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药物的化学结构修饰

合集下载

药学导论第4章-药物化学

药学导论第4章-药物化学
从内源性活性物质;酶反应过程(底物、过渡态、产物);与受体作用过程(配体、激动 剂、拮抗剂);生化级联反应过程等出发 基于生物大分子结构或作用机理
5-羟色胺受体激动剂
脑内5-HT水平降低会引起偏头痛
HO
变换结构以提高对5-HT1受体选择性激
R
动活性
5-HT1激动剂舒马普坦(Sumatriptan)
具体可表现在以下:
通过结构修饰,使药物在特定部位发生作用 通过结构修饰使药物的稳定性增强 通过结构修饰,改善药物的溶解性能 通过结构修饰调整药物的脂水分配系数 通过药物的结构修饰,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和消除药物
的不良嗅味,还可达到发挥药物的配伍作用的目的
二、常见的有机药物化学结构修饰方法
二、药物理化性质对药效的影响
理化性质对结构非特异性药物的活性影响起主导地位,对结构特异性药物也因影响其到 达作用部位的能力而影响其活性。理化性质主要影响药物的转运和代谢。是决定药物作用 部位浓度药效主要因素之一。理化性质:溶解度、分配系数、解离度、分子极性、表面化 学等。其中主要的有:1)溶解度、脂/水分配系数;2)解离度。
五、药物的立体结构对药效的影响
药物的立体结构,即药物分子的特定原子间的距离、手性中心以及取代空间的排列。 它的变化将直接影响药物与生物大分子间在结构上的互补性和复合物的形成,从而影响 药物的疗效。
六、药物的定量构效关系
定量构效关系的建立(QSAR) • 将药物分子的化学结构与其生物活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的表达和描述。 • 多组分药物的化学组成与其生物活性之间也会存在着定量相关关系,可以用数学方法
– 西药临床前22项(新药证书,25项) – 中药临床前19项(新药证书,22项) 3. 临床试验(或临床验证),获得新药申请(NDA) Phase I: 20-30例健康受试者 Phase II: 不少于100例典型患者 Phase III: 不少于300例患者 4. 上市后研究,临床药理 一类试生产期,Phase IV: >2000例

药学导论复习整理

药学导论复习整理

药学导论1.《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药物专著;《黄帝内经》是我国第一部医学理论专著;《新修本草》是第一部以国家名义编撰的药典。

2.生物技术药物的特点:A.产品纯度高,性质均一 B.生产低耗能、无污染、周期短、成本低、产量高 C.在体内特异性高,生物活性强。

3.药学:研究药物的一门科学,是揭示药物与人体或者药物与各种病原生物体相互作用与规律的科学4.药品: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的调节人的生理功能并规定有适应症、功能主治和用法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材、抗生素、疫苗和诊断药品等。

5.我国药学发展四大热点方向:A.创新药物研究 B.中药现代化研究 C.生物制药技术研究 D.药物新剂型研究6.生药学:一门研究生药的科学,是应用本草学、植物学等学科理论等方面的科学,是药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7.生药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在于努力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8.生药的名称包括中文名、拉丁生药名、英文名和日文名等。

其中拉丁名是国际上通用的名称9.生药的化学成分中最常见的是:糖类、黄酮类、生物碱类等。

10.目前我国生药质量控制主要依据三级标准,即一级为国家药典标准;二级为局颁标准;三级为地方标准11.生药鉴定的方法:原动植物来源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12.生药的处理包括产地加工、干燥和贮藏13.炮制的目的: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性、转变药性、保护药物的有效成分、利于药物的煎出、利于服用14.生药学的发展趋势:生药鉴定正向超微层次和分子水平深入;更加科学地揭示影响生药品质的各种因素;生药有效成分的人工制造成为可能;药材道地性而的本质正在被揭示;生药新资源的开发有了良好的基础15.药物化学:是应用化学、物理、物理化学及生物学方法发现与创制新药、合成化学药物、在分子水平上研究药物与机体细胞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16.药物化学的任务:一是研究药物的理化性质与化学结构间的定性、定量关系。

二是研究化学结构与机体细胞间的相互作用的关系,即结构与活性关系,简称为构效关系。

药学导论(药物化学) ppt课件

药学导论(药物化学)  ppt课件

三、药物的基本结构对药效的影响
药物结构影响特异性结构药物的活性 ——主要是影响了与特定部位受体的相 似性 药物分子的大小、形状、电子分布影响结构特异性 药物的生物活性。
四、药物的电子密度分布对药效的影响 五、药物的立体结构对药物的影响
原子间距离、立体异构体、取代基空间的排列
六、药物的其他结构因素对药效的影响
第三章 药物化学
药化属于药学的二级学科 主要介绍:药物结构、性质及其制备的基本知识。是创制新药合成化学药物研究构 效关系和④改进现有化学药物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学好药化为从事药物设计和新药的创新 工作奠定基础 主要内容 第一节 药物化学的任务和性质
第二节 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药效的关系
第三节 药物的转运代谢与药效的关系 第四节 有机药物的化学结构修饰(对先导化合结构) 第五节 常见有机药物类型简介 第六节 新药开发的途径和方法
11% 离子通道 激素和内分 现已知治疗药物作用靶点各占比例: 泌
5%
2工程
3、组合化学
是将一些基本的小分子通过化学的、生物合成的程序,
二、药物化学的发展趋势
1、合理药物设计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2、发掘长效信号分子药物 3、基因治疗药物的应用
成为实用的高效低毒、可控的优良药物的过程。
(1)一般先导化合物的优化方法
剪切分子; 增加或减少亚甲基,组成酯环
引入双键或成烯
第七节 药物化学进展
一、创新新药和发现先导化合物的新理论、新方 法、新途径的进展
1、合理的药物设计 45% 受体 DNA 2%
现新药的主要设计方向是作用于酶、受体、离子通道、核酸 28% 2% 酶 核酸 为主要作用靶点
第三节 药物的转运代谢与药效的 关系
药物的转运:指药物的吸收、分布、排泄。 药物的代谢:指药物在人体内发生的一系列化 学变化 代谢分Ⅰ相和Ⅱ相代谢: Ⅰ相代谢:是药物在酶的催化下进行氧化、还 原、水解过程 主要是官能团(-OH、-COOH、-NH 、-SH)

药物的修饰

药物的修饰

有机药物(de)化学结构修饰为提高药物(de)治疗效果,降低毒副作用,适应制剂要求,方便应用,可将药物化学结构进行修饰.修饰方法根据药物结构而定,近年来发展很快. 保持药物(de)基本结构,仅在某些功能基上作一定(de)化学结构改变,称为化学结构修饰.药物经化学修饰得到(de)化合物,在人体内又转化为原来(de)药物而发挥药效时,称原来(de)药物为母体药物(Parent Drug),修饰后(de)化合物为药物前体(Prodrug),亦称前体药物,简称前药.第一节有机药物化学结构修饰(de)目(de)药物化学结构修饰(de)目(de)在于:改善药物(de)转运与代谢过程,提高生物利用度;改善药物理化性质和不良嗅味;有利于药物与受体或酶(de)相互作用,引起相应(de)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de)转变.化学结构修饰(de)中心问题是:选择恰当(de)结构改变,使在生理条件下,能释放母体药物,并根据机体组织有酶、受体、pH等条件(de)差异,使母体药物释放有差异,而达到上述目(de).大多数前药在体内主要经酶水解而释放母体药物.一、使药物在特定部位作用:一般情况下,药物(de)作用强度与其血浓度成正变关系.为提高药物(de)作用强度,就必须提高其血药浓度.将药物(de)结构进行修饰,成为无生物活性(de)前药,当药物前体运转到作用部位时,转化为母体药物,发挥其药效.这样,提高药物前体(de)血浓度,仅提高作用部位(de)母体药物浓度,使效力增加,而不显示副作用或较低.如癌细胞组织(de)特点是碱性磷酸酯酶、酰胺酶含量或活性高,pH值低.利用这些特点,设计了抗癌药(de)酯类和酰胺类前药.又如己烯雌酚二磷酸酯是治疗前列腺癌(de)效药物,服用后,到达癌细胞组织时,受酶分解为己烯雌酚,使癌细胞组织中(de)浓度高于正常细胞组织,有利于治疗,较少影响正常细胞.二、提高药物(de)稳定性:有(de)药物还原性较强,贮存过程中不稳定,易氧化分解失效.维生素C具烯二醇结构,还原性强,在存放过程中,极易受空气氧化失效.经修饰为苯甲酸维生素C酯,活性与维生素C相等,稳定性提高,其水溶液也相当稳定. 一些药物不经口服途径给药,疗效显着,但口服给药时,则效果不好.原因之一是这些药物对胃酸不稳定,被其分解失效.如羧苄青霉素口服效果差,其茚满酯则对胃酸稳定,可供口服,吸收性也改善.三、改善药物(de)溶解性:多种酸性或碱性有机药物或其盐类在水中溶度较低,溶解速度也较慢.将其制成适当(de)水溶性盐类,不仅溶度增大,溶解速度也相应提高,更能适应制剂要求.如苯妥英是一种弱酸性癫痫治疗药,一般是口服给药.癫痫发作时,需注射给药,但苯妥英水溶性低,其钠盐虽易溶于水,又碱性太强,易水解析出苯妥英使溶液混浊,而不适用于注射.将其分子引入N-磷酰氧甲基,作成磷酸3-羟基甲苯妥英酯(Phosphoric Acid 3-hydroxymenthyl phenytoin Ester,VI),其二钠盐(de)水溶性比苯妥英高4500倍,能满足注射要求.苯妥英开环形成(de)羧酸(de)氨基乙酸酯盐—苯妥英原(Prophenytoin,VII),水溶度大,在体内分解为脲基二苯乙酸,并自然环合成苯妥英而发挥作用.四、改善药物(de)吸收性:药物(de)吸收与脂水分配系数有关.如林可霉素(de)脂溶性差,脂水分配系数小,吸收不好.2-O-丁酰基林可霉素(de)脂水分配系数增大,吸收也改善,而且在体内(de)酶催化水解快,能达到药物修饰(de)效果.五、延长药物作用时间:药物(de)转运和代谢快,作用时间较短.为了维持有效血浓度,必须反复给药,给治疗带来诸多不便.如修饰结构,可使作用时间延长.如红霉素碱作用时间短,6小时给药一次,修饰为乳糖酸红霉素盐,则作用时间延长,8~12小时给药一次.作用时间短(de)药物,制成大分子盐,一般可使作用时间延长,而且对淋巴系统有高(de)亲和力,浓度高,对治疗有利.链霉素、新霉素、紫霉素(de)聚丙烯酸盐、磺化或磷酸化多聚糖醛酸盐等均有此效果.六、降低药物(de)毒副作用:如菸酸为抗糙皮病(de)维生素,缺点是忍受时性差,并有刺激性,易引起血管扩张、面部潮红和皮肤发痒.羧基经化学修饰后形成菸酰胺,疗效不变,副作用降低.修饰后形成菸羟肟酸,效果相同.毒副作用有(de)某些酸、碱性药物,修饰成适当(de)盐,毒副作用可以减轻.特别是将碱性药物作成氨基酸盐或酸类维生素盐;将酸性药物作成胆碱盐.维生素C氯喹盐(de)毒性比磷酸氯喹低;硫酸双氢链霉素对第八对颅神经及肾脏有毒害,但抗坏血酸、泛酸和氨基酸双氢链霉素(de)急性毒性显着降低,并且溶解度增大,其中以抗坏血酸双氢链霉素(de)LD50最大,毒性最小.胆茶碱对胃肠道(de)刺激性比氨茶碱轻.七、消除药物(de)不良臭味:不少抗生素类药物有很强(de)苦味,用制剂学(de)矫味方法很难奏效.氯霉素、红霉素均有苦味,经成酯修饰为氯霉素棕榈酸酯、红霉素丙酸酯则不再有苦味.抗疟药奎宁也有苦味,成酯修饰为碳酸乙酯奎宁,则苦味消除.八、发挥药物(de)配伍作用:组织胺H1受体拮抗剂有使人困倦(de)副作用,与具兴奋作用(de)黄嘌呤类药物作成盐类供用,H1受体拮抗剂(de)副作用可被黄嘌呤类药物(de)中枢兴奋作用对抗,发挥了药物(de)配伍作用,苯海拉明与8-氯茶碱形成(de)茶苯拉明即为一例.第二节成盐修饰具有酸、碱性(de)药物,常需作成适当(de)盐类供用.同一种酸、碱性药物(de)不同盐类(de)特性难以预测,主要靠实践考察.选择(de)原则首先是生物有效性,兼顾原料来源、价格、结晶难易和收率,以及稳定性、吸潮性和流动性.盐类(de)稳定性(水解性),一般取决于酸、碱性药物和碱、酸试剂(de)解离常数,解离常数大(de)酸、碱形成(de)盐类(de)稳定性高.一、盐类药物类型:1、具羧基药物(de)盐类:具羧基(de)药物酸性较强,常作成钾、钠或钙盐供用,也作成有机碱盐供临床.2、具酰亚胺基及酰脲基药物(de)盐类:具酰亚胺基及酰脲基药物(de)酸性较具羧基(de)药物低,一般作成钠盐供用.3、具磺酸基、磺酰胺基或磺酰亚胺基药物(de)盐类:具磺酸基药物(de)酸性比具羧基(de)强,一般作成碱金属盐供用;具磺酰胺基(de)药物作成其钠盐,水溶性增大,供配制液体制剂用;具磺酰亚胺基药物(de)酸性比具磺酰胺基(de)强,也作成其钠盐供用,如眼科用药磺胺醋酰钠和甜味剂糖精钠,成钠盐后,水溶性增大.4、具酚羟基及烯醇基药物(de)盐类:酸性较弱,其碱金属盐类水溶液碱性过强,一般不宜制成盐类供药用.只在个别具羟基而结构又较为特殊(de)药,才可作成钠盐供用,如造影剂碘酞钠.烯醇(de)酸性也较弱,其碱金属盐(de)碱性强,具有连烯二醇基团(de)药物(de)酸性较强,可作成钠盐供用,如维生素C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de)维生素C钠.而且维生素C与碱性药物生成(de)盐,毒副作用一般比碱性药物(de)其它盐弱.维生素C夹竹桃霉素盐肌肉注射给药(de)刺激性比磷酸盐轻.酸性药物成盐(de)类型,按药物本身(de)结构分类,成盐修饰类型如上所述.按其盐类(de)阳离子分为两大类:(1)无机阳离子,包括钠、钾、锂、钙、锌、镁、铋、铝等,占盐类(de)90%左右.其中钾、钠、钙盐约占80%.(2)有机阳离子,包括甲氨基葡萄糖、二乙醇胺、乙二胺、胆碱、普鲁卡因、氯普卡因、二苄乙二胺、三(羟甲基)氨基甲烷和N-苄基苯乙胺等与质子结合形成(de)阳离子.5、碱性药物(de)盐类:具脂肪氨基药物(de)碱性较强,常需作成盐类供药用,如硫酸庆大霉素、硫酸卡那霉素、盐酸土霉素和盐酸金刚烷胺.具芳香氨基药物(de)碱性较弱,可与双羟萘酸形成不溶性盐,能降低毒性,延长作用时间.具氮杂环(de)药物碱性较强,需制成盐类,如磷酸哌嗪、盐酸哌替啶和硫酸奎宁.噻啶和酚嘧啶,与双羟萘酸形成不溶性盐,以适应特殊(de)要求.芳杂环胺(de)碱性较弱,仅与强酸成盐应用,如盐酸硫胺.含氮芳杂环药物也多与强酸成盐,如硝酸毛果芸香碱和盐酸左旋咪唑等.含肼基或胍基(de)碱性药物如双肼肽嗪和链霉素,作成硫酸盐.具季铵碱基药物碱性很强,稳定性差,均需作成盐类,如盐酸小蘖碱和盐酸硫胺.碱性药物盐类品种多.按其盐类(de)阴离子也分为两大类,即无机阴离子类和有机阴离子类.前类最多.由于来源与生理(de)原因,盐酸盐最多,氢卤酸盐占一半以上,硫酸盐也不少.有机阴离子为有机酸阴离子,常见(de)有枸橼酸、酒石酸、苯磺酸、泛酸、抗坏血酸等(de)阴离子.二、选择成盐试剂(de)原则:1、生成之盐应有较好(de)药理作用:试剂本身不干扰机体正常代谢、生理过程或无毒性,最好有解毒作用,盐(de)阴或阳离子为机体成分或经过代谢转化为机体成分.2、生成之盐应有适当(de)pH值:给药途径与盐类药物溶液(de)pH值有密切关系.溶液与血液(de)pH值相差过大,静脉给药时有刺激性,甚至引起静脉炎;肌肉注射,也会有刺激.盐溶液(de)pH值应尽可能为中性或近中性.口服溶液pH范围可大些.pKa和pKb大于10(de)弱酸和弱碱性药物,不宜作成盐供注射用.3、生成之盐应有良好(de)溶解性:低晶格能(de)药物,一般溶点低,水溶性良好.有机胺类药物与有机酸形成(de)盐,水溶性大;有些盐酸盐水溶性低;多羟基酸盐(de)水溶性大,可作成浓溶液.欲延效时,则应选择适当试剂以形成溶度较小(de)盐类.4、生成之盐应有高(de)稳定性:稳定性与吸潮性有关,因此要求盐类(de)吸潮性低,药物处于固态时,稳定性高,吸潮后,表面形成溶液,易发生水解、氧化及聚合等反应,致使变质.5、成盐试剂应来源广、价格低:盐类易结晶,收率高.在药理效力和理化特性基础上,再从生产角度考虑也很重要.盐酸盐、硫酸盐、枸橼酸盐、钠盐、钾盐等应用得多即如此.三、典型药物(de)成盐修饰:1、对氨基水杨酸:水溶性低(1:600),酸性较强(pKa=,服用时常引起刺激和恶心等副作用.修饰成钠、钾或钙盐,则无酸性,减轻了胃肠道副作用,而疗效保持.三种盐各有特点,钠盐较常用.2、四环素:水溶性小(1:2500),不能配制注射液.盐酸或磷酸盐(de)水溶性增大,盐酸盐稳定性较高.第三节成酯和成酰胺修饰酯类药物前体在体内转化为有生物活性(de)醇或酸而发挥作用.一、具羧基药物(de)成酯修饰:1、醇酯:常见(de)为甲醇和乙醇酯.如氟灭酸(Flufenamic Acid)对皮肤有刺激性,丁酯化修饰成为氟灭酸丁酯,刺激性消失.布洛芬(Ibuprofen)对胃肠道有刺激性,吡啶甲酯化形成布洛芬吡啶甲酯,对胃肠道刺激性改善.2、酚酯:布洛芬对胃肠道有刺激性,其愈创木酚酯则无刺激性.二、具羧基药物(de)成酰胺修饰:应用不如成酯修饰广,常用(de)胺化剂有氨、二甲胺及苯胺等.如丙戊酸钠(Sodium Valproate)为抗癫痫药,对胃肠道有刺激性,吸收快,血浓度波动大.将其羧基修饰为酰胺基,形成丙戊酰胺(Valpromide),毒性减小,吸收较慢,血浓度波动范围小.三、具羟基药物(de)成酯修饰:1、无机酸酯:磷酸和硫酸为多元酸,与醇、酚酯化成单酯后,仍保持其亲水性.氯酚多帕(Fenodopam)(de)作用时间短,将其羟基酯化,形成氯多酚多帕4',8-双硫酸氢酯(Fenoldopam 4',8-bis(hydrosulfate)),作用时间延长.具羟基(de)药物也修饰为碳酸酯以克服其缺点,如碳酸三氯乙醇4-乙酰胺基苯酯和碳酸水杨酸己酯,前者不同程度地克服了母体药物(de)某些缺点,后者比水杨酸(de)刺激性低,毒性小,吸收快.2、脂肪酸酯:从甲酸到十八酸都有应用,以乙酸最为普遍.除直链脂肪酸外,也有支链脂肪酸、取代脂肪酸.如维生素A稳定性不好,酯化形成二甲基棕榈酸维生素A酯,稳定性提高.苯丙酸19-去甲基睾丸素和环戊烷基丙酸睾丸素(de)作用时间分别较其母体长.3、二羧酸单酯:为丁二酸、邻苯二甲酸、马来酸和b,b-二甲戊二酸(de)单酯,以丁二酸单酯最常见.由于结构中保留有亲水基团,是一种增大水溶性(de)方法.二羧酸单酯除形成盐类增大水溶性外,也可与聚乙二醇形成混酯,带有亲水性聚乙氧基,也可使水溶性增大.二羧酸单酯也可与二酰基甘油酯化,改善其理化性质.酸性氨基酸单酯也有应用.4、芳酸酯:苯甲酸酯、对乙酰氨基苯甲酸酯、和磺酸苯甲酸酯等.四、具羧基药物与具羟基药物相互作用成酯修饰:利用该作用形成前药,在体内分解为两种母体药物,各自发挥其药理作用,并克服各自缺点.如贝诺酯为两种解热镇痛药乙酰水杨酸与扑热息痛所成(de)酯,毒副作用较两者为低.再如菸酸与肌醇为肝炎防治药,但吸收性均差,相互作用形成菸酸肌醇酯后,则吸收改善.五、具氨基药物成酰胺修饰:氨基酸为常用(de)酰化剂,因其本身为食物成分,无毒性,最宜选用.不同氨基酸酰化形成(de)酰胺,溶解性和水解性不同,可根据需要进行选择.脂肪酸也是常用(de)酰胺化试剂,又以低级脂肪酸应用最多,如甲酸和乙酸及丁二酸等.芳酸也是常用(de)酰胺化试剂,如苯甲酸、邻苯二甲酸等.第四节其他修饰一、氨甲化修饰:利用Mannich反应,将药物氨甲化,形成Mannich碱,以改善药物(de)理化性质.二、醚化修饰:甾体抗炎药与葡萄糖形成葡萄糖甙,可定位作用于结肠.因结肠细菌产生葡萄糖甙酶,使甙分解生成甾体药物而产生药效.三、药物分子(de)开环和环化修饰:将药物分子作成其开环或环化物供用,开环或环化物进入机体后,再闭环或开环形成母体药物而发挥作用。

天然药物结构修饰以及修饰意义的研究

天然药物结构修饰以及修饰意义的研究

天然药物结构修饰以及修饰意义的研究摘要:天然药物活性成分一直是研究领域的热点,但是许多天然药物的物理性质,生物化学性质,毒副作用大等因素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采用化学修饰的方法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使得许多天然药物活性成分通过结构改造具有开发成新药的可能。

关键词:天然药物结构修饰;结构改造天然药物是药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之所以能够治疗预防疾病主要是由于其中含有有效活性成分,但是在研究过程中发现许多天然药物都局限于它们原有的化学结构,表现出诸多不利因素。

因此,我们经常采用结构修饰的方法对天然药物结构进行改造,以达到改善其不利因素的目的。

保持药物的基本结构,仅在某些功能基上作一定的化学结构改变,称为化学结构修饰[1]。

本文从近年的文献中摘录了一些结构修饰的事例来说明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结构修饰方法以及修饰意义的研究进展情况。

1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结构修饰方法1.1磺化在天然药物结构修饰中的应用磺化是使得磺酸基或者磺酰氯基引入有机分子的一种反应过程。

磺化反应可以在多种天然产物结构修饰中起重要作用。

药物经磺化后,往往构象发生了改变,继而使得药物的活性发生变化,可能产生一些新的活性功能[2]。

张宇等研究槲皮素的衍生物时由于槲皮素的水溶性差其用磺化和金属离子螯合的方法增强其水溶性,结果显示槲皮素磺酸盐具有抗菌、抗DPPH 的生物活性,为此类化合物开发成新药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3]。

1.2氨基酸及短肽在天然药物结构修饰中的应用在天然药物中引入氨基酸或短肽后,使其成为盐类,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药物的溶解性,从而提高了他们的抗炎、抗菌、抗病毒、抗肿瘤的效果,并降低其不良反应。

黄芩素是从黄芩中提取出的具有抗肿瘤、抗病毒、抗菌、抗炎症等作用的天然活性物质。

但是其水溶性差的缺点抑制了其临床应用。

李磊等在黄芩素6位引入氨基酸侧链,实验结果显示黄芩素的氨基酸衍生物不仅提高了其水溶性,并且提高了其体外抗肿瘤的活性[4]。

1.3聚乙二醇在天然药物结构修饰中的应用聚乙二醇是一种无毒的具有良好水溶性和生物相容性的药物高分子载体,在药物结构上引入聚乙二醇可以改善药物的水溶性增强其稳定性,延长半衰期,提高生物利用度并减少不良反应[5]。

酯化反应在结构修饰上的意义

酯化反应在结构修饰上的意义

酯化反应在结构修饰上的意义一、引言酯化反应是有机化学中的一种重要反应,其在结构修饰上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从分子结构、药物研发和材料科学三个方面详细阐述酯化反应在结构修饰上的意义。

二、分子结构1. 酯化反应对分子结构的改变酯化反应是一种加成-消除反应,通过将羧酸与醇进行缩合反应,生成一个新的酯键。

这种新的化学键可以改变分子的极性和亲疏水性,从而影响其溶解度、稳定性和活性等性质。

2. 酯化反应在药物设计中的应用药物设计中常常利用酯化反应来修饰分子结构,以改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毒性和稳定性等特性。

例如,苄基氨甲环酸乙酯(Acetaminophen)是一种常见的退烧镇痛剂,其通过对苄基羟基进行乙酰化得到。

这样可以提高其口服生物利用度,并降低其对胃肠道的刺激。

3. 酯化反应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酯化反应还可以用于制备高分子材料。

例如,聚酯树脂是一种常见的塑料,其通过对二元醇和二元羧酸进行缩合反应得到。

这种高分子材料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耐热性和耐化学腐蚀性能。

三、药物研发1. 酯化反应在药物代谢中的作用药物在体内代谢过程中,常常会发生酯化反应。

这种代谢过程可以改变药物的活性、毒性和药效持续时间等特性。

例如,阿司匹林(Aspirin)在体内通过水解反应生成水杨酸和乙酰氨基酚。

这种代谢过程可以减轻阿司匹林对胃肠道的刺激,并延长其镇痛作用时间。

2. 酯化反应在药物设计中的应用药物设计中经常利用酯化反应来修饰分子结构,以改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毒性和稳定性等特性。

例如,曲安奈德(Fluticasone)是一种广泛使用的类固醇类抗炎药,其通过对21-羟基进行酯化反应得到。

这种修饰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稳定性,并降低其对肝脏的毒性。

四、材料科学1. 酯化反应在聚酯树脂制备中的应用聚酯树脂是一种常见的塑料,其通过对二元醇和二元羧酸进行缩合反应得到。

这种高分子材料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耐热性和耐化学腐蚀性能。

例如,聚乙烯醇/聚己内酯(PVA/PCL)共混物是一种常见的生物可降解材料,其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二元醇和二元羧酸来调节其降解速率和力学性能。

常见化学结构修饰

常见化学结构修饰

常见化学结构修饰常见化学结构修饰是指对有机分子的化学结构进行改变,以增加其化学反应的活性、选择性或其他特定性质的方法。

这些化学结构修饰的方法旨在改变有机分子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从而为有机合成、药物设计等领域提供更多的选择和灵活性。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化学结构修饰方法。

1.变换官能团:这是最常见的化学结构修饰方法之一、官能团是有机分子中具有特定化学性质的原子或原子团。

通过改变官能团的类型、位置或数量,可以产生新的化合物,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用途。

例如,将醛基(-CHO)氧化为羧酸(-COOH)可以增加有机分子的酸性;将酰基(-C=O)还原为羟基(-OH)可以增加分子的亲水性。

2. 串联反应:这是将多个反应步骤连续进行的一种化学结构修饰方法。

通过串联反应,可以将简单化合物转化为复杂的多功能化合物。

例如,Suzuki偶联反应和Sonogashira偶联反应是常用的串联反应,可以将芳香化合物和烯烃或炔烃以亲电的方式反应,形成新的碳碳键。

3. 环化反应:这是一种将有机分子中的线性结构转化为环状结构的化学结构修饰方法。

环化反应在有机合成中广泛应用,可以合成多种具有特殊结构和性质的环状化合物。

例如,Diels-Alder反应是一种常用的环化反应,可以通过烯烃和二烯的串联反应,形成新的六元环或其他环状化合物。

4.氧化还原反应:这是一种通过改变有机分子中原子的氧化态来修饰其化学结构的方法。

氧化还原反应可以增加或减少有机分子中的氧原子或氢原子的数量,从而改变化合物的性质。

例如,将芳香醇氧化为酮可以增加化合物的反应性和稳定性;将亚胺还原为胺可以降低分子的亲电性和活性。

5.反应条件优化:在有机合成中,通过调整反应条件如温度、溶剂、催化剂等,可以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选择性,从而修饰有机分子的结构。

例如,热力学控制和动力学控制是常用的反应条件优化方法,可以选择生成能量最低或最稳定的产物。

总之,常见的化学结构修饰方法包括变换官能团、串联反应、环化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和反应条件优化等。

药物合成和结构修饰的新方法

药物合成和结构修饰的新方法

药物合成和结构修饰的新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药物合成和结构修饰的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和改进。

这些新方法为药物研究和开发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

本文将介绍一些药物合成和结构修饰的新方法,并探讨其在药物研究领域的应用。

一、点击化学点击化学是一种独特的反应方法,通过特定的化学键形成和解离,从而实现分子的连接和修饰。

这种方法可以高效地合成复杂的有机分子,并且反应条件温和,不需要使用有毒的试剂。

点击化学在药物研究中被广泛采用,用于制备药物的前体分子和药物的结构调整。

二、金属有机化学金属有机化学通过金属配合物的形成和分解来实现分子的连接和调整结构。

金属有机化学反应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而人工合成的金属有机化合物可用于药物合成和结构修饰。

金属有机化学能够提供一种高效的反应途径,并且可以在反应中实现多步骤的操作。

这种方法在药物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三、生物催化合成生物催化合成是利用生物催化剂(例如酶)来实现药物分子的合成和结构修饰。

酶具有高效、特异性和环境友好的特点,可以在温和的反应条件下高效催化化学反应。

生物催化合成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可以用于制备具有药理活性的天然产物和药物候选化合物。

四、可逆反应可逆反应是一种特殊的反应方式,通过适当的条件,使已形成的键在特定的环境中断裂,从而实现分子的重新组合和结构的修饰。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药物分子的构型,提高活性和选择性。

可逆反应在药物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并且为药物设计带来了新的思路和策略。

总之,药物合成和结构修饰的新方法为药物研究和开发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

通过点击化学、金属有机化学、生物催化合成和可逆反应等方法,可以高效、准确地合成药物前体分子,并对药物的结构进行调整和修饰。

这些新方法在提高药物活性、增强选择性和减少副作用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相信药物合成和结构修饰的新方法将不断涌现,为药物研发带来更大的突破和可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机药物的化学结构修饰为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降低毒副作用,适应制剂要求,方便应用,可将药物化学结构进行修饰。

修饰方法根据药物结构而定,近年来发展很快。

保持药物的基本结构,仅在某些功能基上作一定的化学结构改变,称为化学结构修饰。

药物经化学修饰得到的化合物,在人体内又转化为原来的药物而发挥药效时,称原来的药物为母体药物(Parent Drug),修饰后的化合物为药物前体(Prodrug),亦称前体药物,简称前药。

第一节:有机药物化学结构修饰的目的药物化学结构修饰的目的在于:改善药物的转运与代谢过程,提高生物利用度;改善药物理化性质和不良嗅味;有利于药物与受体或酶的相互作用,引起相应的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的转变。

化学结构修饰的中心问题是:选择恰当的结构改变,使在生理条件下,能释放母体药物,并根据机体组织有酶、受体、pH等条件的差异,使母体药物释放有差异,而达到上述目的。

大多数前药在体内主要经酶水解而释放母体药物。

一、使药物在特定部位作用:一般情况下,药物的作用强度与其血浓度成正变关系。

为提高药物的作用强度,就必须提高其血药浓度。

将药物的结构进行修饰,成为无生物活性的前药,当药物前体运转到作用部位时,转化为母体药物,发挥其药效。

这样,提高药物前体的血浓度,仅提高作用部位的母体药物浓度,使效力增加,而不显示副作用或较低。

如癌细胞组织的特.点是碱性磷酸酯酶、酰胺酶含量或活性高,pH值低。

利用这些特点,设计了抗癌药的酯类和酰胺类前药。

又如己烯雌酚二磷酸酯是治疗前列腺癌的效药物,服用后,到达癌细胞组织时,受酶分解为己烯雌酚,使癌细胞组织中的浓度高于正常细胞组织,有利于治疗,较少影响正常细胞。

二、提高药物的稳定性:有的药物还原性较强,贮存过程中不稳定,易氧化分解失效。

维生素C具烯二醇结构,还原性强,在存放过程中,极易受空气氧化失效。

经修饰为苯甲酸维生素C酯,活性与维生素C相等,稳定性提高,其水溶液也相当稳定。

一些药物不经口服途径给药,疗效显著,但口服给药时,则效果不好。

原因之一是这些药物对胃酸不稳定,被其分解失效。

如羧苄青霉素口服效果差,其茚满酯则对胃酸稳定,可供口服,吸收性也改善。

三、改善药物的溶解性:多种酸性或碱性有机药物或其盐类在水中溶度较低,溶解速度也较慢。

将其制成适当的水溶性盐类,不仅溶度增大,溶解速度也相应提高,更能适应制剂要求。

如苯妥英是一种弱酸性癫痫治疗药,一般是口服给药。

癫痫发作时,需注射给药,但苯妥英水溶性低,其钠盐虽易溶于水,又碱性太强,易水解析出苯妥英使溶液混浊,而不适用于注射。

将其分子引入N-磷酰氧甲基,作成磷酸3-羟基甲苯妥英酯(Phosphoric Acid 3-hydroxymenthyl phenytoin Ester,VI),其二倍,能满足注射要求。

苯妥英开环形4500钠盐的水溶性比苯妥英高.成的羧酸的氨基乙酸酯盐—苯妥英原(Prophenytoin,VII),水溶度大,在体内分解为脲基二苯乙酸,并自然环合成苯妥英而发挥作用。

四、改善药物的吸收性:药物的吸收与脂水分配系数有关。

如林可霉素的脂溶性差,脂水分配系数小,吸收不好。

2-O-丁酰基林可霉素的脂水分配系数增大,吸收也改善,而且在体内的酶催化水解快,能达到药物修饰的效果。

五、延长药物作用时间:药物的转运和代谢快,作用时间较短。

为了维持有效血浓度,必须反复给药,给治疗带来诸多不便。

如修饰结构,可使作用时间延长。

如红霉素碱作用时间短,6小时给药一次,修饰为乳糖酸红霉素盐,则作用时间延长,8~12小时给药一次。

作用时间短的药物,制成大分子盐,一般可使作用时间延长,而且对淋巴系统有高的亲和力,浓度高,对治疗有利。

链霉素、新霉素、紫霉素的聚丙烯酸盐、磺化或磷酸化多聚糖醛酸盐等均有此效果。

六、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如菸酸为抗糙皮病的维生素,缺点是忍受时性差,并有刺激性,易引起血管扩张、面部潮红和皮肤发痒。

羧基经化学修饰后形成菸酰胺,疗效不变,副作用降低。

修饰后形成菸羟肟酸,效果相同。

毒副作用有的某些酸、碱性药物,修饰成适当的盐,毒副作用可以减轻。

特别是将碱性药物作成氨基酸盐或酸类维生素盐;将酸性药物作成胆碱盐。

维生素C氯喹盐的毒性比磷酸氯喹低;硫酸双氢链霉素对第八对泛酸和氨基酸双氢链霉素的急性但抗坏血酸、颅神经及肾脏有毒害,毒性显著降低,并且溶解度增大,其中以抗坏血酸双氢链霉素的LD50最大,毒性最小。

胆茶碱对胃肠道的刺激性比氨茶碱轻。

七、消除药物的不良臭味:不少抗生素类药物有很强的苦味,用制剂学的矫味方法很难奏效。

氯霉素、红霉素均有苦味,经成酯修饰为氯霉素棕榈酸酯、红霉素丙酸酯则不再有苦味。

抗疟药奎宁也有苦味,成酯修饰为碳酸乙酯奎宁,则苦味消除。

八、发挥药物的配伍作用:组织胺H1受体拮抗剂有使人困倦的副作用,与具兴奋作用的黄嘌呤类药物作成盐类供用,H1受体拮抗剂的副作用可被黄嘌呤类药物的中枢兴奋作用对抗,发挥了药物的配伍作用,苯海拉明与8-氯茶碱形成的茶苯拉明即为一例。

第二节成盐修饰具有酸、碱性的药物,常需作成适当的盐类供用。

同一种酸、碱性药物的不同盐类的特性难以预测,主要靠实践考察。

选择的原则首先是生物有效性,兼顾原料来源、价格、结晶难易和收率,以及稳定性、吸潮性和流动性。

盐类的稳定性(水解性),一般取决于酸、碱性药物和碱、酸试剂的解离常数,解离常数大的酸、碱形成的盐类的稳定性高。

一、盐类药物类型:1、具羧基药物的盐类:具羧基的药物酸性较强,常作成钾、钠或钙盐供用,也作成有机碱盐供临床。

.2、具酰亚胺基及酰脲基药物的盐类:具酰亚胺基及酰脲基药物的酸性较具羧基的药物低,一般作成钠盐供用。

3、具磺酸基、磺酰胺基或磺酰亚胺基药物的盐类:具磺酸基药物的酸性比具羧基的强,一般作成碱金属盐供用;具磺酰胺基的药物作成其钠盐,水溶性增大,供配制液体制剂用;具磺酰亚胺基药物的酸性比具磺酰胺基的强,也作成其钠盐供用,如眼科用药磺胺醋酰钠和甜味剂糖精钠,成钠盐后,水溶性增大。

4、具酚羟基及烯醇基药物的盐类:酸性较弱,其碱金属盐类水溶液碱性过强,一般不宜制成盐类供药用。

只在个别具羟基而结构又较为特殊的药,才可作成钠盐供用,如造影剂碘酞钠。

烯醇的酸性也较弱,其碱金属盐的碱性强,具有连烯二醇基团的药物的酸性较强,可作成钠盐供用,如维生素C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的维生素C钠。

而且维生素C与碱性药物生成的盐,毒副作用一般比碱性药物的其它盐弱。

维生素C夹竹桃霉素盐肌肉注射给药的刺激性比磷酸盐轻。

酸性药物成盐的类型,按药物本身的结构分类,成盐修饰类型如上所述。

按其盐类的阳离子分为两大类:(1)无机阳离子,包括钠、钾、锂、钙、锌、镁、铋、铝等,占盐类的90%左右。

其中钾、钠、钙盐约占80%。

(2)有机阳离子,包括甲氨基葡萄糖、二乙醇胺、乙二胺、胆碱、普鲁卡因、氯普卡因、二苄乙二胺、三(羟甲基)氨基甲烷和N-苄基苯乙胺等与质子结合形成的阳离子。

5、碱性药物的盐类:具脂肪氨基药物的碱性较强,常需作成盐类供盐酸土霉素和盐酸金刚烷胺。

硫酸卡那霉素、如硫酸庆大霉素、药用,具芳香氨基药物的碱性较弱,可与双羟萘酸形成不溶性盐,能降低毒性,延长作用时间。

具氮杂环的药物碱性较强,需制成盐类,如磷酸哌嗪、盐酸哌替啶和硫酸奎宁。

噻啶和酚嘧啶,与双羟萘酸形成不溶性盐,以适应特殊的要求。

芳杂环胺的碱性较弱,仅与强酸成盐应用,如盐酸硫胺。

含氮芳杂环药物也多与强酸成盐,如硝酸毛果芸香碱和盐酸左旋咪唑等。

含肼基或胍基的碱性药物如双肼肽嗪和链霉素,作成硫酸盐。

具季铵碱基药物碱性很强,稳定性差,均需作成盐类,如盐酸小蘗碱和盐酸硫胺。

碱性药物盐类品种多。

按其盐类的阴离子也分为两大类,即无机阴离子类和有机阴离子类。

前类最多。

由于来源与生理的原因,盐酸盐最多,氢卤酸盐占一半以上,硫酸盐也不少。

有机阴离子为有机酸阴离子,常见的有枸橼酸、酒石酸、苯磺酸、泛酸、抗坏血酸等的阴离子。

二、选择成盐试剂的原则:1、生成之盐应有较好的药理作用:试剂本身不干扰机体正常代谢、生理过程或无毒性,最好有解毒作用,盐的阴或阳离子为机体成分或经过代谢转化为机体成分。

2、生成之盐应有适当的pH值:给药途径与盐类药物溶液的pH值有密切关系。

溶液与血液的pH值相差过大,静脉给药时有刺激性,甚至引起静脉炎;肌肉注射,也会有刺激。

盐溶液的pH值应尽可能为中性或近中性。

口服溶液pH范围可大些。

pKa和pKb大于10的弱酸和弱碱性药物,不宜作成盐供注射用。

、生成之盐应有良好的溶解性:低晶格能的药物,一般溶点低,水3.溶性良好。

有机胺类药物与有机酸形成的盐,水溶性大;有些盐酸盐水溶性低;多羟基酸盐的水溶性大,可作成浓溶液。

欲延效时,则应选择适当试剂以形成溶度较小的盐类。

4、生成之盐应有高的稳定性:稳定性与吸潮性有关,因此要求盐类的吸潮性低,药物处于固态时,稳定性高,吸潮后,表面形成溶液,易发生水解、氧化及聚合等反应,致使变质。

5、成盐试剂应来源广、价格低:盐类易结晶,收率高。

在药理效力和理化特性基础上,再从生产角度考虑也很重要。

盐酸盐、硫酸盐、枸橼酸盐、钠盐、钾盐等应用得多即如此。

三、典型药物的成盐修饰:1、对氨基水杨酸:水溶性低(1:600),酸性较强(pKa=3.25),服用时常引起刺激和恶心等副作用。

修饰成钠、钾或钙盐,则无酸性,减轻了胃肠道副作用,而疗效保持。

三种盐各有特点,钠盐较常用。

2、四环素:水溶性小(1:2500),不能配制注射液。

盐酸或磷酸盐的水溶性增大,盐酸盐稳定性较高。

第三节成酯和成酰胺修饰酯类药物前体在体内转化为有生物活性的醇或酸而发挥作用。

一、具羧基药物的成酯修饰:1、醇酯:常见的为甲醇和乙醇酯。

如氟灭酸(Flufenamic Acid)对皮肤有刺激性,丁酯化修饰成为氟灭酸丁酯,刺激性消失。

布洛芬(Ibuprofen)对胃肠道有刺激性,吡啶甲酯化形成布洛芬吡啶甲酯,对胃肠道刺激性改善。

.2、酚酯:布洛芬对胃肠道有刺激性,其愈创木酚酯则无刺激性。

二、具羧基药物的成酰胺修饰:应用不如成酯修饰广,常用的胺化剂有氨、二甲胺及苯胺等。

如丙戊酸钠(Sodium Valproate)为抗癫痫药,对胃肠道有刺激性,吸收快,血浓度波动大。

将其羧基修饰为酰胺基,形成丙戊酰胺(Valpromide),毒性减小,吸收较慢,血浓度波动范围小。

三、具羟基药物的成酯修饰:1、无机酸酯:磷酸和硫酸为多元酸,与醇、酚酯化成单酯后,仍保持其亲水性。

氯酚多帕(Fenodopam)的作用时间短,将其羟基酯化,形成氯多酚多帕4',8-双硫酸氢酯(Fenoldopam4',8-bis(hydrosulfate)),作用时间延长。

具羟基的药物也修饰为碳酸酯以克服其缺点,如碳酸三氯乙醇4-乙酰胺基苯酯和碳酸水杨酸己酯,前者不同程度地克服了母体药物的某些缺点,后者比水杨酸的刺激性低,毒性小,吸收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