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溶液复习知识点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中考化学复习资料:第04讲溶液的形成

人教版中考化学复习资料:第04讲溶液的形成

第 04 讲_溶液的形成知识图谱溶液知识精讲一.溶液1.溶液的观点(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别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固的混淆物,叫做溶液。

(2)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3)溶剂:能溶解其余物质的物质。

2.溶液的特点:均一性、稳固性(1)均一性 :指溶液任一部分的构成和性质同样。

但溶液中分别在溶剂中的分子或离子达到均一状态后,仍旧处于不断地无规则运动状态。

(2)稳固性:在外界条件(温度、压强等)不变时,溶液长久搁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或放出气体。

(3)混淆物:凡是溶液都属于混淆物3.运用:判断某物质是不是溶液:(1)是不是均一稳固的混淆物。

(2)是不是一种或几种物质溶解于另一种物质中。

4.溶液的构成(1)从宏观上看,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构成的。

(2)从微观上看,溶液的形成过程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平均扩散到溶剂分子之间的过程。

二.溶液、溶质与溶剂之间的量的关系m溶液 =m质 +m 剂V溶液V质 + V剂1.固体溶于液体的部分才是溶液中的溶质,未溶解的固体则不属于溶液中的溶质;从由于离子微观上分析,溶液形成的过程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分别到溶剂分子中的过程,之间存在空隙,它们互相填补,所以溶液体积不等于溶质体积与溶剂体积之和。

2.溶质能够是一种物质,也能够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但一种溶液中溶剂只有一种。

3.能与水反响的物质其生成物是溶质。

如SO3、Na2 O、 CaO等易与水反响的物质溶于水,溶质不是SO3、Na2O、CaO,而是H2SO4、NaOH、Ca OH2。

4.实验现象5.溶质与溶剂的辨证关系:(1)不一样溶质在同种溶剂里的溶解能力不一样。

(2)同样溶质在不一样种溶剂里的溶解能力不一样。

三.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判断系统溶质溶剂气 +液气体液体固 +液固体液体无水量少量多液 +液有水非水物水四.溶解过程中的热现象1.几种表现 :(1)扩散过程汲取的热量小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表现为放热 ,温度高升。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复习课件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复习课件

练一练
• 化学源于生活,生活中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 • (1)医用葡萄糖注射液中的溶剂是____蒸馏水______。
• (2)炒菜时锅里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其灭火原理是____
隔绝氧气________________。 • (3)用加了洗涤剂的水清洗油腻的餐具,是利用洗涤剂的___Βιβλιοθήκη ____(填“乳化”或“溶解”)功能。
3.在20℃时,NaCl的溶解度是36克.在20℃时,把20克NaCl 投人到50克水中充 分溶解后,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 是( ) A
A.制成了70克饱和溶液 C. 有18克NaCl发生溶解 D.还剩余2克固体NaCl(未溶解) 4.生活中的下列现象不能说明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 小的是( C ) A.烧开水时,沸腾前有气泡冒 出. B.喝下汽水时感到有气体冲到鼻腔. C.揭开啤酒瓶盖,有大量气泡冒出 . B.制成了68克饱和溶液
③ ⑧ ⑨ 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____________ ①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 ②溶质一定是固体 ③溶液中各部分的密度相同 ④75%的医用酒精消毒液,溶剂是酒精 ⑤任何条件下溶液都是稳定的 ⑥溶液中的溶剂一定是水 ⑦两种液体互溶时,量少的一种一定是溶质 ⑧在溶液里进行的化学反应速度较快 ⑨食物里的养料经消化变成溶液后才能吸收 ⑩将mg氯化钠放入ng水中,形成的溶液质量 为(m+n)g
对于不同溶质来说,浓溶液不一 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也不一定是不 饱和溶液。
但是对于同一温度、同一溶质来 说,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
浓。
知识回顾
2、相互转化 一般规律: 不饱和溶液
记准
降温、蒸发溶剂、加溶质 升温、加溶剂
饱和溶液
特殊溶质:Ca(OH)2 升温、蒸发溶剂、加溶质 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降温、加溶剂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ppt复习课件(34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ppt复习课件(34页)

第九单元┃ 溶液 5.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室温下向一定量水中逐渐加入食盐晶 体,并用筷子搅拌,当加到一定量时发现食盐不再溶解了,此 时的溶液我们将它称为________ 溶液,若还能继续溶解食盐晶 饱和 不饱和 溶液。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量都会 体,该溶液称为__________ 不饱和 使原来的饱和溶液转变为__________ 溶液,因此说溶液的“饱 一定温度 和______________ 一定量溶剂 和”或“不饱和”必须指明____________ 。 当改变外界条件时,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如对大多数固体物质来说:将饱和溶液转变为不饱和溶液的方 加溶剂、升高温度 法有__________________ ,将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 降低温度、蒸发溶剂、增加溶质 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化学·新课标(RJ)
第九单元┃ 溶液
化学·新课标(RJ)
第九单元┃ 溶液
分散 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_________ 均一的、 1.一种或几种物质________ ______ 稳定 的混合物,叫作溶液;溶液是由________ 溶质 和________ 溶剂 两 混合物 部分组成的,由此推知溶液属于__________( 填物质分类),溶 溶质 质量+________ 溶剂 质量。 液的质量=________
(量取)、溶解,需 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步骤是计算、称量 ____________________
托盘天平、量筒、烧杯、玻璃棒 等。 用到的仪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学·新课标(RJ)
第九单元┃ 溶液
典例1:溶液的概念、组成及性质
例1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中考总复习 第9单元 溶液 含答案及解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中考总复习  第9单元 溶液  含答案及解析

第九单元溶液知能优化训练中考回顾1.(2021湖南邵阳中考)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错误的是()A.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B.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C.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D.洗涤剂能洗去衣服上的油污,原因是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答案:C2.(2021江苏连云港中考)向盛有等质量水的甲、乙、丙三个烧杯中分别加入15 g、30 g、30 g蔗糖固体,充分搅拌后静置,现象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可采用升温的方法使乙烧杯中剩余的固体溶解B.甲、丙烧杯中的溶液一定属于不饱和溶液C.乙、丙烧杯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D.蔗糖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答案:A3.(2020贵州毕节中考)下列关于如图所示实验的相关判断错误的是()A.固体X可能是NaOHB.固体X可能是NH4NO3C.Ca(OH)2的溶解度:①>②D.Ca(OH)2的质量分数:①=③答案:B4.(2019四川自贡中考)实验室用氯化钠固体配制100 g溶质质量分数为8%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实验的步骤为计算、称量、量取、溶解B.量取水时,用规格为100 mL的量筒C.若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则配制溶液的质量分数小于8%D.溶解过程中玻璃棒搅拌的作用是加快氯化钠的溶解答案:C5.(2020山东威海中考)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溶解度如表所示。

下列有关分析和推理不正确的是()A.氢氧化钠易溶于水和酒精B.温度相同,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度不同C.40 ℃碳酸钠饱和水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49%D.20 ℃时,将足量二氧化碳通入饱和氢氧化钠酒精溶液中,溶液变浑浊答案:C6.(2019浙江金华中考)甲是60 ℃的蔗糖溶液,按如图所示进行操作。

以下分析错误的是()A.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B.丙和丁一定是饱和溶液C.乙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甲大D.甲和丙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不相等答案:D7.(2021青海中考)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将100 g 60 ℃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分别进行如下操作,所得溶液与原溶液相比,变化结果全部正确的是()答案:C8.(2019天津中考)溶液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复习课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复习课说课稿
5.思维导图:以图示方式呈现知识结构,帮助学生梳理和记忆。
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构建知识体系。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我将:
1.使用不同颜色粉笔,突出重点和难点;
2.保持字体规范、大小适中;
3.在书写过程中,适时擦除无关内容,保持板书的整洁;
4.邀请学生参与板书设计,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记忆效果。
(二)学习障碍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溶液的基本概念、组成和分类等前置知识。然而,可能存在以下学习障碍:
1.对溶解度曲线的理解和应用不够深入,难以将其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2.溶液浓度计算方法掌握不够熟练,容易混淆各种浓度表示方法;
3.对溶液性质的理解较为片面,难以将其与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相联系。
2.生生互动:组织小组讨论、实验合作和竞赛活动,让学生相互交流、分享观点,提高课堂氛围和学生的参与度。
3.课后互动:布置小组合作任务,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讨论和交流,延伸课堂学习,促进知识的内化。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将以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导入新课。首先,我会向学生展示一瓶汽水,并提出问题:“大家平时喜欢喝汽水吗?你们知道汽水为什么会有气泡吗?”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汽水中的气体是如何溶解的,从而引出溶液的概念。接着,我会简要回顾溶液的基本组成和分类,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以下主要教学方法:
1.探究式教学: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实验探究、分析讨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方法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主动构建新知识。
2.情境教学法:结合生活实例,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知、体验和理解化学知识。这种方法基于情境认知理论,认为学习应在真实的情境中发生,以提高学习的迁移性。

九年级化学《溶液、酸碱盐》复习知识

九年级化学《溶液、酸碱盐》复习知识

九年级化学《溶液、酸碱盐》复习知识课题一、溶液的形成一、溶液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可以是一种或几种,可以是固、液、气三态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只能是一种。

可以是固、液、气三态,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均一性:指溶液各部分的性质、组成完全相同,外观表现为透明、澄清、颜色一致稳定性: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不论放置多久,溶质与溶剂不会分层。

3、溶液的组成: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为蓝色 FeSO4为浅绿色 Fe2(SO4)3为黄色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c、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4、、溶质和溶剂的判断:⑴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固体、气体是溶质⑵液体溶于液体:有水,水为溶剂,其它为溶质;无水,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⑶根据名称:溶液的名称一般为溶质的溶剂溶液,即溶质在前,溶剂在后⑷物质在溶解时发生了化学变化,那么在形成的溶液中,溶质是反应后能溶解的物质二、乳浊液与乳化1、乳浊液:指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形成的不均匀、不稳定的混合物2、常用的乳化剂: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三、物质溶解时的热效应①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②溶解放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③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溶解课题二、溶解度一、、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1、概念:饱和溶液:指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指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还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

注意: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是针对某一溶质而言,不是对所有溶质而言。

2、判断方法:看有无不溶物或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

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九单元《溶液》 复习课件

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九单元《溶液》 复习课件
溶解度/g <0.01 0.01~1 1~10 >10 溶解性 难溶 微溶 可溶 易溶
固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溶解度曲线 横坐标表示温度,纵坐标表示溶解度
注:曲线下
方的点表示不 饱和溶液,其 纵坐标表示 100g溶剂中 实际溶解的溶 质质量,与溶 解度无关。
趋势、交点、分离、溶液状态
《溶液》复习课2
《溶液》复习课
提示:溶液部分内容是承接《金属》与 《酸碱盐》两部分核心内容的重要部分, 弄懂溶液部分就抓住了化学九下的关键!
一、基本概念复习
溶液的形成:溶液、悬浊液、乳浊液、 乳化、溶解过程 、饱和与不饱和溶液、 溶解度、溶解度曲线、溶质的质量分数
•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 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三、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 浓溶液、稀溶液之关系
对于不同溶质的溶液 来说,浓溶液不一定 是饱和溶液,稀溶液 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对于同一种溶质来说, 在一定温度下,饱和 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
四、溶解度
溶解性是指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 物质里的能力,而溶解度是溶解性 的定量表示方法。
20℃时,根据各物质在水中溶解度的大 小,可将物质的溶解性分为下列四类:
杂质的质量,所以还要减去杂质 的质量
(4)小华另设计了一个实验方案,即用 6g生铁粉与20%的硫酸铜溶液反应来分 析生铁中铁的含量。请你画出加入硫酸 铜溶液质量与固体质量变化关系的曲线。
(80,6.8)
• 悬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里形成的 混合物.
• 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 物.
巩固练习一
1、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 搅拌,可以得到溶液的是( BD )
A.面粉 B.氯化钠 C.汽油 D.蔗糖

2024年中考化学一轮复习知识点总结—溶液(含解析)

2024年中考化学一轮复习知识点总结—溶液(含解析)

2024年中考化学一轮复习知识点总结—溶液(含解析)知识点一、溶液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溶液的组成及其特征:溶液由溶质和溶剂,最常用的溶剂是水;另外常用的溶剂还有酒精、汽油。

溶液的基本特征是均一、稳定、混合物。

3.溶解过程: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一种是扩散过程,此过程吸收热量,另一种是水合过程,此过程放出热量,氢氧化钠、浓硫酸、生石灰等物质溶于水放热,硝酸铵等物质溶于水吸热,食盐、蔗糖等物质溶于水温度不变。

4.乳化现象:洗洁精、洗发液等因为具有乳化作用,所以可去油污,它们使油类物质以细小的液滴的形态分散在水中,形成不易分层、比较稳定的混合物这种现象叫做乳化现象。

(用汽油洗掉油污是溶解作用,形成溶液;用洗涤剂洗油污是乳化作用,形成乳浊液。

)5.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的溶液,叫这种溶质的的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方法:(对大多数固体物质)a针对大多数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b对于Ca(OH)2等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知识点二、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1.溶质质量分数定义:定量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很多,化学上常用溶质质量分数来表示溶液的组成。

它是溶质与溶液的质量之比。

2.其定义公式为: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质量溶质质量×100%。

3.变形公式: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溶剂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4.溶液的稀释问题(1)通过向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中加入水或蒸发水,改变其溶质质量分数,在此过程中,浓稀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不变。

(2)稀释前浓溶液质量×浓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稀释后稀溶液质量×稀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知识点三、配制溶液1.步骤(1)计算;需要食盐8克;需要水42克;即42毫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目
溶液
悬浊液
乳浊液
溶解性

不溶
不溶
分散在水里 的物质状态
分散在水里 的粒子 外观
固、液、气
分子或离子 通明均一

许多分子的集合 体
浑浊、不均一

许多分子的集合体 浑浊、不均一
hing at a time and All things in their being are good for somethin
②生活中常用的乳化剂:肥皂、洗洁精
【技巧】乳化作用如何判别?

乳化作用是将大颗粒的物质变为小颗粒的物质,与溶解有本质的区别、
【考点 4】溶解过程的热现象
在溶解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
1.溶质的分子向水中扩散:放热。 2.溶质分子(或离子)与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离子):吸热。
【规律】吸收的热量小于放出的热量时就表现为温度降低;放出的热量大于吸收的热量时
于油,碘易溶于汽油,那溶于水。
2、 大部分物质稳定越高,溶解能力越强。
对于气体,压强越大溶解能力越强。
【考点 2】溶液和浊液
1、浊液:包括乳浊液和悬浊液。
2、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不均一的、不稳定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悬浊液:固体颗粒分散到液体里形成不均一的、不稳定的混合物叫悬浊液。
3、溶液和浊液的区别
2.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溶质的质量
3. 溶质的质量分数=
×100%
溶液的质量
(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或减小。 【规律】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 1.增加溶质的质量,可使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 2.增加溶剂质量,可使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 【拓展】质量分数变化规律 (1)在原溶液中,如增加溶质质量则溶质和溶液的质量同时增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升高; (2)如增加溶剂质量,则溶剂和溶液的质量同时增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降低 (3)溶液稀释和曾浓问题的计算
4.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溶液的“浓”“稀”之间的关系 【解答】溶液是否饱和与溶液的“浓”“稀”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不能根据溶液的“浓” “稀”来判断溶液是否饱和。只有当溶质、溶剂、温度相同时,饱和溶液才一定比不饱和 溶液浓。 【考点 6】溶液的溶解度 (一)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 100 g 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 溶解的质量。
hing at a time and All things in their being are good for somethin
中考化学溶液知识点总结
【考点 1】溶液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一、溶液的概念
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组成:溶液是混合物,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
②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是溶液长期放置,溶质不会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③是混合物。
【规律】溶液的判别
(1) 澄清透明不代表是无色的。
(2) 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
【举例】硬水、空气、纯净水属于溶液;泥水,油水,蒸馏水不是溶液。
【技巧】溶质、溶剂的判定
① 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是水溶液。
② 当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固体、气体做溶剂,液体做溶剂。
关键:稀释前溶质的质量=稀释后溶质的质量 (4) 溶质的质量分数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考点10】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仪器:托盘天平、药匙、量筒、玻璃棒。 步骤:1.计算,2.称量、量取,3.溶解。 【说明】 1.天平使用时注意用称量纸、左物右码的原则。 2.量筒量取液体时注意观察的方法,不可俯视或仰视。 3.溶解时用玻璃棒搅拌能加快溶解,但搅拌时不可将溶液溅出。 4.玻璃棒的作用:搅拌,加速溶解;转移固体
2、溶解度是衡量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溶解性大小的尺度,是溶解性的定量表示方法,在 一定温度,压强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制成饱和溶液时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 【考点 7】溶解度曲线: (1)表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2)意义: ①表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②可以比较同一温度时,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
升高温度,气体溶解度减小;降低温度,气体溶解度增大。 增大压强,气体溶解度增大;减小压强,气体溶解度减小。 【考点 8】结晶 1.概念:热的溶液冷却后,已溶解在溶液中的溶质从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这个过程 叫结晶 2.方法: ①蒸发结晶,适用于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如海水中提取食盐 ②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的固体物质,如硝酸钾饱和溶 液中得到硝酸钾晶体
就表现为温度升高。
【举例】常见的吸放热溶液:
1、 氯化钠溶于水时温度不变
2、 硝酸铵溶解时吸收热量
3、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溶解时放出热量
【考点 5】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 概念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③ 当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量多的叫做溶剂,量少的叫做溶质。
④ 当物质溶解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要正确判断溶质。
⑤ 溶质和溶剂是溶液所特有的概念,悬浊液和乳浊液不存在溶质和溶剂。
⑥ 溶质质量是指溶液中已溶解溶质的质量。
【拓展】影响物质溶解能力的因素:
1、 相似相容,溶质和溶剂的性质相似,溶解能力越强。如:氯化钠易溶于水,难溶
【拓展】
① 必须指明“一定温度和”和“一定量的溶剂”
② 明确“某一物质”的饱和溶液或者不饱和溶液。
③ 饱和溶液是在一定条件下某一物质的饱和溶液,但对于其他物质就不一定是饱和溶液
2.相互转化
【规律】
① 此条件适用于大多数固体 ② 熟石灰(氢氧化钙)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量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3.溶液是否饱和的判定 判断一种溶液是否饱和的依据是看在一定温度下加入某物是否能溶解。
hing at a time and All things in their being are good for somethin
【理解要点】 ①条件:在一定温度下。不指明温度,溶解度没有意义。 ②标准:在 100g 溶剂。比较物质溶解度的大小,必须要等量溶剂。 ③状态:达到饱和时。 ④单位:以克为单位。 【例题】对照溶解度概念分析“36 g 食盐溶解在 100 g 水中,所以食盐的溶解度为 36 g” 这句话应怎样改正。 1.影响因素:影响溶解性大小的因素主要是溶质、溶剂的本性,其次是温度(固体溶质) 或温度和压强(气体溶质)等。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一般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其中变化较 大的如硝酸钾、变化不大的如氯化钠,但氢氧化钙等少数物质比较特殊,溶解度随温度的 升高反而减小。 【拓展】溶解度不同于溶解性 1、溶解性只是一般地说明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溶解能力的大小,是物质的一种物理性质。
久置后的变 化
稳定不变
沉淀
分上下两层不稳定
【考点 3】乳化现象
1.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不均一的、不稳定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2.乳化现象: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这些细小的液滴 能随着水流走,这个现象叫乳化现象。
3.乳化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
①洗涤:用乳化剂(洗涤剂)可以将衣服、餐具上的油污洗掉。
量;溶液的体积≠溶质体积+溶剂体积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一种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多种物
质。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水是最常见的溶剂。汽油、酒精也可以作为溶剂。
二、溶液的基本特征
①均一性:指溶液形成以后,溶液各部分的组成、性质完全相同。如溶液中部分的浓度、
密度和颜色完全一样。
① 表示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的大小等。 ① 在溶解度曲线下方的点,表示溶液时不饱和溶液。 ① 在溶解度曲线上方靠近曲线的点表示过饱和溶液。
(3)溶解度曲线变化规律 ①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表现在曲线坡度比较陡,如硝酸钾 ②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小,表现在曲线坡度比较平,如氯化钠 ③极少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表现在曲线坡度下降,如氢氧化钙 (二)气体的溶解度 (1)定义:在压强为 101 kPa 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 1 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 体体积。 (2)五要素:101 kPa、一定温度、1 体积水、饱和状态、气体体积。 (3)影响因素:温度、压强。
hing at a time and All things in their being are good for somethin
【考点9】溶质的质量分数 1.定义: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之比。
溶质的质量
2.定义式:溶质的质量分数=
×100%
溶液的质量
【规律】 (1) 溶质的质量分数和温度无关。 (2) 溶质质量分数单位为1。 (3) 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含义是指每100份质量的溶液中含溶质质量为10份。 (4) 发生反应时溶质为新生成的物质。 (5) 只有溶解的部分才是溶质。 3.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2)已知溶液质量和溶质的质量分数,求溶质和溶剂的质量。 【公式】 1. 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