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地理纳入地理课程资源初探

乡土地理纳入地理课程资源初探
乡土地理纳入地理课程资源初探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初探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37228213.html,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初探 作者:何湘 来源:《开心素质教育》2013年第04期 【摘要】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应该充分挖掘本地各种自然和人文资源,并将这种资源转 化为可以被中学地理教学课堂利用的乡土地理教学资源。 【关键词】乡土课程资源 一、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概念 中学课程标准规定,“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指的是学校师与生所处的某一具体区域内的科技人文、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反映人们文化心理且具有积极意义的内容。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充分开发和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对实现新课程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乡土地理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充分挖掘本地各种自然和人文资源,并将这种资源转化为可以被中学地理教学课堂利用的乡土地理教学资源,一方面可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自己的家乡,增强家乡观念和爱国热情。 (一)有利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就是对任何事物都是充满好奇,利用这种心理特征引导学生对周边的地理现象与事物积极探索,主动求知,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从学生息息相关的周边环境中寻找乡土地理素材,并把这种素材转化为丰富的教育资源在课堂上加以运用,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地理科学的魅力,丰富了地理课堂的教学内容,是教材内容的有益延伸和良好补充。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新课标要求要注重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乡土地理结合学生周边实际,要求学生利用课堂所学,自主地去对地理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将理论学习转变为知识的探索和能力的培养,将抽象的地理空间和地理过程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象直观的方法表达出来,有利于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动手能力。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爱国热情

课堂上的乡土地理教学

1.课堂上的乡土地理教学 课内既可结合中国地理知识讲授,也可进行乡土地理的专章教学。前者是分散教学,后者是集中教学。分散在前,集中在后。 (1)结合中国地理知识讲授讲授时,可将中国地理知识与乡土地理知识融为一体,使课本内容带有乡土气息。例如,讲地理位置就可联系本地的经纬度位置、政区位置、交通位置及其对本地经济发展的影响。讲气候特点就可联系本地气温、降水和常期风向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讲旅游业就可联系本地的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和发展前景。课堂上根据平时对乡土地理熟悉的程度,知多多讲,知少少讲,有较大的自由度。结合的方法也可灵活多样,不拘一格,自己认为什么方法好就采用什么方法。 (2)乡土地理专章教学即集中几个课时将乡土地理作为一个单元,比较系统地讲授乡土地理知识。现在全国一般县(市)都编印了乡土地理教材、这就为集中教学创造了条件。讲授时,最好采用读解法。即看书、读图、解答问题。先由教师提出启发性问题,学生根据问题的要求去看书、读图,然后师生共同讨论解答。这种方法特别强调把地图作为学生获得乡土地理知识的源泉。这就要求乡土地理教材必须具备“读图”的条件。一本好的乡土地理教材总是图文并茂,甚至以各种图像为主,文字叙述为辅,大量的乡土地理知识全孕育在各种图表之中。教学时,以气候为例,教师提出要求:“根据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回答:气温最高出现在哪几个月?降水最多出现在哪几个月?这样的气温和降水配合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好处?”学生就根据要求看书、读图,经过思考、判断,师生共同研讨,获得正确的结论。这种方法充分体现了地理教学的特征,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看书读图的习惯。 如果当地编写的乡土地理教材是以文字叙述为主,而图像甚少,在这种情况下宜于采用谈话法进行。否则地理教师就要自己根据县(市)政区图绘制各种分布图以弥补教材的不足。 2.课堂之外的乡土地理教学 让学生课外到社会上去,到大自然中去参观、访问、调查、考察,认“乡”识“土”了解家乡,这是乡土地理教学与一般区域地理教学最大的不同点。但由于初一、初二学生年龄小,许多知识还刚入门,加上时间有限,所以乡土地理实践活动不能要求过高。通常采用以下两种形式 (1)组织兴趣小组在校内进行定点活动在已建立起地理园的学校,天文小组的同学利用园内设备,观测本地的经纬度、太阳高度角、一年中日出、日没时刻和方向以及夜晚观测北极星、行星、星座和月相。如遇特殊天象的出现,还可事先在校内发布信息,扩大宣传,发动更多的同学进行观察。 气象小组的同学则通过园内各种气象仪器进行气温、湿度、降水量、蒸发量、日照、酸雨以及风向、云量、风级等观测活动和按时收听施?市电台天气预报广播,并结合园内观测记录和各种动植物的反应,综合分析、判断,作出单站补充天气预报,公布在校内“天气报告”牌上。 (2)走出校门进行参观、访问和社会调查活动这一类活动往往是全班性的,人数多,管理难,所以一般学校总是结合全校性的春秋季远足、旅游或少先队活动来进行。这种大呼隆的形式,气氛虽然热烈,但收效甚微。有条件的学校还是根据乡土地理的教学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地单独开展活动。但次数不宜过多,一学期可组织一至两次,举例如下: 例1:参观环境优美的工厂 目的:激励学生对美好环境的追求。 参观内容:

浅谈幼儿园利用乡土教育资源开发园本课程内容的尝试

精心整理 浅谈幼儿园利用乡土教育资源开发园本课程 苟月芳 (甘肃省宕昌县职业中专附属幼儿园甘肃宕昌748500) 摘要:幼儿园利用自然资源、社区资源及乡土传统文化等教育资源,以主题活动为主要形式构建园本课程,是当前幼儿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本研究以宕昌县的乡土教育资源为例,探讨了幼儿园园本课程内容的生成与建构,并论述了这些乡土教育资源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发展乡村幼儿教育,需要根据乡村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乡村的资源,为幼儿教育提供 自 “各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空间”。 通过对《指南》精神的深入学习和不断的理解,我们懂得了其中所蕴涵的道理:幼儿园应从幼儿的实际生活中去发现,挖掘乡土赖以展开的教育资源,开发我园的乡土教育资源园本课程。于是开发挖掘本乡土教育资源,生成园本课程是我们的出路。宕昌县气候多样,资源富集。中药材种类达690多种,素有“千年药乡”之美誉。境内有金属矿16种,铅、锌、金、锑储量较大。境内不仅有决定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命运的红色圣地哈达铺,还有国家AAAA 级自然风景区官鹅沟,有古朴神秘的宕昌古国遗址,既然我们宕昌有这么丰富的地域文化特

色,何不好好利用呢? 《指南》要求“教师从幼儿的实际生活中去发现教学赖以展开的资源,通过作用于幼儿的活动来对幼儿发生实质性的影响,让他们获得体验、获得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所以对幼儿的教育应从具体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入手;从周围生活入手,由近及远,适合幼儿身心健康的特点和规律,为幼儿所接受。而“乡土”课程资源是具体的,幼儿就生活在其中,是幼儿随时随地感受到的周围的事物和情景,如家乡的名胜古迹,美丽的官鹅沟和古羌国遗址,城里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日新月异的家乡建设和变化,勤劳的劳动者……都是幼儿可 的“, 活动《搭凉亭》;语言活动:儿歌《美丽的官鹅》,谈话活动《美丽的官鹅沟》;艺术活动:美术《官鹅沟的树与湖》,音乐《欢迎来到官鹅沟》,音乐游戏《小袋鼠》;社会活动:认知交流《长征圣地——哈达铺》,活动区活动《我喜欢的官鹅沟》;数学活动《五个手指头》;健康活动《去官鹅沟》《套圈》《洋芋搅团品尝会》等丰富的教学活动。还根据季节的变化,我们又有了《绿的世界》的主题活动,生成了语言活动《春天来了》和《彩色的官鹅沟》,科学活动《记录春天》和《有趣的蝴蝶》,健康活动《踏春天的官鹅沟》等。就这样我们以自然资源为基点,通过预设主题和生成活动相结合的方式,使各领域间发生联系,并利用适宜的现成的教材改编或自己创编的一些教材构建了乡土教育资源园本课程。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人教版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一、背景 当今世界,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南北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曲折发展中,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在我国,要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活力,加速现代化进程。这些都给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挑战和有待探索的新课题。关注全球性问题和我国新世纪所面临的发展问题,建设符合时代要求的地理课程是当前的迫切任务。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定位系统、对地观测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数字地球概念的建立,都为地理课程革新注入了活力。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地理课程改革必须转变"学科本位"、"知识中心"的教育观念,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学习情境。 二、课程性质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具有两个显着的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及人类智慧圈等圈层所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现象、人文现象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因此,地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性质与社会科学性质的综合性科学。第二,地域性。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 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 三、基本理念 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反映全球变化形势,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使所学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 3.改变地理学习方式。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4.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地理课程要充分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学校与社

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黄凯)

政治课的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邵阳地区为例 政治与行政学院学科教学(思政)黄凯 2015010026 摘要:乡土课程资源是祖国课程资源的支流,热爱家乡是中华民族自信的泉源。家乡辉煌的过去、灿烂的文化、名胜古迹是我们引以为自豪,是应成为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爱国思想的生动教材。近年来,运用乡土课程资源开展政治课教学、提高学生素质,虽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乡土资源的教育的潜能的挖掘和研究仍有较大的空间。本文简洁邵阳地区的乡土课程资源,为政治课对其开发利用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乡土课程资源政治课邵阳地区 乡土教材是以本地方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状况等为内容的教材,而乡土教材开发是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中非常重要的一环。18世纪,法国思想家J.-J.卢梭和瑞士教育家J.H.裴斯泰洛齐就曾主张教给儿童以乡土地理知识。后来一些教育家把乡土课程资源逐步扩大到乡土历史、乡土社会、乡土自然、乡土文学等等。用乡土课程资源进行上课教学,不仅符合教学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而且有助于学生认识乡土和培养热爱乡土的观念。有些国家曾在小学设乡土学科,进行乡土历史文化与自然的教学。费孝通先生在《乡土本色》一文中曾指出,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也可以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乡土课程资源的宏观载体①。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各地方自然条件差别很大,又有值得讲述的革命传统和文物古迹,编纂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课程资源供学生学习,有助于

激励儿童继承革命传统,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一、乡土课程资源的概念 乡土指人们的出生所在地或者是从小开始一直生活的地方或指人们因为某种原因而产生深厚情感的地方。而乡土资源是指师生和学校所处的某一个具体的行政区域内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和社会发展方面的资源,具体包括当地的自然风貌、文物古迹、民风习俗、名人轶事等,它是地方自然、文化、社会的集中体现②。 关于乡土课程资源的理解,众说纷纭,目前未形成统一的看法。作者认为乡土课程资源解释较好的有:“师生和学校所处的某一个具体的行政区域内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科技人文等方面的反应群众文化心理并且带有积极意义的系列教育内容,其中包括当地的历史、地理、物种生态、文化习俗、人物风情、生产和生活经验等一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物质因素和非物质因素”③。因此,乡土课程资源广泛多样,但只有应用到思想政治课堂中,与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活动、教学要素等相联系起来的乡土课程资源才属于思想政治课乡土课程资源。 对于思想政治课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需要充分考虑学生所处年龄的生理、心理需求,特别是考虑到在农村进行乡土课程资源教育的局限性,因为农村学生每天都和自然、与山水交往,山山水水对他们的吸引力是相对城市学生较低的。正由于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知识面和知识结构都是差异较大的,所以在城市要多介绍自然景点、讴歌祖

基于乡土的地理课程资源开发案例

基于乡土的地理课程资源开发案例 贵州顶效开发区中学李和勇 摘要:本文在深入研究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基础上,立足乡土,通过乡土化案例,开发既符合新地理课程标准、又符合学生、学校实际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让乡土融进课堂,让课堂变成开放的课堂,教材变成开放的教材。 课程资源,指有利于课程目标实现的所有因素与条件总和。地理分校内和校外两大类:校内主要有教师编写的校本教材、讲义、导学案、课件、地理实验室、多媒体网络教室、图书室等;校外指学校附近、学生家乡可进行地理课外教学活动的场所,有旅游景区、自然保护区、博物馆、主题(地质、湿地、森林)公园、工厂、地质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现代农业基地等。新地理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尤当重视乡土地理课程(校本课程)建设,充分发挥当地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优势。 一、基于乡土的地理课程资源观 早在《奏定中小学堂章程》的“地理要义”中写道:“尤当先讲与乡土有关之地理,以养成其爱乡土之心,先自学校附近指示其方向子午、步数多少、道里远近,次及于附近之先贤祠墓、近处山水,间亦带领小学生寻访古迹为之解说,俾其因故事而记地理……”。 德国著名地理学家阿尔夫雷德·赫特纳在他的代表作《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一书中,强调“地理课程应该从乡土志开始”。我国近代地理学奠基人竺可桢,1929年在他所发表的《地理教学法》中指出:“凡教学地理,必须自己知至未知,自儿童日常所惯于见闻之物,而推至于未睹未闻,自个人所受环境之影响,而推广及于社会全体,是故教学地理,开始必自本土地理着手。” 新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第一、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第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第三、改变地理学习方式。第四、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乡土地理调查活动既能很好地体现现代地理课程的理念,又能使地理课堂真正精彩。 《贵州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的指导思想:普通高中地理课程实施要着眼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两个转变;课程实施建议:地理教师要在深入专研教材的基础上,多角度、多途径地开发地理课程资源,要改变把地理教材作为唯一的地理课程资源的观念,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必修Ⅰ ⅠP77活动-实践调查你的家乡是否存在生态环境问题,必修ⅠP90活动-探究举例说明你所在地区的聚落分布特点,必修ⅡP3活动-思考你认为有哪些因素影响你们家乡的人口增长?必修ⅡP69活动-探究以家乡一个工厂为例,分析其发展优势、限制性因素和改进措施,必修ⅢP49活动-探究说一说,你的家乡有哪些重要的工业部门?选修ⅢP23活动-探究调查学校所在地区的旅游资源,对当地旅游资源提出开发与保护建议等。 二、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案例有利构建“三生”课堂(借鉴余庆县凉水中学“631”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一)生成课堂

乡土地理教学文档

第四部分认识赣州 考纲要求: 1、赣州的地理位置、行政区划及区位优势 2、赣州的自然地理概况 3、赣州的自然条件、农业生产与特色产品之乡 4、赣州旅游资源的特点 5、赣州的客家文化 6、赣州的交通发展 149、地理位置:位于115°E左右,25°N左右,地处赣江上游,江西南部,东临福建,南连广东,西接湖南,北与江西省的吉安、抚州相邻。 150、赣州市是江西省最大的行政区,包括一区、两市和十五县。一区是章贡区,两市是南康市和瑞金市,十五县包括大余、崇义、上犹、赣县、兴国、宁都、于都、石城、会昌、寻乌、安远、信丰、全南、龙南、定南。 151、赣州的区位优势:既是东南沿海的腹地,又是内地连接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前沿地带,具有明显的东进西出,南接北承的区位优势。京九线和赣龙线是出境的便捷通道。京九线自北向南经过兴国、赣县、章贡区、南康、信丰、定南。赣龙铁路是指赣州到福建的龙岩市。 152、地形:位于南岭和武夷山脉的交接地区,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地势四周高、中间低,南高北低。赣州地势最高点是崇义的齐云山,最低点位于赣县胡江镇张屋村, 153、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春早,夏长、秋短、冬暖、无霜期长。 154、农业生产:全国重点林区和全省糖业、烟叶、柑橘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脐橙生产区。特色农产品之乡:脐橙之乡——信丰,甜柚之乡——南康,九龙蜜柚之乡——安远,蜜橘之乡——寻乌,瑞香之乡——大余,白莲之乡——石城,毛竹之乡——崇义,板鸭之乡——赣县,肉兔之乡——会昌。 155、主要矿产:有色金属基地,黑钨储量全国第一,稀土储量全国第二。有“稀土王国”之称,世界钨都——大余。 156、四大旅游品牌:①“江南宋城”,以赣州城市区为中心,包括宋代古城墙、古浮桥、八镜台、郁孤台、文庙、通天岩等景点;②“客家摇篮”:以全南、龙南、定南、安远、寻乌、赣县为中心,包括龙南的关西围、燕翼围、安远的东升围、安远东江源头——三百山等。赣州是当今客家人最大的聚居地,除章贡区外,其余县市都是客家县市。客家人的建筑——客家围屋被誉为“东方罗马建筑”,它与北京四合院、陕北窑洞、闽西土楼合称为中国“四大古民居”。赣州的客家围屋多为方形,与闽西圆形土楼和粤东内方外圆的围龙屋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③“红色故都”:由瑞金、兴国、宁都、会昌、于都等的红色景区点组成。“共和国摇篮”、“红色故都”——瑞金,“将军县”——兴国。主要景点:瑞金的叶坪、红井、沙洲坝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旧址群、兴国的将军纪念园、毛泽东长岗调查纪念馆等。 ④“丽山秀水”:以上犹、崇义、大余、安远、龙南等地绿色景区点组成,包括上犹的陡水湖、崇义的阳岭、齐云山、上堡梯田,大余的丫山、梅关古驿道等。 39 40

农村学校利用乡土课程资源的途径

最近,笔者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市级课题调研活动。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农村学校特别是边远山区学校对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相对薄弱,比较落后,影响了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为此,我专门走访了一些农村学校、语文教师和学生,对农村学校如何有效开发利用乡土课程资源有以下思考及建议。 一、开发利用乡土课程资源必须做到“三个加强” (一)加强宣传 增强教师开发利用乡土课程资源的责任意识。通过各级各类会议宣传开发利用乡土课程资源的必要性。在各级教研活动和教学比赛的过程中展示如何开发利用乡土课程资源,从而使广大一线教师建立起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识,并知道一些实施方法。 (二)加强督查 加大学校开发利用乡土课程资源的工作力度。只有增强校长的课程资源意识,才能谈得上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不仅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而且教师本身就是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资源。 (三)加强考核 提高学校开发利用乡土课程资源的工作水平。通过常规管理,定期开展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的活动,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安排、有过程、有记录、有反思。不定期检查教案,要求语文教师教案内容要反应一定比例的农村乡土课程资源。 二、开发利用乡土课程资源必须坚持“三个全面” (一)全面关注教材体系,体会编者意图 如使用人教版的教材时,教师要有整体把握意识,引导学生关注单元提示、课前导读、课后思考题、文中小泡泡,交给学生学习方法。 (二)全面研究教材目录,把握教材内容 在学期初安排好教学时间,激发学习兴趣,初看每个课题,推想大致内容。在讲新课时通过目录找页码,节约时间。晨读时从某课读至某课,自觉运用目录。单元复习时读指定课文,看谁读得快。在期末复习时看目录回忆课文内容,想写法及好处。看目录说喜欢的单元或课文,谈喜欢的理由。还可以进行课题趣连。 (三)全面利用教材封面插图,培养想象能力 引导学生看图进行阅读训练、说话训练、写话训练。特别是低年级课文中的插图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三、开发利用乡土课程资源必须走好“五大途径” (一)全面开发校内教育资源 教师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课程资源、学校里的学习氛围、教室的环境布置同样是课程资源。一块块标语牌是语言的精华所在,一处处名人名言极具教育意义,一条条文化长廊是语文知识的海洋,引领学生在语文世界里遨游。每一位教师的生活阅历、实践智慧、特长技能、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方式等就是课程资源。要创造性地开发与利用好有限设施设备的多种功能。如,篮球,既可以用于体育课教学,又可以作为数学课上认识球体的教具。 (二)充分利用本地自然资源 区域不同,特点各异,只有开发利用好具有浓郁地方特点的自然资源,才能被学生所熟悉,才具有亲切感和感召力。如,春天万物复苏,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花、草、农作物等大自然的变化,训练学生观察、说话、写作的能力。如,在教学《麦穗》一文“咀嚼‘茅茅针’”时,可以在课前让孩子们去山上找茅茅针来嚼着体会,课中就能产生共鸣,课后可以试写自己的感受。 (三)有效借助其它人文资源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经济,文化等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可以利用少数民族地区山歌“调同词异”的特点给山歌填词,如,秀山县就可以把《黄杨扁担》、《一把菜籽》等当地民歌以及秀山花灯引入到学习中,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在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表达思念之情的课文时,可以结合农村留守儿童特别多的现状,通过书信、电话等来表达对父母、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教师可以让学生深入农村,向年老的长辈、邻里乡亲询问、收集民间传说故事,再进行整理、编写、交流,开展以“传说故事”为主题的活动。 (四)积极组织各项语文活动 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多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我们可以结合校园生活开展组织学生开展各项语文活动。例如:组织学生拟写通知、留言条、寻物启示、请假条、书信、借条等,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习惯;组织学生对学校的运动会、文艺演出、爬山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进行全程宣传报道,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组织学生举办手抄报、学习专栏等活动。 (五)认真指导学生不断总结学习生活经验 在教学中,应该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帮助学生把已有的生活经验作用于学习,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有特殊的生活经历和家庭故事,也有干农活,钓鱼、逮鸟、采蘑菇等的体验和收获,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利用,把学生的这些体验同课文的感悟结合起来。如,《挑山工》一文中讲到“登山的时候,他们走的路线是折尺形的……每转一次身,扁担换一次肩。”城里的孩子对挑山工为什么这样做不易理解,农村的孩子有的做过活,挑过担,还能讲述自己是怎样做的。课堂上引导他们结合自己的实践谈一谈“这样曲折上登,才能使挂在扁担前头的东西不碰在石阶上,还可以省些力气”,就能体会挑山工这样登山的巧妙,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乡土课程资源贴近农村师生的生活,是对学生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潜在的课程资源。农村小学有效开发利用乡土课程资源,有利于推进课程改革,对实现新时期农村小学的教育公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秀山县农村教育现状调研报告》.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3]《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作者单位:重庆市秀山自治县凤翔小学) 农村学校利用乡土课程资源的途径 ◇ 田金菊 教育论坛 2013.N4543

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充分开发、利用地理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开展形式多样而有效的地理教学,增添地理教学活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积极建设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库 通过调查,掌握学校地理课程资源的情况,并分门别类建立地理课程资源档案,逐步建设地理课程资源库。 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包括除教材以外教学所需的挂图、模型、标本、实验器材、图书资料、电教器材、教学实践场所等,必备设备和教学用图有:地球仪、等高线地形模型、幻灯机、投影机、主要岩石和矿物标本、东西两半球图、世界政区图、世界地形图、中国政区与交通图、中国地形图、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图、本县(市)地图、世界地理景观图片、中国地理景观图片等。 注意地理课程资源的积累和更新,特别是地理信息资源的积累。可以自己设计制作各种地理教具、学具和教学软件,包括在教师指导下组织学生制作地理模型、电教软件等。不断扩大地理课程资源库的容量,提高地理课程资源库的质量,适应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地理教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二)充分利用学校地理课程资源 教师要结合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地理课程资源,以及师生可用于地理教学的经历和体验。

教师应鼓励和指导学生组织兴趣小组,开展野外观察、社会调查等活动;指导学生编辑地理小报、墙报、板报,布置地理橱窗;引导学生利用学校广播站或有线电视网、校园网传播自编的有关节目。 提倡校际地理课程资源的共建和共享。 (三)合理开发校外地理课程资源 校外地理课程资源丰富多样,包括青少年活动中心、地理教育基地、图书馆、科技馆、气象台、天文馆、博物馆、陈列馆、展览馆和主题公园、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政府部门,区域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等。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与联系,寻求多种支持,合理开发利用校外地理课程资源。 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参与社会实践,开展参观、调查、考察、旅行等活动,邀请有关人员演讲、座谈,拓展学生的地理视野,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农村中学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题研究方案教学文案

农村中学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题研究方案

农村中学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题研究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农村中学乡土历史教学的现状令人堪忧,不少学校甚至取消了这门课程。为此,一些教师抱怨:是条件使然。诚然,城市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公共图书馆、发达的网络媒体资源、博物馆、少年宫等完成乡土历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言之凿凿,似乎有理。但我们反过来思考,虽然这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与时代发展同步,但不容置疑,单纯依赖网络媒体和图书资料的运用,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往往容易陷入空泛。物化的历史资料,也就仅仅局限于一些文字材料和图片资料,缺乏质感的图片资料和文字材料,无法亲历的遗迹现场,学生难以产生情感认同。 农村情况则截然不同, 开展乡土历史教学的条件得天独厚,丰富的遗迹遗址和口碑资源是用之不竭的乡土历史教学资源,这些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口耳相传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以及族谱、家族史、古迹、文物、地名等等。比如一次无意的机会,钟凯老师发现了一块墓碑,上面标有“国民党九十九师后补三团”的残碑,通过走访一些古稀老人,发现一处乱葬山竟是长沙会战时部分抗日将士的坟冢。震惊过后,钟老师查阅了大量资料,基本印证了这一猜测。还有,南田坪的一引动有趣的地名竟与太平天国经过宁乡这段史实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虽无实证,但一些族谱当中竟有些记载。如能将这些资源加以开发利用,结合所学内容,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到历史古迹、田间地头去阅读历史、感受历史、探究历史,进一步拓宽视野,增强对历史的感性认识。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其实,乡土资源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和历史感悟大有裨益。近年美国历史课程改革的特点之一,就是从学生最容易接受的家庭、邻居、社区等生活空间变化入手来安排课程,突出生活环境的“由近及远”。英国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对传统模式的历史课程进行了反思,掀起了所谓“新历史科”运动。此后对英国历史教学影响深刻的“学校委员会历史科计划13一 16”(简称scHP13一16)所推出的新课程大纲,包含四个单元。其中第四单元“历史在我们身边”设计的主题包括“乡村房屋”“教堂建筑与陈设”“乡村景观形成研究”“城市的发展和建筑”等等,要求利用可以看得见的证据,研究身边的历史,并且实地参观遗址。近些年,我国不少地方的历史教师也开始注意发动学生搜集本乡、本土的文物和参观当地遗址、遗迹,并取得许多成功的经验:据一份资料介绍,北京某地历史教师曾搜集历史文物、革命文物50多件。其中有新石器时代的石斧、陶片、货币;抗日模范村的奖旗;根据地老大娘为八路军伤员送饭用的菜篮子等。丰富的乡土历史资源充实了历史课程的内容,既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史积极性,又从不同层面和角度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和理解历史的素材。 三、课题的理论依据与假设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借鉴以下理论: 1、根据布鲁纳(J.S.Bruner)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布鲁纳认为,学习是通过认识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要重视主体的已有经验和内在动机的作用,充分发挥主体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其对学习材料的亲自体验和独立思考,自行去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当前,我国一再倡导要尊重并提升学生的主体性,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就必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而对乡土历史资源的开发与研究就

挖掘乡土地理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挖掘乡土地理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发表时间:2017-03-15T15:41:02.44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7年3月第271期作者:李洪华[导读] 本文重在探究初中地理课程教学中乡土课程资源的利用方法。 山东省寿光市孙家集街道第二初级中学262729 摘要:乡土地理具有更贴近学生生活的特点,反映的地理事实是具体的、生动的,不必借助太多的媒体和形象化手段就能把地理环境和真实世界直接地展示给学生。因而,它对学生理解课本知识、形成学科能力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本文重在探究初中地理课程教学中乡土课程资源的利用方法。 关键词:初中地理乡土地理资源兴趣人地关系 乡土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近,为学生所熟知与喜爱,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乡土内容可以使学生在理解其周围地理现象以及地理事物的同时提高其对地理知识的认识。同时,乡土地理是中学地理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考必考内容,必须给予重视。通过这几年的初中地理教学,笔者发现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选用乡土地理材料做练习或做事例,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结合乡土事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乡土事物便具有这个优势,乡土事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更加具体、更加生动、也更加熟悉,因此通过乡土地理事物教学能有效地抓住学生的心理,增强学生地理感性知识,巩固、扩大和加深课堂所获得的地理基础知识,而且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乡土地理知识的插入要适时、适度 生活中有很多的地理知识,身边的地理知识取之不尽,但并不是每一节课都要穿插乡土地理知识,每一节课都适宜插入乡土地理知识;也不是乡土地理的插入越多越好。乡土地理知识如果插入的时机不当或者过多,反而会弄巧成拙,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教学中乡土地理知识的插入要适时、适度,找到教学内容和乡土地理知识的最佳切合点,这样才能使乡土地理知识更好的为教学服务。如:在七年级上册《世界的地形》的教学中,在讲“等高线地形图——根据等高线的形状判断山地的不同部位”这部分内容时,可以把学校临近的青州云门山介绍给学生。云门山上山顶、山谷、山脊、陡崖、鞍部一目了然,不用过多的讲述,学生很容易就学会了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断山地的不同部位。 三、借助乡土地理课程,擦亮学生发现身边地理的眼睛 走进地理世界,就犹如踏上了一次旅行。在地图上可以穿越太平洋、跨过喜马拉雅,可对有些学生来讲,那些离我们生活很遥远的地理事物,学生因为没有身临其境的机会,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感受不够真切,兴趣不够浓厚。而乡土地理最能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边,学习地理是有趣的,也是有用的。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区域地理学习是重头戏,区域地理学习中经常会用到比较的方法。选取比较对象时,遵循“就近取材”的原则,乡土地理在此又显示了其特有的魅力。在讲欧洲西部的气候类型温带海洋性气候时,可与家乡具有海洋性特点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相比较。教师应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所学内容对现在的生活和学习的作用,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起作用。 四、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乡土地理调查 学生学习地理,单靠在教室里学习地理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可以利用周边的环境,根据教材的安排有计划的安排学生搞社会调查。如:在八年级上册《中国的河流》的教学中,可以要求他们对本地的河流情况做观察记录。对河流一年的流量大小的季节变化和年度变化进行调查。可以根据自己平时的观察印象,也可以向长辈请教。那么通过一段时间的实际调查,学生对于我国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就会有很深刻的认识。在适当的情况下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户外考察。如学习地图时,难点在于对方向,比例尺的理解。如果能够让学生对一个比较小的范围进行一次自主调查绘图,不仅锻炼了同学们的实践能力,而且增强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可以要求学生在对家乡寿光市的市容进行调查,不仅列出街区内工厂、商店、服务行业的名称,还简析了这些地理事物布局的合理性和存在问题,同时提出了改进意见,并绘制出街道平面分布示意图。有的同学平时连周围东西南北都分不清楚,这下他们的收获就不仅是懂得了地图的基本要素。 五、结合乡土事实,感触人地关系 结合人地关系理论,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特征,而且要使学生认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形成全球意识和环境价值观念,提高适应、保护和改造环境的自觉性和能力。学生理解人地关系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知道周围所存在的事或物。如在介绍潍坊的自然资源时,向学生介绍潍坊曾经是滨海湿地区,湖泊河流较多,改革开放前河里鱼虾成群,河水清澈见底。但近十年来,由于人类在生活、生产中的不合理利用,从工厂排放的大量废水,农民施放的农药随雨水流到河流里,导致河里鱼虾几近绝迹,水质变浊,居民饮用的水源受到严重的污染,人们的身体健康受到了威胁。并且随着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大量的湖泊被填埋,变成了民宅或工厂。在个别乡镇,更是出现了水荒。 参考文献 [1]黄翠娥结合乡土内容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搜集能力[J].中学教学参考,2012,(33)。 [2]张君政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0,(03)。 [3]张碧秋初中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利用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03)。

历史教学应当开发乡土资源

历史教学应当开发乡土资源 发表时间:2014-12-25T10:43:28.107Z 来源:《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4年第10期(上)供稿作者:李立志 [导读] 乡土历史在中学生身边发生、发展、演绎的,中学生从小耳濡目染,从情感上说极易接受。 ◇李立志 (渠县千佛乡中心学校渠县 635200) 历史乡土课程资源是指以学生所在的地区的各种课程资源的总和。长期以来,历史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通过乡土历史教学的形式来实现。但在实践过程中,这些内容只被当作资料加以介绍,而并未当作历史课程的资源加以开发利用来支持历史课程的实施。在新颁布的历史课程标准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标就要求充分开发利用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变化是拓展和整合了课程资源,要求学校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 一、乡土历史教学意义和作用 乡土历史在中学生身边发生、发展、演绎的,中学生从小耳濡目染,从情感上说极易接受,在空间和时间上都对这些历史内容有一定的好奇和好感,他们一般愿意了解和学习这些历史。一片瓦砾,都记载着一个历史故事。学生参与其中,亲自去体验祖祖辈辈生活的这片热土的历史厚重,去体味历史与现实以及个人的紧密关系,进而去勾画未来的美好远景。学生在考察中对自己的故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故乡的爱恋之情就会油然而生。丰富的乡土资源充实了历史课程的内容,既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史积极性,又从不同层面和角度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和理解历史的素材。历史老师在讲授中国历史部分时,完全可以结合乡土历史,使内容更加丰富,让学生可知、可感。乡土历史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知乡爱国的精神,更能培养孩子的崇高道德情操。青少年时期是孩子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对孩子进行乡土历史的教育工作一刻也不能削弱,否则耽误的又是一代人。 乡土和社区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和历史感悟大有稗益,中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程,历史的过去性特点,使得历史不能像其它学科知识那样复原与复制。历史由远而近的发展规律与学生由近及远的认识规律相悸,这些都使得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受到负面影响。而乡土历史是学生生长地的历史,容易激起兴趣,注入情感,融入记忆,结合乡土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在学生的心目中,历史不再是遥远的不可捉摸的人和事,而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可触可摸的存在,同时也产生历史感,养成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通过所熟悉的身边的事物进入历史世界的目的。 二、乡土历史教学现状扫描 1、传统历史课程体系制约了乡土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 长期以来,我们的历史教师在挖掘历史课程资源上,在探索历史教育教学方法上,都进行了大量的有益的探索和深入的研究,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有些教师也已经在历史教育教学中,有意识的渗透进了乡土历史的某些内容,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受传统教育教学体制的制约,课本作为唯一的考试依据,教材也就成了唯一的课程资源,我们的历史教育内容被长期封闭在教科书中。在乡土历史的挖掘上,我们的历史教师也只能是浅尝辄止,不敢深入下去,学生生活于其中的乡土历史无法真正走进历史教育的视野乡土历史课程的育人作用也就得不到充分发挥,这也正是传统历史课程体系的弊端所在。 2、传统应试教育观念使教材没能发挥其应有的教学作用效果。 一些历史老师认为:日益加大的升学压力使得学校只注重重点科目和考试内容的教学,无暇顾及乡土教学。一些学生家长认为,“初中阶段,孩子们的课业本身就太重,没有必要开设乡土历史课程,这些东西等孩子长大毕业后再看也不迟。” 有的历史老师甚至很直白地表示:虽然现在把乡土历史纳入到升学考试的要求中去,但乡土历史所占分值较少。将乡土历史教学纳入升学考试才会让它热起来?我觉得也并不尽然,关键要认识到这方面的内容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要让它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既要做好教材、学科建设,又要开发丰富生动的乡土历史教学资源,让学生热爱这门课,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更多地认识我们的家乡,热爱我们的家乡,从而培养崇高的爱国情怀 3、历史教师学识不足制约了乡土历史教学的开展。 我们绝大多数中学历史教师,没有系统学习过乡土史,只是凭个人兴趣,对其作简单了解。这就要求各级地方教育部门,在编好乡土史教材的同时,抓好教师的培训工作,组织好当地教师之间的交流和研讨,提高教师素质,教师也应通过各种渠道,收集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 三、开发乡土史教学资源的途径 1、搜集整理文字的历史乡土课程资源。 凡是通过文字的形式为历史课程提供乡土教育内容的资源都可以划入文字的历史乡土课程资源的范畴。历史教科书是历史乡土课程资源的核心资源,除此以外,乡土教材、通俗历史读物、中学生历史刊物、历史档案、文献资料、地方志、家谱、族谱、历史小说、科学技术史、文学艺术史、当地历史人物的回忆录甚至包括当地著名历史人物描写家乡的散文、小说等等都属于文字的历史乡土课程资源。 2、走近非文字的历史乡土课程资源。 非文字的乡土课程资源是指以实物或活动的形式运用于历史教育中的乡土课程资源。实物历史乡土课程资源的表现表现形态多样,既有历史遗址、历史文物、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又有为历史教育教学活动专门制作的历史教具等。活动历史乡土课程资源主要指学生所在地区的历史见证人、历史专家学者、历史教育专家、阅历丰富的长者、历史教师等,他们能够从多种角度为学生提供历史素材和历史见解。 3、建立数字电子化的历史乡土课程资源。 建立有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上的数字电子化的历史乡土课程资源是指以电子网络为平台为历史教育提供的乡土课程资源。如多媒体历史课件、历史资料数据库、当地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所提供的网站,甚至可以包括一些影视作品等。同时,数字电子化的历史乡土课程资源不仅应包括能给历史课程带来信息来源的资源,也包括保证这些信息获取的硬件资源。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有许多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可以同教科书进行整合利用。在开发利用各类乡土历史课程资源时,我们应本着史料的

试谈乡土地理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试谈乡土地理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苏北中学陈敏儿 摘要:阐述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将乡土地理应用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活化、深化地理教学。如通过分析樟林港的变迁来说明交通运输条件对聚落的形成、布局、乃至商业的发展有什么样的影响;通过将乡土环境地理方面探讨和课文知识相结合,活化地理课堂教学、深化教学重难点;分析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乡土地理地理教学生态农业樟林古港交通运输区域发展一、概述 乡土地理教材是展现本乡本土的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是最生动、最直观的地理感性材料。在地理教学中注意联系乡土实际和进行乡土地理教育,积极运用乡土地理案例活化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原理和案例相结合,是高中地理新课程的一大特色,从“地理课程标准”及新教材角度看,案例既是教学的素材,也是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案例教学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能力和增强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特别是乡土地理案例,既能延伸、拓展教材内容的配置。丰富地方课程资源,又能体现“地理课程标准”重视培养学生对地理实际问题的分析、探究能力的要求。从而能有效地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我国近代地理学奠基人竺可桢教授,1929年在他所发表的《地理教学法》一文中指出:“凡教学地理,必须自己知至未知,自儿童日常所惯于见闻之物,而推至于未睹未闻,自个人所受环境之影响,而推广及于社会全体,是故教学地理,开始必自本土地理着手。”这是符合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规律的。如果没有对周围环境中山川、村镇、农田、道路、天气变化等感觉经验,就难以形成抽象的地理概念。如果能够结合身边熟悉的事物,巧妙利用乡土地理资料会有利于学生理解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热情,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爱乡土,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够培养学生主人翁的责任感。爱家乡,不仅仅是因为我们生于斯,长于斯,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使我们感到非常亲切,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了解家乡的建设成就来之不易,感受先人们的拼搏奋斗精神,珍惜前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