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道德故事——宋濂刻苦求学
文言文翻译宋濂苦学

宋濂,字景濂,元末明初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
然其幼时家贫,无以自给,遂苦学以济其困。
濂幼时,家虽贫,然父母俱有志于学。
一日,父母见濂聪明伶俐,遂曰:“吾儿聪慧,当苦学以继先人之志。
”濂受父母之教,刻苦攻读,日以继夜,不辍不倦。
濂之苦学,非但求学问,亦求养家糊口。
时值乱世,民不聊生,濂之父因贫病交加,不幸辞世。
濂悲痛欲绝,深知家道中落,责任重大。
于是,濂更加发愤图强,日夜攻读,以期有所作为,以养家活口。
濂之苦学,亦因时局所迫。
元末明初,天下大乱,烽火连天。
濂生于斯时,目睹百姓疾苦,深知读书人应肩负起救国救民的重任。
故而,濂苦学以求报国,以慰父母在天之灵。
濂之苦学,亦因心志坚定。
时人皆言:“读书无益,不如习武。
”濂闻之,不以为然。
他坚信,读书可以明理,可以修身,可以治国,可以平天下。
于是,濂毅然决然,以苦学为人生信条,矢志不渝。
濂之苦学,历经艰辛。
一日,濂于书馆中苦读,忽感腹中饥饿,遂向馆主借钱买食。
馆主见濂清贫,不欲资助,曰:“吾馆中食,非汝所宜。
”濂闻言,默默忍受饥饿,继续攻读。
及至深夜,馆主见濂如此苦学,感动不已,遂赠以食物,并资助其继续求学。
濂之苦学,终有所成。
明洪武年间,濂以文章盖世,被荐为翰林院编修。
后又官至侍讲学士,深得皇帝赏识。
然而,濂并未因此而骄傲自满,仍以苦学为人生信条,勤勉工作,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
总之,宋濂之苦学,不仅成就了他自己,更为后世树立了榜样。
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但他始终坚定信念,以苦学为荣,以报国为己任。
这正是我们今天所应学习的品质。
[作文素材]古代名人求学故事
![[作文素材]古代名人求学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fc7f1212f90f76c660371a8e.png)
[作文素材]古代名人求学故事古代名人求学故事故事一:宋濂冒雪访师明朝著名散文家、学者宋濂自幼好学,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赞誉为“开国文臣之首”。
宋濂很爱读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总要刨根问底。
这次,宋濂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冒雪行走数十里,去请教已经不收学生的梦吉老师,但老师并不在家。
宋濂并不气馁,而是在几天后再次拜访老师,但老师并没有接见他。
因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冻得够呛,宋濂的脚趾都被冻伤了。
当宋濂第三次独自拜访的时候,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
当宋濂几乎晕倒在老师家门口的时候,老师被他的诚心所感动,耐心解答了宋濂的问题。
后来,宋濂为了求得更多的学问,不畏艰辛困苦,拜访了很多老师,最终成为了闻名遐迩的散文家!故事二:陆羽弃佛从文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
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
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
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
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
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
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故事三:厉归真深山访虎五代画虎名家历归真从小喜欢画画,尤其喜欢画虎,但是由于没有见过真的老虎,总把老虎画成病猫,于是他决心进入深山老林,探访真的老虎,经历了千辛万苦,在猎户伯伯的帮助下,终于见到了真的老虎,通过大量的写生临摹,其的画虎技法突飞猛进,笔下的老虎栩栩如生,几可乱真。
从此以后,他又用大半生的时间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见识了更多的飞禽猛兽,终于成为一代绘画大师。
故事四:唐伯虎潜心学画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
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
宋濂好学的故事_关于宋濂的故事

宋濂好学的故事_关于宋濂的故事宋濂,明初的政治家、军事家,祖籍是金华潜溪,字景濂,世人给宋濂起了许多别号如玄真道士、玄真子。
宋濂从小就很好学,没有书就去借,虚心请教别人。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关于宋濂好学的故事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宋濂求学的故事《宋濂求学》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讲的是明初的开国功臣宋濂向别人借书后,每次都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将书还到主人手中的故事,书的主人看到宋濂能按时还书,信守诺言,就特别放心,并且都乐意将自家的书籍借给宋濂看。
宋濂有一个好习惯,这也许是他家境贫寒才锻炼出来的好品质,看到一本好书,宋濂都会将他抄写下来,因为书不是自己的,但又想要反复品读书中意境,要是遇到时间来不及,或者书的内容是在太多,宋濂会选择连夜抄书,而且也许是受文人墨客的影响,宋濂对书的保护也格外用心,每一本借来的书宋濂都用纸张包好,以免弄脏,和大多数人人不同的是,宋濂从来不会折叠纸张,更没有在别人的书上做记号的坏习惯,每一本书都整理的十分平整,并做到有借有还。
宋濂的求学道路非常坎坷,家境清贫的他不能和同龄人一样受到应得的教育,宋濂往往要徒步好久来到外村的私塾上课学习,请教老师。
因为想要听到更博学的老师的授课,宋濂往往会不远千里,来到老师家中询问咨询,遇到德高望重的前辈,宋濂更是掩盖不住内心对于知识的渴求,就算遇到别人的斥责,宋濂却不退步,待到风轻云淡,宋濂又开始自己的求学之路。
宋濂每次外出求师,总是背着书本,独自行走在冷风中,仍凭风雪在脸上肆虐,往往是四肢被冻到僵硬,来到旅舍要服侍的人用热水和棉被才能让身体暖和起来,这样超越常人的意志力才让宋濂在求学路上收获的比别人多,也为后来参与政治打下了优良的基础。
宋濂借书的故事宋濂并非出生在官宦世家,所以家里非常穷苦,常常是有上顿没下顿,更别提有多余的钱拿来买宋濂喜欢的书了,但是宋濂又恰恰走上了求学的道路,就急需优秀的文学书籍,宋濂知道自己家境不好,比较清贫,父母没有能力再来满足宋濂对书籍需要,为了不给家中增加额外的负担,宋濂开始像周围的邻居借书看。
(崇尚品德的故事)热爱祖国的故事_宋濂求学

宋濂是明代人,很有学问,散文写得很生动。
做翰林时,他编修过《元史》,著有《宋学士集》七十五卷,被人们称为“开国文臣之首”。
宋濂家境贫寒,他能读书并取得如此成就,都是非常勤奋刻苦的结果。
宋濂从小特别爱学习,好钻研。
由于家里很穷,没有钱买书,就只好到有书的人家去借。
他借来以后,就抓紧时间抄写,以便按时送还人家。
有时天气特别冷,砚台里的墨汁都冻成了冰,手指也冻得弯不过来,但他还是赶紧抄写,不敢有半点偷懒。
抄写完了马上把书送还,绝对不敢稍稍错过送书时间。
因为宋濂很守信用,所以好多人都肯把书借给他看,他也因此能博览群书。
到了成年时,他更加羡慕学者们的成就和品德,想学到更多的东西,但苦于身边没有好老师指导。
他知道,要想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流,就必须走出去。
于是,他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老师求教。
老师道德高,名望大,门人学生挤满了老师的房间。
宋濂想办法陪侍在老师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老师请教;有时遭到老师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等到老师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
宋濂认为自己有时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宋濂到百里以外求师的时候,自己背上书箱和行李,行走在深山峡谷之中。
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冻得裂开老大的口子都不知道。
到学舍后,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只能靠仆人给倒点水,喝下暖暖身子。
仆人再把被子围盖他身上,很久才能暖和过来。
宋濂在学舍住的时候,由于经济条件不好,每天只能吃两顿饭,更不要奢望美味了。
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华丽的衣服,戴着穿有珠穗、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
在太学中学习的学生们,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坐在大厦之下诵读经书,没有奔走的劳苦;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宋濂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那借书来看。
宋濂求学的故事

宋濂求学的故事
从一个普通的家庭出生,宋濂几乎是从孩子时期就开始了他艰难的学习之路,完成了苦读的课程,最终成为中国著名的书法家。
他的学习经历可以被视为一种传奇,也是一种英雄的历程。
宋濂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但是一旦他开始学习,他就变得非常出色。
从五岁开始,他就开始了艰难的经历。
他开始利用一切有限的资源,来学习书法,拼命地去了解这门艺术,吸取它的精髓。
他的家人都用尽了经济可能,支持他的学习,让他可以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
当他进入到全国性的殿堂,也就是宋内庭的书法班,他开始接受更加正规的书法技术的培训。
他的老师是一位著名的国画大师,而他也结交了一些朋友,开始着手学习各种书法技巧。
宋濂求学期间,他所学习的技能,非常完整,从基础的书法技术,到更高级的绘画技法,他都精通。
尤其是他对楷书的熟练掌握,使得他独树一帜。
他正是借助这种技术,使他的艺术作品在吴文仪之后,以宋濂为首的新潮流,得到了发展和普及。
宋濂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学习之路,也可以被视为一种英雄的历程。
他在一个普通的家庭出生,拼尽一切,勇往直前,最终达到了极致的成就,被世人称誉为书法大师。
这种杰出的精神,是他的典范,是后世学习和追求的榜样,可以鼓舞人心。
宋濂的求学之路,也可以说是一段传奇般的旅程,他以自己朴实热爱的精神,学习古代文化,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最终成就了自身,完成了历史使命。
他的学习经历,是一种励志的故事,值得我们纪念
和学习。
古人勤学苦练的故事-名人故事

古人勤学苦练的故事-名人故事古人勤学苦练的故事大全-名人故事导语:在我们努力到心灰意冷时,不妨想想那些成功人士的成功故事,看他们的成功故事,会对你有所启示,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名人勤学苦练的故事,欢迎浏览。
古人勤学苦练的故事大全_名人故事宋濂冒雪访师明朝著名散文家、学者宋濂自幼好学,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赞誉为“开国文臣之首”。
宋濂很爱读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总要刨根问底。
这次,宋濂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冒雪行走数十里,去请教已经不收学生的梦吉老师,但老师并不在家。
宋濂并不气馁,而是在几天后再次拜访老师,但老师并没有接见他。
因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冻得够呛,宋濂的脚趾都被冻伤了。
当宋濂第三次独自拜访的时候,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
当宋濂几乎晕倒在老师家门口的时候,老师被他的诚心所感动,耐心解答了宋濂的问题。
后来,宋濂为了求得更多的学问,不畏艰辛困苦,拜访了很多老师,最终成为了闻名遐迩的散文家!囊萤映雪晋代孙康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
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
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
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
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
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
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
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
后来,他当了一个大官。
囊萤映雪的囊萤:晋代车胤小时家贫,夏天以练囊装萤火虫照明读书;映雪:晋代孙康冬天常利用雪的反光读书。
形容家境贫穷,勤学苦读。
故事源自晋代的车胤与孙康。
颜琛苦读孔子的弟子颜琛,有一次要去向孔子请安,听到屋内一段对话:东门长老:您不是说颜琛很聪明吗?孔子:可惜他没有苦学的精神。
东门长老:那他将来有何造就?孔子:他不愿苦学,我从来就没有指望他成材成器。
【名人故事】宋濂读书的故事

【名人故事】宋濂读书的故事宋濂,字子彦,号师峰,江苏无锡人,是明代著名的学者、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一生热爱读书,勤奋好学,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学术著作。
下面让我们来听听宋濂读书的故事。
宋濂自幼聪颖好学,家境优足,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他在家乡读书时,就显露出了非凡的才华。
他深知只有通过勤奋学习,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因此他时常潜心研究各种书籍,博览群书,虚心向人求教,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
他曾经说过:“读书如饮水,冷暖自知;博览群书,不如审读一书。
” 注重阅读细节,不断总结,善于思辨,这些都成为了他独特的学习方法。
当时,社会风气尚未改变,士子要想考取功名,必须读书明理。
宋濂一方面在书房里勤奋读书,另一方面还会经常走出家门,到人多的场所去和民间百姓交流,向他们请教,以此来开阔自己的视野,增加社会实践的经验,这也为他以后的治学和治国立下了良好的基础。
宋濂在读书时非常认真,他曾经说过:“不求一时之诵诗作赋,但求终身之读书造学。
” 这句话充分展现了他对读书学习的态度,他把读书学习当作了自己一生的事业,不急功近利,注重深耕细作,不断地精益求精,这也让他成为了当时的学界泰斗。
宋濂读书的热情和毅力令人钦佩。
他自己在日记中写到:“读书有三境:一曰读历,岁月长短。
生老病死,位序高下;二曰读书,书书读时。
老庵帽耳不至耳,风霜适度。
看经行佛,阙谷名山,坦腹大笑;三曰读圣贤之书,风雨可唱,冰雪可啸,沧浪之水易为札.”宋濂对读书的三境做了非常生动的描述,正是他通过读书,不断丰富了自己的内涵,提高了自己的文化素养,因而在后来的学术研究和政治活动中都能够游刃有余,信手拈来。
宋濂的读书故事,感人至深,深受后人的钦佩。
不仅因为他一生都在研究各种书籍,精研典籍,还因为他在读书的过程中,不忘初心,始终保持着虚怀若谷的态度。
他通过读书,掌握了大量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成为了当时学术界的泰斗,也为中国的学术发展和文化传承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宋濂读书的故事,激励着后人不断地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为国家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名人故事】宋濂的故事

【名人故事】宋濂的故事宋濂是中国明代著名的官员和学者,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曲折和风雨,但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和理想,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贡献。
宋濂于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年)出生在浙江省义乌县一个普通的家庭,他自小聪明好学,十分喜爱读书和学习。
但是他的父亲早逝,家境贫寒,为了能够继续求学,宋濂不得不到处借书和向人求教。
他几乎每天都要背诵八到十小时,勤奋刻苦的学习让他很快成为了当地的知名学生。
后来,宋濂考中举人,进入了官场,他担任了多个重要职务,得到了许多人的信任和赞誉。
但是他始终没有忘记他的初心和使命,他一直抱着为国家民族作出贡献的信念和追求。
所以他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努力推进社会的进步和民生的改善。
宋濂在官场上的一生是曲折而辉煌的,他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它始终坚守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和爱心,保持着十分高的声望和形象。
宋濂倡导科学创新,当时的中国正陷入了封建思想的泥潭中,信奉八股,忽视实际应用。
他试图推行实用主义,强调实际效果,推崇人才优先政策。
他还大力推广绘图制图之术,倡导用图形代替文字,特别是宣扬绘制海图可降低中国的海事事故。
这些思想与方法,都开拓了中国教育史上的新篇章。
宋濂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贡献就是他坚持文化救国。
那时候,中国内外交通受阻,严重的经济压力使得中国的社会生活陷入困境。
但是宋濂不忘初心,众志成城,积极投身于文化复兴的伟大事业中。
秉承着“救国济民”的信念,他不断打破封建礼教束缚,鼓励德才并举,提倡学术为国情为民情服务。
通过大力发展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加强国家的实力和灵魂独立,为国家的崛起和社会的进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宋濂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以其精湛的文笔和思想深邃的论述,成为了当时文史界的领袖。
他的《思古堂集》和《古文真经考证》等文献,都成为历代名篇,被广泛传诵和研读。
宋濂于景泰六年(1455年)去世,享年38岁。
他在短暂而辉煌的人生中,为中国文化和科学事业奉献了全部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道德故事——宋濂刻苦求学
宋濂是元末明初人,自幼喜爱读书。
因为家里穷,买不起书,他就借人家的书抄下来。
冬天,他手冻得发僵,还坚持抄书,抄完就赶紧送还,所以有书的人都愿意将书借给他。
宋濂20岁时,便常跑出百里以外向大学问家求教。
不管老师态度如何,他总是恭敬、仔细地听讲。
有时老师态度生硬地呵斥他,他越发显得恭敬。
这种求知的欲望,感动了老师。
有一年冬天,宋濂背着书箱去找老师,风又猛又冷,雪有尺把深,脚被冻得裂开了口,可他不叫一声苦。
宋濂生活很艰苦,一天只吃两顿饭,都是些粗糙的食物。
有的学生穿着很考究,戴着有饰物的帽子,腰上还佩着白玉,神气得很,但送濂并不羡慕他们。
宋濂说:“吃穿不如人,但我宁愿在读书做学问中求得快乐。
”
宋濂在老师指导下,功课突飞猛进,成为远近闻名的学者,最终得到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重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心思用在吃穿上,就不可能刻苦学习了:只有不计较吃穿,一心刻苦学习的人,才能获得丰富的学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