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民居考察

合集下载

六大民居派别之川西民居

六大民居派别之川西民居

六大民居派别之川西民居
刘文彩祖堂
川西民俗博物馆(新公馆)
院落
三、兼容性较强
四川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区域,据有关史料,大批移民入川先后发生过几次。

因此,川西居住文化也是一种兼容性较强的融合文化,其许多特色的形成,都是在不排外的基础上兼收并蓄的结果。

并未因吸收外来文化而丢失传统,而是在兼容先进文化因素的过程中,形成了适合本地自然与经济条件的,独立形态的文化体系。

代表建筑:大邑刘氏庄园
大邑刘氏庄园博物馆,位于四川省大邑县安仁镇的刘文彩庄园,系大地主刘文彩急剧暴发后建造的。

庄园占地7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达21055平方米,为南北相望相距300米的两大建筑群。

南部是刘文彩的老公馆,1932年建造;北部是刘文彩为自己和弟弟刘文辉(1949年起义,解放后曾任国家林业部部长等职,1976年在北京病逝)建的新公馆,1942年落成。

大邑刘氏庄园博物馆建立四十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藏品,内涵丰富。

现有文物、藏品27000多件,内有一级品15件,包括一套清代紫檀木镶大理石桌椅,其中8把坐椅通高108厘米、宽99厘米、坐深60厘米,嵌有各色宝珠27颗,四周有螺钿装饰的花草图形。

规模庞大、保存完好的庄园建筑群,及庄园遗存的大量实物和文献资料,加上独具特色的庄园陈列,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为认识和研究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经济、文化建筑及中国四川军阀史、民俗学的重要场所和实物现场,是旧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是中国社会发展史的一个断面。

行径中的川西民居

行径中的川西民居

⾏径中的川西民居⾏径中的川西民居以游记的形式讲述⼀路上各⾊民族民居建筑的风貌特征作⽤,特⾊,历史等6.22--(成都民居形式及使⽤功能的五⼤类型,建筑特征及历史由来等)6.23--(康巴藏族民居的形态特征和内部结构及历史渊源等)6.26--(羌族民居的建筑形式,特点,材料,作⽤及历史等)成都平原:1.四川民居由于受地形、⽓候、材料、⽂化和经济的影响,在融汇南北的基础上⾃成⼀体,独具鲜明的地⽅特⾊。

注重环境,巧妙利⽤⾃然地形,做到⼈、环境、艺术的有机结合。

平⾯布局灵活,空间变化有序。

四川民居有明显的中轴线⽽⼜不受中轴线的束缚,体现着⼀种⾃由灵活的平⾯布局,打破了那种对称谨严的格局。

丰富的⽂化内涵和简洁朴实的建筑外貌。

2. 风格:四川地区夏季炎热,冬季少雪,风⼒不⼤,⾬⽔较多。

于是平房⽡顶、四合头、⼤出檐成为民居的主要形式。

阁楼亦成了贮藏隔热之处。

四川民居多为穿⽃式屋架四川早期民居的主要类型为⼲栏式建筑单门独户四合院3.精美雕刻添光彩:传统的四川民居讲究⽤⼀些⽊雕、⽯雕和砖雕来装点房屋。

⽐较常见的是在门窗格扇、挂落、牌坊、撑拱等部位施以⽊雕,可分为浮雕、镂空雕、⽴体圆雕和浅雕四种。

另⼀种常见的雕刻是⽯雕,从各地的民居住宅以及祠堂、庙宇等建筑中都可以见到许多⽯材构件以及这些构件上精美的⽯雕4.功能多样的城镇居民由于商业逐渐繁荣,四川的城镇出现了功能多样的城镇民居。

临街的民居往往兼作商铺、作坊、茶馆、洒肆、客栈,外⾯镶嵌⽊质门板,开合⽅便⾃如。

商住两⽤的房屋多为⼀楼⼀底两层,有的楼上作卧室,楼下作营业房,有的前⾯是门⾯,后⾯是居室和厨房。

⼤⼀点的商住两⽤房中间⽤天井间隔,房间较多。

5. 传统民居的特征1 是平⾯布局和环境特征,它是社会制度·习俗·信仰和⽣活⽅式在民居中的体现。

2 是结构和外形特征。

它反映了地理条件·构造技术等对建筑的影响。

3 是装饰装修和细部特征。

它是⽂化·习俗和审美意识在民居建筑内部和外观艺术上的表现。

川西民居建筑考察报告

川西民居建筑考察报告

川西民居建筑考察报告1、川西古镇民居:黄龙溪古镇、安仁古镇、上里古镇。

2、川西藏寨:甲居蔵寨、梭坡碉楼3、成都:宽窄巷子、博物馆通过对川西古镇和川西藏寨的考察,重点了解川西古镇和川西藏寨的规划、建筑的空间结构布局、建筑材料、建筑细节、建筑装饰等等,并通过实地的考察与生活体验,充分了解建筑与当地自然条件、民风民俗、宗教信仰、生产生活方式的关系,比较川西民居和川西藏寨与中原民居的差异化并总结其特点。

10月24日从武汉出发10月25日到成都10月26日至黄龙溪古镇、安仁古镇考察10月27-28日至上里古镇考察10月29-30日至新都桥,考察塔公寺、塔公草原等10月31-11月1、2日至甲居藏寨、梭坡碉楼考察11月3、4、5日到成都考察宽窄巷子、博物馆等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四川川西考察日记时间:20xx 年 10月24日地点:武汉——成都的火车上日记内容同学们背着或多或少的行李开始了这次川藏考察之旅,我们的第一站是成都。

面对需要乘坐十九个小时的火车,同学们除了兴奋之外没有任何的倦意。

下午4:50我们坐上了火车。

看着飞速倒退的景色,我才意识到真正的旅行开始了。

时间:20xx 年10月25日地点:成都锦里日记内容坐了n长时间的火车,中午我们到达了第一站——成都。

简单的休息之后,我们去了锦里,一个为清末明初的仿古建筑,布局严谨有序,酒吧娱乐区、四川小吃区、府第客栈区、特色旅游工艺品展销区错落有致。

青砖灰瓦,还有琳琅满目的工艺品,创意小饰品,使锦里在保有古朴风格的同时增添了些许文艺气质。

成都印象——表面看似“陈旧”的城市,其实是这里的人对生活态度。

多一点对生活“悠闲”的享受,少一点对名利的追求。

时间:20xx 年10 月26 日地点:安仁古镇黄龙溪日记内容乘车早晨到达了黄龙溪古镇,这里清代风格的街肆建筑仍然保存完好。

青石板铺就的街面,木拄青瓦的楼阁房舍,镂刻精美的栏杆窗棂,无不给人以古朴宁静的感受。

下午到达安仁古镇,始建于唐朝,现存的旧式街坊建筑多建子清末民初时期,尢以民国年间刘氏家族鼎盛时期的建筑最多,风格中西式样结合,庄重、典雅、大方的各式院落,造就了安仁镇特殊的建筑风貌。

人居环境视域下的川西地区新农村聚居建设探究

人居环境视域下的川西地区新农村聚居建设探究

人居环境视域下的川西地区新农村聚居建设探究摘要: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国家战略任务的影响,城乡一体化的推动成为了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

如何打破城乡“双重壁垒”,让农村地区的居民享受与城市一样的居住方式,是解决新农村发展的关键。

本文拟从人居环境角度分析川西地区优秀新农村聚地——“中国最美乡村-郫县青杠树村”,探求建设川西地区新农村的可鉴之处,以期帮助推动川西地区的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川西地区;新农村;人居环境川西地区,即四川盆地以西,以成都平原为中心,龙泉山脉为东界,西至甘孜阿坝地区。

其河渠密布,地形复杂,气候多样,以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为主,降雨充沛,温暖湿润,四季分明。

因此,农业兴旺,川西地区民居多以农耕文化为基石,因地制宜而建成现具有一定代表性质的川西民居。

一、传统川西民居的特点民居构成包含两个方面:居住形态与社会形态。

其中,民居社会形态构成,包括能够影响建筑形制和室外环境的历史、文化、信仰、习俗和观念等社会因素所形成的特征集合体。

1居住形态则包括因地理环境而造成的施工材料及人工技艺限制等因素。

川西民居在建筑形态上区别于北方建筑,也不同于江南民居,在历史的促进下自成一派。

因气候、地理因素,川西民居在建筑上的表现特点为:小青瓦、大出檐、小院落。

因文化、习俗等因素,民居平面布局多用横矩形,房屋构成则多以合院与商住形式为主。

民居多以穿斗式为构架,配以木质门窗且有精美的雕花。

除此之外,川西民居还多运用石雕、灰塑、砖雕、贴金等传统工艺手法,从而表现出富有当地文化精髓的艺术形象。

川西地区民居的大部分室外空间都与庭院大坝、画廊、影墙以及开敞式的通风橱相连,它还运用了中国古典园艺技术,从而使其成为了一个有着意境美和形式美的名居。

川西民居还有一个最为独特的特点,即伴随着农耕文化产生的院落——川西坝子。

川西民居的院落是具有多重功能的空间围合构成。

最成都宽窄巷子考察报告2019

最成都宽窄巷子考察报告2019

宽窄巷子考察报告和邦地产总工办2019年6月23日项目概况1、规模核心保护区占地面积108 亩(66000平米),整个宽窄巷子由45 个清末明初风格的四合院落、兼具艺术与文化底蕴的花园洋楼、新建的宅院式精品酒店组成,院落以一层为住,局部二层,均带天井,院落面积173~1100 ㎡不等,主要集中在400~800㎡。

2、定位最具典范性成都历史文化商业步行街区中国首个院落式情景消费体验区成都城市怀旧和深度旅游的人文游憩中心•宽巷子-闲生活;•窄巷子-慢生活;•井巷子-新生活规划与布局宽窄巷子项目由三条步行街组成,且中间用通道连通,实现了人气、商气的互动,也显得非常人性化。

另外,在宽巷子两端分别设置了东广场和西广场,起到聚集人气、提供促销场地等作用。

步行街长约400 米,宽巷子宽度以6~7 米居多,窄巷子宽度为4 米,街巷距离适宜集聚人气。

为突出项目“时尚生活街区”和“体验街区”的定位,将宽巷子定位为“闲生活”,窄巷子定位为“慢生活”,井巷子定位为“新生活”,既便于吸引各种业态的进驻,又使得整个项目层次分明;既保留了老成都的文化内涵,又融入了西方文化,在实现中西合壁的同时给老巷子赋予了新内涵。

导视与店招特色——文化墙黑白老照片展示的平面艺术与浮雕立体艺术的无缝结合特色——原真生活体验复原了1935年成都一个七口小康之家的生活场景。

布局为典型的川西民居特色——琉璃会馆中国第一家全面展示古法琉璃文化的会馆,大门,吧台,隔屏、墙面、穹顶、地板、窗户、桌椅、灯具、餐具甚至卫生洁具都是琉璃特色——白夜酒吧著名女诗人翟永明开办的白夜酒吧,它吸引着文艺人来到宽窄巷子,也让白夜名副其实的成为宽窄巷子乃至成都最有艺术气场的酒吧。

特色——青砖街区所有建筑均采用青砖,既有仿古的韵味,又带来回忆的味道特色——庭院门头青砖与木结构的搭配,协调统一特色——院墙与翠竹院墙通过翠竹的过度,是绿色与道路与家连在一起特色——天井与骑楼特色——民宿特色——橱窗与檐口考察小结1、宽窄巷子作为成都三大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是成都最有特色的“院落式情景消费街区”和“成都城市怀旧旅游的人文游憩中心”,是具有“老成都底片、新都市客厅”内涵的“老成都原真生活情景体验街区”。

水磨古镇考察报告

水磨古镇考察报告

2012年5月27日至29日,我们在学院老师的组织下进行了一次为期3天的四川省内的民族风情与考察,考察的路线是绵竹年画—都江堰—青城山—水磨古镇—青神竹艺城。

在整个考察活动中,最令我喜欢以及难忘的是水磨古镇。

随着汽车穿过重重隧道,我们进入了汶川,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高山,到处都是郁郁葱葱,已经没有当初地震的那一道道惨淡的伤痕。

面对这样的场景,心里更想着当初地震时的情景同时也好奇映秀人民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建设他们新的家乡的。

同时对于传说中的水磨古镇也充满了好奇。

我从小生活在农村,对农村的有着别样情怀。

长大后跟父母一起来到城市,城市的繁华在当时的确吸引了我这个没见过什么世面的农村孩子,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发现,城市的喧嚣已经泯灭了我小时候的的那份清澈的心。

所以我怀念农村自然朴实的感觉,那份最初的幸福。

此次知道这次学校名族风情与考察即将来到的是一个风景如画的水磨古镇,我当时就满怀期待的希望这次旅行能更快的到来。

汽车缓缓的在高速路上行驶,我坐在车上,一边欣赏沿途的美丽的风景,一边遐想我期待的水磨古镇到底有着怎样的风情。

可惜的是天公不作美,天昏沉沉的,仿佛预示着一场大雨的来临。

但是这并没有给我带来失落的情绪,反而让我感觉到有种《再别康桥》般的诗情画意: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水磨古镇位于四川省汶川县南部的岷江支流寿溪河畔,早在商代就享有“长寿之乡”的美誉,时称老人村,后更名为水磨至今。

水磨镇既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交融区,在灾后重建中赋予其厚重的南粤新元素,内地风情和藏羌文化交相辉映,西蜀人文和禅佛文化联袂绽放。

5.12大地震后,水磨古镇重建的“禅寿老街、寿西湖、羌城”三大区。

古今历史文化交汇、川广发展理念结合、藏羌人文风情荟萃,俨然一幅“高山峡谷、湖光山色、古街林立、风情四溢”的“水墨画”,被誉为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第一镇。

水磨古镇距成都76公里,都江堰市25公里,映秀19公里,是镶嵌在:都江堰、青城山、卧龙大熊猫栖息地、九寨沟、黄龙之间的一颗璀璨明珠,被称为世界遗产群中的世界地震遗产。

传统川西民居外观色彩的形成原因分析

传统川西民居外观色彩的形成原因分析

传统川西民居外观色彩的形成原因分析摘要:对于我国的传统建筑而言,其具有着十分稳定的秩序以及风格。

作为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川西民居更是具有着较为浓郁的地域特色。

在本文中,将就传统川西民居外观色彩的形成原因进行一定的研究。

关键词:传统川西民居;外观色彩;形成原因;1 引言川西,即我国川西平原,处于四川盆地西部,在该区域中,民居具有着较为典型的独特样式,同现代民居相比具有着较为明显的特征。

从性质以及规模角度看来,可以将其分为农舍、庄园以及民居这几种类型。

结构方面,其一般为抬梁式木结构体系,梁柱横断面较小,墙体则为穿斗式模结构。

外观方面,具有着较大的屋檐以及斜坡式屋顶。

为了更好的对其特征做好把握,就需要从色彩以及形成原因方面做好研究。

2 川西民居色彩外貌2.1 典型川西民居色彩对于传统传世民族而言,瓦为青黑色、墙为粉白色、木结构为褐色是主要的特点类型。

组成方面,木构件则在建筑墙面进行穿插以及分割,这也是川西民居建设的主要构成色彩。

除了这部分结构之外,其也搭配有枣红色的门窗以及黑色的立柱,在风格上具有着较为清雅的特征。

同时,川西民居也具有着一定数量的飞檐斗角以及雕梁画栋,但这部分结构在应用中更多的表现为材料本身的色彩,即使在其上方具有一定的绘画,在色彩选择方面也较为清淡。

2.2 其他民居色彩根据分布区域以及建筑材料应用上存在的差异,川西民居除了传统色彩表现类型之外,也具有一定的其他色彩形式。

在部分民居中,并没有在色彩方面进行更多的雕琢,而是对材料的本色进行突出,即属于不同色相、且纯度偏中低的色调,具有着较为朴实的特征。

如木板房的褐色、麦草民居的黄色等等,且具有完全以草、石等修建的住宅,并根据材料类型的差异对不同色彩进行呈现。

3 川西民居色彩形成原因3.1 自然条件影响对川西地区来说,其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具有着较多的雾气天气以及丰富的雨量。

在川西大部分地区,夏长冬短、冷热差异小、雾多、湿度大以及夜雨多是其主要存在的气候特点。

成都.西蜀廊桥古镇考察记

成都.西蜀廊桥古镇考察记
成都.西蜀廊桥古镇.考察记
2016.09
项目背景
玻璃体下的古镇 是现代建筑和川西民居的有机组合。
总平面
天堂洲际大酒店 国际会议中心
西蜀古镇
西蜀廊桥,成都之南,新会展中心,位于 成都新政府中心的新天府广场附近,被国 际一流品质的洲际大饭店、假日酒店和国 际会议中心包围,由12栋数百平米至上千 平米,淳朴厚重的川西民居风格的独立建 筑组成。
THE END AND THANKS
小镇周边基本都被现代建筑包围住,外围建筑裙楼是对小镇的延伸与结合
次入口一道道屏风墙将古镇的安宁和现代的喧哗隔离;大楼的后勤通道和古镇通过屏风墙分开。
次入口一道道屏风墙将古镇的安宁和现代的喧哗隔离;大楼的后勤通道和古镇通过屏风墙分开。
虚实对比,既能表现出川西民居的淳朴厚重,又通过大面积的现代玻璃窗来凸显商业气息
川西民居建筑色彩上是朴素淡雅。川西平原植被较好,四季常青,而民居的建筑色彩十分朴素,多以
冷色调为主。瓦为青色、墙为粉色(或灰砖色、梁柱为茶褐色、门窗多为棕色(或木料本色)。其重点装 修部分是小门楼,俗称“龙门(或门道)”,但仍是以冷色调为至,常常“雕而不画”。
区域商业环境分析
楼层 特色 3 层 商 业街 1F
销售均价
租金情况
பைடு நூலகம்
优惠措施
100-150元/平米/月不等 只租不售 (开发商自己持有) 无
2F-3F
80-90元/平米/月不等
说明:目前入驻的有特色风情美食、茶禅文化馆、民俗工艺馆、文化沙龙会所等
本商业街为洲际酒店自身配套商业,主要针对酒店下榻客人及会展片区的消费人群,辐射 面及影响力有限,目前的租金水平在区域内相对合理。
假日酒店
项目定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川西民居考察
——丹巴的民居建筑
丹巴,古称“章古”,藏语意思是岩石上的城镇,是大渡河上的第一城,因为在这里古碉楼林立,又称“千碉之国”。

这里有五千年前古人类活动的遗址,同时也完整的保留了嘉绒藏族的生活习俗。

天人合一的甲居藏寨、风景画廊“牦牛沟”、神奇的墨尔多神山和党岭山。

由于一方山水的孕育,这里自古多出美女,故又有“美人谷”之称。

这次西行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在甲居藏寨以及梭坡乡,零距离的感受了嘉绒藏族高超的石砌墙建筑技术。

自从车子进入藏区开始,就能渐渐看到零星的藏族碉房一闪而过,大概的印象就是属于石木建筑,来到丹巴之后经过近距离的观察了解才知道因为藏族地区盛产石料,所以碉房等民居建筑多以石为主要建材。

石料依据形态可划分为:毛石、片石、碎石等,碉房就是以这些石
料为主,结合当地出产的柳木、杨
木、松柏木、杉木、桦木、青冈,
甚至是桃树木、梨树木等木材,建
成了藏地特有的。

富有藏地特色的
民居建筑形式。

就我国传统民居来说,使用石材
料者最重要的类型便数碉楼。

在藏
族碉房中,石材料主要作为墙体的
砌筑材料,石料多为自燃形态略施
打磨,砌筑后的墙体风格粗犷、自
然。

在这样的石砌的厚实墙体内部,
则以密排的木梁构成楼层。

因为碉房都是楼的形式,少者两层,多者可达五、六层。

这样的石与木质的建筑材料与组合,正适应了当地雨水少而气候干燥的特点。

从外观来看,藏族碉房就是石头房。

石砌的碉房风格粗犷、浑厚,建在高原群山中,格调非常协调。

正应为碉房外观的粗犷使得他们的装饰常常会用在院内房屋门窗上,所以碉房的门窗装饰性是非常强的。

除此之外藏族碉房中的内檐也会有许多彩绘装饰,尤其是在彩绘的用色上,大多使用明艳的红、粉、蓝、橙等色彩。

色彩浓烈。

其次,碉房的屋顶很特别,中国传统的建筑
的屋顶形式多样,歇山、悬山、硬山、攒尖等,
造型各不相同,变化多端,等级也有所区别。

一般来说,庑殿顶、歇山顶多用在官式建筑中,
而硬山、悬山则大部分用在普通民间建筑中,
攒尖顶大多是悬山式或硬山式的两面坡顶,而
藏族碉房虽然也是我国传统民居中的一个重
要类型,但它却是平顶式。

平顶的构成比较简单,其下部是柱子和四面承重墙,墙与柱的顶上置梁、枋,梁、枋之上即铺设密集而整齐的木椽。

椽子置放好之后,于其上铺设草或树木、树叶,草或枝叶之上或抹泥或抹石灰,即成平
顶。

一般泥抹面的屋顶还多用细砂土拍实。

藏族地区气候干燥、少雨,而且土质粘性强、易脱水,所以适宜使用土铺平顶,不必担心屋顶漏水。

用土经济方便,就地即可取材,一般老百姓都可以使用。

使用水泥者则成本要高些。

我们所借住的藏民家中就是铺的水泥,他家分为三层,在顶层在四角建建有凸起的小顶,据说是由嘛呢堆设置习俗演变而来并且在嘛呢堆上设施有五种颜色各异的小旗,五色小旗同置于一根旗杆上,由上至下为蓝、白、红、绿、黄,以象征天、云、日、树、土五种事物,是一种带有明显宗教色彩的祭祀小旗。

丹巴的碉房从立面看,是上小下大的梯形,上部是木架与水泥或土抹面构成的平顶,下面是石砌或土坯的厚实墙体,石砌墙占大部分;从平面上看,其造型方正简单,其中在平顶的中前部一般会少建一块屋顶,作为屋顶的晒台。

晒台就是晾晒谷子、衣物等的地方,这次我们去的时候正值丰收季节,所以我们看到的晒台上晾晒的是金黄的玉米,很美。

对于布局来说,丹巴碉房的走向并不追求一致
性,而主要是根据方便生活需要和房屋所依山坡
地势来定。

民居的正面只设一座大门以供人、畜
出入,这样可以加强其防御性。

民居内部各房间
的功能设置,也按层来分,底层主要作为牲畜圈,
二层为主室与厨房等,三层为经堂和晒台所在地。

如果民居高四层,则三层可以作为仓库或卧室使
用,而经堂和晒台则会上移至四层。

总之,经堂
和晒台的位置始终是最高的。

晒台的位置居高是
为了谷物等可以更充分的接纳阳光的照射,而经
堂居高则表现藏族人对于神的崇敬。

丹巴属于典型的高山峡谷区,夏天不会太炎热,
冬天也不会非常冷,所以民居对于防寒保暖的要求不是很苛求,因此,当地碉房的外墙上大多开设有形状相对其他地区碉房要大的窗户,利于室内采光、通风、换气。

与碉房有着相同功能的还有碉楼。

在文明早期,人们以氏族为单位组成生活、生产并共同抵御外敌入侵。

这时候出现的是“依山据险,屯聚相保”的聚落联防形式,并且防御性的单独碉楼在碉楼与村寨关系中占主导地位。

单独的碉楼分设在一寨或几寨的隘口或咽喉之地,又称烽火碉,它起瞭望和前哨防御功能。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氏族社会转入以家庭为单位的家族社会形态。

碉楼发展的更深层次则是与住宅在空间上面的结合,形成了在村落整体防御之外家庭的第二道防御屏障。

古碉作为嘉绒地区藏民族先民们的建筑杰作,具有悠久灿烂的历史。

丹巴县有“千碉之国” 的美誉,全县都有碉楼分布,且主要集中在河谷两岸。

或三五座一群,或独立于山头,碉与碉之间相互呼应,依山成势,集中的地方,目力所及,数十座碉楼连绵起伏,形成蔚为壮观的碉楼群。

从泸定绕道来丹巴,在距离丹巴县城东南大约5000米的大渡河边就初识了它并为它所折服,隔岸观碉,对面的碉楼群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巍峨壮观,一座座经受了百年乃至千年风雨侵袭、战争洗礼和地震考验的古建筑群仍旧傲立在河谷两岸悬崖峭壁之间。

据资料介绍;鼎盛期的丹巴碉楼不下3000座,一个大的村寨即有百余座。

试想当初在深切河
谷两岸,密密麻麻林立的碉群,其气势是何等的壮观!
说起丹巴的古碉楼历史,可追溯到秦汉时期,称“邛笼”。

秦汉时期,“邛笼”的营建者冉马龙部落,主要生活在四川阿坝州和甘孜州地区,分布在岷江上游一带,即现在的茂县、汶川、理县等地。

到隋唐时代,这种碉楼在四川西部和整个藏东地区盛行起来。

丹巴的碉楼也源自羌碉,但
其宏大的规模,非凡的气势,千姿百态,已远非
羌碉所能比拟。

丹巴的碉楼建筑有四角、五角、六角、八角之
分。

高度以10米、20米逐渐发展到30米、35米。

碉楼功能较多,建于村寨要道旁,交通要隘、关
卡等地的称“军事防御碉”;专门为土司守备而
修的曰“官寨碉”;村寨中心,用于镇魔的八角
碉叫“风水碉”,我们在甲居的时候曾看见过一
座保存还算完好的八角碉,传说为了镇守这座山,
在建碉楼的时候在它的八个角的位置埋下了八位
童男童女,此处,还有警碉、界碉、房中碉等等。

据藏文经书记载,在方圆数百公里的嘉绒藏区仅
有三座 13角碉,丹巴境内就有两座,至今它们仍
挺立于藏寨碉楼之间,气势雄伟,坚如磐石,虽经历千年风雨洗礼却神态依然。

碉楼的主要建筑材料是山石、泥、麻筋、木头等。

麻筋由红麻杆或青稞杆、麦秸秆制成,将麻杆砍成寸段,捶绒即成麻筋,和在泥中,粘性很强。

碉楼由上下左右大小石料组合,错缝修砌,棱角分明,表面光洁,如刀砍斧劈。

千百年来,古碉经受了战争和风雨的剥蚀,地震的考验,却巍然屹立,有的久已偏依而不倒,有的弯曲为弓而自成奇景,其建筑艺术鬼斧神工,精妙绝伦。

古碉的每一个角,每一块石头,每一铲泥巴,都是藏族先民用血汗所铸,同时也写下了藏族建筑史上光辉的一页。

四、结论与建议
法国人斯廉艾先生,沿大渡河溯源而上,突然,大渡河对岸梭坡大寨一座座林立的古碉映入眼帘时,就象当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一样,俯视日夜奔流的大渡河高呼:“奇迹!这是东方新大陆!”随后他不停地按照相机快门,拍摄了一幅幅古碉照片,他的古碉摄影作品在法国里昂参展,一时在法兰西引起轰动。

建筑是与人们生活的环境、习惯、信仰等等息息相关的,它不是孤立存在的,是溶于自然地,藏族人民运用自己的智慧用最为朴实的材料,最为古老的建筑技术建造出了最不同寻常的建筑奇迹。

它带给我们的是一种震撼,这跟我们站在摩天大楼下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让我想起了一句话:“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建议:1、加强对旅游的管理力度,保护好现有的古碉建筑群,进行科学的
规划限制数量进入古碉内参观。

2、藏族文化资源相当的丰富,我们应当合理的科学的进行运用学习,将属于本国的文化传播走向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