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知识结构

第一章教学策略的涵义解析

?一、“教学”含义的理解。

?唤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过程。教育可以被看成是一系列精安排的外部事件,其目的是为了支持内部的学习过程。

?二、教学策略的含义。

?教学策略:是为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在清晰分析教学活动的基础上,对教学的形式和方法做出安排并进行调节与控制的执行过程。

?三、教学策略的一般特征:

?1、它是为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的教学设计中的一个指向实践操作的项目。

?2、它是遵循教学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以一定的教育理念和策略思想为依据,选择,安排和统合教学的形式与方法。

?3、它既是一种对教学形式与方法的相对有序和有机的构造,又是一个有目的的审视,调节和不断控制的执行活动。

?4、如果说“模式”侧重于程序与架构,“策略”则更接近于方法与形式。可见,心理学更强调的是策略的技能特性和框架特点,它是一种能够普遍用具体操作情境的技能和规则。

?四、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为组织教学环境提供一定的结构,程序和步骤,静态看,它是多因素组成的结构,动态看是一系列链接的活动,它具有简约性,概括性,理论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点。

?教学模式包含教学策略,它规定着教学策略和方法。教学策略是教学模式的具体化,受模式制约,先有模式,后有策略。

?五、教育策略与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方式,手段,途径。它是教学策略的具体化,受制于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层次高于方法,包括组织合监控,反馈,调节等内容在外延上大于教学方法。

?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实践。

第二章课程目标与教学策略

?目标功能:课程与教学目标有助于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测量与评价以及选择和运用教学策略,提示学生学习方法。

它对具体的教学活动具有指导,操作,调控与测度作用。

?一、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一)课程与教学目标是课程功能在学校教育中的体现。(二)课程与教学目标有一个逐级具体化的体系。教育方针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的→教学目的。(三)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四)教学目标

?(一)整体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整体教学活动中的统一实现——是选择和运用教育策略首先应注意的问题。(二)累积性——历时性目标的一种共时性表述。(三)双部性——外显行为与内隐变化的相互结合。(四)灵活性——有所选择,有所侧重的要求。(五)共振性——多种教学要素共同作用的

结果。(六)开放性——预定目标与生成的个性化目标兼容。

?三、怎样根据课程与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策略

?(一)要在“全面育人”上下功夫

(二)要在“结合渗透”上下功夫

?1、要上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与发展过程注意将结论的记取同体验、探研与发现活动结合。(传授与发现结合)2、要充分发挥知识与技能的教育价值和发展价值,把知识与技能中的人文因素,思想因素,方法论因素都发掘出来。(传知识与育人结合)3、要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重视学法指导,使学生主动学习(主导与主动结合)。4、教师要以积极的思想感性和行为风影响学生(身教)。

?(三)要在“突出重点”上下功夫

?应在“全面达成”目标的策略思想指导下,着眼于整体的课程内容和长时的学习活动,有计划、有重点地分析具体内容的特点,突出重点,讲求实效。

?(四)要在“持续发展”上下功夫

?1、要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好宽厚扎实的知识与技能基础,关注知识技能发展的综合运用。

?2、要重视,培养学生智能,特别是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寻求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要让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掌握相应的结构,可得其中涵蕴的方法和策略。

?4、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顽强的意志。

?(五)要在“因材施教”上下功夫

?第三章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

?原联合国国际教育委员会负责人库姆斯认为,教育改革有四个障碍。

?物质障碍(缺)、行政管理障碍(体制)、哲学障碍(观点)、心理障碍(观念)

?一、什么是课程理念课程理念是人们的一种“教育观念”,是一种对“课程”的理性化认识。课程理念的更新是新课程的实际变革最重要的内部条件。

?二、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有什么关系

?(一)课程理念是课程变革的深层动因。

?课程变革可以在三个层面上展开: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课程制度的变迁。其中,课程理念的演变是课程变迁的深层动因。

?(二)教学观念是教学行为的依据1、教育观念:是对教育问题的具体看法与认识的集合,包括人才观,质量观,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等,其中,课程观与教学观联结最为紧密。2、教师的教育观念首先要影响其教育态度,教育方式与策略,进而影响其教育行为,最终转化为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三)掌握教学策略要强化课程意识

?课程意识:就是人们在考虑教育教学问题对于课程意义的敏感性和自觉性程度。

?三、新课程的倡导基本理念有哪些?(5观)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1、“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2、“科学与人文交融”的课程文化观。3、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生态观。4、创生与发展取向的课程实施观。5、民主化的课程政策观。

?四、学校教学要树立什么样的教学观念?

?1、学校是教育改革的中心,科学探究的中心(双重身份)。2、课程是经验(经验在实践中形成)。3、教材是范例。4、教室是实验室。5、教学是对话(交流与知识构建的活动)。6、教师是研究者。7、学生是知识的构建者。8、家长是教育的伙伴。

?五、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怎样贯彻和渗透于教学策略中?

?(一)明确课程实施的基本要求

?1、改革育人模式。重视课堂目标的整体联动。

?2、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

?3、转变学生学习方式:重视主动参加,乐于探索,勤于动手,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在“做中学”,“用中学”。?4、促进教学相长。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教育,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充分利用课程资源。?(二)研究课程实施的实际问题1、密切关注学校发生的变化。2、认真研究教师的教学决策。3、切实提高教学的实施水平。

?(三)指导教学的几条思路。

?1、发挥教学对课程建设的能动作用——变“教课本”为“用课本教”。(操作上:①改变课程实施取向。②拓宽内容领域。③注重资源开发。)

?2、建立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变“传话”为“对话”。(要求:①教师成“平等中的首席”。②要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③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3、加强实践经验与书本知识的联系——变“书中学”为“做中学”(怎么做:①拓宽生活路径②搭建经验共享平台③展现获得结论的过程)。

?4、注重学生素质的深层建构——变“教书”为“铸魂。”(①化知识为智慧。②变行为为素养。③积文化为品格。)?5、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运行体系——变“教案剧”为“教育诗”。(关注的问题:①精心设计与灵活变通养行。

②思想观念与策略方法同步。③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结合。)

?第四章课程内容的认知性加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认知是他们课程学习的基本心理历程,包括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

?一、怎样做好课程内容认知性加工(一)让学生全面地认知课程内容中包含的信息,材料,结构,方法等。

(二)掌握认知性加工的一般策略。即课程内容的预热化,生活化,问题化,操作化,结构化。

?二、课程内容的预热化策略。1、从已知到未知,由旧知引新知。2、指导学生自学,提供预习线索。

?3、定向积累经验,收集有关信息。4、进行尝试探索,倡导主动涉与。

?三、课程内容生活化的含义

?就是要充分注意课程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与学生经验世界联系,促进学生运用来自现实生活的个性化经验去理解,去把握所要学习的知识。本质上就是学生已有经验同新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

?四、课程内容问题化的策略、方法:

?课程内容问题化的关键是真正挑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形成“认知冲突”,使处于问题情境中的学生有强烈的追本求源欲望,并通过问题的解决,自主地建构知识,发展智慧和能力。

?操作方法:1、将教材中的定论或知识,按其逻辑构成关系分设为若干问题,再将这些问题链接起来,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学习与尝试,掌握知识与技能。2、教师提供蕴含实际问题,与学习内容相联系的学习材料,使学生在“真实任务情境”中围绕“主题”进行认知学习。这时,主题即课题完成课题就会学到知识,习得策略和方法。

?五、课程内容操作化的实质就是将那些够让学生通过活动操作而掌握的知识,尽可能编在一个有序的活动中,用“动”的方法来解决“静”的知识,“从做中学”。

?六、课程内容的结构化的实质是对知识加以系统组织,凸显其内在结构,形成学科“知识树”。

第五章课程内容的情境性设计

?一、情境性设计的含义及类型

?含义:指由教师创设或利用的一切刺激学生学习的物质手段和精神文化环境。

?类型:实在情境,图像情境,符号情境。特点:直观性、典型性、稳定性

?二、怎样进行课程内容的情境性设计

?(一)富集课程资源所谓课程资源:就是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包括要素来源(作用课程并作为课程要素的来源),实施条件(作用课程却并不形成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的来源。)(二)获取替代经验。(三)促使感同身受。(四)提供学习诱因。(五)运用模拟情境。

第六章课程内容的情感性处理

?新课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的达成,倚重于课程内容的情感性处理。

?一、教学中情感的三个源点:教师情感,学生情感,教材情感。

?二、教材内容情感因素及策略。

?显性情感因素含在艺术类语言类教材中运用展示情感策略

?隐性情感因素含在史地类教材中运用发掘、诱发情感策略。

?悟性情感因素美术教材中运用发掘、诱发情感策略。

?中性情感因素科学类教材中运用赋于情感策略。

?三、课程内容的情感性处理策略

?1、展示情感。2、发掘情感。3、诱导情感。4、赋予情感。5、调节情感。

第七章课程内容的活动性展开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强调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他们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便提出了“活动教学”。

?一、什么是活动教学

?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观和教学形式。它与其他教材或知识的呈现方式,又是教师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与教师的其它教学方式存在一种互补,交叉与结合的关系。

?二、怎样开展活动教学(课程内容的活动性应怎样展开)。

?课程内容的活动性展开大体包括三类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活动,即实践活动,符号活动,综合活动,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开放课堂。2、在参与中学。3、综合学习。4、探索研究。5、课程整合(综合课程)

第八章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策略

?一、什么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是学生学习时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包括注意力的集中,认知的活跃,情绪论的振奋,意志的努力,行为的投入等。它是影响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变量,学生学习的“动力因素”同他们的“智慧因素”策略因素一起决定学习的成败。

?二、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力系统

?(一)什么是动机?就是在自我调节下,个体使自身的内在需求与外在诱因相协调,从而形成激发、维持行为的动力因素。

?(二)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力系统

?1、自我调节:预期(目标自定),自我效能信念(成就),意志、反馈(结果),它发动维持,调节行为。

?2、内在需求:需要、兴趣、驱力,其中需要是核心。3、外在诱因:目标、奖励、情景。

?(三)动机过程在心理潜力的基础上通过学习产生需要→需要通过自我调节与外在诱因相联系,从而具有一定的方向性,调动自身的能量,引起一定的情感反应,形成驱力→驱力在自我调节的作用下,使个体努力去实现目标→对结果归因,成为后继行为的主要动机因素之一→引起新的需要。

?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策略有哪些?

?目标策略、成就策略、情境策略、变化策略、调节策略

?(一)目标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标策略)

?1、明确课程学习的实际意义2、设置逼近目标的适当阶梯。采用“低起来,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策略。

?3、安排实现目标的具体事件。进行目标分解,使之具体化,操作化。

?4、诱导适当的学习结果预期。不断创新,增强拉力,最近发展区。

?(二)成就策略(怎样运用成就策略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创造成功机会。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2、学会赏识学生。肯定与赏识能触及“自我”。

?3、利用优势转移,利用优势,激起自我,重建人格。4、提供替代经验。通过观察他人建立自我的效能预期。

?(三)情境策略(怎样利用情境策略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运用新疑信息,造成耳目一新的惊异感。好奇→兴趣→思维。2、制造认知冲突,引起追本求源好奇心。

3、创设悬念情境,激发欲罢不能的探究欲。

4、推动学生卷入,调动自主参与积极性,指出完成任务的社会价值。

?(四)变化策略(怎样利用变化策略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科学安排刺激模式。2、注意活动方式变化。3、变换课堂节奏4、增强审美情趣。

?(五)调节策略(怎样运用调节策略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1、提倡积极关注。2、调控课堂气氛。3、讲究强化艺术。4、控制焦虑水平。

?四、学习目的、学习目标与学习动机

?学习目的:是学生对学习重要性及其意义的认识,是学习动机的重要组成。

?学习目标: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预期。

?(一)学习目的动力作用发挥的条件是什么?1、学习的抽象意义与具体意义的有机联系。2、学习的长远意义与当下意义的紧密结合。3、学习的社会意义与个人意义的水乳交融。

?(二)教学或学习目标的心理意义是什么?1、体现学习的社会意义,发挥价值导向作用。2、调能心理能量配置,提高心理激活水平。3、产生正确的认知定向,保证有效完成学习任务。4、作为评价策略的构成部分,启迪学生学会学习。

?五、学生成就动机的影响因素1、父母的期望与要求。2、学生经历的成功与失败。3、学生的参照。

第九章教材呈现策略

?一、什么是教材、教科书

?(一)教材:教材是教师为实现一定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使用的供学生选择和处理的负载知识信息的一切手段和材料。从表现形式上讲,包括以教科书为主体的图书教材,也包括各种视听教材,电子教材以及来源于生活的现实教材等,是课程的基本成员。

?(二)教科书:是根据学科课程的构成加以系统编制,供教学使用的学生用书。它集中反映了国家的教育理念,最有代表性,最基本的教材。

?二、新课程的教材观(见(一))

?(一)教材是教师为实现一定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使用的供学生选择和处理的负载知识信息的一切手段和材料。从表现形式上讲,包括以教科书为主体的图书教材,也包括各种视听教材,电子教材以及来源于生活的现实教材等,是课程的基本成员。(二)教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三)教材是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是师生对话的“话题”。

?三、教材的功能1、培育学生自主学习的功能。2、强化科学课程的思想教育功能。3、发挥培育学生创新思维的功能。4、促进教师创造性教学的功能。

?四、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应从哪些方面入手(或着重要做好哪些工作?)1、对教材的灵活运用(包括调整进度,适当增减教学内容,重组教学单元,整合内容)。2、对教辅、教具、课件等的自主开发。3、开创适合自己学校(班级)的,有特色的教学。4、合理有效利用一切可利用可共享的课程资源,在充分认识和明确教学目的基础上,教学手段与教学目的和谐一致原则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基本着眼点和归宿。

?五、教师创造性使用教师应注意哪些问题?1、要有统领学生教材以及其他学科内容的整体的课程意识。

?2、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充分把握教材编写意图,不能随意改变教学目的,不能违背学科教学特点。3、以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有效教学为出发点。4、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结果应是“实”与“活”。5、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善于引导学生利用已知认识来知,引导学生形成自我分析,判断,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6、量力而行,逐步渐进。

?六、教材呈现的策略

?(一)什么是教材呈现?

?所谓教材呈现,指的是课程内容用什么方式展示在学生面前,这既指教科书呈现课程内容的方式,也指教师在教学情境下怎样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组织教材并以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方式呈示课程内容。

?(二)教材呈现的策略有哪些?

1、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策略特点:在提示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和发展出新学的内容。

?关键: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点。

2、“先行组织者”策略特点:呈示具有“组织”教材作用的相关材料,它指向的是一种“关系”。是新、旧知识的桥梁。

?奥苏贝尔的三种“组织者”:①陈述性组织者。②比较性组织者。③具体模型组织者。

3、素材处理策略特点:它呈现的内容是一些“素材”,学生须加工处理这些素材才能获得结论。

?素材处理策略呈现材料的类型:积木式材料(乱,但藏着共同的概念,原理),案例式材料。

4、问题研究策略。特点:呈现一个“问题”或都附带呈现解决这一问题的线索——指向问题解决。

?运用要求:①处理教材,提出问题。②进入课堂以“问题研究”形式呈现教材。

?问题研究的教材呈现策略的三种情况:

①基于“用教材”的问题研究。②基于“真实”任务的问题研究。③基于“定义不完善”的问题研究。

?5、活动展示策略

?特点:教材以一种活动的形式呈现。教材中的信息要附着于活动并通过“做中学”而内化为学习者的经验。

?采用活动展示的策略呈现教材的办法:①互动式展示:师生交往,生生交往中得知识与技能。②探求式展示:引导学生自主活动探求,通过亲历达到目标的实现。③模拟式展示:由假定的角色给出,在担角色的活动中,学生既学习和理解教材,有充当传输者和吸收者与别人分享知识经验。

第十章教师启发引导的策略

?一、在新一轮课改中,怎样来认识教学?

?(一)教学是师生的交往。

?从教学本质论上看,是以人际互动为内容的交往;从教学价值论上看,以教会学生学会合作与交往为基本的价

值取向;从教学方法论上看,是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基本的途径和手段。

?交往的目的:指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交往的主体:教师、学生是平等的主体。交往的内容:以教材为“话题”的师生互动。交往的结构:是有计划的、相对有序的。

?(二)教学是师生对话

?作为教学交往的一种实现形式,对话强调地的是师生的相互解释,相互交流,共同体验,共同发展。

?对话最突出的特征是它的开放性,启发性。

?实现对话要求师生关系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1、教学不再是有知识的教师教授无知的学生,而是师生共同探索,相互影响。2、教师更多应是学生的倾听者、交谈者,而不仅仅是讲解者。3、师生共同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创造者,而不仅仅是实施者。

?(三)教学是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实际上就是师生双方以自己的固定经验来了解对方的相互交流与沟通方式,这种最基本的教学交往形式强调的是师之间的交互作用影响。互动形式:水平性互动,垂直性互动。

?(四)教学是师生的合作。意味着真正的在“情境中共存”。

?(五)教学是师生的理解。基本涵义:意义沟通,相互理解,设身处境,共同体验,宽容悦纳。

?二、新课程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是什么?

?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反思者。

?三、新课程中,教师角色调适应注意哪些问题?1、要注意民主,平等,宽容的态度习得。2、要注意激励,启发,引导方式的习得。3、要注意自律,超越,创新精神的习得。

?四、教师启发引导的策略包含那些内容?1、言语讲授的策略。2、置疑问难的策略。3、演示策略。

?五、教师言语讲授的策略

?(一)什么是言语讲授言语讲授是指教师以言语为载体,向须生传输知识信息,表达思想感情,启动学生心智,指导学生学习和调控课堂活动的一类教学行为。

?(二)怎样认识言语讲授?

?1、言语是教师最基本,最常采用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没有一个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曾用过讲授,也没有一个教师在教学中不用言语讲授)(①能在短时间内,简捷地传授大量的知识。②可及时向学生提出问题,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③抽象的内容易领会。④为教师传授知识提供了充分的主动性)

?2、言语讲授不必然导致学生被动接受。

?讲授的实质:是建立新知识与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之间的联系。

?讲授的任务:说明新旧知识的关系和联系,填补新旧知识的缝隙,分析新知识自身各需要素之间的关系。?(三)言语讲授的基本要求是有什么?总要求:采用“启发式”。具体:1、组织学生的表象。2、联系学生的经验。3、推动学生参与。4、多种方法的配合。5、精要生动地表述。总之,教师的言语讲授应尽量做到:求精,有针对性;求准,有严密性;求思,有启迪性;求妙,有趣味性;求活,有适切性。

?(四)言语讲授操作要义(怎样运用言语讲授?)1、了解学生实际——提高针对性。2、调适自我心态——不以“宣喻者”自居。3、研究讲授的内容——找准核心与关键;精髓与文眼;能力的“生长点” 和思维的发散点。4、设计学生活动——触发内在心理活动。让学生“卷入”活动。5、增强语言的魅力——力求做到:通俗易懂,具体形象,生动风趣,声情并茂,提要勾玄。

?六、教师置疑问题的策略

?(一)什么是置疑问题难教学策略?主要指教师通过导致学生产生真正疑难的教学设计,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发展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方法组织。

?(二)置疑问难的意义是什么?1、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才能。2、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有利于促进教师善问,学生会问能力的发展。

?(三)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最常见的做法是教师直接揭示学生认识上的矛盾,提出问题。

?2、把握教师提问的特征,让学生“自我提问”。

?特征:教师提问对学生的思维具有始动性、方向性,指导性,强化性,调控和调整性。

?(四)什么样的问题才是好问题?(三个条件)1、必须是学生尚不完全明确或未知,能引起知识矛盾,疑惑。

2必须是学生想弄清楚或力图说明的东西。3必须是学生经过努力能达到的目标(最近发展区),指向学生会问。?(五)教师提问应注意那些问题?1、注意真实性,触及学生知识矛盾。2、富于启发性,利于学生思维发散。

3、激发主体性。

4、追求开放性。

5、要有差别性。

?(六)置疑问难策略的基本要求1、创设冲突情境。2、启动定向思考。3、鼓励思维发散。4、培育问题意识。

5、拓宽探求领域。

?(七)置疑问难策略的基本操作要义是什么?1、接触真实的问题。2、挑开认知的矛盾。3、引向深入的理解。

4、讲究提问的艺术。

5、注重适时介入。

?四、教师的演示策略。

?(一)什么是演示策略。指教师展示实物、标本、模型、图表等直观教具,运用板书版画或者数字化媒体进行演示实验操作和动作示范等方法的组合、调控和运用。

?(二)教师演示策略的意义是什么?1、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2、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3、激发兴趣,培养态度和创新精神。

?(三)运用演示策略的基本要求。1、目的明确,准备充分。2、遵循感知规律,研究媒体特性。3、重视经验提升,促进能力发展。

?(四)演示策略的操作要义是什么?1、讲求实效。2、规范操作。3、贴合内容。4、引导参与。5、不断创新。

?(五)教师在演示过程中,应如何运用感知规律?

?1、感觉规律:感觉强度对刺激强度的依存性,感受性的变化,知觉规律,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2、运用(1)观察的目标越明确,感知越清晰。(2)观察对象在背景中越突出,则越容易被感知。(3)形象与言语的结合越正确,感知将更迅速完善。(4)多种器官的协同活动,可以提高感知的成效。

第十一章学习指导的策略

?一、什么是学习指导的策略?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具体学法、练习与作业进行指导的一系列方法。

?二、什么是学习方式?学习方式指学生的完成学习任务过程时的基本行为和认知的取向。

?它不是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

?三、课堂中如何落实学习方式指导?1、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职责。2、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课程资源。

?3、教师要利用有助于增进学习效果的策略。

?四、自主学习的指导1、含义: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

?2、指导自主学习主要抓哪些环节?(1)明晰目标。(2)“解放”学生。(3)要求具体。(4)巧妙提示。(5)循序渐进。

?五、探究学习的指导

?(一)什么是探究学习?有何特点?

?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发展。

?特点: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开放性。

?(二)对探究学习的指导应注意些什么?1、选好课题。2、提供支持。3、相机引导。4、提高探究素养。

?六、合作学习的指导。

?(一)什么是合作学习?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二)怎样指导学生的合作学习?1、适宜的内容。2、精心的组织。3、必要的技能。4、恰当的方法。5、相应的评价。

?七、体验学习的指导。

?(一)什么是体验?有哪些特征、途径?含义:是在对事物的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上产生情感并生成意义的活动。特征:情感性,意义性,主题性。途径:感知,活动,经历。

?(二)、指导学生体验学习应注意哪些问题?1、切身感受。2、唤起情感。3、亲过历过程。4、触发体悟。5、升华提高。

?八、具体的学法指导。

?(一)、学法指导的内容有哪些?1、完成课业方法的指导。2、智力活动方式的指导。3、调控学习活动的指导。

?(二)、学法指导的基本要求是什么?1、促进具体操作向内在素养的转化。2、重视教法同学法配合。3、注意动力因素对智力活动的推动。4、加强一般指导和学科指导的联系。5、强调统一要求与因人而异的结合。

?(三)、学法指导的操作要义是什么?1、直接型指导:讲解式,规程式。2、渗透型指导:归纳式,点拨式,联结式。3、个别型指导:诊疗式,调适式,支持式。4、自悟型指导:自我总结式,计划调控式,相互交流式,。

?九、练习作业的指导。

?(一)练习作业的设计“七个转变”:1、盯住课业→关注发展。2、统一要求→分层引导。3、刚性要求→弹性选择。4、独立完成→协同合作。5、静态分离→动态参与。6、反复训练→探究创新。7、量化评价→质性评定。

?(二)练习作业的类型:摸底、尝试、习得、分层、践履、综合、研究等类型。

?(三)练习作业的形式:书面、实作、任务、开放、自定等形式。

?(四)练习作业的指导应注意那些问题?1、重视习前指导。2、注意各类题型配置。3、建立作业常规。4、加强师生互动。5、发展自主创新能力。

第十二章、课堂纪律管理的策略

?一、课堂管理的内容是什么?包括:课堂纪律、信息、运行调控和时间等方面的管理。其中课堂纪律管理具有基础性,保障性。

?二、课堂纪律管理的作用(功能或意义)是什么?体现在“全面育人”上。具体:1、保证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2、促进学生个性社会化。3、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4、有助于形成道德责任感。5、稳定情绪,降低过度焦虑。

?三、课堂纪律管理的基本要求。(一)、以人为本的追求,→自觉纪律。(二)、最小干预原理,情景帮助→温和反应→中等反应→强烈反应。(三)、多法并举的思路。

?教师促成集体促成任务促成自我促成(四)、预防在先的作风。1、确立标准。2、认真选择学习材料。

3、保持建设性课堂环境。(五)、因人而异的方法。

?四、课堂纪律管理的操作要义。(一)教师的积极介入方法有:预防、提醒、暗示、幽默、褒贬、理解、激励、舞台情境。(二)、重视课堂结构。(三)、发挥规范作用。

?复述常规,订立契约,舆论调节,风气感染,自我警策。(四)调节焦虑水平,控制在中等程度。(五)发挥示范的效应。

?

大学教学方法的创新

1 序言 大学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工作的 成败、 教学质量的高低以及把大学生培养成什么方面人才的问题:教学方法合适与否,在其它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往往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2l 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改革教学方法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要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 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主动性和创造性”,由此可知,全面深入地探讨大学教学方法,并研究教学方法改革的动因与发展,在教学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2目前大学教学方法的特点 教学方法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学方法是指为达到教学目的和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途径和方法.狭义的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对学生施加影响、怎样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形成一定道德品质和素养的手段.高等教育学中所说的教学方法,一般是指狭义的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较,目前大学教学方法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学观点方面,是以知识为中心,而不是以人为中心.主要体现在向学生灌输一定的知识,而不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学生的接受理解能力. (2)教学模式方面,搞统一的教学计划,同一专业的学生用相同的培养模式,而从不考虑学生自身的个体差异和个性特点.每位学生学相同的课程, 课程进度相同,毕业时间相同. (3)教学内容方面:以行业为目标,以专业为中心,知识结构非常单一,人文教育比较薄弱.教学内容比较老化,每位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及需要而选择学习内容和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 (4)教学方法方面,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师为主题,“满常灌,注入式教学”.和传统教学方法一样,没有任何改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发展特长没有体现出来. (5)考试方法方面,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以考试分数的高低来确定学生整体能力的好坏,严重束缚了学生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潜能. 鉴于目前大学教学中存在以上的问题,致使教学质量和学生整体素质不能得到全面的提高,所以大学教学方法的创新迫在眉睫.3创新大学教学方法 哈佛大学的校长德里克·博克曾说过:“改变教学方法要比改变教学内容付出更多努力,因为改革教学方法意味着教师们必须改变原来的教学习惯,使用一些并不熟悉的新教学技巧.”因此教学方法的创新不是一段时间就能完成,它需要老师的长期努力才能实现.依据本人在大学教学中的亲身体会和听一些名师的课,觉得大学教学方法的创新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3.1教学从创设问题情境出发 在教学内容中许多的定理它们的条件以及结论并不是事先已经知道的,而是科学家们对大量的 Vol.28No.5 M ay 2012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第28卷第5期(上) 2012年5月浅析大学教学方法的创新 余成林1,王素丽2 (1.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广东广州 510800;2.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广东广州 510800) 摘要:大学教学方法的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实施教学方法的创新,关键在于教师要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创立先进的研究性的教学新理念.研究性教学应从创设问题情景出发,通过师生互动交流方式,鼓励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学习.推动大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有具体的要求,要有政策措施的保证和有组织地推进,最终形成先进的以学科为核心,以课程作为载体的教学方法结构. 关键词: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 (2012)05-0247-02 247--

《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模拟题

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模拟考试题(一) 一、选择 1.具有简约性、概括性、理念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点的是[ B ]A.教学理论B.教学模式C.教学策略D.教学方法 2.新课程的课程价值观是[ A ]A.学生发展为本B.科学与人文交融C.回归生活世界D.民主化 3.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运行体系要做到[ D ]A.变“传话”为“对话”. B.变“书中学”为“做中学”C.变“教书”为“铸魂”D.变“教案剧”为“教育诗” 4.下面关于课程内容包含的主要信息的叙述,正确的是[ A ]①材料信息②结构信息③方法信息④知识信息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5.自然的、社会的物质环境属于[ C ] A.图像情境B.生活情境C.实在情景D.符号情境 6.在课程内容的情感性处理中,配录像画面朗读课文是[ D ] A.发掘情感B.诱导情感C.赋予情感D.展示情感 7.下面关于课程内容的活动性展开大体包括的类型,错误的 ...是[ C ]A.实践活动B.符号活动C.学习活动D.综合活动8.下面关于从哪些方面入手运用成就策略的叙述,正确的是[ D ]①创造成功机会②学会赏识学生③利用优势转移④提供替代经验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9.“增强教学的审美情趣”属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 D ] A.目标策略B.成就策略C.情境策略D.变化策略 10.在教材呈现策略中,“温故而知新”属于[ C ] A.问题研究策略B.活动展示策略C.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策略D.素材处理策略 11.下面属于置疑问难的意义的是 [ B ] A.创设冲突情境 B.引发思维活动C.启动定向思考D.鼓励发散思维 12.“遵循感知规律,研究媒体的特征”属于[ B] A演示策略的意义B.运用演示策略的基本要求 C演示策略的操作要义D.演示策略的功能 13.“相机引导”属于学生学习方式指导中的[ C ]A自主学习的指导B.合作学习的指导C.探究学习的指导D.体验学习的指导 14.下面的叙述中属于体验的途径的是[ A ]①感知②活动③经历④提炼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5.在学法指导的方式中,点拨式属于[ B ] A.直接型指导B.渗透型指导C.个别型指导D.自悟型指导 二、判断改错题 1.教学策略是教学方法的具体化。(×) 教学方法是教学策略的具体化。 2.新课程要求树立回归生活世界的实施观。(×) 新课程要求树立回归生活世界的生态观。 3.用“动”方法来转化“静”的知识是认知性加工策略中的课程内容的做中学策略。(×) 用“动”方法来转化“静”的知识是认知性加工策略中的课程内容的操作化策略。 4.课程内容的活动性展开,既是教材呈现的一种形式,又是教师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 5.新课程的教材观念强调教材是师生进行对话的“素材”。(×) 新课程的教材观念强调教材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 三、简答题 1.简述学校层面的新课程实施需要树立的教学观念。 学校层面的新课程实施需要树立以下教学观念:①学校是教育改革的中心、科学探究的中心;②课程是经验;③教材是范例;④教室是实验室;⑤教学是对话、交流与知识建构的活动;⑥教师即研究者;⑦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⑧家长是教育伙伴。

谈谈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改革

谈谈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改革 谈谈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实践的问题与对策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大潮中,教师如何把握自我成长的目标,如何更新教学育观念、增加知识储备,如何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新课标的有效实施,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根据新课标倡导的教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并结合学校的教学现状,以及个人长期对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形成的应对策略,进行深刻的分析和总结。力图为新课标的有效实施,摸索出一条有效的途径。 课程实施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环节,而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就是课堂教学,在新课标的理念下如何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共同关心的课题。新课标实施的主要执行者是教师,从自身来说,如何应对这场史无前例的教育大变革,如何把握自我成长的目标,我认为,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观念层面的障碍,新课标倡导的理念是什么?它与传统教育观念的价值取向的区别是什么?我们如何来实现这种观念上的转变。其次,新课标实施对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是什么?我们教师是否具备这种知识储备和能力,我们该如何充实自己以应对挑战。最后,新课标体系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如何构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对的策略和措施又是什么?这都是我们深层思考、务必解决好的问题。近两年来,我们坚守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主战场,通过开展研讨课、示范课的上课、评课活动,努力探究新课标实施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从中得到很多的感悟。 一新课标实施的问题与困难 任何一个变革过程,必然受到传统惯性的阻力和和新体系构架条件缺失的问题,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我们遇到的困难,主要体现在如下的几个方面: (一)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 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中心主义、管理中心主义的教学关系在我们师生的潜意识中已经根深蒂固。而这种教师全盘主导,学生被动服从的师生关系以及教师包办一切,单向硬灌输的教学关系,对学生自主性、创造性发展的束缚,以及对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的伤害,虽然形成了一致的认同,但对新课标倡导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就有不同的理解。近年来,我们化学组举行了一系列的研讨课评课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都非常重视三维教学目标的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必先有一个成功的教学设计。传统的教学设计还停留在只考虑知识的重点难点的讲解和教学过程所安排的逻辑起点上。其实教学设计除要考虑以上问题,还应该体现对学习环境的创设、学习情感的培养、学习方式的指导和学习技术(策略)的关注。教学设计从关注学生为什么学,怎么样去学出发,来考虑教师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样去教,直至学生学得怎么样,考查和评价教学行为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掌握。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教学设计一般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素: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任务及对象、策略、过程和评价四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 (一)教学任务分析。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现代教学思路的一个基本着眼点。以往教师关注的主要是“如何教”问题,那么现今教师应关注的首先是“教什么”问题。也就是需要明确教学的任务,进而提出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制定教学策略。 l。教学背景。教学背景分析是教学的起点。教学关注教师、学生、

内容和环境等,那么,教学背景分析也要从这几方面去呈现在教学前的实际状况。首先,了解学生在知识技能上已达到何种程度,对于本内容的学习所需要的情感态度和学习方式都有哪些准备,等等。也就是从学生的原认知水平、认知态度和认知加工能力几个方面来认识教学对象。其次,对于本教学任务的完成,在环境的设置上,当前已经有了哪些准备?对教学媒体的设施和班级的设置,班级学习氛围、课堂教学评价……在教学任务分析中,还需要进一步对教学的内容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状况再作出更明确的分析。如《背影》一课,从小倍受宠爱的学生很可能认为父亲买桔送别事小,不值一提。讲解的时候就要注意避开对事件本身的谈论,着眼于对父亲爬月台的艰难,送别时的担忧等方面进行细致的分析,让学生从这些细微之处去感受细腻的情感。 2.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载体。以往我们仅关注教材分析,教材的分析基本关注教学的重点、难点及考点方面,较少关注与学习教材内容有密切关系的认知和心理因素,以及教材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而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只是阐述其内容,没有做进一步的分析。事实上,教学的载体已不仅仅局限在教材,教师在教学中对于教材应该二度加工,是一种再创造过程,因此,对教材也不仅仅局限在显性方面,不再仅是教材的分析,而是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分

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

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 简答题 第一章: (一、新课程概念) 1.什么是课程?为什么要强调对课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答:新课程,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活动的总和;是学生主动与教材、与教师、与同学、与环境等相关课程要素进行互联互动、共生共创、整合建构的“生态系统”. 课程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集中体现,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课程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对课程概念的准确把握,了解课程内涵的发展变化,有助于我们用新的课程观指导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将课程改革实施到位,使自己尽快成为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的新型的人民教师和教育管理者。 2.课程的新概念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1)强调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突出了学生能动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主人的根本地位。2)强调学生以兴趣、需要、能力、经验为中介来实施课程,进行互动整合、融通建构,突出了课程三维目标整合发展的功能。3)强调课程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学生在与课程诸要素的多元互动过程中,用多样化的活动方式进行多元智能建构,采用多元化评价方法实现每个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综合学习、创新发展。4)强调课程是动态发展的整体。用问题情境中的多元化思维策略实现课程“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突出了课程的综合性、整合性和动态发展性。 3.课程内涵的发展变化的基本趋势有哪些? 答:课程内涵的发展变化主要有六个趋势:1)从强调学科知识、教材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进而强调课程复杂的会话。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3)从强调教材这一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多因素的整合。4)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5)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与“空无课程”并重。6)从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的整合。 4.我们对课程的认识理解上有哪些偏见或者叫误区? 答:1)把学科教材当作课程2)把目标、计划当作课程3)把学习者的经验当作课程 5.从课程开发、编制和管理的主体上分,课程可以分为几类? 答:从课程开发、编制和管理的主体上分,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从课程的显现程度分,可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从课程的实际开设划分,又可分为实际课程和空无课程. 6.什么是国家课程,国家课程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国家课程,是政府为保障国民的基础学力、基本素质而开发研制的课程,是国家规定的课程。国家课程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决定的,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国家课程的目标是培养未来的国家公民所应具备的共同素质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课程开发的主体是课程专家。国家课程一般以必修课形式出现,是基础教育课程的主体部分,是法定必须开设与实施的课程。 7.什么是地方课程? 答:地方课程,是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授权下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根据当地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社会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 地方课程,是一种具有突出地方特点、反映地方文化、满足本地发展需求的课程,具有本土性、区域性特点。地方课程以必修课或选修课形式出现,其研发主体是省市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本地课程专家。

《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真题

2013年4月《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真题 一、单选(15题30分) 1、掌握教学策略要强化() A. 课程理念 B.课程意识 C.课程目标 D.课程评价 2、课程与教学目标是课程功能在学校教育中的() A.反映 B.运用 C.体现 D.彰显 3、课程内容的问题化属于() A.情境性设计 B.情感性处理 C.认知性加工 D.活动性展开 4、教学方法是教学模式的() A. 具体化 B.抽象化 C.简洁化 D.明晰化 5、课程内容的情境设计中的情境包括图像情境、符号情境和() A. 事物情境 B.现场情境 C.实在情境 D.自然情境 6、新课程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达成,很大程度倚重课程内容的() A. 情感性处理 B.认知性加工 C.情境性设计 D.活动性展开 7、影响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变量是学生的() A.动力因素 B.智慧因素 C.策略因素 D.学习积极性 8、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教材是() A.视听教材 B.图书教材 C.电子教材 D.教科书 9、教师最基本、最常用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是() A. 质疑问难 B.直观演示 C.言语讲授 D.实际训练 10、构成课程与教学的最基本和比不可少的要素是() A. 教材和学生 B.活动和学生 C.课堂和活动 D.教师和学生 11、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 A.自主学习 B.探究学习 C.合作学习 D.体验学习 12、教学观念是教学行为的() A. 决定因素 B.内在依据 C.先导条件 D.深层动因

13、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是() A. 教学实践 B.教师培训 C.教学评价 D.教学管理 14、学习策略最基本的要素是() A. 教学态度 B.学习方法 C.学习条件 D.学习背景 15、课堂纪律管理的功能体现为() A.全面育人 B.保障秩序 C.促进自律 D.形成责任感 二、判断改错题(4题20分) 16、教师的每一堂课应有所选择、有所侧重地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目标。 17、教室是教师表演的舞台。 18、学习指导只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 19、表扬、赞赏等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强化方式。 三、简答题(5题35分) 20、简述新课程教学目标的特点。 21、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有哪些? 22、简述课程内容的情境性设计策略。 23、简述教学活动中的教师角色。 24、学法指导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四、论述题(15分) 25、联系实际,谈谈如何运用“成就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改革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课题负责人:杜须录 单位:市汝州市第三初级中学 课题组成员:董晓晖、杰、红军 摘要:课题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策略以及提高课堂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自身发展的新方法、新思路。研究教师如何根据教学容和学生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最优化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学习,达到特定目标。课题通过多种方法,运用多种形式,辐射多种学科,构建了一批优质高效的学科教学形式,建立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对素质教育的开展和新课程的实施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我校是一所县属初中,位于城区西部,学生基础较差,家长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学校周围的环境复杂,学校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始终坚持进行教育思想、教材教法、学校管理和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的改革,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绩。但在调研考试和一些家长片面追求高分数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下,老师们不得不实施灌输式、填鸭式、题海战术等短期有效的强化教学,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违背了素质教育和课程目标的精神,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足发展都造成了较大的妨碍。近几年,教育教学领域不断进行着更新和变革。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使广大教育工作者教育教学观念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教育教学方式不断改进,教育评价方式向多元化转变。而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阵地,是课

程改革的集中反映。所以,我们需要抓住课堂教学这一核心环节,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逐步转变和改善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及教育教学行为,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学校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提出“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改革策略研究”的课题,在全校围展开研究。 二、课题的研究价值 在理论上,有助于丰富和发展教学策略理论,为教学策略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新的思路与视角。在实践上,有助于有效落实国家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深化课程改革实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体表现在: 1、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不断生成、发展、提升的过程。通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与实践,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新课程标准三位一体的目标。 2、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发展是“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成长”。新课程主以人为本,以学促教,教学相长,追求教学整体效应和最大价值,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关注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特点,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正是本课题理论和实践的核心所在。 3、有利于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教学策略研究可以帮助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并通过教师教学实践的总结反思,自我监控和自我调适,优化和改善教学行为、方法和策略,加深对教学活动规律的认识理解,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探索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的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策略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行动策略 摘要:本文从理念的转变,课堂的本质和课堂行动策略三方面阐述了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更好地开展英语教学,以期对英语教学的进一步提高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理念,课堂,本质,行动策略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行动策略是教学主体对教学过程进行的宏观与微观统一的计划、评价、调控,以追求较高效率的计策和策略。课堂行动策略的选择成功与否,直接制约教学目标的达成,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益的高低。 一、理念的转变 英语新课程标准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时间、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行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一)强调语言运用(Focus on language use) 课程要求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课程明确提出高中阶段英语能力;用英语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 (二)强调全人教育(Focus on all the students) 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时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三)强调自主学习(Focus on study on one’s own)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Constructivism Learning Theory)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这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以及必要的学习资源(文字材料、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或Internet上的信息等)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教师利用情景、协作和会话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便被动为主动建构,变他律为自律,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四)强调学生中心(以人为本)(Focus on learner-centeredness) 学生的发展史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课程要求教师要关注个人需求、重视个体差异、促进个性发展、协调个别学习。 (五)强调文化意识(Focus on cultural awareness) 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教师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课堂的本质(Nature of classroom) 课堂教学活动是在课堂这一特定环境中进行的特殊的认识活动,它是认识活动和情感意志活动的有机统一。课堂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场所,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认真抓好的主要环节。抓教学必须抓课堂,抓质量也必须抓课堂。

新课程理念与教学改革—课

新课程理念与教学改革—课程指导书

现代远程教育 《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 课 程 学 习 指 导 书 作者:王献玲 2008年 9 月

课程学习方法指导 本课程以教材《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朱慕菊主编)为准。在学习教材时,要搞清楚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历史背景、意义及有关的政策;要熟识课程中出现的概念;要注意将新课程标准与过去的教学大纲进行比较;要深刻认识国家对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决心和力度。在学习的方法上一定要理论结合实际,要结合着我们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感受来了解教材中的内容。本课程网络课件中的讲授内容是对教材的辅导性解说,是归纳、总结,多为知识点,这些都必须是要掌握的。在课程学习指导书中,每章节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有具体的章节重点、要点,对这些一定要熟练掌握、能运用。指导书的每章节的后面都附有练习题,作为学员学习成绩考查的基本标准。 课程学习进度安排及课时分配 本课程学习共有课程讲授二十五讲,具体分配为第一章二讲、第二章三讲、第三章三讲、第四章四讲、第五章五讲、第六章二讲、第七章二讲、第八章四讲。要求每星期应学习一讲 每讲学习2个课时。

第一章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 一、章节学习目标 1.理解我国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机,了解课程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了解当今整个时代发展的特征以及对基础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2.要弄清楚为什么我国的基础教育已经到 了非改不可的地步,熟悉各个国家的课程改革特点。 3.了解这次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教育课程体系。 4.深刻认识新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意义。 二、本章重点 1、要把握整个当今整个时代发展具有的特征以及对基础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时代特征:(1)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2)国际竞争空前激烈;(3)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困境;由此上述三个特征,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对于21世纪具有重要意义。而这种新时代的人才必须依靠课程与教学

探索高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积极探索高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某某学院工商系市营教研组教研讨论记录 组长: 高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为了不断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进一步推动教学改革,我们近期拟开展对高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的讨论和探究。 今天我们教研组讨论的主题是:积极探索高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请老师们集思广益,踊跃发言。 某某某:关于教学方法,来看看我们自己的教学方法吧,根据我们大部分高校教学方法的了解,结论是:我国的教学方法还处于欧美国家大学教学方法19C以前的水平。总体上还是满堂灌,总体上讲还是缺少研究,总体上来讲缺少师生的相互交流,我们现在的课堂上缺少发展学生的智力和智慧,我们现在的课堂上缺少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我们现在总体上的判断,如果得到确认的话,那么我们的教学方法是比较落后、陈旧,这跟钱学森的判断是完全一致得到。 因此,我们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任重而道远。 欧美大学要求学生课前把学的东西看了,然后带着问题与老师交流,老师觉得这节课有可能不懂的东西,要么是关键的东西,理解起来有难度,还有新东西,每次上课,除了教材,还要带参考书、报纸、杂志,把新东西讲给学生。学生带着作业,要么在小组交流汇报,要么在班上交流汇报,像学术研讨会式的。每个人都有在正式场合都有表达的机会,训练下来,讲话有条理、很规范。学生的发展都是通过我们课堂上的具体教学方法来实现的。我们的教学方法也要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综合的发展,不仅要学到知识,还要发展认知及其他,他的素质包括口头、笔头表达能力,小组合作能力,这就是教学方法的意义。 从教育学的角度思考教学方法的意义。我们更多的理解为教师的方法,但是我们要反思一下,我们做学生和教师的经历,我们的教学方法是不是有效的?在欧美,主要是学生学,教的工作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组织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学习。这是教的意义,如何实现?从欧美教学来讲,教师会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全面的设计,本领域的东西都要学,还要组织学生的研究工作,培养创造性人才,需要让学生在创造的过程中学。欧美会创造研究的环境和过程来让学生体会研究的经历,每次课都会给学生布置问题,让学生去研究、去解答,即“从做中学”。我们要做出改变,要创设探究的环境,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探索中发展自己。

教学策略的概念与地位

《教学与管理》 2010年2月15日 理论学习 教学策略的概念首先出现于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宣布以布鲁纳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课程改革实验失败后,美国的课程改革出现了暂时的真空,相应地,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加大,并出现了若干教育改革浪潮。进入新世纪以后,“教育改革的特点也发生了改变,从以往的宏观改革发展成为微观领域的学校内部整体改革,从零散的改革方案发展成为系统的结构重建” 。在这个过程中,有人发现教师的教学策略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首先提出教学策略概念的是史密斯。1976年,他提出了以经验为基础的两种教学策略,即内容限制性策略和非内容限制性策略。前者注重师生与教学内容的关系,后者则强调师生之间的关系。加涅认为,教师取得成效上的差别反映着他们管理和指导策略上的差别,在1985年提出了“管理策略”和“指导策略”。 上世纪90年代,教学策略被引入我国。我国学者在介绍、研究、推广教学策略的同时,力图为教学策略界定一个概念,并在教学论中给予一定位置。 一、教学策略概念探讨 虽然教学策略在美国属于行动研究的范畴,但是,我国学者初接触教学策略这个概念之后,就试图说清楚这个概念。由于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教学策略的定义多达几十种。比较权威的主要的有下列几种。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比较教育研究室认为,策略一词是指大规模军事行动的计划和指挥。从更一般的意义上讲,策略是为达到某种目的使用的手段或方法。在教育学中,这个词一直是与方法、步骤同义。策略还用来指教学活动的顺序排列和师生间连续的有实在内容的交流。 2.北京教育学院时俊卿认为,教学策略可以看成是一种教学观念或原则,通过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手 段得以实现。他说,所谓教学策略,就是以一定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或教学任务,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对影响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系统化的总体评析、研究,并最终策划、形成可以具体操作的整体化实施方案, 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学过程中的监控和调节来保证教与学生动、活泼、主动而高效的进行。 3.皮连生认为,教学策略是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包括教学事件先后顺序的安排、传递信息的媒体的选择和师生相互作用的设计等。教学策略 也可称为广义的教学方法。 4.西南大学张大均认为,教学策略是在特定教学情境中为完成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而做出的教学谋划和采取的教学措施。 5.华南师范大学黄甫全、北京师范大学王本陆认为,教学策略是在某种教育观念指导下的体现教学目标、原则、方法、媒体、组织形式、手段等一系列预设行为的综合结构。 6.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认为,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指难以明确或无须明确的目标)所采用的一系列问题解决行为均属于教学策略。 7.北京景山学校陈心武认为,教学策略是指“教师根据具体情境,运用一定教学理论去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谋略,它既包含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教学理论,又包含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带有规律性的教学方法。它介乎理论与方法之间,既是较低层次的教学理论,又是较高层次的教学方法”。 8.华东师范大学李晓文认为,教学策略具有动态的教学活动维度和静态的内容构成维度。就教学活动维度而言,在教学实践中往往表现为具体教学方法和技能的实施过程,但又不是具体的方法和技能。内容构成维度主 教学策略的概念与地位 ■山东威海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常华锋山东滨州技术学院 朱莉 ■3··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浅谈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浅谈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为数学教学树立了新理念、提出了新要求,小学数学教学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小学数学教师应积极、迅速地反思过去和现在的数学教学,理解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建立起新的小学数学教学观。 一、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状况与新课程理念 目前中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反映在课程上:教学内容相对偏窄,偏深,偏旧;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对书本知识、运算和推理技能关注较多,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情感关注较少,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有这样一节课:教学中遇这到这样一道题“一个圆形花圃的周长是12.56米,求这个花圃的面积。”有一位学生这样做“12.56÷2×(12.56÷3.14)÷2=12.56×4=50.24(平方米)”。教师在旁边大大地划了个“×”,并告诉他求圆面积应该先求出半径,然后再用公式。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订正,算出结果是12.56平方米。课后问这位学生,他说:“圆的面积是周长的一半乘以半径,我先用圆周长的一半乘直径就等于算了两个圆面积,所以,再除以2。”多么有创意的解法!其实,这道题的错误是因为计算时学生把两次除以2抵消了。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教学是否越来越机械了?” 还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位教师教学“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时,出示6÷3=(),学生回答“等于2”。教者追问:“你是怎么想的?”书本上的参考方法是:要想()三得六,括号里是几,就商几。一位学生回答:“因为3乘2得6,所以商2”。教者冷冷地说:“是吗?” 另一位学生回答:“因为(二)三得六,所以商2”。教者欣喜地说:“好!这才对吗。”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教学是否越来越死板了?” 分析我们的课堂教学,我认为可以用八个字概括:狭窄、单一、沉闷、杂乱(教学视野狭窄,信息传递单一,师生关系沉闷,教学环境杂乱)。由

2020新课程理念及教育策略

新课程概念: 新课程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活动的总和:是学生主动与教材、与教师、与同学、与环境等相关课程要素进行互联互动、共生共创、整合建构的“生态系统”。 内涵发展变化 主要有六个趋势:进行独立的、主动的、 (1)、从强调学科知识、教材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进而强调课程复杂的会话。 (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3)、从强调教材这一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多因素的整合。 (4)、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 (5)、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与空无课程并重。 (6)、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并重。? 课程内涵的偏颇与误区 1、把学科教材当作课程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学科本位,过于注重知识传授,满堂灌。以偏概全,见物不见人,丧失了师生的经验资源。 导致:七次课该没有根本突破,教师“教教材”学生知识过细,在社会竞争中缺乏竞争力。 2、把大纲、目标、计划当作课程。国成与结果割裂,忽视了能力形成的过程与方法。后果:写教案——倒教案,以完成教学进度为教学任务。

3、把学习者的经验当作课程。忽视了知识结构、理性结构对儿童成长发展的价值。从一个极端走向里一个极端。危害:影响学生个性智能的提升。 4、不组织、不支持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课程的分类从课程开发、编制、管理的主体来划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从课程的显现程度分: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从课程的实际开设划分实际课程空无课程 什么是新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特定阶段教育质量指标所作的基本规定(如: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内容框架、教学建议和教学评价建议),是国家对不同学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课标与大纲区别 ①价值取向不同课标以学生发展为本,着眼于学生未来国民素质的培养,而大纲着眼于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指导教学工作。 ②课程目标不同新课标规定,各门课程都要以三维目标整合发展养成素,而教学大纲以学科知识为核心,是单一的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 ③课程结构不同课标规定,基础教育课改采用复合型课程结构,而大纲采用单一分科课程。 ④教与学的方式不同a新课标要求教学互动式,大纲是知识讲授式。b 课标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自在发展的方式,大纲指导下是被动接受式。

对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方式与教学策略的探讨

---------------------------------------------------------------最新资料推荐------------------------------------------------------ 对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方式与教学策略的探讨 对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方式与教学策略的探讨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进行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教学研究。 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思考。 第一,如何更新我们教学观念,包括学习观和教学观等。 第二,如何改善课堂中教学策略,如讨论、探究和激发学生思考的教学策略,以改善学生课堂学习环境。 第三,要对课堂教学案例进行研究。 在这些方面,广大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创造性的研究,不断总结经验,推进课堂中的素质教育。 在谈到课堂教学时,一些教师提出,能否形成一个统一、有效的教学模式呢?这种想法是不可能实现的。 英国的科克罗夫特(Cockcroft W.H.)报告发表后,英国也有些教师希望调查委员会提出一种固定的教学方式,但是该会认为这是不可能的。 因为采用哪些教学方法必须根据教学单元的性质,学生和教师本身的经验及能力来决定。 广大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关键在教师。 要培养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有研究意识,勇于探索,大胆实践,为 1/ 22

学生的有效学习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努力做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加强学习,转变教学观念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人们对一些基本观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这些观念主要包括学习观、教学观、教材观和教师观。 教师构建新的教学观念是十分重要的。 1. 学习观一般说来对学习有两种认识,一种叫作行为主义的学习观,另一种叫作认知主义的学习观。 行为主义的学习观简单地说就是学习就是行为的变化。 在教育上,行为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外在刺激与头脑中反应建立的实质联系。 外在的刺激即是习题、题目。 学生的反应就是解题的方法。 认知主义的学习观,用两个字概括是理解,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 这是学习观的问题,也是几十年来一直存在的对学习观的不同认识。 但最近出现了一种新的学习观,即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这种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生自主探索实践的过程,强调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 用建构主义的语言来说,学习是学习者与文本的交互作用。 文本在课堂中就是教材,有时不仅指教材,是指更广泛的对象。

新课程理念与教学改革

《新课程理念与教学改革》第01章在线测试

D、劳动与技术教育 E、课堂手工课程 4、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意义在于 A、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 B、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C、有助于课程建设民主化、科学化 D、有助于开发课程资源 5、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 A、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B、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C、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D、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E、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F、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学活动的依据,是集中体现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 正确错误 2、课程改革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深远的意义 正确错误 3、在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实 正确错误 4、1980年联合国大会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 正确错误 5、1990年,美国总统布什举行教育首脑会议,提出《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 正确错误

正确错误 、分科课程有助于体现教学的专业性、学术性和结构性。 正确错误 、研究性学习课程一定在课堂里进行 正确错误 、研究性学习课程一定用考试来评价 正确错误 、“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的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 正确错误

正确错误、课程标准是对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基本依据,但非具体规定。 正确错误、新颁布的课程标准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 正确错误、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注重改善学习方式。 正确错误、新颁布的课程标准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正确错误

《新课程理念与教学改革》第07章在线测试

《新课程理念与教学改革》第07章在线测试 《新课程理念与教学改革》第07章在线测试剩余时间:55:40 答题须知:1、本卷满分20分。 2、答完题后,请一定要单击下面的“交卷”按钮交卷,否则无法记录本试卷的成绩。 3、在交卷之前,不要刷新本网页,否则你的答题结果将会被清空。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0、(本题空白。您可以直接获得本题的1分) 0、(本题空白。您可以直接获得本题的1分) 0、(本题空白。您可以直接获得本题的1分) 0、(本题空白。您可以直接获得本题的1分) 0、(本题空白。您可以直接获得本题的1分)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包括 A、人力、物力和财力 B、时间 C、场地设施和环境 D、对于课程认识状况 2、按课程资源空间分布分为 A、校内课程资源 B、校外课程资源 C、社区内课程资源 D、社区外课程资源 3、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 A、校外图书馆 B、科技馆 C、博物馆 D、网络资源 E、乡土资源 4、乡土课程资源主要指 A、乡土地理 B、民风习俗 C、传统文化 D、生产和生活经验 5、开发和利用这类教学活动的课程资源的途径主要有 A、调查研究学生的兴趣类型、活动方式和手段 B、确定学生的现有发展基础和差异 C、为学生提供反馈资料

、课程资源的外延范围远远大于课程本身的外延范围,他只有在经过相应的加工并付诸实施时才能真正进入课程。 正确错误 、校内课程资源是学校范围之内的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是超出学校范围的课程资源。 正确错误 、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并不能等同于编教材,而是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 正确错误 、对学校教师来说,国家、地方、校本课程都需要广泛的课程资源的支持。 正确错误 、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一方面取决于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另一方面取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水平。 正确错误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化学教学策略的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化学教学策略的研究 摘要:教师应以新的化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出发,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 关键词:新课程;化学教学;课例;教师;学生;融合 课例1:“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教学设计 (一)课前活动 教师和学生讨论,决定由全班同学分头去做课前准备:第一组,负责去图书馆,通过书籍、报刊、杂志,收集有关水在自然界中的存在、水对生物体的作用,水与工农业的关系等资料。第二组,网上查找最新的有关水资源的危机,水的污染问题及有关解决方案的报道。第三组,调查附近小区中用水情况(教师为学生提供调查项目:平均日用水量,家庭用水排向何处,有哪些浪费水的现象等)及调查附近工厂生产用水情况和废水的处理情况。第四组,从附近水域采集水样交检测中心检测,测定污染程度。 (二)课内活动

首先各组代表汇报工作情况和结果,然后全班同学一起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研究和讨论。学生各抒已见。在老师的提示下,同学们对本节课内容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并自愿根据调查结果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或者对当地的环保部门提出一些合理的解决建议。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设计“节水微记”,并解释设计意图。 教师电脑打出“节水微记”,让学生讨论其涵义,并讨论生活中应怎样做? 【点评:这个课例体现了课内课外相贯通,体现了师生能很好利用周围的环境,恰当利用了生活中的课程资源,这样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切身体会到应节约水爱惜水,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意义。】 课例蕴含的理念之一是教师要树立新课程意识。 1. 要全面理解新课程。 我们以往对课程的理解是狭义的,认为课程就是教材,就是教学计划,或者教学大纲。人们常常误以为教材就是惟一的课程资源,一提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就想到要订购教材,或者编写教材,甚至进口国外教材。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教师被排斥于课程之外,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是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和标准答案去教;课程游离于教学之外;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是由国家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参考资料和考试试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