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课

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课
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课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课

一、教学背景分析:

1.学情分析:

本单元学生通过6课时的新课学习,已经初步认识到:物质由元素组成;构成物质的微粒有三种----分子、原子和离子,大多数纯净物是由分子构成的,如氧气、水、二氧化碳等,稀有气体、金属、金刚石等由原子直接构成,氯化钠等物质由离子构成;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等更微小粒子构成,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核外电子在原子核分层排布,知道元素的化学性质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知道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离子结构示意图来表示原子和离子的结构,知道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等有关物质结构方面的知识。但由于缺乏总体上加深认识和理解,缺乏通过具体的实例加以运用,才能达到熟练运用的目的。因此,需要作单元整理、归纳等复习。

2.功能与地位:

本单元所学习的有关物质构成奥秘的知识是初中化学重要的基础知识,是能从本质上理解物质的性质、用途等化学知识的关键。因此,有必要通过对本单元的复习课使所学习的物质组成与结构方面的知识系统化、理清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够较好地学习化学,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加深对物质组成元素、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分子、原子和离子)的认识和理解。

(2)进一步认识原子的内部构成及用结构示意图来表示结构,理解原子不显电性和离子带电的原因是粒子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目的不同。

(3)知道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有密切联系的观念,理解稀有气体原子化学性质极不活泼和金属原子、非金属原子在反应中化学性质活泼是由最外层电子数所决定的。

(4)进一步巩固和熟练书写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能从元素周期表中查找有关元素的信息,用于解决实际的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单元知识的整理复习,学习比较、归纳等复习巩固知识的方法,提高复习效率。

(2)通过与他人的交流,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增进对化学科学的理解,强化用元素观、微粒观统领化学知识的学习的意识和观念。

(2)知道化学学科学习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记忆、积累,才能更好地学习化学的观念,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单元知识的整理方法,学习将本单元知识通过整理、归纳形成知识网络。

(2)加深对元素、分子、原子、离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理解,并能达到熟练掌握。

2.难点: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化学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学生展示、讲解、讨论、多媒体辅助等

五、教学准备:ppt课件、课外练习(单元检测题)

六、教学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单元知识整理

第二课时:习题课

七、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单元知识整理与归纳

上?

(讲解)(1)构成原子的基本粒子是质子、

中子、电子。在原子里,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原子核体积小,但质量近似等于原子的质量,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即: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3)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离子结构示意图。5.例命题讲解与分析(例1~例9)交流、评价、听讲、领悟

元素组成物质1.元素

(提问)元素的定义、什么决定元素种类?

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元素的分类、地壳中含

量最多的4种元素是哪些?

(讲解)(1)概念: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

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①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数目;

②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核内质子数目。

(2)分类

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

个)

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4

个)

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He为2

个])

2.元素符号

(听写)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提问)元素符号书写、表示的意义。

(讲解)(1)写法:一大二小的原则

(2)意义:

①表示某种元素;②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

3.元素周期表

(提问)元素周期律是谁发现的?现行的元

素周期表共的几个周期、族?原子序数等于

什么?

(提问)如右图所示是哪种元素?

从中你能获取的信息有哪些?

(讲解)(1)周期:

①元素周期表共有七个周期

②周期数=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

(2)族

①元素周期表共有十八个纵行,16族(其

中第8、9、10纵合为第Ⅷ族)。

②A族的族序数=原子的最外层电子

回答、补充

观看听讲、

领悟

书写、汇报

回答、补充

听讲、领悟、

记录。

回答、补充

听讲、领悟、

记录。

观看、解答、

听讲、订正

通过提问,检查

学生对元素、元

素符号及元素周

期表等知识的掌

握情况。通过例

题的分析与讲

解,加深对这些

知识的理解,提

高学生应用所学

知识解决实际化

学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应用知

识分析问题的方

法与策略。初步

形成关于物质宏

观组成方面的知

识体系。

第二课时:习题课A.讲解作业中典型错题

B.布置作业:“九年级化学(上)第三单元测试卷”

三年级上册数学难点题易错题集

三年级上册易错题集 第一单元测量 长度单位质量单位 10毫米=1厘米 10厘米=1分米 10分米=1米 1000米=1千米 ※公交车站,一站路大约有1千米 1000克=1千克 1000千克=1吨 ①一粒药片有1克②两包盐有1千克 ③一头大水牛重一吨 1、(1)3米=()分米70毫米=()厘米8千米=()米 5069米=()千米()米4厘米8毫米=()毫米 6吨=()千克7621克=()千克()克 (2)比一比,然后在○里填上“>”“<”或“=”。 (单位相同直接计算或比较数字大小,单位不同换成相同单位再计算或比较。) 30分米○13米1999克○2千克9900千克○9吨600米○6千米 37吨-6000千克=()吨4千米+7000米=()千米 600克+2千克=()克8分米-43厘米=()厘米 2、不从0刻度开始测量物品,或者断尺量物品,就用终点刻度减起点刻度。 3、有关路程的问题要注意“往返”、“出门后又返回”的情况。 (1)兰兰家距图书馆800米,她出门前往图书馆借书,走了100米后发现忘了带借书证,连忙回家拿借书证再去图书馆。兰兰这段时间走了多远? (2)小梅家离学校250米,小梅每分钟走50米,如果她步行往返学校,要用多长时间?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列竖式,要牢记,数位要对齐,符号要看清,加法式子里,满10要进1,减法式子里,不够减时向前借1作10 。 1

4、把一个铁丝围成的长9厘米,宽7厘米的长方形框架,变成一个正方形框架,这个正方形框架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5、计算下列图形的周长。 6、(1)请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2)加一条线段,把方格纸中的图形改成一 个平行四边形 第四单元难点 ★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一定小于除数。 1、把竖式填写完整。 □ 8 )□7 □□ 3 □ □)□9 7 □ 7 □ □) 2 8 □□ 4 □ □)□8 4 5 3 2、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5< 39 6×()< 23 40>7×() 3、□÷9=3……□余数最大是()。 □÷□=□……6 除数最小是()。 □÷5=4……□被除数最大是()。 □÷□=7……3 被除数最小是()。 4、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3

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大全)

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大全) 一、物质构成的奥秘选择题 1.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粒子 B.化学反应中任何离子都不能再分 C.物体有热胀冷缩现象,主要是因为物体中粒子大小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D.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答案】D 【解析】 【详解】 A、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故说法错误; B、离子包括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由原子形成的离子化学变化中不会再分,而由原子团形成的离子化学变化中可能再分,比如碳酸钙高温分解中,碳酸根离子分开了,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故说法错误; C、物体有热胀冷缩现象,主要是因为物体中的粒子间隔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故说法错误; D、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故选项正确。故选D。 2.科学家用钙原子轰击铕原子,合成117号元素(部分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 A.钙和铕都属于金属元素 B.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94g C.该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17 D.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17 【答案】B 【解析】 【详解】 A、根据钙和铕元素的汉语名称的偏旁为金字旁可知,都属于金属元素,正确; B、由上图知,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94,单位不是克,错误; C、由上图知,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17,根据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所以该元素的核外电子数为117,正确; D、由上图知,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17,正确。故选B。 【点睛】 以钠为例,元素周期表中信息:

。 3.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下列对于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中正 确的是() 选项宏观事实微观解释 A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水分子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元素B石墨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金刚石是化学变化碳原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改变C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mL分子数目减少了 D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化学性质不同构成物质的分子相同 A.A B.B C.C D.D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中不可能含有分子,选项错误; B、化学变化就是原子重新 组合的构成,即原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改变,选项正确;C、不同的液体混合后体积减小是 因为分子间有间隔,且不同的分子大小不同,分子相互穿插形成的,与分子的数目无关, 选项错误;D、不同的物质,它们的化学性质是不同的,是因为它们的分子结构不同,选 项错误,故选B。 .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部分信息,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4.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依据 n n () A.不同种元素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B.碳、氮、氧三种元素都属于非金属元素 C.氧原子的核内中子数是8 D.氮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4.01 【答案】A 【解析】 【分析】

2013年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_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汇总

第三单元知识点 组成:物质(纯净物)由元素组成 原子:金属、稀有气体、固体非金属单质等。Fe 、He 、 S 、C 、P 、S 、Si 等 物质 构成 分子:如氯化氢由氯化氢分子构成。 H 2、O 2、N 2、Cl 2、、H 2O 、CO 2。 离子:NaCl 等离子化合物,如氯化钠由钠离子(Na +)氯离子(Cl -)构成 混合物(多种物质) 分类 单质 :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一种元素) 纯净物 有机化合物 CH 4、C 2H 5OH 、C 6H 12O 6、淀粉、蛋白质 (一种物质) 化合物:(多种元素) 氧化物 H 2O CuO CO 2 无机化合物 酸 HCl H 2SO 4 HNO 3 碱 NaOH Ca(OH)2 KOH 盐 NaCl CuSO 4 Na 2CO 3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化合物分子。 分子只比构成它的原子大,不能说分子一定比原子大。如:水分子比构成它的氢、氧原子大,但也有比水分子大的原子。 纯净物:①宏观:由一种物质组成。②微观:由同种分子构成。 具有固定的组成和化学性质,可用化学式表示。 混合物:①宏观:由多种物质组成。②微观:由多种分子构成。 不具有固定的组成和化学性质,不能用化学式表示。 物理变化的实质是分子(或原子)的运动速度和间隔发生变化,而构成物质的分子(或原子)并未改变;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从而构成新的物质。 如:水的蒸发是水分子的运动速度加快,分子间的间隔增大;水通电分解是水分子分裂成氢、氧原子,氢原子重新组合构成氢分子,氧原子重新组合构成氧分子。 3、原子的结构 质子(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 a 、 原子 原子核(正电) 中子(不带电荷) 核外电子(每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b 、原子核内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c 、不是所有的原子中都有中子(氢原子中没有中子) ; d.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e 、不同的原子质子数不同(元素或原子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 f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4、相对原子质量 a 、定义: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 b\、公式:x 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单位为“1”,符号:”Ar ” c 、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 +中子数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易错题集锦附答案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易错题集锦(附答案)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 易错题复习 01填空题。 1、分针从数字1走到2,就是()分,走一圈就是()分。秒针从数字1走到2,就是()秒,走一圈就是()秒。 2、8:20小明正在瞧球赛,球赛已经开始了30分钟,球赛开始的时间就是()。 3、4000米-2000米=()千米13千米-6千米=()米 2吨+3000千克=()吨1千米+800米=()米 10毫米+20厘米=()厘米1厘米-6毫米=()毫米 8000米-2千米=()米 4、工程队挖一条水渠,第一周挖了753米,第二周挖的比第一周少25米,第二周挖了()米,两周一共挖了()米。 5、小熊猫体重125千克,小老虎体重比小熊猫重55千克,小老虎体重()千克。 6、声音每秒在空气中行332米,炮弹每秒比声音快667米,炮弹每秒飞行()米。 7、小敏身高110厘米,小红身高139厘米,小敏比小红矮()厘米。 8、()比603少289,870比582多()。 9、超市早上8时开始营业,晚上9时停止营业。全天营业()小时。 10、一个四位数减去1后得到一个三位数,这个四位数就是()。 02判断题。 1、小刚的体重就是35吨。() 2、0与任何数相乘、相加、相减都得0。() 3、两个数相乘的积一定大于这两个数相加的与。() 4、1200千克-200千克=1000。() 5、钟面上时针走一大格就是一小时,分针走一大格就是一分钟,秒针走一大格就是 一秒钟。() 6、求279比260多多少?列式计算就是279+260。() 7、两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千克作单位。() 8、最大的三位数加上最大的一位数等于最大的四位数。() 9、一个数乘1一定比这个数乘0大。() 10、比11千米少1米就是10千米。() 03选择题。 1、小红的身高15()。 A、米 B、分米 C、厘米 2、10张纸厚约()

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梳理及经典练习(超详细)

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梳理及经典练习(超详细) 一、物质构成的奥秘选择题 1.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粒子 B.化学反应中任何离子都不能再分 C.物体有热胀冷缩现象,主要是因为物体中粒子大小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D.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答案】D 【解析】 【详解】 A、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故说法错误; B、离子包括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由原子形成的离子化学变化中不会再分,而由原子团形成的离子化学变化中可能再分,比如碳酸钙高温分解中,碳酸根离子分开了,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故说法错误; C、物体有热胀冷缩现象,主要是因为物体中的粒子间隔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故说法错误; D、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故选项正确。故选D。 2.2017年5月9日,中科院发布了四种新元素的中文名称(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原子序数中文名称元素符号 113鉨Nh 115镆Mc 117Ts 118Og A.四种元素都属于金属元素 B.“Nh”可表示鉨单质 C.Og是地壳中含量最多元素 D.镆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15 【答案】B 【解析】 【详解】 A、由题中信息可知,117号元素带有“石字旁”,118号元素带有“气字头”,都不属于金属元素,错误; B、“Nh”可表示鉨单质,正确;

C、地壳中含量最多元素是氧元素,错误; D、镆原子的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115,错误。 故选B。 3.下面各种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A.蒸馏水B.二氧化碳C.空气D.氮气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A、蒸馏水由水分子构成,B、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C、空气是混合物,由氮分子、氧分子、二氧化碳分子等构成,故含有氧分子,正确,D、氮气由氮分子构成,故选C 考点:物质的微观构成 4.如图所示的是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和氧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x=2 B.氧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 C.氧属于非金属元素 D.氧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6.00 【答案】B 【解析】 A、由原子结构中质子数=电子数可知,8=x+6,x=2,正确; B、由氧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最外层电子数为6>4,故氧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错误; C、由汉字氧带“气字头”,不带“金字旁”可知,氧属于非金属元素,正确; D、由元素周期表中一格的信息可知,最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故氧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6.00,正确。故选B。 点睛:掌握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小格所提供的信息及质子数=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是解题关键。 5.地壳中含有丰富的氧、硅、铝、铁等元素.如图是四种元素的有关信息,关于四种元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易错题复习题

【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易错题复习题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学期期末复习题易错题 一、填空。 1、单位换算 1米-3厘米=()厘米 14厘米+29厘米=()分米7000米+9000米=()千米 3千米-1000米=()米 2500千克-500千克=()吨 2吨-400千克=()千克 3600千克-600千克=()吨 2、在○里填>、<或=。 1分○60秒 9分○90秒 130秒○2分 3000米○3千米 4分米○43厘米 1吨○10千克 300秒○6分 3时○200分 1000千克○10吨 1000秒○1小时 3、填上合适的单位。 高约1 长约2 重约4 系一条红领巾约要20 上一堂课约要40

4、7. 这张纸条有多长?( ) 5、2□9×4;如果积是三位数;□里可以填的数有 。 二. 选择 1. 在一次踢毽子比赛中;小雨得了班级第三名。他踢了51个毽子;下面哪个时间不可能是小雨用的时间?( ) ①2分 ②20秒 ③75秒 ④1分 2. 小欢买了3个电脑游戏;最便宜的为13元;最贵的为20元;这3个电脑游戏大约要多少元?( ) ①30元 ② 40元 ③50元 ④60元 3. 王爷爷家有一块7米长4米宽的长方形菜地;如果把它扩成5米宽;但长不变的菜地;那么扩宽后的长方形菜地的周长是多少米?( ) ①11米 ② 18米 ③22米 ④24米 4. 聪聪要买一顶帽子。在去商场之前;他测量了一下自己的头围;他的头围最接近下面的哪个数?( ) ①10厘米 ② 20厘米 ③ 50厘米 ④ 80厘米 5、李叔叔驾驶这一辆重 1.3( )的汽车在高速公路上每小时行驶110( )。 A 、千克 B 、吨 C 、千米 D 、米 6、如右图;小红从家到学校;最近的路线是 ( )号。 A 、① B 、② C 、③ 7、书店有5本小明喜欢的书;可是小明带的钱数只够买其中的两本;小明有( )种买法。 A 、3 B 、4 C 、10 D 、6 8、小明吃了一块饼的21;小红吃了另一块饼的2 1;他们俩谁吃得多?( ) A 、小明吃得多 B 、小红吃得多 C 、他们吃得同样多 D 、无法确定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含知识点总结和测试题及答案)第四单元_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考点梳理] 考点1 原子的构成 ⒈构成原子的粒子 质子: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原子核 原子中子:不带电 电子: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⒉在原子里,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不显电性。 考点2 相对原子质量 ⒈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碳-12原子质量的1/12。 ⒉表达式:Ar=其他原子的质量/(碳-12的质量×1/12) 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⒊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考点3 元素 ⒈元素的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⒉元素的种类决定于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 ⒊地壳中含量列前四位的元素(质量分数):氧、硅、铝、铁,其中含量最多的元素(非金属元素)是氧,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⒋生物细胞中含量列前四位的元素:氧、碳、氢、氮。 考点4 元素符号 ⒈元素符号:用元素的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来元素。 ⒉书写: ⑴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如:H、O、S、C、P等。 ⑵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要小写(即“一大二小”),如:Ca、Na、Mg、Zn等。 ⒊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⑴表示一种元素;⑵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例如: ①表示氢元素 H 2H:表示二个氢原子 ②表示一个氢原子注意:元素不讲个数,2H不能说成二个氢元素。 考点5 物质组成、构成的描述 ⒈物质由元素组成:如: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⒉物质由粒子(分子、原子、离子)构成。例如: 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⑵金是由金原子构成的⑶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⒊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如: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每个水分子是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人教版《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word版有答案)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例1】(2019青岛)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A.湿衣服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容易干——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 B.液态水受热变为水蒸气时体积增大——温度升高,分子体积变大 C.固体碘(I2)和碘蒸气(I2)都能使淀粉溶液变蓝色——同种分子性质相同 D.过氧化氢在催化剂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化学反应中分子发生改变 点拨:湿衣服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容易干,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加快,A解释正确;液态水受热变为水蒸气时体积增大,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分子的体积不变,B解释不正确;固体碘和碘蒸气都能使淀粉溶液变蓝色,是因为都是由碘分子构成的,同种分子性质相同,C解释正确;过氧化氢在催化剂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发生化学不变,分子发生改变,D解释正确。 答案:B 【例2】(2019丽水)思维导图有助于建构知识,如图是小金建立的有关物质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的思维导图,其中“”应填入的是() A.原子B.中子C.电子D.质子 解析:原子构成分子;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变成离子;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其中“”应填入的是原子。 答案:A 【例3】(2019安徽)我国科学家最新研制出一种新型石墨烯-铝电池,手机使用这种电池,充电时间短,待机时间长。碳、铝元素的相关信息如右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B.碳在地壳中含量最高 C.铝的原子序数为13 D.铝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6.98g 点拨:碳、铝元素属于不同种类的元素,化学性质不同,故A错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氧元素,故B错误。有图可知,铝的原子序数为13,故C正确。相对原子质量单位为1省略不写,带g是错误的,故D错误。 答案:C 【基础巩固】

三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易错题

三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易错题 填空题 1、克、千克、吨就是我们常用的( )单位,计量较重物品的质量,通常用( )作单位,用符号( )表示;计量很重物品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 )作单位,用符号( )表示;计量较轻物品的质量,通常用( )作单位,用符号( )表示。 2、、一只小狗重8( );一个篮球重620( );一台笔记本电脑重1500( );一头大象重( );一袋水泥重50千克,( )袋水泥重1吨。 3、0与任何数相乘都得( ),0加任何数相加都得( ),0除以( )都得0,任何数减去0都得( )。 4、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可能就是( ),也可能就是( );三位数乘一位数,积可能就是( ),也可能就是(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可能就是( ),也可能就是( )。 5、52×8≈( ) 513×7≈( ) 703×8≈( ) 87×9≈( ) 395×8≈( ) 3×910≈( ) 6、如果甲数乘乙数的积就是乙数(乙数不为0),那么甲数就是( )。 7、628÷( ),如果商就是三位数,括号里最大应就是( )。 8、除数就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要从被除数的( )算起。 9、610÷6≈65÷8≈190÷3≈ 716÷9≈ 284÷7≈ 80÷9≈ 10÷7, ( ),若商就 是两位数, ( )。 11、2千克花生能榨1千克花生油,240千克花生能榨( ) 千克油;要榨出130千克花生油,需要( )千克花生。 12、()÷7=16------(),余数最大就是( ),这时被除数就 是( )。 13、( )÷5=315 ( )×8=420 892÷( )≈100 14、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就是( ),走一圈的时间就是 ( );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就是( ),走一大格的时间就 是( ),走一圈的时间就是( ),也就就是( )时;秒针走 一小格的时间就是( ),走一大格的时间就是( ),走一 圈的时间就是( ),也就就是( )分。分针从数字4到 9,走了( )大格,走了( )分。时针从数字4到9走了 ( )大格,走了( )时。秒针从数字4到9,走了( )大格, 走了( )秒。 15、正方形的周长就是28厘米,它的边长就是()厘米。 16、长+宽=( ) (长+宽)×2=( ) 17、8:35:25就是( )时( )分( )秒,5时一刻就是5时 ( )分,8时3刻就是( )时( )分、分针走半圈就是 ( )分,时针走半圈就是( )时。( )时整,分针与时针 重合;( )时分针与时针成一直线;( )时或( )时分针 与时针成直角。 18、1时=( )分=( )秒半小时=( )分 判断题 1、一千克铁比一千克棉花重。( ) 2、一袋大米重10千克,100袋大米重1吨。( ) 3、一个鸡蛋大约重50千克。( ) 4、因数的末尾有几个0,积的末尾一定有几个0、( ) 5、任何数与0相乘都得0,任何数与1相乘都得1、( ) 6、1-1×0=0、 ( ) 7、滑雪运动就是平移现象。( ) 8、两个数相乘的积一定大于这两个数的与。( ) 9、 21×9的积一定就是4位数。( ) 10、被除数的末尾有0,商的末尾一定有0、( ) 11、0除以任何数都得0、( ) 12、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就是4,除数一定小于4、 ( ) 13、58+58-58+58=0、( ) 14、14、8点3刻就就是8时45分。( ) 15、时针走一大格就是1时,走一圈就是60时。( ) 16、正方形的边长就是它周长的4倍。( ) 17、4个41与7个71一样大。( ) 18、一个正方形的边长增加1米,周长增加4米。( ) 19、把一个苹果分成5份,每份就是这个苹果的51。 ( ) 20、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一定就是三位数。( ) 21、分针从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经过的时间就是 1分钟。( ) 22、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它一定就是正方形。( ) 23、四边形的周长一定比三角形的周长长。( ) 24、周长相等的两个长方形,它们的形状与大小一定都 一样。( ) 25、两个长方形一定能拼成一个正方形。( ) 26、一个正方形能剪成两个一样的长方形。( ) 27、时针与分针都指向12时就是12时整。( ) 28、342÷9读作9除342、( ) 29、628÷(),如果商就是三位数,括号里最大填5、( ) 30、打开翻盖手机的现象就是旋转现象。( ) 解决问题 1、工人叔叔把一根钢管锯成了3段,每段都就是12米, 这根钢管原来有多少米? 2、工人叔叔把一根钢管锯了3次,锯后的每段都就是 12米,这根钢管原来有多少米?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各单元易错题合集(必考、推荐)

第一单元测量 长度单位质量单位 10毫米=1厘米 10厘米=1分米 10分米=1米 1000米=1千米 ※公交车站,一站路大约有1千米 1000克=1千克 1000千克=1吨 ①一粒药片有1克②两包盐有1千克 ③一头大水牛重一吨 1、(1)3米=()分米70毫米=()厘米8千米=()米 5069米=()千米()米4厘米8毫米=()毫米 6吨=()千克7621克=()千克()克 (2)比一比,然后在○里填上“>”“<”或“=”。 (单位相同直接计算或比较数字大小,单位不同换成相同单位再计算或比较。)30分米○13米1999克○2千克9900千克○9吨600米○6千米 37吨-6000千克=()吨4千米+7000米=()千米600克+2千克=()克8分米-43厘米=()厘米 2、不从0刻度开始测量物品,或者断尺量物品,就用终点刻度减起点刻度。

4、把一个铁丝围成的长9厘米,宽7厘米的长方形框架,变成一个正方形框架,这个正方形框架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5、计算下列图形的周长。 6、(1)请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2)加一条线段,把方格纸中的图形改成一 个平行四边形 第四单元难点 ★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一定小于除数。 1、把竖式填写完整。 □ 8 )□7 □□ 4 □ □)□9 7□ 7 □ □) 2 8 □□ 4 □ □)□8 4 5 3 2、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2、在○里填上“>”“<”或“=”。 90秒○2分钟6小时○600分钟100秒○1分钟180分钟○3小时 3、填写合适的单位。 ①一节课是40()。②运动会上,赵伟用13()跑完50米。 ③脉搏跳8下用了6()。④兰兰做30道口算题用了3()。 4、先填写钟面上显示的时刻,再算一算经过的时间。 5、同学们去博物馆参观,要坐45分钟的车,他们8:30分准时到达,请问他们是什么时候出发的? 6、一列火车本应10:50分到南京站,现在晚点25分钟,火车将在几点到达? 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 注意:0乘任何数都得0 1、估一估,算一算。 52×6≈97×4≈296×8≈910×4≈77×5≈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小学三年级数学易错题.较难题汇总

人教版三年级下 数学易错题、较难题汇总 复习建议: 1)看本学期我们完成的练习纸和作业本,原来的错题现在弄懂了吗? 2)根据查漏补缺的情况,说一说在答题时,要提醒自己注意什么? 3)再根据查漏补缺的情况,找相应的练习进行自主练习 4)最后,说一说你准备怎样做完成“卷子”后的检查? 实战演练: 一、填空 1、一个长方形的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它的面积是( 40)平方厘米;在这个长方形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是(25)平方厘米,剩下的长方形的面积是(15)平方厘米。 2、今年全年有(366)天,第一季度是(91)天。从今往后,第一个闰年是( 2016)年。 3、□73÷5,要使商是三位数,□里最小填(5),要使商是两位数,□里最大填(4)。 4、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长10厘米,宽5厘米,如果拼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100)平方厘米,周长是(40)厘米。如果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100)平方厘米,周长是(50)厘米。(像类似这样的拼一拼、剪一剪等题目,要记得动手按要求画一画。) 二、选择 1、小明家的客厅和小芳家的客厅一样大,小明家客厅用了126块地砖,小芳家则铺了140块地砖,那么(A) A、小明家用的地砖大 B、小芳家用的地砖大 C、一样大 D、说不清 2、小明家客厅用了126块地砖,小芳家则铺了140块地砖,那么(D)

A、小明家的客厅大 B、小芳的客厅大 C、一样大 D、说不清(说明:因为两家用的地砖每块大小不知道是不是一样大的,所以不能判断。)3、第一小组的学生称体重,最重的45千克,最轻的23千克,下面哪个数量有可能是这组学生的平均体重?(B)(说明:平均体重在45和23之间。) A、45千克 B、32千克 C、23千克 4、25×40积的末尾有(A)个0 。 A、3 B、2 C、1 (说明:25×4=100,别忘了原来因数末尾的0。) 5、周长是80米的正方形花坛,它的面积是(C)平方米 A、320 B、6400 C、400 (说明:要注意审题,这里的80是周长,所以要先求出边长:80÷4=20,再用边长×边长=面积,算出。) 6、两个数相除,余数是8,除数最小是(C) A、7 B、8 C、9 (余数比除数小,即除数要比余数大。) 7、852÷8的商(A)(中间有没有0,要看每个数位上的数够不够商1决定。) A、中间有0 B、中间没有0 C、末尾有0 8、704被7除,结果是(B)(通过判断商的位数即可判断。) A、10......4 B、100......4 C、1000 (4) 9、当A÷B=13……9时,B最小,A=(C) A、117 B、130 C、139 (说明:先判断B最小应该是10,再根据:商×除数+余数=被除数算出。)10、学校开设两个兴趣小组,三(1)班42人报名参加了活动,其中27人参加书画小组,24人参加棋艺小组,两个小组都参加的有( C )人。 A、7 B、8 C、9 D、10 (为什么两个项目的人数相加会多于全班人数,就是因为多出来的人两个都报了:27+24-42=9 。) 11、下列商最接近80的算式是:( A ) A、481÷6 B、550÷7 C、600÷8 D、959÷9 (说明:可用估算,也可以用商×除数的结果和被除数比较得出。) 12、图书管理员将新书放在书架上。如果书架共有19格,每一格可放32至38本,一共可以放书(D)本。(用估算的方法算出放书范围,但会少于800本) A、不足200 B、200---400 C、400---600 D、600---800 13、小明所在的班级数学平均成绩是98分,小强所在的班级数学平均成绩是96分,小明数学考试成绩比小强数学考试成绩(D) (说明:平均数只能反应整体的一般水平,是算出来的,不能代表某个人的情况。)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期末专项复习——常考易错题综合能力冲刺检测卷(含答案)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期末专项复习——常考易错题综合能力冲刺检测卷 一、填一填。(每空1分,共19分) 1.6是3的( )倍,( )是4的2倍。 2.阳光小区举办的2018年跨年演唱会晚上6:50 开始,晚上9:30结束,整场演唱会用了( )分钟。 3.亮亮的妈妈在微信朋友圈中看到这样一条消息“集600个赞,即可 免费获得静谧料理机一台。”亮亮的妈妈转发了这条消息,现已集了298个赞,大约再集( )个赞,即可获得这台料理机。 4.0与任何数( ),还得原数。 5.把30颗糖果平均分给5人,每人分得这些糖果的? ?? ?? 。 6.正方形的每条边长增加3分米,周长增加( )分米;如果将一 个正方形的周长减少20分米,那么这个正方形平均每条边减少( )分米。 7.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30米,宽是6米,长是( )米。 8.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支铅笔长200( )。 飞机飞行800千米需1( )。 小狗体重12( )。 9.如下图,一张大正方形纸的边长是8分米,把它分成两个大小相 同的长方形。其中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 )分米。

10.在 里填上“>”“<”或“=”。 600千克6吨 3时30分 369-54369-78 210+90 120+90 58 78 15 16 二、辨一辨。(对的画“√”,错的画“×”)(每题1分,共5分) 1.千米、米、分米、厘米这几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 ) 2.1吨和1千米一样重。 ( ) 3.4个周长为4分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大正方形的周长 是16分米。 ( ) 4.28 ×9,要使积的末尾是1, 里只能填9。 ( ) 5.丁丁吃了一块 的1 2,文文吃了同一块的1 3,丁丁吃得少些。 ( ) 三、选一选。(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每题2分,共10分) 1.甲数是83,比乙数少468,乙数是多少?正确的列式是( )。 A .468-83 B .83-468 C .468+83 2.时针走了2大格,时间经过了( )分钟。 A .60 B .120 C .180 3.一根铁丝用去一半,又用去剩下的一半,剩下的是原来的( )。 A .1 2 B .14 C .18

三年级上学期数学易错题整理

三年级上学期数学易错题整理 数学小册: 1.用竖式计算: 24 X 2 = 84÷4 = 612÷2 = 566÷8 = 商是()位数商是()位数 2.解决问题。 ⑴小李和小张各打一份稿件,这份稿件一共有1800字,小李已经打好了。小张每分 钟打200多个字,一共打了9分钟。请问谁打的字多一些? 小李□小张□ ⑵足球:128元,排球:79元篮球:98元 ①买一个足球和3个排球一共要用多少元? ②买4个篮球和1个足球一共要用多少元? ③自己提出一个问题,并列式解答。 4.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3 cm 3cm 5cm 7cm

5. 芳芳练习跑步。她沿着长120米、宽60米的长方形操场跑了4圈,一共跑了多少米? 6. 李大爷家有一个靠墙的长方形苗圃,长和宽分别是10米和8米。如果用竹篱笆围这个 苗圃,至少需要多少米竹篱笆? 数学大册: 1. 全班有40名同学和两位老师,给每人买1支圆珠笔,带320元够不够? 够 □ 不够 □ 2. 用竖式计算 6 X 82 473 X 8 3. 用一根彩带捆扎礼品盒。捆一个礼品盒用去75厘米,捆4个同样的礼品盒后还剩200 厘米。这根彩带原来长多少米? 4. 72与5相乘,积不会小于( )百 ( );688与7相乘,积不会超过( ) 千( )百。 5. 在○里填“>” “<” 或“=” 。 708 X 3 ○ 308 X 7 250克+ 350克 ○ 500克 6. 艺蕾小学三年级有4个班,其中三(1)班有50人,其余每班都有 49人。要给每人发 一根竖笛,大约买多少根就够了?(在合适的答案后面话“√”。 100根 □ 150根 □ 200根 □ 7.① 一瓶矿泉水重250克,( )瓶这样的矿泉水重1千克。 A .2 B. 4 C. 8 ② 大正方形的边长是小正方形的3倍,大正方形的周长是小正方形的( )倍。 A .3 B. 12 C. 6 8米 10米

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归纳

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归纳 一、分子与原子 分子 原子 定义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最小的微粒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性质 体积小、质量小;不断运动;有间隙 联系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区别 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二、物质的组成、构成及分类 组成:物质由元素组成 原子:金属、稀有气体、碳、硅等。 物质 构成 分子:如氯化氢由氯化氢分子构成。 H 2、O 2、N 2、Cl 2。 离子:NaCl 等离子化合物,如氯化钠由钠离子(Na +)氯离子(Cl -)构成 混合物(多种物质) 分类 单质 :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 纯净物 (一种元素) (一种物质) 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 CH 4、C 2H 5OH 、C 6H 12O 6、淀粉、蛋白质(多种元素) 氧化物 H 2O CuO CO 2 无机化合物 酸 HCl H 2SO 4 HNO 3 碱 NaOH Ca(OH)2 KOH 盐 NaCl CuSO 4 Na 2CO 3 三、原子的构成 (1)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认识 (2)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决定元素种类 质子数(核电荷数) (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 原子核 上 (5) 三决定 决定元素化学性质 最外层电子数 (4)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决定原子的质量 原子核 说明: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其化学性质不一定都相同(Mg ,He 最外层电子数为2) 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其化学性质有可能相似(He ,Ne 均为稳定结构) 四、元素 (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质子数不同 注意: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由O 2、O 3组成的混合物或金刚石与石墨的混合物)不可能是化合物。 (2)表示方法——元素符号——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大写 a 、书写方法: b 、意义 注意:*有些元素符号还可表示一种单质 如Fe 、He 、C 、Si *在元素符号前加上数字后只能有微观意义,没有宏观意义,如3O :只表示3个氧原子 +12 2 8 2 原子核 核内质子数 第一电子层 最外层上有2个电子 (带 电) (不带电)(带 电) 原子 原子核 电子 质子 中子 正 负 表示某种元素 表示该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如O : 氧元素 一个氧原子

人教版初三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一、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例如水、二氧化碳、氢气、氧气等物质 2、由原子构成的物质: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等物质 3、有离子构成的物质:氯化钠NaCl 硫酸锌ZnSO4(显著特征:含有SO4 CO3 NO3 OH NH4 PO Cl等原子团) 4 4、物质构成的描述:物质由××分子(或原子、离子)构成。例如:铁由铁原子构成;氧 气由氧分子构成。氯化钠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 二、分子 1、基本性质:⑴质量、体积都很小; ⑵在不停地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例:水的挥发、品红的扩散、闻到气味等; ⑶分子间存在间隔。同一物质气态时分子间隔最大,固体时分子间隔最小;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变小的缘故。 ⑷同种物质间分子的性质相同,不同物质间分子的性质不同。 分子相同物质相同,分子不同物质不同 2、分子的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 分子构成的描述:①××分子由××原子和××原子构成。 例如: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②一个××分子由几个××原子和几个××原子构成。 例如:一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二个氢原子构成 3、含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例:氢分子是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水分子是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4、从分子和原子角度来区别下列几组概念 ⑴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种类不变。 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 (学会从分子和原子的角度描述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⑵纯净物与混合物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⑶单质与化合物 单质的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化合物的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 三、原子

三年级数学易错题整理汇总

一、 1、32×30积的末尾有()个0,25×20积的末尾有()个0。 2、125×8的末尾有()个0, 3、28×50的积的末尾有()个0。14×50的积的末尾有()个0。 4、470×30的积的末尾有()个0,250×4的积的末尾有()个0。 5、15×80的积的末尾有()个0。25×40的积的末尾有()个0。 二、 1、537÷5的商是()位数。581÷4的商是()位数,387÷9的商是()位数。 2、486÷6的商的最高位在()位上,商是()位数。 3、288÷3商的最高位在()位,商是()位数。 4、239÷8的商大约是(),57×32的积大约是()。 5、72×33的积是()位数,最高位是()位。 6、65×24的积是()位数,积的个位上是()。 7、在竖式 6 5 中,6与2相乘表示的是()。 ×2 8 三、 1、下午3时和晚上10时,用24时计时法表示分别是()和()。 2、晚上9时用24时计时法表示是(),15时用普通计时法表示是()。 3、下午4时和晚上11时,用24时计时法表示分别是()和()。 4、下午1时用24时计时法表示是(),20:30用普通计时法表示为()。 5、21时是晚上()时,下午4时用24时计时法表示是()时。 6、上午9时用24时计时法表示是(),13时用普通计时法表示是()。 7、晚上8:30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为(),14:00用普通计时法表示为()。 8、六一汇演从8:30开始,经过1小时40分钟结束,结束的时刻是()。 9、一节课从8:45开始到9:25结束,一共上了()分钟。 10、妈妈每天工作8小时,早上8:00上班,中午休息2小时,妈妈下班时刻是()。 11、张师傅每天上午8:00上班,下午5:00下班,中午休息1小时,张师傅一天工作()小时。 四、 1、今年的一、二、三月共有()天,明年的一二三月共有()天。 2、去年是2016年,去年的2月份有()天,全年有()天。 3、闰年的上半年有()天,闰年的下半年有()天。 4、平年的上半年有()天,平年的下半年有()天。 5、2017年是()年,这年的1、2、3月共有()天。 6、今年的2月有()天,全年有()天。从今往后的第一个闰年是()年。 7、2016年的第一季度共()天,2017年的第一季度共()天。

初中化学知识点归纳: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一节分子和原子 一、分子和原子的异同 分子原子 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 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性 质 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同种粒子的化学性质相同。联 系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区 别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以再分。 备注1.所有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和硅是由原子构成的,其他大多数物质是 由分子构成的。 2.在受热的情况下,粒子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 3.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原因是构成物质的粒子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 4.气体容易压缩是因为构成气体的粒子的间隔较大。 5.不同液体混合后总体积小于原体积的和,说明粒子间是有间隔的。 6.一种物质如果由分子构成,那么保持它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分子;如果它由原 子构成,那么保持它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原子。 二、验证分子运动的探究实验 【实验操作】如右图,取适量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烧杯A中的酚酞溶液由上至下逐渐变红。 【实验结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注意事项】浓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浓氨水具有挥发性, 能挥发出氨气。 三、从微观角度解释问题 1.用分子观点解释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水蒸发时水分子的间隔变大,但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化,故为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变化,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电解水时水分子变成了新物质的分子,故为化学变化) 2.纯净物和混合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区别: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 种分子构成。 3.分子和原子的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同种原子结合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原子结合 成化合物分子。 4.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5.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裂变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物质的

(完整版)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练习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归纳 课题1、分子和原子 1、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水(H2O)、二氧化碳(CO2)、氢气(H2)氧气(O2)氮气(N2)氧化汞(HgO)等由分子构成。金属(如Fe、Hg、Mg等)、金刚石、石墨、硅(Si)、稀有气体(He、Ne、Ar)由原子构成。氯化钠(NaCl)、硫酸铜(CuSO4)等由离子构成。NaCl由Na+和Cl-构成。CuSO4由铜离子(Cu2+)和硫酸根(SO42-)构成。 2、分子的特征:①分子的质量、体积都很小。 ②分子总是在不停的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不管是气体、液体、还是固体的分子都在不停运动。把滴有酚酞溶液的蒸馏水(无色)的A烧杯和盛有浓氨水的B烧杯用大烧杯罩在一起,几分钟后,A烧杯中酚酞溶液变红,是因为氨分子从 A烧杯运动到 B烧杯形成氨水是酚酞溶液变红。 ③分子间有间隔,气态(填“固态”、“液态”或“气态”)分子间间隔较大。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是因为分子间隔受热时变大,遇冷时变小。物质发生物理变化(如水的三态变化、气体受热膨胀或被压缩)一般也是因为分子间间隔改变,而分子本身的大小、体积、分子数目都不改变。 ④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3、分子概念:①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最小的粒子。(其中的最小指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最小,而不是说分子的质量、体积最小) 例如:水的化学性质由水分子保持。对于由原子或离子的构成的物质,化学性质由其原子或离子保持,如汞(Hg)的化学性质由汞原子保持。氯化钠(NaCl)的化学性质由钠离子、氯离子保持(填离子符号)。 ②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能保持其物理性质。 4、分子由原子构成。如水分子(H2O)是由氢原子、氧原子构成的。一个二氧化碳(CO2)是由一个碳原子、一个氧原子构成的。一个氨分子(NH3)是由一个氮原子和3个氢原子构成的。 一个过氧化氢分子(H2O2)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的。 5、用分子的观点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化学变化有新的分子生成或是说分子的种类改变(而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不变)。物理变化分子和原子都不变。 6、用分子的观点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纯净物中含有一种分子分子,纯净物的组成、性质固定。混合物中含有不同种分子,混合物的组成不固定,混合物中各物质保持各自的性质。 用分子的观点解释化学变化(或是说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构成新分子或直接构成新物质 如: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这个化学变化,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每两个氢原子构成一个氢分子,每两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氧分子。氢气(H2)在氯气(Cl2)中燃烧生成氯化氢(HCl)这个化学反应:氢分子分解成氢原子,氯分子分解成氯原子,一个氢原子和一个氯原子构成一个氯化氢分子。在加热氧化汞(HgO)粉末时,氧化汞分子分解成汞原子和氧原子,汞原子直接构成汞,每两个氧原子 构成一个氧分子。 7、原子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的粒子。这里的最小粒子是指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不是说任何情况下都不可再分。 课题2、原子的结构 1、原子构成: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中子不带电。 2、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原子核内质子所带电荷与核外电子的电荷数量相等,电性相反。 3、在原子中:①质子数=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核带的正电荷数)=原子序数 ②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