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不确定供应链协调契约研究进展
需求不确定下的供应链协调建模

技 术 与 方 法
d i 03 6  ̄is .0 5 1 2 2 1 .80 1 o: .9 9 . n1 0 - 5 X.0 10 .3 l s
物流技术 2 1 年第 3 卷第 8 总第 29 01 O 期( 3 期)
需求不确定下 的供应链 协调建模
乔 睿
203 ) 0 4 3 ( 复旦大学, 上海
3 供应链不确定 性来源
当今 的供 应链呈现 多级化 、 多层 次 、 网络化 的趋势 , 这些
2 供应链协调 的概念
对 于供应链协调概念的研 究 , wt指 出供应链 网络协调 He i t
涉及计 划 、 控制和调整企业 内和企业 为影 响供 应链 最终 绩效 的决 定性 因 素 。对 于供应链协调原因 的划分有很多种 , 在这里笔者将其分 为 :供应链成 员内部的不确定性和供应链 成员之 间的不 确定
《关于供应链协同的研究文献综述》

关于供应链协同的研究文献综述1 关于供应链协同的研究关于供应链协同的定义方面,Quinn提出了供应链协同的概念,认为其是供应链上的各个主体共享信息、知识、风险和利益的过程[1]。
余福茂,孙晓莉(2018)将其定义为:两个及以上的企业在共同战略目标的引导下签订协议或者结成组织,而形成的网络式联合体[2]。
更多学者研究了供应链协同的作用,比如胡湘云,王城松,刘小红等人(2017)认为供应链协同可以促进中小企业的收益分配,帮助其降低风险,提升利润水平[3]。
林宇(2018)认为,供应链协同在物流中的利用,可以促进物流管理水平的提升[4]。
时茜茜,朱建波,盛昭瀚(2017)认为承包商与供应商的协同,可以促进收益的分配以及双方利益的增加[5]。
胡震(2017)认为,供应链协同可以促进物流成本的降低以及利益的最大化[6]。
易凯凯,朱建军等人(2017)认为供应链协同在大型客机主生产中的应用,可以促进生产质量和效率的提升[7]。
还有学者对供应链协同的效果进行了评价,比如陈久梅等(2007)认为供应链协同可以促进了时间成本的降低以及鲁棒性及适应性等的提升。
单璐等(2015)研究发现,协同行为过程、协同效果、协同实现方式等的改善促进了协同竞争力的提升[8]。
张翠华等(2005)认为供应链协同促进了信息流、业务流、资金流等的流动[9]。
有的学者将供应链协同利用到了具体的研究领域,比如姜丽莉(2018)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需求的不断提高,服装市场需要快速的响应型供应链与之匹配,因此供应链要加强其组成成员的协调合作力度,提高沟通效率,减小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带来的影响[10]。
李晓云(2010)指出,物联网时代,供应链已经成为零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传统人工计划、组织、控制供应链的活动已经不足以支撑企业庞大的业务量,不仅耗时耗力,且物流、商流、信息流难以同步、统一,供应链管理难度较大[11]。
二是对供应链协同的对策研究方面,黄露军(2018)认为,企业在电子商务环境下面临的供应链协调决策挑战可以通过供应链绩效调整进一步优化企业的协调决策,通过重新构建一个从电子商务能力到供应链协同再到供应链绩效的关系模型,将完善电子商务能力理论及协同理论。
供应链中的“隐含需求不确定性”探讨

供应链中的“隐含需求不确定性” 探讨摘要:本文详细阐述了隐含需求不确定性(Implied Demand Uncertainty)的涵义。
任何公司要取得成功,其供应链战略必须同公司的竞争战略很好地吻合。
取得竞争和供应链策略之间的战略吻合,第一步就是要了解顾客。
通过确定顾客需求在隐含不确定性谱上的位置,人们可以用隐含需求不确定性这个共同指标来帮助定义最适合公司产品的供应链。
by AMT 姜铁虎了解顾客需求变化的特性任何公司要取得成功,其供应链战略必须同公司的竞争战略很好地吻合。
一个公司的竞争战略定义了该公司试图通过其产品和服务来满足市场的一组顾客需求。
供应链战略则包括传统的供应商策略,生产策略和物流策略,供应链中有关库存,运输,生产设施和信息传递的决策都是供应链战略的一部分。
为了取得战略吻合,一个公司必须保证它的供应链能力支持公司满足所瞄准的顾客段(customer segments)的能力,也即支持公司实现战略目标的能力。
要做到这一点,有三个基本步骤:1. 了解顾客:公司必须了解每个既定顾客段的顾客需求,这些需求有助于公司制定期望成本和服务要求。
2. 了解供应链:供应链类型很多,每一种都被设计来很好地执行不同的运作,公司必须懂得它的供应链要被设计来完成什么样的工作。
3. 实现战略吻合:如果供应链运作与期望的顾客需求之间存在不吻合,公司或是重构供应链来支持其竞争战略,或是重新调整竞争战略。
为了了解顾客,公司必须识别当前正在服务的顾客段的需求。
总的来说,不同顾客段的顾客需求会随下面几个属性而变:每批所需的产品数量:例如,用于维修一个生产线的急件定单可能是小批量的;而用于建筑一个新生产线的物料定单则是大批量的。
顾客能接受的响应时间:紧急定单所允许的响应时间会很短;而建筑物料定单所允许的响应时间较长。
需求的产品品种:顾客通常会为紧急维修定购的产品支付给供应商更高的定金;而对建筑物料的定单则不会。
需求的服务水平:急件定单的顾客期望更高的产品可用性,如果定单上的所有物料不能马上满足而必须等待的话,那么这些顾客或许会别寻他处;这种情况通常不会发生在建筑物料定单上,因为它多半有较长的提前期。
供应链系统的动态性研究

供应链系统的动态性研究供应链是指将来源于原材料、零部件、成品等各个环节的生产、流程、销售等环节的企业或企业集团进行协调、管理、优化的过程的系统,其复杂性、多样性给企业经营带来了许多挑战。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和市场化的深入发展,供应链系统变得越来越动态和复杂,因此,研究供应链系统的动态性问题成为当今供应链管理领域的研究热点。
1.动态性的概念供应链系统的动态性指的是企业在供应链中所面临的变化、风险、挑战等因素,这些因素可能影响到产品的质量、价格、需求、供应等方面。
动态性的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需求波动性: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例如季节性需求、突发事件等,引起了供应链的周期性变动。
(2)风险:包括供应风险、价格风险、投资风险、政策风险等,它们可能导致供应链的中断而使企业面临较大的损失。
(3)创新和技术变革: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引入,可能改变企业当前的市场地位和竞争位置,导致供应链的结构和关系发生变化。
2.动态性对供应链系统的影响动态性给供应链管理带来了诸多影响。
首先,动态性使得供应链更加复杂,涉及的因素越来越多,需要企业具备更好的协调能力。
其次,动态性使得供应链关系更加紧密,供应链的每个节点都需要进行实时的信息传递和数据交换。
最后,动态性也增加了供应链管理的不确定性,需要企业具备更好的风险管理能力,以应对市场波动和供应链中断等风险。
3.如何应对供应链系统的动态性要应对供应链系统的动态性,企业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1)实时监测:要监测市场变化、客户需求、供应链事件等情况,并提前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2)优化企业内部流程:企业需要对自己内部的流程、流程和资源进行不断的优化,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出品质,为供应链系统做好充分准备。
(3)加强供应链合作:企业应该与供应商、客户等相关合作伙伴建立更加紧密的关系,提高供应链的透明度和协调性。
(4)灵活反应:供应链系统动态变化的速度非常快,企业需要具备快速反应和实时调整的能力,以降低风险和损失。
供应链契约的研究与现状

供应链契约的研究与现状姓名:沈冬琪学号:20112217摘要:介绍了当前的几种主要使用的供应链契约研究成果,包括它们的契约形式、最初的应用领域、主要的应用行业以及研究成果。
并对供应链契约的发展趋势做了简单的预测。
Summary:Describes the current supply chain contract research several major use, including their contract form, the initial applications, the main application industries and research.And make a simple prediction to the supply chain contract trend.关键词:供应链契约类型问题趋势一、供应链契约综述在现代社会,供应链管理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掌握了供应链就等于掌握了整个产业,三星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儿供应链中的不同环节通常存在利益冲突,就应运诞生了供应链契约。
总体而言,供应链契约就是通过提供合适的信息和激励措施来保证买卖双方协调,优化销售渠道绩效的有关条款,使得双方的利益至少要比原来的更好,使各方目标统一,来有效的解决产业链中各部分间的矛盾。
在供应链契约的概念被提出后,学者们针对供应链契约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供应链契约的研究也在多方向上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二、供应链契约的主要类型根据供应链契约的研究现状、供应商与零售商的利益分配方式和风险承担,订单的获取方式,可以将供应链契约分为以下几个主要类型。
(1)定价契约也叫做批发价格契约,是指零售商根据市场需求和批发价格决定订购量,供应商和生产商根据零售商的订购量组织生产,零售商负责处理库存产品,零售商对产品销量进行预测。
因此,该契约中供应商的利润是确定的,零售商完全承担市场的不确定性风险。
这种契约出现的较早,发展得也比较完善,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在具有多个(或无限个)连续销售周期的市场,这样的供应链契约非常有效。
供应链协同理论及研究方法综述

供应链协同理论及研究方法综述陈炜;田原【摘要】供应链协同是供应链的高度整合,协同可以促进供应链绩效的提升.首先介绍了供应链协同理论的内涵、动因和分类研究.针对供应链协同的主要研究方法:数学建模方法、契约协调和系统动力学,介绍了理论基础、适用范围和方法论意义,归纳了研究热点和趋势,为供应链协同理论的系统总结提出了有效借鉴.【期刊名称】《物流科技》【年(卷),期】2018(041)012【总页数】4页(P125-128)【关键词】供应链协同;数学建模;契约协调;系统动力学【作者】陈炜;田原【作者单位】上海海洋大学工程学院,上海 201306;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金融学院,上海 2012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73.71 供应链协同概述协同是指事物或系统在联系和发展过程中,打破资源之间的各种壁垒和界线,使其内部各要素之间有机的结合,共同协作,实现1+1>2的效益目标最大化[1]。
供应链协同(Supply Chain Collaboration,SCC)是基于协同学和供应链管理理论,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学术界提出。
两大趋势推动了协同理论的发展:一是从拥有权集的大企业走向独立专精的弹性组织;二是在个别或局部交易的基础上迈向全方位整合[2]。
供应链协同融合了供应商管理库存、协同式供应链库存管理、连续补货等一系列供应链管理理论,是市场竞争全球化下供应链各方实现互利共赢、供应链整体最优、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供应链管理模式。
供应链管理大师Anderson和Lee曾明确提出协同供应链是新型先进供应链的特征[3]。
供应链协同的动因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对客户需求作出快速响应的需要,依靠供应链局部提升产品质量、生产效率和信息共享程度是有限的,通过供应链的整体协同才能缩短周期、全面提升柔性制造能力,进而不断提高快速响应的反应速度;二是降低供应链成员间交易成本的需要,通过供应链协同机制促进成员的主动协同意愿和协同程度的提升,不断降低供应链伙伴间的交易成本,增强供应链整体的比较成本优势;三是供应链成员企业分工合作,提高专业化程度的需求,通过供应链伙伴间的分工协作,节点企业可以将资金、人力和精力专注于优势业务上,创造更为专业化的产品和服务,同时又可以通过协同管理保证外协加工产品的质量和交期。
供应链中不确定性因素分析

供应链中不确定性因素分析由于供应链是一个由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等组成的复杂的网络结构,其根本特征是具有复杂性、动态性和交叉性,因此,充满了许多不确定性因素。
文章对供应链管理中的不确定性进行了详细、系统的分类,对其成因做了一定的分析。
标签:供应链不确定性一、问题的提出为了更好地分析不确定性,我们首先来考察确定的含义。
一般而言,确定的含义不仅是指事物或过程本身的客观性,而且还意味着主体对客体的知道、认识和理解程度,认识过程具有确定的那样一种性质。
不确定性是指事物或过程不具有确定那样的性质,或是确定性的缺乏,即事物或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或真理性或完备性,但又同时具有一种不肯定性。
Manoli等认为,不确定性不是一个一维的概念,而应被看作一个多维概念,或者一个启发式的结构。
不确定性包含了事物多方面的特征与属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人们在科学研究中所涉及的系统越来越庞大、越来越复杂,不确定性的表现会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复杂。
因而研究及综合处理不确定性问题的理论与方法也就越来越重要。
目前,供应链管理是国内外开展的一个前沿课题,是学术界、商业界、制造领域、咨询业的研究热点之一。
由于供应链的每一级中都存在着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是供应链管理中最关键和最具挑战性的问题之一。
研究供应链中不确定性因素分析的文章很多,但系统地对供应链管理中不确定性的因素进行研究的却很少,主要有:鲁耀斌、钱芝网、甘小冰等学者,但这些不确定因素研究还欠全面,还有待补充和完善。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供应链中不确定因素研究进行了补充和完善,从不同角度研究了供应链管理中不确定性的种类及来源,希望能为企业或同仁研究供应链中不确定因素提供一些帮助和指导。
二、供应链中不确定性问题分类由于供应链是一个由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等组成的、复杂的网络结构,其基本特征是具有复杂性、动态性和交叉性,因此,充满了许多不确定性因素。
1.从供应链的结构角度从供应链的结构角度来看供应链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可以概括为四种类型:(1)供应的不确定性:供应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为供应提前期的不确定,还包括货物的可得性、供应量的不确定性等。
我国供应链管理研究进展与分析_基于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第17卷 第2期2009年 4月 中国管理科学Chinese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 Vol.17,No.2Apr., 2009文章编号:1003-207(2009)02-0185-06我国供应链管理研究进展与分析-基于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刘作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北京 100085)摘 要:本文统计与分析了管理科学部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近年来对供应链管理研究的资助情况,并概括分析了在此领域中的五个具体热点研究方向,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所取得的进展,以期为该领域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启发,进一步促进供应链管理的发展。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基金资助;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F83019 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08-07-14;修订日期:2009-03-09作者简介:刘作义(1968-),男(汉族),湖北通城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一处,博士、副研究员、处长,研究方向:信息系统管理、科研管理11 引言在经历了大规模标准化生产以降低成本、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增加柔性以满足顾客多样化需求的三个阶段后,企业很难通过内部管理的完善来大幅度地增加利润的空间。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发现了创造利润的新大陆:供应链管理(SCM ),其目的是通过财务、信息技术、生产运营以及客户服务等部门共同协作来完成采购、制造和配送等任务。
当前,供应链管理已经成为众多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如DELL 、WAL -MAR T 等的关键工作之一,他们运用不断出现的新技术、新的管理思想以及精深的定量分析工具和具有强大功能的软件系统,并与传统的机械和人力完美结合,构造出一个端对端的无缝连接,具有敏捷性、适应性,并不断优化整合的供应链网络,力求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全球经济环境中低成本、快捷的将最终产品和优质服务提供给顾客。
在上述背景下,供应链管理理论及其应用研究受到了国际上管理科学家的广泛关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需求不确定供应链协调契约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综述了协调需求不确定供应链的契约模型,并给出了几个未来研究方向。
关键词:契约;供应链协调;需求不确定
一、引言
供应链管理研究主要集中在控制集中的供应链协调上。
集中控制仅适用于供应链中只存在唯一决策者,并且决策者拥有整个供应链的与制定决策有关的全部信息以及使得此决策能够付诸实施的契约能力。
集中控制保证获得系统功效——渠道协调。
事实上,局部合理的行为可能是全局低效的[1]。
因此,协调机制是必需的,以使得局部决策者追求渠道协调。
此协调机制包括形式地规定供应链参与者之间交易的供应链契约。
后者利用激励使得供应链参与者的决策彼此相关。
供应链契约可以达到两个主要目标:(1)增加供应链的总利润,以使得它更接近于集中控制(即渠道协调)所产生的利润;(2)供应链合作者共同分担风险[2]。
在设计供应链协调契约时必须考虑的一个更重要的论点是考虑所谓的双赢条件:如果契约条件发生,每个供应链参与者都将获得高于没有契约时的利润。
不然的话,供应链参与者就不会采用契约。
到目前为止,有大量文献已经提出了许多供应链契约模型。
这些契约概括起来包括数量弹性契约[3],备份协议[4]、回购或返还策略[5]、奖励机制[6]、收益共享契约[7]、配给规则[8]、数量折扣[9]、退货回购策略、期权合同等以及这些契约的变形或组合。
二、需求不确定供应链协调契约
供应链契约是被用来取得分散决策方式下供应链运作中的渠道协调的工具。
有关文献提出了许多契约模型。
文献[2]提出了一个基于规定供应链内部企业关系条款的评论,确定了下列契约方案:(1)决策权的分配;(2)定价;(3)最小购买承诺;(4)数量弹性;(5)回购或返还策略;(6)分配规则;(7)提前期;(8)质量。
文献[10]给出了更为广泛的通过契约协调供应链的评论。
本文的重点在于评述处理需求不确定的供应链契约,即数量折扣、数量弹性、备份协议、返还策略、收益共享机制、退货回购策略、期权合同等。
数量折扣契约是一种使得买方和卖方都能找到联合最优订货批量的协调机制。
事实上,在此机制下,供应商通过提供一个价格折扣以引导买方订购全部的最优数量。
目前存在着不同类型的折扣,即全部折扣和增量折扣等(参见文献[11]的综述)。
数量弹性模型是将需求不确定性的成本在供应链参与者之间进行分配的协调机制。
在这些模型中,零售商购买不少于预测需求的一个确定百分比,制造商保证交付高于预测需求的一个确定百分比。
制造商和零售商之间的数量弹性关系可以用参数来描述,是转移价格。
备份协议是目录公司和制造商之间的契约,与数量弹性契约相似。
在备份协议之下,目录公司在销售季节之前提交购买单位,制造商持有委托的一部分并且交付剩余部分。
通过观察需求之后,目录公司可以以相同的购买价格订购不多于备份数量的订购量,但对于不买的备份货物,它必须支付每单位备份货物为的惩罚成本。
备份协议旨在帮助目录公司减少需求不确定性的影响。
在返还策略之下,零售商可以将未出售的商品退还给制造商。
这种契约可以用在零售商通过目录向顾客出售时尚商品、制造商具有较长的产品交货期、销售季节短的供应链中。
需要零售商决定的是订货数量和零售价格,而制造商需要决定的是批发价格和回购零售商未出售商品的回购价格。
文献[7]提出收益共享契约并且研究了其对供应链性能的影响。
契约可以用两个参数来描述:供应商向零售商收取的单位批发价格为,低于供应商的边际成本,作为交换,供应商得到零售商收入的。
保证渠道协调,而决定了全部利润在供应商和零售商之间的分配。
作者同时证明,收益共享契约可以协调具有多竞争零售商的系统。
退货回购策略是指供应商在销售季节结束后,将销售商没有售完的货物按一定的价格收购。
其目的是给销售商一定的保护,引导销售商增大采购量,使需求不确定性产生的风险由供应商和销售商共同承担,平衡供应商和销售商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从而协调供应链。
关于期权合同。
供应链的供求关系可以建立在两个不同的交易方式上,一种是通过在线市场,一种是通过合同市场。
合同市场是建立在长期、稳定合作关系基础上的传统市场,供求双方一般都通过显性或隐性的合同来明确双方长期的供
应关系。
销售商既可以和购买者签订长期契约并在事后为他提供固定数量的产量,也可以试图将其产量在现货市场上出售。
类似地,购买者可以签订一个包括他们预期需求的长期合同,也可以通过在现货市场上采购以满足他们的需求。
有不少文献在以上契约的基础上提出了更加复杂的契约模型。
文献[12]构建了单一卖方与一个或多个买方之间的长期签约和现货市场交易在战略上相互影响的模型。
文献[13]设计了一个利用退还数量折扣契约处理一个三阶段完整库存模型的一般情形。
文献[14]考虑一个制造商和一个供应商在保留各自的个人信息和自主决策权时,设计了一种供应链内部协调的最优契约方法,重点关注契约的两种重要类型,即整体订货交付约束和基于激励的运作协调。
文献[15]基于文献[7]提出的收益共享契约模型,提出了基于收益共享契约协调的三阶段供应链协调契约模型,将重点集中在收益共享的供应链契约的特定类型上,它被用来协调在分散控制下的面临随机客户需求的三阶段供应链。
尤其关注的是支持契约参数的细微调整以妥善处理双赢条件。
三、进一步研究方向
根据前面的讨论,今后的研究方向将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对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大都认为是由外界环境引起的,且固定不变。
实际上,供应链中的实体有可能通过自己的行为对这种不确定性产生影响。
研究实体具有主动性时契约对于系统的影响,这将成为今后的一个研究热点。
目前,对协调需求不确定供应链的契约模型研究,一般采用随机理论来描述需求的不确定性。
在实际应用中,需求的不确定性往往不能用随机理论来表达,而更多地表现为一定的鲁棒性。
如何将鲁棒优化理论引入到供应链契约模型的研究中来将是今后研究的又一个热点问题。
如何将传统市场中的供应链契约模型进一步应用于正在兴起并快速发展的电子商务市场,也必将成为未来供应链契约模型研究的一个热点。
参考文献:
[1] Whang, S. Coordination in operations: A taxonomy.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1995, 12(3):413–422.
[2] Tsay, A., Nahmias, S., Agrawal, N. Modeling supply chain contracts: A review. In: Tayur, S., Ganeshan, R.,Magazine, M. (Eds.), QuantitativeModels for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Dordrecht (Chapter 10),1999,1339–1358.
[3] Tsay, A.A., Lovejoy, W.S. Quantity .exibility contracts and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 Operations Management, 1999,1(2):89–111.
[4] Eppen, G.D., Iyer, A.V. Backup agreements in fashion buying—the value of upstream .exibility. Management Science, 1997,43 (11):1469–1484.
[5] Emmons, H., Gilbert, S.M. Note: The role of returns policies in pricing and inventory decisions for catalogue goods. Management Science, 1998,44 (2):276–283.
[6] Lee, H., Whang, S. Decentralized multi-echelon supply chains: Incentives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cience, 1999,45 (5).
[7] Cachon, G., Lariviere, M.A. 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with revenue sharing contracts: Strengths and limitations. Working Paper, The Wharton School of Business,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hiladelphia. 2000
[8] Cachon, G., Lariviere, M.A. Capacity choice and allocation: Strategic behavior and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 Management Science, 1999, 45 (8): 1091–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