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警戒与风险管理

合集下载

药物警戒和药品风险管理

药物警戒和药品风险管理
药物警戒与药品风险管理
主要内容
药物警戒 药品风险管理 药物警戒与药品风险管理
药物 警戒
药物警戒的根本概念 药物警戒的历史开展 药物警戒与ADR监测
药物警戒的根本概念
药物警戒的概念
▪ 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药物警戒 〔pharmacovigilance,PV; “Pharmacovigilance〞 构词成分 pharmaco-和名词vigilance组合构成。 pharmakon 希腊意为“药、药学〞, vigilare 拉丁语意为“警戒、警惕〞。〕定义为:“发现、 评估、了解和预防不良作用或任何其他药物相关 问题的科学研究与活动〞。
▪ 区别:但事实上,药物警戒与药品不良反响监测工作是 有着相当大的区别的。药物警戒涵括了药物从研发直到 上市使用的整个过程,而药品不良反响监测仅仅是指药 品上市前提下的监测。药物警戒扩展了药品不良反响监 测工作的内涵。
▪ 监测对象不尽相同:
▪ 药品不良反响监测的对象是质量合格的药品
▪ 药物警戒涉及除质量合格药品之外的其他药品,如低于 法定标准的药品,药物与化合物、药物及食物的相互作 用等等。
▪ “监视、守卫、时刻准备应付可能来自药物的危 害〞
▪ 1974年后,多起药品因平安性撤市
▪ 1974年,在心脏选择性B肾上腺受体阻滞剂心 得宁英联邦首次上市4年后,报道了与其有关的 异常粘膜皮肤综合症和硬化性腹膜炎。1年后, 相关警揭发出。1976年,厂商撤销了它长期口 服的用途。
▪ 非甾体抗炎药物苯恶洛芬1980年上市。1年后, 报道了与其相关的光敏感及严重的肝毒性。 1982年,该药撤市。
风险管理活动:价是对风险管理活动有效性的 评价过程,拟从实施效果来检查和评判风险管理 中前4 个环节是否符合风险管理目标, 是风险 管理顺利开展并趋向预定目标的重要保证。

药物警戒风险管理

药物警戒风险管理

药物警戒风险管理《药物警戒风险管理:为健康保驾护航》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药物警戒风险管理这档子事儿。

你说咱平常吃药,不就是为了让身体快点好起来嘛。

但你知道吗,这药可不能乱吃。

就好比你去走一条路,你得知道哪儿有坑,哪儿有坡,不然一不留神就摔跟头啦。

药物也是一样,得清楚它可能带来的风险。

有些药啊,吃了可能会有点小反应,比如犯困啊、没胃口啊。

这就像天气有时候会有点小变化,下点小雨啥的,咱稍微注意一下就行。

可有些反应就不那么简单啦,可能会过敏啊,甚至更严重的情况。

这就像是突然来了一场暴风雨,得赶紧找地方躲起来。

咱得时刻留意着身体的反应。

要是吃了药感觉不对劲,可别不当回事儿。

就像你发现家里有点不对劲的动静,你能不管吗?赶紧跟医生说说,医生就像那个能解决问题的高手,能帮咱判断这到底是咋回事。

还有啊,药厂也得负起责任来。

他们就像道路的建设者,得把路修得平平整整的,不能有那些大坑小坑的。

要对药物进行严格的检测和研究,把可能的风险都找出来,告诉咱老百姓。

我就听说过这么个事儿,有个人自己随便吃药,也不看说明书,结果出了问题。

这就像你闭着眼睛走路,能不出事吗?所以啊,咱吃药前一定要好好看看说明书,了解清楚了再吃。

对于药物警戒风险管理,咱老百姓也得有点常识。

别觉得药到病除,就啥都不管不顾了。

要像爱护自己的宝贝一样爱护自己的身体,吃药的时候多留个心眼。

医生呢,更得把好关。

就像守门员一样,不能让那些有风险的球进了球门。

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合理开药,还要告诉病人注意事项。

药厂也要不断努力,提高药物的质量和安全性。

就像工匠打造精品一样,要让药物成为我们健康的有力保障。

总之啊,药物警戒风险管理可不是小事儿,它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健康。

我们都要重视起来,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与疾病的战斗中,更好地利用药物这个武器,让自己的身体棒棒的,生活美美的!让我们一起为健康加油吧!。

药物警戒药品风险管理制度

药物警戒药品风险管理制度

药物警戒药品风险管理制度
目的:规范药品风险管理活动,确保药品风险效益平衡,降低药品安全性风险。

内容
1、药品风险管理,是对药品的风险/效益进行综合评价,并采取适宜的策略与方法,将药品安全性风险降至最低的一个管理过程。

药品风险管理活动包括沟通、对外信息发布、实施重点监测、修改药品说明书、暂停生产销售、召回、撤市、救治、补偿机制等方面,是贯穿整个药品生命周期的持续过程。

2、药品的风险组成,分为天然风险和人为风险。

天然风险包括已知的和未知的不良反应;人为风险包括不合理用药、用药差错、药品质量问题、认知局限、社会管理因素等。

3、药品风险管理的步骤:
3.1风险识别:是对已知的风险与潜在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的过程。

3.2风险评估:是分析风险的性质、特点、频度和严重程度,确认在一定的社会经济背景下人们可接受的风险水平的过程。

3.3风险干预:是对产生的风险因素进行有效控制的过程。

如采取一些减轻风险(最小化药品风险)、预防风险(药品预警活动)、回避风险(撤销药品上市权)、转移风险(药事经济组织购买商业保险)和接受风险(有意识地选择承担风险后果)的措施或方法。

药物警戒风险管理制度范文

药物警戒风险管理制度范文

药物警戒风险管理制度范文药物警戒风险管理制度引言:药物警戒风险指的是在药物使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安全风险。

为了确保药物的安全有效使用,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和其他安全事件的发生,各国纷纷建立了药物警戒风险管理制度。

本文将从药物警戒风险管理制度的核心要素、流程和实施方法等方面详细介绍,以期提高药物安全使用水平。

一、药物警戒风险管理制度的核心要素1. 警戒风险评估:药物上市前和上市后都要对其潜在的风险进行评估。

上市前评估主要包括临床试验、实验室研究和文献回顾等,以确定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上市后评估则通过监测和收集各种信息,如不良反应报告、药物误用报告等,对药物的风险进行再评估。

2. 警戒风险信息收集:收集关于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各种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不良反应、用药错误、药物相互作用等。

这些信息可以通过患者报告、临床试验、研究文献、药物监测系统等渠道获得。

3. 警戒风险信息评估和分析: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确定药物的风险等级和影响范围。

通过分析不同人群、不同环境下的用药情况,提炼出药物的警戒信息,为制定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4. 警戒风险管控措施:根据药物的风险等级和影响范围,制订相应的管控措施,包括但不限于药品标签和说明书的更新、限制使用条件、定期监测和报告等。

同时,还可以建立药物风险沟通机制,及时向医生、患者和其他相关方传递药物警戒信息。

5. 警戒风险监测和追踪:建立健全的监测和追踪系统,及时发现和处理药物的新风险和不良事件。

通过监测和追踪,可以评估已采取措施的效果,及时调整和改进风险管控措施。

二、药物警戒风险管理制度的流程该制度的核心流程包括药物开发前、上市后和市场监测三个阶段。

1. 药物开发前阶段:在这个阶段,药物研发人员需要对药物的潜在风险进行各种评估,包括临床试验和实验室研究等。

通过不同阶段的研究和评估,对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估,以便制定适当的风险管理策略。

2. 药物上市后阶段:药物上市后,需要建立起一个监测系统来收集和评估药物的安全性信息。

药品风险管理与药物警戒

药品风险管理与药物警戒
响 ,因此总 告体 系 ,组 织 D报 医药界 同仁及 民众 积极 参与 ,只 有 A R 告 率达 到 一 定 高度 ,报 告质 D报 量 才 能 基 本 反 映 所 报 病 例 实 际 情 况 ,A R 告 制 度 才可 能 发 挥有 效 D报 预警 作用 。另 一方面 ,监 管部 门还 应 该 以制 药 企业 的监 测报 告及 A R D
制办法 。 ■
及 质量 控制标 准 ,对药 品非 临床有 效 性 、安全性 进行 研究 及评 估 ,上
市 前 的临床试 验应 该合 理选择 受试
( 以上 为本 刊 记者 钟 振华 根据 华 中科技 大学 同济 医学 院 曾繁 典教 授会上报 告整理 )
险管理 体系 当 中,还应 该 有完善 的
应该 包括 药品上 市前 及上 市后风 险 风 险干 预机 制 ,包 括 :发布 药 品警
管理 ,上 市前 的风 险管理 主要 责任
在 于研 发者 及药 品监管 部 门,研 发 者 应该 建立 完善 的药 品工艺 、质 量
示信 息 、更 改变迁 说 明书 、限制 适 用 范 围、药 品召 回或撤 市等 药 品管
评估 的临床 药理 基础 ( 包括 药物 代
定 适应证 目标 人群 有效性 和安 全性 谢 途径 、药 物相 互作 用 、对 肝 肾功
评 价结论 为依 据 ,对于药 品 临床试
验 受试者 在生 理条 件和种 族特 征上 存 在局 限性 , 以及 受到其 并发 症影
能不 良患者 的影 响等 )纳入 批准 药 品上 市 的效 益/ 险 评 估 基础 。监 风 管者 则应严 格把 关对 申报 药 品的临
理 办法 》为基 础 ,实施 药物警 戒 ,
构 建我 国药 品风险 管理 指引框 架 ,

药物警戒管理体系风险管理措施实施细则

药物警戒管理体系风险管理措施实施细则

药物警戒管理体系风险管理措施实施细则1.建立完善的管理组织结构:根据药物警戒管理的需要,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或委员会,明确主要职责,建立制度和规范。

同时,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协作,形成联防联控的合力。

2.制定和修订相关法律法规:药物警戒管理体系的风险管理措施需要依法进行,因此要制定和修订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药品生产、流通、销售和使用等环节的责任和义务,严厉打击药品违法行为。

3.开展药品市场的监管:加强对药品市场的监管,实行准入制度和分类管理制度,对高危药品的生产、流通、销售和使用进行严格控制,及时发现和处理不合规行为,确保药品市场的安全和良好秩序。

4.加强药品宣传的监管:对药品宣传行为进行规范,禁止虚假宣传和误导性宣传,加强对药品广告和宣传资料的审查和监管,提高消费者对药品正确使用的认知和知识水平。

5.建立健全的药品安全监测体系:加强对药品的安全监测和风险评估,定期发布药品安全风险提示,及时调整风险预警等级,提醒相关企事业单位和消费者注意药品的使用风险。

7.加强药品监督抽检和监督检查:加大对药品的监督抽检力度,严格执行质量标准,发现和处理不合格药品。

同时,加强对药品生产、流通和销售环节的监督检查,对违法行为及时处理和处罚。

8.加强药品教育和培训:开展药品教育和培训,提高公众对药品警戒的认知和提高药品使用的正确性。

同时,对相关执法和管理人员进行药品警戒管理体系的培训和定期考核,提高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

9.鼓励药品企业和药师的自律行为:加强对药品企业和药师的行业自律管理,建立绩效评价和奖惩机制,引导和激励药品企业和药师遵守规范,自觉执行风险管理措施。

10.开展宣传和宣传普及:通过各种媒体和渠道,开展药品警戒管理体系的宣传和教育普及活动,提高群众对药品警戒的重视程度和防范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总之,药物警戒管理体系风险管理措施的实施细则涵盖了法律法规制定、市场监管、宣传监管、安全监测、信息追溯、监督检查、教育培训、行业自律、宣传普及等方面,旨在从多个角度综合管理和控制药品滥用、误用和依赖的风险,确保药品的安全和有效使用。

药物警戒药品风险沟通管理制度

药物警戒药品风险沟通管理制度

药物警戒药品风险沟通管理制度目的:规范药品风险沟通活动,确保药品风险信息及时有效的传送给用药人群及医生、药师。

内容1、药品的风险沟通是指在决策者和其它人员之间分享有关风险和风险管理的信息。

各方之间可以在任何风险管理过程阶段进行沟通。

所包括的信息应该与风险的存在性、概率、严重性、可检测性、可接受性、控制、处理或其它有关方面。

2、药品风险沟通涉及的相关方:包括政府相关部门、药品生产企业、药品销售企业、医疗卫生机构专业人员、患者等。

其中政府相关部门和药品生产企业是风险沟通的主要责任方,药品销售企业、医疗卫生机构专业人员、患者等则是沟通的主要对象。

3、药品风险沟通的类型3.1信息输入药品风险管理体系3.1.1原始信息的输入来自药品的终端用户一患者和医生、药师、护士。

患者因用药出现安全性问题时,医生、药师、护士和患者通过自发报告系统将信息输入至药品风险管理系统中。

医生、药师、护士和患者既是信息的第一现场发现者,又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和验证者,因此,需要及时获得准确的药品风险信息,防范风险。

3.1.2药品生产企业通过自发报告系统、上市后研究、文献等途径收集药品风险信息,经过评价,再输入到药品风险管理体系中。

3.2信息输出药品风险管理体系3.2.1药品生产企业主要通过以下方式输出药品风险信息:药品说明书、公众警告、公众健康建议、以书信形式将信息传送至专业人士、宣传册、用药培训、专业期刊、媒体等。

3.2.2相关管理部门对外发布药品风险信息,确保风险信息及时传递到目标人群,将风险控制到最低程度。

如利用网站发布风险管理信息、向专业人士发放《药品不良反应通报》、《药物警戒快讯》和《中国药物警戒》等。

4、药物警戒相关工作人员及各部门负责人应紧密配合,做好药品风险信息收集、上报工作,重点关注批准上市或增加临床新适应症后出现的药品不良反应、部分患者中频繁出现的严重不良反应和用药错误等。

积极关注药品风险信息,做好药品风险信息的输出工作,确保药品风险信息及时有效的传送到目标人群。

药物警戒风险管理工作计划

药物警戒风险管理工作计划

一、前言药物警戒作为药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公众用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为加强药物警戒风险管理,提高药品安全水平,特制定本工作计划。

二、工作目标1. 建立健全药物警戒体系,确保药物警戒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2. 提高药物警戒风险管理能力,降低药品安全风险。

3. 加强药物警戒信息收集、分析和报告,及时掌握药品安全状况。

4. 提升公众用药安全意识,保障公众健康。

三、工作内容1. 组织架构与职责分工(1)成立药物警戒工作小组,负责统筹协调药物警戒工作。

(2)明确各部门在药物警戒工作中的职责,确保工作落实到位。

2. 法规标准与培训(1)组织学习《药品管理法》、《药物警戒质量管理规范》等相关法规标准。

(2)开展药物警戒知识培训,提高全员药物警戒意识。

3. 风险识别与评估(1)定期开展药品安全性风险评估,识别潜在风险。

(2)针对高风险药品,制定风险管理计划。

4. 信息收集与分析(1)建立药物警戒信息收集系统,及时收集国内外药品安全信息。

(2)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评估风险程度。

5. 风险沟通与报告(1)建立风险沟通机制,加强与相关部门、企业的沟通合作。

(2)及时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报告药物警戒信息。

6. 风险管理措施(1)针对识别出的风险,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

(2)跟踪措施实施情况,确保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7. 监测与评价(1)定期对药物警戒工作进行全面监测与评价。

(2)根据评价结果,不断完善药物警戒体系。

四、工作措施1. 加强领导,提高认识(1)将药物警戒工作纳入公司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

(2)提高全员对药物警戒工作的认识,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2. 完善制度,明确责任(1)制定药物警戒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岗位的职责。

(2)建立药物警戒信息报告制度,确保信息及时、准确传递。

3. 加大投入,提升能力(1)加大药物警戒工作经费投入,购置相关设备、软件。

(2)加强药物警戒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阚淑月临床用药风险的多源性临床用药作用的两重性临床药物治疗的安全性总是相对的一些国家的统计资料表明,药源性伤害致死发生率位列各类致死病因前10位内临床用药风险主要因素◆药品的不良反应(ADR),包括已知ADR和非预期ADR ◆假劣药品所致临床伤害◆药物治疗错误◆临床药物滥用◆药品与化学品、其他药品及食物的不良相互作用◆扩大临床用药适应证条件下发生的非预期ADR◆无效药品的临床应用天然风险(固有属性)已知ADR和未知ADR 如青霉素的过敏反应沙利度胺(反应停)的致畸,芬(右芬)氟拉明、培高利特的心脏瓣膜缺损苯丙醇胺(PPA)的脑出血事件罗非昔布(万络)的心脑血管事件NSAID的消化道反应加替沙星的血糖紊乱人为风险研发环节(如研发设计缺陷)生产环节(齐二药”事件、欣弗事件、上海华联事件)流通环节(刺五加事件)使用环节(不合理用药)发现、评估、认识和防范药物的不良作用或任何其他可能与药物相关不良事件的科学和实践活动药物警戒包括所有与药物相关的环节与因素,不仅限于药品不良反应❝《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及监测管理办法》中有关药品不良反应的定义是:“药品不良反应,主要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报告内容区别于医疗事故、药品质量问题是指药物治疗期间所发生的任何不利的医学事件,但该事件并非一定与用药有因果关系。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系统,在发现和认知严重罕见ADR及药品严重不良事件过程中功不可没。

按照我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要求,如发现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应主动报告。

报告内容应当真实、完整、准确。

为了最大限度的降低人群的用药风险,应“可疑即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系统功能离线软件在线报告CHPS 报告系统国家数据库标准化系统审核评价系统数据过滤预警系统分析系统信号检测共享反馈UMG信号生产企业医疗机构个例报告◆经营企业:51.0%◆医疗机构:45.7%◆生产企业:3.0%◆其他:0.2%备注:基层机构用户总数截止2016年已达到315850家。

2012-----2016年•县级报告比例:90.2%-----97.7%•每百万人口平均报告数:902份--1068份报告时限1.凡属监测期内的新药,报告发生的所有不良反应/事件。

2.非监测期内的药品,报告该药品引起的新的和严重的不良反应/事件。

3.进口药品自首次获准进口五年内的药品,报告该药品发生的所有不良反应;满五年的药品,报告新的和严重的不良反应4.预防接种及其他药品发生的群体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

5.新的或严重的不良反应/事件应于发现或者获知之日起15日内报告,其中死亡病例须立即报告,其他药品不良反应/事件30日内报告。

有随访信息的,应当及时报告。

药品不良反应因果关联性评价(1)用药与不良反应/事件的出现有无合理的时间关系(2)反应是否符合该药已知的不良反应类型(3)停药或减量后,反应是否消失或减轻(4)再次使用可疑药品是否再次出现同样反应/事件(5)是否可用患者病情的进展、其他治疗等影响来解释出台指南文件,细化技术指导✓《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指南(试行)》✓《药品不良反应术语使用指南》✓《药品定期安全性更新报告撰写规范》✓《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质量评估指导意见》✓《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信息复核工作指南》更新工作理念药品不良反应监测(ADR Monitoring)药物警戒(Pharmacovigilance)药品安全(Drug Safety)患者安全(Patient Safety)多层面贯彻药物警戒理念✓学术层面2004年,《中国药物警戒》杂志创刊;2007年,首届中国药物警戒大会召开✓实践层面2006年,“齐二药”事件、“欣弗”事件后,监测机构的日常工作向药物警戒延伸,坚持“可疑即报”原则,不受不良反应概念局限;2012年,启动预警平台建设,关注聚集性信号反映的质量风险。

✓法律层面2016年,启动《药品管理法》修订。

全方位关注患者安全风险✓误用✓滥用✓相互作用✓大剂量使用...................创新评价方法•搭建预警平台,监测药品质量风险预警平台截止2016年底:共产生1.2万个预警信号各级监测机构对558个信号进行了现场调查经检验存在质量问题或采取措施39起事件建立起行之有效的“监测--检查--检验”联动机制•计算机辅助信号监测,发现新的不良反应突出评价实效2012--2016年:•修改80余个品种说明书•发布《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30期,对41个/类风险进行警示。

•发布《药物警戒快快》60期(涉及344个品种)•撤销4个品种的药品批准证明文件(丁咯地尔、甲丙氨酯制剂、笨乙双胍、氯美扎酮)主动被动互补探索开展主动监测,成立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哨点联盟,开发中国医院药物警戒系统(CHPS)中国医院药物警戒系统部署计划2016年2017年2018年十三五试点推广9家医院 1.CHPS2.02.实施50家发达省1-3家其他省份1家100家发达省2-3家其他省份1家300家医院整合区域医疗等其他数据源交流合作共赢•UMC:累计报送不良反应报告达79.3万份•WHO:协助举办37届国际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合作计划成员国年会(2014年,天津)•积极参与美国FDA、国际药物警戒协会(ISOP)、药物信息协会(DIA)的研讨交流。

•派员加入CIOMS肝病、疫苗专家组。

警戒工作国际接轨•2017年6月19日,CFDA正式加入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正式成员(ICH)逐步转化和实施国际技术标准和指南积极参与标准和指南制定、修定推动国际创新药品早日进入中国市场提升国内制药企业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风险管理逐渐成熟•通过系统性方法对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和控制,降低发生风险的可能性,减少风险造成的损失。

•持续反复,以确保药品获益始终大于风险。

风险管理数据收集效果评价实施评估识别和分析选择和识别风险管理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建立上市后协调联动机制,促进上市前后评价工作有效衔接•依托CHPS,打造坚实可靠的上市后研究平台;•打造总局统一部署,积极参与药品再评价。

信息交流公开透明•监管机制共享信息,建立各种药品档案,实现覆盖注册、生产、流通、监测与评价的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管理。

•公开药品不良反应信息,促进企业及时发现风险、实施风险控制,为医务人员、患者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世界卫生组织对药物警戒工作的目的定义为:①提高因使用药物和进行所有的医疗与辅助治疗对患者的护理与安全性;②提高公众的健康及与药品应用相关的安全性;③致力于药物的效益、危害、有效性和风险的评估,鼓励药物安全、合理和更有效(包括成本效益)地使用;④促进对药物警戒的认识理解、教育和临床培训以及与公众的有效交流药物警戒的最终目的通过对药品的科研、生产、流通和使用实施全程警戒,提高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水平,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改善公众身体健康状况,提高公众的生活质量风险控制措施计划或建议可能包括:◆修订说明书增加安全信息限制使用人群◆与医务人员、患者沟通风险◆开展上市后研究◆暂停药品生产、销售、使用◆申请撤销批准证明文件用药错误是不可忽视的临床用药风险源处方错误:不正确的处方或不经认可的医嘱(书面或口头)如处方错用药品,包括在计算机系统中选错剂量错误:调配的药品规格和剂量不同于医嘱,或不同时间重复给药;»剂型错误:配置药品剂型与医嘱不符药品准备错误:如药物稀释方法错误药品标签错误用药错误是不可忽视的临床用药风险源给药技术错误:如注射给药速度过快,或特殊药片被不适当地压碎使用给药途径错误:使用不恰当或未经批准的给药途径用药患者错误:在给药环节将药物给予非目标用药患者用药遗漏:未按规定时间给患者使用既定使用的药品用药时间错误:如给药间隔时间不当目前更严重的用药错误抗菌药的滥用静脉输液治疗的过度使用2016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按照药品给药途径统计静脉注射给药占59.7%其他注射给药(如:肌内注射、皮下注射等)占3.4%口服给药占33.7%其他给药途径(如:外用、贴剂等)占3.2%2016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涉及药品情况报告涉及的怀疑药中,化学药品例次数排名前五位的类别依次为抗感染药(占化学药品总例次数的43.9%),心血管系统用药(占10.4%),镇痛药(占6.2%),电解质、酸碱平衡及营养药(占5.9%),肿瘤用药(占5.8%)药物警戒工作重心关注药品安全关注患者安全2016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按照来源统计,来自医疗机构的报告占85.6%。

实行药品风险管理,医药学工作者责无旁贷发现药品安全性信号对药品有效性、安全性的评价和再评价及权衡药品效益与风险比制定用药指南、规范用药行为认真实施国家已颁布的ADR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是防范包括药物治疗错误在内的各类型ADE的最有效措施。

实施《处方管理办法》,开展处方点评,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