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言文四大句式

合集下载

中考文言文11个句式

中考文言文11个句式

中考文言文11个句式
1、判断句:用名词或名词短语表示判断。

2、被动句:句子表达者不是接受者以外的接受者以外的行
为主体。

3、省略句:由于表达的需要,句子中缺少一些词语。

4、倒装句:语序颠倒,与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不同。

5、疑问句:表达者有疑问,需要接受者回答。

6、祈使句:表达者向接受者发出请求或命令。

7、选择句:表达者提出两个或多个选项,让接受者选择其
中之一。

8、并列句:表达者列举两个或多个并列的事物、情况或行
动。

9、递进句:表达者提出一个比前一个更进一层的意思。

10、转折句:表达者先提出一个意思,然后通过“但是”、
“然而”等词语转折到另一个意思。

11、条件句:表达者提出一个条件,让接受者根据这个条件
采取行动或作出决定。

这些句式在中考文言文中都有可能出现,需要考生认真掌握并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初中古文四大句式

初中古文四大句式

3、定语后置
现代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中心词的前面, 起修饰限制的作用。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突 出和强调定语,有时也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 后,这种情况叫做“定语后置”。
常见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格式:
①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结尾,构成“中 心词+定语+者”的格式。这种格式中的“者”相当 于结构助词“的”。如: 例: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核舟记》) ②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成“中心词 +之+定语”的格式。 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
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式 2、“……,……也”式
3、“……者,……”式
4、“……者也”式
注意:并非所有用了“者””也”的 都表示判断,有时在句子中表示停顿 或舒缓语气。
找出下列判断句中的标志词语。
①臣本布衣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③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④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⑤即公大兄无奕女 ⑥此皆良实 ⑦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例:“何以战?”(《曹刿论战》)以何战
何陋之有?
有何陋之
吾谁与归?
吾与谁归
注意:用“之” “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②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表示 否定的动词“无”或不定代词“莫” 。 例1: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例2: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第一句中的“是”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 第二、三句中的“是” 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 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的用法则多起
来二。、注意没有标志词语的判断句: 刘备,天下枭雄。
三: “非”表示否定判断。
例:兵革非不坚利也。

2020中考复习 文言文阅读中常见的四种特殊句式

2020中考复习 文言文阅读中常见的四种特殊句式

文言文阅读中常见的四种特殊句式文言文翻译是语文考试中常见的题型之一,无论是中考或高考,都会有这方面的试题。

而想要在翻译方面得满分,首先得掌握比较特殊的文言句式,因为翻译题的考查往往是从这些种特殊句式中延伸而来。

今天我们来看下文言文常见的四种特殊句式。

记得查收哦~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

如果以这个常规语序为标准的话,我们会发现一些文言文句子有许多次序颠倒的情况,这是古人说话的习惯。

但为了方便我们学习,就称它为“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而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

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⑴用"者……也"表判断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陈胜者,阳城人也。

(司马迁《陈涉世家》)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⑵句末用"者也"表判断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⑶用"者"表判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柳宗元《小石潭记》)⑷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司马光《赤壁之战》)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③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北朝民歌《木兰诗》)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白居易《琵琶行》)用"为"表判断,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⑸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中考语文文言文常用句式、及句子停顿方法复习

中考语文文言文常用句式、及句子停顿方法复习

中考语文文言文常用句式、及句子停顿方法复习一.初中文言文常用句式(一).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

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

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

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

4.“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例:斯是陋室,惟吾德;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非天质之卑;兵革非不坚利也7.“……,……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8.“……者,……也”。

陈胜者,阳城人也。

9.“……者,……”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10.“……,……也”例:夫战,勇气也。

11.“……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二).倒装句:倒装句主要有五种: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示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示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示例: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

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2.尝贻余核舟一。

“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文言文四大句式

文言文四大句式

文言文四大句式文言文四大句式是指:“独立句式”、“扩展句式”、“收尾句式”和“叠加句式”,它们是中国古代文言文的结构和表达方式的基本原则。

它们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里常用的四种基本句式,也是文言文结构的基础。

下面将介绍这四种句式,以期让读者更加清楚地了解古代文言文的结构特点。

一、独立句式独立句式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以一物流动一气的形式将主、谓、宾、补等完整的句子组成。

它是一种单纯的说话方式,常常在文章中放置在开头,一般采用简洁扼要的表达方式,可以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核心语言。

例: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二、扩展句式扩展句式是由一组独立句式组成,用来扩展前一则独立句式,将细节补充完整,以此来加强文章的表达效果,让读者得以更加清晰的理解这一段文字的含义。

例:其祖父为楚国大夫,其父为鲁国方士,母为士夫人,其叔父者襄乡侯。

三、收尾句式收尾句式,又称“首尾句式”,是文言文结构中最为重要的一种结构,它常常摆放在文章的末尾,它由一组独立句式和一组扩展句式组成,它用来总体上强调、总结以及加强文章的表达效果,让读者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文章的思路背景。

例:于是《诗经》有了亡羊补牢之功,以致周室之伟绩。

四、叠加句式叠加句式是指当文章的表达思想比较复杂的时候,就会用多组独立句式和扩展句式组合在一起,形成叠加句式,以此来表达比较复杂的思想,让读者更加清楚地理解作者想表达的意思。

例:邦家乱,虽有语一时不相应,但乃真言之义,乃实语之理。

综上所述,文言文四大句式是指:独立句式、扩展句式、收尾句式和叠加句式,它们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里常用的四种基本句式,也是文言文结构的基础。

它们以既定的格式组合在一起,以便于表达更加复杂的思想,让读者轻松地理解文章的含义。

古代文言文由各种元素组成,这四种句式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它们的存在,对于我们理解古代文言文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们给人以深刻的影响,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古代文言文,从而更深入地掌握它们。

不仅如此,这四种句式也为现代文言文奠定了基础,古代文言文中的文学原理是现代文言文的重要基础,它们也对现代文言文以及文学翻译有着重要的作用。

文言句式的四大类型

文言句式的四大类型

文言句式的四大类型(一)判断句1.“-----者------也”式,“------者也”式,“------也”式,“-----者”式2.“为”式,“是”式,3.“即”式,“乃”式,“则”式,“皆”式,4.裸式(无标志)(二)被动句1.“于”式,“为”式,“见”式,“被”式2.“为------所”式,“见------于”式,“受------于”式,3.裸式(无标志)(三)倒装句1.两个提前A.宾语提前(动宾倒置、介宾倒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

——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提前。

——是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前边B.谓语提前——形容词谓语提前——疑问代词谓语提前2.两个后置A.状语后置(以、于)B.定语后置——中+之+定+者——中+之+定——中+定+者(四)省略句1.省略主语——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省——间隔省——无条件省2.省略谓语3.省略宾语。

——省略动词宾语——省略介词宾语4.省略介词(于)5.省略更多成分二.注意文言句式的下列情况1.无标志的判断句和无标志的被动句2.非承前和蒙后的省略句3.表判断的“为”和表被动的“为”4.“以”后的省略5.“是以”倒装(二)课外1.“不担心别人不理解自己,担心自己不理解别人”这句话用文言句式表达,正确是哪句?()A.不患人之不知己,患不知人也。

B.不患人之不知己,患不人知也。

C.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D.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人知也。

2.下列各句都含有“为”字,其中是被动句的一句是()。

A.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B.身死人手,为天下笑C.我为赵将,有功城野战之大功D.若为佣耕,何富贵也?3.下列各句不属于倒装句的一句是()。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各种实用句式详解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各种实用句式详解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各种实用句式详解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各种实用句式详解一、表示反问的固定句型1.“何……之有”表示反问,其中的“之”是助词,是宾语提“何……”是其宾语。

提前宾语的作用在前的标志。

“有”是动词,于强调宾语。

“何……之有”可译为“有何……”。

“何”并不是宾语,而是定语。

宾语是“……”所代替的名词性短语。

如:(1)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2)亦君之力,臣何力之有?(《韩非子·难二》)——也是国君的力量,臣子有什么力量呢?“不亦……乎”是较委婉的反问说法,即“不是2.“不……乎”吗”,或者“不也是吗”。

如:(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学习了又按时去复习它,不是很高兴(的事)吗?(2)阻而鼓之,不亦可乎?(《左传·子鱼论战》)——利用敌人受阻的机会进攻他们,不也可以吗?“何”是疑问代词,作“为”的前3.“何以……为”,“为”是动词,置宾语;“以……”是介宾短语,作“为”的状语。

所以“何以……为”,等于介宾短语“以……”加动宾短语“为何”,相当于“用(要)……做什么”。

如:(1)然则又何以兵为?(《荀子·议兵》)——既然如此,那么用兵做什么?(2)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史记·淮阴侯列传》)——就要做真王了,要个假王的名义做什么?“安……以为”。

如:“何以……为”有时也作“奚以……为”(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要飞到九万里之外又向南飞干什么?(2)君长有齐,奚以薛为?(《战国策·齐策》)——您长久地据有齐国,要薛城做什么?4.“无乃……乎”,可译为“恐怕……吧”,用反问的形式,委婉地表示说话人肯定的看法。

如:(1)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私心刺谬乎?(《报任安书》)——现在您让我推荐贤士,恐怕与我的心意相违背吧?(2)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孔子说:“冉求,恐怕该责备你吧?”二、标点辨析文言文本身没有标点符号,研究者根据现代的标点规范为其加上标点,以便于大家学习和研究。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初中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2)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3)环滁皆山也。

《醉翁亭记》(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2)斯是陋室。

《陋室铭》(3)项燕为楚将。

《陈涉世家》(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出师表》(6)臣本布衣。

《出师表》(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二、省略句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

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语省略(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

《桃花源记》2.谓语省略(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

《陈涉世家》3.宾语省略(l)上使[扶苏]外将兵。

《陈涉世家》(2)便要[渔人]还家。

《桃花源记》4.介词省略(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

《陈涉世家》(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

《桃花源记》三、被动句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

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
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文言文中,判断句有以下八种形式:
(—)、用“…者,…也”来表示。

例: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
吾之妻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用“…者…也”来表示,即主语后面不用“,”号。

例: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知殊遇,欲报之于殿下也——《出师表》
(三)、用“…者也”表示判断,翻译时“者也”不译。

例:
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四)、用“…也”来表示。

这有两种情况:
(1)主语后有“,”号,翻译时便去掉“,”号,再加“是”。

例: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山市》
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十则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观潮》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2)主语后无“,”号,只在主语后加“是”,“也”字不译。

例:
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
此庸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
(五)、用动词“为”作判断,把“为”直接翻译成“是”,语序不变。

例:
此为何若人——《公输》
为与此同类——《公输》
天下为公——《大道之行也》
号为张楚——《陈涉世家》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两小儿辩日》
(六)、用副词表示判断,这个副词不代替判断词,所以翻译时副词照样译,
只在其后加判断词“是”。

例: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七)、用“是”表示判断。

例:
斯是陋室——《陋室铭》
是金陵人——《湖心亭看雪》
(八)、否定判断句,用“非…也”表示,“非”翻译成“不是”,“也”字不翻译。

例:
非若是也——《唐雎不辱使命》
非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

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主谓倒装
例:
甚矣,汝之不惠(甚矣)——《愚公移山》
(二)宾语前置
例:
何陋之有(有何陋)——《陋室铭》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所思何)——《木兰诗》
何苦(何)而不平——《愚公移山》
会宾客大宴(大宴宾客)——《口技》
菊之爱(菊),陶后鲜有人——《爱莲说》
莲之爱(莲),同与者何人——《爱莲说》
牡丹之爱(牡丹),宜乎众矣——《爱莲说》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之)——《送东阳马生序》
微斯人,吾谁与(谁)归——《岳阳楼记》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之)也——《满井游记》
时人莫之许(之)——《隆中对》
宋何罪之有(何罪)——《公输》
万钟于我何加(何)焉——《鱼我所欲也》
何以(何)战——《曹刿论战》
忌不自信(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三)介词结构后置
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例:
投以骨(以骨投)——《狼》
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祭以尉首(祭)——《陈涉世家》
徐喷以烟(以烟徐喷)——《童趣》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藏)——《大道之行也》相与步于中庭(步)——《记承天寺夜游》
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观潮》
不戚戚于贫贱(戚戚)——《五柳先生传》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假借)——《送东阳马生序》
受地于先王(受地)——《唐雎不辱使命》
仓鹰击于殿上(击)——《唐雎不辱使命》
信义著于四海(著)——《隆中对》
躬耕于南阳(耕)——《出师表》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寄臣)——《出师表》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起)——《公输》
胡不见我于王——《公输》
所欲有甚于生者(甚)——《鱼我所欲也》
欲有求于我(有求)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四)状语后置
介词短语作状语,为强调该状语而后置于动词后。

例:
又七年,(自)还自扬州——《伤仲永》
蒙辞以军中多务(辞)——《孙权劝学》
(于其上)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醒能述以文(述)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泻出)者——《醉翁亭记》
冷光之乍出于匣(出)也——《满井游记》
舜发于畎亩之中(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五)定语后置
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例:
盖简桃核修狭者(桃核)为之——《核舟记》
其两膝相比(两膝)者——《核舟记》
遂率子孙荷担(子孙)者三夫——《愚公移山》
马之千里(马)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更有痴似相公(痴)者——《湖心亭看雪》
鸢飞戾天(鸢)者,望峰息心——《与朱元思书》
诸郡县苦秦吏者(郡县),皆刑其长吏——《陈涉世家》
居庙堂之高(庙堂)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江湖)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三、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

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省略主语
例:
(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渔人)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
(小口)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记》
(佛印)卧右膝,诎右臂支船——《核舟记》
(我)还自扬州——《伤仲永》
(他们)见余,大喜曰——《湖心亭看雪》
(高山)互相轩邈——《与朱元思书》
(吾)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与朱元思书》
(余)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
(余)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送东阳马生序》
(溪泉)斗折蛇行——《小石潭记》
(滕子京)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守丞死,(起义军)乃入据陈——《陈涉世家》
(殿下)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
(吾)由是感激——《出师表》
(子)胡不见我于王——《公输》
(此人)必为有窃疾也——《公输》
(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愚公移山》
(二)省略谓语
例: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三)省略宾语
例:
问(之)所从来——《桃花源记》
便要(之)还家——《桃花源记》
使(之,身子)与台齐——《童趣》
可以(之)为师矣——《论语》十则
愿为(此)市鞍马——《木兰诗》
投(之)以骨——《狼》
日光下澈(潭水)——《小石潭记》
醒能述(之)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上使(之)外将兵——《陈涉世家》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之)用者——《陈涉世家》
独守丞与(之)战谯门中——《陈涉世家》
与(之)俱来——《隆中对》
将以(之)攻宋——《公输》
货恶其弃(之)于地也——《大道之行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