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的教学策略知识归纳解读(十个)

新课程的教学策略知识归纳解读(十个)
新课程的教学策略知识归纳解读(十个)

新课程的教学策略(十个)

一、多元互动的教学策略:1、定义: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从多角度,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多种资源进行个性需求的多种整合互动,形成多元智能结构的个性化的教学策略.

掌握多元互动的教学策略,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和自主建构的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多元互动教学之中学会学习,学会发展.

2、多元互动的基础知识

(1)自然互动——教学互动——多元互动多主体、多指标、多方位、角度、多形式.

⑵教学互动要素:互动主体、内容(互动点)、互动工具、互动方式等

⑶多元互动特征:围绕目标,规则性互动教学

3、多元互动基本特征:

交互性:互动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发展.

整体性:在开放的多元互动中,指导学生认识互动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寻求其交叉点,渗透点,整合点,以求互动的整体效果.

建构性:指导学生在各自起点上,根据各自的互动进展生成或建构各自的智能结构.

4、多元互动的运作方式

(1)学生对教科书、信息资料、对环境的同化互动:凭借已有知能理解消化新知,生成同化结构的个体互动.

特点:①探究提取性,②吸纳同化性

方式:同化互动是正向多元互动.

(2)环境、教科书对学生的顺化互动:指教材、环境对学生的同化结构进行改造、重组性多元互动

特点:①改造适应性:②整合建构性:

方式:逆向多元互动.

(3)、循环递升的平衡互动由学生向教材、环境、新知进行正向同化运动,再由教材,环境、新知向经过同化互动的学生进行逆向顺化互动.在同化互动与顺化互动互逆交替进行的完整过程中,促使学生个性智能结构由原有水平向新的水平递升

特点:①交替循环性;②衡动递升性.

方式:周期台阶递升多元互动.

(4)学生与师生的人际互动教师指导下,围绕共同教学目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学习经验、体会的沟通互动.

⑴学生与教师互动,是异类异质互动

特点反差互动启迪互动

⑵学生互动是同类异质互动

特点合作研讨式互动交流分享式互动

(5)学生个体的内部互动

特点吸纳式互动编码组合互动反思体验互动

多元互动的三大教学策略:

(1)掌握衡动递升互动律(2)学会资助合作探究的谐动探究

(3)学会在多元互动的循环流程中,寻找三维目标的交叉点,联结点,渗透点和整合点.

*********************

二、问题情境策略1、定义:指借助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的规则与技巧.具体地说,就是把知识渗透到奇妙有趣、引人入胜的情境之中,指导学生通过情境感化、问题激趣、矛盾解决去获取知识,从而树立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科学态度,培养创新探究能力.

2、问题情境的类型:

(1)真实情境:(2)虚拟情境:(3)想象情境:

3、问题情境策略有那些主要特点?(新课程为什么特别倡导问题情境策略?)

①情感冲击力强:②内部驱动力强:③合作互动力强④整合建构力强

4、掌握问题情境策略要处理好哪几个关系?

(1)要处理好问题情境与学生个性需求的关系.

①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就要思考情境中哪些问题从哪些角度可以满足哪些学生的个性需求.

②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比较分析,学会比较分析筛选适合于自己的问题,学会把问题解决需要的知识、条件与个人现有知能现状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差距,确定目标.

③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差距、目标来设计实施程序与方法.案例:母亲帮儿子选兴趣活动小组.

(2)要处理好问题情境与环境需求的关系.

选择与创设的问题情境要能适合现实环境的需求;环境的优化需求;生态发展对人的需求;社会交往社会发展对人的需求;人文精神对人的需求;人的生命质量、生活方式对人的需求.

(3)要处理好问题情境与课标教材的关系.

问题情境创设与选择要符合课标、教材的基本规定和编排意图.

5、情境教学策略实施中存在问题:

A、创设情境只起过渡作用,费时费力.

B、电脑课件、创设真实情境,热热闹闹,满满当当,学生思考领悟、与时间少.

C、对情境资源的挖掘、利用不够.

**********************

三、信息运用策略1、定义:就是教会学生如何收集信息、如何加工信息、如何提取信息的基本规则及运用方法、技巧,提高学生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意义:是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必备能力.增强见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水平,了解行情,找准定位,促进发展.

2、信息运用策略包括信息搜集、信息处理、信息提取三个基本程序,也可称之为三个分策略.

掌握搜集信息的基本程序:及时分类收集——按需定向收集?___比较分析分类

学习搜集信息的技术方法

①标记法②笔记法③卡片法④搜寻法⑤剪贴法⑥库存法

信息处理的基本程序:

思维加工__有序编码_______结构储存

①信息的思维加工

信息背景分析质、价分析应用场分析反思体悟

②信息的有序编码(掌握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以繁化简)

按时间、空间、逻辑顺序编码——据兴趣需求定

③信息的结构储存

信息包信息呈模块结构

信息链信息呈线型结构

信息网信息呈网络结构

提取信息的策略.

①凭感觉提取江西鸣鹤镇小学,神算子

②靠索引检索查字典、图书借阅.

③据结构提取两师进修大本外国文学考试对比

3、老师怎样指导学生学习运用信息策略?

这里强调4点:

一、发掘隐含信息.

第二认识错误信息

第三反思搜集处理信息的方法,体悟、认识自己信息运用的优势和信息应用的程序方法.

第四归纳本节获得各种信息形成信息结构.以便于结构输入、结构储存和结构提取.

***********************

四、合作探究的策略1、定义:就是围绕共同的教学目标,谋求高效合作,共生共创,协调发展的互动规则与技巧.

2、基本特点

1、以项目探究为线索,以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

2、以个动与谐动的转换统帅整个过程

3、在开放的合作探究过程中,学会个性智能建构.

3、有人以为合作探究就是遇到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几分钟,这种认识对吗?为什么?

这种认识不完全对,上课遇到问题分组研讨是合作探究的一种形式,并不是合作探究的全部.合作探究还包括主题活动中的分组探究和课题研究中的分组活动等.合作探究的本质是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交流共事的能力,合作探究与资源分享能力

4、合作探究中存在问题及其对策.

(1)参与面小,讨论不起来,总是程度好的学生主宰发言.对策:⑴讨论前,让个人做好讨论准备,每个人都有话可说.⑵讨论中,组长要尽可能给有差异学生参与的机会,说自己的思考意见,给别人提建议,或点评或补充.⑶讨论后,鼓励说反思体验,或代表小组在全班作交流发言,让优生作补充发言.⑷探究的问题分出层次难易,让不同差异学生有所选择.或干脆放手让其自由选择.对感兴趣的问题

肯定积极参与.

(2)探究过程自流化,放了羊.对策:⑴指导学生合理分工,选择感兴趣的问题;⑵对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的常识交待,明确要求和规范训练.⑶抓住时机,诱导思考方向,思维方法等.

(3)探究过程不完整,形不成律动.对策:⑴指导学生在个动a—谐动a—个动b谐动探究律动中认识每一动的意义价值,和局部与整体关系.⑵在律动中,师生一般注重“谐动”—研讨探究互动.对于个动a——个动b忽视.要指导学生做好个动b即对个动a与谐动a交替互动过程的反思—体验,整合建构,这是收获程序,这个程序抓好了,反过来能更好地促进每个学生高质量参与个动a与谐动a,使合作探究形成规律性良性循环.

*************************

五、把手整合策略1、定义:就是抓住相关事物的联结点或事物发展的线索,进行整体突破,整体推进的教学策略.

其目标:培养学生的研究突破能力、综合建构能力和整体发展能力

2、把手整合策略的特点

⑴贯穿性强.

⑵整体着眼,线索入手.强调了整体—线索—整体的过程特点和思维特点.

⑶同点整合,一举多得.强调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高效益.

3、程序与方法:寻找把手——整合设计与实施——反思体验与

整合建构

***********************

六、赏识激励策略,指通过挖掘,激发调动学生内部的积极因素与内动力,使不同差异学生都能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与发展的规则与技巧.

目的: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评价自己,培养学生科学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进取能力.

2、特点

(1)以心灵沟通激活学生的内心需求

(2)用内部正因素战胜负因素,调动各种因素.

3、程序方法(1)感受学生,把握需求(2)赏识激励、开发内力(3)提供机会发展内力

************************

七、教学评价策略就是以课程目标规定要求为标准,灵活应用教学评价原则、过程与方法,力求取得理想教学效益的规则与技巧.

教学评价策略的应用原则P185

***************

八、教与学的调控策略,就是对教学心态、情绪、方式、行为,针对性地进行调节、控制、监测、比较、矫正、完善的规则与技巧.

九、时间运筹策略,就是充分利用时间,科学分配和管理时,在可能支配的时间内提高教与学的效率的策略.

基本策略要求

1、学会把自己的发展目标调控到最佳值.

2、学会把情绪迅速调整到最佳状态.

3、学会把优势因素调整组合到最佳结构.

4、学会善于通过多元反馈看自己.

十、复习应考策略有序复习四步复习法

(1)自拟自答,自测自评深入理解全面复习. (2)结构概括,以纲带目系统建构,浓缩把握. (3)谐动探究,重点突破.以合作复习为主

(4)互考互评,反思体悟

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模式

数学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围绕教学目的,形成相对稳定的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的简要描述.它是教学理论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化,又是教学经验的系统总结.每一个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采用一定的教学模式教学。由于我们学校处于偏远的农村地区,而且大部分教师年龄偏大,观念落后,形成了比较传统的,甚至是比较落后的教学模式。当一下子身处课改的大潮中,作为课改的第一线实践者被推到了潮口浪尖,我们深刻体会到自身观念的落后,教学方法的陈旧,教学模式的呆板,它迫使我们惟有改变才能适应,惟有改变才能发展。下面是我们新课改以来,我们课题组在研究《新课程下提高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中,从小学数学教学中“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等领域不断尝试与研究总结出来的一些科学有效的的教学模式。 (1)新课程背景下的‘数与代数’教学模式 ①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根据新课标教材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的特点,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幻灯,绘画再现、音乐渲染,多媒体电脑演示等手段为学生提供现实情景,组织操作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和理解数的意义。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注重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②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就前面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选择出与该堂课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密切相关的问题作为学生这节课学习研究的对象。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游戏、谈话、操作、合作等数学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在数学活动中自主探索,建构新的知识、新的信息,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③实践运用,拓展创新 根据基础知识设计应用性、综合性、开放性比较强的情境或练习,在应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从而巩固新知识,形成技能。同时暴露出学生理解、应用新知识的矛盾和差异,使教师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减少失误,提高课堂效益。 ④反思总结,自我建构

《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模拟题

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模拟考试题(一) 一、选择 1.具有简约性、概括性、理念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点的是[ B ]A.教学理论B.教学模式C.教学策略D.教学方法 2.新课程的课程价值观是[ A ]A.学生发展为本B.科学与人文交融C.回归生活世界D.民主化 3.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运行体系要做到[ D ]A.变“传话”为“对话”. B.变“书中学”为“做中学”C.变“教书”为“铸魂”D.变“教案剧”为“教育诗” 4.下面关于课程内容包含的主要信息的叙述,正确的是[ A ]①材料信息②结构信息③方法信息④知识信息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5.自然的、社会的物质环境属于[ C ] A.图像情境B.生活情境C.实在情景D.符号情境 6.在课程内容的情感性处理中,配录像画面朗读课文是[ D ] A.发掘情感B.诱导情感C.赋予情感D.展示情感 7.下面关于课程内容的活动性展开大体包括的类型,错误的 ...是[ C ]A.实践活动B.符号活动C.学习活动D.综合活动8.下面关于从哪些方面入手运用成就策略的叙述,正确的是[ D ]①创造成功机会②学会赏识学生③利用优势转移④提供替代经验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9.“增强教学的审美情趣”属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 D ] A.目标策略B.成就策略C.情境策略D.变化策略 10.在教材呈现策略中,“温故而知新”属于[ C ] A.问题研究策略B.活动展示策略C.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策略D.素材处理策略 11.下面属于置疑问难的意义的是 [ B ] A.创设冲突情境 B.引发思维活动C.启动定向思考D.鼓励发散思维 12.“遵循感知规律,研究媒体的特征”属于[ B] A演示策略的意义B.运用演示策略的基本要求 C演示策略的操作要义D.演示策略的功能 13.“相机引导”属于学生学习方式指导中的[ C ]A自主学习的指导B.合作学习的指导C.探究学习的指导D.体验学习的指导 14.下面的叙述中属于体验的途径的是[ A ]①感知②活动③经历④提炼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5.在学法指导的方式中,点拨式属于[ B ] A.直接型指导B.渗透型指导C.个别型指导D.自悟型指导 二、判断改错题 1.教学策略是教学方法的具体化。(×) 教学方法是教学策略的具体化。 2.新课程要求树立回归生活世界的实施观。(×) 新课程要求树立回归生活世界的生态观。 3.用“动”方法来转化“静”的知识是认知性加工策略中的课程内容的做中学策略。(×) 用“动”方法来转化“静”的知识是认知性加工策略中的课程内容的操作化策略。 4.课程内容的活动性展开,既是教材呈现的一种形式,又是教师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 5.新课程的教材观念强调教材是师生进行对话的“素材”。(×) 新课程的教材观念强调教材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 三、简答题 1.简述学校层面的新课程实施需要树立的教学观念。 学校层面的新课程实施需要树立以下教学观念:①学校是教育改革的中心、科学探究的中心;②课程是经验;③教材是范例;④教室是实验室;⑤教学是对话、交流与知识建构的活动;⑥教师即研究者;⑦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⑧家长是教育伙伴。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讲解专家讲了几点?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为什么说新的课程标准给老师提供了很好地发展空间? 《课程标准》提出六个方面的基本理念,这些基本理念主要体现数学教育关注学生发展这样一个总体目标,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两个基本的策略。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着眼于人的发展的数学课程目标 1.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2. 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 3.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改变数学课程内容的结构与呈现方式。 1.面向全体学生的数学教育应当是学生未来需要的,是具有现实背景的,具有趣味性和富于挑战的。 2.数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应当更多地采取情境化、问题式的方式。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开展。 (三)改善数学的学习的方式和评价方式 1.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方式: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勇于创新。 2.实行多元性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当今,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么,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上好数学课呢?下面笔者谈谈肤浅看法。 一、让数学问题生活化、活动化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具有形象性和启发性,它不但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增强学习动机和学习信心,而且有助于引导学生尽快进入数学情境,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如在教学《角的识识》时,通过看、画、找、摆等学习活动,知道什么是角,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让学生在广泛的生活背景中,理解数学,感悟数学,体会数学的多姿多彩,以确定正确的数学观,形成良好的数学意识。 二、在数学教学中营造“乐说、善问、”的氛围, 学生的创造天赋需要不断地开发,传统的教学,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被动地、无奈地接受教师的“输液”,本能地、机械地记忆所学的知识。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首先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改变以往课堂教学的老三样:复习、新授、巩固练习。其次创设情景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兴趣、新奇的特点,使学生逐步达到因趣生疑,因疑发问,因问求解,促使学生不断地观察、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很大程度上在数学教学中需要营造乐说、善问的氛围,实践证明,以下做法较为奏效。 1、激情引思,使学生乐于参与、乐于思考、乐于提问。深厚的好奇心是引发强烈的求知欲的内驱动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给学生创设再思考、再创造的时间和空间,如:“你能说吗?你能行吗?您能帮助解决这个问题吗?……”以达到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进一步深入问题的更深层次去探究,去发现,学生的思维就会处于一种紧张、愉悦而富于创新意识的最佳状态,变“请你说”为“我要说”、“我想说”、“我乐于说”。 2、育苗修枝,循循善诱,培养学生不仅“善问”,而且“会问”。 三、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新课标强调:“要培养学生能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应该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课堂上要创设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使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也得

谈谈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改革

谈谈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改革 谈谈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实践的问题与对策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大潮中,教师如何把握自我成长的目标,如何更新教学育观念、增加知识储备,如何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新课标的有效实施,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根据新课标倡导的教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并结合学校的教学现状,以及个人长期对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形成的应对策略,进行深刻的分析和总结。力图为新课标的有效实施,摸索出一条有效的途径。 课程实施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环节,而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就是课堂教学,在新课标的理念下如何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共同关心的课题。新课标实施的主要执行者是教师,从自身来说,如何应对这场史无前例的教育大变革,如何把握自我成长的目标,我认为,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观念层面的障碍,新课标倡导的理念是什么?它与传统教育观念的价值取向的区别是什么?我们如何来实现这种观念上的转变。其次,新课标实施对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是什么?我们教师是否具备这种知识储备和能力,我们该如何充实自己以应对挑战。最后,新课标体系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如何构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对的策略和措施又是什么?这都是我们深层思考、务必解决好的问题。近两年来,我们坚守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主战场,通过开展研讨课、示范课的上课、评课活动,努力探究新课标实施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从中得到很多的感悟。 一新课标实施的问题与困难 任何一个变革过程,必然受到传统惯性的阻力和和新体系构架条件缺失的问题,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我们遇到的困难,主要体现在如下的几个方面: (一)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 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中心主义、管理中心主义的教学关系在我们师生的潜意识中已经根深蒂固。而这种教师全盘主导,学生被动服从的师生关系以及教师包办一切,单向硬灌输的教学关系,对学生自主性、创造性发展的束缚,以及对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的伤害,虽然形成了一致的认同,但对新课标倡导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就有不同的理解。近年来,我们化学组举行了一系列的研讨课评课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都非常重视三维教学目标的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必先有一个成功的教学设计。传统的教学设计还停留在只考虑知识的重点难点的讲解和教学过程所安排的逻辑起点上。其实教学设计除要考虑以上问题,还应该体现对学习环境的创设、学习情感的培养、学习方式的指导和学习技术(策略)的关注。教学设计从关注学生为什么学,怎么样去学出发,来考虑教师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样去教,直至学生学得怎么样,考查和评价教学行为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掌握。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教学设计一般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素: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任务及对象、策略、过程和评价四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 (一)教学任务分析。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现代教学思路的一个基本着眼点。以往教师关注的主要是“如何教”问题,那么现今教师应关注的首先是“教什么”问题。也就是需要明确教学的任务,进而提出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制定教学策略。 l。教学背景。教学背景分析是教学的起点。教学关注教师、学生、

内容和环境等,那么,教学背景分析也要从这几方面去呈现在教学前的实际状况。首先,了解学生在知识技能上已达到何种程度,对于本内容的学习所需要的情感态度和学习方式都有哪些准备,等等。也就是从学生的原认知水平、认知态度和认知加工能力几个方面来认识教学对象。其次,对于本教学任务的完成,在环境的设置上,当前已经有了哪些准备?对教学媒体的设施和班级的设置,班级学习氛围、课堂教学评价……在教学任务分析中,还需要进一步对教学的内容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状况再作出更明确的分析。如《背影》一课,从小倍受宠爱的学生很可能认为父亲买桔送别事小,不值一提。讲解的时候就要注意避开对事件本身的谈论,着眼于对父亲爬月台的艰难,送别时的担忧等方面进行细致的分析,让学生从这些细微之处去感受细腻的情感。 2.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载体。以往我们仅关注教材分析,教材的分析基本关注教学的重点、难点及考点方面,较少关注与学习教材内容有密切关系的认知和心理因素,以及教材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而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只是阐述其内容,没有做进一步的分析。事实上,教学的载体已不仅仅局限在教材,教师在教学中对于教材应该二度加工,是一种再创造过程,因此,对教材也不仅仅局限在显性方面,不再仅是教材的分析,而是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分

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

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 简答题 第一章: (一、新课程概念) 1.什么是课程?为什么要强调对课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答:新课程,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活动的总和;是学生主动与教材、与教师、与同学、与环境等相关课程要素进行互联互动、共生共创、整合建构的“生态系统”. 课程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集中体现,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课程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对课程概念的准确把握,了解课程内涵的发展变化,有助于我们用新的课程观指导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将课程改革实施到位,使自己尽快成为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的新型的人民教师和教育管理者。 2.课程的新概念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1)强调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突出了学生能动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主人的根本地位。2)强调学生以兴趣、需要、能力、经验为中介来实施课程,进行互动整合、融通建构,突出了课程三维目标整合发展的功能。3)强调课程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学生在与课程诸要素的多元互动过程中,用多样化的活动方式进行多元智能建构,采用多元化评价方法实现每个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综合学习、创新发展。4)强调课程是动态发展的整体。用问题情境中的多元化思维策略实现课程“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突出了课程的综合性、整合性和动态发展性。 3.课程内涵的发展变化的基本趋势有哪些? 答:课程内涵的发展变化主要有六个趋势:1)从强调学科知识、教材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进而强调课程复杂的会话。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3)从强调教材这一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多因素的整合。4)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5)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与“空无课程”并重。6)从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的整合。 4.我们对课程的认识理解上有哪些偏见或者叫误区? 答:1)把学科教材当作课程2)把目标、计划当作课程3)把学习者的经验当作课程 5.从课程开发、编制和管理的主体上分,课程可以分为几类? 答:从课程开发、编制和管理的主体上分,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从课程的显现程度分,可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从课程的实际开设划分,又可分为实际课程和空无课程. 6.什么是国家课程,国家课程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国家课程,是政府为保障国民的基础学力、基本素质而开发研制的课程,是国家规定的课程。国家课程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决定的,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国家课程的目标是培养未来的国家公民所应具备的共同素质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课程开发的主体是课程专家。国家课程一般以必修课形式出现,是基础教育课程的主体部分,是法定必须开设与实施的课程。 7.什么是地方课程? 答:地方课程,是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授权下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根据当地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社会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 地方课程,是一种具有突出地方特点、反映地方文化、满足本地发展需求的课程,具有本土性、区域性特点。地方课程以必修课或选修课形式出现,其研发主体是省市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本地课程专家。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有五大点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有五大点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理念解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以下简称《标准》)是小学科学课程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每一个小学生在该阶段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标准》是小学科学教材编写的依据、教学的依据,以及教学评估的依据。 它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 1.人人都能学的科学 ~ 科学课程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科学教育。无论学生存在着怎样的地区、民族、经济条件、文化背景的差异和性别、天资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科学课程均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和科学潜能发展的基础。 2.学习“四位一体”的科学 科学课程不仅要使学生获得重要的基本的科学概念并认识科学概念之间的联系,还要使学生获得科学探究的技能和方法,以及合作交往、语言表达的能力,更要使学生获得善于思考、勇于开拓、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是科学的四个层面,应全面体现在课程内容中。 3.以生活中的科学为逻辑起点 科学课程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要创造学习科学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科学的魅力和乐趣;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 4.以科学探究为最为重要的学习方式 科学探究是科学研究过程的本质特征,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是儿童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引导儿童主动探究,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这将有利于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激发儿童学习科学的主动性。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是多样的。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与策略,让学生将探究式的学习与其他方式的学习充分结合起来,以获得最佳的学习结果。 5.科学课程具有开放性 科学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选择的机会和创造的空间。科学课程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提倡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加强科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渗透与整合。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方法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模式 研究的主要1、学:老师根据学清在出示学习目标(书面)后,以引学导语(或引学情境)形式指出学习本课内容解决什么问题,具有的重要价值,引起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强烈需要的情感;或出示问题让学生感到用以前的知识不易解决或让学生感受到学了本课知识后,解决起来更便捷;或感受到随知识的发展,提出新的问题水到渠成;或创设情境(包括实验)提出新的问题。告诉学生如何进行自主学习解决本课的问题,进行一些自主学习的方法指导、知识提示等(3分钟)。在问题生成环节,老师先出示自学提纲,让生在自读教材(学材)的基础上,解决自学提纲上的问题,在体验、理解、思考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生成.学生),并在展示环节一并展示,教师点拨(10分钟),由师、生站在不同角度进行自学评价,并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后转入下一步。 以课堂为单位划分知识块儿,注重知识体系和脉络,知识点、知识形成过程、方法等用问题覆盖,教师指导学生按先后顺序解决不同的问题,可以采取先重点探究,再通过自学解决系统的问题,即可以先“探”后“学”——系统化。仍遵循每步的六环,六环也不是绝对的,是一种理念的指导。每一节可能要分为几个活动单元,活动安排和落实要到位,学生才能学得扎实有效。 预设要到位,知识脉络要清晰,要为学生思维设置必要的“支架”,问题安排要有梯度,围绕重难点能够生成值得探究的问题。 2、探:教师在第一步的某础上提出探究的问题(1-2个),安排探究活动,提出小组合作、展示、评价办法,在展示过程中关注参与度,关注学生学习状态,进行必要点拨,质疑拓展。展示原则:以小组为单位,代表展示、组员补充,其他质疑,进一步探究。展示出错率高的、多解的、与生活联系密切的。合作学习评价,重点是合作学习文化引导和提升,鼓励合作出新的小组、合作氛围好的小组,量化记录并存档(15分钟)。 3、测:目的是对学习目标达成度的检测,也是对学和探两步完成质量的反馈检测,是学生学习情感的升华。4-6题(10分钟),突出自主完成,注重量化评价。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设置引导文本阅读的问题 2、设置新知学习的铺垫性问题 3、设置引导举生活动的问题 4、设置对新知的理解、探究、归纳、总结的问题 5、设置运用新知解决问题的问题 6、设置知识拓展的问题 研究方法

《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真题

2013年4月《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真题 一、单选(15题30分) 1、掌握教学策略要强化() A. 课程理念 B.课程意识 C.课程目标 D.课程评价 2、课程与教学目标是课程功能在学校教育中的() A.反映 B.运用 C.体现 D.彰显 3、课程内容的问题化属于() A.情境性设计 B.情感性处理 C.认知性加工 D.活动性展开 4、教学方法是教学模式的() A. 具体化 B.抽象化 C.简洁化 D.明晰化 5、课程内容的情境设计中的情境包括图像情境、符号情境和() A. 事物情境 B.现场情境 C.实在情境 D.自然情境 6、新课程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达成,很大程度倚重课程内容的() A. 情感性处理 B.认知性加工 C.情境性设计 D.活动性展开 7、影响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变量是学生的() A.动力因素 B.智慧因素 C.策略因素 D.学习积极性 8、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教材是() A.视听教材 B.图书教材 C.电子教材 D.教科书 9、教师最基本、最常用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是() A. 质疑问难 B.直观演示 C.言语讲授 D.实际训练 10、构成课程与教学的最基本和比不可少的要素是() A. 教材和学生 B.活动和学生 C.课堂和活动 D.教师和学生 11、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 A.自主学习 B.探究学习 C.合作学习 D.体验学习 12、教学观念是教学行为的() A. 决定因素 B.内在依据 C.先导条件 D.深层动因

13、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是() A. 教学实践 B.教师培训 C.教学评价 D.教学管理 14、学习策略最基本的要素是() A. 教学态度 B.学习方法 C.学习条件 D.学习背景 15、课堂纪律管理的功能体现为() A.全面育人 B.保障秩序 C.促进自律 D.形成责任感 二、判断改错题(4题20分) 16、教师的每一堂课应有所选择、有所侧重地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目标。 17、教室是教师表演的舞台。 18、学习指导只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 19、表扬、赞赏等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强化方式。 三、简答题(5题35分) 20、简述新课程教学目标的特点。 21、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有哪些? 22、简述课程内容的情境性设计策略。 23、简述教学活动中的教师角色。 24、学法指导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四、论述题(15分) 25、联系实际,谈谈如何运用“成就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改革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课题负责人:杜须录 单位:市汝州市第三初级中学 课题组成员:董晓晖、杰、红军 摘要:课题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策略以及提高课堂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自身发展的新方法、新思路。研究教师如何根据教学容和学生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最优化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学习,达到特定目标。课题通过多种方法,运用多种形式,辐射多种学科,构建了一批优质高效的学科教学形式,建立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对素质教育的开展和新课程的实施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我校是一所县属初中,位于城区西部,学生基础较差,家长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学校周围的环境复杂,学校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始终坚持进行教育思想、教材教法、学校管理和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的改革,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绩。但在调研考试和一些家长片面追求高分数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下,老师们不得不实施灌输式、填鸭式、题海战术等短期有效的强化教学,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违背了素质教育和课程目标的精神,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足发展都造成了较大的妨碍。近几年,教育教学领域不断进行着更新和变革。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使广大教育工作者教育教学观念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教育教学方式不断改进,教育评价方式向多元化转变。而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阵地,是课

程改革的集中反映。所以,我们需要抓住课堂教学这一核心环节,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逐步转变和改善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及教育教学行为,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学校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提出“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改革策略研究”的课题,在全校围展开研究。 二、课题的研究价值 在理论上,有助于丰富和发展教学策略理论,为教学策略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新的思路与视角。在实践上,有助于有效落实国家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深化课程改革实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体表现在: 1、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不断生成、发展、提升的过程。通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与实践,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新课程标准三位一体的目标。 2、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发展是“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成长”。新课程主以人为本,以学促教,教学相长,追求教学整体效应和最大价值,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关注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特点,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正是本课题理论和实践的核心所在。 3、有利于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教学策略研究可以帮助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并通过教师教学实践的总结反思,自我监控和自我调适,优化和改善教学行为、方法和策略,加深对教学活动规律的认识理解,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探索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的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改下的教学模式)教学文案

(新课改下的教学模式)

第十届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征文大赛 新课改下的教学模式 张有弟重庆市永川萱花中学校 论文类别:学科教学类学段:中学学科:物理 带者新课程改革浓浓的春意,沐浴创新教育缕缕阳光,花季的雨露和园丁的微笑一齐映进我的视野。新课程改革让我体会到了教学的生命过程。注重学习、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 一、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现实意义 长期以来,传统的“一言堂”注入式教学模式主宰着课堂,教师任劳任怨地主动灌输,学生神情漠然地被动接受或应付,久而久之,课堂变得了无生趣,学生的头脑被禁锢了,学生对老师形成了一种严重的依赖心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培养和锻炼。实施新课程以后,教材变了,变得更贴近生活实际,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了,而我们很多教师还是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传授知识,老师的包办和对学生的不放心,导致学生对新教材的理解和认识更加模糊,于是,学生的学习兴趣每况愈下,上课开小差的多起来了,学生考试的分数越来越低,两极分化越来越明显,教学质量明显下降。不读书、厌学的学生也随之增多……因此,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便成了我们的当务之急。 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应遵循的原则 (一)关注新理念指导下的发展和创新原则 尝试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要突出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立足于学生的发展,立足于创新,立足于更新教师教学理念,开拓崭新的多彩的课堂教学模式。 1、关注人的发展,树立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新课程理念。关注发展就是关注学生的能力的提高,特别是指向未来的继续学习的能力和培养可持续学习的意志品质、兴趣、习惯和能力,并最终培养学生的不竭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建立全新教学思路。

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策略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行动策略 摘要:本文从理念的转变,课堂的本质和课堂行动策略三方面阐述了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更好地开展英语教学,以期对英语教学的进一步提高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理念,课堂,本质,行动策略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行动策略是教学主体对教学过程进行的宏观与微观统一的计划、评价、调控,以追求较高效率的计策和策略。课堂行动策略的选择成功与否,直接制约教学目标的达成,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益的高低。 一、理念的转变 英语新课程标准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时间、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行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一)强调语言运用(Focus on language use) 课程要求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课程明确提出高中阶段英语能力;用英语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 (二)强调全人教育(Focus on all the students) 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时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三)强调自主学习(Focus on study on one’s own)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Constructivism Learning Theory)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这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以及必要的学习资源(文字材料、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或Internet上的信息等)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教师利用情景、协作和会话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便被动为主动建构,变他律为自律,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四)强调学生中心(以人为本)(Focus on learner-centeredness) 学生的发展史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课程要求教师要关注个人需求、重视个体差异、促进个性发展、协调个别学习。 (五)强调文化意识(Focus on cultural awareness) 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教师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课堂的本质(Nature of classroom) 课堂教学活动是在课堂这一特定环境中进行的特殊的认识活动,它是认识活动和情感意志活动的有机统一。课堂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场所,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认真抓好的主要环节。抓教学必须抓课堂,抓质量也必须抓课堂。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数学课程的设计是保证此次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的重要途径。数学课程的教学设计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对数学课程作整体性、贯通式设计。本次课程改革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中,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划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这种划分淡化了传统意义上的小学与初中的区分,也淡化了多年来关于“五四制”“六三制”的一些争议,使得整个九年的课程安排更加均衡、协调。当然数学课程结构上的这种新变化对数学课程目标、内容、实施等多个方面也带来了影响。比如在数学课程目标上除总目标外,还必须考虑学段目标;在课程内容上,需通盘考虑九年安排和内容的合理分布;在教学上需处理好“长线”与“短线”的关系,这就需要一线教师应充分认识课程结构变化的意义,并在教学中主动适应这一变化,解决好由此带来的新问题。 二、关于数学课程目标的设计。首先,要使教师理解课程目标的定位。教学目标主要由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总的培养目标的体现)、课程目标(《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学习的达成目标)、教学目标(单元、章节、课堂教学达成目标)三部分组成,《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处于第二级,它具有“承上启下”的功能,即它既要反映《纲要》所提出的培养目标(一级目标)的总要求,并将此要求落实于数学课程的目标之中,也能对数学课堂教学目标(三级目标)发挥指导作用,使课程目标在实践操作层面具体化。其次,要使教师理解

《课程标准》中的数学课程目标是一个具有层次结构的目标体系,即:由总目标与学段目标构成,在总目标中,又由总体表述与四个方面(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具体阐述组成。而且四个方面的每一个方面,也是有层次的,它是由更加具体到4~5个小点来表述的。这种由总体到具体,逐步细化的表述方式,有利于教师不仅从全局和总体上把握数学课程的价值取向和学生学习的达成目标,也能从具体板块内容和学段入手,具体落实目标要求,增强课程目标在课堂教学操作层面的指导性和针对性。再次,要使教师理解数学课程目标陈述的基本方式,即目标表述的4个基本要素(行为主体(学生)、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达成的程度)组成,结果性目标表述常用行为动词有“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过程性目标常采用“经历、体验、探索”等目标行为动词,主要用于数学活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述。 三、关于数学课程内容标准的设计。以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为依据,根据多学段的划分,《课程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部分内容。《课程标准》特别对“综合与实践”内容设置的目的予以强调,指出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这就使得该部分内容设置的目标指向更加具体明确。注意综合运用知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更是成为“综合与实践”这一内容的落脚点。

新课程理念与教学改革—课

新课程理念与教学改革—课程指导书

现代远程教育 《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 课 程 学 习 指 导 书 作者:王献玲 2008年 9 月

课程学习方法指导 本课程以教材《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朱慕菊主编)为准。在学习教材时,要搞清楚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历史背景、意义及有关的政策;要熟识课程中出现的概念;要注意将新课程标准与过去的教学大纲进行比较;要深刻认识国家对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决心和力度。在学习的方法上一定要理论结合实际,要结合着我们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感受来了解教材中的内容。本课程网络课件中的讲授内容是对教材的辅导性解说,是归纳、总结,多为知识点,这些都必须是要掌握的。在课程学习指导书中,每章节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有具体的章节重点、要点,对这些一定要熟练掌握、能运用。指导书的每章节的后面都附有练习题,作为学员学习成绩考查的基本标准。 课程学习进度安排及课时分配 本课程学习共有课程讲授二十五讲,具体分配为第一章二讲、第二章三讲、第三章三讲、第四章四讲、第五章五讲、第六章二讲、第七章二讲、第八章四讲。要求每星期应学习一讲 每讲学习2个课时。

第一章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 一、章节学习目标 1.理解我国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机,了解课程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了解当今整个时代发展的特征以及对基础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2.要弄清楚为什么我国的基础教育已经到 了非改不可的地步,熟悉各个国家的课程改革特点。 3.了解这次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教育课程体系。 4.深刻认识新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意义。 二、本章重点 1、要把握整个当今整个时代发展具有的特征以及对基础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时代特征:(1)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2)国际竞争空前激烈;(3)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困境;由此上述三个特征,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对于21世纪具有重要意义。而这种新时代的人才必须依靠课程与教学

【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模式探微】新课改的九种教学模式

【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模式探微】新课改的九种教学模 式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时代背景下,重视对学生学习 能力的培养,必然带动语文课堂教学的相应改革与发展。作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以新课标为基准,对于语文教学新模式做了几点尝试性阐解。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语文教学模式创新 长期以来,我国“应试”教育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始终以教师 为中心,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素质教育相悖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必然要求语文课堂教学进行相应的改革与发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新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可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一、正确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

语文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知结构与实践能力的建构过程。语文知识结构只有通讨学生本身的内化才能转化为学生头脑中一种素质技能。因此,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语文教学中,教学工作者的教是要服务于学生的学的,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不能忽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应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自觉实践,让学生看,让学生想,让学生问,让学生讨论,让学生讲,让学生练,让学生验证,帮助学生正确建构自己的语文认知结构,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就目前的教育现状而言,创新教育存在着困难与挑战,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锻炼。

1.营造宽松氛围,激发创新思维 宽松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发展个性的必要前提。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只有实施愉快教学,师生关系融洽,双方配合得好,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而,师生之间必须建立起来亲密融洽的关系,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积极营造信任和尊重开启学生创新的心扉。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评价和肯定中激发创新思维的热情。 2.启发式教学,发掘兴趣潜质 在启发式的教学中。选用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为大多语文生所接受,既要隐含“创新”因素,又要留有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施展他们聪明才智的余地。开放式教学其目的在于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吸收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重组应用,从综合的角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潜能,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并使之处于最佳状态。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浅谈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浅谈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为数学教学树立了新理念、提出了新要求,小学数学教学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小学数学教师应积极、迅速地反思过去和现在的数学教学,理解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建立起新的小学数学教学观。 一、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状况与新课程理念 目前中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反映在课程上:教学内容相对偏窄,偏深,偏旧;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对书本知识、运算和推理技能关注较多,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情感关注较少,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有这样一节课:教学中遇这到这样一道题“一个圆形花圃的周长是12.56米,求这个花圃的面积。”有一位学生这样做“12.56÷2×(12.56÷3.14)÷2=12.56×4=50.24(平方米)”。教师在旁边大大地划了个“×”,并告诉他求圆面积应该先求出半径,然后再用公式。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订正,算出结果是12.56平方米。课后问这位学生,他说:“圆的面积是周长的一半乘以半径,我先用圆周长的一半乘直径就等于算了两个圆面积,所以,再除以2。”多么有创意的解法!其实,这道题的错误是因为计算时学生把两次除以2抵消了。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教学是否越来越机械了?” 还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位教师教学“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时,出示6÷3=(),学生回答“等于2”。教者追问:“你是怎么想的?”书本上的参考方法是:要想()三得六,括号里是几,就商几。一位学生回答:“因为3乘2得6,所以商2”。教者冷冷地说:“是吗?” 另一位学生回答:“因为(二)三得六,所以商2”。教者欣喜地说:“好!这才对吗。”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教学是否越来越死板了?” 分析我们的课堂教学,我认为可以用八个字概括:狭窄、单一、沉闷、杂乱(教学视野狭窄,信息传递单一,师生关系沉闷,教学环境杂乱)。由

《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

《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 《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有: (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 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二)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将课程目标设定为九个级别并以学生“能够做某事”具体描述各级别的要求,这种设计旨在体现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能力发展循序渐进的过程和课程要求的有机衔接,保证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的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三)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 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课程实施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的过程。 (四)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

本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五)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构成。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终结性评价应着重检测学生综合语言技能和语言应用能力。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英语课程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六)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 英语课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要积极利用音像、电视、书刊杂志、网络信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主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