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芳:《杨修之死》课堂教学实录及品鉴

合集下载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实录及评析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实录及评析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实录及评析作者:吴丹孙雷孙雪梅来源:《黑龙江教育·中学教学案例与研究》2010年第07期编者按2010年3月末,在山东省曲阜市举办了全国中学语文教学艺术观摩研讨会。

本届教学观摩研讨会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由中学语文教学艺术专题组和曲阜市教育局、曲阜师大附中承办,由山东省教育厅教研室协办。

由全国中语会理事、黑龙江省初中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孙雷老师及部分省市的中学语文教研员和部分大学教授担任评委。

大赛参赛选手来自包括海南省的全国1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著名学校。

经过3天的激烈角逐,我省选手吴丹老师凭借《杨修之死》一课成功夺冠。

此期我们将本课呈现给各位老师,以便研究学习。

●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杨修之死》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第5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文。

本单元的重点是注意古代不同类型白话小说的特点,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人物语言、叙述语言的精妙,欣赏古代白话小说的艺术美。

本文叙述的是魏蜀汉中争夺战最后阶段,曹操军队撤退前的情况,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学生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对名著有一定的了解,但缺少较深层次的思考。

因此可根据班里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在设计问题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问题。

如有关文学常识的问题是针对阅读面大的学生设计的;针对整体感知课文的部分交给表达能力强的学生;针对评论部分交给写作能力强的学生等。

力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进来,在合作探究中将问题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熟读课文,掌握课文内容,了解记叙顺序;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探究杨修被杀的深层次原因。

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创设情境;培养合作学习及探究生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阅读古典名著,引导学生热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课堂实录之《杨修之死》

课堂实录之《杨修之死》

《杨修之死》教学实录(课前多媒体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师引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与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

是呀!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有过许多鲜活的面容,涌现出无数的英雄人物,其中有我们非常熟悉的——(学生举例,如:刘备、关羽、孙权、曹操等)说起曹操,今天我们的这篇文章就提到了他。

师板书课题------《杨修之死》师:大家都知道,《三国演义》是一篇长篇历史小说,那么你们在读小说的时候,最喜欢读小说的哪些要素?生:人物、情节。

师:好,有同学说人物,有同学说情节,那咱们就从最感兴趣的开始,进入咱们的第一个环节,感知情节分析形象。

师:在预习的基础上,老师给大家发一个表格(见尾页附要),现在分小组讨论,分析一下情节,看看塑造的是什么样的典型人物,等会儿我们请小组的代表来交流大家的讨论成果。

师:那么在交流的过程,大家注意一下,你可以查字典,可以看书下的注释,同样,你可以来看看老师给大家的补充资料,分小组开始迅速完成这个工作。

出示多媒体:鸡肋(lèi)数(shuó)犯叱(chì)退心恶(wù)之佯(yáng)惊曹丕(pī)高阜(fù)拈(niān)弓主簿(bù)恃(shì)才放旷匙(chí)禀(bǐng)请伺(sì)察之诈(zhà)数犯曹操之忌(屡次)(禁忌)适庖官进鸡汤(正逢)人皆不晓其意(明白)丕如其言(依照)植然其言(认为对)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只要(就)生:讨论交流。

师:好,老师看了一下,有很多小组已经完成了他们的讨论成果,哪个小组来发言,交流一下你们的成果。

生:我觉得按照时间顺序的话,第一个杨修的行为应该是杨修提议改造花园门,第二个应是杨修分吃一合酥,第三件就是梦中杀人事件,第四件杨修告发曹丕,第五件是杨修教曹植斩门吏,第六件杨修为曹植作答教,第七件就是鸡肋事件,最后导致曹操杀杨修。

杨修之死教案及教学设计(附教学总结)

杨修之死教案及教学设计(附教学总结)

杨修之死精品教案及教学设计(附教学总结)第一章:杨修简介1.1 学生了解杨修的背景信息,包括他的生平、事迹和成就。

1.2 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如聪明才智、敢于直言等。

1.3 引导学生思考杨修在当时社会环境下的处境和挑战。

第二章:杨修与曹操的关系2.1 介绍曹操与杨修的相识过程,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

2.2 分析曹操对杨修的信任和猜忌,以及这种复杂关系的成因。

2.3 引导学生探讨曹操与杨修之间的权力斗争和心理博弈。

第三章:杨修之死的背景3.1 介绍杨修死亡的背景和原因,如曹操的疑心和杨修的言行不慎等。

3.2 分析杨修死亡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如三国时期的动荡和权力斗争等。

3.3 引导学生思考杨修之死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和启示。

第四章:杨修之死的经过4.1 描述杨修被曹操下令处死的过程和细节。

4.2 分析杨修在被囚禁和处死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态度。

4.3 引导学生探讨杨修之死的道德和伦理问题,如忠诚与背叛、勇气与无奈等。

第五章:杨修之死的教学总结5.1 总结本章内容,强调杨修的形象和杨修之死的重要性。

5.2 引导学生思考杨修之死对个人和社会的启示,如坚持原则与适应环境的关系等。

5.3 布置相关的思考题和作业,鼓励学生深入研究和思考杨修之死的意义和价值。

六章:曹操的性格与决策6.1 分析曹操的性格特点,如狡猾、多疑、果断等,以及这些特点如何影响他的决策。

6.2 探讨曹操对杨修的态度和行为,如何反映出他的领导风格和权力观念。

6.3 引导学生思考曹操的决策对杨修之死的影响,以及从中可以窥见的曹操的治国理念。

七章:杨修的聪明才智7.1 探讨杨修的聪明才智在曹操面前的表现,如猜灯谜、解难题等。

7.2 分析杨修的聪明才智如何赢得曹操的赏识,却又招致曹操的猜忌。

7.3 引导学生思考聪明才智在政治斗争中的利与弊,以及如何在保持才华的避免触怒权贵。

八章:杨修之死的意义8.1 分析杨修之死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如何成为了忠诚与背叛、勇气与智慧的象征。

《杨修之死》教案及教学反思总结心得

《杨修之死》教案及教学反思总结心得

一、教案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杨修的生平事迹和他在曹操面前的才华表现,理解杨修之死的背景原因和深远影响,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1.2 教学重点杨修生平事迹的掌握,杨修之死的背景原因和深远影响的分析。

1.3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分析杨修之死的背景原因和深远影响。

1.4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设备。

1.5 教学过程1.5.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杨修之死》。

1.5.2 课堂讲解讲解杨修的生平事迹,重点讲解杨修在曹操面前的才华表现。

讲解杨修之死的背景原因,引导学生理解曹操的心理和当时的政治环境。

讲解杨修之死对后世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杨修之死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1.5.3 课堂互动设置讨论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杨修之死的背景原因和深远影响,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1.5.4 课堂小结1.5.5 课后作业布置思考题,让学生深入思考杨修之死的背景原因和深远影响,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2.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杨修的生平事迹和他在曹操面前的才华表现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对杨修之死的背景原因和深远影响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

2.2 教学改进在课堂讲解环节,可以加入更多历史背景资料,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杨修之死的背景原因。

在课堂互动环节,可以设置更多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杨修之死的深远影响。

2.3 教学收获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刻认识到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重要性,只有让学生深入思考,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历史文化素养。

我也意识到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六、教学内容拓展6.1 教学目标通过拓展教学,使学生了解杨修在其他历史事件中的作用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6.2 教学重点杨修在其他历史事件中的作用和影响的分析。

6.3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了解并分析杨修在其他历史事件中的作用和影响。

6.4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设备。

《杨修之死》课堂实录及其评析1

《杨修之死》课堂实录及其评析1

《杨修之死》课堂实录及其评析2实录作者:四川省华蓥市庆华初中杨益伍评析作者:四川省华蓥市教研室雷树福四川省武胜县教研室符礼科授课教师:四川省华蓥市庆华初中陈东园授课班级:四川省华蓥市庆华初中九年级(4)班授课教材: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九年级上册148页——153页授课时间:2009年12月23日上午9点6分——9点51分第一环节:激情引入师:金戈铁马、刀光剑影是三国,翻开三国的历史画卷,有过许多鲜活的面容,有过许多让我们难以忘怀的名字。

本学期我们接触过其中的两位,一位是足智多谋的——生:诸葛亮。

师:另一位是知人善任的——生:刘备。

师: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罗贯中的小说《杨修之死》,看看作者笔下另两位人物是什么样的形象。

请大家看书(师板书课题)。

(学生看书约8秒钟)[感悟:一是没有明确的目标;要求学生看书应该达到什么目的呢?教师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

二是时间不充足;这是一篇文言文小说,晦涩难懂,大约8秒钟的时间,不要说浏览全文,恐怕浏览其中一个片段都办不到。

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有明确的目标,而且落实目标一定要有比较充足的时间。

]【评析:开始从学生熟悉的三国人物很自然地引入新课。

讲课教师让学生看书是对的,感悟指出了看书的要求不明确、时间不充分的问题,实录作者记录了“学生看书约8秒钟”这一细节,发现了一个听课教师可能不大留心的问题。

说明实录作者听课认真,重视“课堂捉虫”。

】第二环节:共商目标师:通过昨天的预习,想一想我们学习这类课文该从那些地方入手?…评析:教师布置了学生看书,学生看了书,教师应该有个说法。

如果讲课时把“通过昨天的预习”,说成“通过看书”,前后两个部分的转换就比较自然了。

‟生1:掌握文学常识。

生2:了解故事的背景。

师:(板书)积累文学常识,了解故事背景。

生3:积累生字词。

师:(板书)积累词汇,培养阅读能力。

生4:分析人物的性格,生5:杨修是为什么死的?师:(板书)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及修死的原因。

《杨修之死》教案及教学反思总结心得

《杨修之死》教案及教学反思总结心得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杨修之死》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材:《语文》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杨修之死》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分析人物性格、心理和命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杨修的聪明才智,培养对人才的尊重和珍惜。

(2)认识历史的局限性,学会客观评价历史人物。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杨修之死》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及其悲剧命运。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课文中所表现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文,感受人物形象。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合作探究精神。

3. 案例分析法:以杨修为例,分析其性格、心理和命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杨修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及其悲剧命运。

4. 案例分析:选取课文中的典型情节,深入剖析杨修的性格、心理和命运。

5.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杨修之死的感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对人才的尊重和珍惜。

六、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在本节课中,学生对课文《杨修之死》的理解程度较高,能够较好地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在合作探讨环节,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及其悲剧命运,展示出较高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 教学改进:(1)在自主学习环节,可以适当增加课文的阅读量,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杨修的一生。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18课《杨修之死》教学实录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18课《杨修之死》教学实录 (新版)新人教版

《杨修之死》【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关键字词;2.了解杨修的有关史实;3.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做人要谦逊自持,保持心理健康;完善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1.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明确杨、曹之间的矛盾;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独特写法。

【教学难点】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看漫画,谈感受。

师:昨天,我们已预习《杨修之死》这篇课文,我们看这幅“杨修绑赴刑场”的漫画。

请看屏幕:【幻灯片展示】师:杨修行将就刑,围观有一大群人,有的扼腕叹息:“唉……”,也有的幸灾乐祸:“哼!……”假如你是围观群众的一员,面对着此情此景,你会说点什么?请用这样的句式:杨修,你太———生:杨修你太冤了!生;唉,杨修你太自大了!(太恃才放旷了)师:这个成语什么意思?生;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生:唉,杨修你太倒霉了(因为很了解曹操却被杀)师:是啊,贤才未遇明君生;杨修你太没有心计了!二、讨论杨修“真知”曹操师:刚才畅所欲言,针对漫画谈了感受。

连夏侯敦都那么佩服他……文中有一句评论你能找出来吗?生:你真知魏王肺腑也师,你能带着佩服的口气读一下吗生读——师:这句话的重音落在哪?‘生再读。

“真”字重读全班同学将这句话再读一遍师:那么杨修的真知从文中那些地方看出来?生:修花园……写活字,杨修知道花园修得太阔了(2门阔)师:曹操写了个活字,其他人就没有懂得?文中哪句话印证了?生:人皆不晓其意。

师:也就是众人皆醉惟杨修独知幻灯:……真知……生:曹操为防止别人……于是4梦中杀人师:被杨修参透,其他人知道不知道生:人皆以为操梦中杀人师:别人都信以为真,只有杨修像X光那样将曹操五脏六腑都看得一清二楚生:杨修知道门卫阻止曹植出去,是操在测试他们的才干(6斩门吏)师:哪里可以看出师:还有吗生:第9段,……为曹植选好答案(7答教条)师:老师看了资料,说这次序都料到了。

真“料问如神”师:还有哪些地方?生:就是关于鸡肋的问题,别人都不知道要退兵师:鸡肋和退兵有什么关系?生:把攻打的地方比作1鸡肋师: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看出杨修是真聪明啊!幻灯:后人有诗赞曰: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正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三、讨论杨修之死师:满腹才华的杨修为什么被杀(原句)又怎样一步步走想断头台的呢?生:文中说“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操之忌”读一遍板书:恃才放旷师:文中哪些字眼可以看出恃才放旷?生:便叫随行军士收拾行李,准备起程这个“便”字,可以看出师:老师比方一下,下课铃声响了,张三飞快地跑出教室,是不是有点像?生:像师:还有吗?生:第5段,“竟与众人分食之”中的“竟”字生:第7段,‘修知其意,竟来告之“师:其事指的是什么事情生:用筐装吴质的事情师:“竟”可以看出根本不考虑后果生:第6段,“惟修知其意,指而谈曰,……梦中耳”师:读书要善于从字缝中去看……—同时,我们读书还要能从不经意中去读书。

杨修之死

杨修之死

《杨修之死》教学实录及反思《杨修之死》一文节选自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文白夹杂的语言,评书般的叙述笔调展现出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的血淋淋的悲剧。

教学设计意在让学生通过多种阅读活动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熟悉人物,走进人物,从而感悟社会,感悟人生。

【课堂实录】话说曹操师:东汉末年有这样一个人物,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正史中被誉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在戏曲舞台上,他被固定化为奸臣,这个人物是谁?生:是曹操。

师:说得正确。

曹操,这个有争议的人物,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记得小学的历史课本中有《曹操赤脚迎许攸》这一文,我们为曹操的求贤若渴而感动,今天我们一起随着《杨修之死》一文走进曹操。

整体感知全文师:本文的标题即很吸引读者的眼球,满足我们的好奇心。

请结合注释并带着“杨修为何难逃杀身之祸?”这个问题快速浏览全文。

(约8分钟后)师:小说叙述了怎样的一个故事?生:曹操屯兵日久想进兵又被拒,想收兵又怕蜀兵耻笑,犹豫不决,见庖官进鸡汤中有鸡肋,便随口说“鸡肋,鸡肋”。

这时主簿杨修看透了曹操的心思,便教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结果被曹操以惑乱军心为由而斩杀。

师:复述得很好。

那么,一件这样的事,何以让曹操欲除杨修而后快?尽管杨修有惑乱军心之嫌,也不至于落个身首异处的下场,其中似乎另有隐情吧?生:当然,不仅仅是因为这一件事而导致杨修的死,这次仅是杨修之死的导火线。

师:说得非常妙,认识很透彻,那还有什么原因吗?生:杨修还干了好几件事,使曹操对他非常感冒。

哦,对了,还有六件事。

生:该修园门事件,分一盒酥事件……生:破梦事件。

揭穿了曹操梦中杀人的真相,剥下了曹操虚伪、狡诈的外衣。

生:还有吴质事件。

生:教植出门,斩杀门吏事件。

生:代作答教事件。

师:大家都回答得很好。

这七件事把杨修推向了断头台。

细心的同学可能已经发现每一件事都直接关乎两个人,既写杨修,又写曹操。

作者从层层递进的曹操的感情变化中,逐步揭示杨修的真实死因。

请从文中找出表现曹操感情色彩的关键性词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修之死》课堂实录宜昌市夷陵区实验初级中学向芳一、组间导语PK,开启学习之旅。

师:有请两位导语PK组代表,开启我们今天的学习之旅!组代表1:《杨修之死》节选自《三国演义》之七十二回,叙述的是魏蜀争夺战最后阶段,曹操军队撤退前的情况。

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了曹操与杨修的矛盾冲突,记叙了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由。

可是,思贤若渴的曹操为什么会杀害才思敏捷的杨修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杨修之死》中的两个风流人物,一睹他们的风采。

组代表2:在烽火连城,战乱不断的三国时期,在魏国之中有一位鲜为人知的谋士——杨修,他的聪明才智比于诸葛孔明也毫不逊色,曾有诗评价他道: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

这样的一代谋士最终却因为他的恃才放旷而屈死于奸雄手下,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三国的历史天空,去感受那尔虞我诈、唇枪舌战的历史场面吧!学习流程:两个组的代表进行导语PK,3分钟→其余小组商定投票及投票理由,30秒→小组依次投票评定出优秀小组,30秒。

)结:同学们一致公认第二小组凭着充沛的感情、流利的表达和引用著名诗句印证自己的观点,全票夺得了优秀。

转:接下来,让我们沿着历史的脚印,去读故事、析人物、感悟人生。

二、整体感知,梳理文意。

(一)梳理故事——插叙的运用转:课题的中心词是“死”,杨修之死的直接事件是什么?生1:鸡肋事件追:如果没有鸡肋事件,杨修会逃脱被杀的命运吗,为什么?生2:会,因为杨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师:原来曹操杀杨修是酝酿已久,那么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请用最简洁的短语给每个故事拟个标题。

如何用最简洁的短语拟定事件标题呢。

我们不妨借鉴一下新闻标题的拟定形式,重新审视自主学习时拟定的标题,看看如何给拟定的标学习流程:独学,2分钟→组内交流合作,达成共识,3分钟→组间展示、补充完善,总结方法,3分钟。

师:请各组选取小组拟定最好的一个标题进行展示。

组代表3:第7段,我们概括为:吴质事件,因为这一个故事的核心人物是吴质。

组代表4:我们概括的是第5自然段,我们认为是分食酥事件,因为这个故事讲述的是杨修分食了曹操的一合酥事件,我们是用主要事件进行拟定的标题。

组代表5:我们组认为,这个故事可以概括为一合酥事件,因为这个故事的最具核心意义的事物是一合酥。

师:这两个组分别选取不同的要素为事件拟定了简洁的标题。

组代表6:我们概括的是第8段,为曹植出门事件,因为杨修教唆曹植杀门吏出了城门。

组代表7:对第8段的标题我们有异议,他们的概括太笼统,我们认为拟定为曹植斩门吏事件更好。

组代表8:我们概括的是第9段,替植作答事件,选用了事件的核心事实部分概括的。

组代表9:第4段,我们拟定的标题是改造园门。

组代表10:我们认为可以拟定为园门阔事件,因为这一事件的核心是杨修解门内活为阔意。

而他们组拟定的改造园门没有突出这一核心。

组代表11:我们认为这一段还可以概括为花园事件,因为这个故事发生的地点是花园。

师:“改造园门”、“门阔事件”、“花园事件”,大家认为哪一个更具体而微一点?生齐答:门阔事件。

师:还有哪一段我们还没有拟定标题?组代表12:我们组觉得1—3段,可以概括为鸡肋事件,因为这三段记叙的是杨修破解曹操定口令为鸡肋之意,激怒了曹操,鸡肋是这一事件的核心事物。

生3:好像还有第6段没有组概括,我认为这一段可以拟定为石破天惊。

(较多同学举手,表明有异议)生4:我认为应该概括为梦中杀人事件。

这是这一事件的核心事实,而用石破天惊概括感觉很空洞,与事件本身结合不紧密。

师结转:大家借用新闻拟标题的方法,最简洁的短语给每个故事拟定了标题。

大家看看,老师屏显的事件顺序,与课文有何不同?生5:课文最开始就写了鸡肋事件。

追:课文哪些段落在写鸡肋事件?生6;1-3写杨修因鸡肋事件被杀,10-12写曹操杀修之后兵败,厚葬杨修。

追:如果我们把文章中间的六个小故事删掉,前后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吗?作者把这六个小故事放在其间,这叫什么写法?生部分答:插叙追:结合本文,你能说说插叙的运用有何妙处?生7:插叙的内容让我们更加明白了杨修被杀的原因,这六个故事告知曹操欲杀杨修已是由来已久。

(二)探究“真知……”——杨修的表现转:话说杨修才华横溢,曹操的得力干将夏侯惇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啊!文中有一句话可以印证。

生齐答:公真知魏王肺腑也!追1:这句话怎么翻译啊?生8:你真了解魏王的内心啊!追2:夏侯惇说出这句话时的口吻应该是怎样的?生9:称赞、佩服追3:让我们一起饱含深情、带着佩服把这句话读一遍。

生齐读。

师:文章所写事件中哪些地方反映了杨修“真知”曹操的“内心”呢?请每人选定一个故事,分析杨修的表现,你能探出其中奥秘,看出其中端倪吗?学习流程:独立思考,1分钟→展示成果,3分钟。

生10:鸡肋事件中,曹操传口令为鸡肋,杨修就知道曹操想要退兵。

追:鸡肋和退兵有关系吗?生10:把攻打的地方比作“鸡肋”,鸡肋是“食之无肉,弃之有味”,简直与“鸡肋”无异。

)师评:曹操现在是“进不能胜,退恐人笑”,杨修是了解曹操的心事,你呢又悟透了杨修的心理。

生11:园门阔事件中,曹操在花园的门上书一“活”字而去,杨修便知是园门修得太阔了。

追:门内填活乃阔意。

别人知道曹操之意吗?生11:不知道。

追:从文中那个句子可以看出来?生11:人皆不晓其义。

师评:众人皆迷,唯修独知啊!生12:一合酥事件中,曹操在酥盒上写了“一合酥”,杨修就明白曹操的意思是“一人一口酥”。

生13:梦中杀人事件中,杨修“真知”曹操梦中杀人的真相。

追:曹操梦中杀人的真相,其他人知道吗?请用文中的话加以印证。

生13: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

师评:别人都信以为真,只有杨修像CT一样将曹操的五脏六腑照得一清二楚。

生14:曹植斩门吏出城门事件很难过,杨修知道门吏阻止曹植出城,是曹操在测试儿子的才干,所以杨修教曹植“竟斩之可也。

”师评:“竟”为何意?乃终也。

告知曹植为了达到出城的目的,最终可以采取杀了门吏的办法。

生15:第9段,曹操以“军国大事”试探两个儿子,杨修为曹植选好答案,做“答教十余条,但操有问,植依条答之”,可以看出杨修真知曹操所想。

师评:文中说“植依条答之”,说明杨修把曹操提问的顺序都料到了,真是料事如神啊! 结:从这些事件我们看出杨修“真知”反映在他能参透曹操之意,破解、破译曹操内心,后人对杨修有诗赞曰:(三)探究“真知?”——曹操的态度转:然“公真知魏王肺腑吗?”正当杨修洋洋得意,被旁人誉为“公真知魏王肺腑”之时,想不到死神正悄悄向他走来。

杨修的表现,招来曹操怎样的态度呢?学习流程:独学2’→开火车检测1’师:有请各小组C 座同学开火车完成。

生:甚忌之— 心恶之— 愈恶之— 愈恶之—操大怒,亦不喜植 —大怒,已有杀修之心 —大怒,推出斩之厚葬之结:曹操的心理反应程度在逐渐加深。

杨修曾慨叹曹操的近侍是“梦中人”,想不到他自己也成了“梦中人”。

表面上杨修是“真知魏王肺腑”,实际上是“真不知魏王肺腑也”。

三、 咬文嚼字,分析人物 10’学习流序:独学,2分钟→组内交流,达成共识3分钟’→组间展示4分钟→评价点拨1分钟师:先请选择分析杨修的小组来进行展示。

组代表13:第5段中有一句:修入见之,竟取匙与众分食讫。

从这个“竟”字,可以看出杨修的目中无人和恃才放旷。

师:从一个字,这个组的同学分析出杨修这一人物的特点。

组代表14:153页,第7自然段第4排,“修知其事,径来告操。

”这一个“径”,是直接的意思,可以看出杨修的轻率大意,明知曹操曹植与曹丕之间的微妙关系,却直接来告诉曹操,欠妥当。

师:他们也是从一个字见人物之轻率、鲁莽。

组代表15:我们组还从邺门事件中,分析出杨修是一个无所顾忌、办事不够稳重的人。

因为在这一事件中,他猜透了曹操的用意,却还教唆曹植立杀门吏,使得最终曹操因知“此乃杨修之所教”而大怒,亦不喜植。

师:这三个组的同学为我们分析了杨修,下面请大家接着说说曹操的特点。

组代表16:153页第2段第2排,“操跃起拔剑斩之”,从“跃”、“拔”、“斩”这三个动词,可以看出曹操当时动作的果断和迅速,充分证明了他梦中杀人是假,显露出了他险恶狡诈的特点。

师:这一组的同学非常细心,从“跃”、“拔”、“斩”这一连串的动作,分析出了曹操的特点。

组代表17:第4 自然段最后一句,“操虽称美,心甚忌之”,表面上称美,内心却嫉妒其才华,“美”和“忌”形成对比,作者这样措辞分明就是要刻画出一个表里不一,非常虚伪的曹操。

师:恩,一组对比中刻画人物形象。

组代表18:第154面第9自然段,“今乃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之”,“借”是为了掩人耳目,表明自己的判决公平,可以见出曹操的阴险狡诈。

组代表19:还有最后一段,“方忆杨修之言,随将修尸收回厚葬,就令班师”,证明了杨修的预测是正确的,曹操表面上装作厚葬杨修,实则想笼络人心,也可看出曹操的狡诈阴险。

师:这个组的同学很有见地啊,原来厚葬是为了做给活人看。

组代表20:第6段,“操恐人暗中谋害己身”,刚才有同学通过一组动词分析出曹操杀人动作之果断,证实了操梦中杀人是假,其实这里作者用的一个“恐”字也表露出操梦中杀人是假的。

从这一个“恐”字,还可以看出曹操不信任身边的人,贪生怕死。

追:曹操“贪生怕死”,大家同意吗?曹操一生戎马生涯,何惧一死呢?生16:我认为曹操并不是贪生怕死之辈,只是因生性多疑,不信任人而已。

师:他是怕被人谋杀,死得不值而已。

结:同学们透过典型事件和关键词语,让鲜活的人物形象站立在我们的面前了。

四、悟读课文,探究死因8’转:恃才放旷的杨修碰到阴险狡诈的曹操,等待他的只有断头台。

学习流程:独立思考,1分钟→组内合作探究,达成共识,2分钟→组间展示,2分钟→教师点拨,3分钟。

组代表21:我们组认为是杨修之过。

因为他恃才放旷,太爱显摆自己的聪明才智。

特别是在鸡肋事件中,他置军纪于不顾,煽动军士收拾行装。

师评:明代李贽点评《三国演义》时对这件事曾这样写道:“凡有聪明而好露者,皆足以杀其身也。

”就有这个意思。

组代表22:我们组认为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个是杨修杨修恃才放旷,总是能猜透曹操的心思;第二个是曹操生性多疑、嫉贤妒能之人。

师评:易中天《品人录》中有言:“祢衡之死,是因为他太不了解人;杨修之死,则因为他太了解人。

而且,他们又都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人与人之间究竟应如何相处。

”组代表23:我们组想还补充两个原因,一是杨修卷入了曹丕与曹植的政治纷争之中;二是曹操已经立曹丕为继承人,为了巩固曹丕的地位,曹操一定会铲除曹植的羽翼,杀杨修是必然的。

追:你们组从哪一事件中看出杨修介入了政治纷争?生:邺门事件和做答教事件。

师评:三个组代表的发言尽管角度不同,却都能够成立——这是就小说解读而言。

如果从历史上说,恐怕第三个组的观点更正确一点。

师补充点拨讲解:大家想想,在你们所学的历史中曹操是怎样的一个人?鲁迅先生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