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克的灯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爱尔克的灯光

爱尔克的灯光

爱尔克的灯光巴金教学目的:一、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及对封建家庭的深刻批判和复杂情感。

二、掌握本文的结构线索,学习使用象征手法表现中心的写法。

三、体会本文叙事、抒情、议论相交融的表达特点。

四、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学会运用朗读技巧,恰当地表现本文内容、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及对封建家庭的深刻批判和复杂情感。

教学难点:一、掌握本文的结构线索,学习使用象征手法表现中心的写法。

二、体会本文叙事、抒情、议论相交融的表达特点。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设想:第一、二课时分析《爱尔克的灯光》,第三课时将巴金的另一篇文章《灯》作为课内自读介绍给学生。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通读全文,解决字词,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分析文章结构。

教学过程:一、引入:二、新授:一)作者简介:巴金(1903年11月25日—)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中国现、当代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家》《春》《秋》(激流三部曲)《雾》《雨》《电》(爱情三部曲)此外还有小说《灭亡》《寒夜》《憩园》。

1982年,巴金获得了“但丁”文学奖。

巴金既是一位优秀的小说家,又是一位优秀的散文家。

他的散文作品有很多,如《海行杂记》、《随想录》等。

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巴金曾任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笔会中心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并主编《收获》杂志。

他热情关注和支持旨在繁荣文学创作的各项活动,多次出国参加国际文学交流活动,首倡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

新编的《巴金全集》于1986年起陆续出版。

他的作品已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

多年来他还出版了大量译作。

巴金小说创作最为著称的是取材于旧家庭的崩溃和青年一代的叛逆反抗的作品,《家》就是这方面写得最成功、影响最大的代表作,曾激动过几代青年读者的心灵,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他善于在娓娓动听的叙述和真挚朴实的描写中,倾泻自己感情的激流,细腻独到,自有一种打动人的艺术力量。

爱尔克的灯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爱尔克的灯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爱尔克的灯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通过给学生讲解巴金的家的背景及人生经历,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及对封建家庭的深刻批判和复杂情感。

二、,通过对“灯光”的分析,把握本文的结构线索,学习使用象征手法表现中心的写法。

三、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学会运用朗读技巧,恰当地表现本文内容、情感。

四、在思考与讨论中,理解长宜子孙并联系现实进行思考。

教学重点:理解灯光的象征性意义以及作者的情感变化,联系现实思考长宜子孙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灯光的象征性意义以及作者的情感变化,联系现实思考长宜子孙的意义。

教学方法:讲解式与探讨式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语(一、作者介绍):同学们,我们已经有没有学过巴金的课文?《鸣凤之死》。

那我们对巴金有多少了解呢?巴金(1904-2005)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

巴金是他在写小说《死亡》时起用的笔名,之后一直延用。

巴金的代表作有被称为激流三部曲的(《家》《春》《秋》),以及被称为爱情三部曲的(《雾》《雨》《电》)。

巴金的代表小说还有《灭亡》《寒夜》《憩园》;代表散文有其晚年写的被称为“中国知识分子的忏悔录”的《随想录》和《海行杂记》。

巴金被人们称为一个敢说真话的作家。

亦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板书:一、巴金(1904-2005)李尧棠,字芾甘。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随想录》“真话的大书”二、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41年。

当时全国各地燃烧着抗日的烽火,而在成都巴金的老家却像一个闭塞的孤岛。

那些生活在封建大家庭里的青年,受着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禁锢,他们虽然不满现实处境,但没有勇气冲出“甜蜜的家”,也看不到广大的世界。

作者在远离家乡的18年中之久后,带着家乡有所改变的愿望回到故乡。

但当这个旧家庭的叛逆者真正站到故居面前时,却看到人、事、物依旧,禁不住感慨万千,并在家乡住了50天之后再次离开了旧家庭。

《灯光》教师教案模板

《灯光》教师教案模板

《灯光》优秀教师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灯光的种类、特点和用途。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2)运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灯光的相关知识。

(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灯光的兴趣和好奇心。

(2)教育学生珍惜能源,注意节约用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中所学的生字词。

(2)了解灯光的种类、特点和用途。

(3)通过观察图片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力和合作精神。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灯光相关知识的掌握。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观察图片、多媒体展示等手段,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灯光的魅力。

2.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四、教学准备:1. 图片素材:收集各种灯光的图片,用于课堂展示和观察。

2.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用于展示灯光相关知识。

3. 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课堂教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出示各种灯光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灯光的了解和认识。

2. 学习课文:(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含义。

(2)教师讲解生字词,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 小组讨论:(1)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对灯光的见解。

4. 灯光知识拓展:(1)利用多媒体展示灯光的相关知识,如各种灯具的图片、工作原理等。

(2)引导学生了解灯光的节能环保意义,教育他们节约用电。

5. 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认识到灯光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节能环保的责任。

爱尔克的灯光(高一) 教案教学设计

爱尔克的灯光(高一) 教案教学设计

爱尔克的灯光(高一) 教案教学设计知识目标掌握本文的结构线索,学习使用象征手法表现中心的写法。

能力目标学习使用象征手法表现中心的写法。

德育目标学习文章诗意的情感,掌握对封建专制的愤恨,并感悟文中动人的力量。

教学重点体会本文叙事、抒情、议论相交融的表达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本文叙事、抒情、议论相交融的表达特点。

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一、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巴金,(1904.11.25-2005.10.17)原名李尧棠,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

自幼在家延师读书。

五四运动中接受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

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之一《家》、《春》和《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他的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

1982年至1985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国际荣誉奖、法国荣誉勋章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名誉院士称号。

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

1941年初,37岁的巴金回到故乡成都。

经过18年漫长岁月的奋斗,他已成为著名作家。

他怀着希望家乡有所改变的心愿回来看望,在故乡住了50天,但他感到这个家和他18年前出走时没有什么两样,于是他思绪万千地离开故乡,写下了这篇文章。

二、题解(见学习提示)三、文章的主题本文通过作者回到故居的所忆、所思、所感,揭示了一个生活的哲理:封建家庭及其财富并不能“长宜子孙”,腐朽没落的家庭和封建制度摧残人才,吞噬青年,青年应该走出狭小的“家”,冲破就家庭、旧礼教,到广大世界中去寻找光明。

文章所着力揭示的这种彻底否定旧家庭和旧礼教的思想内涵,是和作者的代表性作品《家》等长篇巨著相一致的,是巴金创作的一个主旋律。

四、文章的结构“灯光”是统领全文的线索。

作者的思想和感情随着灯光的依次闪现而逐层向前推进。

课文共15段,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4)作者满怀希望的回到十八年前的故居。

这时故居已几易主人。

从外观看,巍巍的门墙已代替了太平缸,卫兵也代替了原来的石狮子。

爱尔克的灯光教学设计

爱尔克的灯光教学设计

一、解题:
《爱尔克的灯光》是巴金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写于1941年3月。

以小说家著名的巴金同时又是一位散文家。

曾先后出版了散文集《海行杂记》、《旅途随笔》、《点滴》、《生之忏悔》、《忆》、《短简》、《控诉》、《梦与醉》、《感想》、《黑土》、《无题》、《龙・虎・狗》、《废园外》、《旅途杂记》、《怀念》、《静夜的悲剧》等。

巴金是一位重感情的人,他的散文总是写得感情色彩浓郁。

无论是写人、记叙、漫谈人生哲理,或是写景,巴金总是能将描写、叙事、议论与抒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另外,他的散文语言纯朴、流畅,艺术境界清新。

二、课文分析
从内容上看,文章大致可分为五个部分。

三、主题探究
从内容看,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是相当深刻丰富的。

全文以故居照壁上“长宜子孙”四个字为中心,通过自由联想,抒写了对被旧制度吞噬了生命的姐姐的怀念,
抨击了旧社会、旧家庭摧残生命的罪恶,批判了封建统治阶级宣扬的“长宜子孙”的
思想。

从而再次肯定了对封建家庭的背叛,表达了对光明世界不懈追求的坚定信念。

四、艺术特色
这篇散文篇幅虽然不算长,但在艺术方面却有许多成功之处。

第一,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构思精巧。

全文以“灯光”为标题,又以“灯光”为线索,“形散神不散”,集中笔墨抒发了感情,表达了深刻的主题。

第二,抒情色彩浓郁,语言平易流畅。

爱尔克的灯光通用课件

爱尔克的灯光通用课件

主题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灯光与爱尔克的故事
灯光在故事中的重要性
1
灯光与爱尔克的命运
2
灯光在故事中的象征意义
3
灯光在文学中的象征意 义
01
灯光与文学创作
02
灯光在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03
灯光与文学表现手法
爱尔克灯光在现代社会的启示
爱尔克灯光与现代社会的联系
爱尔克灯光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案例分析法
总结词 详细描述
小组讨论法
总结词
详细描述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课程内容 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意见、交流 想法,促进合作与交流,提高团队协 作能力。
角色扮演法
总结词
让学生扮演特定角色,亲身体验课程内容。
详细描述
教师设定场景和角色,让学生扮演并进行表演,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理解课程内 容,增强感性认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主题意义
通过学习爱尔克的灯光,学生可以了 解小说中的魔法世界和奇幻元素,拓 展视野和想象力。
通过探讨爱尔克的灯光所涉及的主题, 如勇气、友谊和牺牲,学生可以深入 思考人性和道德价值观,提升个人品 质。
该主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 质。
• 主题介绍 • 内容解析 • 教学方法 • 教学资源 • 教学评价与反馈 • 总结与展望
主题背景
主题来源于《哈利·波特》系列 小说,是该系列中一个重要的场
景和情节。
爱尔克灯光是小说中一个神秘的 魔法道具,具有强大的魔法力量
和神奇的功能。
该主题背景为课件提供了丰富的 想象空间和创作灵感,有助于激
对未来的展望

爱尔克的灯光教学设计

爱尔克的灯光教学设计

爱尔克的灯光教学设计一、前言灯光设计是舞台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舞台上,灯光能够创造出各种不同的氛围,引导观众的视线,起到丰富舞台表现力的作用。

因此,在舞台艺术教学中,灯光设计的教学必不可少。

本文将介绍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和设计思路。

二、课程概述本课程旨在使学生了解灯光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并提高学生的灯光设计能力。

课程内容包括:1.灯光设计基础知识2.灯光设计的规划和布局3.灯光组成和配色4.灯光控制和调试5.灯光效果和应用三、教学设计3.1 教学方法1.讲授。

在课堂上以讲解、演示、图示等方式,使学生理解灯光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2.实践。

通过现场实践、作业、鉴赏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灯光设计能力。

3.互动。

在课堂上开展小组讨论、答题互动等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维碰撞。

3.2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灯光设计基础知识1.灯光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灯光设计的定义和作用–灯光分类介绍2.灯光设计的工具和材料介绍–灯光设备的分类和使用方法–灯光控制设备的使用3.灯光设计中的规划和布局–舞台灯光布局的原则和方法–灯光布置图和影响因素第二课时:灯光组成和配色1.灯光的颜色组成和原理2.常用颜色和配色方案–RGB、CMY、HSB、CIE等颜色模式介绍–颜色调配的原则和方法第三课时:灯光控制和调试1.灯光控制设备和使用方法2.灯光状态和效果的调试–灯光亮度值的变化和效果演示–随音乐变化的灯光效果第四课时:灯光效果和应用1.灯光效果的分类和实现–染色、变场、动纹等常用效果介绍–闪光、交叉等特殊效果的演示2.灯光在舞台表演中的应用–音乐会、话剧、歌舞等不同类型表演时的灯光应用3.3 教学策略1.在课程设计上,采用分段式的课堂教学方式,保证学生掌握每部分核心知识。

2.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灯光设计技术和理论知识,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在教学实践中,鼓励学生进行小组研究、讨论和交流,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互动。

语文《灯光》教案设计

语文《灯光》教案设计

语文《灯光》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灯光》这篇课文的基本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灯光的象征意义,培养对家庭、祖国的热爱之情。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灯光》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1.2.2 灯光在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及其所体现的家庭、祖国情怀。

1.2.3 课文中涉及的重要词汇和语言表达技巧。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理解课文《灯光》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1.2 掌握灯光在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及其所体现的家庭、祖国情怀。

2.1.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养。

2.2 教学难点2.2.1 理解灯光在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2.2.2 分析课文中的语言表达技巧。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阅读理解:通过自读、齐读、分角色朗读等方式,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

3.1.2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2 教学手段3.2.1 PPT:制作课件,展示课文相关内容。

3.2.2 视频:播放与课文相关的视频资料,丰富教学手段。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时间安排4.1 教学过程4.1.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灯光》的背景和作者。

4.1.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4.1.3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4.1.4 教师讲解:讲解灯光在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及其所体现的家庭、祖国情怀。

4.2 时间安排4.2.1 导入新课:5分钟4.2.2 自主学习:15分钟4.2.3 讨论交流:10分钟4.2.4 教师讲解:15分钟4.2.5 写作训练:课后完成第五章:课后作业与评价5.1 课后作业布置一篇读后感写作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谈谈对课文《灯光》的理解和感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尔克的灯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通过给学生讲解巴金的家的背景及人生经历,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及对封建家庭的深刻批判和复杂情感。

二、,通过对“灯光”的分析,把握本文的结构线索,学习使用象征手法表现中心的写法。

三、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学会运用朗读技巧,恰当地表现本文内容、情感。

四、在思考与讨论中,理解长宜子孙并联系现实进行思考。

教学重点:理解灯光的象征性意义以及作者的情感变化,联系现实思考长宜子孙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灯光的象征性意义以及作者的情感变化,联系现实思考长宜子孙的意义。

教学方法:讲解式与探讨式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语(一、作者介绍):同学们,我们已经有没有学过巴金的课文?《鸣凤之死》。

那我们对巴金有多少了解呢?巴金(1904-2005)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

巴金是他在写小说《死亡》时起用的笔名,之后一直延用。

巴金的代表作有被称为激流三部曲的(《家》《春》《秋》),以及被称为爱情三部曲的(《雾》《雨》《电》)。

巴金的代表小说还有《灭亡》《寒夜》《憩园》;代表散文有其晚年写的被称为“中国知识分子的忏悔录”的《随想录》和《海行杂记》。

巴金被人们称为一个敢说真话的作家。

亦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板书:一、巴金(1904-2005)李尧棠,字芾甘。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随想录》“真话的大书”二、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41年。

当时全国各地燃烧着抗日的烽火,而在成都巴金的老家却像一个闭塞的孤岛。

那些生活在封建大家庭里的青年,受着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禁锢,他们虽然不满现实处境,但没有勇气冲出“甜蜜的家”,也看不到广大的世界。

作者在远离家乡的18年中之久后,带着家乡有所改变的愿望回到故乡。

但当这个旧家庭的叛逆者真正站到故居面前时,却看到人、事、物依旧,禁不住感慨万千,并在家乡住了50天之后再次离开了旧家庭。

这篇文章就是记录巴金回家这段时间的一些思考。

三、题解“爱尔克的灯光”是一个欧洲古老传说,是巴金在法国留学时从一本教科书上读到的。

在哈立希岛上,姐姐爱尔克每晚在窗前点一盏灯,等候出海的弟弟归来,最后带着失望进入了坟墓。

爱尔克虽然没有等到弟弟,但那盏灯却帮助了许多航海的人。

这个传说讴歌了姐弟深情、表现游子归乡情思,恰好与作者返乡之情契合。

更重要的是,巴金曾经也有一个在黑暗中殷殷期待着他的姐姐,他姐姐也是没有等到与弟弟相见的那一天就死去。

这种姐弟之情与那个欧洲传说相似。

他在这篇散文中就引用了这个传说,并以此作标题,以寄托对姐姐、对亲人、对故乡的怀念。

四、学生三分钟时间阅读课文(试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找出文章的线索)全文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4段)回到故乡、所见所思。

 第二部分:(5~9段)回忆姐姐,批判封建思想。

 第三部分:(10~12段)批判“长宜子孙”。

 第四部分:(13~15段)再次离开狭小的家,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

学生回答:线索是灯光。

然后给学生一分钟的时间让他们找出文章中出现了哪几次灯光。

我们今天学习这篇课文的重点就是要理解文章出现的这三种灯光,以及作者的感情变化。

五、课文分析一)首先看到第一部分,作者回到故居。

(1)我们知道,作者回到故乡探望,此时已是离家十八年之后了,巴金当初为何离家出走?他这十八年做了什么?我们看到课文中的注释1中写到,巴金生长在一个封建官僚的大家庭里巴金的家叫李公馆,是一个世代做官、数世同堂的大家庭。

小说《家》也就是以他生活过的这个封建家庭为素材而写的。

据他回忆,这个家有将近二十个长辈,有三十个以上的兄弟姐妹,有四五十个男女仆人。

在这个百口人的小社会里,最高的家长就是巴金的祖父李镛,他做过多年的县官,精明能干,广置田产,李家达到了鼎盛时期。

《家》中的高老太爷就是以巴金的祖父为原型而创作的。

我们昨晚看了电影《家》也了解了高老太爷这个人的性格。

这个家庭的最高统治者主宰全家人的命运,不允许任何人破坏他的权威,他守旧又顽固,竭力维护固有的封建秩序,让家庭一代一代兴旺发达下去。

在这个封建大家庭中,巴金的母亲却教他爱一切人,不管他们贫或富她教我帮助那些在困苦中需要扶持的人”。

巴金在这个典型的封建家庭,巴金亲眼目睹家对年轻生命的囚禁和摧残,看到了在家中的黑暗、腐朽和罪恶。

这一切都激起了幼年巴金对封建制度和封建家庭的不满和憎恨,于是在五四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他决心冲出这个封建家庭的牢笼,离开这个家,到外面的世界追求光明和自由。

对于巴金的离家,我们也可以从《家》中高觉慧不顾祖父阻挠,积极参加社会斗争、支持觉民抗婚行动的行为和他想摆脱家庭牢笼,摔掉旧的思想镣铐的意义上加以理解。

1923年19岁的巴金离开故居到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之后留学法国,创作了一系列小说。

巴金的早期作品都有一个主题就是反封建。

1941年离家十八年之久的巴金重踏故乡就块土地,我们看作者看到了什么,作者感情是怎样的?1.学生齐读第1自然段,初步了解“故居”(1)回到第1自然段,作者回到故居时看到的故居的面貌是怎样的?教师总结:改变的(巍峨的门墙代替了太平缸和石狮子);没变的(那样宽的街,宽的房屋;照壁上‘长宜子孙’四个字却是原样地嵌在那里,似乎连颜色也不曾被风雨剥蚀)高兴——“像在躲避一个久别的旧友。

”“但是它们改变了的面貌于我还是十分亲切”(第1自然段),作者是满怀希望回到故居,看到故居的面貌他觉得亲切,此时他的心情应该是高兴的。

2、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在这里出现了第一种灯光旧居的灯光。

其他的同学思考一下:灯光是怎样的,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

(1)灯光是什么样灯光,为什么“灯光并不曾照亮什么,反而增加了我心头的黑暗”,灯光代表着什么?教师总结:旧居的灯光封建旧家庭大门内所亮起的灯光,它照亮的是照壁上的“长宜子孙”四个字,是这种封建思想。

灯光是“阴暗中一线微光”;一线微光则说明灯光非常的微弱,即将熄灭,代表着衰亡与没落。

灯光代表着作者的旧居,象征那个狭小的家,象征着旧家庭、旧礼教的没落与衰亡。

(2)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文章中有几句话描写了作者的感情:“我只得失望地走了。

” “我好像看见一个盛满希望的水碗一下子就落在地上打碎了一般,我痛苦地在心里叫起来。

(这里运用了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作者为什么说他是失望与痛苦的呢?作者原本是带着家乡有所改变的心情回到故居,但看到故居还是十八年前的样子,旧家庭、旧制度的尚未改变使作者的希望破灭。

于是他用失望和痛苦这两个词来描绘他当时的感情。

这样子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说“我被一种奇异的感情抓住了”:这种奇异的感情是对长宜子孙这种封建思想十八之年之久都不曾改变的惊叹。

是一种希望与失望交夹的感情。

二)第二层次分析过渡:作者在第3自然段中写到:仿佛看到了哈立希岛上的灯光。

作者由旧居的灯光想到了哈立希岛上的灯光,也就是爱尔克的灯光。

再想到了“自己的事情”——姐姐(讲述巴金的姐姐)1.简单介绍巴金的姐姐的命运(课文的第六自然段)并解释其原因。

(1)巴金在文中提到的姐姐是作者的三姐李尧彩。

巴金离家前一个月,她还是一个刚出阁的新娘,。

她是给人家做填房,上轿的时候,挣扎痛哭的情景曾给巴金留下深刻的印象。

可是一年后,她饱受公婆的折磨,丈夫也堕落成鸦片鬼,最后她就寂寞地死在医院里, 尸骨未寒, 丈夫竟第三次做新郎了。

(2)课文第九自然段用一句话简单而精炼地概括了姐姐这种封建旧式女子的命运——“她寂寞地活着,寂寞地死去。

” 姐姐是个善良年青的女性,本该有长久的幸福,然而她却悲惨的、早逝,甚至死后还受到冷遇。

姐姐的悲剧命运就是封建家庭中那些女子的命运。

那些旧式女子出嫁,并不知道对方是什么样的人,将会有什么样的命运。

长辈们要为她们安排人生,不容她们拒绝和反抗。

这些年轻善良的人,他们的命运就是罪恶的家造成的。

封建家庭、封建礼教摧残了青年、摧残了青春、也摧残了生命。

(3).姐姐的悲剧是罪恶的家造成的,那么这十八年来,这个家中的其他人又怎么样了呢?我们看到小说《家》中,鸣凤、瑞珏、梅表姐最终过还是逃不过像姐姐这样的旧式女子的命运而一一寂寞地死去。

还有巴金的大哥李尧枚,父母逝世后,大哥就挑起了掌管全部家务的重担。

巴金的《家》刚在报上连载的第二天,他就听到大哥服毒自杀的噩耗,悲痛之余,巴金毅然决定调整小说的构思,让大哥成为《家》中高觉新的原型。

读过《家》,我们知道觉新作为长房子孙,长期受着封建礼教的熏陶,养成了温和和百依百顺的性格,面对家庭把他与深爱的梅表姐分开,面对妻子瑞珏为了避所谓的“血光之灾”,而被长辈逼迫城外分娩等等事情,他都只是屈服、照办。

面对黑暗的封建势力,他不敢反抗,成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4)这就像作者在第九自然段提到的:“似乎一切全变了,又似乎都没有改变”。

请一个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九自然段,看一下哪些“似乎一切全变了”——变化了的是“死了许多人,毁了许多家,许多可爱的生命葬入黄土”,“这许多年中间所改变的就只有装束和名词”,指旧家庭人和物的外在变化;“似乎都没有改变”——没有改变的是“又有许多新的人继续扮演不必要的悲剧”,还是有那么多“不必要的浪费——生命,精力,感情,财富,甚至欢笑和眼泪”,指旧家庭影响下人的思想和命运都没有改变。

第二种灯光:爱尔克的灯光2.请同学朗读第七自然段解释爱尔克灯光的意义。

灯光在呼唤我,我恨不得腋下生出翅膀,即刻飞到那边去。

“作者想回到家,去看看自己的亲人,但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回到自己的故乡。

这是文中出现的第二种灯光,哈里希岛上的灯光就是爱尔克的灯光。

旧家庭微暗的灯光,使作者联想到了哈里希岛上的灯光。

(请同学看注释②)爱尔克的灯光是姐姐为弟弟点的灯,为的是给弟弟指出一条回家的路,这是姐姐对弟弟的爱,这孤灯虽不曾唤回那位航海远去的弟弟,可是不少捕鱼的人都能得到它的帮助,这也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助相爱,因此这灯光是照路的灯也是爱与温情的灯。

姐姐愿意用一生守侯弟弟,只要姐姐还在,灯就不会灭,希望也就还在,因此,这灯光也象征着一种希望。

3.作者的感情:愤怒——由爱尔克的灯光,作者想到了姐姐的悲剧命运,他认为姐姐的命运就是罪恶的家造成的,由此作者对封建家庭、封建礼教做出强烈的批判,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

作者此时的情感是十分愤怒的。

三)第三层次分析(第二课时再讲)四)第四层次分析过渡:作者在爱尔克的灯光的指引下,想起了自己的姐姐,批判了封建家庭、封建礼教摧残人才、摧残青年、浪费生命罪恶。

我们在爱尔克的灯光的指引下,继续寻找作者写的第三种灯光。

第三种灯光:心灵的灯1.请同学们全部第13—15自然段,理解心灵的灯的含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