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必修四第七课知识点总结: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复习

特别提示:
➢任何具体的联系,无不依赖于一定的条件。联系 的多样性,实际上是联系条件的多样性。
➢怎样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P57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与“一切从 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关系?
区别:知识角度不同,前者属于辩证法观点,后者 属于唯物论观点。
联系:都属于方法论;都强调要使主观符合客观, 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联系的客观性:
①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 转移。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看,可分为自在事物 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人为事物的联系虽然是人类实践 活动的产物,具有人化的特点,但仍然是客观的,不以人的 意志为转移。 ②方法论要求:A.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 随意性。 B.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 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考点2】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重点掌握】 (c)
(1)区别: ①含义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或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 分是事物的局部或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②地位、作用和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 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 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特别提示:
➢联系具有普遍性,即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 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但并非“任何(两个)事 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因为具体事物的联系是有条 件的、相对的。
➢事物的普遍联系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联系 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构成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
▲【考点4】系统优化的方法及其方法论要求(b)【重点掌握】
第7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20世纪 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把发展循环 世纪90年代以来 世纪 年代以来, 经济、 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 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 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传统经济是一种 资源----产品 废弃物”单项流动的线性经济。 产品----废弃物 “资源 产品 废弃物”单项流动的线性经济。 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 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 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 再生资源” 品-----再生资源”的反复循环流程,做到生产和 再生资源 的反复循环流程, 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 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 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分析说明循环经济所倡导的经济发展模式 是如何体现联系观点的。 是如何体现联系观点的。
(1)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循环经济是 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 资源-----产品 产品-----再生资源”相互联系的有机统 再生资源” “资源 产品 再生资源 一整体,它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一整体,它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联系具有多样性。 资源-----产品 产品-----再 (2)联系具有多样性。 “资源-----产品-----再 生资源” 生资源”的反复循环体现了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 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循环经济表明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 )循环经济表明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 建立新的具体联系,以实现经济效益、 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以实现经济效益、环境 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含义不同 相互 区别 二者的地 位和功能 不同 相互 相互依赖 联系、 联系、 密不 相互影响 可分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 第七课小结:《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内容分析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内容分析本课通过观察由普遍的、客观的、多样的联系和作用交织起来的物质世界的壮丽画面,让学生领悟联系的观点,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尝试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学习和工作。
本课设计了两个框,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第二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在讲第一框时应当明确,我们谈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都是基于世界的辩证本性来说的,也就是说联系的上述特性都是世界本身所固有的。
世界是怎么样,我们就应该用怎么样的眼光看待它。
因此,我们所讲的联系只不过现实世界的联系在人脑中的反映。
第二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虽然教材在这一框下,只讲了两个目,但是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无疑也应包括从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出发认识和观察事物。
当我们在生活和实践中追问世界是怎么样时,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客观世界的联系本性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和方法。
因此,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第一个总特征,是我们认识和观察事物的基本方法。
本课通过观察由普遍的、客观的、多样的联系和作用交织起来的物质世界的壮丽画面,让学生领悟联系的观点,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尝试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学习和工作。
本课包括两个框题: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第一框共设三个目题:第一目论证联系的普遍性,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联系是普遍的──联系的概念。
本目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
第二目论证了联系的客观性,证明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联系是客观的──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最后得出结论: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
第三目说明联系的多样性。
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事物之间的联系多种多样──重视事物之间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重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中间环节──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第七课_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矛盾是事物发展 的源泉和动力
总纲复习 唯物辩证法的含义: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观、发展观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观或对立统一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树立创新意识 联系观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是唯物辩证法的基 本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是唯物辩证法 科学体系的起点和开端,是否坚持联系的观点是唯物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之一
过社会实践这一客观物质性的活动才能形 成。
③联系产生的结果 :人为事物的联系形成
之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二)联系的特性(特点)
2、联系的客观性
(1)含义: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A 自在事物的联系 →在人类产生以前就存在。 客观性 B 人为事物的联系 →人类实践的产物 客观性
首页 尾页 上页 下页
特别提醒 联系的普遍性所强调的是不存在孤立的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强 调的是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联系的多样性强调的是联系 具有不同的形式;联系的条件性强调的是新的具体联系的建立 必须以客观条件为基础。
知识疏理
原理 世界观 方法论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 问题 A.一切事物和周围事物联系着 联系 B.事物内部各部分、要素相互联系 的普 遍性 C.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联系客观性的方法论
①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②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 联系
四、联系的多样性 1.原理: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 联 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 、必 然 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存在和发展 的各 2.方法论要求: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____________ 条件 为转移。 时间 、地点和________ 种条件。一切以_______
第7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小结:普遍联系的原理
世界观 1.联系的 方法论要求 •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 对孤立的看问题
•①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
普遍性
2.联系的 客观性 3.联系的 多样性
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②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 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联系,建立新 的联系。
•要求我们注意分析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 条件;一切以时间、条件、地点为转移。
分析下列联系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 左眼跳财,右眼跳灾 主观 计算机网络化将整个世界联结为一个整体 客观
沪宁高速公路的建成与沪宁及其沿线地区的联系 客观
中国建筑中的房檐
客观
知识明辨
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因此任何两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2.联系是客观的,因此人们在客观事物的具体联系面前
无能为力。
3.人主观臆造的联系是不存在的。 4.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①整体和部分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 ②部分离不开整体,但整体可以离开部分。 ③整体和部分的地位是平列等同的。 ④只有把部分放到整体中去,才能正确地认识 部分的性质。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①②
钟表是由各个零部件组成,但任何一个零部 件都不具有计时的功能,说明什么?
A、整体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B、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 C、部分具有整体根本没有的功能 D、构成整体的部分可以独立存在
C
2010年1月21日,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躺在新闻发布会 上指出,2009年我国经济遇到了及其严峻的困难。去年的 这个时候天气非常冷,我们的经济也遇到了非常严峻复杂 的局面,国际金融危机仍在扩散蔓延,它的底在哪里都不 知道,世界经济进入了深度的衰退,不排除走向萧条。而 我们国内的经济也面临着很多困难,部分行业、部分企业 经营困难,甚至出现了停产、办停产,1000多万农民工返 乡回城。面对困难形势,党中央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实 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不断出台和 完善“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一揽子措施, 加快扭转了经济增速的岷县下滑,率先实现了经济的总体 回升向好。 上述材料体现了唯物辩证法联系观的那些观点?
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七课知识点

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七课知识点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是政治必修四第七课的内容,高中学生要掌握哪些知识点?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七课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七课知识点1、什么是联系?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条件性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方法论意义:客观性——切忌主观随意性。
多样性——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3、整体和部分的含义、关系及其把握二者关系的方法论意义含义: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关系: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方法论:树立全局观念,重视局部作用。
4、系统的含义、基本特征,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意义含义: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意义: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三种基本历史形态(1)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但是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因而是不科学的。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但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共26张PPT)

联系 的客 观性
联系 的多 样性
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
(1)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 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联系
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 是客观的,但人在联系面前并不
志为转移。
是无能为力的, (2)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
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
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 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
原理+方法论+材料
25
①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 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 立片面的看问题。人口问题与消费、就业养老密切相关。
②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 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党 和国家根据国家发展状况,及时调整人口政策,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总特征 (基本观点)
联系观(第七课) 发展观(第八课)
第三单元 唯物辩证法
实质与核心 矛盾观(对立统一规律)
(根本观点)
(第九课)
根本要求
创新——辩证否定观 (第十课)
联系观的主要知识点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4、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 5、系统优化方法原理(或系统和要素关系原理)
方法论
①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 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从实践上)
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要着眼 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 统筹考虑,优化组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高中政治37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必修4

结语
谢谢大家!
知识清单 预习自测
1234
1.2016年春季以来,我国北方多地遭遇雾霾天气,使得医院因呼吸 道疾病就诊的患者人数明显增加。特别是老人和孩子抵抗力差,受 雾霾天气影响格外明显。儿童呼吸道娇嫩,吸入过多的灰尘、颗粒、 微生物等,容易引发咳嗽、鼻炎等;老年人身体各器官功能衰退,呼 吸系统功能也有所减弱,也容易遭到雾霾的侵袭。上述事实表明
A.尊重联系的客观性,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B.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创造新的联系 C.世界上任意两个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D.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答案:A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自主思考 即学即练
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1.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 系 这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其并没有否认联系的客观性。 (1)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 与人为事物的联系。自在事物中的种种联系在人类产生以前就存 在了,它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为事物的联系只有通过实践这 一客观的物质活动才能够形成,形成之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所以,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事物的联系,就其本质而言也是不以 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自主思考 即学即练
2.在英国的许多地方,看村子里喂的猫是多还是少,就可以知道那 里的苜蓿长得怎么样。苜蓿靠土蜂传播花粉,地里田鼠太多,土蜂 的活动就会受到影响。村子里喂的猫多,田鼠就不能那么放肆了。
(1)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2)上述材料对我们有何哲学启示? 提示:(1)上述材料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 (2)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具体事物的联系又是多种多样的,这 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具体分析事物的联系,一切以时间、 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政治必修四第七课知识点总结:唯
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联系的含义和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1.联系的含义: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2、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②每一事物内部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③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
3.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注意: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4.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坚持整体和部分的统一
⑴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整体是指事物的全局,是事物发展的全过程。
部分是指事物的局部,是事物发展的某个阶段。
【原理内容】区别:①含义不同。
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②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不同。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联系: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①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
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②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
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⑵方法论:①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②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注意:整体和部分的功能不同。
①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②当部分以有序、优化的结构构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③当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结构构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会小于各部分功能的之和。
2.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⑴系统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①含义: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②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⑵掌握系统优化原理
①原理内容:A、系统具有整体性。
B、系统具有有序性。
c、系统具有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②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法来认识事物。
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认识事物和系统,又要把事物和系统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注意: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
素的关系。
但整体和部分与系统和要素并不完全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