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行性腰椎侧凸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退变性腰椎侧凸椎体终板Modic退变分布及其相关因素

退变性腰椎侧凸椎体终板Modic退变分布及其相关因素

退变性腰椎侧凸椎体终板Modic退变分布及其相关因素作者:王荣来源:《中国现代医生》2013年第12期[摘要]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椎体终板Modic退变情况及其相关因素。

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2年6月在我院进行诊断治疗的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97例,分析其影像学资料,并对患者腰痛进行评级,分析Modic改变与疼痛的关系,分析其与性别、体重指数之间的关系。

结果 97例患者中54例出现终板Modic退变,占55.7%,终板Modic退变患者腰痛评分显著高于无终板Modic退变的患者(P < 0.01)。

女性的患病率显著高于男性,体重超重患者显著高于Ⅰ级和Ⅱ级(P < 0.01)。

超重的患者Modic退变Ⅲ型显著高于体重正常和超重的患者。

结论退变性腰椎侧凸椎体终板Modic退变以Ⅱ型最多,性别和体重均与退变的发生有关,而体重还与分型有关。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侧凸;椎体;终板;Modic改变[中图分类号] R681.5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12-0064-03退变性腰椎侧凸多见于中老年人,发病机制是椎间盘和关节突的退行性变导致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的症状主要为腰背部疼痛,下肢神经压迫。

骨性终板是椎体上下面骨骺板骨化停止后形成。

软骨性终板是指椎体终板的中央的透明软骨。

Modic退变是1988年Modic等首先定义的,指脊柱退变性疾病的患者在MRI检查中,常可发现与椎间盘相连的终板及终板下的骨信号发生改变。

Modic退变的发病机制是反复的力学负荷导致终板显微损伤[1]。

Modic退变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有研究认为Modic退变Ⅰ型与腰痛有明显的关系。

本文主要是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椎体终板Modic退变的情况及其相关因素,为临床的预防、诊断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1月~2012年6月在我院进行诊断治疗的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97例。

退行性腰椎侧凸的外科治疗

退行性腰椎侧凸的外科治疗
2 0 1 3 年1 月广州军区广州总 医院骨 科医院采用选 择性椎管减压 +椎 弓根钉 内固定+椎体 间融合器 融合 矫形术 治疗 6 2 例 DL S患者 。观察 术中 出血 量及术后 下肢疼痛改 善和肌力恢 复情况 , 测量手术 前后腰椎侧 凸、 腰椎 生 理 前 凸C o b b角和 椎 间植骨 融合情 况 , 记 录手 术前 后视 觉模拟 量表 ( v A S ) 评分 、 体征 以及 围术 期及远 期并 发 症。 结果 6 1 例患者手术过程 顺利 , 1 例 因术 中血压过低未完成一 期手 术, 3 d 后行二次手术 。术 中出血 量平均 9 2 0 mL ( 5 3 0  ̄2 8 0 0 mL) 。围手术期 并发症 7 例( 1 1 %) , 其 中脑梗 塞 2 例、 脑 脊液漏 2 例、 一侧下肢 肌力 下降 3 例 。术后 4 1 例患者获得 随访 , 随访率 6 6 %; 随访 时间 O . 5 ~1 0 . 0 年, 平均随访时间 5 . 6 年。随访期间远期并发症 6 例( 1 5 %, 6 / 4 1 ) , 其 中3 例 患者 出现螺钉松动并行翻修手 术, 3 例患者融合 固定的上个 节段出现椎体压缩性骨折 ,
予椎体 成形 术治疗 。V A S评分 由术前 的平均 7 . 4 分( 6 . 1 ~8 . 5 分) 降低至术后 的 2 . 8 分( 1 . 6 ~4 . 3分) , 术 前、 术 后
腰 椎侧 凸及 腰 椎生 理 前 凸 C o b b角分 别 为 3 0 . 5 。 ( 2 0 。 ~4 O 。 ) 、 8 . 6 。 ( 3 。 ~2 5 。 ) 和5 . 6 。 ( ~8 。 ~1 3 。 ) 、 3 1 . 6 。 ( 2 5 。 ~
中图分类号 : R 6 8 2 . 3 , R6 8 7 .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4 — 6 6 6 X( 2 0 1 3 ) 0 4 - 0 2 2 1 0 6

退行性脊柱侧凸手术治疗研究进展

退行性脊柱侧凸手术治疗研究进展
腰背部疼 痛影响正常生活 , 腰部冠 状面和或矢状面 畸形进展每年超 过5 。 , 神经 根 受 压 或 神 经 源 性 间歇 性 跛 行 。 手 术 目的 是 改 善 患 者 的 功能, 通过手 术需要达 到两个 基本 目标 : 受损神 经的完全 减压 以及
导致退行性脊柱侧 凸的发病原 因目前还 不是很清楚 , 老年性 的 骨质疏松 、 椎 问盘 的退行性 改变 、 椎小关节 的关节 炎 、 局部 的终板骨
脊 柱侧 弯进 展方面缺 乏明显 的作用 。而且在 老年患者 中耐受性很 差 。现 有的研究证明非手术治疗可 能有效 , 特别是 物理治疗 和干涉 性疼痛 治疗 , 但是我们需要设计 良好 的研 究方法来 评估各种研究结
( 内蒙 古鄂 尔 多斯 市 东胜 区人 民 医 院 , 内 蒙 古 鄂 尔 多斯 0 1 7 0 0 0 )

的加强训 练, 奈绳肌腱 、 髂腰肌 的屈 曲训练及心血管耐力的改善。典 型的处理包括 理疗 , 抗 炎 因子 及肌松 药物治疗 , 硬膜外及 选择性 的 神 经根 的疼痛介入注射治疗 。在一 些患者 中, 腰部 支具可 以使症 状 得 到暂 时的缓解 。然而 , 通常我们并不推荐使用支具 因为 它在防止
而 k或 s , 神经根受压常见于 凸侧侧隐窝狭窄 。针对 L 5 或S 神经根
受压 的 DS患者 ,术前仔细分析局部 彻底 减压对躯干平衡 的影响 成 为影响手术方案 的关键 因素1 5 3 。减 压后 的稳定性评价, 从而确定神经 减压范 围 、 畸形矫正范 围, 和昀终 固定融合范 围和方式。 4 . 2 . 1神经减 压范闱 三维畸形及增生退变造成的中央椎管 或侧方椎 管狭 窄造 成了典型的退行性侧 凸性椎 管狭窄 , 大范 围全椎板减压 后 短期效果 确实 , 但是大量瘢痕组织形成 容易导致脊柱 轴性症状 的加 重, 另外大范 围的全椎 板减压 手术创伤 和出血量 也较大 , 因此越 来 越 多的学 者建 议对 于退行性 脊柱侧 凸性椎管 狭窄采取 针对性强 的 局部有 效减压 方式 , 在 基于临 床体检 和影 像学 资料的基 础上 , 对 于 受 累神经根进行 针对性 , 全程 的减压操作 , 其具体方式 类似于 T L I F 的标准操 作 , 也就是进行局部上 、 下 关节突的截骨 , 从 而进行节段 神 经根从侧 隐窝到神经根 出口处 的全程减压 。 A n t h o n y R u s s o等报道了 1 1 8例退行性脊柱侧 凸患者采用 此种 方式进行手术减压 , 效果 良好 ,

退变性脊柱侧凸手术治疗远端融合椎选择的研究进展

退变性脊柱侧凸手术治疗远端融合椎选择的研究进展
退 变 性 脊 柱 侧 凸 手术 治 疗 时 远 端 融 合 椎 选 择 的 卡 H 关 问题 作 一综 述 。
2 退 变 性 脊柱 侧 凸 的手 术 治 疗 退 变 性 脊 柱 侧 凸 手 术 干 预 的 指 征 主 要 有 三 个 方 面 : ( 1 ) 严 重的腰背部疼痛影响正常 生活 , 保 守治疗无效 ; ( 2 )
标. 即 受损 神 经 的 完 _ 牟 = 减 压 以及 冠 状 面 和矢 状 面平 衡 的重
建。 术 前 必须 进 行 多 方 面 评估 和仔 细 考 虑 患 者 町 能 出现 的 并 发 症 和 手 术效 果 。B i r k n e s 等㈣ 认 为术 前 需 要从 以下 几个
1 退 变 性 脊 柱 侧 凸 的 临床 特 征 退变性脊 柱侧凸常住椎 问盘退变 的基础上 发生 , 椎 管 狭 窄 发 生 率较 高 . 顶椎 最 常 位 于 L 3 / 4或 L 2 / 3间 隙 , 其 次
胸弯 C o b b角 ≥5 0 。 ~ 6 0 。 , 腰弯 C o b b角 ≥3 0 。 ; 腰 部 冠 状 向
和/ 或矢状面畸形进展每年超过 5 。 ; ( 3 ) 神 经 根 受 压 现 根 性疼痛 、 神 经 源 性 间 歇性 跛 行 以及 马 尾 神 经 损 伤 症 状 。 r 术 的 目的是 改善 患 者 的 功 能 .通 过 于 术 达 到 两 个 基 本 目
1 7 0
中国脊柱脊髓 杂志 2 0 1 3年第 2 3卷第 2期 C h i n e s e J o u r n o l o fs p i n e a n d S p i n a l C o r d, 2 0 1 3 , V o 1 . 2 3 , No . 2
瓣 赫 瓤

退行性腰椎侧凸的临床特点及手术疗效观察

退行性腰椎侧凸的临床特点及手术疗效观察

退行性腰椎侧凸的临床特点及手术疗效观察赵伟峰;李波;周焯家;丁一;吴兴林【期刊名称】《重庆医学》【年(卷),期】2013(42)21【摘要】目的退行性腰椎侧凸多并发于腰椎间盘突出、椎间关节退变及椎管狭窄等,是临床常见的脊柱畸形,进一步分析了解其临床特点,从而讨论其手术治疗方案。

方法收集该科2003年8月至2010年8月的48例患者,通过了解其临床表现,分析影像学资料特征,从而探讨临床治疗方案。

结果在了解退行性腰椎侧凸的基础上,根据病例不同特点而设计个性化治疗方案,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结论重新认识退行性腰椎侧凸,应根据患者的临床特点、病变节段、椎管狭窄状况、椎体旋转程度、腰椎侧凸角度及腰椎失稳情况评估手术疗效,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Objective 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 is frequent clinic spine malformation ,and it is complicated by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joint of lumbar vertebra cataplasia and lumbar spinal stenosis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study surgical therapeutic regimen for analyzing clinic feature of 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 .Methods We comprehended symptom and analyzed imageology feature for lumbar spinal stenosis through reviewing 48 cases of operation from August 2003 to August 2010 ,and then approached its therapeutic principle and regimen .Results There were good therapeutic effect on the basis of comprehending 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 and designing different treatment plan by different case feature .Conclusion Ii is need to know 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again ,in order to work out individual therapeutic regimen based on clinic feather ,process segment ,state of spinal stenosis , angle of lumbar scoliosis ,degree of vertebra rotation and lumbar destabilizing .【总页数】3页(P2481-2483)【作者】赵伟峰;李波;周焯家;丁一;吴兴林【作者单位】贵州省人民医院骨科,贵阳550002;贵州省人民医院骨科,贵阳550002;贵州省人民医院骨科,贵阳550002;贵州省人民医院骨科,贵阳550002;贵州省人民医院骨科,贵阳550002【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后路短节段减压固定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疗效观察 [J], 张;白玉;张万标;于建伟;母心灵2.退行性腰椎侧凸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策略 [J], 邬春虎;何剑星;徐清平;张笑峰;3.经后路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伴退行性腰椎侧凸的临床疗效 [J], 张俊辉4.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椎管狭窄伴退行性腰椎侧凸的疗效观察 [J], 魏琛5.经后路长节段腰椎体间融合术治疗成人脊柱退行性侧凸疗效观察 [J], 马维理;陈国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退行性腰椎侧凸生物力学的研究进展

退行性腰椎侧凸生物力学的研究进展
l u mb a r s e g me n  ̄,f u r t h e r mo r e ,t o i n c r e a s e he t l m b u a r l o a d i n g ,a n d c h ng a e t h e s t r e s s d i r e c t i o n .T h e a b o v e a c i t o n s f o r m a n a g g r a v a t i n g i l l n e s s ue d o t a v i c i o u s s p i r a 1 . I n t h i s p a p e r , he t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 a mo n g DLS nd a t h e c h ng a e s o f
g r o u p s we r e r e v i e we d , p r o v i d i n g a t h e o r e ic t a l b a s i s f o r DLS c l i n i c a l t r e a t me n t .
Re s e a r c h p r o g r e s s o f b i o me c h a n i c s i n d e g e n e r a t i v e l u mb a r s c o l i o s i s
W A N G L i a n g ,L U Xu h u a . De p a r t m e n t o f o r t h o p a e d i c s ,C h a n g z h e n g H o s p i t a l A il f i a t e d t o S e c o n d Mi l i t a r y

腰椎间盘退变模型研究进展

腰椎间盘退变模型研究进展

第十一章腰椎间盘退变模型研究进展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侯筱魁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基本病理变化是椎间盘的退变。

退变蕴涵了两方面的涵义:一方面为组织衰老,即随年龄而出现的改变的积累;另一方面,退变是指随着细胞或组织的退行性病理改变而出现的生物化学的改变,进而引起组织物理特性的衰变,并最终表现为功能的破坏和丧失。

在今天,对腰椎间盘退变及由其而引起的下腰痛的关注,已不仅仅局限于医学领域,更逐渐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

据统计,70%的成年人在一生当中都经历过下腰痛的折磨。

目前已知许多因素都与椎间盘退变有关,包括遗传、环境、年龄、慢性长期负重、强体力劳动、肥胖、吸烟、酗酒、糖尿病等等,都被发现能够加速椎间盘的退变。

此外,退变也可继发于某些外科操作,如脊柱内固定、长节段融合、后路突出髓核摘除,经皮融核或激光减压有时也会诱发腰背痛和神经症状。

最近的实验研究焦点已经把目光放在了对未来的退变性椎间盘疾病的处理上。

建立一种可靠而容易重复的椎间盘退变模型而实现对其的系统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本章通过对文献的复习和归纳,对于目前的腰椎间盘退变模型的建立方法和相关研究做一总结。

第一节实验动物的要求及选择首先,医学科研中应用的实验动物应该具备以下完整的资料:①品种、品系及亚系的确切名称;②遗传背景或其来源;③微生物检测状况;④合格证书及合格的饲育条件等。

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应当选择相应的合适的实验动物。

人类属于陆生脊椎动物门,相应的脊椎疾病动物模型的选择也必然局限于此范围内。

椎间盘退变的模型动物应该具备类似人类脊椎的解剖和生理特点,建立的模型应该与人类的椎间盘退变相似和具有可比性。

而模型的可重复性和能够模拟再现人类疾病的客观规律也是基本要求。

目前已经使用并证实效果确切的椎间盘退变模型动物包括鼠、兔、羊、猪、狗、猴等。

鼠尾椎间盘常被用以制作退变模型,缘于其操作容易,对动物的损伤不大,但其对于人类的腰椎间盘疾病的代表性尚需商榷。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作者:张兆振杨豪郭会卿李沛郑福增来源:《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年第06期【摘要】总结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病机,简述目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多种治疗方法,以及治疗方法的优缺点,归纳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规律。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药;现代医学;综述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退行性变或外力作用,使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血管、脊髓、马尾神经等而产生以腰痛、下肢放射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属中医学“腰痛病”范畴。

本病好发于20~40岁的青壮年,约占发病患者总数的82%,男性多于女性,下腰部椎间盘为本病的好发部位,约占发病患者总数的97%。

其中,第4,5腰椎之间的椎间盘突出约占65%,第5腰椎与骶骨之间的椎间盘突出次之。

1 认识方面1.1 传统医学《素问·脉要精微论》载:“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也。

”提出肾与腰部疾病的密切关系。

《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言:“肾者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腰以下冷痛,腹中如带五千钱,干姜呤术汤主之。

”论述了寒湿腰痛的发病、症状与治法。

《七松岩集·腰痛》指出:“腰痛有虚实之分,所谓虚者,是两肾之精神气血虚也,凡言虚者,皆两肾自病耳。

所谓实者,非肾家自实,是两腰经络血脉之中,为风寒湿之所侵,内肭挫气之所碍,腰内空腔之中为湿痰瘀血凝滞,不通则痛,当依据脉证辨析而分治之。

”《张氏医通》《杂病源流犀烛》总结历代医家对腰痛的论述,归纳为风腰痛、寒腰痛、肾虚腰痛、气滞腰痛、瘀血腰痛等。

1.2 现代医学椎间盘退行性变是造成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的基本原因,急性或慢性损伤为发生椎间盘突出的主要外因;另外,司机在驾驶过程中,长期处于坐位及颠簸状态,使椎间盘承受的压力增大,腰椎穿刺、遗传、年龄等亦与本病的发生有关。

纤维环破裂时,突出的髓核挤压神经根,是造成腰腿痛的根本原因,出现腰腿痛的机制,王衍全等[1]认为有3种学说[1],①神经根机械受压学说:机械压迫神经根是引起腿背痛、坐骨神经痛的主要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退行性腰椎侧凸最初被认为与代谢性骨病( 如骨质疏松
或骨软化病 ) 有关 , 柱应力发生改变 , 脊 使骨质疏松患者 的椎 体发生骨小梁微骨 折 , 陷后造成 脊柱 侧凸畸形 。有报道显 塌
神经受压以前报道大多数出现于侧弯的凹侧, 出现在凸侧的
很少 。Iu 等 最近研究 发现 L 和 L 的神经 根受压 主要是 i 。 由于椎 间孔狭 窄或椎 问孔出 口狭窄引起 , 多在腰椎侧凸的凹
示, 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的退行性腰椎侧凸发生率明显
高 于无骨 质疏松者。G u b =认为 . 退行性腰椎侧 凸 rb 等[ 2 部分 患者表现为骨质疏松 , 可能是长期慢性 腰背痛致活动减少 而 引起 的废用 性骨质疏 松 , 因此 目前关 于 D I S和骨质 疏松 的
关系还在争论 。
有 学者认为 人体衰老诱 发退行性 肌无力导致 脊柱受 力失衡
和脊柱后凸畸形, 反复的扭转负荷产生并加重椎体后方结构
的旋转畸形导致出现退行性旋 转侧 凸 。 ] 2 腰椎退行性侧 凸的诊断与分型 腰椎退 行性侧凸临床主要表现为下腰痛 , 或者是下肢神
退行性腰椎侧凸的病因病理学、 诊断与临床分型及治疗策略
种已经存在的畸形可合并脊柱继发退行性变和脊柱失衡, 出 现临床症状, 这类侧凸其主弯通常位于胸段、 上胸段或胸腰
段。
究, 通过统计分析发现椎间隙高度差异大于 2 或椎体边缘 0
骨赘增生大 于 5m 时, m 发生退行性 腰椎 侧 凸的风 险较大 , 并认为非 对称性 的椎 问盘退变导致 了脊柱 f凸的发生 。 — 9 1 I j Mu
进行综述 。
1 退行性 腰椎侧 凸发 生的病 因病理 学基础
经根性疼痛, 影像学检查显示腰椎侧凸角度大于 l。退行性 0。
腰 椎侧凸 的腰 痛既可来 自通常意 义上的椎 间盘和小关 节导 致 的椎管狭 窄 , 可能来 自 椎前 凸的丢失 、 也 腰 减少 和继 发的 椎 间隙压力 的增加 , 躯干失平 衡引起 肌 肉疲 劳而导致腰 痛。
中 图 分 类 号 : 8 . 3 R6 2 1 文献 标 识 码 : A
随着 社 会 老 龄化 加 剧 , 行 性 腰 椎 侧 凸 (eer i 退 dgna v te l br cls , I ) u a s i i D 作为 一种退变 性疾病 , m oos S 发病 率有 明显 增加 的趋 势, 文献报道人群发病率为 6 ~6 , 8 是引起老年 人腰痛 、 下肢痛和间歇性跛行 的一个重 要原因_ 。本 文即对 1 j
合并极小 的椎 体旋 转, 治疗 上应用 短节段 固定 加凹侧撑 开,
性 f凸, J ! 但足前凸角度 丢失 的程 度与侧凸的发生没有 明显的 ! I l 相关性 , 作者推测认为是椎 问盘楔 形变的局部节段性 的腰 椎 前凸丢失导致 相邻节段的椎问盘 发生 代偿侧凸。除此之外 .
* 本 文 通 讯 作 者 : 天 胜 孙
状位 和矢状位 的失衡 。 ] 特发性 脊柱侧 凸继发退行性改变畸 形 通常最早 出现在儿 童或青 少年时期 , 随着 年龄的增加 , 这
段性后凸畸形, 产生脊柱不稳和矢状面、 冠状面的失平衡。
K bysi 对 6 例志愿者进行 了长达 1 年的前瞻性研 oaah 等 。 0 2
凸侧中立位固定; 型是侧凸叠加于原有的特发侧凸, Ⅱ 伴有
明显的旋转 畸形和矢状 面前 凸丢失 , 治疗上应用后路长节段 固定加转棒去旋转 。05 Sh a 对 9 例腰椎退行性侧 20 年 cw b 8
J u n l fP a tc l t o a d c 1 1 , . , e . 0 0 o r a r cia o Orh p e is Vo . 6 No 9 S p 2 1
实_骨科杂志 F f i
第 j 卷 , 9 , 0 0年 9 6 第 期 21 月
文 章 编 号 : 0 8 5 7 ( 0 0) 9 0 6 0 l0 52 2 1 0 6 7 3
退 行 性 腰 椎 侧 凸的 研 究 进 展
李 海 鹏 , 天 胜 孙
( 京 军 区 总 医 院 骨科 , 京 1 0 0 ) 北 北 0 7 0
对腰椎退 行性侧 凸至今为止 还没有一 个统一 的分类系
统,01 S m nL根据是否存在椎体旋转和前凸减少 20 年 i o s ] m T
的程度将退行性腰椎侧 凸分成 了两 型,I 型是侧 凸不合并或
rt 通过对 4 aa : 7例患者的观察发现侧凸的发生与节段性腰
椎生理前 凸丢失相关 . 腰椎生理前 凸丢失的患者常发 生退 行
侧, I 和s 而 j 的神经根受压主要由凸侧侧隐窝狭窄引起,
故 更多在腰椎侧 凸的凸侧 。
对成人脊住侧凸诊断应区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特发性脊柱侧凸继发退
行性改变还是初发 的腰椎退行性侧 凸。 常初发 的腰椎退行 通
现在多数学者认为, 腰椎退行性侧凸的始动 素是椎问 盘和小关节的退变。 oaah 等。 K bysi 认为, 非对称的椎问盘问 隙退变是诱发腰椎侧凸形成的重要因素。 他们推测由于椎问 盘内压力改变导致了椎问盘的楔形变, 非对称性椎间隙高度 塌陷引起小关节、 椎体边缘骨赘增生和椎弓根扭曲, 逐渐改
变脊 柱负重力线 , 而发生椎 体旋转 性半脱位 或侧方 滑移 , 继 在冠状面上形成侧 弯 , 在矢状 面则 表现为腰椎前 凸消失及 节
性侧凸其侧凸角度通常小于 6。 O, 侧凸通常发生在腰椎或胸 腰段, 胸椎侧凸出现的可能性较小, 这种类型侧凸其最突出 的位置通常位于 I~椎间隙, 。 其次是 L-椎间隙, 23 且顶椎通 常有明显的旋转移位, 同时由于腰椎生理前凸丢失有脊柱冠
凸的患者进行 了最少 2 年的随访 , 于腰椎前凸 的角度 ( 基 I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