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书院匾额
学达性天——精选推荐

学达性天“学达性天”是清康熙皇帝为表彰书院对传承理学,培养人才的贡献,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御赐给岳麓书院等处的匾额。
据《皇清文献通考》卷七十三载:“(康熙)二十五年,颁发御书‘学达性天’四字匾额于宋儒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邵雍、朱熹祠堂及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
”“学达性天”的渊薮分为“学达”和“性天”。
“学达”语出《论语》:“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知我者其天乎!”“学达”的含义就是“下学上达”。
“性天”语出《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学达性天”主要是指通过教育达到“性”与“天”合。
《中庸》曰:“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易经》云:“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据《说文解字》所释,“上施下效”谓之教,“养子作善”谓之育。
中国传统之教育实质上是一种成“人”的教育。
就其最高目标而言,这里的“人”应是尽性全德之人,即圣贤者。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天人合一的理念高屋建瓴,认为天人之性是一体的,那才是人最深层次的本质。
故而先哲们一再强调“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学达性天是千古学人孜孜以求的境界。
“天道酬勤、天经地义、替天行道、天作之合、天从人愿”等词语寄寓着天性与人性、天道与人道的统一。
“学达性天”这种教育理念在别的文化系统也有所体现。
古希腊时期的苏格拉底所说的学习乃是“精神接生术”,柏拉图所说的知识乃是灵魂的“回忆说”,在很大程度上类似于“学达性天”。
杜威说:“有一个假定,相信社会条件决定教育目的。
……这是谬说。
教育是自治的,应该自由决定它自己的目的,自己的目标。
离开教育的作用,从外部资源去借用目的,就是放弃教育的事业。
”“教师总是真正上帝的代言者,真正天国的引路人。
”这与“学达性天”如出一辙。
人的自由发展既是人类的美好理想,也是人类的现实追求。
岳麓书院御书楼简介

岳麓书院御书楼简介岳麓书院御书楼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下,是中国古代书院建筑的代表之一。
这座建筑依山而筑,与岳麓山的自然景观相得益彰,为岳麓山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御书楼建于明代,原为明代万历年间的建筑,后经多次修缮和扩建,成为了今天的规模。
整个建筑群占地面积广阔,包括大门、正厅、东西厢房以及后花园等部分。
御书楼的建筑风格主要体现了明代的特色,结构严谨而庄重,给人一种肃穆的感觉。
大门是御书楼的入口,门前有一条宽阔的石板路,两旁种植着参天大树,给人一种庄重肃穆的氛围。
门上悬挂着一块红色的匾额,上书“岳麓书院”四个大字,显得庄重而又气派。
进入大门,就是御书楼的正厅。
正厅是御书楼的核心部分,是举行重要活动和仪式的地方。
正厅宽敞明亮,整个空间布局合理,大量使用红木和石材,给人一种豪华而又庄重的感觉。
正厅内有许多古代文人的字画和书法作品,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正厅两旁是东西厢房,这些厢房是供学生休息和学习的地方。
东厢房是男生的休息室,西厢房是女生的休息室。
厢房内配有床铺、书桌和书柜等设施,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安静和舒适的学习环境。
御书楼的后花园是一片绿草如茵的草坪,周围种植着各种花草树木。
花园内有一条小溪流过,溪水清澈见底,给人一种宁静和祥和的感觉。
花园中间有一座小亭子,亭子上种满了葡萄藤,夏天时藤蔓垂下,犹如一片翠绿的海洋,给人一种凉爽的感觉。
除了建筑本身,岳麓书院御书楼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书院内保存着许多古代文人的手迹和文物,这些珍贵的文物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宝贵资料。
书院内还设有展览馆,展示了湖南省的历史文化和岳麓书院的发展历程。
岳麓书院御书楼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也是湖南省的一张名片。
它不仅是一座古代建筑,更是一座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瑰宝。
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御书楼的存在,不仅为人们展示了古代文人的风采,也为后人提供了一个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场所。
岳麓书院景色描写

岳麓书院景色描写岳麓书院位于湖南长沙市岳麓山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古代书院之一。
这座古老的书院以其秀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让我们一起走进岳麓书院,领略这里独特的景色。
一踏入书院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树成荫的庭院。
院内的青石板路通往四面八方,花坛中的鲜花争相开放,散发出阵阵芬芳。
在这片绿意盎然的环境中,人们仿佛置身于一片世外桃源之中,心情不由得舒畅起来。
穿过庭院,前方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群。
这些建筑采用典型的南方园林建筑风格,建筑物主要由木质结构构成,巧妙地融入了周围的自然环境。
院内的小桥流水,曲径通幽,处处彰显着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
在这里,人们可以尽情地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忘却尘世的喧嚣。
沿着曲径蜿蜒而上,便能来到书院的主要建筑群。
这些建筑古朴典雅,气势宏伟,展现出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书院的大门上方悬挂着一块巨大的匾额,上书“岳麓书院”四个金色大字,气势磅礴。
门内的正厅是书院的核心区域,正厅内陈列着大量的文物和古籍,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底蕴。
穿过正厅,来到书院的后院,迎面而来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坪。
草坪上绿草如茵,蔚蓝的天空映衬着雪白的云朵,让人心旷神怡。
在这里,人们可以选择一块石头坐下来,感受阳光的温暖,听着鸟儿的鸣叫声,放松身心,享受宁静的时光。
除了建筑风景,岳麓书院还有许多自然景观值得一提。
书院周围环绕着青山绿水,呈现出山水相映的美景。
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山下的湖水波光粼粼,构成了一幅幅如诗如画的美景。
站在书院的高处,远眺湖泊和山脉,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岳麓书院的景色如诗如画,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来寻找灵感。
这里曾经孕育了许多文化名人,他们在这里汲取了灵感,创作出许多卓越的作品。
乘着书院的历史积淀和浓厚的文化氛围,岳麓书院成为了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场所之一。
岳麓书院景色如诗如画,让人流连忘返。
这里不仅有自然的美景,还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走进岳麓书院,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和艺术的魅力。
岳麓书院的牌匾楹联

岳麓书院的牌匾楹联摘要:一、岳麓书院简介1.地理位置2.历史背景3.文化底蕴二、岳麓书院牌匾楹联的特点1.牌匾的由来与意义2.楹联的内容与寓意3.牌匾与楹联的相互呼应三、岳麓书院牌匾楹联的文化价值1.传承古代文化2.弘扬儒家精神3.激发学术氛围四、岳麓书院牌匾楹联对现代社会的启示1.传统文化的重要性2.人文精神的培养3.学府的使命与责任正文:岳麓书院,位于我国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下,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学府。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更是现今湖南大学的前身。
岳麓书院的牌匾楹联是其文化象征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岳麓书院的牌匾,是由著名书法家、文学家、历史学家颜真卿所题写。
牌匾上的“岳麓书院”四个字,笔力遒劲,气度恢宏,既展现了岳麓书院的悠久历史,又彰显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块牌匾悬挂在岳麓书院的正门上方,为书院增添了一份庄重肃穆的气氛。
岳麓书院的楹联,内容丰富,寓意深远。
其中最为著名的一副楹联是:“山水有灵,岳麓钟英;圣贤有作,朱张阐微。
”这副楹联既表现了岳麓书院所处的山水之美,又强调了书院培养人才的使命。
此外,楹联还巧妙地将书院的两位创办人朱熹和张栻的名字嵌入其中,进一步突显了岳麓书院传承儒家文化的责任。
岳麓书院的牌匾与楹联相互呼应,相得益彰。
牌匾的庄重与楹联的雅致共同构成了岳麓书院独特的文化氛围。
在这里,师生们既能感受到古代文化的厚重,又能沐浴在儒家精神的熏陶之中。
岳麓书院的牌匾楹联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传统文化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作用不可忽视。
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其次,人文精神的培养是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岳麓书院的牌匾楹联提醒我们,学府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地方,更是培养具有人文素养、肩负社会责任的人才的摇篮。
最后,学府应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与责任。
正如岳麓书院的牌匾楹联所展示的,学府应秉承儒家精神,为社会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
总之,岳麓书院的牌匾楹联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它见证了我国古代书院制度的辉煌,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养料。
岳麓书院景点介绍详细

岳麓书院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麓山路(湖南大学内),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四大书院之一。
岳麓书院始建于北宋年间,历经多次修缮和扩建,如今已成为一座集文化、教育和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景区。
以下是岳麓书院的详细景点介绍:1. 头门:是岳麓书院的正门,也是书院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头门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是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
门上悬挂着“岳麓书院”四个大字,由清代书法家张之洞所题。
2. 大门:是岳麓书院的第二道门,门额上刻有“天下名山”四个大字。
进入大门后,可以看到一块石碑,上面刻有“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字样,是清代学者曾国藩所题。
3. 二门:是岳麓书院的第三道门,门上刻有“岳麓书院”四个大字。
门两侧有两座石狮,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4. 讲堂:是岳麓书院的主体建筑之一,是书院的核心教学区域。
讲堂分为前中后三进,共有七十多间教室,可容纳上千名学生同时上课。
讲堂内有一块巨大的石碑,上面刻有“天下为公”四个大字,是清代学者张之洞所题。
5. 教学斋:是岳麓书院的学生宿舍,共有五百多间,可以容纳数千名学生居住。
教学斋内环境幽静,是学习和研究的好地方。
6. 半学斋:是岳麓书院的辅助教学区域,是学生自习和讨论的场所。
半学斋内环境清幽,是学习和思考的好地方。
7. 湘水校经堂:是岳麓书院的藏书楼,共有数万册古籍,包括许多稀世珍本和孤本。
湘水校经堂内环境幽静,是研究和阅读的好地方。
8. 明伦堂:是岳麓书院的会议室和礼堂,是书院举行各种会议和活动的场所。
明伦堂内装饰华丽,气势恢宏。
9. 百泉轩:是岳麓书院的园林景观,是书院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百泉轩内有数百个泉眼,泉水清澈见底,是游客休闲和拍照的好地方。
10. 御书楼:是岳麓书院的藏书楼,是书院的另一座重要建筑。
御书楼内有大量珍贵文献和古籍,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资料。
除了以上景点外,岳麓书院还有许多其他的建筑和景观,如文昌阁、百草园、岳麓山等,都值得游客前来参观和欣赏。
千年学府岳麓书院

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岳麓书院,坐落于湘水之滨,南岳之麓,四周林木荫翳,院内幽静雅致。
一千多年来,众多博学鸿儒在这里开坛设讲,湖湘文化也由此形成。
今天,它仍然延续着教学功能,是湖南大学的一部分。
无论对于古代的儒生还是今天的学子,这里都实在是一个读书的好地方。
而从岳麓书院的地位和影响来看,这里又绝不仅仅是一个读书的地方。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走进岳麓书院,远远地就看见大门两侧白底黑字的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比上面宋真宗御笔题写的“岳麓书院”匾额还要引人注目。
湖南人的文化自信在这八个大字中彰显无遗。
岳麓书院建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历经宋、元、明、清各代,长盛不衰。
清末,在兴办新式学堂、废除科举的大潮中,岳麓书院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尔后相继改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工业专门学校,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
历经千年,弦歌不绝,故世称“千年学府”。
门口这副楹联却不是一开始就挂上去的。
清嘉庆十七至二十二年(公元1812-1817年),袁名曜任岳麓书院山长(唐五代学人在山中办书院,掌教者称山长。
到南宋及元,官立书院,设山长,讲学以外,总领院务。
清乾隆改称院长,清末仍用旧名)。
门人请其撰题大门楹联,袁以“惟楚有材”为上联,令学生们应对。
“惟楚有材”,典出《左传》,原句是:“虽楚有材,晋实用之。
”学生们正苦思冥想之际,明经(贡生的尊称)张中阶对道:“于斯为盛。
”这一句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这副著名的流水对就此撰成,常有湖南人引以为傲。
岳麓书院院长朱汉民认为,人们对此有误读。
这副楹联的意思应该是楚国出人才,这个时代很盛,而不是这个地方很盛。
不过,4月9日,前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参观岳麓书院时说:“岳麓书院也好,湖南也好,是完全担得起的。
”岳麓书院的雏形始于唐代,由僧人智旋等人在岳麓山蟒蛇洞附近建立了类似于学斋一样的书院府,麓山寺碑至今留存。
到宋太宗时期,潭州(今长沙)太守朱洞沿袭旧学斋办起了书院,最先称之为岳麓山书院,后改名为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历史介绍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出处 湖湘精神与经世致用

岳麓书院1.岳麓书院历史沿革相关资料查找【前期】岳麓山自古就是文化名山。
西晋以前为道士活动地,曾建有万寿宫、崇真观等。
西晋武帝泰始四年(268 年)麓山寺创立,仍保存完好。
东晋陶侃曾建杉庵读书于此。
六朝建道林寺。
唐代马燧建“道林精舍”。
唐末五代智璇等二僧为“思儒者之道”,在麓山寺下,“割地建屋”,建起了“以居士类”的学舍,岳麓书院就是在智办学的基础上“因袭增拓”而诞生的。
[1]岳麓书院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原僧人办学的遗址上,即岳麓山下的抱黄洞附近正式建立起了岳麓书院。
北宋大中祥符(1008-1017)年间,岳麓书院进入了北宋的鼎盛时期。
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亲自召见山长周式,对周式兴学颇为嘉许,亲书“岳麓书院”匾额。
书院所存明代“岳麓书院”刻石,便是当年宋真宗的手迹。
在周式执掌下,岳麓书院的从学人数和院舍规模都有很大发展,遂成为天下四大书院之一。
关于“四大书院”有多种说法,但唯有岳麓为诸家共推,反映了古之学者对岳麓的推崇。
两宋之交,岳麓书院遭战火洗劫,乾道元年(1165年)湖南安抚使知潭州刘珙重建岳麓书院。
他还延聘著名理学家张栻主教岳麓,更加强了岳麓书院在南宋教育和学术上的地位。
张栻主教期间,以反对科举利禄之学、培养传道济民的人才为办学的指导思想,培养出了一批如吴猎、赵方、游九言、陈琦等经世之才的优秀学生。
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朱熹来访,与张栻论学,举行了历史上有名的“朱张会讲”。
前来听讲者络绎不绝,,时人描绘“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
这次会讲,也推动了宋代理学和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所以不仅是长沙,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一件盛事。
朱张会讲之后,岳麓书院名声更加远播,元代理学家吴澄在《重建岳麓书院记》中说:“自此之后,岳麓之为岳麓,非前之岳麓矣!”绍熙五年(1194年),在岳麓会讲27年之后,朱熹任湖南安抚使,再次来到潭州,重整岳麓书院,颁行《朱子书院教条》。
“千年学府”岳麓书院13副经典对联欣赏,大开眼界

“千年学府”岳麓书院13副经典对联欣赏,大开眼界书院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独特的教育机构,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对中国封建社会教育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而在书院文化中,对联又是一个重要部分,是千载中华人文思想的积淀。
今天,历史妞就和各位一起回顾一下古代著名书院——岳麓书院的那些经典对联。
1、大门位于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是宋代四大书院之一,始建于公元976年,至今已有长达1041年的历史。
千百年来,在岳麓书院的大门上一直挂着一幅非常大气的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这副对联是清嘉庆年间,时任岳麓书院山长(古代称书院院长为“山长”)袁名曜和贡生张中阶吟就的。
当时,有人请袁名曜撰题大门联,袁名曜便以“惟楚有材”为上联,并嘱咐诸生应对。
正当大家还在沉思的时候,张中阶来了,弄清楚怎么回事之后,张中阶应声对出了下联“于斯为盛”。
实际上,“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均取自古语。
上联“惟楚有材”典出《左传》,原句是“虽楚有材,晋实用之”;下联“于斯为盛”则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全联的意思或可理解为:楚地真是出人才的地方啊,岳麓书院更是英才汇聚。
可惜的是,这副千古名联在抗日战争期间被日军的飞机炸毁了,现存的对联是1984年根据历史照片复制而成的。
除此之外,在大门的两壁还有一副对联,联曰:“治无古今,育才是急,莫漫观四海潮流千秋讲院;学有因革,通变为雄,试忖度朱张意气毛蔡风神”。
这幅对联当中的“朱张”即指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和张栻两位大儒;“毛蔡”则指当时名冠潇湘的毛泽东与蔡和森,当时毛泽东与蔡和森常聚会在岳麓书院的爱晚亭下纵谈时局、探求真理。
这副对联的大意是:无论是古代还是今天,治理国家的急迫任务是培养人才,切不可忽视世界历史潮流和千年学府的讲学传统;治学要掌握传承和革新的辩证关系,把握如何变化才是英雄人物,试想一想,朱熹张栻的治学精神和毛泽东蔡和森的经世风格不是很值得后人思考和学习吗?2.头/前门1985年,在修复岳麓书院院前围墙时,在院前增设了头/前门(正式进入书院的第一道门),与赫曦台相连系,既富空间变化,又存前门之意,且便于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书院建筑
布局上采用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院落形式,除了 营造一种庄严、神妙、幽远的纵深感和视觉效应之外, 还体现了儒家文化尊卑有序、等级有别、主次鲜明的 社会伦理关系 。 岳麓书院古建筑群分为教学、藏书、祭祀、园林、 纪念五大类别。
1、教学建筑 : 大门、二门、讲堂 、教学斋/半学斋 、湘水校经堂 2、藏书建筑 :
一、岳麓书院的历史
1、前期 二僧办学
唐末五代,智璿(璇)二 僧在此办学,建屋置书, 为岳麓书院正式创建奠定 了基础,实为书院的前身。
北宋初创
开宝九年(公元976年),由 潭州太守朱洞正式创建岳麓书院。 有讲堂五间,斋舍五十二间。咸平 二年(公元999年),太守李允则 扩建书楼、礼殿,形成讲学、藏书、 供祀的基本规制。
宋真宗召见山长周式
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 岳麓书院山长周式因学行兼优、 办学卓著,受宋真宗召见,并 赐内府书籍和“岳麓书院”匾 额,书院之名开始闻名天下, 有“潇湘洙泗 ”之誉。在周式 执掌下,书院的办学规模有了 很大发展,岳麓书院也成为全 国四大书院之一。
洙泗 :洙水和泗水。古时二水自今山东省泗水县北
的学风。培养的著名学生有郭嵩焘、左宗棠等。
赫曦台 :山长罗典重赴鹿鸣宴时,有一道士蘸黄泥水在右墙一笔挥
就一个"寿"字,后为求两壁对称,罗典在左壁补书了一个"福"字。
濂溪祠: 祭祀北宋著名哲学家周敦颐。 四箴亭: 祭祀北宋哲学家、教育家、理学的奠基人程颢、程颐。 崇道祠:
合流而下,至曲阜北,又分为二水,洙水在北,泗水在 南。孔子在洙泗之间聚徒讲学。后以"洙泗"代称孔子及 儒家。
四大书院:
河南嵩阳书院
湖南岳麓书院
河南睢阳书院
江西白鹿洞书院
朱张会讲
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朱熹来访,与山长张栻论 学,史称“朱张会讲”。这次会讲,推动了宋代理学和中 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一件盛事。
两把椅子?
4)教学斋和半学斋 :
讲堂两旁有南北二斋,分别为教学斋和半学斋 。 他们是昔日师生的居舍,过去学生大量的活动时间就 是在这里自修。 “教学斋”斋名出自《礼记· 学记》, “半学斋”斋名出自《尚书· 说命下》,工专时期毛 泽东、蔡和森曾多次寓居半学斋,今有专室纪念。
5)湘水校经堂:
现存建筑位于讲堂左侧。湖南巡抚吴荣光创办湘水 校经堂,目的是为了矫正当时书院教育中专重科举的 陋习,培养通经史、识时务的经世致用人才,树立新
2、魏源: 近代启蒙思想家,代表作《海国图志》。
3、曾国藩: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历任两江总督、直
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
4、左宗棠:湘军重要首领,领军收复新疆,历任两江
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军机大臣。
5、郭嵩焘: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外交大使。
6、熊希龄:北洋政府国务总理 。
7、杨昌济:著名教育家,毛泽东岳父。
御书楼
3、祭祀建筑 :
文庙 、濂溪祠 、四箴亭 、崇道祠 、六君子堂 、船山祠
4、园林建筑 : 麓山寺碑 、百泉轩 、碑廊 、爱晚亭 、柳塘烟晓 、风荷 晚香 、自卑亭 、竹林冬翠 5、纪念建筑 :
赫曦台 、山斋旧址 、杉庵
教学建筑
1)大门:又名“中门”,门
额“岳麓书院”为宋真宗赐书, 大门两旁悬挂有对联“惟楚有 材,于斯为盛”,为清嘉庆年 间山长袁名曜与贡生张中阶合 撰而成。上联出自《左传· 襄公 二十六年》,下联出自《论 语· 泰伯》,道出了岳麓书院英 材辈出的历史事实。
在朱张会讲27年之后,朱熹任湖南安抚使,再次来 到潭州,重整岳麓书院,颁行《朱子书院教条》。经 过他的整治,岳麓书院再次进入到繁盛时期,理学史 上颇负盛名的“湖湘学派”即发展于此。
2、中期(明朝)
明代岳麓学术仍以朱张之学为正宗。正德以后,王阳明 及其弟子先后至此讲学,传播心学。
3、后期(清朝)
校,1926年正式定名湖南大
学。 思考:为什么岳麓书院被 称为“千年学府”?
二、著名生徒
古谚云:“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明清至民国 初期是岳麓书院培养人才的黄金时期 ,余秋雨评价说: “你看整整一个清代,那些需要费脑子的事情,不就被 这个山间庭院吞吐得差不多了?”
1、王夫之
衡阳人。因晚年筑 室于衡阳县石船山 下,潜心著述,人 称船山先生。明末 清初杰出的哲学家、 思想家。
清代朝廷为褒扬岳麓办学之功,先后赐“学达性天”、
“道南正脉”匾额,书院办学呈蓬勃发展景象 。 道光年间,巡抚吴荣光于书院内创立湘水校经堂,首 开书院教学改革之风。清末,维新变法思潮的兴起,书院 也开始了新学的传播。
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 1903年)改为湖南高等学堂, 尔后相继改为湖南高等师范 学校、湖南公立一为“学达性天”,由康熙皇帝御赐,意在勉励学子 张扬理学,加强自身修养,原额被毁,1983年依康熙字迹 重刻;
二为“道南正脉”,由乾隆皇帝御赐,它是皇帝对岳 麓书院传播理学的最高评价,表明了岳麓书院在中国理学 传播史上的地位,此额为原物。
讲堂屏壁正面刻有《岳麓书院记》,张栻所撰,是 书院培养人才的基本大纲。 四周墙壁的“忠孝廉节”碑由朱熹手书、清代山长 欧阳厚均镌刻, “整齐严肃”碑由清代山长欧阳正焕 手书、欧阳厚均镌刻。
2)二门:
门额正上方悬有“名山坛席”匾,撰者无考。两旁 有对联“纳于大麓;藏之名山”,上联出自《尚书· 舜 典》,下联出自《汉书· 司马迁传》,意为岳麓书院被浩 瀚的林木所掩映,藏在地阔物博的岳麓山中。撰联人为 清末(湖南高等学堂)学监程颂万。 二门背面有“潇湘槐市”匾。原为清代学监程颂万 撰书,毁于抗战,现匾为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民盟中央主席楚图南补书。“潇湘”泛指湖南,“潇湘 槐市”是说岳麓书院是湖南文人、学者聚集的场所,有 如汉代长安太学槐市之盛。
3)讲堂:
讲堂位于书院的中心位置,是书院教学和举行重大活动 的场所,也是书院的核心部分。南宋时,著名理学家张栻、 朱熹曾在此举行“会讲”,开中国书院会讲之先河。 檐前悬有“实事求是”匾。民国初期湖南工专校长宾步
程撰。“实事求是”源于《汉书· 河间献王刘德传》,校
长将其作为校训,旨在教育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