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陆水域生产实习报告范文2篇

内陆水域生产实习报告范文2篇
内陆水域生产实习报告范文2篇

内陆水域生产实习报告范文2篇Model report of production practice in inland waters

编订:JinTai College

内陆水域生产实习报告范文2篇

小泰温馨提示:报告是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

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

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取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本文档根据申请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

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内陆水域生产实习报告范文

2、篇章2:内陆水域生产实习报告文档

篇章1:内陆水域生产实习报告范文

目的:实习的目的在于通过生产实习使学生可以将所学

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巩固课堂内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有关江河、湖泊和水库等内陆水域增殖与养殖方面的实践操作技能,掌握每个关键的技术环节,为今后从事养殖生产管理和科研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任务是让学生了解网箱养鱼、围栏养鱼过程中,鱼苗放养、饲料投喂、养殖管理各个

环节。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网箱、围栏养鱼的所有过程及具体的操作规程

实习内容:网拦养殖。放养的鱼种采取混养的方式培育

20~30天其规格达到30~ 40克重或10~13厘米长,以便能适

应大水面生活,再投放到网拦库湾内进行养殖。5、日常管理

鱼苗投放后,要经常观察全群的活动规律,根据天气、水体饵料生物的变化(即水体透明度变化)情况,适量投放一些米糠、花生饼。青草等精青饲料,以弥补水体饵料的不足,特别是在

5~9月水温较高时,鱼摄食旺盛,生长速度较快,更应适当增

加投喂量。还应定时施放少量的生石灰或漂白粉进行消毒,可预防疾病的发生,还可以改善水质环境,起到肥水的作用。要经常潜入水中检查网具,发现网破立即修补,网具脱落立即绑紧,经常刷小船坞网衣,保持水流畅通,台风、雨水多发季节更要注意巡视检查,以防网破逃鱼。

网围养殖。鱼种放养依据本地外荡水质较清瘦、水体交

换量大和水生植物及底栖生物丰富的特征,一般应以放养草鱼、鳊鱼为主,搭配鲢、鳙、鲤、鲫和青鱼。为了确保放养的鱼种能达到上市规格,请求鱼种规格为:草鱼每尾250—500克,

鳊鱼每尾50—100克,鲢、鳙鱼每尾100—300克,鲤鱼每尾100—150克,鲫鱼每尾100克。各鱼种的放养比例为:草鱼

40%—50%,鳊鱼20%—30%,鲤、鲫鱼10%—15%,鲢、

鳙鱼10%—15%,以及少量青鱼,同时,还可套养2龄鱼种。鱼种一般在春节前放养。饲料投喂采用两头精、中间青的情势投喂饲料。精饲料以投喂颗粒饲料及大麦为主,青饲料可选择水面浮萍等。精饲料每天上午及下午各投喂1次。平常要常常检查网具是否破损,以防鱼逃逸。

网箱养殖。管理工作中的主要一环是定期清洗网箱壁,

防止网眼堵塞。网箱养鱼的整个生产程序,包括设置网箱水域地点的选择,网箱网目的形状和大小,设置方式以及日常的养殖措施都应该考虑到,以有利于网箱内外水体的交换为原则。鱼类随着密度的增加水质恶化,特别是溶氧减少,食料条件变差,生长受限制,养殖密度以100-400尾/平方米较为合适。规格一般应选择大规格鱼种为主,养殖成鱼应以5-20v/斤的

大规格鱼种放养。

在同一池塘里混养和合理密养习性不同、食性各异或同

一种类而规格不同的鱼种,是中国池塘养鱼技术的核心。鲢、鳙生活在水体上层,草鱼、团头鲂生活在水体中、下层,青鱼、鲮鱼、鲤、鲫、非鲫等生活在水体底层。将这些不同种类的鱼混养在同一池塘中时,不但可增加池塘单位面积的放养量,而且由于各种鱼类所需的饵料不同,能充分利用池塘中的各种饵

料资源,产生互利关系,又防止了水体的富营养化和改善池塘生产条件。将同一种类不同规格的鱼进行混养,可在生产食用鱼的同时生产大规格鱼种,从而减少培育鱼种的池塘,扩大了食用鱼的饲养面积。在合理的密度范围内,只要水温适宜、水质良好、混养鱼类的比例和放养鱼种的规格适当、饵料质优充足、饲养管理细致,就会提高产量。控制池水颜色是日常管理的主要技术措施。豆绿、茶褐等良好水色是一个综合性指标,它标明池水中的浮游植物是以隐藻、硅藻及其他藻类为优质种群,如这些藻类形成水华,表明各种营养盐类充足,代谢中间产物分解快,溶氧状况良好。为使水色良好需适时适量施肥和注入新水,排出池水。饵料主要是水草、旱草和藻类,另补充配合饵料、油饼类、谷类和糠麸或田螺、贝类等。投饵要适时、适量、定点,以便检查鱼类摄食情况。施肥的目的在于培养池中的浮游生物,以禽、畜肥和绿肥为主。高产精养池内由于鱼类放养密度大,投饵施肥量多,易导致溶氧量下降,威胁鱼类生存,必须及时注入新水或氧气,以避免鱼类泛池、浮头现象发生。

鱼种规格大小是根据食用鱼池放养的要求所确定的。通

常仔口鱼种的规格应大,而老口鱼种的规格应偏小,这是高产的措施之一。但由于各种鱼的生长性能、各地的气候条件和饲

养方法不同,鱼类生长速度也不一样,加以市场要求的食用鱼上市规格不同,因此,各地对鱼种的放养规格也不同。如青鱼市场要求达2.5 kg以上才能上市,其鱼种的放养规格需

500g~1000g的2龄或3龄鱼种;又如鲢鱼、鳙鱼市场要求的

上市规格为750g~1000g,则需放养100g~150g的1龄大规

格鱼种,为使鲢鱼、鳙鱼做到均衡上市,上半年就有750g以

上的成鱼上市,可将1龄、2龄鲢、鳙鱼密养,使其第二年达

到特大规格(250g~450g)鱼种,供鲢鱼、鳙鱼第三年放养用。广东地区鱼类生长期长,可采用稀养方法,使鲢鱼、鳙鱼当年长到150g~500g,供翌年放养用。鱼种的具体规格参见表2-

0-1及混养密养一节各类放养收获模式。池塘养鱼所需的鱼种

应由本单位生产,就地供应。这样,鱼种的规格、数量和质量均能得到保证,而且也降低了成本。

提早放养鱼种是争取高产的措施之一。长江流域一般在

春节前放养完毕,东北和华北地区可在解冻后,水温稳定在5℃~6℃时放养。在水温较低的季节放养,有以下好处:鱼的活动能力弱,容易捕捞;在捕捞和放养操作过程中,不易受伤,可减少饲养期间的发病和死亡率;提早放养也就可以早开食,延长了鱼类的生长期。近年来,北方条件好的池塘已将春天放养改为秋天放养鱼种,鱼种成活率明显提高。鱼种放养必须在

晴天进行。严寒、风雪天气不能放养,以免鱼种在捕捞和运输途中冻伤。适时轮捕,加强管理立秋后特别是处暑以后,有些鱼已达到上市商品规格,若继续喂养,不仅吃食多、长得慢,而且占据了一定的水体空间,增大了浮头、泛池的危险隐患,为此应及时起捕上市,同时,这样做还能加速未达规格的留塘鱼的生长。

经过了一个多月的生产实习,学的技术蛮多的,颇有感受,想和大家分享。我们在学校学的大部分都是理论知识,就好像我们李院长说的那样,我们学的是一个基础。有这个基础,在实际碰到的问题,通过自身的观察、思考、请教人家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很多实际现实中碰到的问题,本质是我们在大学就学过的,只是我们没有把那一层屏障掀开而已。所以我们在大学读的书,不是白费的,而是有用的。我们还有一年在大学,要好好把握这一年,好好读书。感谢我院指导老师的悉心照顾,在他们的及安排下,我体验到了一次收获颇丰的实习,相信自己对于未来所要选择的就业方向,以及就业经历,是一场不可多得的磨练。

在学校学习专业知识时,可能会感觉到枯燥无味,但当我

工作以后,我就发现专业知识是多么的重要.比如我在大一大二期间学习的养殖水环境化学、水生生物学、虾蟹类增养殖学等

以及自学的水产动物病害学都是必须知道的,因为这些知识在日常的工作中要会经常被用到。但当我要想要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时候,这些知识仅仅只是知道则是远远不够的,而是要精通,所以使我感受到今后在日常的工作学习中必须要用心学习老师讲解的每一门学科,争取做到学以致用,同时努力地做好每一件事,从而不断地积累经验,以从容不迫的心态来面对各种难题。

2、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努力提高实习质量。

在实习过程中,我发现,大学里所学专业知识和生产应用是分离的,它们各有各的侧重点:一个偏向于理论,而一个偏向于实际,但它们之间却又存在着联系。因此,实习中,我们在重温课本上的知识的同时,又可以将课堂中的抽象理论与实际。

篇章2:内陆水域生产实习报告文档【按住Ctrl键点此返回目录】实习目的:实习的目的在于通过生产实习使学生可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巩固课堂内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有关江河、湖泊和水库等内陆水域增殖与养殖方面的实践操作技能,掌握每个关键的技术环节,为今后从事养殖生产管理和科研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任务是让学生了解

网箱养鱼、围栏养鱼过程中,鱼苗放养、饲料投喂、养殖管理各个环节。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网箱、围栏养鱼的所有过程及具体的操作规程

实习内容:网拦养殖。放养的鱼种采取混养的方式培育

20~30天其规格达到30~ 40克重或10~13厘米长,以便能适

应大水面生活,再投放到网拦库湾内进行养殖。5、日常管理

鱼苗投放后,要经常观察全群的活动规律,根据天气、水体饵料生物的变化(即水体透明度变化)情况,适量投放一些米糠、花生饼。青草等精青饲料,以弥补水体饵料的不足,特别是在

5~9月水温较高时,鱼摄食旺盛,生长速度较快,更应适当增

加投喂量。还应定时施放少量的生石灰或漂白粉进行消毒,可预防疾病的发生,还可以改善水质环境,起到肥水的作用。要经常潜入水中检查网具,发现网破立即修补,网具脱落立即绑紧,经常刷小船坞网衣,保持水流畅通,台风、雨水多发季节更要注意巡视检查,以防网破逃鱼。

网围养殖。鱼种放养依据本地外荡水质较清瘦、水体交

换量大和水生植物及底栖生物丰富的特征,一般应以放养草鱼、鳊鱼为主,搭配鲢、鳙、鲤、鲫和青鱼。为了确保放养的鱼种能达到上市规格,请求鱼种规格为:草鱼每尾250—500克,

鳊鱼每尾50—100克,鲢、鳙鱼每尾100—300克,鲤鱼每尾

100—150克,鲫鱼每尾100克。各鱼种的放养比例为:草鱼40%—50%,鳊鱼20%—30%,鲤、鲫鱼10%—15%,鲢、

鳙鱼10%—15%,以及少量青鱼,同时,还可套养2龄鱼种。鱼种一般在春节前放养。饲料投喂采用两头精、中间青的情势投喂饲料。精饲料以投喂颗粒饲料及大麦为主,青饲料可选择水面浮萍等。精饲料每天上午及下午各投喂1次。平常要常常检查网具是否破损,以防鱼逃逸。

网箱养殖。管理工作中的主要一环是定期清洗网箱壁,

防止网眼堵塞。网箱养鱼的整个生产程序,包括设置网箱水域地点的选择,网箱网目的形状和大小,设置方式以及日常的养殖措施都应该考虑到,以有利于网箱内外水体的交换为原则。鱼类随着密度的增加水质恶化,特别是溶氧减少,食料条件变差,生长受限制,养殖密度以100-400尾/平方米较为合适。规格一般应选择大规格鱼种为主,养殖成鱼应以5-20v/斤的

大规格鱼种放养。

在同一池塘里混养和合理密养习性不同、食性各异或同

一种类而规格不同的鱼种,是中国池塘养鱼技术的核心。鲢、鳙生活在水体上层,草鱼、团头鲂生活在水体中、下层,青鱼、鲮鱼、鲤、鲫、非鲫等生活在水体底层。将这些不同种类的鱼混养在同一池塘中时,不但可增加池塘单位面积的放养量,而

且由于各种鱼类所需的饵料不同,能充分利用池塘中的各种饵料资源,产生互利关系,又防止了水体的富营养化和改善池塘生产条件。将同一种类不同规格的鱼进行混养,可在生产食用鱼的同时生产大规格鱼种,从而减少培育鱼种的池塘,扩大了食用鱼的饲养面积。在合理的密度范围内,只要水温适宜、水质良好、混养鱼类的比例和放养鱼种的规格适当、饵料质优充足、饲养管理细致,就会提高产量。控制池水颜色是日常管理的主要技术措施。豆绿、茶褐等良好水色是一个综合性指标,它标明池水中的浮游植物是以隐藻、硅藻及其他藻类为优质种群,如这些藻类形成水华,表明各种营养盐类充足,代谢中间产物分解快,溶氧状况良好。为使水色良好需适时适量施肥和注入新水,排出池水。饵料主要是水草、旱草和藻类,另补充配合饵料、油饼类、谷类和糠麸或田螺、贝类等。投饵要适时、适量、定点,以便检查鱼类摄食情况。施肥的目的在于培养池中的浮游生物,以禽、畜肥和绿肥为主。高产精养池内由于鱼类放养密度大,投饵施肥量多,易导致溶氧量下降,威胁鱼类生存,必须及时注入新水或氧气,以避免鱼类泛池、浮头现象发生。

鱼种规格大小是根据食用鱼池放养的要求所确定的。通

常仔口鱼种的规格应大,而老口鱼种的规格应偏小,这是高产

的措施之一。但由于各种鱼的生长性能、各地的气候条件和饲养方法不同,鱼类生长速度也不一样,加以市场要求的食用鱼上市规格不同,因此,各地对鱼种的放养规格也不同。如青鱼市场要求达2.5 kg以上才能上市,其鱼种的放养规格需

500g~1000g的2龄或3龄鱼种;又如鲢鱼、鳙鱼市场要求的

上市规格为750g~1000g,则需放养100g~150g的1龄大规

格鱼种,为使鲢鱼、鳙鱼做到均衡上市,上半年就有750g以

上的成鱼上市,可将1龄、2龄鲢、鳙鱼密养,使其第二年达

到特大规格(250g~450g)鱼种,供鲢鱼、鳙鱼第三年放养用。广东地区鱼类生长期长,可采用稀养方法,使鲢鱼、鳙鱼当年长到150g~500g,供翌年放养用。鱼种的具体规格参见表2-

0-1及混养密养一节各类放养收获模式。池塘养鱼所需的鱼种

应由本单位生产,就地供应。这样,鱼种的规格、数量和质量均能得到保证,而且也降低了成本。

提早放养鱼种是争取高产的措施之一。长江流域一般在

春节前放养完毕,东北和华北地区可在解冻后,水温稳定在5℃~6℃时放养。在水温较低的季节放养,有以下好处:鱼的活动能力弱,容易捕捞;在捕捞和放养操作过程中,不易受伤,可减少饲养期间的发病和死亡率;提早放养也就可以早开食,延长了鱼类的生长期。近年来,北方条件好的池塘已将春天放

养改为秋天放养鱼种,鱼种成活率明显提高。鱼种放养必须在晴天进行。严寒、风雪天气不能放养,以免鱼种在捕捞和运输途中冻伤。适时轮捕,加强管理立秋后特别是处暑以后,有些鱼已达到上市商品规格,若继续喂养,不仅吃食多、长得慢,而且占据了一定的水体空间,增大了浮头、泛池的危险隐患,为此应及时起捕上市,同时,这样做还能加速未达规格的留塘鱼的生长。

经过了一个多月的生产实习,学的技术蛮多的,颇有感受,想和大家分享。我们在学校学的大部分都是理论知识,就好像我们李院长说的那样,我们学的是一个基础。有这个基础,在实际碰到的问题,通过自身的观察、思考、请教人家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很多实际现实中碰到的问题,本质是我们在大学就学过的,只是我们没有把那一层屏障掀开而已。所以我们在大学读的书,不是白费的,而是有用的。我们还有一年在大学,要好好把握这一年,好好读书。感谢我院指导老师的悉心照顾,在他们的领导及安排下,我体验到了一次收获颇丰的实习,相信自己对于未来所要选择的就业方向,以及就业经历,是一场不可多得的磨练。

在学校学习专业知识时,可能会感觉到枯燥无味,但当我

工作以后,我就发现专业知识是多么的重要.比如我在大一大二

期间学习的养殖水环境化学、水生生物学、虾蟹类增养殖学等以及自学的水产动物病害学都是必须知道的,因为这些知识在日常的工作中要会经常被用到。但当我要想要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时候,这些知识仅仅只是知道则是远远不够的,而是要精通,所以使我感受到今后在日常的工作学习中必须要用心学习老师讲解的每一门学科,争取做到学以致用,同时努力地做好每一件事,从而不断地积累经验,以从容不迫的心态来面对各种难题。

2、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努力提高实习质量。

在实习过程中,我发现,大学里所学专业知识和生产应用是分离的,它们各有各的侧重点:一个偏向于理论,而一个偏向于实际,但它们之间却又存在着联系。因此,实习中,我们在重温课本上的知识的同时,又可以将课堂中的抽象理论与实际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

养殖水域生态学

四川农业大学网络教育专升本考试 养殖水域生态学试卷 (课程代码 222216)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限制因子:物的存在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又称主导因子。 2.拥挤效应:是指种群增长过程中随着密度增加而使种群增长速度降低的现象。 3.生态位:又称小生境或是生态龛位,生态位是一个物种所处的环境以及其本身生活习性的总称。每个物种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态位,借以跟其他物种作出区别。 4.水呼吸:水呼吸是一个综合的耗氧过程,包括浮游细菌、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的呼吸以及细菌对溶解、悬浮有机质的分解,是主要的耗氧组分。 5.内禀增长率:内禀增长率是指具有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在食物与空间不受限制、同种其它个体的密度维持在最适水平、环境中没有天敌、并在某一特定的温度、湿度、光照和食物性质的环境条件组配下,种群的最大瞬时增长率。反映了种群在理想状态下,生物种群的扩繁能力。 6.窒息点:当动物处于密闭空间中时,不再向该空间中加入新鲜空气,一段时间后当动物因缺氧昏迷接近死亡时的氧气含量,即为该动物的窒息点。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水体光照特点之一是透入水层光的光照强度随着水深的增加而_____A_______。 A.指数式递减 B. 指数式递增 C. 不变 D.算术级数递减 2.鱼类和贝类的存活曲线接近于___C_____。 A. B型 B. C型 C. A型 D. 其它型 3.以下哪种生物更倾向于K-对策者__D____。 A.轮虫 B.枝角类 C. 桡足类 D. 原生动物 4.天然淡水温带湖泊中氧气的主要由___D_____消耗。

鱼类增养殖学(3)

《鱼类增养殖学》习题集绪论 1、我国鱼类增养殖的特色? 2、何谓综合养鱼? 第一篇总论(基础篇) (一)养殖鱼类生物学 1.试述物种与品种的区别? 2.试述优良养殖对象的选择条件? 3.试述主要养殖鱼类的食性、生活习性和繁殖习性? (二)养殖水域生态环境与控制 1.试述各养殖水域中水环境的特点? 2.试述水的运动对水产养殖的影响? 3.试述水色在水产养殖中的作用? 4.试述池塘溶氧的特点? 5.何谓热阻力、密度流、氧盈、氧债?它们对池塘溶氧有何影响? 6.试述溶氧对鱼类生存与生长的影响? 7.CO2、pH、O2三者之间有何关系? 8.NH3与NH4+之间有何关系?它们受哪些因子制约? 9.试述精养与粗养水体中三态氮的变化与比例? 10.试述池塘、湖泊、水库生物的特点? 11.水域富营养化有哪些指标? 12.试述淤泥的特点以及对水质与鱼类的影响? 13试述“藻型湖泊”与“草型湖泊”的特点? 14.试述养殖水体有哪几种脱氮方法? (五)鱼类人工繁殖生物学 1.试述中枢神经系统在鱼类繁殖中的作用? 2.试述内分泌系统在鱼类繁殖中的作用?

3.试述环境因子对鱼类性腺发育的影响? 第一篇各论(技术篇) (一)鱼类人工繁殖技术 1.试述鱼类人工催产的基本原理? 2.试述催产剂的种类、特点和功能? 3.何谓生长成熟和生理成熟?何谓排卵、产卵?何谓效应时间? 4.列出催产率、受精率、出苗率的计算方法? 5.如何防止亲鱼种质退化? (二)鱼苗鱼种培育 1.何谓夏花、秋花、冬花、春花、过池鱼种? 2.试述家鱼鱼苗阶段的生物学特点? 3.何谓整塘、清塘? 4.试述各类清塘药物,及其优缺点? 5.试述鱼苗清水下塘、肥水下塘和轮虫高峰期限下塘的优劣?(三)池塘养鱼 1.何谓养殖周期?如何缩短养殖周期? 2.试述理想池塘的池塘条件? 3.试述青鱼、草鱼、鲢、鳙、鲤、鲫、鲂之间的关系? 4.何谓混养、套养? 5.何谓轮捕轮放?轮捕轮放有哪些优点? 6.何谓“四定”投饵原则? 7.试述鱼类浮头原因?如何预测、防止和解救浮头? 8.增氧机有哪些作用原理?如何合理使用增氧机? (四)天然水域鱼类养殖 1.天然水域有哪些养殖方式?试述各养殖方式的优缺点?

水产动物增养殖学(鱼类养殖部分)复习参考

《水产动物增养殖学》复习参考 (鱼类养殖部分) 一.名词解释 1.水产动物栖息于水中生长、发育、繁殖的动物。 2.水产经济动物在鱼、虾、蟹、贝等种类中,可被人们开发利用的水产动物。 3.水产动物增养殖学整合了鱼类、虾蟹类、贝类和其他种类增养殖的理论和技术,是研究增养殖对象生物学原理与增养殖技术的一门应用性科学。 4.繁殖保护就是通过休渔、定额捕捞等措施对渔业资源的保护。 5.放流就是把鱼类等种苗培养到一定大小,使它可以进行独立生活,具有抵抗敌害的能力,然后放到自然水域中任其索饵、生长、发育。 6.移植指把某一地区特有的生物种类引到其它地区,使其在新地区的环境条件中能继续生活、生长和繁洐后代(目的在于改善和充分利用某一特定天然水域的生产潜力,形成新的渔业对象)。 7.驯化被移植的种类在新的环境中经过一定时期的生存适应,发展了某些适应性状,使它们适应于新的环境中生活和繁洐后代,形成相当规模的种群。 8.鱼类增养殖学是研究海、淡水经济鱼类生物学特点及其与养殖水域生态环境关系的科学(由池塘养鱼学、内陆水域鱼类增养殖学和海水鱼类增养殖学三课合成) 9.水产业及其分类水产业又称渔业,是从海水和淡水水域中取得各种有经济价值的水生动、植物(鱼、虾、蟹、贝、藻等)以供人类利用的事业。按生产水域,水产业可分为淡水渔业、海洋渔业。按生产对象和生产方式,则可分为捕捞业、养殖业、增殖业、加工业、休闲渔业。 10.养殖在较小的水体内将鱼等品种养到商品规格以供上市的生产过程。 11.养殖的分类按基础设施,可分为池塘、河道、湖泊、水库、稻田、工业化、海水网箱、港湾养鱼等;按养殖对象,可分为鱼类养殖、虾蟹养殖、贝类养殖、藻类栽培及龟鄨蛙类养殖等;按水域盐度,可分为海/咸水(16‰以上)、咸淡水(0.5 -16‰)、淡水(0.5‰以下)

《养殖水域生态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养殖水域生态学复习题 (课程代码222216) 一、名词解释 1.限制因子:。 2.临界氧量: 3.拥挤效应: 4.生态位: 5.水呼吸: 6.赤潮生物: 7.内禀增长率: 8.窒息点: 9.营养级: 10.生态学: 11.生态系统: 12.生态因子: 13.生境: 14.阈: 15.生态幅: 16.指示生物: 17.种群: 18.环境容纳量: 19.生物群落: 20.群落演替: 21.库: 22.积温: 23.有效积温: 24.生物群落: 25.生态平衡: 二、选择题 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这一生态学定义是由首次___ ____提出 的。 A. Odum E.P. B. Haeckel E. C. Forel D. Tansley 2.水体光照特点之一是透入水层光的光照强度随着水深的增加而_________。A.指数式 递减 B. 指数式递增 C. 不变 D.算术级数递减

3.鱼类和贝类的存活曲线接近于__ _____。 A. B型 B. C型 C. A型 D. 其它型 4.以下呈C型存活曲线的生物是______。A. 熊猫 B. 鲸鱼 C.鲤鱼 D.人 5.以下哪种生物更倾向于K-对策者____ ___。A.轮虫 B.枝角类 C. 桡足类 D. 原 生动物 6.海洋硬骨鱼类对水体溶解盐的适应性调节机制是___ ____。A. 等渗调节 B. 低渗调节 C.高深调节 D.随渗调节 7.淡水硬骨鱼类对水体溶解盐的适应性调节机制是____ ___。A. 等渗调节 B. 低渗调节 C.高深调节 D.随渗调节 8.天然淡水温带湖泊中氧气的主要由___ ___消耗。A.鱼类呼吸 B.逸散入空气 C.底栖生 物呼吸 D.水呼吸 9.林德曼定律生态效率一般是_____ ______。 A. 10% B. 10-20% C. 50% D. 15% 10.两物种间相互作用彼此得利但缺少另一方不能继续生活的种间关系为_____ _____。 A. 互利共生 B. 原始合作 C. 竞争 D. 中性作用 11.个体水平的生物能量学方程一般是指_____ ______。 A. C=P+R+F+U B. PG= PN+RA C. P = PNC +R D. PNC = PG – RA-RH= PN-RH 12.有机物质的分解包括破碎(C)、降解(K)和淋溶(L), 则有机质分解(D)的表达式为 _______ _______。 A. D = KCL B. D = K-C+L C. D = KC/L D. D = K+L -C 13."Q10=2-3"所表示的生态学意义符合________。 A. 10%规律 B. Vant Hoff' law C. R.Q. D. 发育温度阈 14.有机物质的分解包括破碎(C)、降解(K)和淋溶(L), 则有机质分解(D)的表达式为 ___________。A. D = KCL B. D=K-C+L C. D= KC/L D. D = K+L-C 15.生物多样性可用________________指标而数量化。A.生长曲线 B.种群转变速率C. 香 农—威纳多样性指数 D.能量转换效率 16.____________是水生生物最重要的限制因素 A.水温 B.光照 C.溶氧 D.盐度 17.表示化学耗氧量的是____ __。 A . BOD B. COD C.TOD D.TOC 18.下面不属于水体生态因子中的自然因子的是___________。 A.降水量 B.土壤深度 C.微生物 D.溶解盐 19.以下呈C型存活曲线的生物是______。 A. 熊猫 B. 鲸鱼 C.鲤鱼 D.人 20.被水分子强烈散射的是____ __。 A.红光 B.蓝光 C.紫光 D.黄光

内陆水域增养殖学重点

第一章: ●湖水在不同的季节有正温层和逆温层两种,正温层:湖水水温是由表层向底层逐渐降低。 ●当水体的水温呈正温层分布时,水温由表层向底层逐渐降低;当湖水温度>4℃,水温由表层向底层逐渐降低; ●逆温层分布:湖水温度<4℃,水温由表层向底层逐渐升高; ●对于较深的水体会生成温跃层,温跃层的形成会阻碍水体的垂直运动,从而阻碍水体物质和气体的交换。表 层与下层之间氧气、营养盐类的交换受到阻碍,光合作用及有机物的分解都受到影响,最终影响水体的生产力。通常水深不到5米,或风浪作用强烈的水体一般不会形成温跃层,水体的生产力较高。 ●在白天和夜间两个时间段,湖水的密度环流流向是不同的,白天岸周水向上,湖心水向下,夜间则相反。密 度流又不同于漂流,漂流是由大风引起的。密度流是由于温度变化引起的。 ●湖泊与河流水体运动的成因是不同的,湖水的运动主要是由风力及温度变化引起的; 而河水的运动主要是重力梯度所 ●某湖泊湖水的密度环流流向如左图,请判断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白天还夜间(白天) ●大致分为内力湖与外力湖,哪些是外力,哪些是内力湖 内力湖—由于地壳运动diastrophism形成的湖泊 构造湖—由于地壳(crust of earth)的构造运动(褶皱、断裂)而成. 火山口湖—火山喷发后的火山口蓄水形成,多为圆形,深而陡峭, 堰塞湖—熔岩流、地震、山崩阻塞河谷而成 外力湖--由于地球表面及外部因素,如水流、风力等形成的湖泊 牛轭湖Oxbow lake—河流改道,旧河曲形成,深度较小,沿河流分布,图示; 溶岩湖—地下水溶蚀岩石(石灰岩、白云岩)等形成,多分布于云贵高原; 风成湖—风蚀洼地而成,小而浅,位置随水源变化而移动,也称游移湖,多在沙漠地区,如新疆、内蒙古等地; 泻湖—泥沙沉积将海湾与海洋隔离而成,如太湖,湖中有大量海水陆封鱼类; 陨石湖—陨石撞击地面形成, 冰川湖等。 ●内陆湖泊涉及理化因子有很多,但湖泊之间差异较大的水化学因子是盐度,含盐量的差异:低的不足0.01‰, 咸水湖的含盐量可超过海水,有的甚至形成干盐湖;青海湖-我国最大的咸水湖。我国淡水水体的盐度大多数在0.01-0. 5‰;范围之中,河口区水域的盐度高于中下游干流水域,大多数淡水生物的渗透压调节能力较弱,对盐度适应上限一般在5-8‰之间。 ● ●纬度不同鱼产力也有所不同,了解高纬度怎样影响鱼产力的 关键是光照强度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比如:限制光合作用的速度,水温低等。 ●沉水植物:其分布取决于水深、透明度、风浪作用等,一般它与浮游植物的生物量成负相关; ●初建成的水库通常凶猛性鱼类较少。初期鱼类种数较少,鱼类种群结构简单,高龄鱼少,凶猛性鱼类相对较 少。 ●要了解洄游类型,一些常见性鱼类哪些的是降海、降河、溯河、洄游型鱼类??:什么是溯河:由海入江河, 降海是由江河入海,比如:鲥鱼、刀鲚—海里育肥,溯河产卵,这种洄游称为溯河洄游。 ●河鳗—淡水中育肥,降海产卵,降海洄游。是非题 ●中华绒螯蟹—至河口区降河产卵,不进入海,属:降河洄游 ●内陆半洄游型鱼类: ●青鱼、草鱼、鲢、鳙、鲟(中华鲟)等,一般均为溯河产卵,即从某一水域逆流而上至某一淡水水域产卵,但 并不做长距离迁移;

水产养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水产养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水产动植物增养殖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应我国特别是环洞庭湖区大水面健康养殖和加工的需要,能在水产养殖生产、教育、科研和管理等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水产养殖技术开发与推广、管理等工作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二、业务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水产科学、生物科学和水域环境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以及水产增养殖、渔业经济和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接受有关生物学和化学实验教学、水产增养殖实践性环节、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水产经济动物和植物增养殖技术、营养与饲料、病害防治、水产生物育种及渔业水域环境调控等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 掌握现代生物科学(包括形态与结构、分类、生态、生理生化、遗传育种等)和环境科学(包括水环境化学、水处理技术等)的基本理论; 2. 掌握水产经济动物和植物的增养殖技术、营养与饲料、病害防治、育种及渔业水域环境管理、调控和生态修复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3. 掌握主要养殖鱼类、甲壳类、贝类、藻类和其他经济水产动物的人工育苗、育种和成体的集约化养殖等生产环节的技术关键; 4. 掌握内陆水域(池塘、湖库、江河和稻田等)、浅海、滩涂的渔业资源和环境调查与规划的基本方法,了解现代化养殖工程、海洋渔业和水产品加工利用的基本知识; 5. 具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了解水产增养殖学、生命科学的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6. 熟悉有关水产资源保护、环境保护、水产养殖、捕捞和渔政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熟悉水产品贸易的有关法规; 7. 具备扎实的数学、化学、计算机等基本理论知识,能熟练地应用计算机; 8. 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的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 9.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水产养殖专业鱼类增养殖试题

水产养殖学专业专科升本科(函授)考试 《鱼类增值养殖学》试卷(必修,A卷)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用题年级、专业(班级):2008级 一、选择(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下列鱼类中属中下层鱼类的是(),属中上层鱼类的是()。 A 鲢鱼 B 青鱼 C 鲤鱼 D 石斑鱼 2、按照鱼类对温度的适应能力,下列鱼属热带鱼类的是(),属冷温不性鱼 类的是()。 A 鳗鲡 B 大菱鲆 C 石斑鱼 D 虹鳟 3、某些鱼类在性成熟过程中具有明显的性逆转现象,下列鱼类中属雌性先熟型的是(),属雄性先熟型的是()。 A 黄鳝 B 黄鳍鲷 C 罗非鱼 D 黑鲷 4、鱼类人工繁殖时,各种催产剂均需用注射用水或生理盐水溶解制成悬浮液后,方能 注入鱼体。注射药液量依鱼体大小而不同,一般每尾鱼注射剂量为()ml。 A 10~12 B 0.5~1 C 7~8 D 2~4 4、根据鱼类的食性特点可将其食性分为滤食性鱼类和捕食性鱼类,我国主要养殖鱼类 鲤鱼属(),石斑鱼属()。 A 滤食性鱼类 B 植食性鱼类 C 杂食性鱼类 D 肉食性鱼类 5、干法清塘生石灰的用量一般每 667m2水面用()kg,如淤泥较多可酌量增加10%左右。 A 125~150 B 25~50 C 100~125 D 60~75 6、静水养鱼池中的溶解氧主要来源于()。 A 空气溶入 B 人工增氧 C 药物增氧 D 浮游植物光合作用 7、海水鱼类一般喜欢在()的水中生活。 A 酸性 B 中性偏碱性 C 中性 D 碱性 8、在轮捕轮放养鱼池中每年轮捕()次为宜。 A 1~3 B 3~5 C 5~7 D 7~9 9、鳖卵孵化时间的长短取决于积温值,通常鳖卵孵化积温为 36000 度·小时左右。根据孵化积温可推算出壳时间,如在平均孵化温度为 33℃时,孵化所需天数为()天。 A 33 B 45.5 C 33.5 D 60 10、海水鱼类的集约化养殖方式主要是()。

鱼类增养殖讲义

《鱼类增养殖》讲义 绪论 绪论重点 鱼类增养殖学-掌握 鱼类增养殖业简史-了解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鱼类增养殖的成就-掌握 我国鱼类增养殖的特色-了解 我国鱼类增养殖存在的问题-掌握 我国鱼类增养殖的发展趋势-掌握 水产养殖业面临21世纪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强劲挑战-了解 加快渔业发展的主要措施-了解 一、鱼类增养殖业与鱼类增养殖学 我国的鱼类增养殖业包括养殖和增殖二个部分: 鱼类养殖包括池塘养鱼、河道养鱼、湖泊水库养鱼、稻田养 鱼、工业化养鱼、港养、海水网箱养鱼等; 鱼类增殖包括天然水域(江河、湖泊、水库、海湾与海域 等)鱼种人工放流增殖、水域养殖环境保护和自然增殖等。 鱼类养殖包括以下四个阶段: ①通过鱼类人工繁殖取得鱼苗; ②鱼苗经过数十天至数月培育成鱼种; ③鱼种经过数月或经1~2年养成食用鱼; ④食用鱼经挑选培育成供繁殖用的亲鱼。 池塘养鱼则完整地包括上述四个生产阶段;而河道、湖泊和水库养鱼、港养往往由池塘供应鱼种,养成食用鱼。 至于鱼类增殖中的鱼种人工放流,其鱼种来源也是由池塘养殖供应。 鱼类增养殖业的发展带动了鱼类增养殖学科的发展,相继建立起:池塘养鱼学、内陆水域水产增养殖学、特种水产养殖学、海水鱼类增养殖学等学科。 由于这些学科的基本原理相同,故合并为一门学科——鱼类增养殖学。 鱼类增养殖学是研究海水、淡水经济鱼类的生物学特点及其与养殖水域生态环境关系的科学,以研究养殖对象的生态、生理、个体发育和群体生长为基础,研究其人工繁殖、苗种培育、养殖和增殖技术等的一门科学。 学科性质:应用科学 鱼类增养殖学研究的目的:保护和合理开发我国水域的鱼类资源,提高单位面积鱼产量和经济效益,为人类提供优质的鱼体蛋白质。 二、鱼类增养殖业简史 我国的水产养殖业历史悠久,技术精堪,是世界上养鱼最早的国家。 1.甲骨卜辞证明我国殷商时代即开始在池塘中养鱼。

《水产养殖专业》淡水养殖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水产养殖专业》淡水养殖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一、学制与招生对象 学制:全日制三年专科 招生对象: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掌握水产饲料的营养与饲料加工知识;了解鱼类的品种,掌握鱼类的生理特点及生物学特性;掌握鱼病的预防、诊断与治疗知识;掌握各种鱼类的养殖技术;掌握水生微生物的检测技术;掌握渔业经济管理知识等知识与技能,具备特种水产养殖、鱼类的繁殖操作、鱼类饲料的配制、加工能力;具备鱼病的预防、诊断、治疗能力;具备鱼网的编织与修补能力;鱼的捕捞操作能力;渔业生产经营、管理能力等。获得执业兽医师(水生生物学)、水产养殖工等中级职业技术等级标准,在畜牧水产局、畜牧水产所、水产科技站、水产种苗繁殖基地、饲料公司、鱼药公司、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鱼苗繁殖、渔场管理、水质监测、饲料生产及销售、鱼药生产及销售、水产品研发与销售工作的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 三、培养面向岗位或岗位群 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 1、水产种苗繁育、养殖场1、鱼苗繁育; 2、渔场的管理 2、饲料相关企业 1、饲料生产、研发; 2、饲料的销售; 3、饲料的品控和质检 3、水产养殖相关的事业单位1、畜牧水产局;2、畜牧水产所;3、水产科技站 4、渔药相关企业1、鱼药的生产、研发;2、鱼药的销售 5、水生生物疾病诊断与防治单位1、水产疾病诊断、防治 6、水产品加工企业1、水产品的加工;2、相关保健品的研发 7、自创实体从事与水产养殖相关的生产和经营 四、培养要求 (一)知识要求 1、具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本行业法规、法律及规范的基本知识; 2、具有大学专科层次的文化基础知识,有比较合理的复合知识结构;

水生生态系统 上

水生生态系统构建 水生生态系统是地球表面各类水域生态系统的总称。一个完整的水生生态系统,应包含种类及数量恰当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具体包括:水生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和自由漂浮植物)、鱼、虾、贝类等水生动物以及种类和数量众多的微生物。各种群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环环相扣、种群的 类型和数量相对稳定,处于生态平衡状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环境条件之一。 水生生态系统一般可分为:自然水生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其中,自然水生生态系统通常由以下两条食物链构成: A 牧食链: B 腐食链:

人工生态系统构建示意图 水生生态系统系统结构示意图 人工水生生态系统,是根据水生生物食物链的数量金字塔和能量金字塔模型,人为的建立各个营养环节,如水草、食藻动物、底栖动物、肉食性鱼类、微生物等,人为地建立人工水域生态系统。其中各种水生动物的比例搭配是关键,如果水生动物比例较少,则水生植物可能疯长;反之,水生动物特别是草食性鱼类比例过高,水生植物可能无法成活,不能发挥水生维管束植物的克藻效应,易产生藻类水华。 景水质管理目标 防止富营养化控制藻类水华爆发 营养物质移出养殖滤食性水生动物 种植水草底层碎屑食性水生动物放养 观功能 放养肉食性鱼类

人工生态系统进行生态水处理原理 人工水生生态系统的构建,主要包括水生植被构建、水生动物的放养及水体微生态系统构建: 1. 水生植被构建 在景观水体中种植水生植物不仅具有景观功能,还能提供更多的栖息生境,营造生态多样性;更重要的是水生植物有利于封闭底泥,吸收水体中部分营养盐和有害物质,降低景观水体中的氮、磷浓度,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同时对污染物的去除、沉降、抑制蓝绿藻水华均有一定的意义。此外,沿岸带的挺水植物对暴雨冲刷还具有拦截作用。水生植物要做到及时收割,收割后移出水景环境,以免影响水生态系统的景观效应。基本设计方案: (1) 根据景观湖的设计要求,配置不同高度、不同形态、不同生态类群的水生植物。 (2) 水生植物的种类设计,兼顾景观效果和净水效果。景观效果主要由挺水植物和浮叶植物来体现。

增养殖学总结

增养殖学总结 淡水经济动物养殖的内涵淡水经济动物养殖业包括淡水鱼类,龟、鳖等爬行动物,牛蛙、娃娃鱼等两栖动物,淡水虾、河蟹等节肢动物,以及河蚌(育珠)等软体动物。 本课程指:海、淡水鱼类,龟、鳖等爬行动物,牛蛙、娃娃鱼等两栖动物的养殖。 经济动物养殖是指在人工控制的水域,采取清除敌害、改良环境、人工放养、施肥、投饵等措施,以提高鱼产品产量和质量的生产活动。 2 现代工程化养殖定义:采用一定的工程设施和水处理设施设备并密切结合养殖管理技术,对养殖过程的主要环境因子(包括水流、水质、光照)和饲料等进行人工调控,为养殖生物提供适宜生长的环境条件,实现高产、高效。 主要措施:流水、水质净化、增氧、控温、杀菌、全价配合饲料、鱼病防治等。 特点:占地面积少、劳动生产率高、养殖周期短、单位面积产量高、养殖用水量大大减少、产品优质健康,是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的方向之一。 一个完整工程化养殖系统包括养殖设施工程系统和养殖技术两大体系。其中设施工程系统又分为养殖系统和水处理系统。

流水养鱼、半封闭式循环水养殖和全封闭式循环水养殖从广义上讲,集约化养鱼、工厂化养鱼、设施渔业、高密度养鱼都是工程化养殖。@天然水域鱼类的养殖?养殖水域内陆水域的湖泊、水库、江河等天然水体和沿海海域等天然水体?养殖方式粗放式养殖和集约式养殖? 第一节湖泊与水库粗放式鱼类养殖? 一、合理放养的生物学原理? 1 在每个生长周期内,投放鱼种长成商品鱼后捕获。2 鱼类生长及其群体的生产量主要依靠天然饵料。3 合理放养根据水域自然条件。放养:选择养殖对象,质量、规格、放养密度,放养种类间的合理比例。第一节湖泊与水库粗放式鱼类养殖? 一、合理放养的生物学原理? 1 合理放养–技术保障措施:拦鱼防逃,控制凶猛鱼类,合理捕捞,鱼类资源保护。–鱼产潜力:鱼类群体在种类、数量、年龄等结构上与水体饵料自愿相适应,各类饵料资源合理、全面、高效地转化鱼类资源,充分利用水体的空间和时间。 –2 产量 8、8~75kg/6 66、7m2。–3 放养形式周期性定期放养适时补充放养 二、湖泊与水库合理放养技术? (一)养殖鱼类的选择–充分利用水体空间、饵料生物资源,进行混养。

养殖水域生态学复习题.docx

养殖水域生态学复习题 绪论 1、生态学的定义是什么? 2、水域生态学的定义什么?养殖水域生态学与水域生态学有什么不同? 3、水产养殖与水域环境的相互作用主耍表现在那些方面? 第一章:个体生态学 1.解释名词:个体生态学、生态幅、坏境、坏境因子、生态因子、生存因子、耐受性定律、限制因子、 最适度、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补偿点、补偿深度、真光层、适应性、乔丹定律、有效积温、活动积温、离子系数、临界氧量、窒息点、协同作用、拮抗作用。 2.简述水体的光照特点。 3.光照强度和光合作用有何关系? 4.何谓极限温度?其作用机制是怎样的?水生生物对极限温度有那些适应? 5.周期性变温对水生生物的生命活动有何积极意义?为什么? 6.水体的化学分类体系如何?对淡水的含义有儿种观点? 7.试述水生生物对盐度的适应机制。 8.何谓呼吸系数(R.Q. ) ?何谓二氧化碳平衡系统? 9.二氧化碳和硫化氮对水生生物有何作用? 10.水生生物怎样适应呼吸条件的变化? 11.水中悬浮物有何生态作用? 12.简述水体降氨措施和氨毒性利用。 13.水中溶解有机质有何生态作用? 第二章种群生态学 1.解释名词:阿利氏原理、领域制、内禀增长率、生态对策、拥挤效应、环境容纳量、最小种群原则、社会等级。 2.何谓种群?说明它有哪些基木特征。 3.决定种群出生率的因素有哪些?试予以说明。 4.种群个体的空间分布有何特点?举例说明。 5.什么是存活冊线?它有那几种基木类型?举例说明。 6.简述动物集群的生态学效应和生态学意义。 7.什么是I?-对策者和K-对策者?试比较两者种群动态特征的区别。 8.什么是内禀増长率?它与周限増长率有何关系?为什么? 9.种群数量变动的方式有哪几种形式?什么原因? 10.试述北温带湖泊浮游生物种群的季节消长规律。 第三章群落生态学

内陆水域鱼类增养殖学期中测试题1

内陆水域鱼类增养殖学期中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40) 1、鱼类养殖:通过人工投放鱼苗鱼种增加水体中鱼类种群的数量改善水体中鱼类的品种结构,并实施投饵,施肥等强化管理的措施,以增加经济鱼类的产量数量,提高其产品质量而达到持续增产、增效的目的。 2、鱼类增殖:对养鱼水体中的鱼类资源采取人工繁殖保护和引进经济鱼类的技术措施,以促进鱼类资源的再生产,达到增加其种类,发展其数量的目的。具体增殖措施有:繁殖保护、引种、驯化、鱼类区系的改造,渔业环境的改良等。 3、水系:同一系统脉络相通的各种水体的总称。包括同一范围内河流的干流,流入干流的各级支流,流域内的地下暗河、沼泽、湖泊、水库、沟渠等。 4、内力湖:由地壳运动而形成的湖。包括:构造湖、火山口湖、堰塞湖。 5、泻湖:此类湖原系海湾,后湾口处由于泥沙沉积而将海湾与海洋分隔开而成为湖泊,通常称为泻湖。多分布在沿海的河口区,如宁波的东钱湖,杭州的西湖。 6、鱼类区系复合体:指在特定时间内,起源和发育于同一地理带,并与该地理带的生态环境相适应,具有一定生理、生态特性的鱼类,称为鱼类区系复合体。它属于生态学的概念,也称为类群。 7、种群:是种(species)内的一个生物学单位,是种存在的具体形式,它是指栖息在一定水域空间里的同一种动物的所有个体的总和,是具有一定的形态、生理和生态学共同点,一起栖息和繁殖的自然综合体。 8、鱼产力:是指不经投饵和施肥的条件下,完全依赖水域中各种铒料生物和无机物质与有机物质可以转化为鱼产品的能力。因此鱼产力也称为鱼产潜力。 9、合理放养:根据水体的具体条件,选择适合的养殖品种与规格,合理的放养密度与搭配比例的原则,并结合资源繁殖保护,防逃除害,合理捕捞和加强管理等综合措施,使水体中的饵料资源全面而又合理地转化为鱼产品,放养的原理和综合管理措施被称为合理放养。 10、养殖周期:是指鱼类的起捕年龄,它与水域的鱼产量和经济效益有关。 二、简答题(48) 1、我国的水库按照建造方式、水库形态、库容大小分别划分为哪些类型? 按建造方式分:挖掘水库、围堤水库、拦河水库 按水库形态分:平原型水库或湖泊型水库、河流型水库(山谷型)、 分枝型水库(丘陵型) 按库容大小分:大、中、小型三类 2、投放大规格鱼种有何优越性?简述鱼种健壮的标准。 (1)放养可以保证较高的成活率,回捕率高。

鱼类增养殖学复习提纲

鱼类增养殖学复习提纲 一、填选 1.按照对温度的适应能力。主要养殖鱼类可以分为热带鱼类、温水鱼类、冷水鱼类和冷温鱼类。 2. 鱼类的泪游根据其泪游方向可分为溯河洄游、降河洄游;根据其目的可分为产卵洄游、越冬洄游、索饵洄游。 3.鱼类食性的阶段性变化分为内源营养、混合营养和外源营养。 4. 虑食性鱼类的代表种类有鲢鱼和鳙鱼。 5.水体中氨态氮,随着温度升高,毒性增强;pH升高,毒性增强。 6.人们常将毒物按其对鱼或其它生物的毒性大小分为剧毒物、高毒物、中毒物、低毒物和微毒物。 7.处理养殖用水和废水时,根据所采取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可分为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 8.鱼类卵巢一般成对,位于体腔背壁.根据其形态结构可分为游离卵巢和封闭卵巢两种类型。 9.鱼类精巢一般成对,位于腹部两侧,呈囊状.依其显微结构可分为壶腹型和辐射型两种类型。 10.影响鱼类精子活动和寿命的因素主要有盐度、水温、pH值、氧和光线。 11.常用的鱼类精液抗冻剂有二甲亚碗(DMSO)、乙二醇或甘油等,另外卵黄、 蜂蜜、葡萄糖和牛奶等也有一定的抗冻作用。 12.影响鱼类卵子发育的主要外部条件包括氧气、温度、营养、光照。 13.鱼类催产剂的注射依据注射部位的不同可分为体腔注射和肌肉注射。 14.池塘养鱼时日投饵量的确定的“四看”原则指的是依据水温、水色、天气、 摄食情况等确定投饵量。 15.池塘养鱼时日投饵的“四定”原则指的是依据定时、定点、定质、定量。

16.水产养殖中常用的益生菌: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硝化细菌、酵母菌等。 二、名词解释 1. 鱼类增养殖学:研究经济鱼类的生物学特性、增养殖技术及其与养殖水域生 态环境关系的科学。 2. 生殖洄游:当鱼类生殖腺发育成熟时.脑垂体和性腺分泌的性激素对鱼体内 部就会产生生理上的剌激,促使鱼类集合成群,为实现生殖目的而游向产卵场所,这种性质的迁徙称为生殖洄游。 3.水体自净作用:污染物质进入天然水体后,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污染物质的总量减少或浓度降低,使曾受污染的天然水体部分或完全地恢复原状,这种现象称为本体的净化或自净。狭义的净化作用只是指生物的净化作用。 4. 半数致死浓度:在急性毒性试验中有50%的实验生物致死的毒物浓度。 5.绝对怀卵量:一尾雌鱼在一个繁殖季节卵巢中所怀的成熟卵数。 6.鱼类浮头:水体溶氧较低,鱼呼吸受抑,上浮水面头朝上、口部稍露出水面,鱼体与水面呈一夹角,呼吸表层溶氧的现象。 7.工程化养殖:采用一定的工程设施和水处理设施设备并密切结合养殖管理技术,对养殖过程的主要环境因子(包括水流、水质、光照)和饲料等进行人工调控,为养殖生物提供适宜生长的环境条件,实现高产、高效。 8.鱼类人工繁殖:是在人为控制下,通过生态、生理的方法,促使亲鱼的性产物达到成熟、排放和产出,获得大量的受精卵在适当的孵化条件下发育成鱼苗的生产过程。 9.生长成熟:是指初级卵母细胞经大生长期结束后,其体积不再增大,卵核发生成熟变化。主要特征为细胞核极化.核膜溶解,处于这种状态的IV期末的卵母细胞,称为生长成熟。 10.效应时间:亲鱼自末次注入催产剂到发情产卵的时间间隔叫做效应时间。 11.仔鱼后期:是鱼苗的卵黄囊消失,开始摄食,奇鳍楼分化为背、臀和尾三个 部分并进一步分化为背鳍、臀鳍和尾鳍,此外腹鳍也出现。

水生生物学

绪论 一、水生生物学的基本概念 Hydrobiology ---Freshwater Biology ---Ocean Biology (一)定义: 水生生物是指生活于水中的植物和动物,通常可分为海洋生物和淡水生物两大生态类群。水生生物学是生物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其内容包括形态、分类、生态和生理四大部分,是阐明有关生活在水中生物生命活动的各种规律,并探讨其控制利用的学科。 淡水生物学是研究淡水中的生物科学。具体讲:它是研究淡水生物(浮游生物、底栖动物、水生高等植物)的形态、分类、生理、生态、分布及其经济意义等的一门学科,对淡水渔业生产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内容: 本课程主要介绍水生生物的形态和分类,并以此来研究各种生物在分类系统中的地位,掌握鉴别的方法和步骤,用来探讨生物的系统演化、地理分布、生理生态和经济意义等。淡水生物学主要研究淡水水域中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水生高等植物、底栖动物等的形态、分类和生态(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掌握其群落组成、种群结构及其数量变动规律,使有益种群得到增殖,有害种群得以控制,最终达到提高水体生产力目的。 (三)任务: 1、认识一般水体主要是淡水水域中常见的动植物(尤其是浮游植物)种类;了解其生活习性及经 济意义。 2、掌握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如数量种群影响因素和变动规律)以综合分析资料指导生 产(鱼产力与水质关系)。 3、掌握一般水生生物(淡水生物)的调查分析方法。 (四)与其它学科关系: 本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与动物学、植物学、鱼类学、鱼类生态学、水化学、湖沼学、水文学关系密切,是池塘养鱼学、内陆水域增养殖学等专业课的基础学科。 二、水生生物学的产生和发展 水生生物学从19世纪末叶(1870年)以后才兴起的一门学科 (一)发展原因 1、渔业发展: 捕捞过度,资源变薄(根据饵料分析资源); 与养鱼业发展有关(鱼类的饵料环境)。 2、工业污染: 促使人们去进行净化水体,只有生物净化才不至于重复污染。

养殖水域生态学复习资料

养殖水域生态学复习资料 养殖水域生态学复习资料(2012.04.30) 1养殖水域生态学:是研究水体中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2乔丹定律:鱼类一般生长在低温条件下趋向于脊椎增多和身体加大。 3生态工程:是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与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协调原则,结合系统分析的最优化方法,设计的促进分层多级利用物质的生产工艺系统。生态工程的目的就是在促进自然界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治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同步发展 4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德国化学家利比希(Liebig,1840) 提出的“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于最小量状态的营养物质”的观点,被称为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也就是说,生物基本的必需物质随种类和不同情况而异,在稳定的情况下,其所能利用的量紧密地接近所需的最低限度时,就起到限制作用,成为限制因子。 5耐受性定律亦称为谢尔福德耐性定律,是美国生态学家V.E. Shelford 于1913年提出的。任何一种环境因子对每一种生物都有一个耐受性范围,范围有最大限度和最小限度,一种生物的机能在最适点或接近最适点时发生作用,趋向这两端时就减弱,然后被抑制。这就是耐受性定律。任何接近或超过耐受性限度的因子都可能是限制因子。 6生物学零度:是指生物生长发育的温度下限或生物发育的起点温度。 7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随时间而改变称为生态演替,亦即生态演替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有规律的渐次取代直到一个相对稳定的顶级群落为止的过程。 8生态系统是群落和生境相互作用的统一体,群落中进行的一系列过程必然对生境产生影响,并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定向变化,这种变化称为演替。

内陆水域生产实习报告

内陆水域生产实习报告 目的:实习的目的在于通过生产实习使学生可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巩固课堂内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有关江河、湖泊和水库等内陆水域增殖与养殖方面的实践操作技能,掌握每个关键的技术环节,为今后从事养殖生产管理和科研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任务是让学生了解网箱养鱼、围栏养鱼过程中,鱼苗放养、饲料投喂、养殖管理各个环节。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网箱、围栏养鱼的所有过程及具体的操作规程实习时间实习单位实习内容:网拦养殖。放养的鱼种采取混养的方式培育20~30天其规格达到30~ 40克重或10~13厘米长,以便能适应大水面生活,再投放到网拦库湾内进行养殖。 5、日常管理鱼苗投放后,要经常观察全群的活动规律,根据天气、水体饵料生物的变化情况,适量投放一些米糠、花生饼。青草等精青饲料,以弥补水体饵料的不足,特别是在5~9月水温较高时,鱼摄食旺盛,生长速度较快,更应适当增加投喂量。还应定时施放少量的生石灰或漂白粉进行消毒,可预防疾病的发生,还可以改善水质环境,起到肥水的作用。要经常潜入水中检查网具,发现网破立即修补,网具脱落立即绑紧,经常刷小船坞网衣,保持水流畅通,台风、雨水多发季节更要注意巡视检查,以防网破逃鱼。网围养殖。鱼种放养依据本地外荡水质较清瘦、水体交换量大和水生植物及底栖生物丰富的特征,一般应以放养草鱼、鳊鱼为主,搭配鲢、鳙、鲤、鲫和青鱼。为了确保放养的鱼种能达到上市规格,请求鱼种规格为:草鱼每尾250 500克,鳊鱼每尾50 100克,鲢、鳙鱼每尾100 300克,鲤鱼

每尾100 150克,鲫鱼每尾100克。各鱼种的放养比例为:草鱼40%50%,鳊鱼20% 30%,鲤、鲫鱼10% 15%,鲢、鳙鱼10% 15%,以及少量青鱼,同时,还可套养2龄鱼种。鱼种一般在春节前放养。饲料投喂采用两头精、中间青的情势投喂饲料。精饲料以投喂颗粒饲料及大麦为主,青饲料可选择水面浮萍等。精饲料每天上午及下午各投喂1次。平常要常常检查网具是否破损,以防鱼逃逸。网箱养殖。管理工作中的主要一环是定期清洗网箱壁,防止网眼堵塞。网箱养鱼的整个生产程序,包括设置网箱水域地点的选择,网箱网目的形状和大小,设置方式以及日常的养殖措施都应该考虑到,以有利于网箱内外水体的交换为原则。鱼类随着密度的增加水质恶化,特别是溶氧减少,食料条件变差,生长受限制,养殖密度以100-400尾平方米较为合适。规格一般应选择大规格鱼种为主,养殖成鱼应以5-20V斤的大规格鱼种放养。在同一池塘里混养和合理密养习性不同、食性各异或同一种类而规格不同的鱼种,是中国池塘养鱼技术的核心。鲢、鳙生活在水体上层,草鱼、团头鲂生活在水体中、下层,青鱼、鲮鱼、鲤、鲫、非鲫等生活在水体底层。将这些不同种类的鱼混养在同一池塘中时,不但可增加池塘单位面积的放养量,而且由于各种鱼类所需的饵料不同,能充分利用池塘中的各种饵料资源,产生互利关系,又防止了水体的富营养化和改善池塘生产条件。将同一种类不同规格的鱼进行混养,可在生产食用鱼的同时生产大规格鱼种,从而减少培育鱼种的池塘,扩大了食用鱼的饲养面积。在合理的密度范围内,只要水温适宜、水质良好、混养鱼类的比例和放养鱼种的规格适当、饵料质优充足、饲养管理细致,就会提高产量。控制池水颜色是日常管理的主要技术措施。豆绿、茶褐等良好水色是一个综合性指标,它标明

水产养殖对水域环境的影响研究

水产养殖对水域环境的影响研究 摘要: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为了满足人们对食物日益增长的需求,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也在不断扩大。但是随着水产养殖的发展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缺失,对当地的水域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基于此,主要论述水产养殖对水域环境的影响,并对其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关键词:水产养殖;水域环境;影响研究 我国渔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水产养殖业的进步,然而伴随着水产养殖业发展而来的并不只是经济效益的增长与人民需求的满足,还有不断加剧的水域环境污染问题。这一情况的存在不仅影响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并且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1对水域水质的影响 1.1溶解氧下降溶解氧不仅是鱼类得以生存的重要前提条件,而且是对水域中的水质进行衡量的重要指标。通常情况下,正常水域中水中溶解氧的含量应该保持在五到十毫克每升,并且水质中溶解氧的多少主要是由耗氧与复氧作用来决定的。当水体中的耗氧速度比水体中的复氧速度快时,水体中溶解氧的含量会不断降低,当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低于四毫克每升时,轻则会使水中的鱼类生长受到限制,重则会导致鱼类的大量死亡。而当水体中的溶解氧被消耗待尽时,水体内的有机物会发生厌氧反应,从而导致水域内环境污染问题的产生[1]。因为水中的所有生物都需要溶解氧来帮助其呼吸,同时有机物的分解也需要消耗大量的溶解氧,因此,养殖区内水质中含有的溶解氧往往比正常水质中少。 1.2生化需氧量和化学需氧量增大生化需氧量是对水体内有机物污染程度进行衡量与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人们在某一水域内由于条件限制不能进行生化需氧量实验时,往往会利用化学需氧量来对水域的污染程度进行测定。在水产养殖过程中,由于鱼群密集,水中的生物无法满足鱼类的生存需求,因此,水产养殖场往往会利用投放大量饵料的方式来满足鱼类的食物需求。然而,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经常会发生过量投饵的情况。这一情况的存在使得水体中含有大量的残余饵料以及鱼类大量的排泄物,除此之外,生物的残骸量也极多,导致水体的生化需氧量与化学需氧量增大,从而增加养殖水域内的有机物负荷,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现象的发生。 1.3总氮和总磷升高总氮与总磷含量的大幅升高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情况发生的重要诱因。所以,人们在对水质进行检测时经常将这两项指标作为考察的重点。在水产养殖过程中,为了满足鱼类生长的要求,养殖户会向水中施加大量肥料,在化学反应的作用下,水中的氮含量与磷含量会大幅度增加,从而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现象的出现。 2对水域生态系统的影响 2.1投饵对浮游植物的影响作为渔业生态系统中最为基础的环节,浮游植物是衡量与评价水体生态系统质量的主要标准之一[2]。然而在水产养殖区,由于养殖户向水中投入大量的饵料,从而使得水域内的有机营养物质含量大幅超标,这为浮游植物的繁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长此下去,势必会导致水体环境质量的恶化。 2.2养殖生物对野生种质的影响生存有滤食性鱼类的水域,大型的浮游植物与枝角类植物通常较少,因为滤食性鱼类的存在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大型浮游植物与枝角类植物的生长。相反,水域内的小型藻类植物与挠足类植物生长状态则较为茂盛。当水产养殖区内的有机质含量大幅增加时,就会致使水体中的细菌与浮游细菌大量滋生,从而威胁水生物的生存,使水域中的鱼类数量急剧减少。 2.3化学品残留对生态安全的影响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丰富了人类的餐桌、满足了人们的味觉,然而与此同时,不合理的养殖也使得养殖业中各种鱼类病害发生的几率越来越高。

鱼类增养殖学整理资料

一、考试说明 1、参考教材 《鱼类增养殖学》王武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2、题型及分数比例 1、题型比例 名词解释占40%;问题占60%。 2、内容比例 专业述语和专用名词的基本概念占40%; 水产养殖的基本技能占20%(注:具体的养殖工艺不列入考试范围); 与水产养殖生产密切有关的基本理论占40%。 二、考试内容 绪论 1、我国鱼类增养殖的特色。 1、鱼类养殖已经成为我国水产品增长的主要途径 2、所选鱼类具有生长快、肉味美、食物链短、适应性强、饲料容易解决、鱼种容易获得的特点 3、充分利用当地天然饵料资源和有机肥料 4、通常采用立体混养的方式 5、科学的养殖管理 6、综合养鱼:养殖业、种植业、畜牧业、加工业、环保、营销等结合一体 2、何谓综合养鱼?

以池塘养鱼为主,兼营作物栽培、畜禽饲养和农畜产品加工的一种生产方式。 3、何谓用生态养殖? 生态养殖就是利用无污染的水域如湖泊、水库、江河及天然饵料,或者运用生态技术措施,改善养殖水质和生态环境,按照特定的养殖模式进行增殖、养殖,投放无公害饲料,也不施肥、洒药,目标是生产出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态养殖的畜禽产品因其品质高、口感好而备受消费者欢迎,产品供不应求。 第一篇、总论(基础篇) (一)养殖鱼类生物学 1、试述物种与品种的区别。 ①物种是动物分类学上的单位,是自然选择的产物。②品种是畜牧学的基本单位,是人工选 择的产物。从遗传角度来看,品种是具特殊的基因频率和基因配套体系的类群 2、试述优良养殖对象的选择条件。 1、生长快 2、食物链短 3、食性或食谱范围广,饲料容易获得 4、苗种容易获得 5、对环境的适应性强 3、试述主要养殖鱼类的食性、生活习性和繁殖习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