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右旗自然概况

阿拉善右旗自然概况

阿拉善右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龙首山与合黎山北麓。地理坐标为北纬38°38’~42°02’,东经99°44’~104°38’。东靠阿拉善左旗,西接额济纳旗,南与甘肃省张掖、金昌、武威等三地(市)八县(区)接壤,北界蒙古国,边境线长45.25公里。全旗东西长415千米,南北宽375千米,总面积75226平方公里。2005年底全旗总人口23729人,其中女性11750人,少数民族7827人,非农业人口14777人,分别占总人口的49.5%、33.0%和62.3%。全旗人口自然增长率3.24‰。旗府所在地额肯呼都格镇是全旗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占地6平方公里,居民1.5万人,占全旗总人口的60%。

旗人民政府驻额肯呼都格镇,邮编:737300。代码:152922。区号:0483。拼音:Alashanyou Qi。

【行政区划】阿拉善右旗辖3个镇、2个苏木:额肯呼都格镇、雅布赖镇、阿拉腾敖包镇、孟根布拉格苏木、阿拉腾朝克苏木。设1个园区管委会、39个嘎查和9个居委会。

【历史沿革】旗因山得名,系“贺兰山”一名异译。系蒙古语,意为“金黄色的马”。一说意为“肘”。蒙古语称西为右。

今阿拉善右旗,古为禹贡雍之域,春秋时属秦,秦始皇时置北地郡,汉时属北地、武威、张掖三郡,晋为前凉、后凉、北凉所据,唐属河西节度使,宋景德中入于西夏,元隶甘肃行中书省,明永乐初为西部反剌地区,清康熙时和硕特部迁之。清王朝将阿拉善和硕特部

按内蒙古49旗之例,编为阿拉善和硕特旗,阿拉善旗由此始建,驻定远营(今巴彦浩特)。清代直属理藩院,中华民国时属蒙藏委员会管辖。

1949年9月,阿拉善旗和平解放,和硕特旗人民政府成立,归宁夏省管辖。1954年4月改名为宁夏省蒙古自治区,同年9月,宁夏省建制撤销,合并于甘肃省,改称甘肃省蒙古自治州。1955年,改称甘肃省巴彦浩特蒙族自治州。1956年4月,巴彦淖尔盟成立,下辖阿拉善旗、额济纳旗、磴口县和巴彦浩特市,归内蒙古自治区管辖。

1960年8月,中共阿拉善旗西部地区工作委员会成立,筹建阿拉善右旗,由巴彦淖尔盟、阿拉善旗双重领导。1961年4月22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10次会议通过《关于设立阿拉善左旗和阿拉善右旗,撤销阿拉善旗的决定》。同年5月25日,中共阿拉善旗西部地区工作委员会撤消,建立阿拉善右旗,驻呼和达布苏(今雅布赖盐场旧址)。

1965年9月,旗址迁至额肯呼都格。1969年7月,划归甘肃省武威地区管辖。1979年7月,重新划归内蒙古自治区。1980年4月,阿拉善盟成立,阿拉善右旗归阿拉善盟管辖至今。

【地形地貌】地势南高北低,总趋势西高东低,中间地段趋于缓冲。平均海拔1200~1400米。最高峰为龙首山的额莫勒其希力(撑山掌),海拔3052米。最低处为恩格日乌苏一带,海拔885米。境内南部、东南部、中部为山地,海拔高度1600~1900米,

有龙首山脉、合黎山,中部有雅布赖山脉,。西北部为巴丹吉林沙漠,海拔高度1400~1600米,最高达2040米。东部、北部、西部为戈壁荒漠、丘陵地带,海拔高度900~1500米。境内地貌为石质土中山地貌、石质土中低山地貌、石质土低山丘陵剥蚀地貌、沙丘地貌、沙土质丘陵低地和石质、石砾质戈壁等6种类型。其中沙漠占46.6%。

【气候资源】由于阿拉善右旗地处亚洲大陆腹地,远离海洋,受蒙新高压的影响,冬长,春、夏、秋短,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特点,十年九旱。

光能资源(1)太阳辐射。年辐射总量为153.1千卡/厘米2~153.4千卡/厘米2,系全区太阳总辐射量最高区,但其中光合有效辐射,仅占太阳总辐射的51%。天然草牧地的面积在全旗各类型的土地利用中占有绝对优势,然而,天然牧草对太阳光能利用率,较之农业产量更低,在牧草生长季节内只有102.2千卡,竟小于0.012%.在提高太阳光能利用率方面,只要采取选育或引种高光效农作物或牧草品种,提倡精耕细作,改造并充分利用对栽培作物(牧草)生长的有利环境因素等措施,是大有潜力可挖的。

(2)日照:额肯胡都格镇的常年日照时数为2885.4小时至3881.7小时,年平均日照时数为3104.6小时。常年日照百分率为63~78%,年平均日照百分率均为70%。日照时效和日照百允率都处于全区或全国的最高值区。但由于冷季时间长,生长期较短,致使日照时效的利用率偏低。

热量资源(1)温度:额肯呼都格镇的年平均气温为8.3℃,最高年平均气温与最低年平均气温相差l.8℃,年际变化较稳定,但最冷月(1月)与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的年较差则达32.6℃。年极端最高与最低气温的极值相差:额肯呼都格镇和中泉子分别为65.8℃及68.6℃,表明温度较差大。

在各农牧业界线温度中,稳定通过IO℃的终始期,额肯呼都格镇为4月22日,持续日数174天,累计积温3570.5℃。且全旗80%保证率的农牧业气候积温可达3800左右,可满足小麦、大麦及青稞等喜凉作物(或牧草)以及玉米、谷子等喜温作物对热量的需求。

(2)无霜冻期:额肯呼都格镇的初、终霜期最早与最晚间隔日数分别为240天及187天,平均间隔日数为212天.平均无霜期155天。可满足早熟农作物品种和部分晚熟农作物(或牧草)品种生育期的需要。

降水和蒸发(1)降水稀少,变率大,保证额低。额肯胡都格镇年平均降雨量为l13.6毫米,中泉子地区为80.3毫米。据额肯呼都格台站自1960年以来的观测资料表明:冬、春、夏、秋四季的平均降水量占年降水总量的百分比,分别为1,13,6.2和24。(7、8、9)3个月的平均降水量为77.1毫米,占全年的68%,且雨热同期,有效降水多.有利于农作物和牧草的生长并获得较高的生物产量。但由于降水的月际、年际变率大,且保证率低,所以,又构成了农牧业生产顺利发展的障碍因素。

(2)干燥度大,湿润度低、干湿状况不良。全旗干燥度为3.0,湿

润度很低,小于0.03,湿润状况属于干旱类型。

风能资源(1)起动风速日数多,分布不平衡,季节变化大。全年的起动风速可达210~260天之多,但分布很不平衡。总的趋势是高平原区大于山地和丘陵区。额肯呼都格地区多年来平均风速4.4米/秒,最大风速28米/秒,瞬时风速36米/秒。中泉子地区多年平均风速3.5米/秒,最大风速20米/秒。风能资源的季节性变化以3~6月份最大,5月份风速可达5.2米/秒。10~1月份最小。

(2)理想风能日数相对偏低,同样分布不均。全年的理想风能日数为100~150天,与起动风速日数相比,相对偏少,且分布上有着较明显的地区差异性。大体上为旗境内的西南部和东北部稍多,而中部较少。

气候灾害(1)干旱。有如下特征:

①波及范围广:全旗春季(3~5月)平均降水量只有14.8毫米,仅占年总降水量的13%,不但致使春旱严重,而且波及范围广,少者受旱灾区占全旗总面积的l/2至2/3,多者则以小、中、大旱不同程度地波及旗内全境。

②发生机率大:通过对额肯呼都格气象台站21年(1960~1980年)的观测统计资料进行分析,可发现按各时段分,21年中出现的干旱次数与频率分别为:春旱10次,频率47.6%;初夏旱13次,频率61.9%;伏秋旱6次,频率28.6%。

③持续时间长:据额肯呼都格气象站21年的观察资料分析,以春旱连初夏旱;初夏旱连伏秋旱,上年伏秋旱连春旱以及三个时段连

旱的形式出现的干旱就是13年。以中旱为例,21年中,干旱一年的占干旱年数的19%,连旱两个的占10%,连旱五年的占24%.最长的连旱达7年。

(2)大风和沙暴:大风一年四季均有出现,尤以春季的东南大风为甚。一般只刮几小时,但春季大风有时则连刮5、6天。旗境内分布为南部多于北部.平滩多于山地。额肯呼都格镇地区1960~1985年平均大风日数55.2天.最多年份达95天;中泉子地区年平均大风日数为19.1天(1969~1980年)。

(3)干热风,多出现在农历6月下旬至7月上旬,以高温、低湿并伴有偏东风三因子而形成。

(4)霜冻:多为“黑霜”。额肯呼都格镇平均初霜日期为10月6日,平均终霜日期为5月4日。无霜冻期为212天。

(5)寒潮:额肯呼都格地区平均每年出现寒潮2、3次,最多年份出现6次。出现机牢最多的为4月份,10月份次之,寒潮过程最大降温达22.8℃。

(6)暴雨:多出现在7~9月份的降雨集中期(3个月的降雨量为全年的67.9%)。

(7)冰雹:每年从夏初至秋收季节偶有发生。全年冰雹日数一般在1~2天。

【水资源】地表水旗境内的巴丹吉林沙漠中有湖泊113处.总水面面积71830.5亩。其中淡水湖泊12处,水深2~6米,水面面积1819.5亩,水量727万米3。

大气降水稀少,时空分布不平衡。额肯呼都格地区常年降水量为59.2~188.1毫米,在时问和空间上分布都很不均衡,大体上南部多于中部,而以北部和西北部最少。全旗年平均降水总量为826315万米3。

地表水奇缺,径流总量极小。全旗境内产流沟谷多分布在南部的龙首山、东北部的雅布赖山以及海拔相对稍高的丘陵区,其中,龙首山、桃花拉山的多年平均径流深为12毫米,雅布赖山的多年平均径流深为10毫米。旗内主要产流沟谷的年平均径流总量为1771.71万米3。

地下水地下水相对较丰富,水质差:全旗地下水资源的储量是较可观的,单孔涌水量一般在10~1000米,/日之间。旗内地下水动储量(天然补给量)为18662.4万米3/年,其中承压水储量59037万米3/年。水质差,仅有屈指可数的部分地区其地下水的矿化度为l克/升,而更广泛的是矿化度在1~3克/升的徽成水和3克/升以上的成水,有的甚至达10~15克/升。

【土壤资源】土壤类型多佯,地带性差异明显,有利于区域农牧业优势的发挥,但土地资源的农业利用率不高,垦殖率更低。

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有利于放牧场的调剂,但农牧林用地结构和产值构成很不协调.单位农业用地面积产值偏低。

阿拉善右旗土地资源利用中的不利因素尚有:次生盐渍化严重、有机质含量极低,肥力贫瘠、沙漠化面积大等等。

土壤具有明显的荒漠土特征,土壤划分为10个土类、17个亚类、

27个土属。

【生物资源】植物资源阿拉善右旗植物资源丰富。野生植物分属62科,216属,482种。其中蕨类植物4科、4属、4种;裸子植物3科、4属、8种;被子植物55科、208属、470种。林木植物有梭梭、青海云杉等十几种,饲用植物有绵蓬、芦苇等80多种,药用植物有肉苁蓉、麻黄、甘草、锁阳等120多种。

野生动物资源盘羊:别名大头羊,牛科。分布于雅布赖山和巴音温都日山(北大山),分布面积2262公里2,密度0.002~0.354只/公里2。

鹅喉羚:别名长尾黄羊.牛科。主要分布于本旗的滩区,稀见于山前低丘间。分布面积18909公里2,密度0.07~0.51只/公里2。

岩羊:当地土名又称青羊、石羊,牛科。多分布在本旗的龙首山、桃花拉山,稀见于巴音温都日山。

大天鹅:分布于本旗巴丹吉林沙漠腹地的较大绿洲。分布面积18.2公里2,密度2.5只/公里2。

此外,本旗尚有狐狸、旱獭、石鸡、兔及沙鸡等野生动物资源。

【农牧业资源】农牧业用地至2005年地有耕地面积3140公顷,播种面积公顷,有效灌溉面积3460公顷,林地面积484.7万亩,天然草场面积449.94万公顷。可利用天然草场面积284.93万公顷,种植业集中分布在额镇、雅镇境内。

森林资源全旗森林资源属缺树少林地区,森林资源覆盖率仅为1.39%。另外,全旗后备土地资源丰富,但宜林性质较差。

草地资源全旗一级地类8个,二级地类32个。牧业用地主要集中在旗境东部、东南部苏木。

(1)天然草地:

①面积广、质证低,生产力不高且变幅大。

②草地类型多,荒漠草地所占比重大。

③野生植物种属较多.但牧草所占成份少。全旗天然草地上的野生植物有482种,隶属于62科,216属。其中,菊科85种.禾本科73种,藜科41种,豆科39种、蔷薇科21种,其余57科含有223种.但饲用野生牧草只有174种。占全部野生植物种数的36.1%。

(2)天然打草地:

全旗已围封天然打草地15处,旗境内面积最大的天然打草场为阿拉腾敖包的巴兴高勒。

(3)半人工草地

(4)人工草地

3. 野生植物资源

①药作野生植物:

甘草:别名甜草苗,豆科。多分布在旗境北部巴丹吉林沙漠南沿或沙漠内绿洲外围。

麻黄:麻黄科,药用有两个种,即草麻黄和木贼麻黄,在本旗均有分布,但以草麻黄分布较广而产量亦高。

肉苁容:别名大芸,列当科。分布于本旗西部和北部的天然梭梭林内。

锁阳:锁阳科,广布于全旗固定或半固定沙丘上的白刺群落出现地带,产量甚高。

②野生纤维植物:全旗利用价值较高的野生纤维植物为:禾木科的芨芨草、芦苇、香蒲科的蒲草以及鸢尾科的马蔺。

③野生食用植物资源

沙蓬:一或二年生草本、藜科,别名沙米。全旗均有分布.多见于复沙地或沙丘间。

白沙蒿:别名籽蒿,菊科。分布于本旗北部各苏木的低矮沙丘上或冲沟两侧的沙滩地。

蒙古葱:别名沙葱,百合科,广布于全旗各苏木。

发菜:念珠藻科,分布于本旗部分苏木的低山丘陵或具黑漆皮的细粒石滩地和戈壁。

牲畜存栏头数

单位:万头(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