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先的摇篮教学设计及反思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祖先的摇篮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祖先的摇篮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祖先的摇篮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祖先的摇篮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识“祖、掏”等7个生字,会写“祖、啊”等8个字,会写“祖先、原始”等10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好第2、3小节中的问句。

3.能展开想象,仿照第2、3小节说出人们还会在“祖先的摇篮”里做些什么。

4.能认读含有“摘、采”等动词的短语,并体会恰当使用动词的表达效果。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祖、掏”等7个生字,会写“祖、啊”等9个字,会写“祖先、原始”等10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什么是“祖先的摇篮”。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板书“摇篮”,简介摇篮。

你们知道什么是“摇篮”吗?(课件出示一组铁质、木质、藤编摇篮图)摇篮是婴儿睡觉的地方,形状像篮子,婴儿睡在里面,可以摇动,使婴儿容易入睡。

最早的摇篮用藤或竹子制成,因此“篮”字是竹字头。

躺在摇篮里是什么感觉呢?(温暖、舒适。

)2.板书“祖先”,提问:什么是“祖先”?(“祖先”是一个民族或家族的上代,特指年代比较久远的。

)3.完成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1.按要求自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画出不认识的生字、不理解的词语。

(2)试着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猜一猜词语的意思,不懂的做上记号。

(3)检查并反馈,识记生字、词语。

2.(课件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1)正音:本课要求会认的7个生字均为形声字,可让学生依据形声字的构字规律猜想生字的读音,在交流分享中相机正音。

(2)识记方法。

①换偏旁识记:萄—掏;墙—蔷;亿—忆。

②偏旁归类识记:草字头(艹)——蔷、薇;走之(辶)——逗、逮。

③借助插图或识记:“蔷薇”是一种植物。

④编儿歌识记。

◇走之把豆装,笑声传四方。

(逗)◇“隶”的捺变点,走之在下面。

(逮)◇墙上有草土跑掉。

(蔷)◇小草微微笑。

(薇)三、指导书写,巩固提升1.(课件出示会写字)学生认读并口头组词,再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想想怎样把字写正确、写美观。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祖先的摇篮教学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祖先的摇篮教学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祖先的摇篮教学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祖先的摇篮教学反思【第1篇】(一)1.这是一首内容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诗,因为这首诗所描绘的内容很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学生对这首诗比较感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找出与自己生活贴近的活动,比如:摘野果、捉蜻蜓、逮蝈蝈等,并让学生体会在做这些事情时的心情,这样就很容易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2.注重朗读。

朗读是低年级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朗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3.不足之处在于,对于识字教学指导得不够详细,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祖先的摇篮教学反思【第2篇】《祖先的摇篮》教学反思《祖先的摇篮》是一首儿童诗,作者把原始森林比喻为“祖先的摇篮”,深情地回想我们的祖先质朴率真的田园生活,真切地希望大森林永远青翠苍茫,大自然永远清秀明净,特出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

我通过一堂课的教学,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整堂课从读通诗句到初步感受诗意,从读好诗句到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帮助学生在读中体验、感受。

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有两点做得尤为好:1.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强朗读训练。

教学时,我将教学重心放在朗读上,用大量的时间引导学生诵读,旨在帮助学生在读中体味。

由于诗歌语言简洁且凝练,反复朗读可能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我在朗读训练中,采用音乐、录音、录像等多种辅助手段,刺激学生视觉、听觉感官,激发他们兴趣。

运用画面,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意境;运用录象,再现原始森林的美好景象,帮助学生读出语气;运用音乐,烘托、渲染气氛,使学生的配乐朗读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好地表达诗意。

2.在重视朗读训练的同时,我也十分注重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诗歌教学难度大,常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

虽说通过反复读,能使学生有一定的感悟。

但诗歌抽象表达的特点会给学生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

2024年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祖先的摇篮教案与反思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祖先的摇篮教案与反思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祖先的摇篮教案与反思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祖先的摇篮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通过字理识字、比较识字、形声识字等方法认识“祖、掏、逗”等7个生字,会写“祖、啊、浓”等9个字,通过展示、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蔷薇、苍苍茫茫”等词语。

2.积累“摘野果、采蘑菇、挖野菜”等短语,并体会动词的恰当使用。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好第二、三小节中的问句,通过想象,仿照第2小节或第3小节写一写人们还会在祖先的摇篮里做什么。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本课的生字,积累含有动词的短语,并体会动词的恰当使用。

教学难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好第二、三小节中的问句,同时通过想象,仿照第2小节或第3小节写一写人们还会在祖先的摇篮里做的事。

第二课时板块一:复习巩固,引入新课1.“摘野果”游戏:将生字摘到篮子里。

2.出示儿歌,学生认读:祖先的摇篮是原始森林,浓绿的树荫一望无边。

在这里,可以摘野果、掏鹊蛋、逗松鼠,也可以采蔷薇、捉蜻蜓、逮蝈蝈。

那回忆,真有意思啊![设计意图]此环节可以让学生复习字词,并回顾课文内容。

板块二:体会动词,感受疑问1.那在原始森林里,我们的祖先可能会做些什么事情呢?交流汇报:掏鹊蛋、摘野果、和野兔赛跑、看蘑菇打伞、逗小松鼠、采野蔷薇、捉红蜻蜓、逮绿蝈蝈(一)理解词语含义,感受动词使用的准确性1.理解“掏”字(1)出示掏字在字典中的意思:用手或工具伸进物体的口,把东西弄出来。

让学生做动作“掏鹊蛋”。

(2)把“掏”替换成“拿”,好不好?(3)迁移运用:生活中还可以掏什么?(掏钱、掏耳朵)(4)小结:“掏”不仅使用得很准确,还写得很有趣味,一读可以想象出人很小心,偷偷地在树上掏鹊蛋的有趣情景。

(5)齐读“摘野果”、“掏鹊蛋”2.理解“和野兔赛跑、看蘑菇打伞”,感受祖先和大自然的和谐相处(1)结合书上的图,想象祖先当时的场景,说说祖先当时的心情。

(2)试着将短语的形式改成和“掏鹊蛋”一样的形式:追野兔赏蘑菇3.读板书的词语,边读边想画面。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祖先的摇篮教学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祖先的摇篮教学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祖先的摇篮教学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祖先的摇篮教学反思【第1篇】一、明确信息交流的目标,分解信息交流任务“人类祖先的生活”是一个非常广泛的研究范围,如果仅仅依靠一个人或一个小组,很难对这一主题进行全方位的信息掌控。

如果完全由学生自行收集信息和交流,有可能在信息交流时出现重复和遗漏,这样的交流必然是低效的。

所以,在单元教学之初,我就着意引导学生分析交流目标,充分认识到目标任务的广度,经过讨论,同学们觉得分解任务、合作完成并交流是最有效的方式。

于是,大家分别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了选题,并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了微调,使得目标任务的主要方面被基本覆盖。

经过这一选题过程,学生们一方面宏观了解了交流目标,同时也认识到自己研究的这个部分关系到全局(信息的完整性),所以在后期的探究、交流中格外认真、细致,为交流的有效性奠定了基础。

二、管理信息流,提高信息的质量在以往的教学中,凡是遇到需要学生查询资料进行交流的内容,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从山网络上下载了大量的资料,但事前从未完整地浏览过,在交流时照本宣科,结结巴巴,有些字都不认识。

这样的交流对于信息的接收方无疑是低效的,且会使倾听者很快失去兴趣,放弃交流。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提醒学生交流前要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必要的处理,提高信息的质量;同时还要对信息进行必要的过滤,去掉无关紧要的、重复的信息。

经过这样一个收集——处理——筛选的过程,学生对信息的进行内化和重组,浓缩了精华,节约了时间,提高了交流的效率。

三、选择恰当的渠道与方式方法,使信息交互效度最大化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针对“表达与交流”提出了具体内容标准:“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这是因为提高信息交流的有效性需要根据交流目标、交流内容和交流对象等方面的需要,正确地选择交流渠道、媒介及相应的交流方式与方法,从而保证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效率和质量。

2024年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23祖先的摇篮教案与反思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23祖先的摇篮教案与反思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23祖先的摇篮教案与反思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23祖先的摇篮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人类生活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3、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2、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二、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树立保护祖先的摇篮的意识。

三、课前准备:有关原始森林的,字词卡四、课时安排:3课时一激情导入同学们,大家知道什么是摇篮吗?摇篮是干什么用的?你的摇篮又在哪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中华民族《祖先的摇篮》。

二点题教学1 通读课文,回答“我们祖先的摇篮是哪里?”(原始森林)原始森林?原始森林是什么样子的,你知道吗?谁来说说出示荫掩蔽日的大树,遍地的奇花异草,清洌的甘泉,林木苍郁两岸绿色峰丛高耸,其间崩塌巨石累累,石上布满藤萝树木。

谷地忽宽忽窄,两岸锥峰时高时低森林覆盖疏密不定,地下河明暗流交替出现,时而流水清澈,时而乱石峥嵘,构成了幽深静谧神秘肃穆的原始森林景观。

蜿蜒曲折莽莽苍苍,林中古树、吊藤、飞禽、走兽,天然原始,阴森恐怖。

2 带着对神秘大森林的好奇,读一读__第一小节说一说,大森林有什么特点学生试试动手画一画这美丽而神秘的摇篮三识字教学1 指导学生朗读中注意“始、曾、掏、吗、逮、蝈”等生字2 认读含有生字的句子,进而认识生字3 出示文中生字,学生反复读一读4 给生字组词,教学书写注意:始是女字旁,引导学生复习识记女子旁的字,如:姐、妈、好、奶等意、思、想都是心字底,指导学生写的时候把心字写扁一点,另外复习心字底的字曾不易写好,教师可以示范着写远和忆可以分类指导5 完成习字册四知识拓展教师读一读,关于人类进化的__,给学生以知识的拓展〖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23祖先的摇篮教案与反思第【2】篇〗【教学内容】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23课【文本解读】这篇课文选自第八单元,整个单元以“世界之初”为主题。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祖先的摇篮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祖先的摇篮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祖先的摇篮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祖先的摇篮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材分析】《祖先的摇篮》是一首有趣的儿童诗,以儿童的视角表达了作者对原始森林的歌颂以及对童年生活的赞美。

全诗一共有四节,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布局。

第一节是总起,用“爷爷”的口吻赞美了原始森林,将原始森林比作我们祖先的摇篮。

这个比喻多么贴切多么温情啊!因为人类在森林里诞生、在森林里成长,人类的进化离不开森林,森林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宝库,所以将森林比作“我们祖先的摇篮”。

至于这个祖先是多少年前的祖先呢?我们无从考证,也许应该算到人类出现那一段历史吧!这个对于诗歌理解而言,不太重要。

第二节、第三节是“我”的遐想,“我”根据经验丰富的爷爷的那个比喻,展开了丰富的联想,想到我们的祖先到底会在森林里生活、玩耍、嬉戏、成长……这两节充满了儿童的天真和烂漫,把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或者说最渴望做的事情全部“安”到祖先头上。

第四节回到现实,用风儿吹动树叶的声音将“我”从遐想中拉了回来,最后以感叹句作结,照应开头,表达了作者对“爷爷”观点的认可。

整首诗很押韵,适合训练学生朗读。

第一节的韵有“篮”“边”“天”,第二节的韵脚有“先”“蛋”“伞”,第四节的韵脚有“远”“篮”,指导朗读时要注意韵脚的处理。

这首诗的第一节和第四节有好几个感叹号,朗读时要突出赞叹的语气;第二节第三节有好几个问号,用孩子们的猜测和疑问表现了儿童的天真,朗读时要引导学生读出那种情态。

在第二三小节里,还有很多动宾结构的短语,这些短语的铺排,让诗歌充满了鲜明的节奏感。

朗读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感受、积累。

本课要求会认的字只有七个,但是要求会写的字较多,这些字笔画还偏多,需要细心指导。

另外,这首儿童诗是节选,编入教科书时对原诗进行了删改。

我们认为原诗的结尾更有意义。

所以建议大家在教学中将原诗结尾链接进来,可以深化诗歌的意义。

【教学目标】1.认识“祖、掏、逗、蔷、薇、逮、忆”等7个生字,会写“祖、啊、浓、望、蓝、摘、掏、赛、忆”等9个生字。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祖先的摇篮教学反思(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祖先的摇篮教学反思(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祖先的摇篮教学反思(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祖先的摇篮教学反思第1篇】【教学反思】这是一首儿童诗,作者把原始森林比喻为“祖先的摇篮”,深情地回想我们的祖先质朴率真的田园生活,真切地希望大森林永远青翠苍茫,大自然永远清秀明净,表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

我通过两课时的教学,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从课前学生的预习到读通诗句到初步感受诗意,从读好诗句到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帮助学生在读中体验、感受,养成独立学习的良好习惯。

本课也有不足,我在第二课时倾入了较多的教学内容,学生不太可以消化完全,其实应该把一些第二课时的内容放在第一课时,这样就平均一些了。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祖先的摇篮教学反思第2篇】在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的一些想法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是不相符的。

如在备课时,有关人类起源的传说,我觉得我必要向学生介绍一下,但是在上课的时候,我刚一说你们知道人是从哪里来的吗学生就说道从猿变来的。

虽然用词不是很准确,起码学生知道人和猿是有关系的,那么传说就没有必要说了,视频资料也不用放了。

有关我国境内远古人类遗址分布图的观察,开始通过学生看图,谈感受,明确我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但是上课的时候感觉很乱,于是进行了调整。

但是感觉还是不好。

今天再看,想到应该从这节课,就教给学生识图、读图的方法。

从整体到局部,重点内容重点观察。

先明确告诉学生我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分析远古人类遗址分布的特点及造成这种特点的原因,这样就顺畅的多。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祖先的摇篮教学反思第3篇】第一堂历史课对于教师与学生来说,双方彼此陌生,却都有互相了解的强烈愿望。

如何上好第一节历史课,打破师生双方原有的陌生感和距离感,实现自主对话意识与能力养成非常的重要。

如何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第一课就要解决的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一的学生对历史是什么,历史课讲什么是很疑惑的,所以第一课必须让学生体会这一课程内涵。

2024年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祖先的摇篮反思推荐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祖先的摇篮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祖先的摇篮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祖先的摇篮反思第【1】篇〗第一课时:1、引入,激发兴趣。

用原始森林的引入,激发学生一探究竟的欲望。

2、读诗歌,感知文本。

首先,教师范读这首诗,学生边听边思考:祖先生活中哪里?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在他们的生活场景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学习生字后,教师要求学生读这首诗,做到“五不”: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不读错字音、不读破句子。

第二课时:1、这是一首内容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诗,因为这首诗所描绘的内容很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学生对这首诗比较感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找出与自己生活贴近的活动,比如:摘野果、捉蜻蜓、逮蝈蝈等,并让学生体会在做这些事情时的心情,这样就很容易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2、注重朗读。

朗读是低年级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首诗的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朗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祖先的摇篮反思第【2】篇〗《祖先的摇篮》教学反思《祖先的摇篮》是一首儿童诗,作者把原始森林比喻为“祖先的摇篮”,深情地回想我们的祖先质朴率真的田园生活,真切地希望大森林永远青翠苍茫,大自然永远清秀明净,特出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

我通过一堂课的教学,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整堂课从读通诗句到初步感受诗意,从读好诗句到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帮助学生在读中体验、感受。

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有两点做得尤为好:1.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强朗读训练。

教学时,我将教学重心放在朗读上,用大量的时间引导学生诵读,旨在帮助学生在读中体味。

由于诗歌语言简洁且凝练,反复朗读可能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我在朗读训练中,采用音乐、录音、录像等多种辅助手段,刺激学生视觉、听觉感官,激发他们兴趣。

运用画面,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意境;运用录象,再现原始森林的美好景象,帮助学生读出语气;运用音乐,烘托、渲染气氛,使学生的配乐朗读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好地表达诗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
第4课祖先的摇篮
教学目标
1.认知: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理解课文内容;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2.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
3.情感: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增强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生:可曾在那片草地上,和野兔赛跑、看蘑菇打伞?
师:那时候孩子们,在原始森林这摇篮中怎么生活呢?
生:孩子们也在这里逗小松鼠、采野蔷薇吗?
师:那时候孩子们,在原始森林这摇篮中怎么生活呢?
生:孩子们也在这里捉红蜻蜓、逮绿蝈蝈吗?
师:你如果像祖先一样在原始森林里摘野果、掏鹊蛋、逗小松鼠、采野蔷薇、捉红蜻蜓、逮绿蝈蝈,会有怎样的感觉?体会祖先生活的快乐。
拓展了作者吴珹的另一篇诗歌《童年》。
(2)想像画面读。
想象讨论:我们的祖先还在原始森林里干什么呢?(在岩石下避雨,在草棚里做饭,在小河里捉鱼等)
师:边读边想森林的样子想象祖先的活动,做着动作自由朗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品读课文,学习课文第四、五小节。师生对读
师:风儿沙沙的响着,
生:风儿吹动树叶"沙沙!沙沙!"
师:那回忆
生:多么美好,又那么遥远……
文中的“我”产生的许多想想都源自于实际生活,通过提问式对读总结发现带有动作的短语,自由想象发挥,带着动作自由朗读,感受文章中的童真童趣。
文章最后,树叶的响声是我的思绪回到了现实当中,也对祖先的摇篮发出了感叹,教师适时总结。
以画助读,展开想象。在学生充分朗读课文,对文章整体感知之后,根据对原文的解,展开自己的想象,用语文结合的方式表达出来,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
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帮助学生读文,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很容易背过
可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从而达到流利的朗读。
课文以诗歌的形式,用儿童的眼光去追想那古老的原始森林。由爷爷的一句“原始森林是我们祖先的摇篮”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去想象祖先的生活。多种形式的朗读加深了对原始森林的了解。
童年,在蚁窝和鸟巢里,在电动汽车和电子计算机里,以至在因特网上,探索着各种各样的秘密。
童年,有人之初最可贵的本性,有追根究底的好奇,有无拘无束的创造。
童年,天真而又诚实,不受世俗的蒙蔽。
童年,最贫穷也最富有。那时候,真可谓是最无知的智者,最无忌的哲人。
以图助讲。用图片导入课题,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图文资料中了解原始森林的原貌,引起对课文的兴趣,同时也加深了对文章的了解。
2、以文带文
师:学了吴珹的《祖先的摇篮》让我们对祖先生活过的原始森林有了了解,我们再来欣赏一篇吴珹的文章《童年》
童年文/吴珹
童年,在小河边送走远航的芦叶船。
童年,在草地上放飞纸糊的花蝴蝶。
童年,爱和布娃娃说悄悄话。
童年,用橡皮泥捏出千姿百态的想像。
童年,在蒲公英的小屋里寻找展开翅膀的童话。
童年,在万花筒里旋转着五彩缤纷的梦。
(2)填空读
师:爷爷说:那原始森林是。
真有意思,这是多大的摇篮呀,,
那树阴,遮住了蓝天。
师:我们祖先的摇篮在茫茫的原始森林。这个摇篮很大,“茫茫的”“一眼望不到边”。
2.欣赏美读第二、三小节。
(1)提问式对读
师:我们的祖先,在原始森林这摇篮中怎么生活呢?
生:可曾在这些大树上,摘野果,掏鹊蛋?
师:我们的祖先,在原始森林这摇篮中怎么生活呢?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认读生字词。
教学难点
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主要内容。
板书
4、祖先的摇篮
原始森林(美好)
猜想祖先生活(快乐)
拓展篇目
童年文/吴珹
童年,在小河边送走远航的芦叶船。
童年,在草地上放飞纸糊的花蝴蝶。
童年,爱和布娃娃说悄悄话。
童年,用橡皮泥捏出千姿百态的想像。
童年,在蒲公英的小屋里寻找展开翅膀的童话。
一、以旧引新,激情导入环节(时间:2分钟)
1.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出示原始森林的图片,文字资料,让学生充分了解感受原始木森林的美丽神秘。)
师:你们喜欢原始森林吗?我们的祖先就生活在这儿美丽的地方,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祖先的摇篮》
板书课题:祖先的摇篮
2.作者简介
吴珹:儿童文学作家。他的儿童散文《美丽的华沙》、,《美丽的窗花》,《祖先的摇篮》,《快乐夏令营》,《豆花庄的小家伙们》等,被选入不同版本的小学新课标语文教材中。他除了坚持创作,还编辑出版了《中国当代幼儿文学精选》,《中国儿歌》(当代卷),《燕赵儿童选注》,《幼儿散文一百篇》等。
4.开火车读,一人一小节。
5.再次自己通读课文,想一想:我们的祖先都曾在原始森林中做过什么?
三、精读体悟,语言习得环节
1.品读课文,学习课文第一节。
(1)师生对读
师:爷爷说:
生:那原始森林是我们祖先的摇篮。
师:真有意思,
生:这是多大的摇篮呀,
师:一望无边,
生:那浓绿的树阴遮住了蓝天。
讨论:我们祖先的摇篮在哪里?这个摇篮与我们平时见到的摇篮有什么不同?
童年,在万花筒里旋转着五彩缤纷的梦。
童年,在蚁窝和鸟巢里,在电动汽车和电子计算机里,以至在因特网上,探索着各种各样的秘密。
童年,有人之初最可贵的本性,有追根究底的好奇,有无拘无束的创造。
童年,天真而又诚实,不受世俗的蒙蔽。
童年,最贫穷也最富有。那时候,真可谓是最无知的智者,最无忌的哲人。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师:啊!古老的原始森林,
生:我们祖先的摇篮!
师总结:美丽而古老的原始森林是我们祖先的摇篮,它孕育着无数生灵,那些美丽的植物,那些可爱的动物都曾陪伴着我们人类一代一代繁衍惩生息,直至进入今天的文明社会。
四、以文带文,语言运用环节
1、拓展
学完了课文,你也展开自己的想像,来画画这美丽的摇篮吧。想想我们的祖先可能在这里做什么?来画一画,写一写。
3.讨论交流
师:题目中提到的“摇篮”是什么?你了解的原始森林是什么样子的?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原始森林,感受一下祖先生活的环境吧。
二、整体感知环节。
1.听录音范读。(出示诗歌)
2.自读课文,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然后再把那句话读通顺。
3.指名读,一人一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