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科目二模块二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二级培训模块样题及参考答案

高中物理二级培训模块样题及参考答案

高中物理二级培训模块样题及参考答案模块二知识与技能(二)试题一单选题1 高中物理选修系列分为_____个模块A . 8B . 9 C. 10 D. 112高中物理选修系列分为____个子系列A.2B. 3C. 4D. 53. 高中物理:选修3 - 1 ,选修3 - 2 ,选修3 - 3 ,选修3 - 4 ,选修3 - 5 为第三个子系列,该系列____A.侧重物理学与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融合,强调物理学对人类文明的影响;B.侧重从技术应用角度展示物理学,强调物理学的应用和实践;C.它在注重物理学的应用和社会意义的同时,较系统地介绍物理学,进一步强调物理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4.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中物理选修3—1分_____章.A.2B.3C.4D.55.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中物理选修3—2分_____章.A.2B.3C.4D.56.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中物理选修3—3分_____章.A.2B.3C.4D.57.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中物理选修3—4分______章.A.2B.3C.4D.58.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中物理选修3—5分______章.A.2B.3C.4D.59.下列内容哪些在高中物理选修3—5中:()A.曲线运动; B.万有引力与航天;C.章机械能守恒定律. D. 动量守恒定律10.“原子结构”“原子结构”被安排在选修:()A.3—1B. 3—2C. 3---3D. 3--4E. 3--511.“机械振动”“机械波”被安排在选修:()A.3—1B. 3—2C. 3---3D. 3--412.“光”被安排在选修:()A.3—1B. 3—2C. 3---3D. 3--41. C2. B3. C4. B5. B6. C7. D8. C9.D 10.E 11。

D 12.D二、判断题1 学习物理离不开实验。

2高考物理试题的解答离不开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3借助物理知识渗透考查数学能力是高考命题的永恒主题4数学作为工具学科,其思想、方法和知识始终渗透贯穿于整个物理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为物理概念、定律的表述提供简洁、精确的数学语言,为学生进行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提供有效方法,为物理学的数量分析和计算提供有力工具。

中学科目二知识点大全总结

中学科目二知识点大全总结

中学科目二知识点大全总结中学科目二主要涉及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等学科的知识点。

以下是关于这些学科的知识点大全总结:数学知识点总结:1. 整式与分式2. 一元一次方程与不等式3. 二元一次方程组与不等式组4. 平方根与实数5. 一次函数与一次函数方程6. 直角三角形和勾股定理7. 多项式与因式分解8. 二次函数及其图像9. 直线与圆10. 相似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物理知识点总结:1. 运动的基本概念2. 牛顿运动定律3. 动能与功率4. 机械能守恒定律5. 电磁感应与磁场6. 热学基本定律7. 光学基本概念8. 声学基本概念化学知识点总结:1. 物质的分类与性质2. 化学式与化合价3. 化学反应及其平衡4. 金属与非金属5. 化学反应速率6. 酸碱中和与盐类7. 有机化合物及其分类8. 化学能与化学动力学生物知识点总结:1. 生物基本概念2. 细胞与组织3. 生物的遗传与进化4. 生物的形态与生活习性5. 生物的生态与环境6. 生物的营养、代谢与调节7. 生物的生殖与发育8. 综合与实验地理知识点总结:1. 地球与地球运动2. 世界地图与中国地图3. 人口与城市4. 农业与工业5. 交通与通讯6. 商业与旅游7. 区域可持续发展8. 地球环境与保护以上是中学科目二知识点的大全总结,可以供中学生复习和学习使用。

希望这些知识点总结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初中物理模块二答案

初中物理模块二答案

2013年长春继续教育远程培训初中物理模块二答案1常见的问题解决策略是()a. 题反思策略b. 问题识别策略c. 问题解答策略d. 创设问题情境策略、采取各种学习策略解决物理问题、反思与评估解决问题策略2所谓信息加工策略,即()a. 把难以操作的问题转化为现有条件下能完成的问题b. 把复杂的实际问题转化为理想化c. 学习者在编码、存储、提取、运用等信息加工过程中的认知策略,它是一种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

d. 把看似不同而实质相同的几个分散的问题转化为一个核心问题3教师要在教学中尽量为学生提供学习制订实验方案的机会和方法,指导学生运用有效的学习策略去解决问题,在整个环节中努力帮助学生实现以下哪几个转化?①把看似不同而实质相同的几个分散的问题转化为一个核心问题②把不易观察的问题转化为形象而易于观察的问题③把难以操作的问题转化为现有条件下能完成的问题④把一个多因素的问题转化为多个单因素问题⑤把复杂的实际问题转化为理想化、模型化的问题⑥把一个难以直接研究的问题等效替代为另一个可以直接研究的问题。

正确的是()a. ①②③④⑤⑥b. ①②③c. ①②d. ②③④⑤⑥4下列选项不属于初中物理科学探究中分析与论证策略是()a. 实验现象分析论证法b. 函数图象分析论证法c. 实验数据分析论证法d. 比较式评估法5科学探究要素的学习策略一般包括()a. 实验现象分析b. 提问策略、猜想与假设策略、设计实验策略、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策略、分析与论证策略、评估策略、交流与合作策略等七个方面:c. 比较式评估法d. 实验数据分析6 设计实验策略是()a. 是学习者在明确探究目的和已知条件的前提下,通过讨论、思考、设计实验方案与制定实验计划。

b. 就是学习者对探究进行反思、讨论科学探究中所存在的问题,从而获得新的发现和改进建议等.c. 就是学习者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数据,或通过公共信息资源收集资料的技巧和方法d. 学习者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对所探究问题进行有效交流、合作,以共同完成探究任务,并作出简要报告的技能、方法。

中学教资《教育知识与能力》考什么?——考试题型

中学教资《教育知识与能力》考什么?——考试题型

中学教资《教育知识与能力》考什么?—考试题型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包括:初中,高中,中职都为302。

所以,报考时一定要注意自己报考的学段,选择正确的考试科目。

这里的《教育知识与能力》是针对中学教资考试(包括初中,高中,中职)的科目二来说的。

一、《教育知识与能力》的考试内容,主要有八个模块。

1.教育的认识。

(包括:教育的认识、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制度、教育目的、教育研究方法)2.中学课程。

(包括:课程概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3.中学教学。

(包括:教学概述、教学过程、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策略、教学评价、我国当代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与趋势)4.中学生学习心理。

(包括:认知过程、学习与学习理论、学习动机、学习迁移、学习策略、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形成、问题解决)5.中学生发展心理。

(包括:中学生心理发展概述、中学生认知的发展、中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中学生的意志发展、中学生的人格的发展、中学生的能力发展、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6.中学生心理辅导。

(包括: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学校心理辅导)7.中学德育。

(包括: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中学生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德育概述、中学德育过程、中学德育的原则、方法、途径、新时期德育发展的新主题)8.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包括:班级与班集体、课堂管理、班主任工作、课外活动的组织与管理、教师心理)二、《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一共四大部分1.选择题21道,每道题2分,共42分。

例如: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倡导的是()A:发现学习理论B: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C:教学与发展理论D:范例教学理论答案:C2.辨析题4道,每道8分,共32分。

例如:教学的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

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教学的任务具有多样性,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

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中学教资科目二常考知识点

中学教资科目二常考知识点

中学教资科目二常考知识点1. 问题分析阶段在中学教资科目二考试中,问题分析阶段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在这个阶段,考生需要仔细阅读题目,并理解题目的要求。

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思考:•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目要求;•确定解题思路,分析题目中的关键词,明确解题方向;•梳理解题思路,将问题分解为多个小问题,逐一解决。

2. 知识点归纳阶段在问题分析阶段之后,考生需要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这样可以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这些知识点。

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思考:•对于每个小问题,找出相关的知识点;•将这些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利用归纳和总结的内容,形成自己的知识点清单。

3. 知识点扩展阶段在掌握了基本的知识点之后,考生可以进一步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从而对相关的知识点有更深入的了解。

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思考:•查阅相关的书籍、教材或资料,了解更多的知识点;•参加相关的培训课程或研讨会,与其他考生一起交流和学习;•利用互联网资源,查找相关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4. 知识点应用阶段在扩展了知识面之后,考生需要将所学到的知识点应用到解决问题的实际情境中。

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思考:•将解决问题的实际情境与所学到的知识点进行联系;•分析问题的特点和要求,选择合适的知识点进行应用;•根据解决问题的实际情境,提出解决方案,并进行实践和验证。

5. 知识点总结阶段在完成了问题的解决之后,考生需要对所学到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

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思考:•总结所学到的知识点,并与之前的知识点进行对比和补充;•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找出问题和不足之处;•通过总结和反思,进一步提高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通过以上步骤的思考和实践,考生可以更好地掌握中学教资科目二常考的知识点,提高解题能力和应试水平。

同时,在解题过程中,考生还可以逐步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为将来的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资格考试资料】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教师资格考试资料】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教师资格考试的常见考点,尤其是在近四年的中学教师资格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中曾多次出现该知识点的考查,但题型基本都为单选题,辨析题较为少见。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系统地学习一下,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人的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指不同个体在身心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共同规律。

从形式上看,人的发展规律主要表现为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身心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整个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身心发展的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性。

在身体方面,身体的发展是沿着从头部向下肢的方向和从中心部位向全身边缘的方向进行的。

在心理方面,儿童心理的发展总是由具体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从机械记忆发展到意义记忆。

可见,人的身心发展是渐近的、有顺序的、连续的、由低级水平到高级水平的发展。

所以教育工作者应按照发展的序列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

“拔苗助长”、“陵节而施”等等都是有违身心发展顺序性规律的。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人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地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这种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使儿童身心发展表现出阶段性。

个体身心阶段性的发展表现为前后相邻的阶段进行着有规律的更替,在前一个阶段准备了向后一个阶段的过渡。

每一个发展阶段都经历着一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身心发展主要表现为数量的变化,一个时期后,就由量变发展到质变,把身心发展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我国的心理学家将个体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即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11、12岁)、少年期(11、12-14、15岁)、青年期(14、15-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在每一个人生阶段都会形成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教师资格证中学科目二模拟题

教师资格证中学科目二模拟题

教师资格证中学科目二模拟题教师资格证是我国由国家教育部门出具的考试证书,为了保障我国的教育质量,提高教师培训的科学性,教育部实行教师资格证制度,并要求所有中小学及幼儿园的教师必须参加资格证考试并取得证书。

其中中学科目二是考验中学教师扎实学科知识的模块,以下将为大家分享教师资格证中学科目二模拟题。

一、物理模拟题1.电流大小的国际单位是什么?A.安培B.华C.秒D.米2.下列哪个物理量和电荷量单位相同?A.电场强度B.电势C.电荷密度D.电势差3.一个电阻为3 Ω,电容为1 µF 的RC 电路中,电路中馈入一个方波,频率为 1 kHz,幅值为 5 V,求电容器的充电时间常数tau?A.1/15 msB.1/30 msC.1/40 msD.1/60 ms4.以下哪个性质表征的是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A.介电常数B.磁常数C.群速D.光速5.当一个物体在平静水面上漂浮时,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什么?A.物体排挤在水面以下的液体的重量B.水的体积加上物体的重量C.物体的密度乘以重力加速度D.物体的体积乘以重力加速度二、化学模拟题1.把这个保存在食品中的氧化剂称作什么?A.苏打B.焦磷酸C.一氧化二氮D.复方硝酸钠2.以下哪个化学式表示乙醇?A. CH3COOHB. CH4OC. C2H5COOHD. C2H5OH3.下列哪个因素是影响固体的化学稳定性?A.温度B.质量C.密度D.压力4.化学平衡常数只与什么因素有关?A.反应前的物质浓度B.反应物的离散程度C.各反应物活性和反应物质浓度的比例D.温度和反应物质浓度的比例5.当用氢氧化物和一种氯盐酸混合时,在不需要任何温度控制的情况下,混合物的PH 值和混合物反应产生的气体的性质是什么?A.中性;氨气B.中性;二氧化碳C.酸性;氨气D.酸性;氯气三、生物模拟题1.以下哪个器官主要通过呼吸气体吸收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A.肺B.心脏C.肝脏D.脾2.表明胰岛素的主要作用是什么?A.促进葡萄糖的吸收B.增加胆固醇的代谢C.减少糖的运动D.引起口渴3.以下哪个牙齿部分是用于咀嚼?A.犬齿B.前磨牙C.后磨牙D.颊齿4.雌激素和黄体激素对月经周期和生殖能力的影响主要是什么?A.调节维生素D 吸收和代谢B.促进卵子成熟和生殖能力C.增加血液中的葡萄糖D.控制身体脂肪的分布和代谢5.以下哪个人类结构类似于肌肉?A.皮肤B.眼睛C.骨骼D.牛仔裤四、数学模拟题1.根据一些线性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方程式,下面哪个数值最接近沿y 轴的初始加速度的大小,如果x 的方程是圆形?A. 2B.πC.3D.42.抛物线y=3 x 2 + 4x 的顶点是什么?A. (3, 39)B. ( - 2, -10)C. ( - 1.5, 9.25)D. ( 3, -2)3.下列哪个是3,6,9 的公因数?A.7B.5C.8D.34.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是10 厘米,高8 厘米和3 厘米。

教资中学科目二考试题型

教资中学科目二考试题型

中学教师资格证科目二是指《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为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证考科目,考试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辨析题、材料分析题和简答题。

主要考查考生教育基础、学生指导、班级管理、学科知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

中学教师资格证科目二考试内容、题型、及分值占比
模块比例题型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68% 单项选择题辨析题材料分析题中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心理中学德育中学课程32% 单项选择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中学生发展心理中学生心理辅导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合计100% 单项选择题:约30%
中学教师资格证科目二考试目标
1.理解并掌握教育教学和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能运用这些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中学教育教学和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问题。

2.理解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掌握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具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能力。

3.掌握中学生学习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能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4.理解中学生生理、心理的特性和差异性,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

5.掌握班级日常管理的一般方法,了解学习环境、课
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知识,具有设计一般课外活动的能力。

6.掌握教师心理,促进教师成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
意义与作用: 1.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 2.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
责任感。
基础教育课程改的课程设置 1.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2.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3.高中分科课程为主,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1.课程评价的含义 2.课程评价的类型 3.课程评价的模式
2.课程评价的类型 (1)以评价标准为依据
①相对评价(常模式参照评价)——事后定标准 ②绝对评价(目标/标准参照评价)——事前定标准 ③个体内差异评价——对个人
(2)以评价作用为依据
①诊断性评价(课程实施前) 目的:了解评价对象的现状、问题或原因,以便对症 下药。 ②形成性评价(课程实施中) 目的:用于收集课程实施中的各部分优缺点的资料。 ③总结性评价(课程实施后) 目的:对教育效果做出判断。
C.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D.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8.强调知识的内在逻辑和系统性,主张分科教学的是
()
A.经验主义课程论
B.学科中心课程论
C.存在主义课程论
D.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9.(2013·上)简述学科中心课程论的主要观点。
【答案要点】 学科中心课程论的基本观点有以下几点: (1)知识是课程的核心; (2)学校课程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 (3)学校教学以分科教学为核心; (4)以学科基本结构的掌握为目标; (5)学科专家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
❖知识补充
教科书的编排方式
直线式即一门学科的内容按一定的系统排列,后 面不重复前面的内容。
螺旋式即一门学科的安排,在教学过程中重复 出现,逐步扩大、加深。
3.(2012·下)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课程内容前后 反复出现,且后面的内容是对前面内容的扩展和深 化。这种编排方式是( )。
A.直线式 B.螺旋式 C.分科式 D.综合式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
1.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人的完整:智力+人格,生活的完整:自然、社 会) 2.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 (增强课程内容的生活化) 3.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 4.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5.引导教师角色与教学行为的改变
倡导新的教师角色
教师与学生
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2013下)1949年美国学者泰勒出版的《课程与教学 的基本原理》提出了课程编制的“四段论”,形成 了著名的“泰勒原理”的课程编制模式,这一模式 被称为( )
A.实践模式 B.过程模式
C.环境模式 D.目标模式
❖知识补充 课程的表现形式
中小学课程由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三个层 次组成,或者说是其(文本)表现形式。 开设哪些科目是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 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也是教材编 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 础。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 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3)教材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 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 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故人们常把教科书与讲义简称 为教材。
2.课程内容的选择(影响课程内容选择的因素)
总体上说:制约课程内容选择的直接依据就是课程 目标 具体的说: 1)社会因素 2)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 3)科学文化知识
3.课程内容的组织
课程内容的组织:指课程内容的序列化和系统化
➢组织方式: (垂直组织,水平组织,综合化组织,心理化组织)
四、课程评价
10.以经验或儿童为中心的课程论称为活动课程论,其 代表人物是( )
A.布鲁姆 B.布鲁纳 C.杜威 D.凯洛夫 11.(2012下、2015下)主张课程的内容和组织应以儿 童的兴趣或需要为基础,鼓励学生”做中学”,通过 手脑并用以获得直接经验,这反映的课程类型是()
A 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 分科课程 D综合课程
1.(2013·下)最早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一
经典课程命题的学者是( )。
A.夸美纽斯
B.斯宾塞
C.杜威
D.博比特
博比特:1918出版了《课程》,该书被视为教育史上 第一本课程论专著。
一、课程的概念
➢广义: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 ➢狭义: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 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 动、进程的总和,它主要表现在课程计划、课 程标准和教材之中。——课程的三种文本表现 形式
第三节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状况
一、课程结构 二、课程标准 三、教学过程 四、教材开发与管理 五、课程评价 六、课程管理 七、教师的培养与培训 八、新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
❖知识补充
综合实践活动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
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
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
第二节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基础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体现时代要求
二、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重知识——重能力)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国家、地方、学校)
第二章 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状况
总纲: 200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1.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 2.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4.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
1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 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基础教育建立新的课程 体系,试行( )
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学校课程 D.三者都是
❖知识补充
校本课程意义或作用、优势、特点: 1.有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促进每个学生的 发展;(个人) 2.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水平;(教师) 3.有助于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学校)
教育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的行为,评价就是要衡量 学生学生实际发生变化的程度。
2.背景--输入--过程--成果模式(CIPP模式) 代表人物:斯塔弗尔比姆 观点:评价是一种过程,旨在描述、取得有用资料, 为课程服务
3.应答模式(当事人中心模式) 代表人物:斯塔克 观点:关心活动方案;关心听取人反应
特点: 1)更关心方案的活动而不是方案的内容 2)对听取人要求的信息作出反应 3) 根据不同的价值观报告方案的成败
第三节 基本课程类型及特征
一、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 二、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四、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分科课程
(学科、科目课程 )
含义 单学科的 课程组织模式 (预先安排)
活动课程 (经验课程)
儿童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的 课程
综合课程
双学科或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 式
4.(2012·上)编写教材、教科书的直接依据是 ( )。
A.课程计划 B.课程目标 C.课程标准 D.课程说明
5.(2012·下)简述课程内容的三种文本表现形式。
【答案要点】 (1)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 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 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2)课程标准
18.2%
2% 17% 5%
连续三年2个单项选择题,1个简答题
第一章 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二、课程流派与课程开发 三、基本课程类型及特征
❖知识补充
课程的词源
(已考查) 在西方,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1859年发 表的著名文章《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最早提出 了“课程”(curriculum)究者
教学与课程
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学校与社区
社区型的开放的老师
改善教学行为
对待师生关系 对待教学关系 对待自我
强调尊重、赞赏 强调帮助、引导 强调反思
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 强调合作
17.新课程要求教师有哪些角色转变?
【答案要点】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 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 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 的教师。
6.课程的一般结构是( )。 A.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 B.课程总目标-领域目标-学科目标 C.课程目的-课程评价-课程实施 D.知识-经验-活动
第二节 课程流派与课程开发
一、不同课程流派的基本观点 二、课程开发
课程论 学科中心
活动中心
观点
代表人物
课程分科设置
夸美纽斯、赫尔巴 特、斯宾塞
1.课程二目、标课的含程义目标
根据教育宗旨(目的)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 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
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学生、知识、社会)
(1)学习者的需要 (2)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 (3)学科发展的需要
三、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的含义 是一门课程中所教授或包含的知识,也只一些 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法则、和问题等。
宗旨:补充、丰富国家级课程
校本课程
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
从课程的呈现方式来划分
显性课程 隐性课程
又称“正式课程”、“公开课程” 指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实施各门学 科课程和课外活动课程。
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 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 规范和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