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标本细菌培养鉴定常见的个疑问
临床微生物检验中存在的问题,如何改进?

临床微生物检验中存在的问题,如何改进?一、临床微生物检验中存在的问题临床微生物检验是作出正确临床诊断、实施有效治疗的重要基础,伴随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也推动医疗技术上了一个台阶,其中,医学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成果最为显著。
所以作为医学分子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微生物检验可以帮助医务工作者快速获取致病菌的准确信息,其临床意义重大。
但是临床上对微生物检验的要求很高,我国临床微生物检验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临床微生物检验还未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
1、微生物样本质量控制问题关于实验室中微生物检验样本的质量控制问题,主要从样本的采集、运送及储存几个方面考虑。
微生物检验样本的采集往往由临床医护人员负责,如果在采集样本的过程中,医护人员不清楚样本采集要求,采集方式、采集过程不规范,则容易使其所采集的样本被污染或出现错误。
有些医护人员可能采集到了致病菌,但是由于所采集的量太少,而无法获得正确的检验结果等。
除了微生物样本的采集方式,样本的采集时间也关乎中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通常情况下,样本的采集应该是在早期、症状较典型时期及患者服用之前进行,如果采集样本的医护人员不对时间进行仔细的区分,而盲目的进行采集,比如在患者已经服药的状态下进行样本采集,则会影响样本检验结果的质量。
不符合样本采集时间而采集的微生物样本,所得出的检验结果是不可信的。
再有,微生物样本的运送与存储也是决定检验结果的关键,样本运送过程是否干净、无污染,样本的保存是否合理,这都是保障样本检验结果准确的重要前提。
临床上,不同病原微生物具有不同的生活习性,所以其运送和保存条件有所不同,比如淋病奈瑟菌对低温条件比较敏感,所以应该将其储存于合适室温环境中。
检验人员对目标病原微生物的特性加以区别,在样本的运送与储存过程中注意卫生和自我防护,确保样本不被污染。
2、检验人员的专业素养问题在临床微生物检验过程中,检验人员的主观判断及操作技能对检验结果意义重大,而大部分临床微生物检验都是要求很高的高精度实验,检验结果不能出现错误。
基层实验室细菌培养检查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基层实验室细菌培养检查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宝鸡市中医医院检验科张永宁(主管检验师)邮编:72100目前,许多基层实验室临床细菌学培养检查中过多地沿用传统的分类细菌学那一套方法,即采集标本-接种培养-纯培养-鉴定药敏-报告。
由于分类细菌学和临床细菌学研究方法和目的有一定差异,这种按部就班的方法,往往使取得的信息陈旧而失去助诊意义,已不能适应临床的客观需要【1】,应进行改进。
1当前基层实验室细菌学培养检测存在问题1.1标本采集过程存在问题1.1.1被动采集标本造成培养阳性率降低或培养结果与临床诊断不符。
许多基层医院医生习惯根据实验使用抗生素,无效时才做到细菌培养,这样造成多数患者在留取标本前已经使用过抗生素,细菌处于抑制状态或转成L型状态,使培养阳性率大为降低。
1.1.2大多数基层实验室标本由护士采集或病人自采送检验科室的模式。
而细菌培养标本具有不同与其一般检验对标本的要求,对标本采集有严格的要求。
例如血液培养需要在病人高热,寒战时由护士通知检验人员以无菌手续,床头采集;前列腺液采集需由医生清洁患者尿道口后按摩采集于无菌容器;痰液标本需护士指导病人用0.1%心洁尔漱口后辅助病人深呼吸气后用力咳出肺部的痰液等。
病人自菜标本造成许多标本被污染,使培养结果的可靠性大打折扣。
1.2方法学问题1.2.1基层实验室细菌培养检查以传统手工法为主,多沿用传统分类细菌学检查方法,因报告迟缓失去助诊意义。
1.2.2忽视标本的革兰染色直接显微镜检查,使许多有用的信息被忽视。
1.2.3盲目追求鉴定项目多而全,造成浪费或延时;或仅凭形态染色及菌落特征等数个鉴定实验即草率出报告。
1.2.4培养基悬着单一,致病菌检出率低。
从临床标本分离、鉴定细菌的基本要领

从临床标本分离、鉴定细菌的基本要领
1.重视标本送检申请单
标本送检申请单上通常均注明标本的来源及患者的主要临床情况,检验者应予以重视。
这样,可有目的的去检出病原菌,避免走弯道。
2.注意选择适宜的培养基
各种标本初分离应选用的培养基类别参见下表。
各种标本初分离细菌应选用的培养基
3.认真识别污染菌
在从标本中分离出细菌时,应特别注意区分是否是人体正常菌群成员。
并且要识别是否是污染菌,其识别法通常有以下几点:
(1)观察菌落是否在划线上。
(2)结合拟培养细菌的生长特点去对照判断(如菌落的形状、大小、边缘、透明度、湿润度、溶血现象等)。
(3)注意观察培养时间。
非致病菌与致病菌的生长速度不同。
例如布鲁菌与结核分枝杆菌生长缓慢。
(4)涂片染色检查,观察是否与目的菌一样。
值得提出的是机体的某些部位通常是无菌的,若检出细菌,应视为致病菌(如血液、骨髓、脑脊液等)。
菌种培养过程中常见的问题

在菌种培养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常见问题。
以下是一些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法:1. 污染:污染是菌种培养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
可能的污染源包括空气、培养基、仪器设备等。
为了防止污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严格的无菌操作:使用无菌技术进行培养操作,包括洗手、穿戴无菌手套、喷雾消毒操作台等。
- 使用高质量的培养基和试剂:选择经过验证和检测的培养基,并确保其无菌。
- 定期检查培养物:观察培养物是否有异常的颜色、形态或气味等变化提示污染发生。
2. 生长不良:菌种在培养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生长缓慢、生长不均匀或无生长等问题。
解决方法可能包括:- 检查培养条件:检查温度、湿度、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等培养条件是否适合该菌株的生长要求。
- 营养补充:检查培养基中的营养物浓度是否适当,并考虑添加合适的营养物以提供必要的生长要素。
- 检查菌种质量:确保菌种的纯度和活力,可以进行冻存备份或重新分离培养。
3. 发生菌株突变:在长期培养过程中,菌株可能发生突变,导致菌株特性的改变。
要解决这个问题,可采取以下措施:- 定期进行感性检查:定期检查培养基中的菌株特性,如形态、生长速度、代谢产物等。
- 保存原始菌株:在培养初期获得的原始菌株可以保存备份,以备将来恢复原始性状或与突变菌株进行比较。
4. 产物产量低:如果所期望的产物产量低于预期,可能是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
解决方法可能包括:- 优化培养条件:例如,调整温度、pH值、培养基组分等,以最大程度地促进产物的合成和积累。
- 改进培养策略:例如,采用特定的培养方式(如批量培养、连续培养、补料策略等)来提高产物产量。
- 改进菌株选择:有时候,通过筛选和选育新的高产株系或采用遗传工程手段来改进产物产量。
5. pH 值偏离理想范围:菌种在培养基中的生长和代谢通常对pH 值敏感。
如果pH 值偏离了菌种所需的理想范围,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调整培养基的pH 值:通过添加酸或碱来调整培养基的pH 值,使其适应菌种的生长要求。
微生物标本采集与常见的问题 图文

微生物标本采集与常见的问题一、引言微生物学研究中,标本采集是最基本和重要的环节之一。
正确采集和保存标本,不仅对于微生物病原的检测和诊断有直接的影响,同时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也十分重要。
本文将简要介绍微生物标本采集的一般原则和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二、基本原则1.标本采集时需要采用无菌技术,避免标本受到污染,影响检测结果。
2.标本采集前应仔细阅读检测项目的要求,指导标本的采集、处理和运输。
3.标本采集采用适当的方法和标本容器,确保标本的完整性和保存。
三、常见问题1. 标本采集时间不当微生物学标本采集的时间非常重要。
有些标本必须在发病的早期采集,否则检测结果将受到影响。
实践中,很多标本的采集时间不当,或者标本运送时间过长,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
因此,在标本采集时,应仔细阅读检测项目的要求,确定相应的采集时间和方法,以保障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2. 标本采集地点选择不当不同微生物病原的定植部位不同。
因此,在进行标本采集时,选择合适的部位很重要。
例如,脑脊液标本必须从腰椎区进行采集,血液标本必须从合适的血管采集,如动脉血和静脉血采集需要根据检测项目的要求来选择合适的部位。
3. 标本采集方法不正确微生物标本采集方法的正确性直接影响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标本采集方法不同,采集的标本量也有所不同。
一些标本的采集方法需要有经验的专业人员来操作,例如从肠道中采集标本,需要医学技术人员进行操作。
因此,在采集时,要仔细阅读标本采集的要求和操作方法。
4. 标本采集容器选择不当不同的标本应采用不同的容器,否则会影响标本的质量。
例如,常用的尿液容器内内壁含有一定的杀菌剂,如果使用该容器采集血液标本,会产生干扰。
因此,要根据采集标本的性质,选择合适的容器。
5. 标本的保存和运输问题标本采集后,需要适当的保存和运输才能保障标本的完整性和质量。
保存时间过长、温度过高或过低、不适当的容器和不适当的保存方式都会导致标本的质量受到影响。
因此,在保存和运输标本时,应仔细阅读标本采集的要求,并根据要求采用合适的方法。
细菌鉴定中应注意的问题

细菌鉴定中应注意的问题细菌是自然界中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种类最多的病原体,其不仅代谢活力强,繁殖也非常快,并且易于变异,这些特性使得临床进行细菌鉴定时面临着较大的困难。
虽然临床在微生物检验方面不断更新技术、采取各种质量控制措施,但细菌鉴定过程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检验人员若是不加以注意,将很难获得正确的鉴定结果,自然也谈不上对患者病情的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
本文试分析阐述细菌鉴定各个环节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一、标本采集环节我国有超过8成的医院在细菌标本的采集上存在问题。
以痰液标本为例,大部分痰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都是标本中存在除了痰液之外的其他呼吸道分泌物,这些分泌物污染了痰液标本,使其达不到痰液标本要求的质量标准,检验人员不得不将不合格的标本打回,由采集人员再次采集标本,这不仅浪费时间,还会给患者带来不适。
再以尿液标本为例,临床检验要求尿液标本应为患者晨起后的新鲜中段尿,若是刚刚排出的尿液,容易受到膀胱、尿道下段等泌尿器官中其他菌群的污染。
此外,对于术后感染分泌物或外伤分泌物,应采集深部的分泌物,医院要求细菌常规培养不得检出厌氧菌,否则会影响对厌氧菌的诊断准确性,若是采集浅表位置的分泌物,标本将会与空气接触,进而被污染。
此外,细菌标本应确保采集足量,以免需要二次采集。
二、标本送检环节细菌鉴定结果不仅与标本采集质量有关,与送检环节是否合乎规范也有密切联系,送检的过程中若是保存的容器开放,与外界空气和微生物接触,将会导致标本被污染。
此外,尿液标本应在采集后尽快送交实验室进行检验,以免因为尿液营养丰富而在较长的时间内有细菌大量繁殖,导致鉴定结果出现偏差。
血液标本也要尽快送检,若是保存时间过长、保存环境温度过高,血液标本将有可能发生凝血、溶血、变质等问题,也会影响鉴定结果的准确性。
三、分离鉴定环节(一)分离培养环节在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时,应该基于标本的来源、病原菌可能的类型来选择适合的孵育环境和培养基,若有特殊需要,还需要选择特殊的培养基。
菌种鉴定常见问题解答

菌种鉴定常见问题解答1.菌种鉴定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菌种鉴定一般就只要提取基因组DNA,然后PCR扩增16srDNA片段,上GeneBank或者Eztaxon对比即可。
一般序列相似度在97%以上就可以认为是同种细菌(当然也有例外,DNA序列仅仅是一个参考指标)。
-----消息来源:百度问答.2.微生物的菌种鉴定可以鉴定到“株”一级吗?如果你的菌株是自然界中分离得到,就只能鉴定到种,不能鉴定到株,因为多多少少和其他株系的细菌有区别,即便你做了一些特征的鉴定,发现和某一株细菌一模一样,你也没有理由说你的细菌就是那一株细菌,因为你不可能把所有的特征都做完,株和株之间的关系就相当于不同的人之间的关系,世界上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
除非你知道你的细菌本来就是某一株细菌扩增出来的(而且要保证没有变异,否则就是一个新株),可是这样就没必要鉴定了。
-----消息来源:百度问答3.为什么鉴定出来的菌种跟我想象的相差太大?答:我们菌种鉴定使用PCR直接扩增的方法,即以客户提供的菌株为模版直接进行PCR扩增,中间不经过传代培养,因此不会引入新的污染,如果出现结果不一致的情况,一般有以下原因导致:1、您提供的样品未经过三次分离纯化,含有其他杂菌;2、您提供样品的真实情况确认如此。
建议您提供三次纯化的菌株重新进行鉴定。
4.为什么有时会出现PCR扩增不出的现象;答:扩增不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您提供的菌种从严格意义上讲不是细菌或者真菌,或者是信息有误;2、您提供的菌种为革兰氏阳性菌,由于细胞壁较厚,采用常规方法不能有效地破壁;3、培养基或菌体中表达产物含有抑制PCR产物的组份。
对于第二种或第三种情况需要提供基因组DNA。
5.PCR扩增直接测序为什么会出现套峰的现象;答:1、测序结果个别碱基出现N,是由细菌rDNA多态性造成,对菌种鉴定没有无影响;2、所有测序反应均出现大面积套峰,是由于您提供的样品模版不纯造成的。
这种情况需要重新纯化菌种。
医院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中常见问题调研及改进对策探讨

医院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中常见问题调研及改进对策探讨在医疗领域中,病原体的分离培养和药物敏感性测试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通过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对病原体进行鉴定和分析,有助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和避免抗生素滥用。
但在实际应用中,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中存在一些常见问题,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调研,并提出改进对策。
细菌培养中的问题培养场所不合适在细菌培养过程中,需要将试管、平板等放入恒温箱中,温度和湿度等条件需要精准控制。
然而,在部分医院中,培养场所并未得到妥善的管理,导致封闭环境中的微生物污染。
同时,一些医院内科细菌培养室在制定设计方案时事先并未考虑到恒温箱的寿命等技术性要求,导致设备老化、运行寿命短等问题。
结果与真菌混杂细菌和真菌的分离培养需要不同的条件和介质。
有时,细菌和真菌可能同时存在并共存生长,而细菌培养过程中,可能存在真菌的污染,导致培养结果出现假阳性。
培养时间过长或过短培养时间的不同直接会影响细菌的生长情况。
培养时间过长,会导致菌落过于庞大、数量众多从而给后续药敏试验带来困难,甚至在读取结果时出现歧义或误读。
另外,由于医疗人员需要快速的获取病人的细菌结果,培养时间过短会缩短含意明确的药物诊断周期,从而带来副作用的风险。
药敏试验中的问题药敏纸片使用错误或不当药敏纸片上的药物种类丰富,并且不同药物对细菌敏感度不同。
药敏试验需要精准配制,并且在操作前精确估算、如何正确地将药敏试纸放置在津贴表面上,使用药物浓度和时间都应该得到平衡。
不同细菌菌株的敏感性差异不同的细菌菌株对药物的敏感性是不同的,而不同的药敏试验方法可能会对结果产生误差。
这是因为,药敏试验中的测量技术和条件还没有到达全自动化的水平,未能对药物浓度进行准确包气泡、一步加药以及精确监控反应时间等。
未能及时分离并鉴定菌株在药物治疗过程中,病情往往非常紧急。
国内一些医院未能及时地对病人的细菌分离和肿瘤组织分析进行检测,导致细菌种类的鉴定存在误差。
这样会导致药物治疗方案有偏差,病情得不到有效控制,严重时甚至会危及患者生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标本细菌培养鉴定常见的个疑问
————————————————————————————————作者:————————————————————————————————日期:
问题1:如何正确应用药物敏感结果?
正确运用药敏试验结果应考虑以下3个方面:
首先要确定病原菌,如未找到真正的致病菌,药敏实验不但不能指导用药甚至可能误导临床;
重视耐药监测,这是经验用药的一个重要的参考;
考虑到药敏试验的局限性:体外报告敏感的药物体内治疗不一定有效,而体外报告耐药的药物体内治疗不一定无效。
问题2:是否MIC越低的药物越好?
不一定。
因为不同药物对同种细菌,同一药物对不同细菌的折点均可不同,并且若细菌产生某些特殊耐药机制时,即使体外敏感也应报耐药,另外尚需考虑药动学和耐受性。
因此,不能单纯比较MIC值而认为MIC越低的药物就一定越好。
MIC只表示一种药物对某一株细菌抗菌作用的强弱,MIC越低(离中介值越远)说明该药物对相应的病原菌的作用越强。
只能比较同一种药对同一株菌,若MIC值升高,可认为其耐药性提高。
问题3:是否所有报告的细菌均为病原菌?
不一定。
原因如下:
所报告细菌为污染菌或定植菌,细菌培养结果的临床意义大小与所取标本有关。
如为血液等无菌标本则临床意义较大,但即使血培养阳性也可能为污染菌。
某些标本易受污染如痰标本易于受咽喉部携带菌的污染,尿培养易受下尿道、尿道口寄居菌污染。
可能为应用抗菌药后的菌群交替或菌群失调。
特别是原为复数菌感染时,针对优势菌治疗一段时间后可能非优势上升为优势菌,或广谱抗菌药治疗后可能
出现真菌感染。
有2种以上病原菌时因生长速度不同、营养要求不同,培养结果不能真实反映病原菌的种类、数量。
问题4:为什么有时痰涂片结果与痰培养结果不一致?
由于痰标本进行培养和涂片时选取的部位不一致;
某些快生长菌所占比例并不多,但由于生长速度快、营养要求低,能在培养过程中迅速变为优势菌而掩盖其他菌的生长;
标本从采集到接种的时间过长,造成部分苛养菌死亡,在涂片中看到的只是菌的残骸而非活菌。
问题5:我们想用的药物在药敏试验中没有做?
1.天然耐药
2.可能是药物的敏感性被其他药物所预报
问题6:为什么有的菌报告很多种药物,有的仅报告几种药物?
报告的药物种类根据细菌种类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如铜绿假单胞菌报告的药物较多,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报告的药敏较少。
问题7:是否能将所用的药都做药敏试验?
1.没有必要:通过耐药机制和标志性药物可以预测其他抗菌药物的敏感性
2.没有可能:不是所用药物都可以做药敏试验(需要药物在体外稳定,需要有操作标准和解释标准)
问题8:选择药敏报告敏感的药物,为什么临床治疗无效?
①体外药敏试验只能预测体内治疗效果,并不等同;一般来说,耐药=治疗无效;敏感≠治疗有效;
②可能不是真正的致病菌(污染或定植菌);
③细菌本身因素(如诱导耐药,生物被膜);
④感染部位与药代动力学因素;
⑤细菌的MIC,给药剂量和用药方式;
⑥敏试验药物中有些药物单独使用无效,但可以与其他药物联合用药;
⑦药物剂型及生物利用度(纯品、商品)。
问题9:涂片镜检结果与培养结果不吻合?
①涂片镜检是报告所有检见的细菌,而培养的目的是检出致病菌,因此会产生涂片和培养结果不一致的情况;
②一些苛氧菌需在特殊的环境或培养基上才能生长,因此可能在培养后才能得到。
问题10:取的明显就是脓液标本,为何鉴定报告为无菌生长?
①我们做的是有氧培养,脓液可能为厌氧菌感染。
②可能细菌被大量的中性粒细胞吞噬。
问题11:鉴定结果明明写着四联球菌、革兰氏阳性杆菌,为何没有药敏结果?
①四联球菌为微球菌,一般不引起人体致病,为非致病菌,故考虑污染可能;
②药敏结果参照CLSI标准,目前革兰氏阳性杆菌没有参照标准,故暂不能做药敏试验,若需治疗可参照阳性球菌用药。
问题12:一般培养不是三天出结果吗,今天第四天了怎么还没出来?
一般培养经48小时后,即第三天出报告,若需分离致病菌的则第四天出报告。
细菌生长慢,生长需要适宜的条件。
细菌一般以二分裂法进行无性繁殖,在适宜条件下,多数细菌分裂一次需要20-30分钟,结核分枝杆菌需18-20小时才分裂一次。
对数期(鉴定、药敏常用该期的培养物)一般在培养后8-18小时。
普通细菌培养一般需48小时(培养需12-24小时,鉴定药敏需要12-24小时);酵母样真菌阳性报告需要2-3天,阴性报告需5天;丝状真菌(霉菌)阴性报告需2-4周;血培养阳性报告需3天以上,阴性报告需5-7天。
问题13:今天的培养结果怎么与前天的不一样?
①取材是否规范。
②痰标本,有时选优势菌做,就可能导致两次不一样。
③抗生素的使用
问题14:明显稀便,培养结果为何正常?
①大便普通培养,通常只能鉴定志贺菌、沙门菌感染,致病性大肠杆菌
②怀疑霍乱时,需开霍乱弧菌培养;
③可能病毒感染(轮状病毒)。
问题15:为什么阳性率太低,临床符合率差?
不合格的标本直接导致病原菌分离率降低。
操作程序不规范,未进行直接涂片,未严格执行拒收制度等也是重要原因。
微生物和人体关系复杂。
致病和条件致病,定植和感染等,导致细菌室判断病原菌困难,要证明培养结果与感染相关性是临床微生物检验所面临的难题。
已使用抗菌药,病原菌受到伤害,不能正常生长。
实验室条件有限,苛养菌漏检,常规培养不能检测厌氧菌、结核杆菌、衣
原体、支原体、病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