型组织、扁平化组织等等,其中被企业所运用面最广的当属于团队组织结构。 2.中国的制造业发展 总所周知,中国是个制造业大国,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的出口70%来自制造业。但是纵观现在国内外的形势,制造业的竞争日趋白炽化,加上经济危机、铁矿石的涨价,以产品及生产能力为主的竞争已经难以取得绝对优势。为提升企业应对危机的能力,提高制造型企业生产管理水平,降低制造型企业生产成本,使得企业能够快速响应市场,更好地满足顾客要求,越来越多的企业掀起了管理革命,

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之后出现的精益生产方式,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二)研究意义 在我国开展精益团队模式的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首先,我国的人均资源相对短缺,但是企业的浪费现象很严重,生产效率低下,进一步造成资源的日趋短缺。而且我国很大部分制造业的原料都需要进口,资源浪费,直接导致经济损失。因此以消灭浪费为理念的精益生产方式值得我们去推广。其次,我国目前的管理水平较低,传统的直线型管理结构模式已经不太适合日趋发展壮大的企业,而精益生产中的团队工作法正好弥补了结构上的缺陷,势必会给企业带来新的活力和显著的经济效益。 (三)本文的思路及观点 本文从精益生产理论基础出发,通过精益团队与普通团队比较分析,结合参考前人的研究方向和思路,再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构建精益团队中会出现的问题以及原因,最后进行总结,具体研究路线如下图所示 二、精益生产概念及相关文献综述 (一)丰田生产方式到精益生产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丰田汽车工业创造了新的生产方式,副社长大野耐一所著的《丰田生产方式》一书中将丰田生产方式定义为TPS,其理论框架主要包含:一个目标低成本、高效率、高质量地进行生产,最大限度地使顾客满意;两大支柱及时化与自动化;一大基础指改善。 此后,詹姆斯.沃麦克和丹尼尔.琼斯于1990年出版了《改变世界的机器》一书,第一次把丰田生产方式定名为LeanProduction,即精益生产方式。书中指出精

精益六西格玛管理

精益六西格玛管理 精益的本质是消除浪费,六西格玛的本质是减小变异,而变异是引起浪 费的一种原因,浪费将会带来更多的变异。因此,精益与六西格玛两种 模式关注的对象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 目录 一、什么是精益生产 二、什么是六西格玛管理 三、什么是精益六西格玛管理 四、企业实施精益六西格玛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五、企业实施精益六西格玛管理的关键成功要素 一、什么是精益生产 精益生产起源于二十世纪中期的日本丰田生产方式(TPS)在丰田 公司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取得巨大成功之后的1985年,麻省理工大学 实行了专门研究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全球汽车调查计划"。这一调查结 果显示丰田汽车公司实行的"Lean Production"生产方式,可以有效地 提高丰田公司的汽车产量,后来这种生产方式就被称为"精益生产方式"。 精益生产结合了批量和单件两种生产方式的优点,认为任何生产过 程中都存在着各种浪费,组织必须从顾客的角度出发,运用价值流的分 析方法,分析并去除一切不增值的流程。其侧重于对客户需求的满足,将客户的需求与产品的生产力相链接。精益生产思想核心包括一系列的 支持方法与先进技术,包括如利用看板拉动的及时性生产(JIT-Just In Time、、全员参与的全面生产维护(TPM-T0tal Productive Maintenance)、5S与目视化管理法、防错法、快速换模(SMED)、生产线约束理论(TOC)、价值分析理论(VSM)等等。 二、什么是六西格玛管理

六西格玛管理由摩托罗拉公司1987年率先提出并成功应用,后来联合信号和通用公司(GE)也开始实施六西格玛,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此后它更是扩展到众多世界级的著名公司。 六西格玛是一套方法体系,旨在帮助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服务水平、生产资料的利用率和资金周转速度。六西格玛管理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含义:第一,六西格玛管理是针对企业服务绩效的一个统计度量;第二,六西格玛管理是一套以数据为基础,对企业产品或服务流程进行突破性改善的管理方法;第三,六西格玛是一种管理哲学思想,一种企业战略。 六西格玛管理是建立在科学的统计理论基础上的,它包括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即六西格玛改进和六西格玛设计。它一般采用项目管理的方式,遵循D-M-A-I-C流程分析技术[ 定义(define)、测量(measure)、分析(analyze)、改进(improve)、控制(control)]来实现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目标。 三、什么是精益六西格玛管理 精益六西格玛是精益生产与六西格玛管理的结合,精益六西格玛管理的目的是通过整合精益生产与六西格玛管理,吸收两种生产模式的优点,弥补单个生产模式的不足,达到更佳的管理效果。 精益六西格玛不是精益生产和六西格玛的简单相加,而是二者的互相补充和有机结合。 按照所能解决问题的范围和复杂程度,精益六西格玛包括了精益生产管理和六西格玛管理。根据精益六西格玛解决具体问题的复杂程度和所用工具,我们把精益六西格玛活动分为精益改善活动和精益六西格玛项目活动,其中精益改善活动全部采用精益生产的理论和方法,它解决的问题主要是相对简单的问题。精益六西格玛项目活动主要针对相对复杂问题,需要把精益生产和六西格玛的哲理、方法和工具结合起来进行突破性改善。

精益六西格玛案例分析(绿带项目).docx

SIX Sigma BB Pro ject Improvement Of P569 G1G2GAPNG

1. Projoot (Y) Btatownt i 2. Projeot Soope: 4. Start date: ?nd date: 5. Interior ouotoaor and exterior Custowr Benefit ? B. Soft oosting 7.T MH Meabor and signatory Six Sigma Project Authorization ?Project No: ?Project name: 'Departnant: ?GB/BB: 3.BaselIne and Goal: 6. Project Estimated $ impact: A. Hard oostlng

D1 Project Selection Background : 为了创造品质 Company ,从2U01 年 1 月至6月,初造部 门开展“飞向900”活动,在 此基础之上,为了实现最高 品质和客户品质革新,给顾 客提供更高品位的产品。从 2001年7月至12月,制造 部门继续开展“飞向6U0” 活 动。制造一科为了满足顾客 对ZkCOEK特性的要求, 以及提高内部执行率。 定G1G2 GAP不良 率最高的P569为改善 PROJECTo Example only

D2 Problem Statement Example only 73-5

D3 Strategic relation |M|A|T|C 宏观经营目标 效率/成本中心 经管目标 径营深化 确保品质及生产 性第一的XXX Project 目标 P569 G1G2不良率下| Example only 73-6

六西格玛管理方法及应用分析

2012届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毕业作业 课题名称:六西格玛管理方法及应用分析学生姓名:吴小洁 指导教师:黄明 江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2011年8月

六西格玛管理方法及应用分析 摘要:六西格玛管理是一个以顾客为中心,以数据为基础,用统计分析方法追求企业完美目标的新的管理理念。六西格玛管理方法通过正确识别顾客需求、工作流程再造和倡导管理创新等有力措施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建立DMAIC业绩改进模型来测量问题、分析原因、改进优化过程和控制效果,使企业在运作能力方面达到最佳境界。六西格玛管理方法的应用,不是单纯的统计技术方法的引用,而是一系列的管理技术和工业工程技术的集成。其方法体系的应用不仅局限于解决质量问题,而且包括业务改进的各个方面:包括时间、成本、服务等各个方面。 关键词:六西格玛管理方法应用分析 六西格玛管理方法,简单的说,它的基本思路就是:以数据为基础,以顾客为中心,以流程为核心,采用DMAIC方法,运用统计工具找出过程中影响结果的关键因素,又称关键质量特性,然后通过测量评估目前的质量水平,分析出与标杆间的差距,采取措施改进流程,从而消灭问题,并保持质量改进绩效。 六西格玛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企业管理系统,1987年诞生于当时面临破产边缘的摩托罗拉公司。这一系统的实施为该公司带来1 10亿美元的节约利益,并获得了美国国家品质领域的最高奖“鲍得里奇奖”。摩托罗拉公司最终凭借其优异的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赢得了很高的顾客满意度和巨大的市场份额,成为行业的领导者。 六西格玛管理在GE公司的实施成功使GE公司的总市值排名和净收益排名都进入了世界的前列,并把公司CEO韦尔奇推上了全球第一CE0的宝座。韦尔奇说:六西格玛管理的推行是GE公司有史以来最重要的变革,它也带来了最大的变化和收益。 SONY、东芝、IBM 等国际性大公司都先后效法GE公司实施六西格玛管理,取得了数以亿计的收益并提升了市场份额。现在,国外的许多中小公司,国内的海尔、华为等大公司也在积极地推进六西格玛管理并取得了不俗的业绩。 一、六西格玛管理方法主要特点 (一)以数据为基础,注重量化管理 六西格玛管理注重量化,强调用数据说话。从项目的第一个阶段,定义阶段开始,就要求必须充分收集数据,分析清楚目前现状水平,同时找出标杆水平,明确定义顾客的需求,确定合理改善幅度,从而准确定义出项目的目标。不仅定义阶段如此,测量、分析、改进、控制,每个阶段都注重“以事实为依据”,对相关数据的进行收集、测量和分析,利用因果矩阵找出关键因素,从而进行有针对性实施改进和控制,以达到对过程和产品的改进。(二)以顾客为中心,充分关注顾客 六西格玛管理所进行的质量改进,都是从顾客的需要出发,强调关注顾客呼声,顾客既包括内部顾客,也包括外部顾客。顾客需求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因此应该动态地定义顾客需求,对当前感到不满的顾客、满意的顾客、竞争对手的顾客、潜在的顾客进行调查和访谈,并通过顾客投诉及市场反馈,了解顾客的需求是什么,针对这些需求来设定企业目标,衡量绩效;对需要改进的质量特性所进行的测量和分析也必须站在顾客的角度去思考;做出的改进设计也是以向顾客提供严格的质量保证为目标;对改进的成果保证也是为了提高顾客满意度,扩大市场占有率。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满足顾客的需求,充分体现了“以顾客为中心”的管理原则。 (三)以流程为核心,注重持续改进 六西格玛管理方法的重点是将所有的重复性活动作为一种流程。不管是设计产品还是提供服务、评估绩效、提高顾客满意度,六西格玛管理法都把业务流程作为关注的对象,所谓的非增值的、甚至是危害较大的“隐蔽工厂”就存在于每个流程当中。六西格玛方法就是运

A企业员工健康管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题目 A企业员工健康管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一、前言部分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如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提高员工的劳动生产率,减轻企业经济负担,变的愈发迫切。健康管理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所以健康管理显得愈发重要。健康管理萌发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发展的成果的基础上。控制医疗费用上升和提高工作效率的要求催生了健康管理。健康管理的重点不是治疗疾病,而是对管理对象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预测、预防疾病,维护健康。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给全世界的人们带来了利益,但同时人们的健康问题也被忽视。目前,健康管理已成为一个世界性话题,成为全球的挑战性课题。而在我国健康管理还是一个新鲜事物,对健康管理的研究还不是很多。本文主要对国内为健康管理的研究成果及目前我国健康管理的发展及应用,现代健康管理存在的问题及优缺点等进行讨论。 二、主体部分 (一)国外研究现状 健康管理起源于美国,在国外健康管理已研究日渐成熟,从国外学者的 研究中得到以下观点: 1、关于企业健康管理的一些研究成果 (1)多的就诊次数和过高的医疗费用与不健康风险因素过高有关。 (2)医疗费用的变化随风险因素的变化而变化,而且方向一致。 (3)个人的不健康风险因素是可以控制并降低的。 (4)针对低风险个人的健康管理计划是保持个人健康状态并降低医疗费用的关键。(Yen, Louis, Dee W. Edington etc.2009) 2、关于员工援助计划的相关研究 (1)员工援助计划是企业通过合理的干预方法,积极主动地去了解、评估、诊断解决影响员工工作表现及绩效问题的过程。(Googins,2005)(2)员工援助计划的起源与发展 员工援助计划最早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其发展历程可分为4个部分:职业戒酒计划、员工援助计划、职业健康促进计划、员工增强计划。(Lewis J A,

64册质量管理图书免费下载地址链接汇总

64册质量管理图书免费下载地址链接汇总 1.两种质量诊断理论及其应用电子书 2.供应商质量控制实用统计技术 3.优秀品管员工作技能手册 4.供应商的系统选择与管理电子书 5.现代质量工程电子书 6.过程控制与统计技术 7.精益六西格玛案例 8.零缺陷质量控制:根源检验与防差错系统 9.六西格玛基础教材(绿带读本) 10.六西格玛试验设计 11.六西格玛核心教程黑带读本(2006修订版) 12.产品质量法百问公民实用法律百问丛书 13.Excel在经济与数理统计中的应用 14.注册质量工程师手册第二版 15.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理解与运作(管理体系理解与推行培训丛书) 16.QC成果与价值关注 17.CQI-16 ISO TS16949:2009 指南手册 18.ISO9001:2008标准图解快易通(快速精通ISO9001:2008系列丛书) 19.5S推行问题与对策 20.质量改进六步法 21.现代企业工艺技术员现场管理运作实务 22.库存管理入门 23.不良品管控李军腾悦然编著 24.最新统计抽样检验与过程控制实用教程 25.统计学的世界(第五版) 26.测量系统分析(MSA)手册中文第四版 27.ISO9000审核案例大全(2009-2010) 28.车间主任安全管理必读(第二版) 29.质量工程师资格考培辅导与习题集-石岩主编.rar 30.质量工程师国家教材 31.企业计划书制作手册电子书 32.现场改善:低成本管理方法电子书 33.六西格玛控制阶段电子书 34.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实务电子书 35.做事的科学:细节与流程(第2版) 电子书 36.点燃心火—员工激励手册电子书 37.质量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课本 38.质量考试习题库1500多道习题陪你一起学 39.WTO操作平台图解全面质量管理

xx制造企业精益生产方式研究[文献综述]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文献综述 题目xx制造企业精益生产方式研究学院 专业工商管理 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一、前言部分 由于改革开放的时间比较短,中国企业在发展时间和能力积累上都落后于西方和日本的企业。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企业同时也得益于西方和日本企业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从而避免了走过多的弯路。精益生产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技术被引入中国。精益生产时目前生产管理领域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是现在国际上流行的并且行之有效的一套生产管理理念。精益被公认为世界最佳的生产组织形式,精益的好处已得到广泛的认同,精益生产可以提高生产管理体系的品质。中国作为制造大国,要想尽快变为制造强国,无疑推行精益生产时条正确的选择。中国企业引进精益管理从小说可以改变粗放的企业经营管理方式,有效地消除浪费,降低运作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获得更大的利润,提高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和竞争力。从大出说可以更有效利用稀缺资源,弥补我国资源贫乏的不足。精益生产首先是在一些外资企业尤其是汽车生产行业相关的企业中得到应用。也有一些企业应用了精益思想的一部分,比如6S或拉动系统。随着进一步开放,国内许多企业几乎已全部普及推行精细生产技术,特别是汽车行业和仪表制造行业,比如一汽制造厂、第二汽车厂等。这些企业正在逐步运用精益生产管理思想,结合国情、厂情对企业的生产进行管理,并取得了一些经验和良好的效益。 二、主体部分 (一)精益生产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 精益生产理论最早的起源是在丰田公司的生产车间,但那时并没有出现系统性的理论,只是一些零散的方式方法。精益生产理论是在实践中被不断发展和总结出来的,所以精益生产理论的发展和精益生产方式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总体来说,根据精益生产方式的形成过程可以将精益生产理论划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丰田理论形成与完善阶段,丰田理论的系统化阶段(即精益生产方式的提出),精益生产方式的革新阶段(对以前的方法理论进行再思考,提出新的见解)。 早期丰田理论的形成与完善阶段。早期的丰田理论是从丰田英二和大野耐一开始的。他们从美国考察回来得出结论:大量生产方式不适合于日本,由此丰田英二和大野耐一开始了适合日本需要的生产方式的革新。在革新的过程中出现

精益六西格玛管理之目的、过程、方法.1.doc

精益六西格玛管理之目的、过程、方法.1 精益六西格玛管理之目的、过程、方法 ——读《精益六西格玛管理实践》有感 2006 第十一期《哈佛商业评论》中有数据提到:“中国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是美国的 4.38%,日本的4%,德国的5%。”这印证了中国企业依旧处在劳动密集,低附加值创造阶段的现实。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的压力及日益恶劣的生存环境,企业管理者大都急于寻求提升企业竞争力以至业绩提升的途径与方法。被Motorola ,GE 等欧美企业实践并取得巨额财务成效的6 Sigma;以及被丰田创造,Dell 等企业实践并取得成功的精益生产开始进入中国企业经理人的视野。而现如今,把精益生产和六西格玛相结合已经成为质量提升的一种确定方法,并被美国及其他诸多国家的一线厂商所采用。所有采用LSS 的机构都采用了标准的DMAIC (或是DMADV )和统计过程控制(SPC )方式重建现有流程以达到改善质量的目的。 在这样一个大环境背景下读《精益六西格玛管理实践》(以下简称《实践》)这本书的确是受益匪浅。《实践》一书图文并茂的介绍了实施LSS 的战略意义,相适应的组织架构,以及用大量的实例说明了实施过程中的各项要点难点。《实践》是一本相当好的初学者的入门指导书,也是一本中高级管理人员可以随时查阅的工具书。但是,从追本溯源的思想出发,《实践》一书对LSS 管理的最终目的,实施过程中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以及如

何将LSS 的思想融入到企业的血液中去等问题没有明确的讨论或者是没有更重点地强调。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的执行院长徐飞教授曾教导我们:“对任何事物的研究都要从其本源出发”。这一思想也正好谙合了传统思想中的五问为什么原则。我们到底为什么要实施LSS ?真的就只是为了减少MUDA 和控制提高产品质量吗?那么减少MUDA 和控制提高质量又是为了什么呢?为了加速存货和资金流转,降低成本,减少交货时间?那这么做的意义又何在呢?最终,我们得出结论,这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提高客户满意度,增加企业的盈利能力。因此,我们实 施LSS 项目的出发点就不再是表面上的减少VSM 中不产生附加值部分或是简单的进行质量统计分析了,我们应该更深入的研究企业的战略方向,将LSS 项目的实施与企业战略相结合,以避免项目实施的结果流于形式或产生了“为了六西格玛,所以六西格玛”的形式过程。正如前丰田社长渡边捷昭所说:“丰田公司内部并不是提倡用数字和条条框框进行管理的。因为,丰田毕竟是从日本发展起来的,管理过程中的量化流程是西方的东西,我们更强调一种思维,即持续研究和创新的思维。”只有我们将这种 Lean Thinking的思想和企业的战略目标相结合,满足客户需求,增强企业竞争力,LSS 的项目才能又快又好的持续推进下去。 在LSS 项目实施过程中什么才是最关键的因素呢?人。是的,任何项目中人都是最重要的,《实践》的第四章就是强调要

六西格玛管理方法

六西格玛管理方法 六西格玛的名字源于统计学,西格玛是对过程质量特征值变化的衡量。如果过程质量特征值服从正态分布,西格玛是正态分布的标准差,如公差范围处于质量特征值分布的左右两侧6倍标准差(六西格玛)的位置,则即使考虑过程分布均值出现一些漂移(一般假设1.5倍西格玛),则出现缺陷的概率也不过是百万分之3.4。因此,六西格玛代表了一个很高的质量水平。 这是六西格玛的统计解释,我们现在所说的六西格玛,其实就是六西格玛管理的简称,其涵义就是用一切持续改进的方法来使你的工作质量达到六西格玛水平,如果你说的工作做得很好,如果用六西格玛的语言来说,我们可以说你的某项工作只有做到了六西格玛水平,也就是做一百万次,只有3.4次是不合格的,才算做得足够好。 又譬如,如果某个过程是由6项工作组成,第1项工作你达到了六西格玛水平,但是如果你的其他5项工作还是只有五西格玛,四西格玛的话,意味着你还有巨大的改善空间,需要努力去改善。 所以我们说六西格玛是一套系统的业务改进方法体系,是旨在持续改进企业业务流程,实现客户满意的管理方法。它通过系统地、集成地采用质量改进流程,实现无缺陷的过程设计(面向六西格玛的设计,简称DFSS),并对现有过程进行过程定义(Define)、测量(Measure)、分析(Analyze)、改进(Improve)、控制(Control),简称DMAIC流程,消除过程缺陷和无价值作业,从而提高质量和服务、降低成本、缩短运转周期,达到客户完全满意,增强企业竞争力。换句话说,六西格玛就是一个代名词,其含义是客户驱动下的持续改进。其方法体系的运用包括业务改进的各个方面:包括时间、成本、质量、服务等各个方面。其方法体系也不仅仅是统计技术,而是一系列的管理技术和工业工程技术的集成。 简言之,六西格玛管理模式是一种以顾客为导向的持续改进的管理模式。 六西格玛的魅力在于它是企业取得和保持竞争优势、获得突破性业绩改进的管理模式。从六西格玛的本质来看,六西格玛管理体现了科学管理方法在企业的系统和集成的应用。过去我们一直在讲科学管理或者管理现代化,如何理解科学化的管理模式,我认为首先就是要从企业业务流程和管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出发,分析业务流程或管理流程中的问题,从事实和数据出发,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提出科学的问题解决方案,实现流程质量改进,并建立有效的业务流程控制体系,保持持续改进。 六西格玛管理模式之所以能够取得显著的效益,是因为: 首先,企业从战略出发选择改进机会并确定改进项目,保证了六西

精益六西格玛简介

精益六西格玛简介 质量是促进国防科技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确保武器装备研制生产和发展的关键。为了在降低成本、提高速度的同时提供高质量、高可靠性的产品,越来越多的管理者开始关注“精益的速度”与“六西格玛的质量”的融合问题—精益六西格码,这种新的管理方法可以使企业兼顾速度、成本与质量,这一点是以往任何一种管理方法都不能做到的。精益六西格玛在国外的研究和应用使得在军工领域进行推广应用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精益六西格玛管理 1. 精益生产 精益(Lean Production,LP)的思想起源于本世纪40年代后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丰田汽车公司经理大野耐一在福特汽车公司先进管理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其理念,在组织、管理和用户的关系、供应链、产品开发和生产运作等方面,使工作效率和利润率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即以越来越少的投入获得越来越多的产出。自从1996 年沃麦克和琼斯的《精益思维》一书出版以来,许多组织采用精益方法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 精益生产的基本思想是消除浪费,降低成本。精益思想的关键出发点是价值,它将浪费定义为:“如果不增加价值就是浪费”,并且将浪费归结为七种,即:过剩生产浪费、过度库存浪费、不必要的材料运输浪费、不必要的动作浪费(寻找零件等)、下一道工序前的等待浪费、由于工装或产品设计问题使零件多次加工处理的浪费、产品缺陷浪费。 2. 六西格玛管理 六西格玛管理(Six Sigma)最初的起源是Motorola公司。而真正把六西格玛这一高度有效的质量战略变成管理哲学和实践,从而形成一种企业文化的是在杰克?韦尔奇领导下的通用电气公司。 六西格玛是一套系统的业务改进方法体系,旨在对组织业务过程进行突破性的持续改进,实现顾客和其他相关方满意。它通过系统地、集成地采用业务改进过程,实现无缺陷的六西格玛过程设计(Design for Six Sigma,DFSS),并对现有过程进行定义(Define)、度量(Measure)、分析(Analyze)、改进(Improve)、控制(Control),简称DMAIC流程,消除过程缺陷和无价值作业,从而提高质量和服务、降低成本、缩短周期时间,达到顾客完全满意,增强企业竞争力。 3. 精益六西格玛 精益六西格玛(Lean Six Sigma,LSS)将全面质量管理的统计工具和过程改进方法集成在一起,结合了精益(致力于消除非增值活动以及改进寿命周期)和六西格玛(降低过程变异和提供高质量的可重复加工过程)两者优点的持续改进方法。 精益六西格玛管理的目的是通过整合精益生产与六西格玛管理,吸收两种生产模式的优

企业精益管理文献综述

企业精益管理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企业生产和管理的理论方法不断进化,精益管理于上世纪90年代应运而生。近20年的实践证明,企业实施精益管理,能有效配置和合理使用企业资源,抑弊扬利,最大限度地获取经济效益。精益管理产生于企业,也主要应用于企业或服务业。 关键词:企业精益管理 1.精益管理概述 1.1精益管理的内涵 1.1.1精益管理要求企业的各项活动都必须运用“精益思维”(Lean Thinking)。“精益思维”的核心就是以最小资源投入,包括人力、设备、资金、材料、时间和空间,创造出尽可能多的价值,为顾客提供新产品和及时的服务。 精益管理就是管理要:“精”——少投入、少消耗资源、少花时间,尤其是要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投入和耗费,高质量。“益”——多产出经济效益,实现企业升级的目标。更加,精益求精。 1.1.2精益管理的目标可以概括为:企业在为顾客提供满意的产品与服务的同时,把浪费降到最低程度。企业生产活动中的浪费现象很多,常见的有:错误——提供有缺陷的产品或不满意的服务;积压——因无需求造成的积压和多余的

库存;过度加工——实际上不需要的加工和程序;多余搬运——不必要的物品移动;等候——因生产活动的上游不能按时交货或提供服务而等候;多余的运动——人员在工作中不必要的动作;提供顾客并不需要的服务和产品。努力消除这些浪费现象是精益管理的最重要的内容。 1.2精益管理带给企业的益处 1.2.1对于制造型企业而言,在以下方面已经有无数的实践证明是取得成效的:库存大幅降低,生产周期减短,质量稳定提高,各种资源(能源、空间、材料、人力)等的使用效率提高,各种浪费减少、生产成本下降,企业利润增加。同时,员工士气、企业文化、领导力、生产技术都在实施中得到提升,最终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1.2.2对于服务型企业而言,提升企业内部流程效率,做到对顾客需求的快速反应,可以缩短从顾客需求产生到实现的过程时间,大大提高了顾客满意度,从而稳定和不断扩展市场占有率。 2.精益管理的发展 2.1管理变革。100多年来,世界上进行过三次企业管理革命:100年前美国泰勒提出的科学管理革命,实现了“正确地做事和做正确的事”的统一;20世纪60年代日本的全面质量管理活动,通过“前端预防、过程控制”开创了质量管理零缺陷时代;进入新世纪以来,以流程再造(BPR)为代表的管理革命,为精益化管理带来了全新的思维方法和理念。流程再造提倡在与流程相关的组织运营过程中,不是考

精益六西格玛管理(Lean Six Sigma)的五个基本概念『原创』

精益六西格玛管理(Lean Six Sigma)的五个基本概念『原创』 精益六西格玛是关于改进对客户重要关键质量特性(CTQ) 。Y是需要改进的关键质量 特性的测量,项目的任务是找出引起负面变异的X并进行、进。模型如下图: 这个方程用来阐述项目完成的内容。如果Y是X的应变量,那么确定X有足够的精度,首先改进这些X然后控制它们。一旦X得到控制,那么Y就会被控制住。 基本概念一:总质量成本 美国质量协会采用以下四类来区分不良品质成本:预防、评价、内部故障、外部故障。 大部分公司只抓住最明显的成本如不良品,返工,典型浪费,退货等等,而忽略掉一 些不良品质的隐形成本如过多库存,处理投诉,过多流失率等等。 基本概念二:变异 所有产品和服务在设计之初都具有良好意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缺乏对什么样 的变量会导致产品或服务不满足客户需求的认知。过程中太多的变异使得产品或服务 变得低效,不仅侵蚀了利润,也减少了客户的忠诚度。这些长期日积月累的变异的根 本原因必须被消除。 基本概念三:标准偏差和六西格玛 “西格玛原为希腊字母σ,又称为Sigma。其含义为“标准偏差”,在统计学上用来表示 数据的分散程度。一个过程输出的标准偏差告诉你产品中有多少变异。服从正态分布 的过程是对称的,结果在均值(中间)两侧的3个标准偏差之内达到99.7%。一个“六西 格玛”过程是指客户规格与过程的平均值相距6个标准偏差的距离。在实际过程中通常的结果是每百万次只有3.4或更少的产生缺陷的机会。不幸的是,许多过程水平仅2-3西格玛。

基本概念四:价值 精益价值流管理通过以适时、合理的价格向客户提供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来定义产 品和过程能力的价值。一个将材料和信息转换或定形以满足客户需求的活动是增值活动。反之,哪些花费时间和资源,但没有为客户的要求增加价值的活动为非增值活动,称之为浪费,常见的8大浪费为:生产过剩、等待、运输、不良过程设计、库存、动作、缺陷及未充分使用的人力量资源和创造性。 基本概念五:拉动 材料在消耗处已准备。当材料被消耗掉时,向过程中的上一个步骤发送需求信号而拉 动上游过程来对消耗的材料进行补充。 文章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586591042.html,/jingyiliuxigema/738.html

LSS精益六西格玛(的成功实施、失败原因与案例分析(Lean Six Sigma,简写为LSS)

精益六西格玛 精益六西格玛((Lean Six Sigma,简写为LSS) 目录 [隐藏] ? 1 什么是精益六西格玛 o 1.1 精益生产 o 1.2 六西格玛管理 ? 2 精益六西格玛基本支持要素[1] ? 3 精益六西格玛驱动要素的构建[1] ? 4 精益六西格玛方法、技术层面的实施[1] ? 5 精益六西格玛系统层面的整合[1] ? 6 精益六西格玛文化层面的形成[1] ?7 精益六西格玛管理的改善方向与目标 ?8 精益六西格玛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9 精益六西格玛的实施 ?10 实施精益六西格玛失败的原因[2] ?11 精益六西格玛在物流中的应用[3] ?12 精益六西格玛案例分析[4] o12.1 精益六西格玛在GE的应用 o12.2 GE推行精益六西格玛的启示 ?13 参考文献 [编辑] 什么是精益六西格玛 精益六西格玛是一种集成了两种非常重要又相互补充的改进技术的综合方法论.精益六西格玛同时关注消除浪费和降低变异。 精益六西格玛是精益生产与六西格玛管理的结合,其本质是消除浪费。精益六西格玛管理的目的是通过整合精益生产与六西格玛管理,吸收两种生产模式的优点,弥补单个生产模式的不足,达到更佳的管理效果。精益六西格玛不是精益生产和六西格玛的简单相加,而是二者的互相补充、有机结合。 按照所能解决问题的范围,精益六西格玛包括了精益生产和六西格玛管理。根据精益六西格玛解决具体问题的复杂程度和所用工具,我们把精益六西格玛活动分为精益改善活动和精益六西格玛项目活动,其中精益改善活动全部采用精益生产的理论和方法,它解决的问题主要是简单的

问题。精益六西格玛项目活动主要针对复杂问题,需要把精益生产和六西格玛的哲理、方法和工具结合起来。 传统六西格玛项目主要解决与变异有关的复杂问题,例如控制一个过程的产品一次通过率;而精益六西格玛项目解决的问题不仅包括传统六西格玛所要解决的问题,而且要解决那些与变异、效率等都有关的“综合性”复杂问题,例如不但要控制一个过程的产品一次通过率,还要优化整个生产流程,简化某些动作,缩短生产提前期,而且简化这些动作和过程变异的控制有直接联系。 通过实施精益六西格玛,组织流程可以在以下方面获得收益: ?减小业务流程的变异、提高过程的能力和稳定性、 提高过程或产品的稳健性; ?减少在制品数量、减少库存、降低成本; ?缩短生产节拍、缩短生产准备时间、准确快速理解 和响应顾客需求; ?改善设施布置、减小生产占用空间、有效利用资源; ?提高顾客满意度、提高市场占有率。 [编辑] 精益生产 精益生产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早期的丰田生产方式,在丰田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取得巨大成功之后,美国研究机构对丰田生产方式进行研究分析之后提炼出了这种生产方式的精髓,那就是精益生产。 精益生产认为任何生产过程中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浪费,必须从顾客的角度出发,应用价值流的分析方法,分析并且去除一切不增加价值的流程。精益思想包括一系列支持方法与技术,包括利用看板拉动的准时生产(JIT——Just In Time)、全面生产维护(TPM— T0tal Productive Maintenance)、5S管理法、防错法、快速换模、生产线约束理论、价值分析理论等。由于它引人中国的时间早于六西格玛,人们对精益生产的了解还是比较多的。 [编辑] 六西格玛管理 六西格玛首先于20世纪8O年代中期在摩托罗拉公司取得成功应用,此后GE也开始实施六西格玛,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此后它更是扩展到很多著名的大公司,如今,国内很多公司也对六西格玛有了较多的了解。

运用精益六西格玛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李旭东)

评审论文 运用精益六西格玛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李旭东 西昌钢钒公司人力资源部 摘要: 精益六西格玛作为客户驱动下持续改进的一种管理模式,经过二十余年的不断发展完善,已经成为衡量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它不仅仅是改变了传统的管理思维和管理模式,更将持续改进、追求完美、全员参与的文化注入到企业的灵魂,使之成为企业战略目标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在分析精益六西格玛管理思路的基础上,结合人力资源管理中常见的现实问题,从目标定义、数据采集、流程分析等多个角度,探讨在具体工作中如何科学运用精益六西格玛管理方法和工具,进一步挖掘和发现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潜在问题,进而通过对关键因子的改善和管理流程的优化,有效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关键词:精益六西格玛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0引言 精益六西格玛(LSS)是将精益(Lean)思想和六西格玛(Six Sigma)的方法论和工具融合在一起的流程改善方法论。精益聚焦于消除浪费和改善速度,六西格玛聚焦于减少变异和提升质量。精益六

西格玛是两者的有机融合,是一套结合方法论、工具和技术的严密体系,可以应用于企业从交易、服务、制造到管理的全部流程,并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文化影响力。 自摩托罗拉(Motorola)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尝试运用六西格玛思维解决内部质量问题开始,经过通用电气(GE)、丰田(TOYOTA)、三星(SAMSUNG)的不断创新、完善和发展,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公司将精益六西格玛运用在企业管理中,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这其中不乏西门子(SIEMENS)、戴尔(DELL)、飞利浦(PHLIPS)、福特(FORD)、爱立信(ERICSSON)、英特尔(INTEL)、宝马(BMW)等世界知名企业。 作为企业管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人力资源管理也完全适用于精益六西格玛的管理方法和工具,并借助精益六西格玛管理进一步优化流程、提升效率、改善文化,最终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本文在认真分析精益六西格玛管理思路的基础上,结合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常见问题,运用精益六西格玛的DMAIC(是指由定义(Define)、测量(Measure)、分析(Analyze)、改进(Improve)、控制(Control)五个阶段构成的过程改进方法)工具,探讨如何在具体工作中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管理。 1以数据为基础,将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定性数据提升为精益六西格玛管理的标准化定量数据 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在项目定义、目标设定、数据采集等过程中存在量化度、可测量程度以及可信度不足等问题,由于偏重于定性分析,可能会带来目标不清晰、数据失真、数据信息量不足等一系列问题,

企业精益管理文献综述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 企业精益管理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企业生产和管理的理论方法不断进化,精益管理于上世纪90年代应运而生。近20年的实践证明,企业实施精益管理,能有效配置和合理使用企业资源,抑弊扬利,最大限度地获取经济效益。精益管理产生于企业,也主要应用于企业或服务业。 关键词:企业精益管理 1.精益管理概述 1.1精益管理的内涵 1.1.1精益管理要求企业的各项活动都必须运用“精益思维”(Lean Thinking)。“精益思维”的核心就是以最小资源投入,包括人力、设备、资金、材料、时间和空间,创造出尽可能多的价值,为顾客提供新产品和及时的服务。 精益管理就是管理要:“精”——少投入、少消耗资源、少花时间,尤其是要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投入和耗费,高质 ---------------------------------------------------------精品文档 ---------------------------------------------------------------------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 量。“益”——多产出经济效益,实现企业升级的目标。更加,精益求精。 1.1.2精益管理的目标可以概括为:企业在为顾客提供满意的产品与服务的同时,把浪费降到最低程度。企业生产活动中的浪费现象很多,常见的有:错误——提供有缺陷的产品或不满意的服务;积压——因无需求造成的积压和多余的库存;过度加工——实际上不需要的加工和程序;多余搬运——不必要的物品移动;等候——因生产活动的上游不能按时交货或提供服务而等候;多余的运动——人员在工作中不必要的动作;提供顾客并不需要的服务和产品。努力消除这些浪费现象是精益管理的最重要的内容。 1.2精益管理带给企业的益处 1.2.1对于制造型企业而言,在以下方面已经有无数的实践证明是取得成效的:库存大幅降低,生产周期减短,质量稳定提高,各种资源(能源、空间、材料、人力)等的使用效率提高,各种浪费减少、生产成本下降,企业利润增加。同时,员工士气、企业文化、领导力、生产技术都在实施中得到提升,最终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精品文档 ---------------------------------------------------------------------

精益六西格玛管理六大工具

精益六西格玛管理六大工具 工具一:质量功能展开(QFD) 质量功能展开是把顾客对产品的需求进行多层次的演绎分析,转化为产品的设计要求、零部件特性、工艺要求、生产要求的质量工程工具,用来指导产品的健壮设计和质量保证。这一技术产生于日本,在美国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在全球得到广泛应用。质量功能展开是开展六西格玛必须应用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在概念设计、优化设计和验证阶段,质量功能展开也可以发挥辅助的作用。 工具二:测量系统分析(MSA) 测量系统分析(Measurement System Analysis),它使用数理统计和图表的方法对测量系统的误差进行分析,以评估测量系统对于被测量的参数来说是否合适,从而判定检验系统的状态、改进方向及系统可接受程度。测量系统的误差由稳定条件下运行的测量系统多次测量数据的统计特性:偏倚和方差来表征。偏倚指测量数据相对于标准值的位置,包括测量系统的偏倚(Bias)、线性(Linearity)和稳定性(Stability);而方差指测量数据的分散程度,也称为测量系统的R&R,包括测量系统的重复性(Repeatability)和再现性(Reproducibility)。 工具三: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和故障树分析(FTA) 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和故障树分析(FTA)均是在可靠性工程中已广泛应用的分析技术,国外已将这些技术成功地应用来解决各种质量问题。在 ISO 9004:2000版标准中,已将FMEA和FTA分析作为对设计和开发以及产品和过程的确认和更改进行风险评估的方法。我国目前基本上仅将FMEA与 FTA技术应用于可靠性设计分析,根据我国部分企业技术人员的实践,FMEA和FTA可以应用于过程(工艺)分析和质量问题的分析。质量是一个内涵很广的概念,可靠性是其中一个方面。通过FMEA和FTA分析,找出了影响产品质量和可靠性的各种潜在的质量问题和故障模式及其原因(包括设计缺陷、工艺问题、环境因素、老化、磨损和加工误差等),经采取设计和工艺的纠正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