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委婉语的替代现象浅析
《左传》外交辞令观点汇总

《xx》外交辞令观点汇总先把个人的相关部分写出来,方便各位总结。
选题动因:选择外交辞令这个题目主要是因为兴趣推动。
我当时只是希望,如果作专题研究,口应该开的小一些,所以诸如思想倾向之类很大的题目就直接跳过了,后来也在犹豫到底是写个人案例诸如子产还是外交辞令,但是一看具体篇目,觉得外交辞令篇幅更短小,加上我对言辞上的东西和言辞背后的思维的维度更感兴趣,因此选了这个题目。
书目:《郑伯克段于鄢》,《曹刿论战》,《齐桓公伐楚》,《展喜犒齐师》,《烛之武退秦师》,《秦晋殽之战》,《郑子家告赵宣子》,《王孙满对楚子》,《楚归晋知窑》,《子产却楚逆女以兵》。
收获:通过做这个小专题,让我对于外交辞令产生了更大的兴趣,也因为在研究时发现自己由于对春秋时期的历史不够了解而有些困难,使得我对春秋各国的历史产生了兴趣。
更重要的,我学习了一些外交辞令中的基本技巧和基础,得到了演讲与口才方面的理论提升。
疑惑:我在阅读中发现,当小国面对大国时,态度竟出奇的一致,那就是先礼后兵,前面很恭敬温顺,一旦发现大国有侵吞己国的狼子野心,立刻摆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凛然姿态。
果然令大国觉得不划算于是讪讪而去。
我想问的是,这种做法有普遍的意义么?还是说有一定条件下的?如果有条件,那么是什么?观点汇总:xx:劝说方所应具有的能力:抓住主要矛盾,发现要害。
渲染后果。
道德至上。
言词得体。
被劝说方所应具有的能力:指出对方道德上的欠缺、增强攻打对方的合理性。
言辞软中带硬、毫不妥协。
xx:外交辞令的共同特征:1.多喜欢搬用周天子的名号,奉天子以令诸侯。
【诸侯搬出周天子的根本目的无非是确认自己师出有名,加固战争的正义性,站在道义的制高点上,妄图从战略上藐视对方。
】2.重视以德服人,强调道义。
3.绵里藏针,软中带硬。
综上所述,左传中的外交言辞具有强调道义感和正义性,绵里藏针,软中带硬,言辞含蓄,态度分明的特点。
xx:外交辞令的不同类型:【共性:这些外交辞令格式各样,但都带着共性,就是目的指向性。
浅析英汉委婉语的相似性

受; 反 , 相 贫穷 的底 层人 民往往 属 于无 条 件接 受 良好 教育 及 社会 熏 陶 的“ 里 巴人 ” 加之 政 治 、 下 , 经济 方 面 的 弱势地 位 , 他们 没有机 会参 与主 流社会 , 使 因此 他们 无条 件也 不愿 意咬 文 嚼字 ; 只有 中产 阶级 ( 阶层 ) 了 或 为 自身状 况 , 高社 会地 位 , 提 在措 辞上 处 处斟 酌 , 言观 色 , 察 以期达 到左 右 逢 源 的交 际效 果 。 随着 人类 社 会
二、 委婉 语的产 生及 发展
委 婉语 的产生 源于语 言禁 忌 , 社会作 用也 主要 表 现为 代替 禁 忌语 。语 言禁 忌 源 于早 期 人 类对 自然 现 其 象 和 自然力 的困惑 和畏惧 ] 。其 实 , 语言 学角度 讲 , 从 语言 具有 任 意性 , 即语 言形 式 和实 物之 间 没有 必 然 的 联 系 , 言只是 一种 声音符 号 。然而 , 语 远古 时代 , 人们 不太 了解语 言 的本质 , 加之 对 日月交 替 、 雨雷 电 、 山 风 火
“
sec ” 合起 来就 是 “ odsec ” 好 听的话 ) peh , go eh ( p 。牛 津高 阶英汉 双解 词典 ( xodA vn e erek nl h O f d acdL an r g s r E i
C ieeDci ay 中对 e p e i 的定义 是 : ueo l sn, l ridrc w rso hae npaeo hn s i o r ) tn uhms m “ s f e atmi o n i t o rp rssi l f pa d e d c
春秋左传的语言艺术

春秋左传的语言艺术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和发展。
而在这个时期,《左传》作为一部重要的史书,记录了很多当时的历史事件和传说,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左传》的语言艺术非常高超,它以简洁、明了、深刻、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物形象。
首先,《左传》采用了鲜明的表现手法,对关键人物和事件进行了精准刻画。
例如在《鲁隐公二十五年》中,对鲁国宰相杜赫的描写,以“诈之以利,兵之以威”来概括其为人和做事的本质,使人一目了然。
还有在《周公世子》中,对周公的塑造,以“其见兆也如闻声,闻声则择善而从之,见兆则融融乎似有所得”来形容其听闻某种兆头时的反应,生动刻画出周公的智慧和姿态。
其次,《左传》也善于通过对具体事件的描述,反映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征。
例如在《隐公元年》中,大夫公孙杵臼以一种十分优雅的方式对周王室的腐朽和自私进行了谴责,以此触动当时人们心底最深处的真善美情感。
还有在《晋献公十六年》中,晋国宰相贾诩的忠诚,通过他咬舌而死的场景,表达了当时忠于国家的精神追求,既有触动人心的情感表现,也有高度的思想深度。
最后,《左传》也透过事件揭示了当时人们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
如在《庄公二十年》中,楚国宰相薳為举劝说襄王迁都,但執政官子西对此说不,坚持位于原地。
薳為举的言辞明确且富有说服力,而子西的却描述了王室正直、明智和固执,表达了敬畏和遵从规则的历史价值。
总的来说,《左传》以其独特的语言艺术和新颖的史学方法,成为中国文化的宝库。
它不仅展现了当时文明的瑰丽风采,还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
今天,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左传》中的经典语录,深化自己的人文素养,更好地认识和评价历史,发现和创造我们的价值和意义。
简析《左传》所载外交辞令的特点及传统文化意义

简析《左传》所载外交辞令的特点及传统文化意义《左传》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主要记录了春秋时期周王室的衰微和诸侯争霸的历史,同时也展现了那一时期社会状况和文化风貌。
其中,外交辞令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特点。
首先,在外交辞令的表达方式上,《左传》中的外交辞令具有婉转含蓄、辞藻华丽的特点。
这些辞令往往通过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表达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外交斗争。
这些辞令不仅反映了当时的语言文化特点,也体现了那一时期政治外交的策略和文化传统。
其次,在外交辞令的内容上,《左传》中的外交辞令具有鲜明的儒家思想特点。
这些辞令强调了礼义、仁德、忠诚等价值观念,体现了儒家思想对国际关系和外交策略的影响。
例如,《左传》中记载的郑国子产的外交言论,强调了“和为贵”、“礼尚往来”等思想,这些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后世的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最后,在外交辞令的文化意义方面,《左传》中的外交辞令是春秋时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珍贵遗产。
这些辞令不仅反映了那一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也体现了那一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和
价值追求。
通过研究《左传》中的外交辞令,可以深入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和文化,也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外交、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总之,《左传》所载的外交辞令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珍贵遗产,具有鲜明的特点和深远的意义。
通过研究这些外交辞令,可以深入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和文化,也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外交、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左传》修辞研究

《左传》修辞研究全文共分为八章。
前两章分析《左传》的辞格运用情况;第三章展示《左传》词语锤炼的功力;第四章评价《左传》各种句式的选择;第五章侧重于《左传》篇章布局的安排;第六章着力于《左传》独特风格的探讨;第七章总结了《左传》文本中蕴含的修辞意识以及所体现的修辞理论;最后一章概括《左传》修辞在汉语修辞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在辞格运用方面,《左传》引用方式既体现于高雅的引《诗》、赋《诗》活动中,也表现在通俗的童谣、时谚的整理收集上,明显带有雅俗共赏的性质,亦开后世用典之先河。
就引用的文辞而言,具有首尾综包,自加韵语以及变易文字等特点。
书中不少形象贴切的比喻,保留于现代汉语成语中,如室如悬磬、人心如面、如获石田、宾至如归、从善如流、冬日之日、夏日之日、美疢药石、封豕长蛇等。
其作比的方式之一:“有如/有若+名词结构”,也对后世产生了一定影响。
加之夸张、避讳、婉转、反语,排比、对偶、顶真、互文、对比,借代、双关、比拟、仿词、通感、象征以及绝语、用歧、序换、异称、假说等一系列修辞格的使用,进一步增强了《左传》艺术方面的魅力。
《左传》作者对语言的有效运用还体现在动词性、名词性、代词性同义词的选择和使用上。
尤其是以大量的人物谦称、敬称代替第一、第二人称代词,在表达方面显得尤为客气和谦恭。
反映出上古称谓特点的同时,体现了修辞方面的重要特色。
同时大量同义词、反义词的连用现象,既起到协调音节、强化概念的修辞作用,也对双音节词汇的构词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至于书中同义词、反义词的对用,则既产生了对比的效果,也起到强调的作用。
从语气的角度选择表示反问语气句式或者表示委婉语气句式以及从结构的角度,选用倒装结构、省略结构、被动结构以及其它一些具有形式标志的特殊结构句式,使得各种结构变换多样,表达更为形象自然。
其中,反问句式能够加强语势,而委婉句式的选用,则是《左传》含蓄语言风格在句式方面的重要体现。
至于倒装、省略、被动以及其它一些特殊结构的句式选择,尤使得文章富于变化,波澜壮阔。
从语用学角度分析《左传》谈话艺术的表现形式

从语用学角度分析《左传》谈话艺术的表现形式——以《齐晋鞌之战·成公二年》为例
虚词的使用——“姑”、“然”、“其”和“固”:
“然”、“其”、“固”和“姑”四个词在本文中使用为虚词,众所周知虚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不充当句法成分,只起语法作用。
然而,虚词的使用为表达效果增色不少,如“姑”副词,暂且、姑且”义。
此句为开篇第一句话,齐侯自负的语言为后文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然”用在破折号之后,用作连词,表转折。
出现在郑丘缓分析当前诸侯国形势后,联想之前自身事件,认为邻克所说的“病”并不算什么伤痛。
“然”字的使用一方面表现郑丘缓对这种小伤痛的蔑视,另一方面将郑丘缓对邻克的鼓励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其”,语气词,表疑问语气。
用在张侯对邻克职位的重要性进行分析之后,再对邻克放弃战斗的情况进行假设,说明邻克的职位在整场战争中的重要性,进而对克进行言语鼓励。
“固”副词,意为本来用在分析战况时使用,既然已经“援甲执兵就已经做好了赴死的准备。
“固”字体现战士们同仇敌忾的精神,进而对邻克进行鼓励。
综上所述,四个虚词的使用在此次谈话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即使不影响话语的基本意义,但对说话人意图的表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虚词的使用,包括语气词和副词,即使没有实际意义,但结合具体语境能更好地体现出说话人的意图,于无形中为交际的成功准备了条件。
委曲婉转 绵里藏针——谈《左传》中的外交辞令

委曲婉转绵里藏针——谈《左传》中的外交辞令
李锡澜
【期刊名称】《当代修辞学》
【年(卷),期】1985()3
【摘要】古史中,《春秋左氏传》不仅以多变的叙事章法著称,记言之妙尤独擅胜场,于外交辞令的记叙,更能设身处地,依傍人物的性格身分,参酌历史材料以及合理的构想,反映大国之间的勾心斗角,小国对大国的应付周旋,大国对小国的言甘心险。
俱能做到日角如画,描摹得神。
这类外交辞令,多以委婉含蓄的话来暗示本意。
修辞上,一般称之为委婉,婉转,婉曲,曲语等等。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婉转曲折的语言形式?清人汪中在《述学·释三九》中说:"周人尚文,君子之于言不径而致也,是以有曲写。
"周朝的教化是给予各诸侯国以影响的,但在兼并盛行的春秋时期。
【总页数】4页(P14-16)
【关键词】《左传》;《左氏春秋》;外交辞令;秦穆公;宾媚人;寡君;晋国;屈完;晋文公;吾子
【作者】李锡澜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
【相关文献】
1.谈《左传》中外交辞令的特色 [J], 周曙光
2.彬彬有礼,咄咄逼人--《左传》中的外交辞令 [J], 宋儒
3.比较《左传》与《战国策》的外交辞令——兼谈春秋战国的社会心态 [J], 金文舒;金荣权
4.从会话原则看《左传》外交辞令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 [J], 郝静
5.婉如成章尽而不汙——《左传》外交辞令例谈 [J], 易接道;甘久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左传》外交辞令的语言艺术

1 09 ・
第2 卷 9
第3期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 年 5月 09
在此 , 为大夫退 , 其敢 当君乎!既不获命矣 , 敢烦大 夫谓二三子 , 戒尔车乘 , 敬尔君事, 诘朝将见” 明明 。 是两 军对 垒 、 刀光 剑 影 、 死 未 卜 战争 , 勃 在 辞 生 的 斗
即便结果不尽如人意也不至于使双方撕破脸皮下不来台所以成公二年齐师战败齐顷公无奈派宾媚人出使晋国进献宝物以求和晋国却提出了苛刻无理的要求即以齐侯的母亲萧同叔子入晋作为人质并使齐国疆域之内的土地垅埂全部改为东西走向以利晋军战车随时攻齐
信 阳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 学版)
第2 9卷
・
J u a f n a gN r lUnv ri o r lo y n oma ies y n Xi t
但语 意却 刚硬无 比。
如僖公二十八年 , 晋楚城濮之战前 , 楚国大夫子 玉派人来向晋军挑战 ,子玉使斗勃请战 , ‘ “ 日:请与 君之士戏 , 君冯轼而观之, 得君以寓 目焉。 晋侯使 ’ 栾枝对日:寡君闻命矣 , ‘ 楚君之惠, 未之敢忘, 是以
作者简介 : 鹃(95)女 , 杜 16一 , 河南郑州人 , 大学中文 系在读硕士, 复旦 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 , 从事 古汉语教 学与研 究。
《 左传》 是我 国第一部富有文采 的历史散文 巨 著, 生动地描绘了我国春秋时期 30多年诸侯征战、 0 王朝兴衰的历史画面, 体现出我 国古代史官高超 的 语 言技巧 。特别 是在 外 交 辞令 的记 录整 理方 面 , 成
摇, 成为诸侯大国随意摆布 的工具。诸侯各国谋求
争霸, 征战不休 , 实力不断膨胀 , 先后出现齐桓公、 宋 文公 、 晋文公 、 秦穆公 、 楚庄王、 吴王阖闾、 越王勾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第5期总第253期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NortheastNormalUniversity(Philosophy8ndSocialSciences)No.52011SumNo.253
《左传》委婉语的替代现象浅析李青苗1’2(1.吉林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12I2.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摘要]《左传》委婉语中存在着普遍的替代现象。从词汇系统角度看,替代现象主要表现为特定的称谓和一些词语的特殊说法;语法系统中的替代现象则表现为抽象的格式或表达式;修辞中的替代现象多是临时且非固定的。其理解要借助于语境。《左传》中替代现象的运用达到了交际的完美效果,实现了言说者自我保护的目的,体现了含蓄委婉的风格。其背后隐藏着由近及远、由熟知到陌生、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等人类认知的规律。[关键词]《左传》;替代;认知[中图分类号]H1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201(2011)05一0115一04
替代现象是篇章衔接问题中的典型问题。关于替代和省略等问题.人们大多关注的焦点是现代汉语的替代现象以及汉英替代现象比较.这是目前的一种普遍研究视角,即认为替代的使用使语篇在避免同一语言单位重复使用的同时。又体现出不同层面的语义连贯;另外一种研究视角的观点认为替代与汉语中的隐喻、委婉语等有重叠之处….这里的替代和前面说的有些区别:它不强调前文中有无对应的语言项.是一种直接替代语言项后的结果。研究替代问题的文章涉及中国古典文献的不多,但这个问题在古代文献中也是典型存在的。例如《左传》委婉语中就存在着普遍的替代现象。本文主要从后一种角度.仅就《左传》中委婉语的替代现象进行探讨。
一、鬈左传》委婉语中的替代现象类型按照韩礼德和哈桑的说法.替代形式具有替代名词、动词和从句的功能[2].从这一观点来看.《左传》委婉语中替代名词的多为对人的称谓.替代动词有一些特定的说法.而替代句子多为特定的格式、结构或表达式,本文将从语言要素方面入手。从词汇、语法和修辞角度来对《左传》委婉语的替代现象进行分析。(一)词汇类型的替代‘左传》委婉语词汇类型的替代现象主要表现为特定的称谓和一些词语的特殊说法。《左传》辞令当中.称呼对方一般用敬称.称呼自己则用谦称,敬称和谦称都是一种对身份的替代,是为了体现自卑尊人而采用的称谓。1-敬称“君”较早的涵义为发号者或者治人者。古字形突出的是口型,以发布命令统治他人的人来称诸侯.突出其具有的权力。例如《左传·襄公二十一年》[3]有“大君”t大君若不弃书之力,亡臣犹有所选。这里的“大君”是对周天子的尊称。《左传·僖公五年》中有“君父”.是诸侯之子对其父的尊称.《左传·僖公三十年》“烛之武退秦师”的辞令中.出现了多处“君”.是对对方的尊称,也是一种对身份的称谓和替代.《左传》中还有称“执政”的.突出的也是对方的权力.是以所掌政务代替掌政务之人。外交场合中.常见的下级对上级的称谓还有“执事”、“左右”、“仆夫”和“从者”等,意思都是指其下属.是为了表示自
[收稿日期]2011一05—2l[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09YJA740018)I东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团队项目(NENU—SKn2009)[作者简介]李青苗(1976一).女.吉林白城人.吉林大学文学院在站博士后.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博士.
115
万方数据己地位卑微而不堪与对方直接交往,以卑达尊不直指对方,而代以其身边办事之人传达信息。敬称还常用“子”或“吾子”。“子”是古代对有学问的男子的美称,也可视为对对方身份的替代。语气要亲密或者恭敬一些的是“吾子”。2.谦称君王自称常用“孤”、“寡”、“不毂”,“孤”意思是不得众,“寡”指的是寡德,“不毅”指不善、寡德,都是为了达到巩固统治、笼络人心而用的称谓,是君王对自己身份的替代。臣子谦称常用的有“臣”、“下臣”、“陪臣”、“外臣”等,甲金文的“臣”似竖目之形,本义指奴隶。下级自称臣,表示愿意俯首听命以示谦。“外臣”,是对别国国君自称本国的大夫;“下臣”,则是比“臣”更谦卑的说法,是对他国自称的说法。男子的谦称用“臣”,女性则用“婢子”、“妾”,“下妾”等替代自己,本义均指地位低下的女仆,这一替代现象突出的是地位低下这一特征。3.一些词语的特殊说法死是人们忌讳的事情,因此,人们谈到死的时候,经常用其他方式来说。《左传·隐公元年》中的“黄泉”就是“死”的避讳说法,因为人死葬于地下,黄泉为地下之水,古人有“天地玄黄”的说法,因此在中国文化中用其指人死后所居住之地,故以其代死。对身份地位高贵等级不同的人。又有各自的说法,如“崩”、“薨”等等。另外。还有一些对年龄的说法.如“齿长”,对对方的尊称“玉”。等等。这些替代说法一种目的是为了避免直接说出不好的事物.使该事物模糊化了;另外一种就是将表达效果优雅,使被言说者处于高贵、优雅的地位形势之下。(二)语法类型的替代语法类型的替代现象表现为抽象的格式或表达式。《左传》中有许多特定的句式是为了委婉达意而形成的特定的表达式,例如特定的表谦表敬词“敢”、“不敢”、“忝”,表达委婉的虚词“若”、“惠”、“徼福”,特定的句式“无乃……乎?”“其……乎?”等,还有一些表达假设、委婉义的用法,例如弦外之音、赋诗表达等。1.特定的虚词和句式《左传·成公二年》中的齐晋章之战记载了一段典型的外交辞令,韩厥在准备俘虏齐景公之前说道:寡君使群臣为鲁、卫请,日“无令舆师陷入君地。”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遮隐。且惧奔辟而忝两君。臣辱戎士,敢告不敏,撮官承乏。这里用了“敢”、“忝”等表委婉,本来是自己聪明勇武俘虏对方,却说自己只是占了一个空缺,不小心遇上对方,极尽谦恭和含蓄。还有《左传·成公二年》:“寡君之命使臣则有辞矣,日:‘子以君师辱于敞邑,不腆敝赋,以辐从者。畏君之震,师徒桡败。吾子惠微齐国之福.不泯其社稷.使继旧好。唯是先君之敞嚣、土地不敢爱。子又不许,请收合余烬,背城借一。教邑之幸,亦云从也;况其不幸,敢不唯命是听?”“辱于敝邑”和“徼齐国之福”意思是屈尊来到我国和为我国求福,都是进攻的诲饰说法,十分委婉。还有特定的句式“无乃……乎?~其……乎?”等。2.弦外之音语法方面的委婉替代再如弦外之音的表达,如《左传·僖公四年》“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周昭王南征楚国,在汉水被当地人设计淹死。但这件事当时已经过了很多年,现在说这事只能回答“您还是到水边问问吧。”言外之意是与我们无关。3.赋诗的表达方式<左传》中引诗、赋诗的例子很多.如《左传·昭公十六年》,郑六卿和韩宣子双方通过赋诗,达到了交好的目的。这种表达式直接截取所需的章节或诗句.所谓“断章取义”.用这种温文尔雅的方式来替代各种事务和关系,含蓄地表义。在外交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三)修辞中的替代现象修辞中的替代现象有它自己的特点,其替代关系是临时且非固定的。替代涵义的理解通常要借助于语境。修辞中的替代现象最典型的是避讳。所谓避讳,也叫讳饰.这种辞格是在说话时避免说到犯忌讳的事物,用别的相关的词语或说法来掩饰和表达。‘左传》外交辞令上多使用避讳的修辞。避讳又分为很多情况:(1)诲死:死是人们忌讳的事情。因此。人们经常用其他方式来替代,如上文提到的。黄泉”.另外。。早天”、“即世”,‘左传·昭公七年》中“无禄”也是死的诲饰说法。这些用法凸显了死亡积极.平静等方面的特征.而掩盖了死亡的痛苦、恐惧、丑陋等方面的特征。(2)诲战:战争则意味着反目为仇.因此人们忌讳直言战争。‘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中。晋公子重耳经过楚国.楚子设宴款待他.席问问他如果能够回国将会怎样报答楚国.重耳回答:。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其中的。治兵”本来是指训练军队或者习武,这里是战争的讳饰说法.(3)诲败:兵败在人们眼中是一件可耻的事情,因此,人们讳言战败.而代之以其他的说法.‘左传·宣公十二年)的。迁大国之迹”即指将对方军队打败赶跑。
116
万方数据(4)诲被获,《左传·成公二年》的齐晋搴之战中。韩厥在准备俘虏齐景公之前,用“陷入君地”代称俘虏对方的事实,使尴尬的场面变得十分含蓄。(5)诲侵略:侵略他国是不义之举.因此。诸侯国要发动战争时都要寻找合适的借口,被侵略者也不直言。如《左传·僖公二十六年》中有“举玉趾”,意思是屈尊驾临,实际是进攻侵略的诲饰说法。2.熟语的运用委婉语中熟语的运用,很多属于修辞中的替代现象。放在辞格当中,有些可以归为譬喻或借代类。包括一些成语、惯用语、谚语等等。例如《僖公四年》的“风马牛不相及”是一句熟语.这里替代了南楚和北齐相隔甚远的地理位置关系。《左传·庄公十年》,(曹)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肉食者”是惯用语,替代了统治者。谚语的例子很多。如《左传·僖公四年》有“一薰一莸,十年尚犹有臭”。这里用薰(香草)和莸(臭草)分别代指太子申生和骊姬。以上分类只是一种大致的作法。各类之间存在一定的熏合。语言现象之间无法设定绝对的界限,比如词汇类型中的特定说法与修辞中的避讳用法就有重合的地方。
二、《左传》中替代现象的替代效果和目的(一)达到完美的交际效果无论是在何种交际场合,交际双方都希望达到交流顺畅的目的。交流顺畅。不仅指的是双方都能听懂对方的话,更应该是选择最恰当、最合适的角度展开话语以达到最完美的效果。语言替代的原理.是用不同符号表示一个相同的所指或者反映一个相同的概念。选用哪一种符号是基于不同的目的。客观上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一般来说,委婉语是将某种指称事物美化或使其模糊,是为了不犯忌讳,或者说是为了更好地达到某种表达效果而选择的说法,它应该是该语境下的最佳选择。在《左传》所处的春秋时期.局势纷乱,外交活动频繁。行人阶层的出现.是当时外交活动频繁的必然结果。他们见识广博,彬彬有礼,用自己的智慧,凭借善辩的言辞,保护本国利益不受侵犯。外交者一定要使自己的言语符合当时、当地的条件和要求.交际的一方或双方常常会改变语言形式。用避讳、委婉的说法进行交流,上级和下级之间用谦称自指.用尊称相谓.这最能体现礼的精神本质。礼的制定和执行就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而这种示敬由于受到礼制的限束。也不会使上级失去权威。不至于模糊了等级之间的界限。重辞尚文成为一种风尚。也是那个时代的典型象征。春秋行人温文尔雅的用诗风气就是当时邦交的一个缩影,它使交际达到一种完美的效果。(二)实现言说者自我保护的目的外交活动中.行人们都避免针锋相对使矛盾更加激化,而通常都是避实就虚.点到为止.但含蓄的背后却有着深厚的用意。在他们精彩的外交辞令当中,无不演绎出他们彬彬有礼的外交家风度。他们在温文尔雅中有时也会慷慨激昂,气势磅礴,但绝不会不顾后果.一味地冲撞对方,而是刚柔相济,寓刚于柔.柔中见刚,所谓含而不露,用意深厚。无论在什么社会,人始终处于复杂的人际关系当中,总要取得别人的尊重.在语言表达中,保持自己的尊严,达到自我保护是最基本的要求.因此.对于语言中早已形成的不好直言的事物就要采取回避的态度.不能不提时。就要选择其他与之相关的说法来替代。于是就产生了委婉语.尤其是交际双方处于不同的地位时.话语言说者的身份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更要保护好自己的利益和尊严不受侵犯,这时就会利用委婉语来保护自己.避免冲撞对方,给对方以足够的尊重,从而达到顺利交流的目的。例如.《左传·哀公五年》有:“君之齿长矣,未有太子.若之何?”《左传·文公元年》的“君之齿未也。而又多爱.黜乃乱也。”都是不直言对方年老.仅言其年长,婉言以避免触怒对方,从而保护了自己。(三)体现含蓄委婉的风格交际中需遵循的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礼貌原则,它是交际达到完美效果的前提,要求话语的言说方式要委婉,即便是俘获对方,也要十分谦卑和礼貌。春秋行人阶层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饱读诗书,知识渊博;同时又能言善辩.深谙天下局势.可以完成保护国家利益的使命。行人们对礼的运用。使辞令表现出典雅、含蓄的特点。例如《左传·僖公三十年》“烛之武退秦师”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外交辞令.就属这一类.随着外交要求的变化.赋诗也从典礼性、仪式性功能转变为含蓄、委婉的辞令.实用功能加强。在诗礼赋诵中,两国之间剑拔弩张的矛盾被圆满地平息了。春秋时期行人外交多赋诗明义.这样就增加了辞令高雅、委婉的特点.它也成为衡量外交使者学识深浅及应对能力的重要标准。还有许多辞令用了一些表示希望或者推测的语气.使语气谦卑、和缓.比如辞令话语常用“若”、“敢告”、“寡人之愿”、“拜君之辱”、。君实图之”等同定的模式.其中“拜君之辱”为当时的习惯用语.和后世的“承蒙关照.实不敢当”意思大体相当。十分谦恭含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