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外交辞令的语言策略
国旗下的外交辞令:国际会议中的演讲技巧

国旗下的外交辞令:国际会议中的演讲技巧国际会议是各国代表相聚一堂,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交流与协商的重要平台。
在这样的场合中,演讲技巧的运用至关重要。
一位合格的外交代表需要具备出色的演讲能力,用恰当的辞令传递自己国家的立场和主张。
本文将探讨在国际会议中使用外交辞令的技巧与要点。
一、正视文化差异在国际会议中,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代表进行交流是常态。
因此,理解并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是至关重要的。
此时,一位合格的演讲者应当了解并避免使用可能触犯他人文化敏感的辞令或俚语。
同时,采用友好、客观的措辞,以避免激化对立或引发争议。
以郑重负责的态度,以及尊重对方文化的表达,能够为会议氛围营造和谐与包容。
二、积极参与讨论在国际会议中,积极参与讨论是展示外交能力的重要方面。
首先,演讲者应全面了解会议议题,准备充分的演讲稿。
通过逻辑有序的结构和有力的论据,表达对议题的见解。
其次,重要的是充分发挥辞令的魅力,用灵活的语言技巧吸引听众的注意力。
运用比喻、事例等修辞手法,可以更好地表达复杂的观点和主张。
此外,适当使用引用和引证,增强演讲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三、注意口才与语速在国际会议中,清晰的发音和准确的语速对于演讲者至关重要。
为了确保演讲的质量和可理解性,演讲者应特别注意清晰地发音每一个字母和音节。
同时,语速也是关键因素之一。
过于迅猛或缓慢的语速都可能导致听众难以理解。
适当的语速可以避免听众的疲劳并增强信息传递的效果。
四、接纳其他观点在国际会议中,不同国家代表的观点和利益可能存在差异。
作为演讲者,需要充分尊重并接纳其他观点。
使用辞令时,应避免过分强调自己国家的立场,而是以平衡和包容的态度进行表达。
通过使用一些礼貌性辞令,如“我理解您的观点”,“我们希望能达到共识”等,可以展示宽容与合作的精神,促进对话与共识的达成。
五、善用幽默尽管演讲是正式场合,但适当的幽默可以为演讲增添亮点,加强与听众的联系。
一些幽默的辞令或小故事可以调动气氛,缓解会议的紧张氛围,更好地与观众建立心理共鸣。
外交辞令模糊语用分析【外交辞令模糊性的语用分析】

外交辞令模糊语用分析【外交辞令模糊性的语用分析】外交工作中所用的语言,通常称为外交辞令(diplomaticlanguage)。
它广泛应用于涉外人员的各种交际应酬、答记者问、对外宣传、演讲辩论等活动中。
H.Nicholson在《外交》一书中赋予外交辞令三种含义:外交辞令首先是指外交官彼此交谈与互致信函中所使用的具体语言――拉丁语、法语、英语;第二种含义是指外交领域所特有的专门词汇,如缓和(d e tente)、公报(communiqu e)、照会(note)等;第三,外交辞令最普遍的含义是通常所说的那种能够使外交官措辞犀利而又不失谨慎和文雅的外交用语(guarded statement)。
外交辞令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主要靠口头和书面表达来完成交际任务。
语言是外交工作的重要载体,熟练、准确地运用语言对外交活动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的来说,外交辞令是一种正式、保守、谨慎、准确的说服性语言,其显著特征就是讲究策略和礼貌。
然而外交辞令的准确性却并不排斥模糊语言。
在许多情况下,外交辞令要求隐喻性地、含蓄地运用模糊语言(fuzzy wording)。
恰当运用模糊外交语言不但可以达到沟通交流的目的,而且可以无损于任何一个国家的利益。
模糊语言可以增加语言表达的灵活性,使语言更委婉、含蓄、礼貌。
为此,外交家们在发布公告、公布会谈结果、回答敏感性问题以及缓和交际气氛等的活动中常常运用模糊辞令。
一、语言的模糊性模糊性是人类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
所谓模糊性,是指一个概念的中心区域基本上确定,而外延界限不明确的属性。
它是客观世界自身内在的模糊性和作为主体的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认识的有限性以及不确定性在语言表达上的反映。
语言模糊性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语言符号的离散性与客观事物连续性之问的矛盾,用离散的语言符号去标志连续的事物,就可能边界不明,产生模糊性;另一方面,出于人类思维和交际的需要,人们常常故意使用一些语义模糊的词语以适应不同的交际目的。
《左传》外交辞令述论

类外传
型交》
委婉含蓄型
委婉含蓄型:通过 曲折的表达方式, 避免直接冲突,达 到外交交涉的目的。
直接坦率型:直截 了当地表达己方的 立场和要求,言辞 犀利,不容置疑。
借古喻今型:借用历 史事件或典故来暗示 现实问题,表达自己 的观点和立场。
反语讽刺型:用反话 或讽刺的方式,暗指 对方的错误和弱点, 以达到警醒对方的目 的。
对现代国际关系的影响
对现代国际关系的影响:提供了处理国际关系的智慧和策略,为现代国际关系的发展提供了借 鉴和启示。
对现代外交语言的影响:左传外交辞令的精妙和智慧,影响了现代外交语言的发展和演变。
对现代谈判技巧的影响:左传外交辞令中的谈判技巧和策略,对现代谈判技巧的发展和提升有 着重要的影响。
《
尽单 量击 言此 简处
左
意输 赅入 的你
传
述 》 阐 的
述正 观文 点,
论 外 文
字 是
您 思 想 的 提 炼 ,
交汇 报 人
辞:
请
令
壹
目 录 标 题
肆
交《 用辞左 技令传 巧的》
运外
贰
外 交 辞 令
《 左 传 》 与
伍
响 与 启 示
交 辞 令 的 影
《 左 传 》 外
叁
的《
类 型
外左 交传 辞》
巧的外《
第 四
运交左 章
用辞传
技令》
善于察言观色,把握对方 心理
善于察言观色,把握对方心理
措辞委婉含蓄,避免直接冲突
借用典故,增强说服力
灵活运用比喻、反语等修辞手法
灵活运用各种言辞策略
善于运用委婉语,避免直接冲突 借用历史典故,增强说服力 使用模糊语言,保留灵活空间 运用修辞手法,增强表达效果
外交辞令中模糊语言的语用分析

外交辞令中模糊语言的语用分析在外交活动中,政治家们经常会使用模糊的辞令来表达他们的立场。
即使在外交谈判中,也可以看到某些模糊的描述被用来替代一些具体事实。
模糊性言论在外交辞令中是一种常见现象,但这种言论的效果和用处却有待于深入研究。
因此,本文将深入分析外交辞令中模糊语言的语用效果,以期能有效地探究外交活动中模糊性言论的实质和意义。
首先,探讨外交辞令中模糊语言的语用分析,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考察。
首先,外交活动中模糊性言论的用途是什么?其次,语用分析是如何影响外交活动的?最后,如何应对外交辞令中的模糊语言?通过深入探究,本文将从以上三个方面分析外交辞令中模糊语言的语用效果。
首先,外交活动中模糊性言论的用途是什么?从语用角度来看,模糊性言论可以用来让双方在交涉中取得某种和解,又或者在外交谈判中避免强烈状态的出现。
以一个实际的例子来说,某政治家可以用模糊性语句来表达自己的立场,而避免直接明确自己的立场。
这样,双方就可以放宽紧张的气氛,更容易达成协议,而且双方也可以更自然地交流。
其次,外交活动中模糊语言的语用分析是如何影响外交活动的?从语用分析这一观点来看,模糊性言论除了可以让双方在外交谈判中达成和解,也可以帮助外交活动更加平稳地进行。
模糊性言论可以影响到双方的交流方式,使双方的政策判断更加可靠,也可以让双方在外交活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最后,如何应对外交辞令中的模糊语言?在进行外交活动的过程中,政治家们需要做好准备工作,以便有效地应对外交辞令中的模糊语言。
双方在外交谈判中能够有效地运用语用分析,可以对模糊性言论进行准确的分析,以便及时发现双方间存在的潜在矛盾,并避免出现更大的纠纷。
综上所述,外交辞令中模糊语言的语用分析可以让双方在外交活动中取得更好的协议,同时也有助于避免双方之间的矛盾纠纷。
因此,政治家们应当尽可能充分地利用语用分析,以便有效地处理外交事务,确保外交谈判和对外交事物的管理过程中双方都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左传》中的外交辞令浅析

《左传》中的外交辞令浅析《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共二百五十五年内周王朝及诸侯各国的政治、军事、社会、文化诸方面的重大历史事件。
居为《春秋》三传之首,是主流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
既然是国与国之间的交涉,便少不了外交官间的唇枪舌战,少不了精彩的外交辞令。
《左传》记载了很多文采斐然的辞令,逻辑之谨严、道理之明晰、辞采之华瞻、委实让人叹为观止,有着极为动人的感染力。
无论是在敌强我弱,还是在敌胜我败,甚至是在订立城下之盟,身为俘虏之时,外交官都能巧妙地使自己的说辞入情入理,起到折冲樽俎、消弭战祸的作用。
它不但反映了春秋时代复杂严峻的政治形势和机巧微妙的外交活动, 同时又表现了春秋时代外交场合那种彬彬有礼的风尚和高度的语言技巧。
先看其中的两个外交事例。
在《秦晋殽之战》中,秦军在盂明、西乞、白乙的率领下浩浩荡荡过周及滑时, 被郑国商人弦高偶遇, 他急中生智, 送牛犒师, 并用略带欢迎的口吻说出了弦外之音:“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 敢犒从者。
不腆敞邑, 为从者之淹, 居则具一日之积, 行则备一夕之卫。
”弦高这一番话, 表面上在犒劳秦师,实际上是在警告秦军休要轻举妄动; 表面上是说为秦师提供粮草,做好保已工作, 实际上是告诉他们郑国已经作好了应战的充分准备。
郑穆公接到弦高报信后, 派使者到客馆看视, 知道了秦客已收拾好车子, 磨好兵器, 喂饱马匹而枕戈待旦, 于是郑穆公又派大夫皇武子去客馆辞谢秦客。
皇武子绵里藏针、巧揭实质, 用挽留式的语言下达了使对方非走不可的逐客令:“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
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圃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这一番辞令, 表面上句句是颇具歉意, 恭敬协商的客气话, 实际上却句句带刺, 嘲讽与谴责双管齐下的逐客令; 表面上显得热情好客, 实际上却表现了对他们的无限憎恶。
外交辞令模糊性的语用分析

外交辞令模糊性的语用分析外交辞令的模糊性语用分析外交辞令是指外交活动中使用的语言,它具有很强的模糊性,因此它的语用分析非常重要。
外交过程中,模糊性及其影响有很多,它影响着外交双方之间的交流,也影响着后续的谈判,进而影响着整个外交活动。
首先,外交辞令的模糊性可以用于构建“良好”的国际关系,因为模糊性可以使双方在外交活动中有更多的让步。
如果外交谈判中涉及到一些比较敏感的问题,双方可以通过使用模糊的表达来避免更大的分歧。
另外,外交辞令的模糊性也可以避免双方的纠纷和紧张关系,因为模糊性可以使双方在关键问题上避免更多的纷争。
通过使用模糊的表达和技巧,双方可以得到更具有灵活性的谈判结果,并有效地缓解紧张局势。
其次,外交辞令的模糊性可以用于维护双方的利益,因为模糊性可以使双方在某些关键问题上取得折中。
在谈判过程中,双方可以通过使用模糊的表达来保护各自的重要利益,使双方都能从谈判中获益。
同时,模糊性也可以给双方留出时间去思考和准备,以便让双方能够更好地做出决策,以便在未来达到最佳谈判结果。
最后,外交辞令的模糊性可以为双方提供用来控制交流方向的有效方式。
外交过程中,双方可以通过使用模糊的表达来控制与对方的交流方向,使双方都能有效地达到谈判的目的。
例如,双方可以通过使用模糊的表达来把谈判的重点放在双方都能接受的范围内,从而有效地避免谈判的出现分歧。
综上所述,外交辞令的模糊性可以为双方提供有效的交流方式,使双方能够在国际外交活动中取得有利的结果。
因此,对外交辞令的模糊性语用分析非常重要,它可以为双方提供合理的交流方式,以促进双方的交流和谈判,从而有效地促进双方的国际外交活动。
《左传》外交辞令对当代外交语言风格的影响

《左传》外交辞令对当代外交语言风格的影响【摘要】《左传》外交辞令对当代外交语言风格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它对当代外交语言的礼貌要求产生了重要影响,要求外交官员用语言表达尊重和礼貌。
对严密性的要求也使外交语言更为准确和清晰。
婉转表达和尊重他国文化的要求使外交语言更为委婉和谦和。
政治正确性的要求使外交语言更为谨慎和理性。
左传外交辞令对当代外交语言风格的影响使其更加注重礼貌、专业、委婉和政治正确,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外交领域的重要影响力。
【关键词】左传、外交辞令、当代外交语言、礼貌、严密性、婉转表达、尊重他国文化、政治正确性、影响、结论1. 引言1.1 概述《左传》外交辞令《左传》是中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史书,其中有关外交辞令的部分被认为对当代外交语言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左传》中,外交辞令被视为一种重要的外交技巧,用以处理各国之间的关系和争端。
这些外交辞令不仅在当时被用来维护国家利益,还对当代外交语言风格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左传》中的外交辞令强调礼貌和谦逊,尊重他国的文化和传统。
这种礼貌要求对当代外交语言的要求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国际交往中,礼貌和尊重是维持良好外交关系的基础,而《左传》中提倡的礼仪准则则成为了当代外交语言风格的一部分。
《左传》中的外交辞令强调严密和准确,避免引起歧义和误解。
这种严密性要求也对当代外交语言的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国际交往中,任何一点细微的误解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因此准确的表达和理解是至关重要的。
《左传》中的外交辞令还强调了婉转和圆滑的表达方式,避免直接冲突和伤害。
这种婉转表达的要求也影响了当代外交语言风格,使其更加注重措辞的巧妙和委婉。
《左传》外交辞令对当代外交语言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外交语言的礼貌、严密性、婉转表达和尊重他国文化的特点。
这些影响在当今国际关系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帮助各国更好地沟通和合作。
1.2 介绍当代外交语言风格当代外交语言风格是指在当前国际关系中实际运用的外交用语和辞令。
外交语言的模糊策略

外交语言的模糊策略一、引言外交部发言人及高级外交官需要代表本国就重大国际问题做出反应、发表看法、表明态度,在许多情况下,外交语言要求不能直截了当,而必须隐喻地、含蓄地运用模糊语言,其措词往往是委婉间接、留有余地的。
本文试采用“2004年11月4日章启月就美总统大选结果等问题答记者问”作为语料来验证模糊策略的运用在外交辞令中发挥出巨大的功效作用。
二、模糊策略的理论框架1965年,美国科学家扎德(L.A.Zadeh)首先提出了模糊集合论(Fuzzy Sets Theory),系统论证了事物之间的模糊性问题。
他指出,不但客观世界中的客体普遍存在着界限不清的现象,而且人的思想和语言也弥漫着模糊性。
所谓模糊性,是指一个概念的中心区域基本上确定,而外延界限不明确的属性。
它是客观世界自身内在的模糊性和作为主体的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认识的有限性以及不确定性在语言表达上的反映。
能否正确地使用模糊语言代表着一个人的语言运用水平,因为它是语言交际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
波兰语义学家沙夫(Adam Schaff)在《语义学引论》中指出:“交际需要语词的模糊性……假如我们通过约定的办法,完全消除了语词的模糊性,那么,我们就会使我们的语言变得如此贫乏,就会使它的交际和表达作用受到如此大的限制,而其结果就摧毁了语言的目的,人的交际就很难进行,因为我们用于交际的那种工具遭到了损害。
” 实际上,语言的模糊性是语言具有弹性的表现。
恰当运用语言的模糊表达不但不会成为人们言语交际的消极因素,反而是人们用语言进行社会交际的一种客观需要。
语言的模糊表达具有简洁性、概括性、灵活性等特点,不但能够提高表意的准确性,而且还能使表达起到委婉含蓄、谦虚礼貌、富有联想等交际和美学效果。
外交活动往往是一种十分复杂的政治斗争,本身就具有灵活性的特点,并首先表现在语言使用上。
三、模糊策略运用的实例分析(一)利用模糊策略对问答双方交际目标适度把握记者招待会参与一方记者为获取有新闻价值的信息常常问一些敏感和尖锐的问题,但作为国家外交部发言人就不可以随意的信口开河,他必须巧妙运用模糊策略,既回答问题,又实现自身的交际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外交辞令的语言策略默认分类2009-03-05 14:19:39 阅读63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浅谈外交辞令的语言策略张伟0管理提醒:本帖被潇阳从百家讲坛移动到本区(2007-09-22)一、引言yv\ j &B|外交的实质就是通过谈判的方式来调整国际政治关系。
语言的熟练和准确运用对谈判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的说来,外交语言是一种正式、保守、准确的说服性语言,注重礼仪和方法策略。
外交辞令指的是在外交活动中谈论较尖锐或较敏感的问题时所使用的经过慎重考虑的措词。
语用原则是人们为了保证会话的顺利进行,达到交际目的而遵守的一套规则。
它在某种程度上异于常态的语言,灵活使用语言策略,不仅会显得有礼有节,而且往往能在外交活动中获得主动,收到理想的表达效果。
从语用学的角度对外交模糊语言进行分析和解释,我们可以发现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可能性。
O&r 9+r1`二、语言策略W$:D#;jz`h(一)得体性与外交辞令VN]j*$5思想家培根说过:“交谈时的含蓄得体,比口若悬河更可贵。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首次访华,当尼克松走下飞机和周恩来握手的这一历史性时刻,周恩来说:“总统先生,你把手伸过了世界最辽阔的海洋和我握手,25年没交往了啊!”这是多么得体而又充满诗意的语言,它既有无限的欣慰,又有良多的感慨。
机场没有隆重热烈欢迎场面,尼克松虽有瞬间的不悦,但听到周恩来这句话也就悄然消失了。
K [i&!Z&(二)准确性与外交辞令$> h H {语言是外交的主要工具,使用正确、恰当的语言是对每一名外交官的基本要求。
外交语言的准确性要求外交官在外交语言实践中的用词造句准确、贴切,外交文书、信函的使用形式与格式符合习惯及规范。
外交是主权国家对外行使主权的官方行为,是一国在国际事务中捍卫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外交官的言行不仅能够体现本国的风度和形象,更重要的是反映该国的对外政策和策略。
这就要求外交官在口头和书面的语言运用实践中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尽可能做到准确无误。
` Db% :l^e(三)委婉含蓄与外交辞令RS IhZYA委婉含蓄的语言在外交活动中是一种必备的语言工具,没有这种工具,政治家和外交人员就无法展开正常工作,因为,外交活动中常常会遇到一些不愿、不想、不能或不敢回答的问题,遇到这些问题怎么回答,也是外交人员经常探讨的内容。
台湾《联合报》记者提出,台湾大选只有三天了,中国大陆是否会像1996年一样搞一次军事演习来发挥影响力,朱镕基总理的回答很是巧妙,“请你等着瞧,不要着急,只有两天”,军事演习涉及到国家的秘密,是不可能随意公开的,总理运用了模糊语言的抽象法,非常机智地解答了这个问题。
!qTP(四)修辞性与外交辞令\:E=B - 1有一种事物或情景来说明另一种情景或事物的修辞是比喻。
即借用他物以象征的表现手法来增强其语言效果。
在外交语言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更加自然、生动地表达情感,以使对方更易接受、更易受到感染。
1989年10月28日,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应邀访华,杨尚昆也以一段颇具文采的话,对中美关系发展给予赞誉。
他说:“尼克松先生第一次访华时在杭州种了一棵加利弗尼亚的红衫树。
这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高大的树。
我听说它已经长到30来米,并且已经繁殖9万棵幼苗在中国大地上生长。
我们欢迎尼克松先生今后有机会再到中国来,我相信不管再来几番风雨,届时你带来的红衫树一定会长得更高大,繁育得更多。
”杨尚昆以尼克松亲手植下的红衫树作为象征,既赞扬了尼克松为中美关系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又 >z k6{ kC表示了中国人民对中美友谊的珍视,成为外交修辞中艺术性的体现礼貌原则的典范。
rDC = rG(五)折衷性与外交辞令B sr; MVD美国前总统里查德·尼克松有一句名言:“在现实的世界上,政治就是妥协”。
外交,说到底,是一门妥协的艺术。
除非是“城下之盟”,外交斗争一般总是以相互妥协而告终,而反映在外交语言上则是以措词折衷为特色。
中美关系正常化过程中,台湾问题是最敏感的问题,我们的基本原则是“一个中国”原则,“两个中国”和“一中一台”是违反原则和绝不能接受的。
《上海公报》在表述我方立场时,明确指出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尼克松迫于国内外反对派的强大压力又不可能接受如此直截了当的措词。
为了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的目的,双方都认为应当找到大家可以共同接受的灵活调子,于是《上海公报》在表述美方的态度时使用了这样的语句:“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岸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方对此无异议。
”引文中巧妙地使用了“台湾海峡两岸”,既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也未承认“中华民国”。
美方在《上海公报》中使用了指示意义含糊的措词,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是经过仔细推敲和双方协商有意识地写成的,从而使《上海公报》协议取得成功。
妥协达成,皆大欢喜。
UG ~ /(六)合作原则与外交辞令#a$k3C美国哲学家Grice认为,在所有的语言交际活动中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着一种默契,一种双方都应该遵守的原则,他称这种原则为会话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
Grice所提出的合作原则有4条准则:A.数量准则(Maxmi ofQuantity)会话中根据话题,提供充分而且不超量的信息。
B.质量准则(Max-mi ofQuality)所提供的信息必须真实、可靠、有根据。
C.关系准则(Maxmi ofRelevance)所提供的信息必须与话题内容有关。
D.方式准则(Maxmi ofManner)所提供的信息5ltrr (MeD简明扼要,有条理,不能模糊不清。
(Grice: 1975) 9sId2py ]W(七)礼貌原则与外交辞令合作原则是言语交际的一条重要指导原则,但并不是惟一的原则。
Leech通过对人们交际现实的假设或解释,和不断地推断和验证,终于在吸收Grice关于“会话含意”以及“合作原则”的基础上,于1983年在他的《语用学原则》( Principles ofPragmatics)一书里系统地提出了“礼貌原则”理论。
从而帮助了“会话含意”学说解答这些问题,丰富和发展了Grice的“会话含意”理论。
Leech提出的礼貌原则如下:(Ⅰ)得体准则(Tactmaxmi ) (用于指令和承诺) (a)使他人受损最小[ (b)使他人受惠最大](Ⅱ)宽宏准则(GenerosityMaxmi ) (用于指令和承诺) (a)使自身受惠最小[(b)使自身受损最大](Ⅲ)赞誉准则(ApprobationMaxmi ) (用于表情和表述) (a)尽量缩小对他人的贬损[(b)尽量夸大对他人的赞扬](Ⅳ)谦虚准则(ModestyMaxmi ) (用于表情和表述)(a)尽量缩小对自身的赞扬[(b)尽量夸大对自身的贬损](Ⅴ)赞同准则(AgreementMaxmi ) (用于表述) (a)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b)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Ⅵ)同情准则(SympathyMaxmi ) (用于表述) (a)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b)尽量增加双方的同情]在外交语言和活动中,坚持外事礼仪是一项基本要求。
即使面对矛盾与冲突,外交官们都有一套温和的委婉说辞,避免激烈的言辞冲突恶化双方关系。
使用委婉语言已经成为国际外交界的一种彼此相约的习惯。
这也就为模糊辞令留下了用武之地。
vxt<}h5J/!(八)模糊语言与外交辞令cxB{EH,2Um大量模糊语言的存在,首先是由于各种社交活动的需要。
外交活动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社交活动,使模糊语言的恰当运用显得格外重要。
我国领导人总是这样对外国领导人发出邀请:“欢迎阁下在你认为方便的时候到我国进行友好访问。
”这就妙在给予对方以主动权和选择的余地,表示对对方的礼貌和尊重。
此时,模糊语言比限定时刻的话要灵活得多,表达效果也好得多。
从对外交活动的报道中常常可见到:会谈是“在亲切友好的气氛中”或“在热烈友好和相互充分谅解的气氛中”进行的。
明眼人Fs 95^T往可以这些委婉用语中推测感受双方交往的热度。
对一些敏感的政治问题,使用模糊语言常常可以起到掩饰或回避的作用。
三、结语人类运用语言传递信息,建立和维持社会关系,需要各种语言策略的综合作用。
对外交辞令中的得体性、礼貌性、准确性、模糊性、委婉性、含蓄性、折衷性、合作性、修辞性进行分析,研究其实用功效,及其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各种表达方式,有助于正确了解和表达思想。
[参考文献] [1]郭鸿.外交语言[M].北京: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93. O$, bNu/g[2]Grice, H. P. Studies in theWay ofWords[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Press. 2002.[3]Leech, G. N.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M] . New York:Longman. 1983.[4]Brown, G. and Yule. G. Discourse Analysis.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1983.[5]郭立秋,王红利.外交语言的精确性和模糊性[J].外交学院学报. 2002, (4) ; 80~84. Yj#4 {2 A[6]王宏.模糊语言及其应用[J].外语教学. 2003, (3);33. M z X4/*ba[7]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69. =l G/A[66[8]韩庆玲.模糊修辞学研究综述[J].修辞学习. 1998,(2); 8~10. , b nrVa(I dR u|*s文章来源: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