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唐代散文..

合集下载

唐代散文

唐代散文
• 对魏晋文风的批判。
唐之有天下,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

白 李观皆以其所能鸣。其存而在下者,孟郊东野,始以其诗 鸣。其高出魏晋,不懈而及于古,其他浸淫乎汉氏矣。从 吾游者,李翱、张籍其尤也。三子者之鸣信善矣。抑不知 天将和其声,而使鸣国家之盛邪?抑将穷饿其身、思愁其 心肠,而使自鸣其不幸邪?三子者之命,则悬乎天矣。其 在上也奚以喜?其在下也奚以悲?
其于人也亦然: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 其精者也,尤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其在唐虞,皋陶、禹 孔其子像善鸣者也,而假以鸣。夔弗能以文辞鸣,又自假于韶以 鸣。夏之时,五子以其歌鸣。伊尹鸣殷,周公鸣周。凡载 于《诗》、《书》六艺,皆鸣之善者也。周之衰,孔子之 徒鸣之,其声大而远。传曰:“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其 弗信矣乎?其末也,庄周以其荒唐之辞鸣。
陈子昂议非经背圣,不合于礼。
请下臣议附于令,有断斯狱者,不宜 以前议从事。谨议。
推翻前议。
礼法之本,合统于一 礼法之用,判然有异
旌与诛莫得而并
礼杀直不 法不的议
合仇曲
旌义 服 者孝 当死
• 富于逻辑性,说理充分。 • 情理兼备,发人深省。 • 语言多变化,辞短意长。
1. 陈子昂《复仇议状》。 2. 韩愈《子产不毁乡校颂》、《进学解》等。 3. 柳宗元《永州八记》。
• 洎张燕公以辅相之才,专撰述之任,雄 辞逸气,耸动群听。苏许公继以宏丽,丕变 习俗。 • 而后萧、李以二《雅》之辞本述作;常、 杨以三《盘》之体演丝纶;郁郁之文,于是 乎在。
• 惟韩吏部超卓群流,独高遂古,以二帝 三王为根本,以六经四教为宗师;凭陵轥 轢,首唱古文,遏横流于昏垫,辟正道于 夷坦。于是柳子厚、李元宾、李翱、皇甫 湜又从而和之,则我先圣孔子之道,炳然 悬诸日月。故论者以退之之文,可继杨、 孟,斯得之矣。

唐宋散文选读教案

唐宋散文选读教案

唐宋散文选读教案第一章:唐宋散文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唐宋散文的定义、特点及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掌握唐宋散文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1.2 教学内容唐宋散文的定义与特点唐宋散文的历史背景唐宋散文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简介1.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唐宋散文的定义与特点,引导学生理解散文的概念。

学生通过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唐宋散文的历史背景。

学生通过阅读唐宋散文代表作品,了解唐宋散文的风格特点。

第二章:唐代散文家及其作品2.1 教学目标了解唐代散文家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分析唐代散文家的代表作品,理解其文学特点。

2.2 教学内容唐代散文家的生平简介唐代散文家的代表作品及其文学特点2.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唐代散文家的生平,引导学生了解其文学成就。

学生通过阅读唐代散文家的代表作品,分析其文学特点。

第三章:宋代散文家及其作品3.1 教学目标了解宋代散文家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分析宋代散文家的代表作品,理解其文学特点。

3.2 教学内容宋代散文家的生平简介宋代散文家的代表作品及其文学特点3.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宋代散文家的生平,引导学生了解其文学成就。

学生通过阅读宋代散文家的代表作品,分析其文学特点。

第四章:唐宋散文的比较研究4.1 教学目标了解唐宋散文的异同之处。

分析唐宋散文家的创作风格及其影响。

4.2 教学内容唐宋散文的异同之处唐宋散文家的创作风格及其影响4.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唐宋散文的比较研究,分析其异同之处。

学生通过阅读唐宋散文家的代表作品,了解其创作风格及其影响。

第五章:唐宋散文的鉴赏与批评培养学生对唐宋散文的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唐宋散文的批评性思考。

5.2 教学内容唐宋散文的鉴赏方法唐宋散文的批评性思考5.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唐宋散文的鉴赏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散文鉴赏。

学生通过阅读唐宋散文,进行批评性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

第六章:唐代散文的审美特色6.1 教学目标理解唐代散文的审美理念。

分析唐代散文的文学特色及其审美价值。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散文选修教案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散文选修教案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散文选修教案第一章:古代诗歌概说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诗歌的起源、发展和主要流派。

2. 掌握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艺术手法。

3. 能够分析和欣赏古代诗歌的意境、情感和风格。

教学内容:1. 古代诗歌的起源和发展:介绍古代诗歌的起源,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2. 古代诗歌的流派:介绍主要的诗歌流派,如唐宋八大家、唐代边塞诗派等,并分析其特点和影响。

3. 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讲解诗歌的结构、韵律、对仗等基本特点,并示例进行分析。

4. 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讲解诗歌中的意象、象征、比喻等艺术手法,并示例进行分析。

5. 分析和欣赏古代诗歌:通过具体作品,指导学生分析和欣赏古代诗歌的意境、情感和风格。

教学活动:1. 讲座:教师对古代诗歌的起源和发展进行讲座,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不同诗歌流派的特点和影响,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和交流。

3. 诗歌分析:学生分组分析具体的古代诗歌,从中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艺术手法。

4. 诗歌欣赏:学生分组欣赏不同的古代诗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

作业与评估:2. 评估:教师通过学生的作业和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第二章:唐代诗歌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诗歌的背景和主要特点。

2. 掌握唐代诗歌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作家。

3. 能够分析和欣赏唐代诗歌的意境、情感和风格。

教学内容:1. 唐代诗歌的背景:介绍唐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以及对其诗歌发展的影响。

2. 唐代诗歌的主要特点:讲解唐代诗歌的主题、形式、韵律等主要特点,并示例进行分析。

3. 唐代诗歌的主要流派:介绍唐代的主要诗歌流派,如初唐四杰、中唐八大家等,并分析其代表作品和特点。

4. 分析和欣赏唐代诗歌:通过具体作品,指导学生分析和欣赏唐代诗歌的意境、情感和风格。

教学活动:1. 讲座:教师对唐代诗歌的背景和主要特点进行讲座,引导学生了解唐代诗歌的发展和主要特点。

古代文学史填空题

古代文学史填空题

填空题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二章《诗经》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它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305 篇作品。

2、《诗经》本来只称《诗》,或连其诗篇数称“诗三百” ,后世儒家尊之为《诗经》。

3、《诗经》是按风、雅、颂三类编排的,一般都认为它们是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的。

4、《诗经》共有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等十五“国风”,共160 篇。

5、《诗经》中的“雅”分大雅和小雅,前者有31 篇,后者有74 篇,共105 篇。

6、《诗经》中的“颂”包括周颂、商颂、鲁颂,它们分别有31 篇、5 篇和4 篇作品,共40 篇。

9、《诗经》的内容可以归纳为6个方面,它们是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农事、宴飨、怨刺、战争徭役和婚姻爱情。

10、《诗经》的艺术特色,从赋、比、兴的手法,句式和章法,风、雅、颂不同的语言风格等三个方面进行归纳和论述。

11、《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总结概括为赋、比、兴,它们和风、雅、颂合称为诗之“六义”。

朱熹有三句话解释《诗经》的表现手法,其原文是“赋者,敷陈其事物而直言之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12、《诗经》中的周民族史诗主要保存在《大雅》里,按其所记述的事件的时间先后,依次为《生民》、《公刘》、《绵》、《皇矣》和《大明》5篇。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5、《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

6《左传》描写的重大战争有城濮之战、崤之战、邲之战、鞌之战、鄢陵之战等。

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1、《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是语录体。

2、《老子》的文学性主要表现于哲学表述中反映的情感和具有诗意的语言。

6、“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表达了庄子体认“道”的人生。

第五章屈原与《楚辞》1、和《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史源头的是楚辞。

08唐代散文

08唐代散文

3.閎中肆外,氣盛言宜。
• 韩柳非常重視作家的道德修養
• 作家的品德是根本的,文章是作家品德的反映
• 柳宗元《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文以行 为本,在先诚其中。”
• 韩愈《答李翊书》:“气,水也;言,浮物也。 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 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 柳宗元《与京兆杨凭书》:“凡为文,以神志 为主。”
2.不平則鳴,窮言易好。
• 韩愈的“道”指儒家之道,当他联系到当时知 识分子的不公平待遇时,又突破儒家的“发乎 情、止乎礼义”、“温柔敦厚”的观点,提出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送孟东野序》), 把明道与批评社会不公,抒发郁愤结合起来。
• “窮苦之言易好”的可贵之处在于揭示出作家 身世遭遇、真情实感对文学作品的决定性作用。 作家对现实生活的感受越强烈,郁积越深厚, 他的鸣声也就越高。作家的责任就是要反映时 代和社会生活的矛盾。
赠序、祭文墓志、寓言游记,应有尽有。
1.韓愈古文體式與代表作p452
⑴議論文,重在宣揚道統和儒家思想的《原道》 《原人》《原毀》等結構嚴謹。另一類或多或少 存在明道傾向,但重在反映現實的值得重視《師 說》x297。近乎寓言的雜感雜說,短小精悍、內 容豐富,行文不拘一格。《說馬》通篇以馬喻人, 嘲諷現實、議論尖刻犀利
与强烈的中兴愿望相伴而来的是复兴儒学思潮. 韩柳将其推向高峰,韩愈主张重新建立儒家的 道统,他越过西汉以后的经学而复归孔孟,并 以孔孟之道的继承者和捍卫者自居。着眼点是 解救现实危难。柳具有通经以致用的治学特点
中兴的愿望促成儒学的复兴,也促成政治改革 (永贞革新)。它虽失败,但致力于王朝中兴 的内在精神,却直接影响到此后的政治方向。 宪宗元和一朝,继续推行永贞时期的一些改革 措施,有力促使唐王朝走向中兴,极大地鼓舞 了民心士气。在这样的背景下,文体文风改革 高潮到来

20 隋唐五代 第八章 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

20 隋唐五代 第八章 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

三、杂文学观念对散文发展的深远影响
所谓“杂文学” 是相对于 纯文学而言的。纯文学指非功利、 重抒情的美文 ; 混美文与非美文 为一的 , 我们称为杂文学。我国 早期文学与非文学是不分的。齐 梁之际 , 有文、笔问题的讨论 , 各人看法不同 , 但一种要把美文 与非美文区别开来的意向却清晰 可见。这是一种新的文学观念 , 就文学自身的演进而言 , 这一观 念更重视文学的特质, 意在把 “文学” 从杂的境地纯化出来。
三、文体与文风改革
由此可见, 出于相同的政治目的, 韩、柳二人 不约而同地走向了以文明道、反对不切实际的文体 文风的路途。他们将文体文风的改革作为其政治实 践的组成部分, 赋予文以强烈的政治色彩和鲜明的 现实品格, 去其浮靡空洞而返归质实真切 , 创作了 大量饱含政治激情、具有强烈针对性和感召力的古 文杰作。
中国文学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袁行霈 主编
第八章 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
第一节 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 第二节 倡导古文的理论主张与杂文学观念的复归 第三节 韩愈、 柳宗元散文的艺术成就
第四节 晚唐古文的衰落与骈文的复兴
第一节 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
一、中唐士人的中兴愿望 西魏的苏绰和隋的李谔, 都提出过文体复古的主 张, 但都未曾产生多少实际的影响。初唐陈子昂提倡 风雅兴寄, 在唐代影响很大, 但其时并未形成文体文 风改革的普遍风气。文体的由骈而散, 在开元时期已 有相当的发展, 而作为一种改革思潮出现, 则是在安 史之乱以后。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 使盛唐时代强大 繁荣、昂扬阔大的气象一去不返, 代之而起的, 是藩 镇割据、佛老蕃滋、宦官专权、民贫政乱, 以及吏治 日坏、士风浮薄等一系列问题, 整个社会已处于一种 表面稳定实则动荡不安的危险状态。
韩愈最突出的主张是重新建立儒家的道统, 越过 西汉以后的经学而复归孔、孟。围绕这一核心, 韩愈 撰写了以《原道》为代表的大量政治论文, 明君臣之 义, 严华夷之防, 对藩镇尤其是佛、老进行了不遗馀 力的抨击。

第八讲 唐散文和传奇

第八讲 唐散文和传奇
• 论证有力,逻辑严密,构思新颖,手法灵活,文笔简洁生 动,风格犀利峻洁、雄健深沉。
2.寓言:
• 把先秦渚子散文中的寓言片段,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 文学样式。
• 内容丰富,结构短小,寓意深远,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哲理性。
• 以虚构的动物故事,讽刺社会的病态现象,揭露和批判旧官僚。
• 想象丰富,构思精巧,故事完整,情节曲折,通过精彩的描绘, 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动物形象。 • 笔锋冷峭犀利,风格严峻沉郁,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标志着 我国寓言文学的完全成熟。
(1)论说文 如《原道》 A.观点鲜明,以气势胜; B.辞锋犀利,斩截硬直;
C.论说广征博引,纵横开合,说理透彻,逻辑性很强;
D.论证雄辩有力,感情强烈,气势宏伟; E.反驳直击要害,一语道破; F.善于通过对比、排比、比喻、反讽等手法增强文章 的论辩力量。
(2)杂文:嘲讽现实,揭露矛盾,犀利精悍。或长或短 ,或庄或谐,嬉笑怒骂,怪怪奇奇,具有一种反流俗 、反传统的力量,行文中夹杂着强烈的感情倾向。如 《杂说》《进学解》等。 (3)记叙文:继承和发展了《史记》、《汉书》记事写 人的传统,以叙事为主,兼以议论和抒情的手法,善 于选择典型的真实事件和细节来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 ,突出大节和个性,以儒家的道德价值观作为人物品 评的标准,在客观的叙述中寄寓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 。如《张中丞传后叙》、《柳子厚墓志铭》。 (4)抒情文:融抒情、叙事和议论于一体,感情强烈, 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如《祭十二郎文》。
(三)古文运动的发展
1.酝酿期:
• 初唐陈子昂大张“复古”旗帜,力矫六朝诗风,尝试文体革 新。针对晋宋以来“文章道弊”、“彩丽竞繁”的弊病,倡 导“汉魏风骨”,打击浮艳文风。 • 盛唐至中唐前期,相继出现一批崇儒复古、谋求革新的作家, 萧颖士、李华、元结、独孤及、梁肃、柳冕等提倡散体,反 对骈文。强调文学应当“宗经”、“体道”,为韩愈、柳宗 元奠定了理论基础,成为韩柳古文理论的先导。但不足以与 骈文相抗衡,没有形成一支古文作家队伍,取代骈文的统治 地位。

第八章 唐代散文

第八章 唐代散文

第二节 韩柳的散文成就
记叙文 无论叙事、写人、状物,都重视形象的鲜明和完整,善 于抓住典型事件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在客观叙述中寄 寓作者的爱憎感情。《张中丞传后叙》写张巡、许远、 南霁云等人英勇抗敌的感人事迹,叙事波澜起伏,写人 栩栩如生,议论理直气壮。《柳子厚墓志铭》写柳宗元 一生的遭遇,感情真挚,发自肺腑。《毛颖传》采用拟 人化手法描写毛笔,寓庄于谐,妙趣横生。
第八章 唐代散文
周建国
第一节 唐代古文运动 第二节 韩柳的散文成就 第三节 晚唐讽刺小品文运动的含义 “古文”一词由韩愈提出。他把自己的奇句单行,上继 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称为“古文”,并与六朝以来盛行 的骈文相对立。韩、柳倡导古文运动,确立了古文在文 坛上的统治地位。 古文运动是中唐韩愈、柳宗元倡导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 通过对文风、文体、文学语言的革新,用刚健质朴的散 文取代绮丽柔靡的骈文。韩、柳的古文理论和创作实践, 确立了古文在文坛上的统治地位。
第二节 韩柳的散文成就
山水游记 在其散文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代表作是《永州八 记》,其中《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姆潭记》《钴姆 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等脍炙人口。善 于抓住永州山水的个性特征进行细腻描写,展示出富 有诗情画意的景物图画;同时善于借景抒情,创造出 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由此确立了山水游记作为独立 的文学体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何谓古文?何谓古文运动? 韩愈对我国散文有何贡献?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和寓言小品各有何特点?
谢 谢!
第二节 韩柳的散文成就
议论文 在其散文中数量最多、影响较大。哲学论文有《原道》 《原性》《原毁》等,从不同角度提倡儒学、反对佛老, 集中体现了儒学复古主义观点。政治论文有《师说》 《进学解》《杂说》等,针对当时的政治得失和不良社 会风气而发,立论正确,论据充分,论证严密,说理透 彻,具有雄辩的气势。文学论文有《送孟东野序》《答 李翊书》等,以阐明文学思想和创作经验为主,短小精 悍,平易委婉,文笔富于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愈《荐士》:“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 ) • 盛唐散文有所谓“燕许大手笔”(燕国公张说、许国公 苏颋),其文骈、散兼擅。
• 2、古文运动阶段——中唐 • (1)酝酿阶段——元结;李华、萧颖士(宗经);独
孤及、梁肃(先道后文);柳冕、权德舆等。
• (2)高潮阶段——韩柳(详后) • (3)衰退阶段——韩门弟子李翱、皇甫湜、孙樵等人, 追求奇异怪僻的文风,使得散体文创作的道路越走越窄, 逐渐丧失了内在的生命力。 • 3、骈文复归阶段——晚唐(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 等)
• 4、语言精美清丽。
三、韩柳散文的主要贡献
• 1、新的散文美学规范:
• (1)辞采(骈散并重);
• (2)语言;
• (3)
• 韩愈弟子影响较大的为李翱和皇甫湜。
• 李翱:代表作有《答朱载言书》、《寄从弟正辞书》等,
强调文以明道,文风简洁平易,发展了韩文“文从字顺”
• 2、杂文。有较强的讽刺性。如《送李愿归盘谷序》。
作者借李愿之口,描绘出三种人:一达官贵人,二是山林
隐士,三是趋炎附势投机钻营的小人。通过对比,对友人 的隐居之志大加赞赏。
• 3、记叙文。
• (1)记事文。如《平淮西碑》。 • (2)传记文。如《张中丞传后叙》。 • (3)如墓志铭。如《柳子厚墓志铭》。 • 4、抒情文。《祭十二郎文》——“祭文中千年绝调”。
二、 古文运动 • (一)古文运动发生的动因 • 1. 政治背景——改革呼声高涨 • 2. 思想背景——儒学复兴
• 3.骈文积弊的结果。(内因)
• (二)古文运动的内容
• 1、文道合一。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文者以明道。”
• 2、文体革新。 • (1)提倡先秦两汉古文。韩愈《答李翊书》:“非三代秦两 汉之书不敢观。” • (2)重视“文”的作用。韩愈《答李翊书》:“唯陈言之务 去”;又《答刘正天书》:“师其意,不师其辞” 。 • (3)对作家创作与修养的要求。韩愈《答李翊书》:“养其 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
• (3)《梓人传》。传主是长安工匠杨潜。
• (4) 《捕蛇者说》、《童区寄传》。等等。
• 4、山水游记。代表作为《永州八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姆潭记》;
《钴姆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袁家渴记》;《石渠记》;
《石涧记》;《小石城山记》等。
• 《八记》用精确的语言、细腻的描写,展示了形神兼
第三节 柳宗元的散文
• 一、柳宗元散文的类型。 • 1、论说文。如《封建论》,论述帝王受命 于人,而不在于天,“郡县制”取代“封 建制”乃“势”之必然,批判了封建世袭 制。 • 另外哲学论《天论》、《天对》等亦著名。
• 2、寓言散文。 • 《鹘说》、《谪龙说》揭示世态人情; • 《罴说》、《三戒》( 《临江之麋》、
第八章 唐代散文
• 第一节 唐代散文概述
• 一、唐代散文的发展过程。 • 唐代散文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骈散的
消长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节 唐代散文概述
• 1、骈文兴盛阶段——初盛唐
• 初唐骈文,以“初唐四杰”为代表,如王勃《滕王阁
序》、骆宾王《讨武曌檄》等。
• 陈子昂所写的政论文朴实平易,在初唐文坛别具一格。

3、提出“不平则鸣” 的思想。出韩愈《送孟东野序》。
第二节 韩愈的散文
• 一、韩愈散文的类型 • 1、论说文。 • (1)明道之文。如“五原”:《原道》、《原性》、
《原人》、《原毁》、《原鬼》。
• (2)论政之文。如《论淮西事宜状》等。
• (3)论学之文。如《答李翊书》等。
• (4)论文之文。如《送孟东野序》、《与冯宿论文 书》等。
得其平则鸣”——“天籁之鸣” ——“人声文辞之 鸣”——“自鸣不幸”。 • 3、想象丰富,巧于用譬。如《杂说》以伯乐喻善于识 拔人才者,以千里马喻才俊之士。 • 4、语言融会古今,富于独创性。 • (1)吸收经史诸子的语言。 • (2)借鉴骈文的表现形式。 • (3)融会口语。如《祭十二郎文》。 • (4)自创新词。如《进学解》。
”(《南腔北调集·小品文的危机》)。
二、晚唐骈文
• 散文衰落,骈文复兴,造成晚唐骈赋的数量猛增,而且题材
内容有所扩大。从中唐以前以歌功颂德为主,发展到咏物、
记事、说理,无所不包,技巧也有所变化。 • 温庭筠、李商隐、段成式为晚唐骈文三大家,三人均排行十 六,故其骈文号称“三十六体”。 • 杜牧《阿房宫赋》是其中最杰出的篇章之一。基本保持了古 赋的形态,同时大量运用隔句相对的排比句式,极意铺陈却 无堆砌之弊,为后来的散文赋创造了经验。
的特色。 • 皇甫湜:代表作有《答李生书》(三篇),要求“意新”、 “词高”,其主张及创作实践都发展了韩文奇崛的一面。
第四节 晚唐小品文与骈文
• 一、晚唐小品文
• 代表作家作品:
• 1、皮日休《皮子文薮》;
• 2、陆龟蒙《笠泽丛书》;
• 3、罗隐《谗书》。
• 鲁迅:“正是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
备的景物图画;又通过主观感受的强烈介入和鲜明表 现,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从而确立了山水散 文在文学史上的独立地位。
二、柳宗元散文的艺术特点
• 1、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能准确地把握其具体特征。 • 2、把山水之景与作者郁闷的心境结合,借山水抒 发作者受迫害的心情,表露怀才不遇的苦闷。
• 3、塑造下层平民形象。
《黔之驴》、《永某氏之鼠》 )
• 《蝜蝂传》讥刺贪婪无厌;
• 《东海若》,以寓言形式写成的宣扬净土
信仰,议论人之心性修养。
• 3、传记散文。 • 如《段太尉逸事状》,刻画了段秀实沉着机智、 不畏强暴、爱护百姓的优秀品格。 • 还创作了一系列平民百姓传记,如:
• (1)《宋清传》。传主为长安药商。
• (2)《种树郭橐驼传》。传主是长安农民。
• 《答李翊书》 :“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高下皆宜。 ” • 如《论佛骨表》,全靠气势取胜,文气充沛,故生死
不避。生死不避,故文风犀利酣畅。
• 皇甫湜《谕业》:“如长江秋清,千里一道,冲飚激 浪,瀚流不滞。” • 苏洵《上欧阳内翰书》: “韩子之文,如长江大河, 浑浩流转”。
• 2、曲折多姿,变幻莫测。如《送孟东野序》: “物不
二、韩愈散文的艺术特点。
• 韩愈《进学解》:“沉浸醲郁,含英咀华。” • 韩愈《送穷文》:“不专一能,怪怪奇奇。” • 苏轼《潮洲韩文公庙碑》:“文起八代之衰, 而道济天下之溺。” • 刘熙载《艺概·文概》:“韩文起八代之衰, 实集八代之成。盖惟善用古者能变古,以无所 不包,故能无所不扫也。”
• 1、气势充沛,豪逸奔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