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科院光化学转换与功能材料-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光还原制备石墨烯-硫化钼RGO—MoSx产氢催化剂

摘
要 :本文 以石 墨烯 氧化 物 ( GO) 和硫代 钼 酸 铵 ( ( NH ) Mo S 4 ) 为 前体 , 曙红 ( E Y) 和 三 乙醇
胺( T E OA) 为光敏 单 元和 电子 牺 牲 体 , 通 过 一 种 环境 友 好 的光 还 原 方 法原 位 制 备 了石 墨烯 一 硫
出的光催 化产 氢 性能 甚至 优 于 C d P t 。而 X u
等[ 6 ] 采用 水热 法 制 备 了高 分 散性 Mo S 。 产 氢 催 化 剂, 并在 水 中构筑 了高 效 的光催 化产 氢体 系 。
石 墨烯具 有 巨 大 的 比表 面 积 , 是 非 常 理 想 的
支撑材料 , 可以有效负载光催Biblioteka 剂 , 防止催化剂 的 影
像
科
学
与
光
化
学
第3 3 卷
余 家 国等 以石 墨烯氧 化物 ( GO) 为原 料 , 采用 两 步水热 的方 法制 备 了 RGO - Mo S 2 - Ti Oz 光催 化 剂 , G O 在水 热过 程 中被 同步 还 原 , 构 筑 了基 于 R GO - Mo S 一 Ti O 2 的高效 催 化 产氢 体 系 。Ts a n g等_ 1 采 用水 热法 分别 合成 了 C d S和 Mo S z , 将其 与 GO在 乙醇 中进 行 组 装 , 制备了 C d S - R GO- Mo S 。 产 氢 催 化剂 , 并 采 用时 间分 辨 光谱 观察 到 电子 从 C d S经 石 墨烯 向 Mo S z 的传 递过 程 。 不 同于水热 制备 , 在本 研 究 中 , 以 GO 和硫 代
聚集 , 增 加活 性 位 点 ; 另外 , 石 墨 烯 表 面 电子 迁 移 率极 高 , 可 以作为 电子 中继体 , 促 进 光 生 电子 的分 离从 而达 到 提 高 催 化 产 氢 效 率 的 目的_ 7 , 8 1 。基 于 石 墨烯一 硫 化钼 的复 合光催 化 剂也有 所报 道 l _ g 。
光化学转换与功能材料

曹静
教授
淮北师范大学
PCOM
201420
植物木质部介观结构及其物质传输行为
1.5
王亚君
博士后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
总计
30
——
——
——
光化学转换与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
二零一四年六月四日
中国科学院
光化学转换与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
Key Laboratory of Photochemical Conversion and Optoelectronic Materials, TIPC, CAS
关于重点实验室2014年开放课题批准通知
经中科院“光化学转换与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评审,2014年批准以下20个开放课题获得实验室资助,项目起止时间2014.06-2015.06,特此通知。
序号
课题名称
批准
经费
(万元)
申请人
职称
依托单位
PCOM
201401
新型导电有机磁体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1.5
谢宇
教授
南昌航空大学
PCOM
201402
光可控的多吡啶铂(Ⅱ)配合物超分子组装体的设计合成及应用研究
1.5
邢令宝
讲师
山东理工大学
PCOM
201403
荧光氨基葡萄糖化合物的合成与性质
1.5
李意羡
助理
1.5
欧植泽
副教授
西北工业大学
PCOM
201417
微乳液法制备氧化钼包覆高聚物纳米复合材料及其光催化性质研究
1.5
杜金花
讲师
内蒙古科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学
PCOM
201418
烷基羧酸甜菜碱驱油机理研究

烷基羧酸甜菜碱驱油机理研究张晓杰;张明哲;徐志成;宫清涛;张磊;张路【期刊名称】《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年(卷),期】2024(54)2【摘要】为了探究不同甜菜碱的微观驱油机理,文章选取三种具有不同疏水烷基链长度的羧酸甜菜碱表面活性剂进行微观可视化驱油实验,并测定了界面张力和乳化性能。
实验结果表明,烷基羧酸甜菜碱能够高效降低油水界面张力,促进原油原位乳化。
随着烷基链长增加,界面张力进一步降低,乳化效果增强。
十六烷基羧酸甜菜碱提高采收率机制包括以下-2两个方面:0.3%C16BC可以将界面张力降至10mN/m数量级,通过乳化和弱剪切作用有效启动孔道中原油,将柱状、多孔和簇状剩余油分解形成水包油乳化油滴,提高洗油效率。
同时,由于乳化油滴产生的贾敏效应叠加,C16BC可产生稳定的堵塞通道效果,使残余油的水相波及效率提高了20%。
C16BC作为一种可以原位乳化协同自调剖的驱油剂,驱油效率较地层水驱提高42%以上,可以用于低渗油藏化学驱提高采收率。
【总页数】8页(P123-130)【作者】张晓杰;张明哲;徐志成;宫清涛;张磊;张路【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光化学转换与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采收率研究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423【相关文献】1.超低界面张力下甜菜碱型表面活性剂水驱残余油的作用机理2.聚合物驱后用甜菜碱型表面活性剂提高驱油效率机理研究3.聚合物/羧基甜菜碱二元复合体系驱替水驱后残余油的机理4.低矿化度水及十六烷基羟丙基磺基甜菜碱表面活性剂的驱油作用5.复配表面活性剂/碱驱油体系中石油羧酸盐与重烷基苯磺酸盐的吸附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以尼罗红为探针对新型两亲性树枝形聚合物微环境的研究

以尼罗红为探针对新型两亲性树枝形聚合物微环境的研究袁钊;曾毅;陈金平;李迎迎;韩永滨;李嫕【摘要】本工作合成了一系列外围以三缩四乙二醇单甲醚修饰的烷基芳醚骨架两亲性树枝形聚合物Gn(n=0-3),化合物通过了1H-NMR,IR和MALDI-TOF-MS的表征.利用吸收光谱,稳态和时间分辨荧光光谱研究了水溶液中Gn对尼罗红分子的增溶作用以及Gn内部微环境的极性.研究结果表明,高代数树枝形聚合物Gn对尼罗红具有更好的增溶效果.1-3代树枝形聚合物Gn内部疏水孔腔微环境极性随代数增加而逐渐降低,G1和G2树枝形聚合物具有相似的微环境极性,而由于构象的变化使G3具有更加疏水的微环境.【期刊名称】《影像科学与光化学》【年(卷),期】2010(028)005【总页数】11页(P343-353)【关键词】树枝形聚合物;微环境极性;荧光光谱;尼罗红【作者】袁钊;曾毅;陈金平;李迎迎;韩永滨;李嫕【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光化学转换与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0;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光化学转换与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0;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光化学转换与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0;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光化学转换与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0;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光化学转换与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0;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光化学转换与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4树枝形聚合物(Dendrimer)不同于传统的线性聚合物[1,2].它们是一类围绕中心核,外围链段随着代数的增加以指数级别增长的化合物,具有高度的几何对称性和精确的分子结构,分子大小可以达到纳米尺寸,而且分子内存在孔腔,可以用来容纳客体小分子[3,4].其独特的结构使其在超分子化学[5]、生物化学[6]、以及纳米材料[7]等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这些研究中,具有亲水外围基团和疏水内层骨架的两亲性树枝形聚合物因其溶解于水可以提供类似胶束的限制性微环境而备受关注[8,9],这种树枝形聚合物也被称为“静态单分子胶束”[10,11].疏水有机小分子可以通过包裹在这类树枝形聚合物内部孔腔而溶解在水溶液中,由于树枝形聚合物内部微环境的影响,包裹在其中的有机小分子表现出与在均相水溶液或其他介质中不同的光物理和光化学性质[12].尼罗红(NileRed)是一种独特的中性疏水分子,结构如图1所示.其在水溶液中的荧光非常弱,在疏水环境中可以发出强荧光[13,14].尼罗红的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均对环境极性表现出强烈的依赖性,这种性质使其作为探针分子广泛应用于微环境的表征和主客体包结过程的研究.Turro和Tomalia等人合成了长链烷基作为疏水内腔的聚酰胺-胺树枝形聚合物(PAMAM),研究了烷基链长短和树枝形聚合物代数对尼罗红包裹作用的影响[15].McCarley和Morara研究了水溶液中一系列以聚醚链为外围基团的聚丙烯亚胺类树枝形聚合物(PPI)对尼罗红分子的增溶作用[16]. 本工作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核心为1,1,1-三(4-烷氧基苯基)乙烷,外围以三缩四乙二醇单甲醚修饰的烷基芳醚骨架两亲性树枝形聚合物Gn(n=0—3),结构如图1所示,研究了Gn在水溶液中对尼罗红分子的增溶作用;并利用尼罗红的稳态和时间分辨荧光光谱研究了树枝形聚合物在水溶液中形成的单分子胶束内部微环境极性及其随代数变化的情况.尼罗红(Acros公司产品),纯度99%;三缩四乙二醇单甲醚(Acros公司产品),纯度99.5%;1,6-二溴己烷(AlfaAesar公司产品),纯度97%;1,1,1-三(4-羟基苯基)乙烷(TCI公司产品),纯度99%;3,5-二羟基苯甲醇、四溴化碳、18-冠-6、无水碳酸钾、三苯基膦、氢化钠等为北京化工厂产品,分析纯;其他用于合成和分离的试剂均来自北京化学试剂公司,分析纯,未特别说明均直接使用;用于光谱测试的超纯水由Barnstead纯水器制备,电阻率为18.2MΩ ·cm.核磁共振谱在BrukerAvanceΠ-400谱仪上测得,红外光谱在美国瓦里安Excalibur 3100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上测得,质谱测试采用BrukerMicroflex(MALDITOF),吸收光谱用日本岛津公司UV-1601PC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仪测定,荧光光谱和荧光寿命分别由日本日立公司F-4500荧光光谱仪和英国EdinburghFLS920单光子计数时间分辨荧光光谱仪测定,动态光散射测试(DLS)在英国马尔文公司Zetasizer3000HS粒度分析仪上测定.烷基芳醚骨架树枝形聚合物 Gn(n=0—3)的合成路线如图2所示,采用收敛法合成了一系列核心为1,1,1-三(4-烷氧基苯基)乙烷、外围以三缩四乙二醇单甲醚修饰的烷基芳醚骨架两亲性树枝形聚合物 Gn.在含有碳酸钾和18-冠-6的丙酮溶液中,三缩四乙二醇单甲醚溴化物通过成醚反应连接到3,5-二羟基苯甲醇上,生成一代单支树枝形聚合物.然后在含有氢化钠的四氢呋喃溶液中,再通过成醚反应将一代单支化合物与1,6-二溴己烷相连,得到一代单支溴化物.重复这两步反应就可以得到1—3代单支树枝形聚合物.同样利用成醚反应,将1,6-二溴己烷与1,1,1-三(4-羟基苯基)乙烷相连,得到树枝形聚合物的核心.核心与得到的1—3代单支树枝形聚合物通过成醚反应相连,得到1—3代三支树枝形聚合物.G0由三缩四乙二醇单甲醚溴化物与1,1,1-三(4-羟基苯基)乙烷通过成醚反应直接得到.化合物结构具体表征结果如下:尼罗红饱和水溶液和饱和尼罗红的 Gn水溶液配置:将过量的尼罗红加入到水或者树枝形聚合物的水溶液(1×10-5mol·L-1)中,室温下搅拌24h.测试前用滤纸滤去悬浮不溶颗粒.尼罗红水或树枝形聚合物水溶液的配置:从尼罗红二氯甲烷溶液(1×10-5mol·L-1)中精确移取0.5mL至5mL棕色容量瓶,减压除去溶剂,向其中加入5mL水或Gn(n=0—3)的水溶液(1×10-5mol·L-1),室温下搅拌24h,放置过夜后进行光谱测定.由于尼罗红在水中不能完全溶解,得到尼罗红浓度<<1×10-6mol·L-1的水溶液,以及尼罗红和 Gn(n=0—3)分子浓度分别为1×10-6mol·L-1和1×10-5mol·L-1的溶液.荧光光谱及荧光寿命测量所用激发波长均为550nm,检测发射波长在620nm 处的荧光寿命.两亲性树枝形聚合物在水溶液中可以形成聚集体,因此我们首先利用动态光散射实验测试了实验条件下树枝形聚合物的水溶液.当树枝形聚合物 Gn(n=0—3)浓度为1×10-5mol·L-1时,DLS检测不到任何信号,说明在这个浓度下树枝形聚合物在水中不会发生聚集,以单分子形式存在.尼罗红饱和水溶液和饱和尼罗红的Gn水溶液(1×10-5mol·L-1)吸收光谱如图3所示.尼罗红是有机疏水小分子,几乎不溶于水,因此它的饱和水溶液的吸收几乎为零.在0—3代树枝形聚合物水溶液中,随着代数增加尼罗红的吸收逐渐升高,表明溶液中溶解的尼罗红分子逐渐增多.不同溶液中尼罗红的最大吸收值对Gn作图得到图3插入图中所示曲线,可以看到尼罗红在G0水溶液中的溶解度比水中略有增加,但与其他三代相比,增溶效果并不十分明显.推测是因为 G0分子较小,对尼罗红分子包裹效果较差.G1和G2水溶液对尼罗红有一定的增溶作用,这应该是树枝形聚合物内部疏水孔腔数量和体积随代数变化的结果.值得指出的是,G3相比低代数树枝形聚合物对尼罗红分子有更明显的增溶作用,推测这可能是树枝形聚合物构象变化的结果.随着代数的增长,树枝形聚合物从G2到G3分子的构象从开放结构变为近乎球形的稠密结构,可以更好地包裹客体分子,因而大大增强了对尼罗红的增溶作用.利用吸收值可以计算得到每个树枝形聚合物分子(Gn,n=0—3)平均包裹的尼罗红分子数,0—3代分别为0.08、0.2、0.4和1.4个,显然,G3相比于其它低代数树枝形聚合物可以包裹更多的尼罗红分子.树枝形聚合物对尼罗红的增溶作用还可以通过饱和尼罗红溶液的颜色直接观察,如图3中插入图片所示,溶液颜色从水和G0中的近乎无色变为 G3中的深红色,表明溶液中溶解的尼罗红浓度随着树枝形聚合物代数增加而增大.尼罗红的荧光发射光谱表现出强烈的环境极性依赖性,疏水环境使其荧光发射增强,通常认为这与尼罗红分子内扭曲的电荷转移(TICT)过程有关.尼罗红分子由给电子的二乙氨基团和带有吸电子基团的芳环通过单键连接构成,二乙氨基团沿单键旋转可形成TICT构型,但与其它具有TICT性质的分子不同,尼罗红在极性溶剂中并不表现为双重荧光发射,非辐射跃迁成为尼罗红TICT态失活的主要途径,推测是TICT态快速转变为尼罗红三重态的结果.从“非极性”尼罗红激发态转变为“极性”TICT 态,其活化能随溶剂极性增加而降低,因此极性溶剂有利于 TICT过程的发生,使尼罗红荧光量子产率降低[17-19].以550nm的光激发,测定了尼罗红在水和 Gn水溶液中的荧光光谱.图4是对550 nm处吸收归一化后的荧光发射光谱,插入图为最大荧光发射强度随代数的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尼罗红在水溶液中的荧光发射很弱,在 Gn水溶液中明显增强.尼罗红在水中的溶解度很低,当Gn存在时可以理解为尼罗红分子大部分被包裹在树枝形聚合物的内部,尼罗红荧光光谱的强度随树枝形聚合物代数增加而逐渐增强,表明随代数增加树枝形聚合物 Gn内部微环境极性逐渐减弱.从 G0到 G1,尼罗红荧光强度变化比较明显,分析是因为G0分子较小,不能很好地包囊尼罗红分子,尼罗红分子部分仍裸露在外部水相中,而 G1已可以比较好地将尼罗红分子包裹在其中.从 G1到G2,尼罗红荧光强度增加不大,说明G1和 G2有着相近的微环境极性.尼罗红在 G3水溶液中的荧光发射强度再次显著增强,推测这是由于树枝形聚合物构象变化的结果,G3树枝形聚合物相比低代数的化合物具有更接近球形的稠密结构,能够更好地将尼罗红分子包裹在树枝形聚合物分子内部,与水相隔离.已有的研究工作表明,尼罗红的荧光寿命与溶剂极性有很大的相关性,在极性溶剂中具有较短的寿命[19,20].我们以550nm的光激发,测定了尼罗红在水和树枝形聚合物Gn水溶液中620nm处的荧光衰减过程.由于尼罗红在水和 G0水溶液中的荧光发射很弱,实验中未能得到尼罗红在水和 G0水溶液中的荧光衰减曲线,尼罗红在Gn(n=1—3)水溶液中的荧光衰减曲线均可以用单指数方程很好地拟合,所得荧光寿命结果列于表1中.参考Bhattacharyya等人测得尼罗红在水溶液中的荧光寿命为650ps[18],本工作中测得的尼罗红在Gn水溶液中的寿命在4.2—4.8ns,是其在水溶液中的寿命的几倍,显然尼罗红在1—3代树枝形聚合物水溶液中所处微环境极性比水要弱得多.尼罗红在 G1和G2中的寿命相近,说明尼罗红在G1和G2水溶液中所处微环境极性相近.在 G3水溶液中,尼罗红的荧光寿命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增加,表明尼罗红在G3中处于更弱极性的微环境中,推测同样是由于G3构象的变化使尼罗红更好地被包裹在 G3内部的疏水孔腔内.时间分辨荧光光谱研究结果与稳态荧光光谱结果完全一致.我们曾经以尼罗红为探针研究了外围为羧基的Fréchet型芳醚树枝形聚合物的微环境[21],通过与之前研究结果比较,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本工作合成的外围以三缩四乙二醇单甲醚修饰的烷基芳醚骨架树枝形聚合物相比外围为羧基的Fréchet型芳醚树枝形聚合物对尼罗红分子具有更强的增溶作用,高代数化合物具有更弱的微环境极性,推测是由于连接单元中烷基链的引入增大了树枝形聚合物疏水部分的体积,从而大大提高了其包裹能力的结果.本工作以尼罗红分子作为荧光探针,研究了外围以三缩四乙二醇单甲醚修饰的烷基芳醚骨架两亲性树枝形聚合物Gn(n=0—3)对有机小分子尼罗红的增溶作用及其微环境极性随代数变化情况.尼罗红分子在树枝形聚合物Gn中的溶解度随代数增加而增大,高代数树枝形聚合物对有机分子具有更好的增溶效果.1—3代树枝形聚合物Gn的微环境极性明显低于水,G1和G2具有相似的微环境极性,而 G3由于构象的变化具有更加疏水的微环境.本工作对两亲性烷基芳醚树枝形聚合物作为微反应器的应用有重要的意义.【相关文献】[1] Aggarwal S L,Russo prehensive Polymer Science[M].2nd suppl.ed.Oxford U K:Pergamon Press,1996.71-132.[2] Grayson SM,Fréchet J M J.Convergent dendrons and dendrimers:from synthesis to applications[J].Chem.Rev.,2001,101:3819-3867.[3] Bosman A W,Janssen H M,Meijer EW.About dendrimers:Structure,physical p roperties,and applications[J].Chem.Rev.,1999,99:1665-1688.[4] Fr chet JM J.Dendrimers and other dendriticmacromolecules:From building blocks to functional assemblies in nanoscience andnanotechnology[J].J.Polym.Sci.Pol.Chem.,2003,41:3713-3725.[5] Gittins PJ,Tw yman L J.Dendrimers and sup ramolecularchemistry[J].Supramol.Chem.,2003,15:5-23.[6] Guillaudeu SJ,Fox M E,Haidar Y M,Dy E E,Szoka F C,Fr chet J M J.PEGylated dendrimers w ith co re functionality fo r biological app lications[J].Bioconjugate Chem.,2008,19:461-469.[7] Lu W T,Li G P,Luo Y J,Jin Y J.Preparation of Pt nanoparticles templated bypoly(amidoamine)dendrimers[J].Acta.Chim.Sinica.,2008,66:2258-2262.[8] Kaanumalle L S,Nithyanandhan J,Pattabiraman M,Jayaraman N,Ramamurthy V.Water-soluble dendrimers as photochemical reaction media:Chemical behavior of singlet and triplet radical pairs inside dendritic reaction cavities[J].J.Am.Chem.Soc.,2004,126:8999-9006.[9] Kaanumalle L S,Ramesh R,Maddipatla V S N M,Nithyanandhan J,JayaramanN,Ramamurthy V.Dendrimers as photochemical reaction media.Photochemical behavior of unimolecular and bimolecular reactions in watersolubledendrimers[J].Chem.,2005,70:5062-5069.[10] Haw ker C J,Wooley K L,Fr chet J M J.Unimolecular micelles and globular amphiphiles-dendritic macromolecules as novel recyclable solubilization agents[J].J.Chem.Soc.,Perkin Trans.1,1993:1287-1297.[11] Zheng SJ,Yuan Z,Zeng Y,Li Y Y,Li Y.Microenvironmentof dendrimersp robing by pyrene and anthracene as fluorescence probes[J].Acta.Phys-Chim.Sin.,2008,24:1785-1789.[12] Yuan Z,Zheng S J,Zeng Y,Chen J P,Han Y B,Li Y Y,Li Y.Photosensitized oxidation of alkenes w ith dend rimers asmicro reacto rs:controllable selectivity betw een energy and electron transfer pathw ay[J].New J.Chem.,2010,34:718-722.[13] Greenspan P,Mayer E P,Fow ler SD.Nile red——a selective fluorescent stain for intracellular lipid droplets[J].J.Cell.Biol.,1985,100:965-973.[14] Sackett D L,Wolff J.Nile red as a polarity-sensitive fluorescent-p robe of hydrophobic p rotein surfaces[J].Anal.Biochem.,1987,167:228-234.[15] Watkins D M,SayedSweet Y,Klimash JW,Turro N J,Tomalia D A.Dendrimers w ith hydrophobic cores and the formation of sup ramolecular dendrimer-surfactant assemblies[J].Langmuir,1997,13:3136-3141.[16] Morara A D,M cCarley R L.Encapsulation of neutral guests by tri(ethylene oxide)-pyrrole-terminated dend rimer hosts in water[J].Org.Lett.,2006,8:1999-2002.[17] Sarkar N,Das K,Nath D N,Bhattacharyya K.Tw isted charge-transfer p rocess of nile red in homogeneous solution and in faujasite zeolite[J].Langmuir,1994,10:326-329.[18] Datta A,M andal D,Pal S K,Bhattacharyya K.Intramolecular charge transfer p rocesses in confined system s.Nile red in reversemicelles[J].J.Phys.Chem.B,1997,101:10221-10225.[19] Hazra P,Chakrabarty D,Chakraborty A,Sarkar N.Intramolecular charge transfer and solvation dynamics of Nile Red in the nanocavity ofcyclodextrins[J].Chem.Phys.Lett.,2004,388:150-157.[20] Uppili S,Thomas K J,Crompton EM,Ramamurthy V.Probing zeoliteswith organic molecules:Supercages of X and Y zeolites are superpolar[J].Langmuir,2000,16:265-274. [21] Zheng S J,Zeng Y,Li M,Li Y Y,Li Y.Study of microenvironment of dendrimers w ith nile red as thefluorescence probe[J].Imaging Sci.Photochem.,2009,27:1-7.。
应用FRAP技术评价蛋白在聚丙烯酰胺-丙烯酸凝胶中的扩散行为

中采 用 丙烯 酰胺 和 丙烯 酸 等材 料 , 用水相 沉淀 的 方 法 , 运 制备 了 4种 不 同单体 配比 的聚 丙烯 酰胺一 丙烯 酸 ( ( P Am-oAc ) 聚物 水凝胶 . 用红 外分 析 方法 对 c— ) 共 运 P( Am-oAc 组 成 进 行 表 征 . 用 荧 光 漂 白 恢 复 法 ( R c— ) 使 F AP,f oecn e l rse c u
崔金磊 。周稳稳 邱玉琴 , , , 高云华
(. 1 中国科学 院 理化技术研究所 光化学转换和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 , 北京 1 0 9 010 2 .中国科 学院 研究生 院,北京 10 4 ) 0 0 9
摘
要 :药物 分子从 药物 载体 中的释 放 行 为 与载 体 的 结构 有 密切 关 系. 实验 本
胶原蛋白肽含药血清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

胶原蛋白肽含药血清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刘俊丽;宋淑军;司少艳;卢伟鹏;郭燕川【摘要】目的牛骨胶原蛋白肽(collagen peptides,CP)化合物能够显著增加股骨骨密度,并改善股骨的微结构,在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和治疗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它通过口服给药的形式吸收入肠.然而,此过程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以阐明牛骨CP化合物血清对成骨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影响.方法制备牛骨CP化合物大鼠血清,牛骨CP化合物处理的实验组和未经处理的对照组大鼠血清浓度为3%、6%、10%,加到无血清的DMEM溶液中,用MTT法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牛骨CP血清对MC3T3-E1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茜素红矿化染色检测牛骨CP血清对成骨细胞矿化,用Pro Plus 6图像软件定量分析茜素红染色的含量.结果 MTT结果表明,3%、6%及10%的CP化合物含药血清与对照组相比,能够显著促进MC3T3-E1细胞增殖(P<0.05).然后将3% CP化合物含药血清,对照组(control,CN)血清分别作用于MC3T3成骨细胞,培养3 d,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周期.结果表明,与3%CN 血清相比,3% CP血清组G1期比例显著减少,G2/S期比例显著增加(P<0.01),表明牛骨CP通过促进G2/S期的百分含量而促进细胞的增殖.矿化染色结果表明CP血清处理21 d后能显著促进成骨细胞的矿化(P<0.05).结论牛骨CP血清在成骨细胞增殖与分化中起重要作用,为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Objective Bovine collagen peptides (CP) compounds could significantly elevate femoral bone mineral density and improve femoral bone microstructure, thu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osteoporosis by oral administration and intestinal absorption.However,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this process remain unclear.Therefore, we undertook experiments to clarify the effects of bovine CP compounds inserum on the prolifer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osteoblast. Methods CP compounds in serum form were prepared, and rat serum containing bovine CP compounds (experimental groups) at the concentration of 3%, 6%, and 10% or control serum (control (CN) group) was added to DMEM without FBS.The effect of CP in serum on the proliferation and cell cycle of MC3T3 cells were examined by MTT and flow cytometry, respectively.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mineralization in osteoblasts using Alizarin red staining was measured by Image Software Pro Plus 6.0. Results We found that MTT values of MC3T3-E1 cells after treatment with bovine CP compounds at a concentration of 3%, 6% and 10% in serum were much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serum (P<0.05).MC3T3-E1 cells were harvested at 3 d after treatment with 3% CP serum DMEM without FBS or CN serum.Cell cycle distribution analysis of MC3T3-E1 cells was conducted by flow cytometry.3% CP compounds in serum led to increased cell cycle arrest in the G2/S phase at day 3 (P<0.01), and G1phase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compared with control serum.This suggested that CP compounds in serum might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osteoblast proliferation.Calcium deposit test showed that CP in serum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mineralization in osteoblasts at the 21st day (P <0.05).Conclusion Bovine CP compounds in serum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osteoblasts prolifer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which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osteoporosis.【期刊名称】《中国骨质疏松杂志》【年(卷),期】2018(024)006【总页数】5页(P750-754)【关键词】胶原蛋白肽含药血清;成骨细胞;增殖;分化;骨质疏松;动物实验【作者】刘俊丽;宋淑军;司少艳;卢伟鹏;郭燕川【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光化学转换与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0;解放军第306医院特种医学实验研究中心,北京100101;解放军第306医院特种医学实验研究中心,北京100101;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光化学转换与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0;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光化学转换与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32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其特征是骨形成不足、骨吸收过度而导致骨量减少及骨微结构的恶化,其后果增加了骨脆性和骨折易感性[1]。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简介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成立于1999年6月,是以原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研究所、低温技术实验中心为主体,联合化学研究所、物理研究所的相关部分整合而成。
全所现有专业技术人员237人,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人,研究员59人,副研究员41人,高级工程师32人。
理化技术研究所是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凝聚态物理、制冷及低温工程专业的博士和硕士学位及应用化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并设有化学博士后流动站。
现有在学博士生和硕士生260余人。
理化技术研究所是以物理、化学和工程技术为学科背景,以技术创新与发展为主的研究机构。
总体目标是根据国际科技发展的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中试实验和产业化的前期工作。
突出技术创新的战略性、关键性和集成性,加强与国内外同行的合作与交流,在努力承担国家重大任务的同时,加速中试工艺线或示范线建设,加强与行业、地方、企业的合作,探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模式和新思路,把理化技术研究所建设成为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的研究机构。
重点研究领域为光功能材料与器件、低温工程学新技术、绿色化学合成新技术、能源材料与新技术。
全所下设若干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和研究组。
中国感光学会、中国化学会光化学委员会、中国制冷学会低温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物理学会低温物理专业委员会挂靠在理化所。
负责出版的刊物有《感光科学与光化学》
高校基本信息学校名称: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高校代码:99999
所在省市:北京
学校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北一条2号
___:
学校传真: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氨基吡啶修饰碳纳米管的制备及其与辣根过氧化酶的相互作用

C iee c dm cecsB in 0 1 0P R C ia hns A a e yo i e, e'g1 09 , . hn ) fS n j i
Ab ta t src : Ca b x l .u cin l e mut r o yi f n t ai d c o z lwal d a b n o u e ( i l c ron an t b e MWCNT COOH) i ban d y _ s o t ie b
HAO n ’ Pig GAO nYa ’ Yu — n _ OU Z i e , h— ’ Z L I Yi W ANG o g L’ Zh n — i W ANG e So g Xu — n
( p r n oA p i hmir, c o lf c n eN r w s r o t h i l nvri, i n70 7, . h a at tf p l dC e s y Sh o o S i c, ot et n l e n a i syX 1 02 P R U e t a n 2 y a oao h tce ia o vrinadO teet nc t il Tcnc lntue f h s s n hmir, Ke b rtr o ooh m c l n es n polc o i Mae as eh i s tto P yi dC e s L y fP C o r r . aI i ca t y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07
减反增透超双疏耐磨涂层的制备和研究
1.5
杨巧文
教授
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
PCOM
201408
量子点敏化Li4Ti5O12纳米晶太阳能电池的研究
1.5
舒杰
副教授
宁波大学
PCOM
201409
半导体一维纳米结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效应研究
1.5
潘孝军
副教授
兰州大学
序号
课题名称
批准
经费
(万元)
PCOM
201413
耐高温气凝胶的合成与表征
1.5
王双青
副研究员
中科院化学研究所
PCOM
201414
多晶相金属氧化物的异相结的构建与光催化性能的研究
1.5
张静
副教授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PCOM
201415
智能材料电致变色吡咯基衍生物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1.5
白晓霞
博士后
西安交通大学
PCOM
201416
三联吡啶铂/苝四甲酰亚胺超分子检测G-四链体DNA
申请人
职称
依托单位
PCOM
201410
暴露高指数晶面二氧化钛的绿色可控合成及其光催化性能
1.5
陈其凤
讲师
济南大学
PCOM
201411
钙镁掺杂Garnet型锂离子固态电解质的合成及性能
1.5
杨晓峰
副教授
中北大学
PCOM
201412
基于层状铌酸盐的可见光光催化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
1.5
李英宣
副研究员
中科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
研究员
中科院化学研究所
PCOM
201404
光响应的自组装体系
1.5
李姝静
副教授
北京工商大学
PCOM
201405
卟啉功能化的无机半导体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在比色检测过氧化氢中的应用
1.5
刘青云
副教授
山东科技大学
PCOM
201406
分级二氧化钛纳米管线形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制备及性能
1.5
翟锦
教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5
欧植泽
副教授
西北工业大学
PCOM
201417
微乳液法制备氧化钼包覆高聚物纳米复合材料及其光催化性质研究
1.5
杜金花
讲师
内蒙古科技大学
PCOM
201418
有机/无机杂化膜的构筑及光电特性研究
1.5
王凤霞
助理
研究员
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PCOM
201419
掺杂型BiOBrxI1-x的调控制备、表面修饰及其增强的光催化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能研究
中国科学院
光化学转换与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
Key Laboratory of Photochemical Conversion and Optoelectronic Materials, TIPC, CAS
关于重点实验室2014年开放课题批准通知
经中科院“光化学转换与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评审,2014年批准以下20个开放课题获得实验室资助,项目起止时间2014.06-2015.06,特此通知。
序号
课题名称
批准
经费
(万元)
申请人
职称
依托单位
PCOM
201401
新型导电有机磁体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1.5
谢宇
教授
南昌航空大学
PCOM
201402
光可控的多吡啶铂(Ⅱ)配合物超分子组装体的设计合成及应用研究
1.5
邢令宝
讲师
山东理工大学
PCOM
201403
荧光氨基葡萄糖化合物的合成与性质
1.5
李意羡
助理
1.5
曹静
教授
淮北师范大学
PCOM
201420
植物木质部介观结构及其物质传输行为
1.5
王亚君
博士后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
总计
30
——
——
——
光化学转换与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
二零一四年六月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