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乡土地理论文

潮汕乡土地理论文
潮汕乡土地理论文

浅谈潮汕民居建筑

——忆童年中的四点金

作为一名潮汕人,我的童年就是在传统民居建筑四点金中度过的。潮汕民居以传统的三合院,四合院为基本布局,最基本形式有俗称“下山虎”和“四点金”。规模较小的城镇平民居住建筑有布局狭长的“竹竿厝”。大型民居以“四点金”为基础横向或纵向扩大规模,称“三厅串”,“八厅相向”,“四马拖车”,“白风朝阳”。其外部轮廓则保留十分规整的正方形或长方形。

而“四点金”是潮汕地区特有的民居建筑,格局类似和北京四合院。有前厅,两边有前房,中间有个空旷的天井。大厅是祭祖的地方,两边的“大房”是长辈居住的卧室,门厅两侧的“下房”是晚辈的居室,天井左右有回廊的南北厅,有的还有两件小房,作厨房或柴草房,又称“格仔”。“格仔”的设计可象征多子多福。“四点金”的建筑艺术:建筑构造方式是中轴线金字的房间压角。“四点金”因其四角上各有一间其形如“金”字的房间压角而得名。形体庄重。“四点金”的家主格局和“风水学”中“山坳环抱”的风水美格是同构的。方正对称的格局,这样的格局正符合中国传统建筑美学的审美要求,即对称方正之美。无论内或外,通常最单的体量或空间最吸引人,但是这些熟悉的基本形之外还有更多,更神奇的东西……或许我们见过这些形,而它们之所以具有极大的魔力,正因为它们的特殊. “四点金”真是传承了这种方形之美,简单之美也是特殊之美。

所以,就是在这样具有潮汕民居特色代表中,我度过了我愉快的童年,记得四点金老家是在我有记忆以来的第二个家,住了有六年的时间。那会搬进去时,刚好是我升上小学一年级。但是那会这样的一座四点金已经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不同,不再像传统那样住着同一家人。天井中间已经被筑了一道小墙壁,大概一米一二高的样子,把四点金分成了两半;而大厅也被隔成两半。就这样,一座四点金为四户人家所有,分别是:北回廊的北厅和北“大房”,加上大厅的一半为我邻居所住,南“大房”和大厅的另一半为我家所住,南回廊的南厅为第三人家的女儿卧室,门厅两侧的小房则为第四户邻居所有。

那时候,虽然房子小了点,但是大家左邻右舍,出入见面都热情打招呼,平时有点啥都分着一起吃,感情好的跟一家人似的。而天井就成为我们的茶余饭后的休闲场所,首先是我们四个小孩子的小天堂,做游戏,玩泥巴,体育运动各种活动不在话下;然后就是邻居佘伯伯的花草世界,各种好看的稀奇的名贵的赏心悦目的花花草草都为我们这个万能的小天井增添一份雅致气息;当然它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功能是我们这边当地祭神之举“拜老爷”的天然场所,尤其是八月十五之际,几家人围在一起“拜老爷”、赏月、泡功夫茶、聊天……其乐融融。后来政府为了发展经济,将我们那片土地开发建商品房,现在我们都住上了漂亮的商品房,可惜却再也没有那时的乐趣了。

说到四点金,必须想到与其息息相关的“四马拖车”。“四马拖车”的格局就像一驾由四匹马拉着的车子,也称“三落二火巷一后包”,

是“四点金”的复杂化。在潮汕当地居民不直接称其“四马拖车”。因为这些房子一般规模都非常的大,故我们本地多称其为“大厝”。厝在潮汕方言中的意思是指房子,“大厝”则指的是大房子。因为“四马拖车”的规模十分大,只有旧时的权贵显达才能住得起和建得起这样的大房子,一般的普通家庭建不起也不需要如此之大的房子居住。所以,现在存留下来的“四马拖车”数量十分之少。在现在的惠安县城古民居中就还保存着一定数量的“四马拖车”。潮汕民居一向都是十分注重装饰艺术的,“四马拖车”这样的“大厝”更是甚者。古有“京华帝王府,潮汕百姓家”的说法。在民居内部,山墙的脊端,有金,木,水,火,土五行不同造型。有造型优美的五星脊饰,有富丽堂皇的嵌瓷,精雕细刻的金漆木雕。那永不退色的嵌瓷与金碧辉煌的木雕艺术品包括了花草,鸟兽,虫鱼,还有人物,在建筑物的一些木质结构上技艺精湛的匠师还镂刻了各种形象,使整座建筑富有艺术气息,古香古色如皇宫建筑。嵌瓷——潮汕著名手工艺,也称“烧片”。清末,瓷器生产作坊与工匠紧密配合,专门烧制各种色彩的低温瓷器作为专用材料,无论是工艺品还是建筑装饰,大大地丰富了嵌瓷的色彩,构图。在庙宇,祠堂,屋脊正面的嵌瓷,多以双龙戏珠,双凤朝牡丹等题材进行艺术创作。线条粗犷有力,构图气势雄伟,色彩晶莹绚丽,以大动态大效果取胜。而装饰脊头,屋角头的嵌瓷,多是以文武加冠等立体人物。嵌瓷色彩斑斓,以绘画和雕塑等造型艺术为基础,艺术风格写实,形象生动,是一中不可多得的文化艺术瑰宝。体现了

勤劳善良的潮汕人民的智慧与艺术修养。更加提高了潮汕建筑的艺术审美性。

除了上面说到的两种潮汕民居建筑,在我的人生中接触到的潮汕建筑,还有祠堂建筑,祠堂建筑也算得上是潮汕本地别具特色的建筑了。潮汕人建造祠堂,历史十分悠久。“州(潮州)之有祠堂,自昌黎韩公始也。公刺潮凡八月,就有袁州之除,德泽在人,久而不磨,于是邦人祠之。”。早在唐宋时期潮汕就有了祠堂的出现,当时的祠堂是为了颂念韩文公在潮州的政绩,而建立祠堂来祭祀。至明朝中期,政府才准许平民修建祠堂,民间建祠之风开始兴盛,出现了“聚族而居,族必有祠”的现象。潮汕人历来重视祠堂的建设,在潮汕人的观念中“怀抱祖德”、“慎终追远”、“饮水思源”的孝思表现使得潮汕人在建造祠堂过程中非常看重其装饰的庄重与辉煌。潮汕祠堂的基本结构,有两厅夹一庭的两进式和三厅两庭的三进式两种。我的宗祠佘厝祠堂就是采用了两厅夹一庭的结构。潮汕建筑系统地运用了潮州金漆木雕,石雕,嵌瓷这三大潮汕建筑手工艺,装饰豪华,富丽堂皇,雄伟壮观,具有一定的艺术欣赏价值。其中,潮汕祠堂还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一般的祠堂修建都有修建碑记,人们可以从中了解该祠堂宗祖源流及世系辈序,这对研究该族历史有很大的帮助。

上了潮汕乡土地理后,我确确实实感受到潮汕建筑文化的可贵。其设计以及装饰囊括了建筑美学,艺术美学,人文与历史以及艺术审

美等各方面的综合,是中国乃至世界上不可多得的建筑艺术瑰宝。在此,我真的为自己的家乡感到深深的骄傲自豪之感。

关于龙岩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调查报告

关于龙岩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调查报告 摘要:长汀县位于闽、粤、赣三省的边陲要冲,是福建的边远山区,有“客家首府”之称。长汀同时也是福建新石器文化发祥地之一。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著名的革命老区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汀县与湖南凤凰一起被国际友人路易·艾黎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山城之一”,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于一体。本文拟从地理位置入手,结合人文环境的考察,探究长汀的经济发展条件,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地理位置潜在优势经济发展

目录 1.长汀的地理环境简介 (1) 1.1地理位置简介 (1) 1.2历史人文简介 (1) 1.2.1、风味小吃 (1) 1.2.2、丰富的民俗 (2) 2.长汀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2) 3.发展长汀经济的个人想法与建议 (2) 1.1.筑巢引凤:进一步发展壮大优势产业 (2) 1.2.发展优势农业,以点带面,全面发展 (3) 1.3.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齐头并进,走科学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3) 1.4.利用自然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 (3) 结束语 (3) 参考文献 (4)

关于龙岩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调查报告 1.长汀的地理环境简介 1.1地理位置简介 长汀是福建省龙岩市市辖县,位于福建省西部,汀江上游,武夷山脉南段,闽赣边界。东距省会福州532公里。介于东经115°58′—116°43′,北纬25°11′~26°51′之间。东临连城县、上杭县,西南与武平县接壤,北接宁化县,东北和清流县相邻,西和西北同江西省瑞金市、石城县交界。东西最大横距60公里,南北最大纵距86公里,总面积3099平方公里,其中2006年城市建成区面积已达13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已达17万人。长汀县政府驻汀州镇,位于县境北部,距龙岩市130公里,距江西瑞金市40公里。现辖汀州镇、大同镇、古城镇、童坊镇、新桥镇、馆前镇、河田镇、南山镇、濯田镇、四都镇、涂坊乡、庵杰乡、策武乡、宣成乡、羊牯乡、三洲乡、红山乡、铁长乡等10个镇8个乡。2006年总人口50万人,居民绝大多数为汉族(客家人),也有少数 族。境内地势东、西、北三面高,中、南部低。海拔238—1459米。汀江支流主要有濯田河、刘源河、南山河、涂坊河、刘坊河、铁长河、郑坊河、七里河。闽江水系有童坊河、陈连河。赣江水系有古城河。地貌结构基本特征为“八山一水一分田”。属中亚热带季风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8.3℃,年平均降水量1685.6毫米。长汀县现属龙岩市,全县人口48.8万,设11镇7乡299个行政村(居)委会,拥有30余万亩耕地。汀州镇为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长汀区位优势明显,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赣龙铁路与龙长高速公路和319国道在长汀过境,连接江西、广东两省。 1.2历史人文简介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长汀有着许多具有珍贵史料价值和纪念意义的历史文物古迹,比如说有保存完好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唐代的古城墙、古城楼,宋代汀州试院、汀州文庙、天后宫,唐代双柏树、古井奇观——“双阴塔”,还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苏旧址、福音医院、辛耕别墅、瞿秋白纪念碑以及新建成的杨成武将军广场等。其中不乏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气息和红色印记的古迹。各类传统建筑保存质量都较好,形成了“三山一水一轴”的古城格局。三山为北山、塔山、乌石山等汀州名胜景区;一水为汀江,形成江滨绿带;一轴为卧龙山金沙寺—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旧址—三元阁古城楼—宝珠门古城楼的城市历史发展轴。以此轴为中心,周围为名城重点保护区。把南大街辟为旅游文化步行街,其建筑、街容尽量保持原貌。设计出具有传统特色的民居“样板房”,把一些民居危房改造成青瓦屋面,层高统一,使居民既能改善生活条件,又不破坏名城建筑风貌。同时转移一部分居民人口,将卧龙山北辟为新城区。开辟四条旅游线路,把所有文物古迹、风景名胜联为一体。 长汀的传统文化由于中原文化的播衍输入,历代外来文化的渗透以及与本土文化的交融,形成了长汀客家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 1.2.1、风味小吃 长汀客家菜之所以会成为福建省久负盛名的菜系而受到各地人们的喜爱,享誉海内外,主要在于长汀客家菜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长汀特色)。长汀客家菜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散发着浓郁的山野气息,具有鲜明的乡村特色如芋子饺、芋子包、蒸满圆、苦斋汤、炒马齿苋、鸭爪草、鸡爪草、炒马兰草、、罗汉豆、炒苦瓜、酿青椒等。二是具有多汤、清淡的特点。长汀人宴客,一桌菜中汤占了五六道。长汀菜肴汤多,还讲究清淡,忌浓烈咸辣,像猪肚汤、鸭母汤、排骨汤等都以清淡见长,这与长汀人喜欢淡消火的饮食习俗有关。三是具有滋补的特点如苦斋豆腐汤,消暑、解气;香藤根炖排骨,吃了健胃、清脾、化气;百合蒸猪

初二地理调查报告

初二地理调查报告 篇一:初二(11)地理调查报告 地理调查报告——容桂乡土地理调查报告 容桂中学初二11班陈丹红小组指导老师:何梅艳 小组成员和分工: 资料收集:陆泳仪、谭斯恩、余舒婷、梁杏淋图文编辑:陈泳诗、陈丹红、汪雨思数据统计:薛慧卉 引言 “树生桥”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容桂街道办的容里居委,是由3榕树的气根跨容里鹏涌而过形成的一座奇特小桥,因此树生桥又称鹏涌桥。它形成于明代隆庆至万历年间,是远近闻名的一道胜景。整座桥宽2米左右,长则6米有余。 容桂树生桥鹏水壮龙邀明月,绿榕生树揽古桥。树生桥是由于 人工和天然造成的一座奇特的桥。是值得保护的一个奇迹。 容桂树生桥公园前有一座大牌坊,上面工工整整地刻着一副对联,上联是:鹏水壮龙邀明月,下联是:绿榕生树揽古桥。公园里立着三株巨大的古榕树,每棵都像巨大的柱子般粗,最小的也要两个人才能合抱,叶子向各方展开,好似一把巨大的绿绒伞,叶子呈小椭圆形,叶色苍翠欲滴,郁郁葱葱,树上还缠绕着各种寄生植物。向桥的底部望去,只见

有三根粗壮的气根,其中一条弯弯曲曲地伸向对岸,好似一个演员伸展着身体在跳舞似的,非常有趣。榕树形成的桥骨最粗的直径有30厘米,像大蟒蛇一样。树根像长蛇一样盘旋在石板上。树的东南面还有一口“无叶井”,这井又窄又深,清澈明亮,据说树上的树叶飘落在井里,不一会儿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以前树生桥的坏境较差,但近年得到较大的改善。是容桂的旅游景点之一,为了解树生桥的“蜕变”,我们展开调查...... (一)实地调查 调查表:我们还问过附近的居民 地点:树生桥目标:附近的居民 (二)图分析 从表来看,满意和肯定的人数较多,证明树生桥的改善是有效的。 我们也问过附近的居民,他们说有些人要倒垃圾,但不想去那么远,就顺手把垃圾倒到河里。一些工厂也贪方便,直接把脏水倒到河里。这种行为真是十分可耻!! 篇二:中学地理调查报告 xxxx中学地理课程“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施效果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XX年3月15日

乡土地理研究结题报告

《乡土地理调查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解,看似容易,却没有挖掘其深层次的内涵。于是,在做练习题时反复出错,但却找不到真正的错误原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是整个小学阶段数学学习的因,然后就通过大量的做练习,强化概念的形成,一基础。然而,在推进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新形势旦遇到更难的实际应用题 一、课题的产生 ㈠课题产生的背景 1、国际竞争的挑战 当今世界,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类正在审视自己以往所走过的历程。总结过去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和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而高速发展经济所带来的严重教训,努力探索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互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这些都给地理科学以及地理课程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目前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定位系统、地理观测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数字地球概念的建立,也都为地理课程注入了活力。据专家统计,中国近500年落后于西方,地理学理论上的落后是一个原因,有鉴于此,中国的重新腾飞,地理学必须有一个重大的发展。 2、时代发展的需要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课程设置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对于地理学科来说必须变革“学科中心”,“知识本位”下的地方志式地理课程,努力创设一种以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作为学习载体的地理课程,培养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于中学地理教育的使命。 3、教育改革的需要 乡土地理课程的开发和教学,符合地理课程标准的理念要求,它弥补国家课程开发和教学的不足。正是对国家课程开发和教学所遇到的挑战做出了实用主义的回应。通过对乡土地理知识的学习,能使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亲身感受到家乡伴随自己成长而发生的变化,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以及树立改造家乡,建设家乡的崇高志向和可持续观念,能促进课本

潮州凤凰单枞功夫茶介绍及冲泡程序展示英文

The Performance of Chao zhou Kun Fu Tea with art and skill Chinese chao zhou Kung Fu Tea is known as the “living fossil” with long history. There is a saying: “ The best dishes is in the south east, and yet the special dishes with art and skill are tea and soup.” Today we choose Phoenix Single Stem Oolong tea, a semi-fermented tea belongs to mountain Oolong tea made in chao zhou , Guangdong province. Since Song Dynasty it has had more than 700 -year history. It is called a pearl of Oolong tea. Chao zhou Kung Fu Tea- brewing includes ten procedures. The background music we used today are Chinese classical music: Plum Blossom Melody, Romance of Water Introduce the tea set 1, Tea boat (A tea boat or tray (hollow tray with a container inside which can contain all the water that will be spilled during the process) 2, A tea pitcher/ A fair cup (to ensure the consistency of the flavor of the tea) 3, tea pot 4,Tasting cup 5,tea wares(A wooden tea spoon to measure the amount of tea leaves required, called a cha chi (茶匙)、A tweezer, called a tong (挾) .(used to pick/grasp cups out of hot water)、

基于乡土的地理课程资源开发案例

基于乡土的地理课程资源开发案例 贵州顶效开发区中学李和勇 摘要:本文在深入研究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基础上,立足乡土,通过乡土化案例,开发既符合新地理课程标准、又符合学生、学校实际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让乡土融进课堂,让课堂变成开放的课堂,教材变成开放的教材。 课程资源,指有利于课程目标实现的所有因素与条件总和。地理分校内和校外两大类:校内主要有教师编写的校本教材、讲义、导学案、课件、地理实验室、多媒体网络教室、图书室等;校外指学校附近、学生家乡可进行地理课外教学活动的场所,有旅游景区、自然保护区、博物馆、主题(地质、湿地、森林)公园、工厂、地质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现代农业基地等。新地理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尤当重视乡土地理课程(校本课程)建设,充分发挥当地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优势。 一、基于乡土的地理课程资源观 早在《奏定中小学堂章程》的“地理要义”中写道:“尤当先讲与乡土有关之地理,以养成其爱乡土之心,先自学校附近指示其方向子午、步数多少、道里远近,次及于附近之先贤祠墓、近处山水,间亦带领小学生寻访古迹为之解说,俾其因故事而记地理……”。 德国著名地理学家阿尔夫雷德·赫特纳在他的代表作《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一书中,强调“地理课程应该从乡土志开始”。我国近代地理学奠基人竺可桢,1929年在他所发表的《地理教学法》中指出:“凡教学地理,必须自己知至未知,自儿童日常所惯于见闻之物,而推至于未睹未闻,自个人所受环境之影响,而推广及于社会全体,是故教学地理,开始必自本土地理着手。” 新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第一、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第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第三、改变地理学习方式。第四、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乡土地理调查活动既能很好地体现现代地理课程的理念,又能使地理课堂真正精彩。 《贵州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的指导思想:普通高中地理课程实施要着眼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两个转变;课程实施建议:地理教师要在深入专研教材的基础上,多角度、多途径地开发地理课程资源,要改变把地理教材作为唯一的地理课程资源的观念,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必修Ⅰ ⅠP77活动-实践调查你的家乡是否存在生态环境问题,必修ⅠP90活动-探究举例说明你所在地区的聚落分布特点,必修ⅡP3活动-思考你认为有哪些因素影响你们家乡的人口增长?必修ⅡP69活动-探究以家乡一个工厂为例,分析其发展优势、限制性因素和改进措施,必修ⅢP49活动-探究说一说,你的家乡有哪些重要的工业部门?选修ⅢP23活动-探究调查学校所在地区的旅游资源,对当地旅游资源提出开发与保护建议等。 二、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案例有利构建“三生”课堂(借鉴余庆县凉水中学“631”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一)生成课堂

荆州地区自然地理环境调查报告

荆州地区自然地理环境调查报告 一、地理位置 荆州市位于东经111°150—114°050,北纬29°260—31°370。地处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腹地,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全市,全长483公里。荆州东连武汉、西接宜昌、南望湖南常德,北毗荆门、襄樊。平原湖区占78.7%,丘陵低山区占21.1%。荆州位于杨子准地台中部,属新华夏系第沉降带晚近期构造带,处于中国地势第三级阶梯的西部边缘,是江汉平原的主体。全市地势略呈西高东低,由低山丘陵向岗地、平原逐渐过渡。全市海拔250米以上的低山493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54%;海拔40~250米的丘陵岗地2147.66平方公里,占15.27%;海拔25~40米的平原面积11421.34平方公里,占81.19%。山丘分布于西部松滋市的庆贺寺、刘家场及西北部荆州区八岭山,地势最高点为松滋市的大岭山,海拔815.1米。岗地分布于荆州区的川店、马山、纪南和公安县的孟溪、郑公以及石首市的团山、高基庙一带。东部地势低洼,最低点在洪湖市新滩乡沙套湖,海拔仅18米。 二、社会经济状况 荆州市,地处中西部大开发的前沿阵地,区位优势独特。为全国“四大增长极”十字轴线的交叉区域,距北京、香港、上海、重庆均为1000公里左右。荆州市是国家重要的农业综合商品生产基地和轻纺、化工基地。目前,荆州工业特色鲜明,形成了机械、轻工、燃化、纺织、电子等五大门类,涌现出沙隆达、天发、车桥、凯乐、洪城、神电等一批重点骨干企业,井有7家公司实现上市融资。全市农业产值约占湖北省的13%,粮食、棉花、油料、水产品总产量均居湖北省第一位,建成了天荣、银欣、吉象等6家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荆州开放开发势头良好,全市现有三资企业474家,先后成功引进了荷兰飞利浦、美国德尔福、法国法雷发、德国美洁时等一批大型跨国公司落户荆州;荆州商贸流通繁荣,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居湖北省第二位。国家级商品市场蓝星商贸城是湖北省最大的建筑装饰材料批发市场,洪城商港是湖北省重要的工业品市场,连锁经营、物流配送、量贩店、电子商务等新型生态不断涌现,荆州已成为湖北江汉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的重要商品流通中心。同时,荆州科技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全市高新技术涉及精细化工、电子、新材料等领域,拥有除武汉市以外全省最丰富的教育资源,建有高校9所,在校硕士研究生、本专科生达10万余人,为荆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62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6%,增幅创建市以来最好水平。 三、气候特征 荆州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能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全市太阳年辐射总量为 104—110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时数 1800一2000小时,年平均气温15.9—16.6℃,≥10℃年积温 5000-5350℃,年无霜期242—263天,多数年份降雨量在1100—1300毫米之间。有足够的气候资源供农作物生长。4-1 0月份降水量占全年80%,太阳辐射量占全年75%,≥10℃的积温为全年80%,水热同步与农业生产季一致的气候条件,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发育。 四、地形地貌特征 荆州市以平原地区为主体,海拔20—50米,相对高度在20米以下。丘陵主要分布于松滋市的老城、王家桥、斯家场和荆州区的川店、八岭、石首市桃花山

地理实践活动报告

地理实践活动报告 地理研究报告篇一:乡土地理调查报告——乡土地理调查报告 学校:杏坛中学 班级:初二班 指导老师:廖淑清老师 组长:苏志聪 成员:苏佳乐,苏志聪,何冠卓,胡海刚,曾志成,粱俊贤, 陈志康,黄智鹏,粱兆基 一、调查目的 更好地了解家乡经济情况,希望能用在学校里学的知识为未来家乡的建设出一分力.希望能通过这次调查能有更多的人更好的认识这真实的杏坛.希望人民以后能实施一些更好的措施来营造一个更好的环境给我们. 二、调查方式 实地调查上网查资料 三、成员分工: 前线工作者:苏佳乐,苏志聪,何冠卓,胡海刚,曾志成,幕后工作者:粱俊贤,陈志康,黄智鹏,粱兆基 四、调查时间安排 五、调查报告

、杏坛的概况 杏坛镇位于顺德区西南,西江之滨,距广州区约50公里,香港80海里,澳门108公里。境内为冲积平原,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 达,水陆交通非常顺畅,杏坛镇距顺德港客运码头15公里,距货运码头17公里,客货运码头分别有快速喷射式客轮和集装箱货船直达香港。邻近杏坛-7公里的勒流海关办事处为集装箱进出口业务提供方便。镇区内公路四通八达,顺番公路横贯东西,百安公路纵穿南北,直通澳门、香港、佛山、广州等地。新涌大桥、百丈大桥和七滘大桥的相继开通,使杏坛一改“孤岛”的历史,由古老的水乡变成水陆交通畅旺是广东省的工业卫星镇之一。 杏坛镇向来重视经济发展,坚持以工业立区,科技兴镇的宗旨,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塑料包装、纺织制衣、五金家电、饲料及食品加工等五大区域性支柱产业,初步显示出产业聚集效应的优势,其中科技含量较高、规模较大的工业企业有德冠包装公司、康宝电器、威和电器、东方罐头、昌宝电缆、金丰漂染、粤星饲料、恒业化工、华丽宝公司和盈通公司等企业,在我区乃至全国均有较高的知名度。 、杏坛近年经济发展的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杏坛镇委、镇政府带领全镇人民,认真

长沙乡土地理选修小论文

长沙乡土地理 之——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长沙城市精神 长沙,又称“星城”。中国湖南省的省会,地处湖南东部偏北。长沙有文字可考的历史3000多年,因屈原和贾谊的影响而被称为“屈贾之乡”。长沙又称“楚汉名城”,马王堆汉墓和走马楼简牍等重要文物的出土反映其深厚的楚文化以及湖湘文化底蕴,位于岳麓山下的岳麓书院为湖南文化教育的象征。 长沙是毛泽东学习、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有刘少奇、胡耀邦、朱镕基的旧居,被誉为“革命的摇篮、伟人的故里”。而活力四射的酒吧、歌厅文化以及声名鹊起的电视湘军,更让长沙成为了“娱乐之城”的代名词。 城市精神是城市理念的核心。一个城市的精神是这个城市在其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积淀而成的。长沙是历史文化名城,是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千百年来,长沙人民在湖湘文化的熏陶和革命精神的鼓舞下,养成了一种以天下为己任,追求真理、刻苦学习、雷厉风行、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文化心理。 长沙,山水洲城,钟灵毓秀;长沙精神,“心忧天下,敢为人先”。既然是“敢为人先”,必然要解放思想,敢闯敢试,开拓创新,如若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不思进取,何先之有? “心忧天下”说的世界观问题,体现了从屈原、贾谊到杜甫、柳宗元,一直到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历代先贤英烈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观、生死观,左宗棠曾说过“身无半亩,心忧天下”,毛泽东也说过“身无分文,心忧天下”的话。至于“敢为人先”,

则是方法论的问题,古城长沙,在建设现代文明的历程中,仍要“敢为人先”,把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敢争天下第一,敢于担当天下大任。 1995年时任省人大副主任的董志文选用语“心忧天下、敢为人先”,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心忧天下、敢为人先”不正是最合适的“长沙精神”概括表述么?“心忧天下”:突出表现的是长沙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忧患精神,左宗棠在家治学、毛泽东在长沙求学时,都曾以此自勉。用今天的语言来解读,就是天下意识、大局意识;“敢为人先”:突出表现的是长沙人积极进取、不怕鬼、不信邪、霸得蛮的大无畏精神。正因为如此,近代戊戌维新、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革命,长沙人均能开风气之先。用今天的话来解读,就是改革创新、开拓进取。这两句话精炼简洁,朗朗上口,铿锵有力,非常典型又十分恰当和准确地概括表述了“长沙精神”。 于是,“心忧天下、敢为人先”作为城市精神选用语在社会各届和广大市民中获得了广泛的认同。这两句话概括性很强,概括表述了长沙人的主要精神品格。这种精神品格,千百年来,一直在长沙人中代代相传,塑造着长沙人的社会形象。今天,发扬光大这种精神品格,将重塑长沙人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社会形象,并引导和激励全市人民热爱长沙、建设长沙,为长沙的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奋斗。最终,“心忧天下、敢为人先”被广大市民选定为“长沙精神”。“长沙精神”一经推出,立刻为全体市民所接受和传颂。 让我记忆深刻的一件事是,2002年10月22日,他陪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记者采访“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采访过程中忽然谈到“长沙精神”,袁隆平说:“我是江西人,上世纪50年代来到长沙,我那儿子却从来就说他是长沙人。尤其是一说起‘心忧天下,敢为

岭南文化之潮州功夫茶

2011-2012年第二学期《岭南文化与<岭南文库>选读》科目 考查卷 专业:历史学班级:历史09-1 任课教师:XXX 姓名:XXX 学号:0XX 成绩: 岭南文化之潮州工夫茶 潮州功夫茶,是指流传于潮汕一带的饮茶习惯,既是一种茶艺,也是一种民俗。在潮汕城乡,饭后空闲、工作之余,人们围坐在一起,细细品味工夫茶,话家常,交朋友。对客人示敬,气氛融洽亲切。茶的品饮,不仅是解渴的生理需要,也是满足人体健康、健美的需求;还是一种显示高雅修养的艺术活动。泡茶要掌握“茶美、水好、器宜、艺精”的要旨,壶添品饮情趣,茗增壶饮价值,好似红花绿叶,相映生辉。用茶、取水、掌火、茶具、冲泡程式是冲泡潮州工夫茶的技艺环节,是一环扣一环的。 潮州功夫茶,已成为当前研究潮汕文化的重要内容。饮功夫茶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交际礼尚,因而产生了许多礼俗。潮汕人爱喝茶这其中便有着潮汕人的好客心理。早在明朝中期,饮茶之风就已经遍及潮汕地区,从城市到农村,从有钱人家到普通家庭,几乎家家都摆设有一套功夫茶具。无论家居自饮、客来礼敬、拜祖祭神或是婚丧嫁娶,处处可以看见茶的踪迹。喝功夫茶是潮汕人的风俗,以茶待客,更是潮汕人的优良传统之一,暗合了功夫茶道“和、敬、精、乐”的文化精髓。“寒夜客来茶当酒”,对来客敬茶以示礼仪,共诉相聚的喜悦,是茶道的基础,也是好客心理的一种体现。 功夫茶顾名思义,一是花时间,二是讲究本领。所谓的功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功夫茶在全国可谓最精致、最考究、最著名的茶道,是茶文化的高峰。功夫茶很讲究选茶、用水、茶具、冲法和品味。茶叶要形、味、色俱佳;烹茶用水要求洁净、甘醇,以山泉为上,江水为中.井水为下;盛茶器皿以江苏宜兴的朱砂泥制品为佳;瓷杯要选用细白透亮的精美小杯;泡茶讲究“高冲低洒、刮沫淋盖、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的手艺;品茶讲究色、香、味外,还讲究“喉底韵味”。而饮茶程式、礼仪更是繁复。比如茶冲出来后,一般是冲茶者自己不先喝,请客人或在座的其他人喝,且一般是顺手势先拿旁边的一盅,最后的人才拿中间一盅,还有如果喝茶的过程,来了尊贵的客人,就得

地理环境调查报告

地理环境调查报告 12级地信二班调查目的:为了了解新邵县的卫生情况 调查对象:城镇居民、相关部门 调查方式:上网查阅、采访相关工作人员 调查时间:3月23日 调查结果:新邵县位于雪峰山脉东侧,邵阳盆地和新(化)涟(源)盆地之间。南部资水酿溪河汇合处,是新邵县城所在地。东北靠涟源市,东南临邵东县,南抵邵阳市、邵阳县,西接隆回县,北连新化县、冷水江市。境内寸石镇花桥村为湖南省地理中心。全县总人口73.9万人,有汉、回、苗、满、土家、侗、布依、壮、白、水、维吾尔、傈僳、彝、瑶、藏、黎、布朗、傣、高山等19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占99%。 新邵县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均气温17℃,年均降雨量16 32mm,年日照1299小时,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适合多种动植物生长繁育。境内地形为典型的南方低矮丘陵,地势较为平坦,森林覆盖率为43.8%。 全县总面积176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2.18万亩,其中水田3 1.56万亩;“岳平云顶”、“白云樵隐”、“石门献翠”等风光早被列入宝庆十二景;新邵地貌类型多样,平、岗、丘、山兼具,山地占46.97%,丘陵占22.47%,岗地占12%,平原占14.77%,水面占22. 4%。平岩山、金龙山、朗概山和龙山等系列山脉由西向东、横亘中部,地势中部南高北低。新邵县主要山脉有天龙山、天形山、板子山、郎

概山、龙山,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131座,最高的是龙山主峰岳平顶,海拔1513.5米,最低的淘金桥,海拔176米。 新邵县境内大小河流69条,分属资水与湘江两大水系,资江自南向北纵贯全境。其中资水干流1条,1级支流18条,2级支流29条,3级支流17条,4级支流4条。水能资源多年平均理论蕴藏量达17.08万kw,可开发理达11.45万kw。资水在县境内流程达成54公里,落差23米,坡降0.43‰,流经新邵县的多年平均径流总量达1 21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383.6立方米/秒。生产生活用水中富,水电开发潜力大。 新邵地处湖南省第二个成矿富集带,地表地下矿藏资源点多面方储量大,共有矿区(点)113处,其中大中型矿床5处,小型矿床21处,矿点34处,矿化点53处。已探明储量的矿种50余个,以有色贵重金属矿为主,是全省著名的“有色金属之乡”和“金点产金县”。主要矿藏储量为:锑11.12万吨、金10.08吨、银236.9万吨、煤2 947.61万吨。属大型矿床的有龙山金锑矿、扶竹桥砂金矿、白云铺铅锌矿及维尼龙矿、严塘石灰石矿、龙溪铺花岗石用大理石矿。 新邵县在邵阳市归先消灭荒山,是全省首批绿化达标县,全县现在林业用地面积135.92万亩,占地总面积的50.6%,其中有林地1 19.73万亩,活立木蓄积量达81.8万立方米,尤以楠竹资源最具特色,全县楠竹面积压达25.62万亩,蓄积理为2007万根,是全省楠竹开发基地县。

乡土地理小论文

乡土地理小论文 惠南实验中学 801班骆妙榕 试论地理美当我们徜佯在地理大观园的时候,无不为其美丽所折服! “对人类威胁较大的气体,世界每年的排放量达6亿多吨……;估计到下个世纪中叶, 地球表面有三分之一的土地面临着沙漠化的危险,每年有6万平 方公里的土地沙漠化,威胁着60多个国家……”看见这一组组 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朋友,你有何感想? 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 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不是吗?从2300 万年前到1800万年前森林古猿的出现到现在人类高度发达的文明时代,人类从未停止过向大自然索取,大自然也是“有求必应”,这更滋长了人类的贪欲。 他们在地球上大肆砍伐树木,建立化工厂,排污排废……。于是, 曾经山青水秀,一片蔚蓝的地球母亲望去已是满目疮痍,污烟瘴气。 这怎不叫人寒心呢? 至此,人类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依然我行我素,以环 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来换取经济的发展,举一个最近的例子: 坐落在村庄的溪流,在50年代初本是清澈见底,鱼虾成群的河 流,处处可见嬉水的孩童和淘米洗菜的妇女,但是近年,由于村庄 开展城镇化,“重城镇轻农村”思想观念的影响和城乡二元体 制的制约,也带来了土地粗放利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 农村公共服务不足等负面影响。还有任意地排放废水废渣,致 使溪流水质变坏,鱼虾绝迹。望着溪面上漂浮着黑色的泡沫和 死鸡,死鸭,还有谁敢下河游泳,用河水洗衣作饭呢?河两岸 的农民因用了污染的水灌溉庄稼,使庄稼减产……。农民曾多 次要求县里主管部门解决污染问题,不知什么原因,一直拖了 下来。 溪流中的泡沫及牲畜尸体,不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吗?溪中绝迹的鱼虾何日再归来? 当然环境问题还不只这些,无一不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无知而自掘坟墓。的确,环境问题无时不刻地困绕着整个世界。然而,这一出出悲剧又是谁一手导演的呢?是人类。当灾难再度落到了人类自己身上,到了大自然对人类无休止报复时,人类终于觉醒了,明白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人类如果想征服自然,就必须尊重自然。对于改造自然理应慎之又慎,又要大刀阔斧,勇于实践和改良,才能控制自然,使自身利益与自然协调发展。 面对我国严峻的环境问题,我们绝不能重蹈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这是十分不明智的选择,其治理的代价很高。我们既要加速发展, 摆脱环境问题对我国经济的制约,又要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 方针来保护环境。 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倡导同学们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也 建议叔叔阿姨们加入到我们的队伍中来,为保护环境,造福后代贡 献自己的力量。因为: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席勒说过:“若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惟一的途径是先使人成为审美的人”。地理的审美能赋予我们对地理更多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通过地理审美能陶冶我们的情操,并用地理美去创造和谐而美丽的世界。

【潮汕功夫茶的茶道形式】潮汕的功夫茶作文

【潮汕功夫茶的茶道形式】潮汕的功夫茶作文 潮汕功夫茶,是融精神、礼仪、沏泡技艺、巡茶艺术、评品质 量为一体的完整茶道形式。下面是精心为你的潮汕功夫茶的茶道形式,一起来看看。 潮汕功夫茶一般主客共限四人,这与明清茶人主张的茶客应“素心同调”,不宜过多的思想相近,客人入坐,要按辈份或身份地位从主人右侧起分坐两旁,这很像我国古代宗社、祖庙里以昭穆分两侧列位的方法,贯彻了伦序观念。 客人落座后,主人便开始操作。正宗潮汕功夫茶真乃是“中规 中矩”、“谨遵古制”,一丝不爽的。无论对茶具、水质、茶叶、冲法、饮法都大有讲究。茶具,包括冲罐(茶壶)、茶杯和茶池。 茶壶,是极小的,只有红柿般大小,杯是瓷的,杯壁极薄。茶 池形状如鼓,瓷制,由一个作为“鼓面”的盘子和一个作为“鼓身”的圆罐组成。盘上有小眼,一则“开茶洗盏”时的头遍茶要从这些小眼中漏下;二来泡上茶之后还要在壶盖上继续以开水冲来冲去以加热 保温,这些水也从小眼中流下。真正的“茶池”则是指鼓身,它为承接剩水、剩茶、剩渣而设。功夫茶的壶是十分讲究的,我国明清之后茶艺返朴归真的思想浓重,犹重紫砂壶。而潮汕式功夫茶茶壶,用一般紫砂陶还不行,则要用潮州泥制壶。此地土质松软,以潮州泥所制

陶壶更易吸香。谈到此,亦应了解中国不同品类茶叶需用不同器具。如花茶最宜用瓷壶,方能保其茶香不至逸失。绿茶本业清淡,而砂壶最易吸其味,亦不相宜,最好用瓷杯,或以玻璃杯直冲,既保其香,又可观察茶叶形状及色泽。而对于红茶、半发酵茶来说,最宜用砂陶,不仅有外在古朴且因易发散,使茶不馊,无“熟汤气”,久而久之,壶本身便会含香遍体。喝功夫茶的茶壶,不是买来就用,而先要以茶水“养壶”,而潮州泥壶含香、养壶最易。一把小壶,买得家来先以“开茶”之水频频倒入其中,待“养”上三月有余,小壶便“香满怀抱”了,这时方正式使用。功夫茶杯子也极小,如核桃、杏子一般。壶娘、壶子皆小巧玲珑,但又不失古朴浑厚。 饮茶之风,全国皆有,何以潮汕功夫茶能脱颖而出?关键就在于“功夫”二字。功夫茶最讲究的是:“茶具”与“冲法”。“工夫茶”的茶具,需要成套,计十来种: 茶壶 潮汕方言叫做“冲罐”,也有叫“苏罐”的,因为它出自江苏宜兴,是宜兴紫砂壶中最小的一种。选择茶罐好坏标准有四字诀,曰“小、浅、齐、老”。茶罐有二人罐、三人罐、四人罐等的分别,以孟臣、铁画杆、秋圃、萼圃、小山、袁熙生等制造的最受珍视。壶的式样很多,有小如桔子的、大如蜜柑的、也有瓜形、柿形、菱形、鼓

小学作文:我学会了冲潮汕功夫茶

我学会了冲潮汕功夫茶 我现在可是冲潮汕功夫茶的能手,不管谁喝了我冲的潮汕功夫茶,都赞不绝耳。可一想起刚学冲潮汕功夫茶那一会儿,就觉得别有一番味道。 一年级时,我常常觉爷爷在冲茶时的姿势十分潇洒、好玩。于是就整天吵着爷爷教我冲功夫茶。这一天,爷爷终于被我给吵得不耐烦了,说:“好吧!就让我来教教你,怎么冲泡一壶真正的功夫茶吧!”于是,爷爷便拿来功夫茶的茶具放在桌上。 一切准备完毕。爷爷说:“功夫茶就是要有功夫,那才叫功夫茶。”爷爷说:“冲茶共有七步,第一将水煮开,淋罐淋杯;第二将茶叶分粗细,各放在茶壶里的各各地方;第三降水壶提高,揭开茶壶盖,“高山流水”环壶口,缘壶边冲入,所谓“高冲底洒”;第四,茶壶水满后茶沫浮起,用茶盖轻轻刮去茶沫;第五先洗杯,一手洗一杯两手可以同时洗两个杯,小心不要烫到,然后再烫杯,使杯内热;第六倒茶,泡一至二分钟后,提起茶壶,将茶水从右到左依次巡回,注入各个茶杯所谓“关公巡城”。第七点茶,当茶水倒到少许时,一点点到倒各个杯里使其浓淡均匀,所谓“韩信点兵”。”爷爷一边说,一边冲起来给我看。 我按照爷爷说的做,先煮水,分茶叶,灌水入茶壶,刮茶沫,洗杯,倒茶……可是,不是手被烫伤,就是把茶具给摔了,我的手都被烫气泡来了,茶杯也被我摔了三个。爷爷劝我:“ 没关系,失败是成功之母,没有失败就没有成功,坚持就是胜利。”我觉得有道理,就继续练习,经过了无数次的烫伤,摔茶具。功夫不负苦心人,终于

让我学会了怎样冲一壶真正的功夫茶。 过后,爸爸带来了几个客人,他让我给客人冲功夫茶,客人喝后连声赞叹道:“小朋友,你冲的茶不仅好喝,还很有功夫。”这时我心里就象蜜一样甜。 这件事使我懂得了做什么事都要坚持,“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个道理!

地理学科问卷调查报告

地理学科问卷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了解学生学习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和方式,了解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喜爱偏好及对地理掌握的难弱项。 二、调查过程 在七年级18个班分发地理调查问卷100份,每个班随机抽取若干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回收100份,有效答卷97份。 三、调查结果分析 1.使学生认识基本地理知识 有80%学生认为有达标,另有15%认为可以再加强,从上面调查统计得出绝大多数的学生对地理的基础知识都能掌握,另有一两成学生认为在讲述地理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再加强,合计95%同学能完成对基础知识的达标。 2.对地理图表和地图的阅读能力 有8%的学生能够独立完成,85%的学生能够通过老师分析读懂图表,还有7%的学生则读不懂地理图表。 3.认为地理学习过程中是否需要地理填空图册自测 有67%的学生认为有必要,14%的学生认为没必要,另有15%的学生认为有没有都可以接受。 4.在地理学习过程中,你获取与加工信息的方式是 该题有87%的学生通过课堂和教材来获取和加工地理信息,5%的学生通过上网了解,3%的学生通过地理课外读物获取。 5.你对新教材的哪部分内容最感兴趣 调查统计学生对大洲和大洋,人种和人口,国际合作部分内容比较感兴趣。 6.你认为新教材中哪部分内容较难,书上讲解不够,有待加强调查中学生整体认为在地球和地球仪,地形图和世界的气候类型上内容较难,书上讲解不够,难度过大,需要深入加强。 针对上面调查的数据显示情况分析归纳如下: (一)对基础知识掌握良好。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地理这门课的开设都能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这是个好的现象,因为很多的地理知识和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可以学以至用。 (二)独立学习能力有待加强。调查显示仅有13%的学生能够自己学习完成地理知识的获取与加工,87%则是通过地理课堂来完成获取与加工地理信息;8%的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地理图表和地图的阅读能力,85%的学生能够通过老师分析读懂图表。形势不容乐观,学生对老师和课堂的依赖性过大,自己独立完成的能力很弱,尤其是对图表的自学能力。地理学习很重要的一面就是地图和图表的学习,中学地理课程学生必备的除了课本还有地图册,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地

潮汕乡土地理论文

浅谈潮汕民居建筑 ——忆童年中的四点金 作为一名潮汕人,我的童年就是在传统民居建筑四点金中度过的。潮汕民居以传统的三合院,四合院为基本布局,最基本形式有俗称“下山虎”和“四点金”。规模较小的城镇平民居住建筑有布局狭长的“竹竿厝”。大型民居以“四点金”为基础横向或纵向扩大规模,称“三厅串”,“八厅相向”,“四马拖车”,“白风朝阳”。其外部轮廓则保留十分规整的正方形或长方形。 而“四点金”是潮汕地区特有的民居建筑,格局类似和北京四合院。有前厅,两边有前房,中间有个空旷的天井。大厅是祭祖的地方,两边的“大房”是长辈居住的卧室,门厅两侧的“下房”是晚辈的居室,天井左右有回廊的南北厅,有的还有两件小房,作厨房或柴草房,又称“格仔”。“格仔”的设计可象征多子多福。“四点金”的建筑艺术:建筑构造方式是中轴线金字的房间压角。“四点金”因其四角上各有一间其形如“金”字的房间压角而得名。形体庄重。“四点金”的家主格局和“风水学”中“山坳环抱”的风水美格是同构的。方正对称的格局,这样的格局正符合中国传统建筑美学的审美要求,即对称方正之美。无论内或外,通常最单的体量或空间最吸引人,但是这些熟悉的基本形之外还有更多,更神奇的东西……或许我们见过这些形,而它们之所以具有极大的魔力,正因为它们的特殊. “四点金”真是传承了这种方形之美,简单之美也是特殊之美。

所以,就是在这样具有潮汕民居特色代表中,我度过了我愉快的童年,记得四点金老家是在我有记忆以来的第二个家,住了有六年的时间。那会搬进去时,刚好是我升上小学一年级。但是那会这样的一座四点金已经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不同,不再像传统那样住着同一家人。天井中间已经被筑了一道小墙壁,大概一米一二高的样子,把四点金分成了两半;而大厅也被隔成两半。就这样,一座四点金为四户人家所有,分别是:北回廊的北厅和北“大房”,加上大厅的一半为我邻居所住,南“大房”和大厅的另一半为我家所住,南回廊的南厅为第三人家的女儿卧室,门厅两侧的小房则为第四户邻居所有。 那时候,虽然房子小了点,但是大家左邻右舍,出入见面都热情打招呼,平时有点啥都分着一起吃,感情好的跟一家人似的。而天井就成为我们的茶余饭后的休闲场所,首先是我们四个小孩子的小天堂,做游戏,玩泥巴,体育运动各种活动不在话下;然后就是邻居佘伯伯的花草世界,各种好看的稀奇的名贵的赏心悦目的花花草草都为我们这个万能的小天井增添一份雅致气息;当然它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功能是我们这边当地祭神之举“拜老爷”的天然场所,尤其是八月十五之际,几家人围在一起“拜老爷”、赏月、泡功夫茶、聊天……其乐融融。后来政府为了发展经济,将我们那片土地开发建商品房,现在我们都住上了漂亮的商品房,可惜却再也没有那时的乐趣了。 说到四点金,必须想到与其息息相关的“四马拖车”。“四马拖车”的格局就像一驾由四匹马拉着的车子,也称“三落二火巷一后包”,

潮汕功夫茶

潮州工夫茶的渊源、发展和现状 一、引言 潮州工夫茶,亦称潮汕工夫茶。两者同源同义。古潮州郡治,覆盖现今潮州、汕头、揭阳三市区及潮安、饶平、澄海、南澳、潮阳、惠来、普宁、揭西、揭东九县,还远及丰顺、大埔、焦岭县等。追溯潮州茶事,偶有关联,故以“潮州工夫茶”命题。 有关潮州工夫天茶的主要著述有:黄挺《潮汕文化源流.潮汕工夫茶》、陈香白《潮州工夫茶概论》、曾楚柄(潮州工夫茶)等。还有其他作者的专文见之报刊或丛书。而在此前,另一重要著述,潮籍学者翁辉东的《潮州茶经--功夫茶》,在茶界中却鲜为人知,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近期有黄挺等几位作者在专著中引为附录,才为世人所知。 翁辉东(1886-1963),广东海阳县金石人,字子光,曾任潮州韩山师范学监,代校长,后专心于著述。编有乡土教材《潮州乡土历史》、《潮州乡土地理》;著《潮州民俗志》、《潮州文物图志》、《潮州金石考》等。《潮州茶经》,作于1957年清明,以抄本行世。 翁氏《潮州茶经》,较为全面反映潮洲工夫茶的概貌,吸收唐、宋以降历代先贤论茶精苹,融大潮地产茶铭区、嗜茶品类、取水掌火、茶具、冲泡、啜饮、寻韵等基本内容,总结成简洁的文字。规范的程式。工夫茶就是从择茶到冲泡全过程“求粗、求工”,并由此体味工天茶的“味云腴,食秀美,芳香溢齿颊,甘泽润喉吻,神明凌霄汉,思想驰古今”的“三昧”境界。 二、潮州日工夫茶的特点 《潮州茶经》问世已有40多年,它在总结和发扬潮汕茶俗文化方面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潮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各个历史时期不同文化交汇融合的特殊地域,潮州茶俗文化的形 成便是特例之一。 潮式工夫茶的特点,第一是在开放、多元中形成鲜明的个性。从技茬的观点和物质的观点来衡量,始终是开放的、多元的,由于开放,就有吸取相创造。工夫茶“四宝”:“宜兴紫砂壶,景德镇若琛杯,枫溪砂桃,潮阳红泥炉”,还有“潮阳颜家锡罐”,“潮安陈氏羽扇”等,即是一例。饮茶的“茶品”,甚至种植的茶树品种、单丛,也是多元的、开放的。潮州工夫茶有它的鲜明个性,走进哪家哪户,茶盘家伙一摆,不用问,便是工夫茶,如翁氏所说“潮人所用茶具大体相同,不过以家资有无,精粗有别而已”。有了“大体相同,精粗有别”,就有“雅俗共赏”

潮汕茶文化的发展

潮州工夫茶的渊源、发展和现状2011年12月06日12:28:53 一、引言 潮州工夫茶,亦称潮汕工夫茶。两者同源同义。古潮州郡治,覆盖现今潮州、汕头、揭阳三市区及潮安、饶平、澄海、南澳、潮阳、惠来、普宁、揭西、揭东九县,还远及丰顺、大埔、焦岭县等。追溯潮州茶事,偶有关联,故以“潮州工夫茶”命题。 有关潮州工夫天茶的主要著述有:黄挺《潮汕文化源流.潮汕工夫茶》、陈香白《潮州工夫茶概论》、曾楚柄(潮州工夫茶)等。还有其他作者的专文见之报刊或丛书。而在此前,另一重要著述,潮籍学者翁辉东的《潮州茶经--功夫茶》,在茶界中却鲜为人知,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近期有黄挺等几位作者在专著中引为附录,才为世人所知。 翁辉东(1886-1963),广东海阳县金石人,字子光,曾任潮州韩山师范学监,代校长,后专心于著述。编有乡土教材《潮州乡土历史》、《潮州乡土地理》;著《潮州民俗志》、《潮州文物图志》、《潮州金石考》等。《潮州茶经》,作于1957年清明,以抄本行世。 翁氏《潮州茶经》,较为全面反映潮洲工夫茶的概貌,吸收唐、宋以降历代先贤论茶精苹,融大潮地产茶铭区、嗜茶品类、取水掌火、茶具、冲泡、啜饮、寻韵等基本内容,总结成简洁的文字。规范的程式。工夫茶就是从择茶到冲泡全过程“求粗、求工”,并由此体味工天茶的“味云腴,食秀美,芳香溢齿颊,甘泽润喉吻,神明凌霄汉,思想驰古今”的“三昧”境界。 二、潮州日工夫茶的特点 《潮州茶经》问世已有40多年,它在总结和发扬潮汕茶俗文化方面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潮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各个历史时期不同文化交汇融合的特殊地域,潮州茶俗文化的形成便是特例之一。 潮式工夫茶的特点,第一是在开放、多元中形成鲜明的个性。从技茬的观点和物质的观点来衡量,始终是开放的、多元的,由于开放,就有吸取相创造。工夫茶“四宝”:“宜兴紫砂壶,景德镇若琛杯,枫溪砂桃,潮阳红泥炉”,还有“潮阳颜家锡罐”,“潮安陈氏羽扇”等,即是一例。饮茶的“茶品”,甚至种植的茶树品种、单丛,也是多元的、开放的。潮州工夫茶有它的鲜明个性,走进哪家哪户,茶盘家伙一摆,不用问,便是工夫茶,如翁氏所说“潮人所用茶具大体相同,不过以家资有无,精粗有别而已”。有了“大体相同,精粗有别”,就有“雅俗共赏”的基础。翁氏在序言中说明白:“无论嘉会盛宴,闲处独居,商店工场,下至街边路侧,豆棚瓜下,每于百忙当中,抑或闲情逸致,无不借此泥炉砂挑,擎杯提壶,长斟短酌,以度此快乐人生。”潮州工夫茶以“精细”的工夫“收工夫茶之功”,就是鲜明个性中的“特质”。 潮州工夫茶特点之二,是运用工夫茶艺追求“真美”。好茶好味,“酽、热、香、滑”,人各一杯,不玄虚,不造作,平易自然。翁辉东《潮州茶经》对传统工夫茶艺的择茶、选水、备具及冲泡法有如下概述: 1.茶之木质,(有名区、品种、制法之别)“潮人所嗜,在产区则为武夷、安溪,在品种则为奇种、铁观音”。 2.取水:(本之陆羽《茶经》)“山水为上,江水为中,井水其下”,潮人嗜饮之家…诣某山某坑取水,不避劳云。 3.活火:“潮人多用绞积炭”(坚硬木烧的炭),“更有(用)橄榄核炭者”。 4.茶具:茶壶(俗名冲罐),盖瓯(代替冲罐),茶杯(宜小宜浅。径不及寸),茶洗(一正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