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导学案答案)-语文七年级下册
《春夜洛城闻笛》精品导学案带答案【部编版七下期中课外】

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皆言《折杨柳》曲
也。”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7.故园:指故乡,家乡。
三、研读探究:
1、“谁家玉笛暗飞声”,一个“暗”好在哪里?
答:①“暗”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
【背景】
这首诗是公元734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或公元735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李白游洛阳时所作。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思乡之情,所以写下此诗。
二、字词解释:
1.洛城:今河南洛阳。
2.玉笛:精美的笛子。玉:指玉石。
3.暗飞声:。声:声音。
4.春风:。
5.闻:。
6.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胡仔《苕
教学反思
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古典有《折杨柳》、《落
梅花》。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杜少陵《吹笛》:‘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
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皆言《折杨柳》曲
也。”曲中。
7.故园:。
三、研读探究:
1、“谁家玉笛暗飞声”,一个“暗”好在哪里?
四、主题思想:
本诗叙述了诗人客居洛阳的一个夜晚,听到抒发离别行旅之苦的笛声,勾起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心绪。
五、熟读成诵: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六、借助工具书翻译这首诗词:
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
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本七年级下】

期中课外古诗词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本七年级下】班级:姓名:资料:【原诗】【翻译】【习题:理解性默写、选择题、赏析简答题】【答案】古诗词目录:一、竹里馆/王维二、春夜洛城闻笛/李白三、逢入京使/岑参四、晚春/韩愈一、《竹里馆》【原诗】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
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人物活动,体现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是:2、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情景,表达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的心情的是:二、选择题:1、以下对诗歌《竹里馆》的分析,错误的是()A. 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B. 诗中既无描写,又无抒情。
C.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D. 独坐、弹琴、长啸等词语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2、对(唐)王维《竹里馆》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中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只有“独坐”、“长啸”这两个词。
B. 诗歌在写作上采用动静结合,以静衬动,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
C. 诗歌营造了优美高雅的意境,表现了诗人的宁静淡泊之情。
D. 诗歌前两句写“声”,后两句写“静”,更生动描绘了美好景色。
3、赏析诗歌《竹里馆》,下面运用拟人手法的诗句是()A. 独坐幽篁里B. 弹琴复长啸C. 深林人不知D. 明月来相照三、赏析简答题:1、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2、“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说说“独”字好在哪里?【参考答案】一、理解性默写:1、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人物活动,体现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春夜洛城闻笛导学案

春夜洛城闻笛导学案一、引言春夜洛城,微风拂面,墙角的桃花轻轻摇曳,夜色中弥漫着花的香气。
此时,一曲悠扬的笛声自远处传来,引得人们遐想万千。
本篇导学案将围绕着《春夜洛城闻笛》的主题展开,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理解作者的意图,感受诗歌的韵味与魅力。
二、诗歌结构分析《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作品,全诗共分为四个四行押韵的句子。
每一句都以"年年"、"似曾"、"万里"等开始,通过押韵的方式使整首诗具有音韵的美感。
此外,诗歌整体结构简洁明快,字数有限,却能通过简短的文字表达出作者对春夜洛城的感受和对岁月流转的思考。
三、情感表达与意境描绘1. 春夜洛城的浪漫氛围:诗中通过描绘春夜洛城的景象,如"微雨燕子飞低尽"、"宿魂初惊千里碧"等,展示了洛阳春夜的浪漫与宁静。
同时,作者用"青门柳"、"江上征帆去悠悠"等细致入微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洛城春夜特有的美丽和恬静。
2. 时光流转的感慨:诗歌中多次出现的"年年"、"似曾"等词语,使整篇诗流露出作者对岁月流转的感慨和思索。
正如"年年燕子来时节,似曾相识非今古",作者用燕子归来的时节来象征岁月的更迭,表达出对时光荏苒的感慨与思绪。
四、艺术手法分析1. 对比手法:诗中通过对比洛城春夜的宁静与笛声的悠远,巧妙地突出了诗歌的主题。
如"青门柳"与"夜阑珊"的对比、"江上征帆去悠悠"与"笛声何处寻无处"的对比等,既表达了洛城春夜的宁静美丽,又突出了笛声的悠远和难以捕捉的特点。
2. 比喻手法:诗中使用了一系列比喻手法,将洛城春夜的景象与传统的文化符号相联系。
如"千里碧"比喻夜色,"万里花如雪"比喻桃花的盛开,通过引用文化中经典的比喻,使诗歌更加富有韵味和意境。
七年级下课外古诗词诵读学案答案

课外古诗词朗读教案一、《竹里馆》1、诗人王维,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唐代诗人、画家,有“诗佛”的称呼。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是苏轼夸赞王维的话。
2、《竹里馆》前两句写诗人单独一人坐在竹林中,一边抚琴一边吟唱或长啸;后两句说诗人独处深林中,却不感觉孤单孤独,由于有一轮洁白的明月不时照射自己或陪同自己。
全诗描述出一幅月夜竹林抚琴吟咏图,表现出悠闲安逸的心境和怡然自得的情味,洋溢着一种诗情画意。
二、《春夜洛城闻笛》1、诗人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唐代诗人,有“诗仙”的美名。
2、诗中写到一首用笛子演奏的《折杨柳》曲,“折柳”二字一语双关,既指曲名《折杨柳》,也暗指诗人的客愁乡思(感情)。
3、《春夜洛城闻笛》开头从笛声写起,第二句衬着笛声无处不在、无处不闻。
三、四两句写诗人情怀:听到抒发分别之苦的笛声,不由想念家乡和亲人。
三、《逢入京使》1、诗人岑参,唐代边塞(种类)诗人,学过他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诗人在通往西域的大路上,偶遇返京的使者,寒暄中想请他捎封家书回长安去,也创作了《逢入京使》。
2、第一句写东望故园长路漫漫的实景。
第二句用了夸张的修辞表达想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稍口信回家报安全做了铺垫。
三、四句则是模拟了行者急忙的口气。
全诗以平实的语言抒写了报国与亲情难以两全,以及想念亲人又不肯让亲人惦念的复杂感情。
四、《晚春》1、诗人韩愈,字退之,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2、这是一首写暮春或晚春(季节)的诗歌,第一、二句用拟人的手法写花草树木争芳斗般飞舞。
在描述风景中,诗人抒发了自己对春季大好光阴的珍惜或迷恋感情,也寄寓了人们应当抓紧机遇去创建人生价值的人生道理。
3、“杨花榆荚”固然“无才情”,但不所以丧气藏拙,还在努力为晚春增加一景。
对此,诗人的态度是欣赏。
七年级春夜洛城闻笛导学案

七年级春夜洛城闻笛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诗人李白及其创作背景。
2、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大意。
3、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的含义。
(2)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乡之情。
2、难点(1)理解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感受诗歌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三、学习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内容。
2、批注法:在阅读诗歌的过程中,对重点词句进行批注,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3、讨论法:针对诗歌中的难点问题,组织小组讨论,集思广益,共同解决。
四、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李白(701 年-762 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其诗歌风格豪放飘逸,富有浪漫主义情怀,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蜀道难》《将进酒》等。
2、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李白客居洛阳时所作。
洛阳在唐代是一个繁华的大都市,当时李白游历至此,在一个春天的夜晚,听到了悠扬的笛声,触动了他的思乡之情,于是写下了这首《春夜洛城闻笛》。
五、学习过程(一)预习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折柳()故园()2、解释下列词语。
玉笛:折柳:(二)初读诗歌1、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听录音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学生齐声朗读诗歌。
(三)诗歌解读1、诗歌的前两句“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这句诗描绘了在寂静的春夜,不知从谁家传来了悠扬的笛声,这笛声随着春风传遍了整个洛阳城。
“暗飞声”三个字,给人一种笛声若有若无、隐隐约约的感觉,增添了诗歌的神秘氛围。
“满洛城”则突出了笛声的悠扬和传播范围之广。
2、诗人为什么说“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折柳”是一首曲子,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以“折柳”往往象征着离别和思乡。
在这样一个春夜,听到这首充满离愁别绪的曲子,怎能不让客居他乡的诗人思念起自己的故乡呢?这两句诗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
七年级竹里馆导学案

七年级竹里馆导学案七年级《竹里馆》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诗人王维及其作品风格。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3、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理解诗歌中“独坐”“幽篁”“长啸”等词语的含义,把握诗歌的意境。
2、难点(1)感悟诗人在孤独中与自然相融的心境。
(2)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如借景抒情、以动衬静等。
三、知识链接王维(701 年-761 年,一说 699 年—761 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
唐朝著名诗人、画家。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 存诗 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四、预习导航1、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2、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五、课堂探究1、诗歌首句“独坐幽篁里”,诗人一个人坐在幽深的竹林里,“独”字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独”字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寂寞,也反映了他远离尘世喧嚣,追求内心宁静的心境。
2、“弹琴复长啸”一句中,诗人弹琴长啸,这样的行为传达出他怎样的情感?诗人在竹林中弹琴长啸,通过这种方式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弹琴长啸展现了诗人的高雅情趣和悠然自得,同时也透露出他内心的孤独和苦闷,希望借由琴声和啸声来排解。
3、诗中“深林人不知”,诗人为何说“人不知”?这反映了他怎样的心态?“深林人不知”意思是在这片幽深的竹林中,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
诗人说“人不知”,一方面是因为他所处的环境确实偏僻幽静,无人涉足;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他内心渴望被理解,但又深知这种理解在现实中难以寻觅,表现出一种既无奈又超脱的心态。
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下】

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下】1、___的《竹里馆》一诗中,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气质和心情?答:___的《竹里馆》一诗中,表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凡脱俗的气质和心情。
诗中描写了诗人独自坐在竹林中,弹琴长啸,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自由的精神。
同时,诗中也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超脱,但并不感到寂寞和孤单。
2、《竹里馆》一诗中,哪些词语运用了修辞手法?答:《竹里馆》一诗中,有多处运用了修辞手法。
例如,“独坐幽篁里”中的“幽篁”运用了形容词修饰的手法,增强了竹林的幽静感;“弹琴复长啸”中的“复”运用了反复加强的手法,突出了诗人的心境;“深林人不知”中的“人不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使得自然景色更加生动形象。
此外,诗中还有“明月来相照”等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1、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清新幽静的月夜竹林,诗人独自坐在那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表现出他孤高自许、高洁脱俗的形象,同时也表达了他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2、“独”字在中国古代文人心目中代表了一种精神境界,表达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者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在这首诗中,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弹琴、长啸,表现出他高雅淡泊、超拔脱俗的气质,借景抒情,表达了他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3、这句诗描绘了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无论是“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淡泊、超拔脱俗的气质。
二)《春夜洛城闻笛》【题及解析】一、理解性默写:1、___在《春夜洛城闻笛》中,用“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这两句诗形容了笛声悠扬、深远、飘忽不定的情景。
2、在《春夜洛城闻笛》中,___表达了对家乡的依恋和思念之情,用“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这两句诗表达了他的感受。
二、选择题:1、在《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中,关于“折柳”的表述,正确的是(A)。
A。
“折柳”是指代表风俗的行为,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乡以及依依不舍之情。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教案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尝试了多种方法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竹里馆》和《春夜洛城闻笛》这两首古诗的魅力。通过这个过程,我发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地方。
首先,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古诗中抽象的意境和情感表达有一定的理解难度。在讲解《竹里馆》时,我使用了图片和视频资料来帮助他们形象地感受竹林的环境,但效果似乎并不如预期。这可能是因为学生们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与古人的生活背景存在较大差异。在未来的教学中,我需要寻找更多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体会诗人的情感。
2.增强学生对古代文化的认识,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文化自信。
3.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分析古诗词的修辞手法和韵律特点,提升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4.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背诵、朗读和解读古诗,锻炼口语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
5.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小组讨论和分享中,学会倾听、尊重他人观点,共同探究诗词的内涵。
1.熟读并背诵两首古诗,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分析两首诗的写作背景,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特点。
3.学习两首诗的韵律和修辞手法,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4.感受古人的审美情趣,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1.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使其能够理解并体会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提高审美情趣。
(二)新课讲授(用时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诗中表达情感的基本方法。古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叙述生活小事等手法,抒发诗人的情感。这种表达方式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文学艺术的瑰宝。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竹里馆》和《春夜洛城闻笛》这两个具体的案例。这两首诗分别展示了王维和杜甫如何通过自然景色和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导学案(答案)
三、分组合作讨论解疑
诵读《竹里馆》完成以下问题:
1.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
幽篁深林明月
2.诗中的人物有哪些活动?
独坐弹琴长啸
3.概括诗歌主旨。
这首诗写了隐者在月夜树林中弹琴自娱的情景,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宁静淡泊的心境。
赏析《春夜洛城闻笛》诗歌
1.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的画面。
在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不知从何而来的一曲低迴呜咽的笛声飘入耳际,曲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城的每一个角落。
2.你是否同意“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之说?为什么?
“折柳”是古代关于惜别的一首名曲,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本诗的关键。
3.从诗的末句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从“故园情”三字可以看出这首诗表达的是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四、自我检测允许差异
1.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 C )
3.( C )
课后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幽篁.(huáng )长啸.( xiào )散.入(sàn )曲.中( qǔ)洛.城(lu ò)
2.文学常识与积累.
王维(701年-761年),(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存诗400
余首,代表诗作有《从军行》、《送元二使安西》等。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将进酒》、《蜀道难》等多首。
3.《春夜洛城闻笛》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4.你是否同意“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之说?为什么?
“折柳”是古代关于惜别的一首名曲,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本诗的关键。
5.古诗词中借月抒怀的诗句有哪些?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泊秦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