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人版-语文-高一语文必修一鲁人版训练-落实提升 第1单元2 师 说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第2课知能优化演练精品练习 鲁人版必修1

一、语段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所以:……的原因 B .人非生而知.之者 知:懂得 C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固:本来 D .其贤不及.孔子 及:比得上 解析:选A 。
所以:用来……的,……的凭借。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必有师作《师说》以贻之. B.⎩⎪⎨⎪⎧ 惑而.不从师吾从而.师之C.⎩⎪⎨⎪⎧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贤不及孔子D.⎩⎪⎨⎪⎧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解析:选C 。
都是第三人称代词,他。
A 项,结构助词,的;第三人称代词,他。
B 项,表转折,却;连词,表承接。
D 项,介词,比;表疑问语气词。
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教师的职责是“传道、受业、解惑”。
B .作者认为择师的标准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C .第二段在论述观点时,主要采取了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D .“圣人无常师”的观点照应了上文的“古之学者必有师”。
解析:选C 。
采用了引证法。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鲁人版高一上学期语文《师说》课后练习题.doc

鲁人版高一上学期语文《师说》课后练习题高中语文知识的记忆需要通过做题来巩固,所以大家在学习完知识点后要及时做题,做题之后才能发现自己学习的薄弱之处,从而在以后的学习中重点学习这些内容,下面为大家带来鲁人版高一上学期语文《师说》课后练习题,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做这些题。
1.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传:chun,流传B.作《师说》以贻之贻:di,赠送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du,句中的停顿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谀:r,阿谀,奉承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C.或师焉,或不焉D.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下列加线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⑤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⑥年十七,好古文A.全不相同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C.全都相同D.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4. 下列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圣人无常师C.吾从而师之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乃大惊,问所从来余嘉其能行古道5.下列各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三人行,则必有我师B.而耻学于师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不拘于时,学于余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6.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是故圣益圣,愚益愚B.而耻学于师C.吾从而师之D.小学而大遗7、下列句内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从/而师之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C.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D.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为大家带来了鲁人版高一上学期语文《师说》课后练习题,语文练习是我们提高自己语文学习水平的关键,希望我们能够重视平时的课文练习。
鲁人版-语文-高一语文鲁人版必修一学案 第一单元第2课师说

◆2师说居里夫人尊师1903年,居里夫人发现了一种新的物质——镭。
这一发现,震惊了全世界。
居里夫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金的科学家。
从而,她享有盛誉,受到了人们的敬仰。
可她对她过去的老师仍然十分尊敬。
居里夫人的法语老师最大的愿望是重游她的出生地——法国北部的第厄普。
可是,她付不起由波兰到法国的一大笔旅费,回乡的希望总是那么渺茫。
居里夫人当时正好住在法国,她非常理解老师的心情,不但代付了老师的全部旅费,还邀请老师到家里做客。
居里夫人的热情接待使老师感到像回到了自己家里一样。
1932年5月,华沙镭研究所建成,居里夫人回到祖国参加落成典礼。
许多著名人物都簇拥在她的周围。
典礼将要开始的时候,居里夫人忽然从主席台上跑下来,穿过捧着鲜花的人群,来到一位坐在轮椅上的老妇人面前,深情地亲吻了她的双颊,亲自推着她走上了主席台。
这位老妇人就是居里夫人小时候的老师。
在场的人都被这动人的情景感动了,热情地鼓掌,老人也流下了热泪。
微感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赏读:君子与人和谐相处,却有自己的主见;小人容易苟同别人,却不能与人和平共处。
和以处众,宽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
——林逋《省心录》赏读:对待民众和气,对待下属厚道,对待别人宽容,这样的人才是君子。
单者易折,众则难摧。
——崔鸿《三十国春秋·西秦录》赏读:单个人的力量脆弱,容易受挫折;集体的力量强大,不容易被打垮。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上下之益,在能相济。
——《三国志》赏读:美食佳肴,在于能够调和各种不同的滋味;良好的上下级关系,在于彼此之间能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语文版-语文-高一-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2师说讲解与例题 鲁人版必修1 (3)

师说同步训练(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积累与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3分)A.孰.(shú)苌.弘(cháng)经传.(zhuàn) 针砭时弊.(biǎn)B.谀.(yú) 句读.(dòu)谄.媚(chǎn) 不拘.于时(jū)C.郯.(dàn) 严谨.(jīn)或不.焉(fōu) 惑.之不解(huò)D.聃.(dān) 贻.之(yí)师襄.(xiāng) 以资切磋.(chuō)解析A项砭biān;C项郯tán ,谨jǐn,不fǒu;D项磋cuō 。
答案 B2.下面对“师”字义项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3分)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吾从而师之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④则耻师焉⑤孔子师郯子⑥吾师道也⑦师道之不复,可知矣⑧不耻相师⑨或师焉,或不焉A.①②④/⑤⑥⑨/⑦⑧B.①③/②⑤/④⑦⑨/⑥⑧C.①②③/④⑤⑦/⑥⑧⑨D.①④/②③⑤/⑥⑧/⑦⑨解析①③老师。
②以……为师,把……作为老师。
④⑦⑨从师,动词。
⑥⑧学习。
答案 B3.指出下列句中“其”字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类的一项( )(3分) 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B.余嘉其.能行古道C.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解析D项为副词;A、B、C项均为代词。
答案 D4.指出对下列句中“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3分)①爱其子,择师而教之②作《师说》以贻之③古之学者必有师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⑤师道之不复,可知矣⑥彼童子之师⑦郯子之徒⑧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⑨句读之不知⑩惑之不解A.①②/③④/⑤⑦/⑨⑥/⑧⑩B.①②/③⑥/④⑦/⑤⑧/⑨⑩C.①③/②⑤/④⑦/⑥⑩/⑧⑨D.①⑤/②④/③⑥/⑦⑩/⑧⑨解析①②代词,他;③⑥助词,的;④⑦代词,这一类;⑤⑧助词,用于主谓间;⑨⑩助词,提宾。
答案 B5.文言中,名词和形容词在句子里活用作动词,除使动用法外,还有一种常见用法。
鲁人版-语文-高一语文必修一鲁人版学业测评 第1单元2 师 说

学业分层测评(二) 师 说[基础巩固层]1.下面对“师”字义项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吾从而师之 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④则耻师焉⑤孔子师郯子 ⑥吾师道也 ⑦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⑧不耻相师 ⑨或师焉,或不焉A .①②④/⑤⑥⑨/⑦⑧B .①③/②⑤/④⑦⑨/⑥⑧C .①②③/④⑤⑦/⑥⑧⑨D .①④/②③⑤/⑥⑧/⑦⑨【解析】 ①③老师。
②⑤以……为师,把……作为老师。
④⑦⑨从师,动词。
⑥⑧学习。
【答案】 B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导学号:16582042】A.⎩⎨⎧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其皆出.于此乎 B.⎩⎨⎧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解析】 C 项,均为“学习”之意。
A 项,出:超出/产生。
B 项,惑:疑难问题/糊涂。
D 项,道:道理/风尚。
【答案】 C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B.⎩⎨⎧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C.⎩⎨⎧作《师说》以.贻之 楚人伐宋以.救赵 D.⎩⎨⎧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解析】 A 项,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代词,它,指知识、道理;B项,指示代词,那些/语气副词,表示揣测;C 项,连词,都表目的,来;D 项,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承接。
【答案】 C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中的“耻”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导学号:16582043】A .吾妻之美.我者 B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D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解析】 C 项,是使动用法,其他是意动用法。
【答案】 C5.下列各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B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C .或师焉,或不焉D .余嘉其能行古道【解析】 C 项,“不”通“否”。
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师说》素材《进学解》

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师说》素材《进学解》进学解【全文】进学解[唐]韩愈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2]。
拔去凶邪,登崇畯良[3]。
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4]。
爬罗剔抉,刮垢磨光[5]。
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6]。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
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7]。
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8]。
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9]。
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牴排异端,攘斥佛老[1 0]。
补苴罅漏,张皇幽眇[11]。
寻坠绪之茫茫[12],独旁搜而远绍。
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
沉浸醲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13]。
举足为法,绝类离伦,优入圣域,其遇于世何如也[27]?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28]。
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子不知耕,妇不知织;乘马从徒,安坐而食[2 9]。
踵常途之促促,窥陈编以盗窃[30]。
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兹非其幸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
投闲置散,乃分之宜。
若夫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为楹,而訾医师以昌阳引年,欲进其豨苓也[3 1]。
【注释】[1]国子先生:韩愈自称,当时他任国子博士。
唐朝时,国子监是设在京都的最高学府,下面有国子学、太学等七学,各学置博士为教授官。
国子学是为高级官员子弟而设的。
太学:这里指国子监。
唐朝国子监相当于汉朝的太学,古时对官署的称呼常有沿用前代旧称的习惯。
[2]嬉:戏乐,游玩。
随:不经意,随便。
治具:治理的工具,主要指法令。
《史记•酷吏列传》:“法令者,治之具。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一鲁人版习题:第1单元 1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导学号:16582000】A.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已:停止,废弃B.虽有槁暴.暴:暴露C.而闻者彰.彰:清楚D.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功:功绩,成绩【解析】B项,暴:晒。
【答案】 B2.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寄托:托身,安身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博学:学问渊博C.蚓无爪牙..之利爪牙:坏人的党羽、帮凶D.用心..一也。
用心:读书用功【解析】B项,博学,广泛地学习。
C项,爪牙,爪子和牙齿。
D项,用心:因为心思。
【答案】 A3.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导学号:16582001】①微斯人,吾谁与归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③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解析】①句为宾语前置句,②句为状语后置句。
③句中的“马之千里者”和④句中的“庙堂之高”与“爪牙之利,筋骨之强”都是定语后置句。
【答案】 D阅读《劝学》,完成4~8题。
4.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导学号:16582002】A.吾尝跂.而望矣跂:抬起脚后跟B.假.舆马者假:借助,利用C.锲.而不舍锲:雕刻D .而绝.江河 绝:断绝【解析】 D 项,绝:横渡。
【答案】 D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C.⎩⎪⎨⎪⎧吾尝终日而.思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投诸渤海之.尾 【解析】 A 项,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对象/介词,比;B 项,代词,……的人/代词,……的原因;C 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因果;D 项,结构助词,的。
【答案】 D6.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正面鼓励学习的一组是( )①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③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④骐骥一跃,不能十步⑤锲而舍之,朽木不折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A .①③④⑤B .②③⑤⑥C .①②③⑥D .②③④⑤【解析】 ④⑤是从反面论证。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2师说讲解与例题鲁人版必修1

问题导学1.第一段和第二段在论证看法上有如何的差别和联系?2.第三段的分论点是什么?第三段与第一段有何内在联系?3.作者为何夸赞李蟠?自主研究课文中相关“尊师”“重道”的看法能否合适于现代社会?文法导析1.运用举例论证和对照论证手法,加强了说服力。
第二段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照论证。
在这一段中,作者采用三组案例进行对照论证:是古之贤人与今之大家的纵向对照,接着是一般人对子和对己在句读和解惑方面的对照,后是士医生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横向对照。
三个方面的例子,比较全面地论证了从师的两种态度——一种是不耻相师,一种是耻学于师。
经过对照,揭露了“士医生之族”不从师学习的看法违反常理,则作者主张从师学习的看法不言自明。
2.句式整散联合,自然灵巧,有条有理。
先最齐整的排偶句和灵巧的散句交织运用,配合自然,有条有理。
比如,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大家,其下贤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
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益愚,贤人之因此为圣,愚人之因此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
散句中,“圣益圣,愚益愚”和“贤人之因此为圣,愚人之因此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技法导练导练目标“三人行必有我师”,学习过程中就需要有不耻下问的精神。
请以“精神”为话题,自定立意,而后运用例证法写一片段,来论证自己的看法。
许多于200 字。
素材积淀话题集锦(1)“好为人师”出自《孟子·离娄上》,原文是“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是用来责备那些喜爱当他人的老师、不谦逊、自认为是、爱摆老资格的人。
可是韩愈却不管流俗,“抗颜而为师”,招后进,办学校,兴师道。
不单开一代学风、文风,更教育了一代新人,传承了千年文化。
联想此刻时代,面对传统文化的弱化、俗气民风的泛滥,你问了吗?你说了吗?你自告奋勇保卫或反对了吗?你敢对潮流说“不”吗?今日,我们能否是缺乏“好为人师”的民风?能否是缺乏敢于向流俗说“不”的“韩愈”呢?这则素材可应用于____________ 等话题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风尚
B.其皆出.于此乎出:产生
C.士大夫之族.族:家族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通:普遍
【解析】C项,族:类。
【答案】 C
2.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导学号:16582003】例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句读之不知
B.不拘于时
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解析】C项和例句均为判断句。
A项为宾语前置句,B项为被动句,D 项为省略句。
【答案】 C
3.下面对加点字意动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导学号:16582004】
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②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③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④登泰山而小.天下
⑤邑人奇.之
⑥稍稍宾客
..其父
⑦粪土
..当年万户侯
A.①⑤/②⑥⑦/③④B.①②⑥⑦/③④⑤
C.①⑤/②⑦③/④⑥D.①②/③⑥⑦/④⑤
【解析】①⑤“耻”“奇”是动词意动用法。
②⑥⑦“师”“宾客”“粪土”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③④“羞”“小”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答案】 A
阅读《师说》,完成4~8题。
【导学号:16582005】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闻.道也亦先乎吾闻:听说
B.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岂,哪
C.是故无.贵无贱无:无论
D.圣人无常.师常:固定的
【解析】A项,闻:知道,懂得。
【答案】 A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必有师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B.择师而.教之而.耻学于师
C.师不必贤于.弟子不拘于.时
D.则.必有我师则.群聚而笑之
【解析】A项,结构助词,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 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C项,介词,比/介词,被;D项,副词,就。
【答案】 D
6.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对比论证的一组是()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②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④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⑤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
笑之。
⑥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A.①③④B.②⑤⑥
C.①②⑥D.③④⑤
【解析】①②说明选择老师的标准,⑥是“士大夫之族”的观点。
【答案】 D
7.下面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
“师说”,就是谈谈从师求学的道理。
B.第一段提出全文中心论点,并以教师的职能、作用总论从师的重要性以及有道者为师的道理,是全篇论证的中心,下文都紧扣这一论题展开议论和批判。
C.第二段以对比的方法借古讽今,针砭时弊,着重批判了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从正面论证“为学必从师”的中心论点。
D.本文论述了教师的作用和从师学习的重要性,阐明了能者为师的道理,抨击了时俗轻视师道的不良风气,为开展古文运动扫除了思想障碍。
【解析】C项,第二段以今人、士大夫之族作为例证来证明文章观点,是反面的论证,不是正面论证,对原文理解错误。
【答案】 C
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译文:
(2)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文:
【解析】(1)的关键词:知、之、孰、惑。
其中“惑”为形容词用作名词。
(2)的关键词:小、大、明。
其中“小、大”为形容词用作名词。
【答案】(1)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的问题?
(2)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有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