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参中的化学成分以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苦参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苦参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关键词】苦参苦参(Sophoraflavescens Ait)为豆科槐属植物,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药物之一,其性味苦寒,归心、肝、肾、大肠、膀胱经,具有清热燥湿,祛风杀虫,利尿的功能。
用于热痢、便血、黄疸、尿闭、赤白带下、阴痒、湿疹、湿疮、皮肤搔痒、疥疮麻风、外治滴虫性阴道炎。
其主要成分为苦参碱matrine,氧化苦参碱oxymatrine等多种生物碱类成分,苦参醇kurarinol、苦参丁醇kuraridinol 等多种黄酮类成分,另含氨基酸类,挥发油类,糖类,有机酸类,内酯类成分等。
近几年,对苦参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的研究不断深入,现将国内外对苦参药理活性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1 抗肿瘤活性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不仅是肿瘤细胞增殖和分化异常所致,而且还是肿瘤细胞异常凋亡的结果。
因此,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分化和凋亡,对临床治疗肿瘤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近几年的研究表明,苦参对恶性葡萄胎、绒癌、子宫癌、埃氏腹水瘤和淋巴内癌细胞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和消灭作用,苦参碱对肿瘤细胞具有选择性杀伤作用,还能通过改变细胞核酸的分子序列,抑制肿瘤的生长,而且这种影响是广泛的、多部位的。
研究表明,用苦参碱治疗各种晚期癌肿,能减轻症状,延长存活期,且不破坏正常白细胞的产生,甚至能升高白细胞,提高机体抵抗力,这是许多治疗药物难以达到的。
对苦参碱在抗肿瘤机制方面的研究概括起来其抗肿瘤活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苦参碱能有效抑制人肝癌细胞株HepG2的增殖。
MTT试验显示,苦参碱对HepG2抑制作用有时间剂量依赖性。
随着作用时间延长和药物浓度的增加,HepG2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细胞DNA合成亦相应降低。
病理学研究表明,苦参碱可抑制肝癌HepG2细胞的增殖,并具有直接杀伤作用。
其作用机制是苦参碱抑制部分肿瘤细胞从G期进入S期,从而抑制其增殖。
诱导肿瘤细胞分化和凋亡苦参碱不仅能抑制细胞增殖并促进其良性分化,还能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
苦参生物碱的研究进展

类化合 物。从苦参根 、茎 、叶和花 中共分离出 23种生物碱 。苦参 生 物碱 大多数是喹诺里西 啶类,极少数为双哌 啶类 。喹诺里西 啶生 物
2.6对 中枢神经系统药理研究 耿群美报道药理实验结果表 明,苦参碱与氧化苦参 碱有类似 安
碱 多数为苦 参碱型 生物碱,另有三种 金雀花碱 型,三种无 叶豆 碱型, 定作用,二药对 中枢有抑制作用,并与脑 中递质 C2氨基 丁酸和甘 氨
用定量较准确的高效液相色谱 法进行含量控制 。
赖 关 系 。
制剂 的质量控制研究 ,目前主要采 取测 定苦参总碱或 总碱 中主 2.5对心肌功能的影响 要代表 成分苦参 碱 、氧化苦参 碱 的含量 作为质量 控制标 准,主要 测 季勇报 道在离体 豚 鼠工 作心脏上 ,观察苦参 碱对 心功能 的作 定方法有酸碱滴 定法 、薄层 比色法 、酸性染料结合测定法 、双波长薄 用。研究表明:0.1,1.0,10 mo 1/L ,可浓度依赖性增 强心脏 的收缩
胞 的 免 疫 功 能 活 性 均 有 抑 制 作 用 。
【5】冯亚珍,周蓉,魏新峰 .苦参对 小鼠免疫功 能的抑制作用fJ1.河 南中
2.4 抗柯 萨奇 B病毒主要研究
医,1997,17(5):277—278.
陈婷婷[63报 道,当苦参总碱浓度 在 200 Lg/m l一3.125 Lg,m l 【6】陈婷婷,陈曙霞,刘晶星.苦参总碱有效成分对柯萨奇 B病毒感染
生 TN F以及致死性肝炎 的影响 。结果表 明可降低血清 TNF和 ALT 肝 纤 维 化 的 实验 研 究『J1.肝 脏 ,2002,7(1):2—4.
水平及 小 鼠对致死毒性 的敏感 性,并 可在体外抑制诱 导的经 PA 预 [2】蔡雄,王 国俊,瞿 瑶 .苦参素注射液治疗慢 性 乙肝 l临床 疗效分析[J].
苦参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苦参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标签:苦参;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研究进展1化学成分1.1生物碱类苦参生物碱大多数是喹诺里西啶类,极少数为双哌啶类。
已从苦参中分离出生物碱41个,按其骨架类型分为以下几种:苦参碱型30个,金雀花碱型3个,臭豆碱型4个,羽扇豆碱型1个,双哌啶型2个,以及l,4二氮杂茚满型1个。
主要包括苦参碱、氧化苦参碱、羟基苦参碱、槐定碱、异槐定碱、异苦参碱、别苦参碱、槐果碱、槐胺碱、槐醇、氧化槐醇、异槐果碱、金雀花碱、羽扇豆碱、臭豆碱、黄叶槐碱、苦参胺碱、异苦参胺碱等[1]。
1.2黄酮类到目前为止,苦参中黄酮类化合物共分离得到108个黄酮类化合物,其中大部分化合物的A环上存在有异戊烯基侧链。
多数为二氢黄酮和二氢黄酮醇类,少数为黄酮类、黄酮醇类、异黄酮类、查耳酮类和双环系黄酮类。
按黄酮化合物的骨架来分,主要类型有:二氢黄酮类31个,黄酮醇类12个,二氢黄酮醇类12个,查耳酮类5个,异黄酮类21个,二氢异黄酮类3个,高异黄酮类2个,紫檀素类12个,二聚黄酮类2个和其他黄酮类化合物7个[2]。
1.3脂肪酸类和挥发油类脂肪酸类成分有乙酸甲酯、十二烷酸甲酯、芥子酸十六酯等[3]。
挥发油类有己醛、正壬酸、1-辛烯-5-醇等47个成分,为苦参特殊香气提供了物质参考[4]。
1.4其他类化合物苦参中还含有氨基酸类、糖类、三萜及三萜皂苷类、木脂素类、酚酸类等化学成分[5~7]。
2药理作用2.1对心脏的作用2.1.1抗心律失常韦祎等[8]以乌头碱为参照药物,采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记录钠离子通道电流(INa),观察不同浓度苦参碱对豚鼠乳头肌细胞钠离子通道电流影响的实验研究表明苦参碱能抑制INa电流,呈浓度依赖性,浓度较高时抑制INa电流作用减弱,表现为双向调节的药理作用。
苦参碱抗心律失常作用具有作用温和、持续时间长的优点。
苦参对心脏具有负性频率负性自律性及负性传导作用,是一种非特异性“奎尼丁样”作用,推测通过影响心肌细胞膜钾钠离子的传递系统,延长其绝对不应期,降低其应激性,从而抑制异位起博点,发挥抗心律失常作用。
苦参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苦参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原雪,郭凯(中国药科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基地 ,江苏南京, 210038)E-mail:guokai3042@摘要: 目前,已经从苦参中分离得到生物碱、黄酮、挥发油和脂肪酸等多种成分,具有心血管、神经系统以及肝脏、皮肤等方面广泛的药理活性。
本文阐述了近年来对其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苦参提供参考。
关键字:苦参,药理作用,不良反应苦参为豆科多年生落叶亚灌木植物苦参Sophora flavescens Ait.的干燥根。
英文名为Lighiyellow Sophora Root,又名苦甘草、苦参草、苦豆根、西豆根、苦平子、野槐根、山槐根、干人参、苦骨等,是我国的传统中药之一。
我国各地均产,春秋两季采收,切片,晒干生用。
苦参性苦、寒。
有清热燥湿,杀虫,利尿的功效。
用于热痢,便血,黄疸尿闭,赤白带下,阴肿阴痒,湿疹,湿疮,皮肤瘙痒,疥癣麻风;外治滴虫性阴道炎。
不宜与藜芦同用。
由于其重要的药用价值和广泛的药理作用,苦参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苦参的主要成分是氧化苦参碱、苦参碱、槐果碱等生物碱成分,二氢黄酮及二氢黄酮醇类等黄酮类成分,这是苦参目前发现的主要有效成分,也是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广泛研究深入探讨的对象。
此外苦参还含有多种挥发油和脂肪酸等。
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对苦参主要药理作用的研究成果作一概述[1]。
1. 苦参药理作用1.1保肝作用苦参碱有抗肝炎、抗肝损伤、改善肝脏微循环、促进肝细胞再生、抑制乙肝病毒复制和免疫抑制作用。
1.1.1抗肝炎有关研究证明,苦参素能抑制乙肝病毒,促进肝功能恢复。
苦参素在体外试验中,发现对含有 HBV 基因的 2.2.15 细胞株分泌 HBsAg 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在乙肝病毒全基因组转基因小鼠动物模型中,抗乙肝病毒功能的研究表明,苦参素在体内确有抗乙肝病毒作用,可降低乙肝病毒转基因小鼠肝脏内 HBsAg、HBeAg 的含量[2]。
苦参碱抗乙型肝炎病毒的机理目前尚不明确,有学者认为其可能与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增强Th淋巴细胞功能,改善和纠正免疫紊乱状态,使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病毒的能力增强。
苦参药理学研究新进展

苦参药理学研究新进展前言苦参是一种传统草药,被广泛用于亚洲的中药治疗各种疾病,特别是皮肤病和风湿病。
近年来,随着现代药学技术的发展,对苦参所含的化学成分和其药理学活性的研究不断深入。
本文将简要概述苦参药理学研究的新进展。
苦参的生物活性成分苦参所含的主要生物活性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包括苦参素、异黄酮、芦丁、山茱萸甙等。
这些化合物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如抗氧化、抗炎、抗肿瘤、抗菌、解热、镇痛等等。
抗氧化活性自由基是引起多种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如癌症、心脏病和中风。
苦参所含的化合物具有非常强的抗氧化活性,可以中和自由基,预防这些疾病的发生。
研究表明,苦参素可以通过抗氧化作用减轻脐静脉缺血导致的胎儿脑损伤。
抗炎活性苦参所含的芦丁和苦参素具有很好的抗炎活性,可以减轻炎症反应。
研究表明,这些天然化合物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骨质疏松等炎症性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抗肿瘤活性苦参所含的异黄酮具有非常强的抗肿瘤活性。
它们可以通过对肿瘤细胞的凋亡、细胞周期的阻碍、细胞迁移的抑制等多种方式抑制肿瘤生长。
研究表明,苦参素对人类乳腺癌细胞具有抑制作用。
抗菌活性苦参所含的化合物对多种细菌、真菌、病毒和原虫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
研究表明,苦参素可以通过抑制肺炎链球菌的DNA聚合酶和改变其细胞膜来达到抗菌的效果。
其他活性苦参还具有一系列其他的药理活性,如解热、镇痛、抑制纤溶酶等作用。
研究表明,苦参素可以减轻高渗脑病和改善骨质疏松症的症状。
临床应用目前,苦参药理学研究的的新进展已经被应用到了多个领域,如治疗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皮肤病和风湿病等。
例如,在乳腺癌细胞治疗方面,苦参素可以增强阿霉素和多柔比星的抗癌效果;在心血管疾病治疗方面,苦参素可以改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预后。
总结综上所述,苦参具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包括抗氧化、抗炎、抗肿瘤、抗菌、解热、镇痛等作用。
目前,它已经成为了传统中药利用的重要来源之一,并且在临床应用中表现出很好的应用前景。
苦参 调研报告

苦参调研报告苦参(学名:Sophora flavescens)是一种传统中草药,也被称为黄芩、黄柏等,属于豆科植物。
苦参广泛分布于中国、朝鲜和日本等地,是一种常见的药用植物。
其根部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成分,被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和症状,如炎症、感染、肿瘤等。
本调研报告通过文献综述和实地走访的方式,对苦参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市场前景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1. 苦参的药理作用苦参的主要活性成分包括黄酮类化合物、黄酮苷和生物碱等。
其中,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包括抗氧化、抗炎、抗菌、抗肿瘤等作用。
研究表明,苦参提取物可以抑制多种细菌和真菌的生长,对多种病原微生物具有明显的抗菌作用。
同时,苦参还可以抑制炎症反应的发生,减轻炎症症状。
此外,苦参的生物碱成分对肿瘤细胞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有望用于肿瘤的治疗。
2. 苦参的临床应用苦参在临床应用中被广泛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和症状。
例如,苦参提取物可以用于治疗皮肤炎症和感染,如湿疹、皮炎、痤疮等。
此外,苦参还可以用于治疗炎症性肠病和关节炎等疾病,能够缓解炎症症状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研究还发现,苦参对肝炎病毒的抑制作用较强,可以用于治疗肝炎等肝脏疾病。
3. 苦参的市场前景随着人们对草药的研究和应用不断深入,苦参作为一种传统药用植物,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其丰富的药理活性和多种临床应用,为苦参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据统计,苦参及其提取物在全球医药市场的销售额逐年增长,预计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
目前,苦参已经成为一些中药制剂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逐渐出现在多个领域的药物研发中。
然而,苦参的开发和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药物有效成分的提取和纯化技术、质量标准的制定和控制等。
因此,进一步加强苦参的研究和开发,优化药物制剂的研发和生产工艺,提高其质量和安全性,有助于推动苦参的市场发展和应用推广。
总之,苦参作为一种传统草药,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随着人们对中药的重视和需求的增加,苦参在医药市场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将不断提升。
苦参实的安全性评价及其化学成分分析

苦参实的安全性评价及其化学成分分析一、综述苦参实(Sophora flavescens Ait.)是豆科植物苦参的干燥成熟种子,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近年来随着对苦参实的研究不断深入,其安全性和化学成分也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对苦参实的安全性评价及其化学成分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苦参实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长期以来在临床上被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如肝炎、肾炎、高血压等。
然而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关于苦参实的安全性和副作用问题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目前已有部分研究报道了苦参实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胃肠道不适等。
但总体来说,苦参实作为中药材的安全性较高,且在临床实践中的使用经验较为丰富。
苦参实中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成分,主要包括皂苷类、黄酮类、多糖类、甾醇类等。
这些成分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如抗病毒、抗肿瘤、抗氧化、抗炎等。
此外苦参实中还含有一定量的微量元素和有机酸等其他成分。
近年来对苦参实的主要活性成分进行了大量研究,研究表明苦参实中的皂苷类成分具有显著的抗病毒、抗肿瘤作用;黄酮类成分则具有抗氧化、抗炎等作用;多糖类成分则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等作用。
此外苦参实中的甾醇类成分还具有降血脂、抗炎等作用。
苦参实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材,其安全性较高,且具有丰富的生物活性成分。
通过对苦参实的安全性评价及其化学成分的分析,可以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A. 研究背景和意义苦参实学名Sophora flavescens Ait.,为豆科植物苦参的干燥成熟果实。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在国内外的广泛应用,苦参实作为一种具有较高药用价值的中药材,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然而关于苦参实的安全性和化学成分的研究尚不充分,这对于确保其在临床上的安全应用以及进一步开发其药用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保障临床安全:苦参实作为传统中药材,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然而由于其生长环境、采收加工等环节的影响,可能导致药材中残留有害物质,如农药残留、重金属等。
苦参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云 南 中 医 中 药 杂志
2 0 1 5 年第3 6卷第6期
苦 参 的化 学 成 分 和 药 理 作 用研 究进 展
张钟媛
( 天 津 市津 南区 中 医医院 ,天津 3 0 0 0 0 0 )
关键 词 :苦参 ; 化 学成分 ; 药理作 用; 研 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 R 2 8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7— 2 3 4 9 ( 2 0 1 5 ) 0 6—0 1 0 4— 0 3
3 —4 .
[ 1 2 ] 马少丹 , 阮时宝 .久泻宁颗粒对 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细胞 凋亡及其 调控蛋 白影响的研究 [ J ] .山西 中医, 2 0 1 1 , 2 7 ( 1 2 ) : 4 2— 4 5 .
[ 1 3 ] 张涛 , 施斌 , 谢 建 群 .清 肠 栓 对 溃 疡 性 结 肠 炎 结 肠 粘 膜 固 有 层 淋 巴细 胞 凋 亡 影 响 的 实 验 研 究 [ J ] .浙 江 中 医 杂 志 , 2 0 0 6 , 4( 1 2) :
性结肠 炎 大 鼠的 影 响 [ J ] .中 华 中 医药 杂 志 , 2 0 0 9, 2 4( 1 O) :
1 33 7 —1 3 3 9 .
[ 1 O ] 王营 , 李晓军 . 半夏泻心汤对溃疡性结肠炎大 鼠模型 胃肠激素 的
影响[ J ] .中国老年学杂志 , 2 0 1 l , 7 ( 3 1 ) : 2 7 1 5—2 7 1 6 . [ 1 1 ] 王浩 , 徐明 , 张广新 .葛 根芩连 汤对溃疡 性结肠 炎模型 大鼠结肠 黏膜 B c l 一2 、 B a x 的影 响 [ J ] .湖 北 中 医杂 志 , 2 0 1 1 , 3 3( 1 1 )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苦参中的化学成分以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摘要:本文通过对近年来研究关于苦参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的文献进行查阅和整理,并对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苦参;化学成分;药理作用Research Process on the Chemical Compounds and Pharmacology of Sophora FlavescensAbstract:This article review and consolidation the literature of research on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sophora, and its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in recent years, then summarise them into a paper.Key words: Sophora; chemical composition;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前言苦参是常用中药之一,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别名苦骨、川参、草槐、地槐等。
为豆科植物槐属苦参(Sophora flavescens A it.)的干燥根。
苦参为落叶半灌木,高 1.5-3m。
根圆柱状,外皮黄白色。
茎直立,多分枝,具纵沟;幼枝被疏毛,后变无毛。
奇数羽状复叶,长20-25cm,互生;小叶15-29片,叶片呈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长3-4cm,宽1.2-2cm,先端渐尖,基部圆,有短柄,全缘,背面密生平贴柔毛;托叶线形。
总状花序顶生,长15-20cm,被短毛,苞片线形;萼钟状,扁平,长6-7mm,5浅裂;花冠蝶形,淡黄白色;旗瓣匙形,翼瓣无耳,与龙骨瓣等长;雄蕊10,花丝分离;子房柄被细毛,柱头圆形。
荚果线形,先端具长喙,成熟时不开裂,长5-8cm。
种子间微缢缩,呈不明显的串珠状,疏生短柔毛,种子3-7颗,为黑色近球形。
花期6-7月,果期在7-9月。
苦参分布广泛,全国除青海、新疆外大部分地区有产,主要是野生,主产在河北北部,河南西部,山东西南部以及安徽、湖北、贵州等地。
多生于山坡、草地、路旁的向阳处[1]。
苦参性苦、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
苦参根具清热燥湿、杀虫、利尿等功效;用于热痢,便血,黄疸尿闭,赤白带下,阴肿阴痒,湿疹,湿疮,皮肤瘙痒,疥癣麻风;外治滴虫性阴道炎[2]。
临床研究证实,苦参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主要以研究苦参中的生物碱和黄酮类为主。
这些化学成分具有不同的生物活性,其传统药理以抗心律失常为主,现代药理研究有中枢抑制、抗肿瘤、抗病毒、抗肝损伤、抗肝纤维化、抗生育、平喘、以及其对心脏功能的影响作用研究和免疫药理研究等。
本文就苦参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进行了综述。
1苦参中主要的化学成分1.1生物碱苦参中含量最多的是生物碱类成分,也是最早从苦参中分离而得且研究较多的化学成分[3]。
苦参生物碱多数为喹诺西啶类生物碱,仅少数为双哌啶类生物碱。
喹诺西啶类生物碱多数为苦参碱型,另外有金雀花碱型,羽扇豆碱[4]等。
1.2黄酮类现代研究已从苦参根中分离出几十种黄酮类化合物,其中大部分化合物的A 环上存在有异戊烯基侧链。
按黄酮化合物的骨架来分,这些黄酮多数为二氢黄酮和二氢黄酮醇类,少数为黄酮类、黄酮醇类,异黄酮类、查耳酮类和双环系黄酮类,还有少数黄酮为苷类[5]。
1.3脂肪酸和挥发油类从苦参中分离出的脂肪酸类成分有二十余种,主要为不饱和脂肪酸,如己酸甲酯、壬酸甲酯、月桂酸甲酯、壬二酸二甲醇等[5]。
从苦参中提取出的挥发油类有己醛、正壬酸、1-辛烯-5-醇等47个成分,为苦参特殊香气提供了物质参考[6]。
1.4氨基酸类和糖类通过对苦参的水提醇沉液进行强酸型阳离子交换树脂柱层析,共鉴定出天冬氨酸、苏氨酸、脯氨酸等15种氨基酸,其中脯氨酸和天冬氨酸在苦参中含量较高,是苦参的特征氨基酸[7],另外,还从苦参中分离鉴定了蔗糖[8]。
1.5香豆素类、醌类及其他类化合物伞形花内酯、苯醌类化合物苦参醌、2,4-二羟基苯甲酸、β-谷甾醇[9]、三萜皂苷类[10,11]。
2苦参的主要药理作用2.1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苦参提取物在整体上具有降压、调血脂和抗心律失常等作用[12]。
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对心脏具有负性频率、负性自律性和延长有效不应期作用,可以对抗乌头碱的心率失常,推测其具有抗心率失常作用[13]。
苦参碱具有降血脂、对抗脑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冠状血管收缩和增加流量、保护心肌缺血的作用,并能增强心肌收缩力[14];苦参总碱对兔、大鼠等动物的心脏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使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15]。
李青等[16]用多种实验动物研究了氧化苦参碱的强心作用,结果表明:氧化苦参碱(0.5、5、50 mmol/L)能明显增加正常离体蟾蜍心肌收缩力、心输出量,强心同时不增加心率;显著增加戊巴比妥钠和低钙离体心衰模型的心肌收缩力、心输出量(P<0.05或P<0.01);50 mmol/L可使心肌收缩力、心输出量完全恢复到心衰前水平,对心率无明显影响;能不同程度地加强离体豚鼠、大鼠、兔乳头肌的收缩力,均呈现良好的量效关系,对豚鼠乳头肌更为敏感;增加大鼠离体右心房心肌收缩力同时降低其自发收缩频率(P<0.01)。
2.2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苦参能明显抑制小鼠的自发活动,同时也能拮抗苯丙胺和咖啡因的中枢兴奋作用,增强戊巴比妥钠及水合氯醛中的中枢抑制作用。
苦参中的槐果碱、苦参碱、槐胺碱及槐定碱均能不同程度声高大鼠纹体及前脑边缘区的多巴胺代谢物的含量[17]。
Hwang等[18]发现苦参的甲醇提取物对老鼠脑部的单胺氧化酶(MAO)有抑制作用,进一步对甲醇提取物分离得两种黄酮化合物Form ononetin和Kushenol F。
它们对MAO的抑制作用很强。
在选择性方面,Form ononetin和Kushenol F均对单胺氧化酶B的抑制作用比单胺氧化酶A的抑制作用强。
2.3对免疫系统的作用苦参中的生物碱:苦参碱、氧化苦参碱、槐果碱、槐胺碱及槐定碱均为免疫抑制剂,对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效应,对依赖T细胞的抗致敏红细胞(SRBC)有抗体反应,苦参碱、氧化苦参碱、槐胺碱均具有明显的抑制效应。
氧化苦参碱对小鼠脾T、B 淋巴细胞和细胞因子呈双向调节作用,即高浓度(1mg/mL)呈不同程度的抑制效应,而低浓度(10-5 mg/mL)则有明显的增强效应,较高浓度时与分裂霉素对淋巴细胞的作用呈协同作用[19]。
由苦参为主药组成的苦黄注射液有免疫促进作用。
苦参注射液在动物体内的细胞免疫作用与临床观察的双链酶反应增强的细胞免疫促进作用一致,其有促进细胞免疫调节的作用[20]。
2.4抗肿瘤作用苦参碱具有抗癌活性,小鼠腹腔注射 500 μg/d组2个月存活率为 40 %,而对照组在23日内全部死亡。
侯华新等[21]报道,氧化苦参碱在一定浓度下能诱导卵巢癌SKOV3细胞凋亡。
近来有人发现,苦参能使K562细胞有分化现象并向多方向分化。
苦参碱也可抑制K562 细胞的增殖并促其凋亡。
认为此作用与基因网络调控机制及多种凋亡调控分子的参与有关[20]。
苦参的抗肿瘤作用,是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抑制端粒酶活性、诱导肿瘤细胞凋亡、阻止细胞周期进程、提高抗肿瘤免疫力、抑制癌转移和与化疗的协同作用来实现的[22]。
2.5对肝脏的作用苦参碱可明显减轻肝组织凋亡相关分子、死亡因子的表达,对豆蛋白 A所致小鼠免疫性肝损伤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是苦参碱能够抗肝损伤的作用机制之一[23]。
此外,苦参碱还可明显的降低大鼠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AST)水平,有效保护肝细胞,并且有一定程度的降脂作用[24]。
刘浩等[25]试验表明,苦参碱除了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肝实质细胞和非实质细胞的损伤外,对肝细胞、肝窦内皮细胞也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可改善小体积肝移植术后缺血再灌注损伤。
田雄英等[26]研究发现,苦参碱对大鼠肝星状细胞(HSC)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作用呈剂量依赖性,这可能是其抗肝纤维化机制之一。
2.6抗炎抗菌作用苦参碱可抑制炎症过程的各个阶段,对多种炎性介质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氧化苦参碱具有较强的免疫调节作用,可通过对宿主的抗体水平、免疫细胞的变化、细胞因子及其他炎性调节因子的影响发挥其抗炎作用[20]。
苦参有抗炎抑菌作用,对痢疾杆菌、金色葡萄球菌、维白痢沙门氏杆菌均有显著抑制作用,对堇色毛癣菌等10多种皮肤真菌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27]。
现已知苦参抗菌的主要活性成分是苦参碱、氧化苦参碱、槐定碱、三叶豆檀苷和高丽槐素[1]。
2.7抗病毒作用陈婷婷等[28]报道,苦参总碱有明显的抗柯萨奇病毒B (Coxsackievirus B,CVB)活性,且作用与药物浓度存在剂量以来关系。
杨志伟等[29]研究表明,苦参作用。
叶明等[30]报道,苦参碱具有抗乙肝病毒的作用,总碱在体外有明显抗CVB3可用于乙型肝炎的临床治疗。
近几年氧化苦参碱在治疗病毒性肝炎方面的研究主要进展有:氧化苦参碱具有直接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氧化苦参碱可阻断肝细胞异常凋亡;氧化苦参碱能抑制胶原活动和防治肝纤维化;氧化苦参碱对实验性小鼠肝衰竭具有保护作用;氧化苦参碱治疗慢性肝炎取得良好疗效[31]。
2.8抗过敏平喘作用苦参的抗过敏作用的活性成分主要是氧化苦参碱,其能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对大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和反相皮肤过敏反应、Arthus反应及绵羊红细胞诱导的迟发型过敏反应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32]。
苦参对小鼠血清IgE、抗体形成细胞及TH/TS比值均无明显影响[33]。
氧化苦参碱对大鼠、豚鼠的离体气管、回肠平滑肌在有 Ca2+和无 Ca2+的情况下,苦参碱均能明显地对抗组织胺、乙酰胆碱和氯化钡兴奋气管平滑肌和肠平滑肌,可见,苦参具有平喘作用,临床上已经用来治疗支气管炎哮喘及喘息型气管炎[34]。
2.9其它药理作用苦参还具有体外杀精作用,可以利尿、镇静、镇痛解热;苦参中的苦参碱和黄烷酮类化合物均对胃黏膜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具有止泻、治疗变应性鼻炎和抗阴道滴虫等多种药理活性,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17]。
3展望苦参是一种具有一定开发潜质的中药,其药理作用广泛,传统上一直用于细菌性痢疾,急性肠胃炎,急性传染性肝炎,小儿肺炎,寄生虫病等的治疗,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对于苦参今后的研究,首先进一步深入细致地研究苦参的化学成分,继续寻找和发现本文中提到的成分以外的活性物质,从多样的苦参中的化学成分中真正找到苦参传统的功效的物质基础,如苦参的清热燥湿的活性成分、杀虫和利尿作用的物质基础等;苦参的药理活性的研究应该与中医传统的中医病症模型、中医临床相结合,便于明确苦参药效的科学机理;深入开展苦参中主要成分苦参碱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以便全面系统地认识苦参的活性成分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规律,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