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微血管形成与肿瘤转移

恶性肿瘤微血管形成与肿瘤转移
恶性肿瘤微血管形成与肿瘤转移

恶性肿瘤微血管形成与肿瘤转移

瘤组织的增殖失控、瘤细胞的分化异常、瘤细胞具有侵袭和转移能力是恶性肿瘤最基本的生物学特性,而侵袭和转移又是恶性肿瘤细胞威胁患者健康乃至生命的主要原因。肿瘤转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原发部位的肿瘤穿过组织基底膜,避开机体免疫反应,穿过血管和淋巴管进入新组织实质,肿瘤血管形成,而后形成转移灶等一系列表型的改变。当大部分肿瘤患者确诊时,可能早已发生了少数肿瘤细胞或微型灶的远处转移,只是由于病灶太小而不能检测到。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针对远处病灶中肿瘤细胞的生长、肿瘤血管的形成和肿瘤细胞的克隆化形成较大转移灶的治疗方法才是有效的。Steeg等[1]认为研究肿瘤转移应把主要精力放在肿瘤转移过程的最后阶段。而肿瘤微血管形成在肿瘤转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1 肿瘤血管新生的提出

早在1863年Virchow就注意到恶性肿瘤组织中血管数目增多、发生卷曲和扩张并集中于肿瘤边缘的现象。1945年Algire提出了“肿瘤血管生成”或“血管新生化”概念。但一般认为,对血管生成重要性的认识,特别是提出“肿瘤生长依赖于血管生成”观点,始于1971年Folkman对肿瘤血管生成的研究报道。

2 肿瘤微血管的结构及功能特点

新生血管分布于肿瘤生长活跃的间质中,恶性肿瘤中血管床的重大结构特点就是从口径较细小,较均一的毛细血管床变为扩张、窦状不成熟的血管,而且数目众多,分支紊乱,管腔不规则,具有丰富的动静脉结合枝。内皮细胞为多层,血管有大量的桥和间隙,还存在细胞内和跨细胞的孔,缺乏完整的基底膜,使得血管的通透性相对失控。肿瘤组织内新生血管网总长度随肿瘤体积的增大呈现幂级扩大,供应肿瘤的初始血压也呈幂级升高,肿瘤的血供由弥散状态变为灌注状态,导致肿瘤血供丰富。

由于肿瘤血管的结构特点,使肿瘤的新生血管较成熟血管更具有渗透性,肿瘤细胞更易进入血流。故此肿瘤新生血管的增多增加了肿瘤细胞进入血液循环的机会。此外,新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降解酶,可使肿瘤细胞逃逸入血,增大肿瘤转移的机会。

研究发现,在某些肿瘤(黑色素细胞瘤、肺泡癌等)中新生血管壁往往由肿瘤细胞和内皮细胞共同组成,甚至由肿瘤细胞围成一个中空的腔而模拟成血管,这也可能是某些抗肿瘤血管新生治疗失败的原因之一[2]。

3 肿瘤新生血管形成与肿瘤转移的临床研究

肿瘤转移过程开始时,若没有肿瘤血管的形成,肿瘤细胞极少能够进入血液。新生毛细血管由于基底膜不完整且存在渗漏现象,使其比成熟血管更易让肿瘤细

肿瘤的几种转移途径

一肿瘤的转移途径: 1 淋巴道转移:(癌多见)。原发癌的细胞随淋巴引流,由近及远转移到各级淋巴结,也可能超级转移;或因癌阻碍顺行的淋巴引流而发生逆向转移。转移癌在淋巴结发展时,淋巴结肿大且变硬,起初尚可活动,癌侵越包膜后趋向固定,转移癌阻碍局部组 织淋巴引流,可能引起皮肤、皮下或肢体的淋巴水肿;如:乳腺癌同侧腋窝淋巴结;肺癌肺门、支气管旁淋巴结;鼻咽癌同侧颈淋巴结。 2 血道转移:癌细胞进入血管随血流转移至远隔部位如肺、肝、骨、脑等处,形成继 发性肿瘤;如:瘤细胞静脉肺和肝等(最多见),形成边缘整齐、散在、多发的球形结节,中央常发生坏死,近脏器表面形成“癌脐”。 3种植性转移:内脏器官的肿瘤,侵犯浆膜后,瘤细胞脱落入体腔,种植在浆膜面 上。如:肺癌胸膜腔;消化道癌或卵巢癌腹膜腔。 形态:浆膜增厚,表面癌结,血性积液,脱落细胞学检查可见癌细胞。 4.直接转移:随着肿瘤体积不断增大,肿瘤细胞可沿周围正常组织的薄弱处,直接延伸,侵入并破坏邻近组织或器官。如:直肠癌前列腺、膀胱、子宫及阴道壁等。 二此例的转移方式: 1.胃卵巢:种植性转移,胃癌浸透到脏器外表面时,随着呼吸或肠蠕动等相应的摩擦,可脱落到体腔继续生长 2.胃、肝、肺淋巴结:淋巴道转移,肿瘤细胞侵入淋巴管后,随淋巴液转移到淋巴结,在淋巴结内生长形成转移瘤,淋巴结肿大且变硬 3.胃肺、肝脏:血道转移,肿瘤细胞侵入血管后,随血流转移到全身各处称血道转移。侵入人体静脉系统的肿瘤细胞,先转移到肺,再经心脏扩散到全身各脏器。消化 道的恶性肿瘤常入侵门静脉系统转移到肝脏。 三 (1)阻塞和压迫:肿瘤的阻塞压迫发展迅速,程度也高,如肝肿大可以压迫神经;淋巴结肿大变硬,淋巴回流受阻。 (2)破坏所在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如肝癌由于肝细胞破坏和肝内胆管阻塞,可引起全身性黄疸。 (3)侵袭破坏邻近器官:如胃癌可穿胃壁,侵犯胃周围的器官。

恶性肿瘤骨转移该如何治疗

恶性肿瘤骨转移该如何治疗? 全网发布:2011-06-23 21:36?发表者:陈小兵?4378人已访问 骨是恶性肿瘤远处转移的好发部位之一。恶性肿瘤细胞转移至骨组织时,引起骨破坏和一系列的症状,最后导致病人生活质量的严重下降。转移性骨肿瘤出现骨痛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肿瘤细胞介导的化学物质刺激或细胞浸润,蔓延至骨膜或者扩散至神经组织而致持续性骨痛。(2)肿瘤的机械性压迫引起骨组织变薄所致;大的转移灶,骨皮质张力增加,引起骨痛。(3)骨转移癌灶部位炎症反应,炎症介质可激活和致敏关节感觉,从而招致疼痛加剧。在骨转移的治疗上要有以下认识:①恶性肿瘤病人出现骨转移是常见的现象;②骨转移产生的疼痛需要立即治疗;③单纯骨转移的病人生存期要长于内脏转移的病人;④骨转移病人症状的出现,要比肺转移及肝转移早,症状亦较之严重。 治疗上强调综合治疗,下面五种手段联合运用,环环相扣,相得益彰: (一) 药物治疗 疼痛的药物治疗应采取个体化按时给药的原则。给药途径有口服、通过皮肤、直肠、持续的皮下、静脉内注射和髓内注射方式。可合并使用抗抑郁药、皮质类固醇和抗惊厥药加强止痛疗效。根据原发肿瘤的生物学特征,可采用不同的化疗方案及激素治疗,如对乳腺癌、小细胞肺癌、恶性淋巴瘤、前列腺癌等所发生的骨转移,采用针对原发病灶治疗敏感的化疗方案,对骨转移灶也能起到治疗作用,而对激素类药物治疗有效的肿瘤,如乳腺癌、前列腺癌等应用内分泌治疗对骨转移灶也会有一定的疗效。双膦酸盐类药物如帕米膦酸二钠、唑来膦酸等是破骨细胞的强力抑制剂,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并诱导破骨细胞凋亡,抑制破骨细胞及肿瘤细胞释放疼痛递质。孙辉等报道应用该类药物治疗骨转移瘤疼痛均达到80%以上的有效率。高钙血症会影响10%~40%的癌症患者。高钙血症的常见并发症状为厌食、恶心、呕吐和多尿、脱水以及便秘等。神志模糊也是常见的症状,可以发展到行动迟缓和昏迷。二膦酸盐治疗是抗高钙血症的主要治疗手段,能够使70%~100%恶性高钙血症患者的血浆钙离子浓

宫颈癌的转移途径

宫颈癌起病隐匿,早期不易发现,随着病情进展,当出现明显症状时已经进入晚期。宫颈癌到了晚期容易出现各个器官的转移,引起相应的症状,给病人带来极大的痛苦,甚至威胁到生命。那宫颈癌的转移途径有哪些呢? 一、直接蔓延:直接蔓延是最常见的宫颈癌转移扩散形式。癌瘤可直接蔓延或循淋巴管浸润而侵犯邻近的组织和器官。 1 向外向下浸润至阴道穹窿及阴道壁因前穹窿较浅,故前阴道壁常常较后壁受侵为早。有时阴道壁的浸润呈间隔状,癌细胞可沿阴道粘膜下的淋巴组织播散,在离宫颈较远处出现孤立的转移灶。 2 癌瘤向两侧蔓延至宫旁和盆壁组织由于宫旁组织疏松,淋巴管极丰富,癌瘤一旦穿破宫颈肌膜,即可沿宫旁迅速扩散,累及主韧带、骶韧带,甚至盆壁组织。当输尿管受到浸润或压迫造成梗阻时,可引起肾盂输尿管积水。 3 癌瘤自颈管内向上侵犯可蔓延至宫体颈管型发生的机会较多。 4 邻近器官的侵犯晚期宫颈癌向前可侵犯膀胱,向后可侵及直肠。由于膀胱与宫颈较直肠与宫颈的关系更加密切,往往先穿过阴道前壁侵犯膀胱,再向后穿破阴道直肠隔,累及直肠。但侵犯直肠较少见。 二、淋巴转移:淋巴转移是宫颈癌转移扩散最重要的途径。一般是沿宫颈旁淋巴管先转移至闭孔、髂内及髂外等区域淋巴结,而后再转移至髂总、骶前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晚期患者可远处转移至锁骨上淋巴结或深浅腹股沟淋巴结。 当宫颈癌晚期出现癌细胞转移时,此时的治疗就不仅仅局限在转移肿瘤的治疗上,而应是注重患者的全身性治疗,做到全面预防宫颈癌的复发转移。如中药三联平衡疗法可以对整个患者身体机理调节,可起到明显的增效减毒的作用,保证治疗方案的顺利进行。 以上内容就是对“宫颈癌的转移途径”的简单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专家提醒,女性朋友一旦出现上述异常症状,应尽早到好的医院做检查,一旦确诊应立即配合医生治疗。切不可盲目用药,更不要失去治疗的信心。

恶性肿瘤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5例

恶性肿瘤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5例 【论文关键词】恶性肿瘤;下肢;深静脉血栓 【论文摘要】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不正常的凝结,好发于下肢。其发病原因为静脉内膜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导致以上发病原因的因素多种多样,在此报告我科近1年来收治的5例恶性肿瘤病人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例,并分析DVT 危险因素。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为临床常见病,主要表现为患肢肿胀,周径增粗,疼痛或压痛,皮肤色素沉着,行走后患肢易疲劳或肿胀加重,约半数或以上的下肢DVT患者无自觉临床症状和明显体征。发病原因为血流滞缓、血液高凝、血管壁损伤。①导致血流瘀滞状态的因素有:久病卧床、外伤、骨折、较大的手术、妊娠、分娩、长途乘车或飞机久坐不动、或长时间的静坐及下蹲位;②导致血液高凝状态的因素有:脱水,较大的手术,雌激素治疗,恶性肿瘤,高脂血症,怀孕;③导致血管壁损伤的因素有:由于机械性损伤、化学性损伤、感染性损伤等导致静脉内膜受损产生凝血因子,最终形成血栓。 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除少数自行消融或局限于发生部位外,大部分扩展至整个肢体深静脉主干,若不及时诊断和处理,多演变为血栓形成后遗症,长期影响患者的工作;部分会并发肺栓塞,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甚至死亡。 现报告我科近1年来收治的5例恶性肿瘤病人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例,并分析DVT危险因素。

1病例报告 患者黄XX,男性,40岁,主因“左下肢疼痛、肿胀9个月”入院。发病前“膀胱癌”手术后6年,入院后行腹腔CT提示:左侧盆腔髂窝内占位性病变(但患者拒绝进一步检查);下肢静脉血管彩超示:左股总静脉部分血栓形成(基本再通)。诊断为“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给予抗凝、活血化瘀通络治疗,左下肢症状好转后出院,半年后死亡。 患者孙XX,女,63岁,主因“左下肢肿胀,疼痛30天”入院。发病前2年发现“直肠癌”,行手术及术后化疗,发病前2个月查出“肺转移癌”,行化疗治疗。入院时查下肢静脉彩超:左侧髂总静脉、股总静脉血栓形成。诊断为“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给予中药活血化瘀治疗,左下肢症状好转后出院。出院半年后死亡。 患者夏某,男,73岁,主因“左膝以下疼痛、发凉5天”入院。发病前“胆囊癌”、“肝脏转移癌”病史1个月,未行任何治疗。入院后查下肢静脉彩超:双侧股总静脉瓣返流(轻度),左侧股浅静脉附壁血栓形成。诊断为“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给予抗凝、活血化瘀通络等治疗,左下肢症状改善不明显,1个月后患者死亡。 患者吕某,女,55岁,主因“左下肢肿胀、麻木8天,加重1天”收入院。发病前“直肠癌经腹会阴联合根治术”后1个月。血管彩超:左股总、股浅、腘静脉内血栓形成,左胫后、胫前静脉内低回声(血栓不除外)。诊断为“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入院后给予活血化瘀通络、抗凝、溶栓、降纤等综合治疗。复查下肢血管彩超:左股总、股浅、腘静脉内血栓形成(部分再通),双胫后、胫前静脉回心流速减低。好转

肿瘤的生长方式和转移途径

2006年许昌市优质课教案 【目的要求】 1、掌握肿瘤、转移的概念 2、掌握肿瘤的生长方式和转移途径 3、理解肿瘤血道转移的途径 4、熟悉肿瘤的一般形态 【授课内容及时间分配】 1、复习发热的相关内容(4分钟) 2、由肿瘤病例导入并提出问题(5分钟) 3、肿瘤的概念及一般形态(10分钟) 4、肿瘤的生长与扩散(18分钟) 5、小结(5分钟) 6、作业(3分钟) 【讲授重点】 1、肿瘤的概念 2、肿瘤的生长方式与转移途径 【讲授难点】 1、肿瘤的转移 【教学方法】 充分利用多媒体并采用PBL教学模式,从病例着手提出问题,紧密结合临床,运用启发式教学法。 【教具】 媒体教学课件、激光教鞭等。 【教材及参考书】 1.许俊业杜华贞主编《病理学基础》第一版,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2.张敏吉主编《病理学》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 3.李玉林主编《病理学》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教学步骤】 一、复习发热相关内容 以提问的方式进行复习: 发热的时相分为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

王某,男性,25岁,发热3天。到一小诊所就诊,医生测得其体温37.8℃,经简单检查未发现其它明显体征,于是医生为患者进行解热降温处理,请问该医生处理的得当吗?为什么? 答:医生处理的不当。因为对原因不明的发热病人,如果体温不是太高,不应随便解热,以免延误诊断与治疗。 二、肿瘤病例及提出问题 病史摘要:某女,38岁,上腹部隐痛2年余;近半年来腹痛加剧,经常呕吐,食欲极差;近半个月来出现低热而收入住院。 体检:消瘦,面色苍白,体温37.8℃,脉搏80次/min,血压100/80mmHg,两侧颈部、左锁骨上及腋窝淋巴结肿大,两肺可闻及湿啰音。肝大,脐下两指。 胸透:双侧肺叶见大量直径1~3cm大的致密阴影,边界清楚。 B超:肝组织上有数个直径2cm左右的结节,边界清楚。 入院后经抗感染、抗结核治疗均不见好转。半小时前排黑色大便,呕吐大量鲜血,昏迷,抢救无效,死亡。 尸检摘要:双侧肺叶表面见数个直径2cm大小灰白色肿块,质硬,边界清楚。胃贲门处有一4x4x5cm肿块,沿胃壁浸润生长,灰白质硬,表面有溃疡,出血。胃周围淋巴结、颈部及腋下淋巴结肿大,质硬,切面灰白色。肝大,表面可见数个lxlx2cm的灰白色肿块,质硬,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腹膜表面较粗糙,见数个直径0.5-lcm的结节,灰白色。 诊断:贲门部溃疡型胃癌 提出的问题: 1.胃肿块的形态怎样?(肿瘤的大体形态) 2.浸润生长是怎么回事?(肿瘤的生长方式) 3.腹膜为何出现结节?(种植性转移) 4.肺和肝为什么会出现阴影和结节?(转移) 三、肿瘤概念及一般形态 概述: 肿瘤是常见病、多发病。可分为良性和恶性两大种类,恶性肿瘤俗称癌症。 全世界每年约有700万人死于恶性肿瘤。我国城市居民死因第一位,农村居民死因第三位。 肺癌、鼻咽癌、胃癌、食管癌、大肠癌、肝癌、乳腺癌、宫颈癌、白血病和淋巴瘤等是我国危害严重的恶性肿瘤,是防治的重点。 概念:

恶性肿瘤扩散后有治愈的案例吗

肿瘤已经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三大基本之一,近年来,虽然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疾病也随之而来,如胰腺癌,结直肠癌等,不仅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如果不及时治疗还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扩散是恶性肿瘤的共性,意味着治疗的难度的增大,恶性肿瘤扩散有治愈的案例吗? 与良性肿瘤相比,恶性肿瘤生长速度快,呈浸润性生长,易发生出血、坏死、溃疡等,并常有远处转移,如常见的部位,肺部,肝部,脑部等,造成人体消瘦、无力、贫血、食欲不振、发热以及严重的脏器功能受损等,最终造成患者死亡。 恶性肿瘤扩散后有治愈的案例吗?一旦患上肿瘤疾病,很多患者可能都认为没有治疗的必要了,特别是对于已经出现扩散的患者,很多患者往往选择放弃治疗,或是直接结束自己的生命,其实这样做都是不对的,如今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发展,癌症的治愈率已经大大的提高了,即便是晚期患者通过治疗,也能减少患者的痛苦,最大限度的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有些晚期患者甚至通过治疗,生存期长达十多年,因此无论肿瘤发展到哪一阶段,患者都不应该放弃治疗。 恶性肿瘤扩散后有治愈的案例吗——康复患者的案例值得分享 白淑彩,巨块型肝癌,女,64岁,河南省巩义市康店镇礼泉村张疙瘩沟人。2000年10月18日确诊为巨块型肝癌(16.6×17.8cm)且成多发病灶,并有少量腹水。当时病人万念俱灰,其老伴不愿放弃经多方打听于当月20日前来求助袁希福,到诊时症状描述:腹胀、肝区肿块明显伴随疼痛等,服完一个疗程,其老伴前来复诊告知,患者腹胀、肝部疼痛症状消失,肿块有所缩小。四个疗程后的白淑彩已恢复正常人的生活,干起了家务活。2004年4月河南电视台记者亲自专访了白淑彩的事迹。2010年底医院医务人员电话回访,患者身体状况良好。2013年12月14日袁希福回访,其身体精神状态良好。2014年回访情况良好。 肝癌发展到了晚期生存期一般只有几个月,或是一年左右,但是上面这位患者通过中医药的长期调理,患者获得了长期的带瘤生存机会,很多患者或许会说这只是一个特例,但是肿瘤专家袁希福教授介绍,肝癌即便是晚期,通过对症的中医药调理,可以最大限度的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让晚期患者过上有质量的生活。 中医治疗恶性肿瘤扩散注重的是整体的治疗效果,从整体观念出发,以辩证论治为依据,抑制癌细胞的发展,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长期服用中药还可以缩小肿瘤的大小,甚至肿瘤还有消失的可能。 在众多的中医疗法中,中医三联平衡疗法以安全,无毒副作用,费用低,无痛苦,疗效显著受到患者和家属的好评。该疗法是由出身于中医世家,拥有三十多年临床抗癌实战经验的袁希福教授,创立的中医药疗法。 该疗法不只是局限在缩小肿块、消灭肿瘤细胞本身,更是从调整人体脏腑功能相协调的全身情况来考虑。通过调节人体的阴阳气血和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去除了肿瘤发生的土壤环境,从而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提高机体免疲功能,达到强身壮体、祛除病邪、抑制肿瘤发展、缓解病情、延长生存期的目的。 恶性肿瘤扩散后有治愈的案例吗?通过上述介绍大家应该了解到恶性肿瘤扩散依然有治疗的希望,患者首先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做好护理工作,选择一个合适的治疗方案,都有助于延长生存期。

肿瘤侵袭及转移

肿瘤侵袭及转移 北京大学医学部病理学系方伟岗良性肿瘤仅在原发部位生长扩大,而具有浸润性生长的恶性肿瘤,不仅可以在原发部位继续生长、蔓延(直接蔓延),而且还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转移)。肿瘤转移是恶性肿瘤最显著的生物学特性之一, 是临床肿瘤病人的主要死因. 一. 转移的基本概念: 肿瘤转移 (tumor metastasis) 是指肿瘤细胞脱离原发生长部位, 通过各种途径的转运, 在机体内远离原发部位的器官 / 组织继续增殖生长, 形成同样性质肿瘤 (转移瘤) 的过程. 在原发部位生长的肿瘤称为原发瘤(primary tumor),在远隔部位生长的肿瘤称为转移瘤(metastatic tumor).恶性肿瘤中,只有少数肿瘤不发生或很少发生转移,如皮肤的基底细胞癌、脑的恶性胶质细胞瘤。 肿瘤演进 (progression) 是经常遇到的一个概念, 它是指从良性肿瘤转变成恶性肿瘤所必须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的综合, 至少包括: 失控性生长, 血管化, 抗药性, 浸润, 转移等. 浸润和转移是肿瘤演进的最后阶段. 二. 转移的基本过程: 肿瘤转移是一个复杂的多步骤连续过程, 其中至少包含以下步骤: 原发部位肿瘤细胞脱离原发瘤, 侵袭穿越基底膜并向周围间质浸润性生长, 穿越局部毛细血管 / 淋巴管壁进入管腔, 与血小板聚集或形成小瘤栓, 随血液 / 淋巴液运输到达靶器官毛细血管床, 与该部位的血管 / 淋巴管内皮细胞发生粘附, 穿越管壁和基底膜进入周围间质, 不断增殖形成转移瘤(图1). 肿瘤细胞的浸润 (invasion)是指肿瘤细胞脱离原发瘤, 侵袭穿越基底膜并向周围间质浸润性生长,但尚未进入局部毛细血管 / 淋巴管的阶段,和转移是相互联系的病理过程. 浸润是转移的前提, 但不一定发生转移; 而转移必定包括浸润过程. 三. 肿瘤转移的主要途径: 1.淋巴道转移: 淋巴道转移是癌转移的重要途径,少数肉瘤如滑膜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也可发生淋

癌症的几种转移途径

癌症的几种转移途径 转移是恶性肿瘤重要的特征之一,是指肿瘤细胞从原发的部位扩散到身体的其他部位,并再次增殖成为肿瘤病灶,这个病灶也就称为转移灶。一般来说,肿瘤发生转移往往提示肿瘤进入了偏晚的期别,给治疗会带来一定的困难和挑战。那么肿瘤到底是如何发生转移的呢?各种转移方式又各有什么特点呢? 肿瘤转移主要有直接浸润、血行转移、淋巴转移和种植转移等几种途径: 1.直接侵润 直接侵润即是指肿瘤细胞直接侵入周围临近组织,从而引起肿瘤的增大和扩散。在几种肿瘤转移途径中,直接侵润由于肿瘤只累及周围的组织,所以往往这种转移是最容易预测的。虽然大都在预料之中,但是直接侵润也会引起相当麻烦的后果,比如直肠癌直接侵入膀胱,肺癌局部侵润食管等等。这种情况往往难以手术或者需要联合脏器切除,因而在临床工作中对局部组织受累情况的评估也是非常重要的。 2.血行转移 众所周知,人体中遍布着错综复杂的血液循环系统,仿佛是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将营养和氧气源源不断的输送到身体的每个部分。当肿瘤细胞侵入了这样的血管中,也会随着血液循环快速转移到距原发灶较远的器官,进而生根发芽,生成新的肿瘤转移灶,进而引起相应的危害。由于血行转移的肿瘤细胞常沿着血流方向进行传播,就像是高速公路上从一站到下一站,因此各器官肿瘤的血行转移部位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预测的,但是由于循环系统的复杂性,在高速公路之间可能还存在着难以统计的乡村小路,因此血行转移的预测难度要大大高于局部侵润。 3.淋巴转移

可能很多人都听说过“淋巴系统”这个词,但是对其真正含义却较少理解。实际上身体中除了遍布着由心脏、血管等组成的血液循环系统,还存在着一套由淋巴结、淋巴管等组成的四通八达的淋巴系统,其主要起免疫防御的作用。与血行转移相似,肿瘤细胞也可通过进入淋巴循环而发生转移,在临床上这种情况其实更为常见,主要表现为区域淋巴结的受累,偶尔也会出现远处淋巴结构的转移。 4.种植转移 顾名思义,种植转移是指某些肿瘤细胞能够像种子一样,播撒在哪里就在哪里生根发芽,形成一个转移病灶。这种转移方式主要发生于胸腹腔内的肿瘤,这些肿瘤会突破脏器,在胸膜、腹膜、心包等处播散,并常常形成“满天星”样的弥漫转移。这种弥漫转移的病灶虽然数量众多,但是每个体积可能均较小,因而很有可能在影像检查中无法发现,而在腹腔镜或开腹手术中才被看到,也是临床上比较棘手的一个问题。 综上所述,如果把肿瘤转移比喻做一场战争的话,那么直接侵润无疑就是正面战场的步步为营,逐步推进,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进,这种战局基本是可以推测的;而血行和淋巴转移就好比通过铁路运兵进行远距离奔袭,虽然输送的肿瘤细胞数量比较有限,但是却往往会侵袭到距离较远、不好预测的位置,进而给战局造成不可预料的后果;种植转移则更像是伞兵奇袭,有时会定点降落,只使某个特定的远处器官受累;有时则会漫天开花,造成体腔内的弥散受侵,从而导致无法手术

恶性肿瘤的转移机制与治疗策略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http ://https://www.360docs.net/doc/5a12654370.html, Chin J Cancer Biother ,Aug.2008,Vol.15,No.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 ·2008·04·002 ·专家论坛· 恶性肿瘤的转移机制与治疗策略 王杰军,应明真(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肿瘤科,上海 200070) [作者简介] 王杰军,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现任长征医院肿瘤科主任。社会兼职: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肿瘤专科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生命关怀协会舒缓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防癌抗癌事业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中国临床肿瘤协作中心(CSCO )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常务委员,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审评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综合性医院肿瘤专题组组长,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肿瘤转移的基础与临床、姑息治疗、胃癌的预防和综合治疗等方面研究。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等11项研究项目,科研经费600余万元。主编参编 专著5部,发表科研论文60余篇(其中SCI 收录3篇);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E?mail :jiejunw@https://www.360docs.net/doc/5a12654370.html, [摘 要] 近年来,尽管恶性肿瘤的检测和治疗手段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肿瘤转移仍然是恶性肿瘤治疗失败和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系统生物学和功能基因组学的发展使我们从分子水平对转移本质有了深入认识,在对肿瘤遗传异质性(tumor heterogeneity ) 、转移前生境(pre?metastatic niche )、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 )、失巢凋亡抗性(anoikis resistant )、血管与淋巴管生成(angiogenesis and lymphangiogenesis )等恶性肿瘤转移相关机制形成共识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分子靶向治疗、针对肿瘤干细胞治疗、充分利用小干扰RNA 技术等临床抗肿瘤转移的治疗策略。[关键词] 肿瘤转移;分子靶向治疗;肿瘤干细胞;小干扰RNA [中图分类号] R73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7?385X (2008)04?0305?06 Recent progress in metastasis mechanism of malignant tumors and their treatment strategies WANG Jie?jun ,YING Ming?zhen (Department of Oncology ,Changzheng Hospital ,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70,China ) [Abstract ] Although great achievement has been made o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malignant tumors ,metastasis of tumor remains to be the major reason for treatment failure and death of their victims.The development of systematic bi?ology and functional genomics give us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of metastasis at the molecular level.Based on the consensus reached on the metastasis mechanisms of cancer ,including the genetic heterogeneity of cancer ,pre?meta?static niche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anoikis resistance ,angiogenesis and lymphangiogenesis ,藻贼糟,the targeted therapy at molecular level should be emphasized ,the treatment should target the tumor stem cells ,and RNAi technique and other techniques should be used in clinical anti?metastatic therapy. [Key words ] neoplasms metastasis ;molecular targeted therapy ;tumor stem cell ;small interfering RNA [Chin J Cancer Biother ,2008,15(4):305?310] [基金项目] 卫生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No.2006BAI02A00).Surpported by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undation of Public Health of China (No.2006BAI02A00) 恶性肿瘤细胞脱离原发肿瘤,经血循环、淋巴道、体腔等到达继发组织器官形成相同性质肿瘤的过程称为转移。转移是恶性肿瘤的基本生物学特征,也是临床绝大多数肿瘤患者治疗失败和死亡的主要原因,防治转移是改善肿瘤预后的关键。恶性肿瘤的转移过程复杂多变,突破基底膜的侵袭被认 为是转移的早期事件和主要特征。但不同类型的细 胞转移特性各不相同,某些类型的肿瘤极富侵袭性, · 503·

癌症的化学治疗

癌症的化学治疗 化院04级3班王恺 (谨以此文献给我敬爱的潘景浩先生,祝他早日康复,一生平安) 恶性肿瘤现已成为人类生命健康的一大威胁。世界目前癌症患者总数已逾600万,我国每年新增约120万,死亡90万。目前对肿瘤的治疗方法大致有手术,物理治疗(放射,冷冻,超声等)以及化学治疗。虽然肿瘤的发生机制还未明确,但综合应用上述方法,的确已经可以大大延长患者寿命,甚至对部分患者达到治愈的效果。医学对人类健康做出如此大的贡献,其中化学功不可没。 对癌症化学治疗的尝试始于二战中期,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期第一批抗肿瘤药物正式投放临床。经过大半个世纪的发现、改造、筛选,抗癌药已经形成了多个体系,可以从多个方面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目前的抗肿瘤药物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类:烷化剂、DNA拓扑异构酶抑制剂、代谢抑制剂、抗肿瘤激素、有丝分裂抑制剂、以及其它杂类。 1. 烷化剂 烷化剂是最早进入研究的一类抗肿瘤药物。二战时期对军事毒气的研究中人们发现硫芥对血液及淋巴系统(它们都含有大量快速分裂的细胞)具有强大的破坏作用。但其对肌体的破坏作用太严重。于是采取广义的等电子体代换,合成了第一个具有临床意义的烷化剂——氮芥。 1.1氮芥类 与硫芥类似,氮芥的抗生物活性源自其吖丙啶离子中间体。其强烈的亲核性极易进攻DNA中的负电中心,如核糖羟基,磷酸羟基,碱基部分的羟基及氨基,尤其是鸟嘌呤的N —7及O—6部位,对其进行烷基化修饰,或者在相邻(异链或同链)碱基之间形成交联,破坏链间氢键,造成复制时的错配,或者直接DNA链断裂。这是烷化剂的一般作用机理。烷化剂亦会对蛋白质,多糖中类似靶点产生作用,这也是其效果的一部分。 然而氮芥的活性还是太高,对肌体其它正常细胞也具很强的杀伤力。副作用太大。于是变N原子上取代基为芳基(如苯丁酸氮芥等),使其孤电子对与芳环共轭,较难形成吖丙啶离子。同时取代部分可以改变药物动力学性质,使其在细胞内具有较高的浓度,或改变生物半衰期等,期以改变抗癌谱或增强药效。当时一个重要的设想,就是模仿肿瘤细胞分裂时大量需要的氨基酸,核苷碱基等物质的结构,“鱼目混珠”进入肿瘤细胞。如此可以提高药物对靶细胞的选择性,降低毒性,提高疗效。如溶肉瘤素(苯丙氨酸氮芥),氮甲,尿嘧啶氮芥,多潘(甲基尿嘧啶氮芥)等。 另一个提高选择性的方法是利用靶细胞内特殊的代谢倾向,设计无毒的化合物,使其在肿瘤细胞内特有的酶的作用下致毒。这也是药物设计的一个方法。一个好例子是环磷酰胺。 1.2吖丙啶类 既然氮芥是通过吖丙啶离子发挥效果,人们又发明了吖丙啶类烷化剂,直接将吖丙啶连接在合适的载体分子上制成药物。这类例子也不少,如噻替哌、亚胺醌、以及抗生素中的丝裂霉素。 1.3亚硝脲类

恶性肿瘤相关血栓形成的病理及发病机制

恶性肿瘤相关血栓形成的病理及发病机制 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李家增 止血障碍在恶性肿瘤中的发生率较高,主要表现为高凝状态或易栓状态。大量研究已表明,肿瘤细胞表达的各种促凝物质是引起高凝状态的主要原因,且肿瘤细胞的促凝活性对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亦有重要作用。 组织病理学 应用免疫化学或电子显微镜检测可发现,在原发癌、转移癌及肿瘤周围组织中有纤维蛋白,同样也可发现,血小板血栓与生长中的肿瘤细胞紧密结合,提示肿瘤的纤维蛋白沉积和血小板激活可能在宿主对肿瘤生长的反应中起重要作用。轻度的反应可限制肿瘤生长,但过度的反应对宿主有害(产生血栓),而利于肿瘤(促进血管生成和肿瘤生长)。 有实验证实,在大鼠和人的肿瘤中有与纤维蛋白原相关的蛋白(FRPs),其在肿瘤中的分布可为癌症患者高凝状态的发生原因提供重要线索。FRPs的解剖分布因肿瘤而异,其沉积在围绕肿瘤细胞的基质中,在肿瘤基质中心区则不明显。应用抗体鉴定FRPs,可验证纤维蛋白原和各种相关的蛋白,包括未交联和交联的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另外,纤维蛋白在肿瘤中的沉积也因肿瘤类型而不同。 高凝状态的发生机制 已有报道显示,50%的癌症患者和90%的转移癌患者有1至数个凝血参数异常。最常见的包括凝血因子水平升高(如纤维蛋白原,因子Ⅴ、Ⅷ、Ⅸ和Ⅺ)、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增加和血小板增加。 癌症患者高凝状态的发生机制十分复杂,关键的作用是肿瘤细胞特殊的促凝机制。恶性肿瘤细胞可通过多种途径与止血系统相互作用,概括起来可分为两类:其一,肿瘤细胞的活性,包括促凝活性、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和释放细胞因子;其二,肿瘤细胞与其他细胞的相互作用,如内皮细胞、血小板和单核细胞。 肿瘤细胞的活性 大量文献已报道,肿瘤细胞可表达各种促凝物质(PCA),其中已明确的是组织因子(TF)和癌促凝物(CP)。TF是47 KD的穿膜糖蛋白,与因子Ⅶ形成大分子复合物,从而激活因子Ⅹ和Ⅸ。CP是68 KD的半胱氨酸蛋白酶,可直接激活因子Ⅰ而不依赖因子Ⅶ。对这两种主要促凝物的表达和调节的了解有助

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临床诊疗

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临床诊疗 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临床诊疗 2010年12月02日 自1980年代以来,姑息疗法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教育项目。中国姑息治疗的发展开始于1990年代早期。在过去的18年中,我们目睹了姑息治疗越来越多的资源分配,姑息疗法学术地位的建立,以及越来越多地关注并意识到姑息治疗在社会上的普遍需要。因此中国的医生提出了关于恶性肿瘤骨转移及骨相关并发症临床诊断与治疗的一些原则。为了与全世界分享我们的经验,经过了两年的准备,姑息治疗领域最高水平的专家联合撰写了这份关于恶性肿瘤骨转移及骨相关并发症临床诊断与治疗的共识。该综述不仅包括了世界上的进展,还提供了第一手的临床资料,特别是关于TCM与西医学结合的经验。我们希望这篇共识的发表能为姑息疗法在这一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从而使广大患者受益。(孙燕) 恶性肿瘤骨转移及骨相关疾病临床诊疗专家共识 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临床诊疗 概况 在晚期恶性肿瘤中骨组织是转移的常见部位。不断改善的恶性肿瘤治疗方法能有效延长生存时间,同时也增加了骨组织转移及骨骼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在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胃癌、肾癌、甲状腺癌、子宫颈癌、骨和软组织癌等癌症患者中均常出现恶性骨转移。进行性恶性肿瘤骨转移的发生率为:乳腺癌65%-75%前列腺癌65%-75%鼻咽癌67%-75%肺癌30%-40%甲状腺癌60%黑色素瘤14%-45%肝癌13%-41%肾癌20%-25%结肠和直肠癌1%-7%胃癌13%及其它头颈部肿瘤25%[1-3]。70%-958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可能发展出骨相关疾病。 骨转移的确切机制目前还不清楚。当恶性肿瘤细胞转移至骨组织,会引发RANK/RANK系统失衡。目前这一现象被认为是骨组织破坏和转移的主要机制。恶性肿瘤细胞迁移至骨组织,释放溶骨介质,刺激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增生。激活的破骨

恶性肿瘤与血栓形成

恶性肿瘤与血栓形成 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 马 军 李家增 1865年Trousseau观察到一例疑诊为恶性病的有胃肠症状的患者伴有游走性血栓性静脉炎,6个月后诊断为胃癌。Trousseau的这一观察结果在以后的几个回顾性的广泛基础的研究和良好设计的前瞻性研究得以证实,因此也称为Trousseau症侯群。从而确定恶性肿瘤与止血障碍之间的联系,肿瘤发生的止血异常有血栓形成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与其它原因发生的血栓有所不同,它一般影响下肢深静脉,而且是孤立的,肿瘤的静脉血栓可以是游走性的,可累及浅静脉和深静脉,及一些少见的部位,如:上臂和胸部。有些病例对抗凝治疗无效,在一些癌症患者,静脉血栓可以是首发症状,在患者还无任何其它症状时出现,直到数月甚或数年才发现肿瘤,静脉血栓是癌症的重要并发症大约可在4%~20%患者中发生动脉血栓少见可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 一、流行病学 (一) 癌症患者血栓形成的发病率 在癌症患者尸体解剖中经常见到血栓栓塞,与4%~20%的临床发生率相比尸检静脉血栓发生率可高达50%,癌症患者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在胰腺、胃、脑、卵巢、肾和肺,以及出现转移瘤时最高,近来更发现淋巴瘤中静脉血栓发生率高,患者接受化疗时静脉血栓发生高6.5倍,还发现应用抗血管增生药者静脉血栓高,应用反应停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可导致大约7%~10%的下肢静脉血栓。住院的癌症患者静脉血栓发生率高,癌症患者手术比非癌症患者同样手术术后深部静脉血栓增加2倍致死性肺栓塞增加3倍,通过前瞻性研究对癌症患者临床静脉血栓的发病率比较清楚的是乳腺癌患者在I或II期乳腺癌者应用他莫昔芬(Tamoxifen)治疗者血栓栓塞的危险约1%,在一组大规模的临床试验中,估价Tamoxifen对乳腺癌的预防,将高危的健康妇女随机分为Tamoxifen或安慰剂历时5年,深部静脉血栓的危险在Tamoxifen组每年为0.314%而安慰剂组为每年0.084%,与此相关的肺栓塞为0.069%和0.023%,而且在年龄大于50岁的妇女血栓发生率最高。在II期乳腺癌妇女接受化疗者其血栓发生率在5%和13%之间,其中绝经期之后的妇女血栓发生率最高,化疗加用Tamoxifen 也比单用化疗增加血栓危险,有报道乳腺癌已转移的患者接受化疗其血栓发生率为17.6%,在患进展性癌症患者血栓栓塞的危险较高,如接受化疗的脑瘤患者,腺癌患者,如直肠癌,胰腺癌,和胃肠癌似乎特别易于发生静脉血栓,但是目前尚未精确地估计其血栓发生率。有报道在进展性卵巢癌接受化疗的患者血栓发生率为10.6%,癌症患者进行手术时其术后血栓形成比经历同样手术的非癌症患者约高2倍。日本妇产肿瘤学会统计了1991~2007年十五年中子宫癌切除的患者肺栓塞增加了6.5倍,下肢静脉血栓增加了3.5倍。子宫恶性肿瘤患者的PE和DVT高出良性子宫切除疾病的16倍。2008年ASCO报导恶性肿瘤PE、DVT比非肿瘤人群高出6倍。 (二) 并发血栓的肿瘤 Sack等综合文献报道指出:最常见的并发血栓的肿瘤好发于胰腺、肺和胃。Lieberman 通过回顾性的系列分析报道,在男性中肺和胰腺的癌是最常见并发血栓形成,而在女性中最常见的并发血栓的是妇科的癌,如子宫和卵巢癌。结肠和胰腺的癌,很可能是并发血栓形的癌的分布与在总人口中癌的频率相关。 (三) 静脉血栓栓塞和隐匿性癌 Trousseau报道的血栓性静脉炎是恶性肿瘤的先兆,但是有关原发性深部静脉血栓的患

恶性肿瘤与静脉血栓形成

恶性肿瘤与静脉血栓形成 近年来,静脉血栓的发病率在逐年增高,同时所引起的死亡率仅次于恶性肿瘤,然而静脉血栓形成是恶性肿瘤常见的并发症,对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造成严重的威胁。具有关文献报道恶性肿瘤人群中有2%~6%血栓形成先于肿瘤上网发现,耽误了抗肿瘤治疗的时机。所以经过我们不断的临床研究,认识到特定类型的肿瘤合并会形成血栓,并且风险较高。本文主要分析临床上静脉血栓引言恶性肿瘤形成等机制。 标签:恶性肿瘤;静脉血栓;抗凝血 通常我们所说的恶性肿瘤静脉血栓是由于静脉血栓形成所引起的一类疾病,血栓栓塞使肿瘤患者治疗复杂化现将恶性肿瘤患者发生静脉血栓的机制、两者的发病关系以及有关的治疗情况做以分析。 临床研究表明恶性肿瘤患者发生静脉血栓的危险性和多种因素有关,多种因素长期的影响,限制肿瘤患者的活动受限,家孩子肿瘤的压迫,导致恶性肿瘤患者的静脉血流处于瘀滞状态,进一步加重了血栓的形成。恶性肿瘤患者发生静脉血栓主要是由于多种机制被破坏或损伤,同时多种机体的凝血和抗凝活性失去平衡,从而机体容易被诱导银子利用,抑制血管的抗凝活性。 1肿瘤本身与血栓形成 1.1 肿瘤病因与促凝物质肿瘤细胞自身会释放许多的促凝因子,从而加剧了白细胞和肉皮细胞的促凝活性,同时肿瘤细胞还可以促使单核细胞释放细胞因子,这些因子可以使内皮细胞坏死或脱落,是血管的循环功能受阻,并且促使血管表面形成血栓,进一步增加了静脉血栓发生的风险[1]。 通常情况下肿瘤本身所释放的促凝因子,具有特征性的主要为:组织因子(TF)和癌症促凝物(CP)[2]、炎性因子比如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1(IL-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 ①肿瘤坏死因子:肿瘤坏死因子是通过诱导多种细胞的凝血活性因子,进一步通过多种细胞表达的。组织因子促凝物质的活化已被确定在某些急性白血病以及卵巢、胃和肾脏肿瘤中起作用[3]。②不论是人还是动物肿瘤都可以表达CP,正常分化的组织的CP表达能力是被抑制,然而肿瘤的CP主要识别酪-脯-赖-色残基,导致酪21天-冬22间切断,不需因子Ⅶ的参与直接激活因子。CP存在于肺癌、结肠癌、乳腺癌、肾癌和去分化的肿瘤组织以及低分化的胚胎组织(羊膜、绒毛膜细胞)中表达[4]。 1.2 促凝物质肿瘤细胞的促凝物质,可以直接激活或促进凝血功能,同时凝血酶可以激活多种组织的凝血活性,从而形成多种细胞对促凝物质的表达。

抗恶性肿瘤药的分类

第47章抗恶性肿瘤药 恶性肿瘤常称癌症,是一组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化学治疗、外科手术、放射治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三大手段。化学治疗强调全身性治疗而有别于适合局部性治疗的外科手术和放射治疗。 药物治疗的进展:细胞增殖动力学、免疫药理学、分子药理学等的促进作用. 第一节抗恶性肿瘤药的药理学基础 一、抗恶性肿瘤药的分类 (一)根据药物化学结构和来源 1、烷化剂氮介类、乙烯亚氨类、亚硝脲类、甲烷磺酸酯类等。 2、抗代谢药叶酸、嘧啶、嘌呤类似物等。 3、抗肿瘤抗生素蒽环类抗生素、丝裂霉素、博来霉素类、放线 菌素类等。 4、抗肿瘤植物药长春碱类、喜树碱类、紫杉醇类、三尖杉生物 碱类、鬼臼毒素衍生物等。 5、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雌激素、雄激素等激素及其拮抗药。 6、杂类铂类配合物和酶等。 (二)根据抗肿瘤作用的生化机制 1、干扰核酸生物合成的药物 2、直接影响DNA结构和功能的药物

3、干扰转录过程和阻止RNA合成的药物 4、干扰蛋白合成与功能的药物 5、影响激素平衡的药物 6、其他 (三)根据药物作用的周期或相对特异性 1、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如烷化剂、抗肿瘤抗生素、铂类配合物 等。 2、细胞周期(时相)特异性药物如抗代谢药,长春碱类药物等。 二、抗恶性肿瘤药的药理作用机制 从细胞生物学角度看,诱导肿瘤细胞分化,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或者导致肿瘤细胞死亡的药物均可发挥抗肿瘤作用。 肿瘤细胞群包括增殖细胞群和静止细胞群(G0期)。肿瘤增殖细胞群与全部肿瘤细胞群之比称生长比率(growth fraction,GF)。 细胞增殖周期——细胞从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结束的时间. 图中百分比表示肿瘤细胞在各期大致停留时间的百分比。 1.增殖细胞群: 处于增殖周期中的细胞,按指数分裂增殖,对细胞毒药物敏感。 G1期细胞: DNA合成前期,为细胞分裂终止到开始合成DNA的准备阶段;

肿瘤侵袭和转移的恶性生物行为及分子干预

项目名称:肿瘤侵袭和转移的恶性生物行为及分子 干预 首席科学家:詹启敏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 研究所 起止年限:2009.1至2013.8 依托部门:教育部

一、研究内容1.细胞周期调控异常与肿瘤恶性增殖、侵袭相关分子机理 肿瘤是一种“细胞转导通路异常”性疾病,我们将通过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动物模型相结合的研究技术,重点研究抑癌基因p53、BRCA1、Gadd45介导的信号通路与细胞周期蛋白Aurora-A、Cyclin B1、Plk1的相互作用,以及在细胞周期调控和肿瘤恶性表型形成中的生物学功能和分子机制。从而揭示细胞增殖失调与肿瘤侵袭转移的内在联系。 2.细胞凋亡和分化异常与肿瘤侵袭性生长的关系 细胞凋亡调控机制的异常与侵袭特性生长密切相关。促进细胞死亡的机制失活和抑制凋亡的分子的大量表达使癌症细胞存活延长,使基因突变的积累和癌变机会的增加,同时凋亡机制的异常导致肿瘤细胞具有抗药性。通过对细胞死亡新机制、肿瘤干细胞凋亡相关研究、细胞信号转导与凋亡调控等研究,深入探讨侵袭性生长的机制。 3.肿瘤干细胞和肿瘤微环境与肿瘤转移的内在关系 以恶性肿瘤干细胞特异性表型为突破口,从白血病干细胞延伸至实体瘤干细胞,研究其自我更新和分化的特性,探讨肿瘤转移的起始因素和关键分子生物学性质,认别恶性肿瘤干细胞与微环境或肿瘤“基质”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从而为特异性打击肿瘤干细胞作为彻底消除肿瘤转移潜能的一种新策略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4. 肿瘤血管和淋巴管新生介导的肿瘤转移机制 已鉴定肿瘤组织中血管表达Tim-3和淋巴管表达Sema4c等是沉默抗肿瘤免疫的重要活性分子,能通过与淋巴细胞的对话,诱导机体对肿瘤的免疫耐受,是新发现的肿瘤免疫逃避机制。在本项目中我们拟进一步研究血管和淋巴管促肿瘤转移的动力学,应用切片流式细胞仪等最新一代高通量组织和细胞分析平台,确定血管和淋巴管中预示早期肿瘤转移的始动免疫分子和对其进行靶向干预策略的有效性。 5. 肿瘤转移标记物与肿瘤转移靶向识别 将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开展肿瘤标志物的应用及相关机制研究,着重围绕针对肿瘤转移病灶的标志物及对肿瘤细胞恶性生物行为影响的分子机制进行研

恶性肿瘤侵袭和转移的机理及分子阻遏

项目编号:2002CB513100 项目名称:恶性肿瘤侵袭和转移的机理及分子阻遏起止年月:2002年12月-2007年8月 项目首席科学家: 马丁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詹启敏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 依托部门:教育部、卫生部 经费预算:3000万元

一、研究内容 恶性肿瘤正在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据最新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我国现有癌症病人300多万人,每年死于恶性肿瘤的患者约为130万人,每年有160万到200万新发的恶性肿瘤病例,并以3%的速度递增,给我国人民的生活和健康造成巨大威胁,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的压力,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确切证据表明,90%以上的恶性肿瘤患者最终死于肿瘤转移或复发。侵袭性生长和转移潜能是恶性肿瘤的顽固性和难治性的根本原因。就目前人类对肿瘤的认识水平和常规治疗手段尚无法从根本上清除恶性肿瘤,因此,阐明恶性肿瘤侵袭转移发生的关键机制,建立相应的阻断途径,尤其是在临床上去除原发肿瘤后到转移复发前的有限时限内,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针对性阻断遏制手段尤为重要,也是根治肿瘤的希望所在。 既往肿瘤项目研究多侧重于肿瘤的发病学和病因学,这些探索固然重要,但忽略了恶性肿瘤危害人体健康的具体表现。因此,通过研究恶性肿瘤发展过程中的恶性行为,特别是侵袭和转移的基本生物特征,建立有效的阻遏手段或许更有实用价值。本项目的研究思路是:依据国家控制重大疾病对人类危害的基本国策,选择研究恶性肿瘤恶性表型的生物学特征,探索恶性肿瘤侵袭性生长和转移潜能的分子机理,着重确定肿瘤侵袭、转移的关键调节靶点,从相关基因、功能蛋白及活化因子等层次建立行之有效的分子阻遏手段,在遏制肿瘤危害性方面有所突破。本项目将注重研究恶性肿瘤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分析决定肿瘤侵袭和转移的关键要素,并设计针对性阻断手段加以遏制。主要研究内容阐述如下:1.细胞周期调控与肿瘤恶性增殖的关系及机理研究 肿瘤侵袭性生长的最根本原因之一是细胞周期调控机制的破坏。通过研究细胞周期调控与恶性增殖的关系,重点探讨p53、BRCA1在细胞周期G2-M监测点、中心体复制和细胞生长接触性抑制失调的相互关系和分子机理,揭示细胞周期调控机制破坏后基因组稳定性降低和细胞恶性增值的内在规律。 2.细胞凋亡和细胞分化与肿瘤侵袭性生长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