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_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美术_程式与意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程式与意蕴--中国传统绘画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产生、类别、技法,感受不同题材在表现中的程式与意蕴。
掌握部分程式的特点和简单鉴赏方式。
2.过程与方法: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以课件讲解、课前预习和前面课程相关的穿插为引,赏析本课课本挑选的部分作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提升民族自信、精神风貌及文化内涵。
感受作品中作者的情感态度。
达到能审美、会审美、懂审美的审美修养,悟懂然后转换运用到日常中去。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中国传统绘画的画面程式感,对作品意蕴达到基本的认识,从而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2.教学难点:熟练掌握鉴赏和体会中国传统绘画的鉴赏方式,尽可能精确体会作者的作画意图。
教学设计1.回顾导入回顾第一课:为什么学习美术鉴赏回顾第二课:美术鉴赏的四步法作用:能在接下来欣赏作品的过程中运用部分四步法的环节进行鉴赏。
2.中国传统绘画的产生通过不同的载体逐渐形成(器物大地岩石帛画壁画绢画)图片欣赏,分析在什么活动中开始产生绘画。
民族风格逐渐独立出来形成中国传统绘画。
作用: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传统绘画的产生是通过祭祀祈福活动等带有宗教和巫术活动中产生的,让学生对时代特征有一定的掌握。
带领学生进入本节内容并激发学生兴趣。
3.介绍中国画基本的题材、技法与工具作用:在进入鉴赏之前让学生对中国画呈现的内容有一定的认识。
4.山水画--天人合一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
作用:通过王微的这句话去体会物我之间的关系,从而进入对创作理念的思考之中。
三远法郭熙(程式)作用:让学生了解山水画的构图方法,并结合不同构图的作品去体会山水的主观和趣味的意蕴。
高远:巍峨高耸深渊:层峦起伏平远:苍茫悠长5.人物画--以形写神问题:为何注重传神?结合《韩熙载夜宴图》讲授。
以顾恺之引入,回顾纪律片《洛神赋图》,为何传神的关键在于眼睛之上。
比较内在心理和外在表情的关联。
通过《李白行吟图》《张卿子像》对比分析画法、诗人和医生的气质特点,体会人物画的程式与意蕴。
中国工艺美术教学反思

中国工艺美术教学反思中国工艺美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代代传承,积淀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智慧。
然而,在当代社会,中国工艺美术教学却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教学内容、方法和环境三个方面对中国工艺美术教学进行反思,并探讨如何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有才华的工艺美术人才。
一、教学内容的反思目前中国工艺美术教学的内容主要围绕着传统工艺技法的学习和实践展开,虽然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但却有些过于注重技术的传授,忽视了创新和设计的培养。
传统工艺技法的学习固然重要,但在当代社会,工艺美术的发展与创新密不可分。
因此,教学内容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设计能力,让他们能够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创造出更具时代特色的作品。
此外,中国工艺美术教学的内容还应该更加多样化。
在教学中,除了传统的瓷器、织绣、木雕等工艺品的制作,还应该涵盖当代工艺美术的发展,例如陶瓷艺术、珠宝设计、玻璃工艺等,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空间,培养出更有创造力和竞争力的工艺美术人才。
二、教学方法的反思当前中国工艺美术教学主要以传统的示范教学为主,教师注重将技法传授给学生,学生则被动地接收。
这种教学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有一定的帮助,但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却有限。
要提高中国工艺美术教学的质量,就需要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
可以引入项目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通过研究、调研、设计和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同时,加强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环节,让学生与真实的工艺美术生产环境接触,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和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
另外,借助现代技术手段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可以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创造出更加真实和逼真的教学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工艺美术的知识和技能。
三、教学环境的反思教学环境是中国工艺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创作效果。
然而,当前的教学环境在一些方面仍存在不足。
高中美术_《中国传统绘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和鉴赏能力。
只是缺乏系统的引导。
由于平时接触有限,高中生普遍缺乏美术必备的知识与技能,还不能以专业的美术语言和视角去评价作品。
所以,在美术鉴赏课中,一些基本的美术语言、概念、范畴、分类等这些基础知识的讲授,虽然貌似简单,却是必不可少的,必须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答案或界限。
使他们即清楚又明白的了解美术的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才能够谈论鉴赏,并通过鉴赏获得美的享受。
兴趣是最好老师,通过欣赏更多的作品了解更多的画家故事,学生的认知能力会不断提高,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绘画之间的联系,产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效果分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预设的教学目标基本完成,每位学生都参与到了课前准备和课堂展示内容之中,学习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基础知识和表现技法。
通过对经典作品的解读与赏析,理解传统绘画的精神内涵,完成对作品的审美判断,并获得审美享受。
能够分析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特点及时代特征,认识中国画的艺术形式与审美特色,丰富自身的审美体验。
在对中国画作品的欣赏与评述中,学生感受到画家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
体会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和审美文化内涵,陶冶爱国主义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达成审美情感的升华。
在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活动中,突出每位学生的个性特点。
学生运用中国画的美术语言,创作出了具有一定思想和文化内涵的作品。
学生积极思考,大胆畅谈,勇于表现。
在课堂上,创作出了不少优秀作品。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逐渐形成从文化角度,分析和理解美术作品,了解美术与自然及文化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再次意识到中国传统绘画是在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文明的体现,从而坚定文化自信。
教材分析:本单元是高中美术鉴赏模块的第二单元,整个单元通过对名家作品的分析,从而理解笔墨韵味给人带来的美感。
通过画家对用笔用墨、用色等相关内容的鉴赏学习,认识中国画笔法墨法的独特表现力,进而理解中国画艺术所承载的思想境界与审美理想,学会从多个角度欣赏与认识中国画作品,逐步提高视觉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高中美术_【课堂实录】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掇英之陶与瓷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掇英之陶与瓷》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美术鉴赏》第15课一、课时: 2课时二、课堂教学思路通过学习中西传统工艺美术特点,使学生明白是中西传统工艺美术两个不同的表现形式。
在教学中注意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找到中西传统工艺美术所追求的艺术目标。
本节课客容量大,分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的陶与瓷。
三、课型鉴赏课四、教学目标使学生通过对中西传统工艺美术的了解,深化对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含义的认识。
了解不同民族的文明传统和审美理想在工艺美术中的体现。
培养学生欣赏工艺美术品的能力,提高艺术修养。
通过学习理解中西传统工艺美术手法得异与同,提高审美意识,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五、教学重点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的陶器、瓷器不同时期的不同风格特点,以及青铜器的代表;西方传统工艺美术的古希腊瓶画和玻璃的介绍、欣赏。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纹样以动物、植物为主,西方传统工艺美术常在作品上装饰人的形象。
中西方共同的工艺思想:实用性与审美特征相统一。
六、教学难点如何认识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善于因材施艺,作品达到浑然天成、巧夺天工的艺术境界;西方人以“人的尺度”作为工艺审美的原则。
就本课时所学内容而言不同时期的陶与瓷的代表及各自特征较为难掌握。
七、教学方法展示法、讲授法、比较法、评价法等八、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及教材、道具九、教学过程(见课堂实录及电子教案)十、总结与评价《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掇英之陶与瓷》学情分析陶器和瓷器在学生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关于陶器和瓷器的性质及原材料、工具以及工艺技法等方面的了解学生还是有一定的基础,这对于本节课来说是一个有利的因素。
但是,学生对于古代的陶器与瓷器的诞生、发展及传承还是比较陌生的,尤其是涉及到文化的因素,学生可能就更不易理解。
因此,教师在准备本节课的时候就要针对以上不利因素作相应的准备。
如资料、道具、教法等各个方面,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与理解本节课的内容。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教学设计与反思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教材分析《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介绍了中国古代的青铜、陶、瓷、漆器和玉器这五类最具代表性的工艺美术品种,通过对一些经典性作品的分析,集中展现了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教材内容繁多,历史跨度大。
如果在一节课中面面俱到,很难做到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尤其要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理解”。
根据学生、学校和当地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改变和再创造。
” 因此,我在这节课中只安排了其中的两个门类进行对比、鉴赏。
并将青铜艺术的重点锁定在青铜器上。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器、陶瓷、漆器和玉器的辉煌成就及各自的艺术特色。
2. 培养独立思索、综合地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对祖国优秀的传统艺术的认知,进行文化寻根,从而树立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重点:中国古代青铜器和玉器的特点及代表作品赏析。
难点:理解中国古代青铜器和玉器所隐含的传统文化意蕴。
教学设计指导思想:努力体现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的教学理念,打破学科本位的壁垒,促成学生自觉实现各科知识的融汇贯通。
将美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而非孤立的造型艺术,真正实现高中美术鉴赏课的人文学科性质。
三、教学实施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课前提供一件青铜器和一件玉器的图片给学生传看。
给学生提供了直观感受的机会,使将要进行的鉴赏和学生自身的经验认识连接起来;再则为进入中国古代青铜器和玉器的鉴赏状态做了心理上的准备。
上课师生互致问候后,询问学生“这是什么?”以高中生的知识经验,得出正确答案并不困难。
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古代工艺美术重要的分类。
有:青铜、陶、瓷、漆器和玉器这五类最具代表性的工艺美术品种一、先介绍:陶、瓷、漆器的特点:陶瓷器1 原料不同(陶:粘土瓷:瓷土)烧制温度不同(陶:1000度以下瓷:1200度以上)质地不同(陶:质地疏松瓷:质地细腻)4 用釉不同(陶:无釉或低温釉瓷:高温琉璃釉)欣赏彩陶作品,分析其造型、纹饰、色彩的特点瓷器:1 青瓷与白瓷2 宋代著名瓷窑的瓷器3 青花与釉里红4 五彩,斗彩及珐琅彩。
高中美术_第九课 中国古代绘画撷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中国古代山水画》教学设计一、设计背景1、教学对象:高二学生2、学科:高中美术3、课时:2课时4、课前准备:(1)网上查阅资料,搜集各时期山水画经典作品,了解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文化和艺术特色。
(2)课前依据学案自主学习,夯实基础部分,完成对基础知识的勾画。
(3)在自主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完成思考探究、能力提升,并将不能解决的或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汇报给学科组长。
独立认真完成深度思考上的问题,充分做好上课的准备。
二、教材分析本课是人美版普通高中美术鉴赏课本第九课第四部分中国古代山水画。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对意境的创造是山水画家毕生追求的艺术境界。
本课的设置,旨在引导学生从感受中国山山水水的美感入手,进而了解认识山水画所表现的艺术特色,感受山水画独特的艺术美感。
了解画家是怎样通过笔墨的运用、构图(章法)的安排、虚实的处理来实现对意境的营造的。
本课主要通过对画家营造意境的不同方式作详细介绍,使学生掌握欣赏山水画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对古代山水画的爱好和兴趣,并使学生了解古代山水画是罕见的艺术珍宝,是我们的财富和骄傲。
因此,希望本课的学习在带给学生精神愉悦的同时把祖先的宝贵遗产传承下去。
让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滋养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三、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够①初步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的艺术特色,和山水画的创作步骤,②理解并认识常用的山石皴法③知道山水画的几种类别。
2.情感目标: ①通过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学习鉴赏,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使命感;②通过对山水画的鉴赏,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性情,发展个性心理品质,从审美的角度启发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和态度,在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提高基本的艺术素质和欣赏绘画能力的同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3.能力目标:①通过本课学习,能够理解和辨识中国山水画的“三远法”②能够识别常见皴法和几种类别。
③尝试用专业术语鉴赏山水画。
四、重点难点对于山水画“意境”的理解,领会意境的营造在古代山水画中独特的内涵。
高中美术_中西传统工艺美术掇英——中国古代青铜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一)课标分析:通过学习、分析和探究,我认为新课标对高中美术鉴赏课的学习建议和要求如下:1.强调理解祖国优秀艺术,尊重世界多元文化,将中国美术放在世界美术的大背景下,凸显中华美术的审美品格、创作思维与历史成就特点。
2.强调学习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提高美术素养。
立足于比较学习,强化学生方法自觉性。
3.强调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比较鉴赏,学会清晰、主动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锻炼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克服单向思维的局限,从而帮助他们在表达自己的看法和倾听他人观点的过程中建立与人交往的经验和自信。
4.强调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并通过包括网络在内的多种途径收集美术资料,运用于美术鉴赏活动。
5.强调对当地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并要求能够积极参与美术鉴赏活动。
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二)教材特点分析:新课改后的美术鉴赏课程,打破了传统美术欣赏课程的美术类别或美术史的编排方式,每一课都按照一个主题从中西比较的视角鉴赏不同民族的审美趣味。
从作品形式看涵盖了中国画、油画、版画以及建筑、雕塑、工艺、民间美术、电脑美术、园林等。
教材内容的这种变化,使美术教学的课堂容量变的更加庞大。
[容易出现的教学问题]:如作品挖掘肤浅,课堂结构散乱,教学目标自然难于达成。
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反映冷漠,师生互动缺失和学生对作品分析的肤浅,使得美术的审美教育流于形式。
[解决办法]:正如德国教育家根舍因的范例教学论所描述:在现代知识量无限膨胀的背景下,要提倡“角落教学”,在学校教学中应该注意学生的心智特点,选择一种具有共性,而且能激发学生兴趣,能起到“以点带面”作用的一种个案作为范例,使学生从典型范例中发现所属知识的规律,获得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过程始终处于演变之中,具有“迁移效应”,是一种开放式教学。
尹少淳教授也认为初中美术是“走马观花”,而高中美术教学则是有选择的“下马赏花”,是一个由博返约的过程,是学生兴趣相对集中的过程。
高中美术_中国古代陶瓷艺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中国古代陶瓷艺术(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古代陶瓷的历史,懂得陶与瓷之间的区别,了解瓷器的基本常识;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从器皿的外形、纹饰、及釉色等方面欣赏陶瓷艺术的方法,培养学生鉴赏陶瓷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陶瓷给人的外在美感和陶瓷文化的精神底蕴,在欣赏陶瓷文化的过程中,认识中国陶瓷艺术在人类文化史上所作出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了解中国陶瓷的生产和发展,瓷器与陶器的区别以及瓷器的造型、装饰、釉色和艺术特点;教学难点:四大名窑的主要特征以及有关历史知识和历史背景,文化背景,让学生掌握具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具,采用欣赏与评述、引导与启发、归纳与总结相结合的方法。
学法引导:引导学生采用观赏观察,实践,讨论归纳的方法学习。
课程资源开发:影像、地方美术资源等。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相关民陶瓷图片资料、陶泥等;学生准备:收集陶瓷图片资料及文学作品,陶艺工具等。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课题(时间:5分钟)(一)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探究课题.教师设置疑问,我们身边有很多陶瓷制品,想一想,说一说,你见过哪些?学生回答。
(二) 学生领会新课意图,教师出示“China”一词,提出问题:这个单词除了有中国的意思还可以翻译成什么?学生回答,从而引入课题,激发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时间:35分钟)(一)、简单介绍陶瓷的起源、陶瓷的发展过程、古人制作陶瓷的方法及流程、陶与瓷的区别;教师通过提问、齐读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梳理知识点。
(二)、瓷的地域形象——南青北白1、观看一段关于陶瓷的视频,激发学生兴趣继续探究陶瓷的艺术特点;2、详细介绍南方青瓷的唐越窑青釉海棠式碗和北方白瓷的唐邢窑白釉皮囊壶(穿插小视频欣赏唐越窑青釉海棠式碗);3、最后分别欣赏越窑青瓷和邢窑白瓷,学习其艺术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一、导入通过播放的流动图片引出中国古代工艺,让学生列出工艺美术的种类,并讨论自己所熟知的工艺品类,引出本课的主题。
二、狞厉之美——青铜艺术青铜器铸造最高水平体现在商周时期,本小节通过三个之最来帮助学生了解青铜器的时代特征及象征意义。
1、司母戊鼎商扩充知识:饕餮纹学生思考:在中国古代的青铜器纹饰中饕餮纹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它到底是何种神兽,为什么会受到古代帝王的喜爱呢?2、四羊方尊商3、虢季子白盘西周4、学生分析:长信宫灯西汉教师播放视频,详细了解长信宫灯的科学原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三、蜚声海外的中国丝绸通过丝绸的质地分类:锦、绫、纱、绢、罗、绸、缎让学生说出锦在丝绸中的重要地位,与学生互动列举与锦相关的词语,以此引出锦中之宝。
1、联珠骑士猎狮纹锦唐2、卷草凤纹锦唐四、中华民族童年时代的艺术明珠——彩陶艺术分析了解彩陶艺术的两段重要时期及代表作品1、仰韶文化人面鱼纹盆2、马家窑文化米字纹瓮五、瓦瓯胜金瓯——陶瓷艺术1、教师课件列出陶瓷艺术的发展史2、东汉时期的单色瓷,课件展示其相关图片3、宋朝的五大名窑4、青花瓷学生讨论青花瓷的特点及烧制过程,教师播放视频将精美的青花瓷展现于学生眼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青花瓷是本小节的重点,将视频、图片、学生讨论穿插进行,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元青花作品分析:青花缠枝牡丹纹罐5、明、清时期的代表性瓷器六、君子比德于玉——古代玉器播放图片临沂层山出土的两件玉器:玉斗、玉带钩,从身边的事物出发,激发学生的兴趣。
导入本环节作品分析:1、新石器时代——玉龙商代——玉凤2、白玉雕桐荫仕女七、随堂小测以历届高考中出现的题目为主,在巩固本课知识之余又可以通过高考命题引起学生的重视教师总结学情分析:对于00后高一年级学生而言,大部分学生都表现出了积极向上的学习精神,看到工艺美术品种都眼前一亮,因为新鲜对于“工艺美术”一词只能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得到一点认知,所以,通过各类工艺品的造型、装饰,领会其审美特点及文化内涵成为本课难点,教学过程中通过丰富的历史资料、历史图片、视频或音频来丰富教材内容,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时代背景,促进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工艺美术。
效果分析:学生通过预习与本课学习,快速掌握了知识点,知识目标达成度良好。
能够从史料中获得更多地历史信息,自主联系教材内容。
在学习过程中提高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视频和音频资料,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加深了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认识,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陶冶情操,提高艺术素养和对工艺美术的审美感知能力。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主要类型、发展概况、主要成就及重要的工艺品种。
包括青铜、丝绸、彩陶、陶瓷、玉器等几大类。
第一类:青铜器青铜器铸造最高水平体现在商周时期,本小节通过三最(最大的鼎、最大的尊、最大的盘)来帮助学生了解青铜器的时代特征及象征意义。
第二类:丝绸通过丝绸的质地分类:锦、绫、纱、绢、罗、绸、缎让学生说出锦在丝绸中的重要地位,与学生互动列举与锦相关的词语,以此引出锦中之宝。
第三类:彩陶中华民族童年时代的艺术明珠,分析了解彩陶艺术的两段重要时期及代表作品1、仰韶文化人面鱼纹盆2、马家窑文化米字纹瓮第四类:陶瓷陶瓷的发展史,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第五类:玉器临沂层山出土的两件玉器:玉斗、玉带钩,从身边的事物出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新石器时代《玉龙》、商代《玉凤》。
总结:通过各类工艺品的造型、装饰,领会其审美特点及文化内涵。
第15课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一、选择题:1.青铜是红铜_与__锡________的合金。
2.长信宫灯出土在河北省____满城___县,它以_青铜鎏金工艺制成。
3.青花以_____钴_____为呈色剂,它的成批出现在_____元代_____代。
4.汉代丝绸最流行的纹样是___云气纹_______纹,而在几何纹中,___双菱纹_______纹最常见。
5.宋代除了五大名窑外,还有一些非常有名的民间窑场,比如北方的耀州窑、和南方的建窑、江西的吉州窑。
6.青花瓷以 __钴____为呈色剂,效果一般为白地____青__ 花。
7、青铜器在物理和化学性能上有硬度高和熔点低的特点。
8、1969年甘肃武威雷台东汉墓出土的马踏飞燕铜塑是一件极为珍贵的青铜工艺品。
9、隋代的陶瓷,在除了传统的青瓷在南北各地继续生产外,唐三彩也烧制成功,这是一项突出的成就10、唐三彩的制品,可分为__ 器皿 _、__ 人物 / 动物 _三类。
11、舞蹈纹彩陶盆是一件马家窑型的彩陶。
12、彩陶的制作方法是用手捏制制的,黑陶的制作方法是轮制制的。
13、宋代五大名窑为定、汝、官、哥、钧。
14、元代时创烧青花、釉里红,到明代时成为全国制瓷中心的是景德镇窑。
15、司母戊鼎是我国目前所知最大的一件青铜器。
16、隋唐时期,陶瓷形成“南青北白”的局面:南指越窑窑;北指刑窑窑。
17、宋瓷中乳浊釉中含铜,青中泛红,犹如天空的晚霞的是钧窑窑。
18、景泰蓝,又名“铜胎掐丝珐琅”,是一种瓷铜结合的独特工艺品。
71、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铅釉彩釉陶器器。
因为它经常用黄、绿、褐等色釉,在器皿上构成花朵、斑点或几何纹等各种色彩斑斓的色釉装饰,所以称为三彩19、一种绘有黑色、红色的装饰花纹的红褐色或棕黄色的陶器称为彩陶。
20、人面鱼纹是半坡型彩陶最具代表性的装饰纹样。
21、元代时创烧青花、釉里红,到明代时成为全国制瓷中心的是景德镇窑。
22、司母戊鼎是我国目前所知最大的一件青铜器。
工业的发达。
二、判断题1.蛋壳陶是黑陶的别称。
( X )2.殷墟妇好墓出土了大批青铜器和漆器。
( X )3.青铜器在西周时代开始出现长篇铭文。
( V )4.窑变指钧釉器物上的黑色斑纹。
( X )5.中国的彩陶主要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
( V )6.商代玉器以器皿居多。
( X )7.汝窑瓷器多带有精美的装饰。
( X )8.汉代丝绸最流行的纹样是信期纹。
( V )9.彩陶是秦汉时期流行的一种烧后再绘花纹的陶器。
( X )10.彩绘陶主要用于陪葬。
( V)11.汉代青铜器常常素面无纹。
(V )12.彩绘是汉代漆器的主要装饰方法。
( V)13.彩绘陶是战国时期较为杰出的一种陶器,其主要用于陪葬。
(X )14.彩陶是秦汉时期流行的一种烧后再绘花纹的陶器。
( V)15.从元代开始,景德镇已经逐渐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确立了瓷都的地位。
( V)16.司母戊鼎是商代晚期作品。
( V)五、简答1、简要回答宋代哥窑(官窑、均窑、定窑、汝窑、龙泉、耀州、磁州窑、建窑、吉州窑)的艺术特点。
它不以装饰为重,耀州窑青瓷胎厚,花纹深刻,纹饰有坡度,具有浑厚、粗放的民间艺术特色。
定窑白瓷,瓷釉层薄,滑腻滋润,釉色白中透着微黄,定窑的刻印装饰纹样在白釉中掩映生辉,别具一格,所烧白釉黑花瓶最有特色,磁州窑瓷器装饰手法多样,有刻画、剔花、剔刻填花、珍珠地、“铁釉画花”等。
建州黑2、以作品为例分析商代晚期青铜器的主要特点。
(42)商代晚期的作品代表有司母戊鼎。
这个时期青铜器的主要特点有:(一)图案纹样以单独适合纹样为主。
司母戊鼎就是以饕餮纹为主。
(二)图案纹样多采用对称的格式。
因为鼎是祭器,兽面的正面对称表现可以更强烈的衬托出它肃穆威严的气氛。
另外,司母戊鼎使用模块制作花纹,用对称的方法,能做到工整和准确。
(三)商代的装饰多采用主地纹结合。
司母戊鼎以饕餮纹作为主纹,以回纹作为底纹。
(四)运用刻花。
3、试述宋瓷的艺术特点(178)(1)突破“南青北白”的局面(2)品类繁多,器型多样。
最受还应的有“梅瓶”、“玉壶春”等(3)釉色优美,以典雅含蓄,高贵朴实,有类玉的效果,以单色瓷为主(除钧窑)。
体现了儒文化所提倡的简洁素雅之美,有明显的民族精神体现。
(4)装饰方法有印花、画花、刻花、剔花、贴花、镂花等,图案以花鸟虫鱼等为主,造型,色彩,纹样追求完整、意境、气韵。
7、青花瓷在哪个朝代广为流传?青花瓷有何特点?元代,元青花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
青花虽只用一种色彩,但是由于调料的浓淡,用色的层次,而能呈现出及其丰富多彩的艺术效果。
青花既简朴而又华美,即繁复而又统一,它如同民间蓝印花布一样具有质朴、淳厚、典雅的艺术特色。
为广大人民所喜爱。
课后反思:本课重点是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中具有突出成就的陶瓷工艺的发展概况、基本特点及时代风格进行深入的理解、概括。
难点是结合时代背景及文化内涵对各类工艺品进行欣赏、体会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与我国文化的密切联系。
本课的自我反馈部分,对于很多课外知识学生接触太少。
督促学生按时完成本课测评题目,重点讲解难点和易错点。
课标分析教材分析:《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是高中美术课本中第十五课,在本书中占着非常重要的位子,工艺美术作为一个古老的文明对于我们了解和研究历史都是非常有用的,学好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不仅可以更深刻的了解中国古代文化,还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心,提升民族自豪感。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主要类型、发展状况、突出成就及重要的工艺品种的基本特征有所了解。
2、过程和方法目标:学会欣赏工艺美术,对工艺美术有所了解、认识,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的目的。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领会陶瓷、青铜、玉器、漆器等工艺品种独特的审美意蕴及其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认识到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成就卓著,在中国人的物质文化生活中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也对丰富世界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做出了重要贡献。
最终达到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认识,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陶冶情操,提高艺术素养和对工艺美术的审美感知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主要类别、突出成就,把握其发展概况及时代风貌。
教学难点:通过各类工艺品的造型、装饰,领会其审美特点及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