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厂早期壶
商周青铜器的形制

商周青铜器的形制商代前期(二里岗期)的青铜器,较二里头文化的青铜器在品种、造型、纹饰、铸造技术均有明显的发展。
今见出土器以爵、鼎、鬲(力)、斝(假)、盉(和)、觚(谷)较多,可见器还有甗(演)、罍(类)、瓿(不)、壶、盘、卣、尊等。
这一时期的礼器“重酒组合”,以爵、觚(姑)为核心,配以尊、盘或鼎。
工具、兵器有矛、戈、钺、刀、镞等,商代的一般器类均已出现。
这一时期的器物最明显的特征是器壁较薄,当时的铸范技术虽为原始,但铸器胎壁薄而平匀。
性质的特征更易判别,如鼎足明显的多锥形,爵、斝为平底,觚体粗矮。
这一时期制作的大型青铜器,如年、年在郑州的张寨杜岭、向阳食品厂两处遗址,各出土的两件大型方鼎。
最大一件高近一米,重82.4千克。
这类鼎腹为方斗形,腹沿口上两高立耳,鼎壁薄胎较均匀,鼎腹较深,圆柱形空芯足与整器比相对较短,上粗下细,由锥足向圆形足转变。
这一时期的器物装饰均较为朴素,纹饰多兽面纹、乳钉纹、云雷纹等。
线条刻薄,单层花掉,并无底纹。
湖北盘龙商早期墓葬发掘出的青铜器造型、纹饰、制作较二里岗由了进步。
之后安徽、陕南等地供应商早期墓发掘出的青铜器,器形种类激增,已辨认出一批制作更加精致的器物例如龙虎尊与饰演存有兽面纹的尊、爵、斝、觚、罍等。
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多为酒器,以青铜爵为多。
此时的酒器组合,以爵、觚、斝为基本组合。
铸造工艺方面采用了分铸法,解决了复杂的器物造型和器商活络件等问题。
这一时期青铜器纹饰,以平雕细刻的表现手法,纹饰装饰线条粗狂有力,构图茂密,主题纹饰多以左右展开的抽象动物纹与凤鸟纹,其图案注重庄严威慑的特征,如兽面纹的双目突出的表现,上下多有圈带纹作边框。
流行纹饰还有云雷纹、圆涡纹等。
商后期的青铜器缔造了中国青铜艺术的极为光辉时期。
器形制作高超,器表纹饰繁茂精致。
这一特征一直沿袭刀西周早期,即为商末周初时期。
近百年来无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以及商代方国之地,众多商器的辨认出,多为精美绝伦。
紫砂壶作坊店号款识

紫砂壶作坊店号款识一部近代紫砂店号、公司的兴衰史,即为特定年代的标志和象征,这可以从紫砂店号、公司、特定年代茶壶的印款上反映出来,也是鉴别紫砂器的真伪和紫砂标准器断代的基本要素之一。
往往有些人在研究紫砂历史时,只注意名家名作的茶壶印款,只偏重名人的早、中、晚期的艺名、斋名以及姓氏的改动、易名、变迁等等,而忽略了店号、公司或特定年代的茶壶印款,这是研究壶史的专家、学者们所应重视的问题之一。
这里,笔者将历来参与文物普查所知的一些近代紫砂的著名店号、公司、特定年代茶壶的印款作一探析,期望能得到方家、同仁的指点,权作拋砖引玉之举。
紫砂款识是指用钤印盖或用刀镌刻在紫砂陶器的底部、盖内、把下等处制作者或定制者、监制者的印记。
紫砂款识与古印陶是一脉相承的,它是古印陶的延续。
印陶所指,是古代人们用玺印在陶器未烧成前盖压后留下的印样。
借以表明器主姓氏或作器者姓名,也有表达地名、官职以及纪年的。
也可以说印陶是玺印的副产品。
用于盖压陶器的玺印往往是专门性的,不尽与其它用途的玺印完全相同。
印陶大量是东周遗物,秦汉、魏晋、唐宋均有发展。
它应该属于篆刻(冶印)艺术的范畴。
龙印、花印特定年代茶壶印款龙印、花印特定年代茶壶印款为清光绪七年至十六年(1881~1890年)期间所用茶壶印款。
此期间,国内外兴起紫砂收藏热,前代留存下来的「区区藏器,不足以供无尽的取求」(寂园?《陶雅》),于是,仿古之风开始盛行。
龙印、花印印章大而方正,有单边、双边三分,一般为单边。
龙、花图案大方简练,有仿光绪年间钱币龙图案鑴刻。
愙斋特定年代茶壶印款「愙斋」特定年代茶壶印款为清光绪二十一年至二十七年(1895~1901年)期间,著名金石书法家、收藏家吴大澄之收藏紫砂茶壶所用印款。
吴大澄历经广东、湖南巡抚,喜欢古董、紫砂,常请名手至家中作仿古壶,壶底钤「?斋」阳文篆书方印。
清末制壶名手黄玉麟曾于清光绪二十一年至二十四年(1895~1898年)到吴府仿制古董钟鼎及古陶器(。
2008紫砂壶专场拍卖记录

2008紫砂壶专场拍卖记录图录号年代作者名称估价成交价201明代无款朱泥四系壶100000-12000017000002清早期孟臣款朱泥莲子壶00000-250000380000203清早期孟臣款朱泥梨形壶40000-50000204清早期孟臣款朱泥鼓形壶100000-120000170000 205清早期九章款紫泥特大莲子壶30000-4000060000 206清早期紫荆珍制紫泥海捞壶10000-1500015000207清早期大清乾隆年制款紫泥虚扁壶8000-1000015000 208清早期邵茂林紫泥全彩莲子壶30000-4000055000 209清早期于廷款紫泥掇只壶00000-250000320000210清早期无款朱泥外销方壶80000-10000012000011清早期无款紫泥平盖莲子壶100000-120000140000 212清中期惠逸公朱泥半月壶30000-4000060000213清中期陈鸿寿紫泥曼生井栏壶0000-2500038000214清中期邵景南紫泥合欢壶00000-220000300000215清中期裴永林紫泥彩釉山水方壶0000-2500040000 216清中期杨彭年镶玉锡包壶10000-150000000217清中期大文紫泥太极一捆竹壶35000-4500055000 218清中期孟臣款朱泥仲芳式掇球壶30000-35000 60000 219清中期安吉紫泥方钟壶15000-25000 8000220清中期无款紫泥菊瓣壶15000-2000030000221清中期无款紫泥锦鸡牡丹壶30000-350004800022清中期无款紫泥菊瓣壶35000-4000055000223清中期无款紫泥风卷葵壶35000-40000224清中期无款紫泥合菊壶180000-200000 20000225清中期无款紫泥平盖莲子壶180000-220000 80000 226清晚期陶生款朱泥提梁壶30000-3800048000227清晚期彭年款紫泥墨绘莲子壶100000-120000228清晚期利元款紫泥六方狮球钮壶50000-60000229清晚期余生款紫泥牛盖莲子壶10000-15000 20000 230清晚期黄玉麟紫泥鱼化龙壶180000-200000 60000 231清晚期蒋祯祥段泥三兽壶8000-1200015000232清晚期少山刻紫泥如意井栏壶18000-20000 28000 233清晚期友春款紫泥子母壶3000-50008000234清晚期荣卿紫泥太湖石提梁壶10000-12000235清晚期寿泉款紫泥汉君壶40000-4500060000236清晚期源记款紫泥仿古壶6000-80001000037清晚期贡局款朱泥高汤婆壶50000-6000075000238清晚期陈沅伟段泥佛手壶8000-1000010000239清晚期邵武龙紫泥旭茂提梁壶10000-15000240清晚期顺德锦记款朱泥梨形壶80000-100000 12000041清晚期袁义和朱泥莲子水平壶180000-200000 20000242清晚期无款外销绿釉果圆壶18000-22000800043清晚期无款紫泥瓦当壶10000-1200044清晚期无款朱泥三足竹钮壶100000-120000140000 45清晚期无款紫泥点彩莲子壶8000-100001200046清晚期无款青灰泥灯笼壶10000-15000000047清末民初蒋裕泰紫泥铭刻钟式壶2000-2500048清末民初汪森义紫泥矮竹壶10000-120001500049近代松亭款粉红泥桥钮壶3000-5000800050近代程寿珍紫泥仿古壶30000-3500046000251近代程寿珍紫泥掇球壶0000-250003200052近代程寿珍焐灰仿古壶10000-120001800053近代陈光明紫泥四方竹提壶70000-80000115000 54近代俞国良紫泥假山钮提梁壶50000-6000080000 55近代范大生紫泥福寿壶10000-15000000056近代江案卿紫泥狮球壶8000-120001500057近代江案卿紫泥狮球壶8000-1000058近代胡耀庭紫泥碗钟壶10000-15000000059近代胡耀庭紫泥砖方壶18000-20000800060近代万丰顺记款紫砂点彩梅桩壶8000-100001200061近代杨阿时紫泥东坡提梁壶35000-400005500062近代杨阿时朱泥鱼罩壶10000-120001800063近代杨阿时段泥寿桃壶10000-12000000064近代李宝珍紫泥传炉壶6000-80001000065近代李宝珍粉红泥传炉壶18000-20000600066近代杨阿时紫泥仿古壶5000-8000700067近代冯桂林、蒋萃丰合作紫泥传炉壶40000-4800060000 68现代蒋商泰朱泥狮球水平壶1800-2200900069近代发记款紫泥果圆壶5000-600070近代邵茂亭紫泥汉君壶18000-220003000071近代邵茂森紫泥矮茄段壶15000-18000500072近代郭记紫泥竹柿提梁壶10000-12000000073近代陈鹤良紫泥大型竹提壶8000-3200074近代半匋监制款紫泥竹段壶10000-12000000075近代吉安款本山绿泥百果壶10000-120001800076近代廉身款紫泥上合梅壶8000-300003500077近代鸿溪款紫泥传炉壶8000-120001500078近代蒋永西制、跂陶刻紫泥汉扁壶8000-1200015000 79近代陈汉西紫泥长方壶15000-18000500080近代鸣远款、跂陶刻段泥福寿壶6000-800010000281近代鸣远款紫泥日式茶器4000-6000700082近代玉良款紫泥合桃壶10000-120001500083近代生宝款段泥东坡提梁壶6000-800084近代闻记款紫泥方钟壶6000-70001000085近代无款段泥东坡提梁壶8000-100001500086近代无款紫泥大传炉壶16000-20000500087近代无款段泥福寿壶(三件)5000-8000900088近代无款紫泥茄段提梁壶3000-5000800089现代裴石民紫泥牛盖莲子壶60000-7000010000090现代任淦庭段泥石瓢提梁壶10000-120001800091现代吴云根紫泥柿子壶18000-22000800092现代王寅春紫泥高四方壶30000-380004800093现代朱可心紫泥竹段套壶(五件)80000-900007000094现代沈孝陆青灰泥牛盖莲子壶15000-2000095现代沈孝陆紫泥一粒珠5000-80001600096近代丁根寿紫泥五号直形壶无底价97现代范祖德紫泥竹柿壶3000-5000900098现代范祖德绿泥梅花觚3000-5000800099现代顾景舟紫泥此乐提梁壶580000-680000820000300现代韩美林设计、顾景舟制紫泥雨露天星提梁壶650000-7500001100000301现代唐祝和紫泥鱼化龙壶18000-220008000302当代蒋蓉段泥桃壶2000-2800040000303当代蒋蓉段泥莲藕酒器100000-120000160000 304当代王石根紫泥文革壶10000-120000000305当代徐秀棠紫泥高瞻壶80000-90000125000306当代徐秀棠自在观音像60000-320000380000307当代徐秀棠紫泥观音像50000-6000080000 308当代李昌鸿段泥铭刻戈形执把壶35000-4000060000309当代李昌鸿紫泥鱼罩壶35000-4000060000310当代葛明仙绿泥春竹壶18000-220009000311当代丁志斌制、杨丽华绘、谭泉海刻紫泥挂盘30000-3500048000 312当代潘春芳紫泥金方壶30000-3800065000313当代许成权紫泥小圆三友壶40000-4500060000314当代曹婉芬绿泥僧帽壶8000-3200040000315当代吕尧臣紫泥鱼蒌壶100000-120000 140000316当代吕尧臣段泥天外天壶180000-22000050000317当代谢曼伦紫泥四方竹壶15000-2000030000318当代谢曼伦绿泥大桑宝壶2000-2800040000319当代何道洪紫泥五竹壶180000-220000 300000320当代周桂珍紫泥高僧帽壶80000-120000135000321当代周桂珍紫泥仿吴经提梁壶100000-120000150000322当代周桂珍紫泥扁竹提梁壶80000-100000130000323当代束旦生紫泥鸣缘壶15000-18000324当代张红华朱泥松竹梅壶32000-38000325当代程辉紫泥扁线壶10000-1500018000326当代毛国强紫泥菊瓣壶12000-18000327当代顾绍培紫泥润泉壶30000-35000328当代潘持平段泥青狮壶8000-35000329当代徐达明制、徐秀棠刻紫泥高灯壶12000-18000 5000330当代吴群祥紫泥虚扁壶8000-3200032000331当代吴群祥紫泥东坡提梁壶35000-40000 49000332当代施小马紫泥提梁壶50000-60000333当代储集泉本山绿泥蕉窗夜雨壶40000-50000334当代储集泉紫泥清馨壶18000-22000335当代吴亚亦紫泥僧帽壶10000-1500018000336当代蒋彦绿泥筋囊壶(三件)15000-200002000337当代高建芳段泥石榴壶0000-25000338当代刘建平紫泥掇球壶8000-32000339当代刘建平紫泥圆高身壶30000-4000050000340当代吴鸣紫泥闲栽花几枝套壶(五件)35000-4000040000341当代吴鸣段泥天人合一壶70000-8000095000342当代胡永成紫泥扁灯壶10000-1500018000343当代江建祥紫泥丰硕提梁壶38000-4500048000344当代江建祥紫泥雪梅壶(五件)50000-60000 80000345当代葛陶中紫泥提璧套壶(十一件)150000-180000 40000346当代葛陶中紫泥缘圆壶40000-5000065000347当代华健紫泥大彬六方壶18000-2200060000348当代华健紫泥连连登高壶15000-2000038000349当代张正中制、杨之光绘紫泥脱颖壶60000-80000140000350当代张正中制、何家英绘紫泥脱颖壶00000-300000480000351当代朱江龙紫泥扁腹壶8000-1200050000 352当代朱江龙紫泥木系列壶8000-1200030000353当代俞荣骏紫泥莲蓬壶0000-2500035000354当代王铭东紫泥桃情壶15000-20000 8000355当代吴曙峰紫泥彩云追月组壶(六件)15000-20000 8000356当代薛卫平焐灰三足螭龙壶10000-150000000357当代王辉制、何海霞画、王永健刻紫泥石器时代35000-40000 70000358当代王辉紫泥水连天壶30000-3500060000359当代王强制、陈士侯绘紫泥秦权长寿壶5000-800012000360当代王强段泥瓜语组壶(三件)8000-1200015000。
独家私藏!25把老壶:民间收藏家没有公布的宝贝

独家私藏!25把老壶:民间收藏家没有公布的宝贝人们常说紫砂壶是有灵性的,有生命的,那传世的经典老壶,为人喜爱、珍藏,甚至于渴求,更是其生命力靓丽鲜活、青春永葆的象征。
老壶的生命是作者创作的过程,有神秘的故事,也有深刻的意蕴。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下那些民间收藏家独家私藏的老壶,一睹时代紫砂风韵!清晚期陈曼生制款段泥牛盖洋桶壶此壶段泥为胎,砂质细腻,壶体呈圆筒形,溜肩直颈,盖为牛鼻;壶肩两侧置软提梁双耳,壶流二分之一平贴身筒,上端胥出。
壶身两面精刻,署款“壬子春月古阳羡南陵题镌”;整器制工精细,清新典雅,趣味高洁。
清晚期子冶刻紫泥合欢壶瞿应绍,号子冶,诗文甚佳,擅篆刻,善绘画,师宗恽南田。
生平收藏古物甚多,宅内陈设皆尊彝及古今名人墨迹。
一生制壶,多承曼生之风。
晚清民初墨缘斋制款紫泥铺砂巨轮珠壶此壶造型圆润,气度充沛,以熟料铺砂,砂粒隐现闪烁,增添迷人色彩。
盖内处理尤见平整利落,内外气孔端正,壶流腴美坚挺,执把壮实蓄劲,尤为精妙,全器于古拙素雅中展现悠然得趣的境界,为茶席间实用与收藏兼具之妙品。
壶底钤印“墨缘斋制”。
清中期无款紫泥菊瓣壶此菊瓣壶色泽秀美艳丽,瓣面分明,腴而不肥,似菊蕾含苞待放,子母盖周正严密,可任由各个方向置换,瓣瓣通转吻合,壶把耳环形,拿握稳正,壶嘴微弯,轻巧如指,对工艺要求极高,壶底内收于圆点处。
清早期万世龙制款四方抽角壶此壶为方形器,四方抽角,约为八方。
泥色紫褐,砂质纯正。
方正中略带圆润,饱满大气。
全器以流畅线条修饰,流与把于简中显精气,适合书房琴室,雅俗共赏。
清乾隆惠孟臣制款朱泥梨形壶此壶作梨形,气韵不凡,砂粒隐藏朱泥之下,似梨皮。
腹部圆鼓,截盖拱起与器身相契合,工艺制作未经精心加工,可谓清早期壶艺出品之作。
整体观之,手艺娴熟,天然雕饰之感。
壶底钤印“惠孟臣制”。
清晚期邵景南制紫泥莲子壶邵景南清道光年间制陶名艺人。
此壶属于古莲子壶式。
三弯流,执把圆弧有力,制作严谨,非高手而不能为。
赣州神秘人物的收藏——绿釉鸡冠壶(辽早期)

赣州神秘人物的收藏——绿釉鸡冠壶(辽早期)绿釉鸡冠壶(辽早期),博物馆级别邝老师藏。
估价180-300W以上为神秘人物2018年1月3日下午收藏藏家与鉴定师何天禄先生合影香港皇家贵族拍卖行鉴定,王主任估180万。
附:参考新乡博物馆藏馆藏记载:【文物名片】绿釉鸡冠壶,瓷质,辽代,高36.5厘米,腹径16.9厘米,底径11.6厘米,现藏新乡市博物馆。
【深度品鉴】绿釉鸡冠壶,壶体扁身平底,上扁下圆,下腹微鼓,矮圈足,稍外撇。
直口,管状流,提梁较高并有指捏纹,管与提梁根部饰一圈状突起带状饰物。
梁下及腹部下侧均装饰有凸弦纹。
通体绿釉,釉色厚重均匀,釉质莹润光亮,釉面有流动痕迹及细碎纹片。
近足部露胎,胎白,质地坚致细腻,胎上施白色化妆土,胎釉结合紧密【文化解读】辽瓷是辽代所制陶器、瓷器的统称,在辽朝手工业部门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没有陶瓷业以前,契丹人日常生活所使用的器皿是游牧民族习用的木制器皿、皮囊和粗陋的泥质陶器,瓷器成为皮囊壶之类则是从汶地(今河北省)输入的。
[1]辽代陶、瓷器制作基本承袭唐代陶瓷工艺,并吸收五代和北宋中原地区的新工艺,发展创新成一种独具特色的陶瓷。
其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游牧民族特点,反映了古代契丹族勇猛、刚烈、剽悍的部族气质,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凝聚和缩影。
鸡冠壶是辽代陶瓷的典型代表,是中国古代汉族和契丹族共同创造的一种器物。
早期的契丹民族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马匹、刀剑、皮囊是每个家庭必备的生活用品。
皮囊是用皮革缝制的盛水、盛酒器,携带方便,但储存时间较短,易变质。
唐末五代,契丹族通过与中原的交往,学习了中原的制瓷技术,仿照本民族皮囊的样式制作了最早的鸡冠壶。
因其顶部形状酷似鸡冠而得名,亦称马镫壶、皮囊壶,辽代汉语称为“马盂”,即马上所携带的容器。
《辽史•兵卫志》载:“辽国兵制……人铁甲九事……火刀石、马盂……皆自备。
”[2]鸡冠壶造型独特,壶口设计在顶部,即使马匹奔跑,水也不易倾溢,非常适合于游牧民族生活使用。
历代官窑拾珍考究——1979-2018年景德镇御窑厂遗址考古调查与发掘主要收获

——1979-2018年景德镇御窑厂遗址考古调查与发掘主要收获历代官窑拾珍考究一、前言景德镇御窑厂遗址,位于景德镇市区珠山路之珠山南侧(原市政府所在地)。
珠山原为城区中心,据《浮梁县志》载:“珠山,在景德之中独起一峰,高数十仞,绵亘数里,峰峦遥列,俯视四境。
相传秦时番君登此,谓立马山。
至唐因地绕五龙,为珠山。
元未于光据之为行台。
号蟠龙山,明称纛山。
后为御器厂镇山。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随着城市建设和改造,珠山几乎被夷平,唯龙珠阁旧址仍保留十多米高的台地。
关于御窑厂的规模与格局,据明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王宗沐《江西省大志•陶书》载:“御器厂中为堂正厅三 后为轩穿堂一 为寝后堂三 寝后高埠为亭曰兀然 今改为纪綪 堂之旁为东西序各厢房三 东南有门三 堂之左为官署 大门三 厅堂三 东西廊房六 堂之前为仪门三 为鼓楼二 为东西大库房各六 内外库八 为作二十三 曰大碗作房七间 小泥房七间 曰酒钟作房三间 曰碟作房八间 小泥房四间 曰盘作房七间 小泥房四间 曰锺作房七间 小泥房四间 曰印作房十间 小泥房四间 曰锥龙作房一间 曰画作房一间 曰写字作房一间 曰色作房七间 曰匣作房三十三间 曰泥水作房一间 曰大木作房五间 曰小木作房五间 曰舡木作房二间 曰铁作房四间 曰竹作房二间 曰漆作房三间 曰索作房一间 曰桶作房一间 曰染作房一间 曰东碓作四十六乘 曰西碓作一十六乘 为督工亭三改为缘舍 为狱房一 厂之西为公馆 东为九江道 为窑六 曰风火窑曰色窑 曰大小爁熿窑 连色窑 共计二十座 曰大龙缸窑十六座 曰匣窑 曰青窑四十四座 厂内神祠三 曰玄帝 曰仙陶 曰五显 厂外神祠一 曰师主 甃井江建新(景德镇御窑博物院)图1 清康熙21年《浮梁县志》中景德镇御窑厂版图图2 现代景德镇御窑厂遗址考古调查示意图二 一在南门内 一在锥龙作 为厂二 曰船柴厂屋十间 曰水柴厂屋九间 放柴厂八十七间 烧窑人役歇房八间”,这是关于明御窑厂最翔实、最完备的记载。
紫砂壶历代名家

历代名家明清时期金沙寺僧供春李义心时大彬邵亨裕惠孟臣陈子畦陈鸣远惠逸公陈鸿寿邵友兰葛子厚潘仕成邵大亨黄玉麟清末民初程寿珍范大生俞国良朱可心裴石民汪宝根冯桂林吴云根王寅春新中国时期工艺美术大师顾景舟蒋蓉汪寅仙吕尧臣徐秀棠新中国时期江苏工艺美术大师何道洪鲍志强徐汉棠李昌鸿沈遽华顾道荣凌锡苟邵新和葛明仙谭泉海周桂珍王石耕顾绍培曹婉芬鲍仲梅谢曼伦潘持平程辉崔国琴樊剑平高振宇新中国时期江苏助理工艺师季益顺鲍利安鲍正兰高健华葛陶中江建祥吴群祥陈国良施小马周定华丁洪顺刘建平李慧芳恽益萍魏紫云陈岩姚志源姚志泉鲍庭博董彩芬董逸明董跃明顾顺源北宋。
早期紫砂时期。
1976年,宜兴丁蜀镇羊角山发现紫砂古窑址,出土了早期的紫砂茶具残片。
经考证,其年代上限为北宋中期。
据此,我们可以断定,宜兴紫砂器的生产历史已有将近一千年了。
宋人欧阳修、梅尧臣等都写过歌咏“紫瓯”的诗词,或认为紫砂茶具在北宋已经诞生,而且受到上层社会的欢迎。
1976年7月,在宜兴丁蜀镇的羊角山,发现古窑址的废片堆积,其中有早期的紫砂残片,泥色紫红,泥质粗糙,手工技术不高,成品有明显的火疵,复原所得大部份为壶。
羊角山窑,据判断年代上限不早于北宋中期,盛于南宋,下限延至明代中期。
这一发现,被认为印证了紫砂始于北宋的看法。
明朝时期文献中确切记载的紫砂历史,是从明代正德年间供春学金沙寺僧制作茗壶开始的。
供春所制,据第一部紫砂艺术的专著--周高起在天启年间写成的《阳羡茗壶系》中所说,当时已经极难经见。
现存传世的供春壶,见于著录而且很著名的有两件:一件是“树瘿壶”,传说曾为吴大澄收藏,后为储南强所得,把下刻“供春”两字,裴石民配制壶盖,黄宾虹为之定名,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另一件是原罗桂祥先生收藏,后藏香港茶具文物馆,壶底有“大明正德八年供春”两行楷书铭款的“六瓣圆囊壶”。
据顾景舟先生谈,曾见过树瘿状壶有十二件之多,不合文献所载供春壶的特点,似难以定为真品。
不过,传世供春壶作为明代中后期紫砂器的标志,时代赋予的地位还是不可忽视的。
2024年浅谈宜兴紫砂壶器型发展史

2024年浅谈宜兴紫砂壶器型发展史宜兴紫砂壶,作为中国传统茶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具有实用性,更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其器型的发展史,可以说是中国陶瓷艺术史上的一个缩影,体现了中华民族物我两忘的哲学思想、手工技艺的精湛以及审美观念的变迁。
一、古朴纯真的初创期紫砂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北宋年间,当时的宜兴陶工在制陶技艺的基础上,开始尝试制作这种具有特殊泥料和造型的陶器。
初创期的紫砂壶器型较为简单,以实用为主,如“石瓢”、“仿古”等经典器型便是在这一时期诞生。
这些壶型线条流畅,形态古朴,充满了原始的自然之美,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与模仿。
二、文人雅趣的兴盛期到了明代,随着文人雅士对紫砂壶的青睐,紫砂壶的器型开始发生变化。
这一时期的壶型更加注重装饰和意趣,如“供春”、“时大彬”等名师的作品,将诗词书画融入壶身,形成了“壶随字贵,字随壶传”的艺术特色。
壶型设计也开始多样化,如“莲子”、“梅桩”等,这些壶型既体现了文人的审美情趣,也展示了陶工们的精湛技艺。
三、繁花似锦的创新期清代是紫砂壶器型发展最为丰富的时期。
这一时期,紫砂壶的制作技艺达到了巅峰,各种创新器型层出不穷。
如“陈鸣远”的“束柴三友壶”,将松、竹、梅三种自然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展现了陶工们高超的塑形能力。
同时,还有一些壶型如“南瓜壶”、“蟾蜍壶”等,充满了生活气息和趣味性,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风尚。
四、兼容并蓄的繁荣期进入现代,紫砂壶的器型发展更加多元化和国际化。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现代设计师们开始尝试将西方艺术元素融入壶型设计中,如抽象线条、几何形状等,使得紫砂壶呈现出一种全新的艺术风貌。
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紫砂壶的实用功能也得到了拓展,如茶具套装、电磁炉专用壶等,使得这一传统艺术形式更加贴近现代生活。
五、总结宜兴紫砂壶器型的发展史,不仅是一部陶瓷艺术史,更是一部中华民族审美观念和文化精神的变迁史。
从古朴纯真的初创期,到文人雅趣的兴盛期,再到繁花似锦的创新期和兼容并蓄的繁荣期,每一个阶段都凝聚了陶工们的智慧和汗水,也见证了中华民族物我两忘的哲学思想在艺术创作中的体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期厂壶知识[转贴]1916年-1939年金鼎商标水平壶「吴德盛陶器行」(亦称公司或店),为吴汉文于民国五年(1916年)所设。
店址选在宜兴县城蛟桥边堍。
早期用印为「吴德盛」阳文篆书小方章,底盖并用。
稍后用印为阳文篆书大方章「吴德盛制」。
中期用印为大圆章阳文篆为「吴德盛制」、「宜兴吴德盛制」。
至二十年代后期,店主吴汉文创立「吴德盛」店号着名商标「金鼎商标」。
「金鼎商标」印款中央以鼎为图桉,四角为阳文楷书「金鼎商标」,为「吴德盛」店号订壶专用印款。
后期吴汉文亦以阳文楷书方章「松鹤轩」钤于精製之壶。
「吴德盛」、「金鼎商标」印款钤壶底,盖把一般有制壶者小方章印款。
抗战爆发后「吴德盛」倒闭,「吴德盛」及「金鼎商标」印款沿用至1939年底。
民初陶号真记:一般见于朱泥小品壶之把下,属民初陶号标记!为程寿珍或其门人所製作。
福记:「福记的创始人为~程寿福(是程寿珍的兄弟);生于清代道光末年,其原籍为浙江杭州,七岁时跟随祖辈至丁山,在上袁村定居,是孟臣后裔的义子;在当时是製作朱泥小壶的高手,工巧技精有独到之处,所生产的茶壶大多销往南洋一带,其作品的底款印章为「荆溪惠孟臣製」,把下落章「福记」二字。
第二代为~程金茂,继承程寿福之父业。
第三代为程寿福之孙~程真庆,生于1907年,少年时跟随祖父程寿福学製朱泥小壶,年轻时帮「吴德盛」家製壶,程真庆在其27岁时,由王寅春作媒,与蜀山南街周家之女~周凤娣结婚(招亲),生有一女一子,女儿为周志华,儿子为周志宣,都是紫砂一厂之职工,并都从事紫砂创作,也可说是「福记」的第四代传人吧!曾聘王寅春製作水平壶,把下落「福记」小章;后来遭同行挖角而另命其以「阳羡惜阴室王」作底款,把下、及盖内落王寅春之小章。
1930-1950!盔帽标准壶盔帽标准壶,又称「膨盖水平」,胎土为细沙梨胎,因延续水平壶对潮汕功夫茶泡饮的市场,常见杯数为2杯,4杯不多见,6杯以上是难得一见,盖内少数有落杯数,4杯壶落「六杯」款。
形制上盔帽为其主要特徵,多呈球体,壶嘴口缘端上翘,壶把多细老鼠尾,壶底款乃以「荆溪惠孟臣製」章为主,底圈足两片土修整亦较后期标准壶不同,盖牆、桶身尚承袭60-70%宜兴南壶工序。
(注:台湾习惯以杯数形容茶壶容量,一杯的容量约为15cc;2杯即为30cc。
以此类推)1952年「汤渡陶业生产合作社」裴石民、吴云根、朱可心、施福生、范正根、邵六大、范祖德等七人组建紫砂工厂,隶属汤渡陶业生产合作社,使用「宜兴汤渡陶业生产合作社」特定年代印款。
印款为楷书图章「宜兴汤渡陶业生产合作社出品」。
字款自右向左镌刻,不同于现今自左向右。
上为「宜兴」字款;中为「汤渡陶业生产合作社」字款;下为「出品」字款。
该印款除加入紫砂工厂从业人员使用,凡向民间订壶、供坯者亦使用此印款。
印款沿用至「宜兴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成立半年之后。
1954 年底至1955 年宜兴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特定年代印款蜀山、前墅一带紫砂行业实现合作,组建「宜兴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
成立之始仍沿用「宜兴汤渡陶业生产合作社出品」印款。
至半年后,开始使用「宜兴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出品」印款。
印款为楷书圆章「宜兴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出品」。
字款自右向左镌刻。
上为「宜兴」字款;中为「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字款;下为「出品」字款。
该印款除该社社员使用,凡向民间订壶、供坯者亦同使用其印款,直至1958 年四月建立「宜兴紫砂工艺厂」为止。
1950-1959正50年代早期水平壶胎土呈橙红及红朱泥胎,有2、4、6、8杯,落款『中国宜兴』、『荆溪惠孟臣製』、『荆溪南孟臣製』、『宜兴惠孟臣製』,主要由泰国、香港、日本线收回为主,橙红胎土多收自泰国、香港,日本线胎土多为红及清红。
一般而言,六字章多较中国宜兴早,日本线壶品项较泰国线略细货,盖牆多较短,但年代略晚(1956以后)。
1958年前的"宜兴惠孟臣製"---销泰销日师傅级水平壶…1958-1975年的"宜兴惠孟臣製"1975-1985年的"宜兴惠孟臣製"'1980年后是很少落款…严格说是已无啥精品意义"宜兴惠孟臣製"与"荆溪惠孟臣製"之....差异....在与整体精美程度.由照片亦看出1950之"宜兴惠孟臣製"八杯壶...其实都只有7杯说宜兴惠是师傅级罐仔...是不无原因的,另说:款落「荆溪惠孟臣制」之壶,一般来说,若是前一厂早期壶的话,就是车间生产的商品壶,若盖内未落作者小章的话,因长期生产的学徒众多,早已无法查清作陶者,且就算查出工人的名字也毫无意义矣!注1:就前一厂的规范来说,这种商品壶归类于「厨房用具」,是家常用品,并无艺术价值,所以作者名并不会特地落上。
注2:名家壶是属特艺品,才有落作者款的习惯。
1954-1958-1960年代汤婆标准壶,俗称「高汤婆」,容量为8-10杯,此形制乃沿袭清末大盖古莲子体,正早一批约为1954-1958制,1960年代亦有製作,主要由日本线收回为主,胎土一般较标准壶厚,多为清红朱泥胎,高温者为暗红带细砂感,落款『荆溪惠孟臣製』、『荆溪南孟臣製』、『宜兴惠孟臣製』,盖内落款『高汤婆』,因日本人茶器喜典雅,甚爱漆器描金,因此少数高汤婆有描金,但年代略晚(多为1960年代以后),高汤婆的典故已不可考,当时日人是拿此器当「高汤瓶」或「酱油瓶」。
另有变体汤婆「半边卵」,量甚少且未见过有描金。
80年代以后,亦有製作一批「高汤婆」,但其泥色工序已差,为当时用料(小红土)。
汤婆标准壶量少价高,要找『荆溪惠』、『荆溪南』、『宜兴惠』一组已不容易,描金高汤婆、「半边卵」变体汤婆更是机率甚微。
1958年宜兴一厂成立1958年宜兴正式挂牌{1954开始筹组}.1958年以后庭记、秀春、庚娣荆溪王製‧荆溪陈製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週年』『毛映红』早期标准壶6杯及8杯有[庭记]落款,但落款于壶内之底部,:庭记并非为陶艺厂,而是作者名:[王庭梅]王庭梅早期与鲍仲梅的爱人施秀春女士,及高鸣之母张庚娣女士等,曾于一厂製作好长一段商品水平壶的日子。
荆溪王製‧荆溪陈製等宜兴紫砂工艺厂的早期商品壶惯用类此之落款!......只是,近代彷冒品多不胜数。
经查询,公家单位并未有接单生产此落款『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週年』。
毛映红,属紫砂工艺厂的车间(注一)工人,约于1997~1998年退休,皆生产商品壶;毛映红之女嫁于汪寅仙之子~姚志源。
(注一)车间:是一厂生产大批量的商品之「单位名称」,所有车间之工作人员皆是「工人」。
所有名家皆隶属「研究所」,亦只有研究所之工作人员才有职称。
60年代60年代五形壶!五形壶,顾名思义即为五种形状的标准壶,有「扁灯」、「太监」、「西施」、「肉饼」及「芭乐」【台语发音】五种形制,首批4杯朱泥五形壶乃製作于1965-1966,款落『中国宜兴』,胎土泥料为60年代小红泥,为文革前宜兴标准壶代表器,盖内落款「线瓢」、「独眠」或人名者较为稀有。
紫砂亦有五形壶,但生产年代甚晚,为文革后1978产品,未见过具『荆溪惠孟臣製』等六字款或其他杯数到代五形壶。
五形壶亦生产6杯款红泥,落底款「荆溪朱製」、「中国宜兴」等,中国宜兴者土胎与60年代相彷,但土胎颜色偏红橙,未泡养前及呈现油光且砂感叫60年代明显,部分上盖出现风化,已呈现粗糙状;落款「荆溪朱製」者,其工法与「中国宜兴」同,惟目前见过一组土胎较为鬆散,若未泡养,迄今已有严重风化情形。
1960~1970年「中国宜兴」及「宜兴紫砂」无边框的底款水平系列商品壶宜兴紫砂工艺厂(一厂)并「无真正」生产过此类商品,但却曾卖出过许多此类商品壶...;怎说呢?...即因1960~1970年中后期止,紫砂厂曾委由「乡下陶户」生产大批量的「中国宜兴」及「宜兴紫砂」无边框的底款水平系列商品壶,以应付庞大的紫砂厂订单。
60年代60年代标准壶1960以后的宜兴,延用1930-1950年间养息未用之泥料,朱泥中石黄泥成分高且统一练泥调土配泥,加上专业分工的固定窑烧方式稳定,以及一厂大量採用模具辅助,60年代标准壶壶品特徵是精緻度佳,泥色偏清红,壶底款落『中国宜兴』,大幅替代其他三种6字章款。
1960年前后马来西亚「高泉发茶行」为首批茶行订製壶,高泉发乃马来西亚茶行,早期于新加坡有分部,一面刻高泉发茶行;另一面刻小红泡.。
其泥色与五形壶小红泥相当.。
后期文革后亦有陆续订製。
其中以1978-1982为大宗。
1966-1976文革时期(文革壶)与前期比较,同样是在生活困苦的文革期间製作的壶品管佳:这就是管理的问题,因70年代标准水平壶,是紫砂厂经营管理绩效下的产品,所以作品一般都较为工整;反之,前期无大树乘凉的作陶者,则必须以低价抢攻以维持基本生计,所以质量上就会有截然不同「成品效果」!70年代水平壶比80年代水平壶製作还更好:70年代紫砂厂规模较小,无论行政管理、品管、泥料,甚至最重要的「开模」师傅的要求及实际水平都较高;直至80年代因紫砂厂工人一下子增多,市场扩大,泥料需求突然倍数增多,原矿风化的时间缩短,开模师傅统一训练成专业开模师(即不再由工手好的工艺师负责打模),所以商品壶的水平就每下愈况。
1970年宜兴壶开始壶面流行篆刻铭文1974-1976年香港茶行订製标准壶壶品颇多,最早乃采「隐性」落法,底款落「H441786」铅章的紫砂鸽嘴水准,其成型年代为1974-1976年,订製茶行已不可考。
1975-1980年徒工考核标准壶篆刻记录其胎泥紫砂、朱泥都有,壶体多为4、6杯,8杯较少,壶身一面刻「紫砂**届徒工考核」,另一面常为梅兰竹菊图刻,底款皆落「中国宜兴」,虽为壶手个人制壶、陶刻工艺考核作品,但几不落人名。
1978-1982外销日本、香港的大宗商品壶1978-79年首批祥兴茶行成型标准壶体有4、6、8杯,线瓢、西施只有4、6杯,胎土以红土及紫砂为主,少数黑苹果为黑铁砂,因初期上釉技术较差,黑釉字体粗者较细体为早,首批壶体上黑釉字体多少有些缺陷,盖内已无人名款,底款必为「中国宜兴」印款及「祥兴茶行」黑釉款。
1970末~1980初请饮中国乌龙茶(8或10杯)(22字)福建茶叶公司向「宜兴紫砂工艺厂」一厂,大量订「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福建省分公司厦门支公司」底款的水平壶,泥料是「红泥」和「清水泥」,容量是以十杯壶为主或称八杯。
不过这批壶底款是22字,壶身刻楷书「请饮」第一行,[中国乌龙茶] 第二行。
这批水平壶在台湾炒作的价位很高,在1980年末,厂外有很多彷品出现,落款方式与刻字相似。
没有[请饮中国乌龙茶]这几个字,就更确认为后期彷造,与福建茶业公司无关,纯彷印章而已...。
(后期彷造之品有分刻字的...,与省下刻字钱的产品二种)1980-1983年前后内紫外红「祥兴」标准壶、紫砂线瓢、西施只有8杯,内紫外红有高汤婆及苹果体,其配合当时天干地支分别落纪元款「葵亥年制」、「甲子年制」或「荆溪惠孟臣制」,少数销日内紫外红茶海及茶器亦有「祥兴茶行」黑釉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