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意学派
释意学派理论的发展概述

释意学派理论的发展概述作者:王朝来源:《群文天地》2013年第02期摘要:自1968年释意理论问世以来,在口译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从出生到发展的过程。
作者通过学习,研读巴黎释意理论的著作,总结出自释意理论诞生到发展的全部过程,并希望对释意理论的研究提供帮助。
关键词:释意理论;口译研究一、释意理论要点释意学派认为,译者通过自己的语言知识以及认知知识的补充,能够把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出来,并使其与原语的意义与效果一致。
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目的在于传递交际意义。
意义是翻译的核心问题。
上述观点使得释意理论有别于其他学派的理论,该理论是从实践出发,总结的翻译理论,而非纯理论研究(刘和平,2001)。
释意理论由一位拥有丰富口译经验的翻译家以及理论家,达妮卡·塞莱斯柯维奇(Danica Seleskovitch)教授提出。
自此之后巴黎高等商业学院的高翻学院(ESIT)便成为了释意理论的理论研究中心。
高翻学院也相继培养了释意理论的继承人勒代雷以及中国学者鲍刚,刘和平,蔡小红等从该校毕业的学生。
达妮卡·塞莱斯柯维奇在1968年发表的口译专著《国际会议议员——言语与交际问题》便是该理论的奠基之作,并为后期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她系统的学习了言语以及认知科学,并结合自己的口译实践,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在此书中,用塞莱斯柯维奇提出了口译的特点,并详细阐述了口译的三个阶段。
她指出,除言语知识以外,掌握百科知识,主题知识,认知能力,议员素质,同传以及交传的实际经验,工作语言等都是一个议员成功翻译的前提。
用塞莱斯柯维奇自己的话讲,她创建的释意派理论应该叫“交际与释意理论”,它首先是一种“口译理论”。
与其它单一学科的翻译理论不同,巴黎释意理论汲取了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以及语言学等的精华并结合实况口译以及口译教学总结而成的。
二、释意理论的发展1975年塞莱斯柯维奇发表了《言语、语言和记忆:接续翻译中的笔译研究》(Parole,Language and Memory Research on Notes in Consecutive Conference)。
法国释意理论学派指导下的口译学习

法国释意理论学派指导下的口译学习法国释意理论学派指导下的口译学习摘要:释意理论在中国传播以来,对中国译界影响较大,尤其是对口译理论指导口译实践的补充起到了重要作用。
释意模型是释意理论的创造性成果。
它提出了“理解—脱离原语语言外壳—表达”的翻译程序,有助于研究口译过程的各个环节。
这对口译学习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释意理论;翻译模型;口译学习1 引言随着中国与世界其他各国之间联系的日益密切,口译工作在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承担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我国要更好的参与世界竞争中,就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口译人才。
尽管国家高校每年为国家培养大量口译人才,高水平的口译人才仍然处于紧缺状态。
口译学习对于口译人员的培养是重中之重。
因此我们要探索到一套好的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口译能力培养。
2 释意理论内涵层面阐释在释意理论创立之前,很多翻译理论关于翻译过程的解释是理解与表达两个阶段。
然而释意理论学派认为翻译过程有三个重要阶段:理解、脱离原语语言外壳、表达。
也就是说,释意理论提出了一个核心思想,即翻译程序的三角模型。
这也是释意理论的创造性成果,它打破了“理解- 表达”的思维定势,提出了“理解—脱离原语语言外壳—表达”的翻译程序。
释意学派认为:口译是一种以意义传递为目的交际活动,为了实现意义的充分传递,口译员必须对源语讲话进行释意;释意需要口译员的认知补充,而认知补充是一个口译员的与语言知识、主题知识、百科知识和语境知识相结合的过程。
释意学派还认为:源语讲话的信息意义不是由讲话文本的语言结构决定的,而是口译活动主题(译员)和客体(文本)之间互动的结果,所以结构主义所倡导的语言分析法不能用于口译研究。
释意学派对结构主义语言学和形式主义的拒绝,表明她们在口译研究工作中大胆摆脱了传统英美分析哲学的影响;她们对口译活动中主,客体关系的重新界定,对意义的崭新理解,充分反映了她们的体验学观,表明释意学派的口译研究正在向认知心理方向靠拢。
实际上认知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的“思维语”理论已经告诉我们:思维先于语言,大于语言,语言对思维有促进作用;人类的思维有语言思维和非语言思维两种形式。
经典的缺憾——释意学派口译理论批评

二 、 意 理 论 的 不足 释
研 究 , 终 创 立 了一 套 以 意 义 的 阐 释 与 传 递 为 核 心 . 最
以 解 释 口 译 认 知 过 程 、 指 导 口 译 训 练 与 实 践 为 宗 旨
的 理 论 体 系— — 释 意 理 论
( h nep eieT e r T eI tr rt h oy v
-
} 的 存 在 , 斥 “ 生 化 ” 口译 策 略 ; 有 关 篇 章 口译 和 “ 义 单 位 ” 论 述 互 相 矛 盾 , 且 它 的 适 生” 排 陌 的 其 意 的 而
关 键 词 : 意 理 论 ; 译 研 究 ; 陷 与 不 足 释 口 缺
用 范 围也 有 待 检 验
中 图 分 类 号 :H 5 09 文献 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0 6 X ( 0 0 0 -0 1 -0 1 0 -2 0 2 1 ) 4 1 9 7 种 流 派 及 其 理 论 的综 合 评 价 必 定 涉 及 成 就 与 不 足
作者简介 : 张吉 良(9 5 )男 , 16 一 , 安徽 广德人 , 深圳大学副教授 , 翻译学博士, 事 口译史 及 口译理论研究。 从
.
1 0・ 2
深 圳 大学 学 报 ( 文 社会 科 学 版 ) 人
21 0 0年 第 2 7卷
所 在 . 视 翻 译 主体 — — 译 员 的 能 动 和 入 侵 ① 忽 。
学 派 拒 绝语 言 学 范 式 的 口译 研 究 , 使 口 译 客 体 边 缘 化 ; 提 出 的 “ 意 ” 念 过 于 抽 象 , “ 意 ” 致 它 释 概 对 释 的 方 式 及 力 度 也 未 加 说 明 ; 外 , 意 学 派 只 关 注 成 功 的 口译 , 分 析 失 败 的 原 因 : 否 认 “ 可 译 此 释 未 它 不
从释意学派看交替传译的忠实问题

从释意学派看交替传译的忠实问题[摘要]作为翻译的标准,不论是在口译中还是笔译中,“忠实”一词都备受关注。
何为“忠实”,如何做到“忠实”是翻译学者们长期研究探讨的焦点。
本文以释意学派为基础,交替传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翻译过程的研究,阐释译者的任务是传达意义,而不是进行语言符号的翻译。
强调脱离原语外壳,才能达到意义的“忠实”。
[关键词]释意;忠实;意义;翻译过程随着经济交流发展的国际化,口译的地位显得日渐重要。
与此同时,口译的标准也是这个领域长期存在的一大问题。
“忠实”的客体是什么呢?原语、目的语、文化的影响还是语篇的意义?“忠实”的标准又是什么?译者在交替传译中如何确保做到“忠实”?这些问题都是学者及翻译理论家关注的焦点。
在众多相关因素中,“忠实”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通常在口译训练中需要重点强调的概念。
通常情况下,口译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字词、句子和篇章。
第一层指的是字对字的翻译;第二层指的是以句子为翻译的中心,但缺少篇章及交际环境的翻译;第三层指的是语篇的翻译,包含了语言学的概念及认知的背景知识。
释意学派将前两层翻译称为“语言翻译”,而将第三层翻译称为“话语翻译”或“释意”。
如果我们要在说话人和听众之间搭起一座桥,作为译者,我们不能只做字词或语言的转换,而要做的是将原文的意义以及原文中的信息简明清晰地重新表达出来。
一、何为“忠实”口译与笔译的差异在于,它是一种多任务活动,相对笔译,要求译者有更快的反应速度。
近年来,口译一直被视为是一种语言行为,要求译者将一种语言中的词句转化成另一种语言。
但是,在口译成功案例的背后,我们需要理解篇章的意义,运用到相关的背景知识而超越了语言层面,如:认知背景、认知环境等。
学者和一些翻译家一直在从各个角度和层面对口译进行研究,想要确立口译的统一标准,特别是“忠实”。
我们几乎每天都会碰到由于忠实词字造成的理解偏差或歧义的问题。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研究者主要侧重于口译因素分析的研究,包括:组织者、听众、说话人、译者等。
口译理论概述 书评

口译理论概述书评释意学基础上的口译理论——评介鲍刚的《口译理论概述》严婧(江西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南昌 330013)引言:释意学派,又称“达意理论”,是20世纪60、70年代产生于法国的一个探讨口译与非文学文本笔译原理与教学的学派。
该派认为翻译即释意;是译者通过语言符号和自身的认知补充对原文意思所做的一种解释;译者应追求的不是语言单位的对等,而是原文意思或效果的等值。
该派理论直接来源于口译实践,其观点对于翻译研究有着独特的启示。
由鲍刚所著的这本《口译理论概述》则在国内口译理论研究稀缺的情况下,从释意学的角度为读者总结了口译的特征,准备与理论知识。
关键词:释意理论;口译;认知心理学一、内容提要全书共分为六章。
第一章导论为我们介绍了口译的产生、发展以及口译理论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作者介绍了口语的特点以及与此对应口译的相关训练方法。
第三章主要从认知心理学角度讲述了口译过程中,信息的接受与解码。
第四章,本书探讨了原语的贮存以及如何有效记笔记的问题。
第五章主要研究了口译过程的第二步,即:“脱离词语外壳”进行口头翻译。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打无准备之战”。
本书结尾处,主要探讨了口译的译前准备。
二、我的评价首先,我通过第一章内容来谈谈口译理论的发展趋势以及我对目前口译理论的看法。
尽管释意理论现今已在国际口译理论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是国内乃至国际上仍然缺少具有实证意义的、科学的系统化口译理论。
释意理论与其说为口译研究提供了现成答案,还不如说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指出了一条可行的,然而却布满了荆棘的前进道路……口译研究仍然有不少的问题有待于解决,释意理论也需要进一步普及、发展,并需要启动多学科研究成果予以实证。
我认为释意理论道出了口译之本质,然而下一步的工作,应该是如何以科学的方式,证明这一本质以何种方式在口译各个相关领域中存在的问题。
解决这一问题不仅有利于读者更深刻地理解这一理论,还可以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指导国内译员的实践与培训。
口译即释意关于释意理论及有关争议的反思

口译即释意关于释意理论及有关争议的反思一、本文概述释意理论是口译研究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主流理论之一,它在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占据了口译研究领域的主导地位,并对口译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对释意理论的关键概念及其主要观点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介绍对释意理论质疑的观点。
通过分析释意理论的关键词,本文将对围绕释意理论展开的争议进行反思。
释意理论的主要观点是翻译即释意,它强调口译员在翻译过程中需要理解源语的含义,并根据目标语的表达习惯进行重新表达。
这一理论的核心概念包括释意翻译、脱离原语语言外壳的翻译程序等。
随着口译研究的发展,释意理论也受到了一些批评和质疑。
本文将通过对释意理论的深入探讨,分析其理论贡献和历史意义,并思考其在口译研究和教学中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通过本文的概述,读者可以对释意理论的基本内容和相关争议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二、释意理论的核心观点释意理论,又称解释学,是一种关注文本、言语或行为意义的理论框架。
它起源于哲学领域,特别是由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施莱尔马赫和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等人发展的哲学解释学。
这一理论后来被应用于多个领域,包括文学研究、法律、心理学和口译等。
文本的多重意义:释意理论认为,文本不是静态的、单一意义的实体,而是具有多重潜在意义的动态结构。
每个读者或听者都会根据自己的背景知识和经验,对文本进行独特的解读。
读者的角色:在释意过程中,读者或听者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他们的预期、先入为主的观念和文化背景都会影响对文本的理解。
理解文本是一个主观的过程,每个个体的解释都是独一无二的。
历史和文化背景:释意理论强调历史和文化背景在理解过程中的重要性。
文本是在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理解文本需要对这些背景有所了解。
解释的循环:理解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称为“解释的循环”或“理解的循环”。
这意味着在理解一个文本时,我们不断地在整体和部分之间移动,从整体中理解部分,再从部分中理解整体。
巴黎释意学派口译过程三角模型研究

巴黎释意学派口译过程三角模型研究
巴黎释意学派口译过程三角模型研究是基于释意学派(Hermeneutics)口译观点的口译理论,指出口译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涉众处理过程,是有凝聚力的三角关系——源语效果、受众文化背景和口译师技能的集合体。
它由源语效果、受众文化背景和口译师技能这三者共同形成,以这种理论模型来理解解释口译,使得口译人员在口译过程中可以采取恰当的作用行为,以及拓展更广泛的口译研究主题和方法。
在这种口译过程三角模型中,源语效果是指因原文形式和语义特征对口译的影响;受众文化背景指的是口译的接受者的文化偏好和语言使用习惯;口译师技能是指口译人员在口译过程中应遵循的技巧及其翻译能力。
三角模型提醒口译者,他们不仅需要考虑原文形式和语义特征,也需要考虑受众文化背景以及自身技能和组织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确保翻译作品能够给语言使用者带来有效的信息。
《2024年当代国际口译研究视域下的巴黎释意学派口译理论》范文

《当代国际口译研究视域下的巴黎释意学派口译理论》篇一一、引言口译,作为人类交流的桥梁,对于跨文化、跨语言的国际交流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年来,巴黎释意学派口译理论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了广泛关注,成为了当代国际口译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本文将对该理论进行深入的探讨和解析,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该理论,促进国际口译的发展。
二、巴黎释意学派口译理论的概述巴黎释意学派口译理论是由法国口译界提出的一种以语言与交际为中心的口译理论。
该学派注重从实践角度出发,探讨口译中的信息传达与解读。
释意派的核心观点是认为翻译不仅需要精确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应重视意义传达。
通过这种综合分析语言的方法,解释和分析文本含义及其文化背景。
这一理念在国际口译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三、当代国际口译研究中的巴黎释意学派口译理论在当代国际口译研究中,巴黎释意学派口译理论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首先,该理论强调了翻译过程中意义的重要性,将语言视为传递信息的工具,而非语言本身。
这种观念的转变使得口译工作更加注重理解与解释的过程,而非简单的文字转换。
其次,该理论在处理文化差异时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通过理解并解释文化背景信息,使信息得以更准确地传达。
此外,巴黎释意学派还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强调在全球化背景下口译员应具备跨文化沟通的能力。
四、巴黎释意学派口译理论的应用巴黎释意学派口译理论的应用场景十分广泛。
在国际会议、商务谈判、外交交流等场景中,这一理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帮助人们理解原文意义的同时,通过跨文化交际能力确保信息能够准确地传达给听众。
同时,在跨语言教育、司法和医疗等领域中,该理论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例如,在医疗领域中,释意派的理论可以帮助医生和患者之间进行准确的沟通,确保患者能够准确理解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五、结论综上所述,巴黎释意学派口译理论在当代国际口译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它不仅为口译实践提供了有效的指导方法,还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释意学派(the interpretive theory或the interpretative approach)又称“达意理论”(the theory of sense),是20世纪60年代末产生于法国的一个探讨口译与非文学文本笔译原理与教学的学派。
该派认为翻译即释意;是译者通过语言符号和自己的认知补充对原文意思所作的一种解释;译者应追求的不是语言单位的对等,而是原文意思或效果的等值:该派理论直接来源于口译实践,其观点对于翻译研究有着独特的启示。
释意学派的摇篮是巴黎高等口笔译学院(ESIT)。
该校首任校长为达妮卡·塞莱丝柯维奇,她出身译员,曾为戴高乐总统等国家元首担任口译工作,是国际口译工作者协会的创始人之一。
1968年她发表了自己的国家博士论文《国际会议译员——言语与交际问题》。
巴黎高等口译与笔译学校随后成为该派理论的研究中心。
研究人员在会议口译实践的基础上,借鉴神经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皮亚杰的发生心理学(genetic psychology)和语言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建立了一整套口译理论,随后又将其扩展用于非文学文本(或称“实用性文本”)的笔译研究。
这就是被称为“释意学”或“释意模式”的翻译理论。
一般翻译理论认为有三个不同层次的翻译:词义层次、句子(即索绪尔概念的话语)层次及篇章层次。
这三个层次可以分别解释为:逐字翻译、脱离语境和交际环境的句子翻译、以及语言知识同认知知识相结合的篇章翻译。
释意理论将逐字翻译和句子翻译称为语言对译(traduction linguistique / linguistic translation),而将篇章层次的翻译称为篇章翻译或翻译。
它认为:成功的翻译应在篇章的层次上进行,即对篇章进行释意,因为句子是语法上的单位,篇章才是语义单位;翻译所译的是意义,而不是语法,不是单个的字词句。
原文和译文的等值表现为整体交际意义上的等值,即译文能在其读者或者听众那里产生与原文一致的效果。
为达到此效果,显然不能以词句,而应以交际意义作为翻译的基本单位。
释意派理论的核心是把语言意义(linguistic meaning)和非语言的意思(non-verbal sense)区分开来。
译者所要传达的不是语言符号的意义,而是讲话人在其话语中所表达的非语言的意思。
也就是说,意义的本质是交际者通过语言符号所传达的“意思”,而不是语言符号本身的意义。
口译被释意学派视作最为理想的交际情景,因为在使用口译的场合,所有对话人都在场,他们共同具有同一个时空环境,在一般情况下,也共同具有与交际话题相关的知识。
基于上述认识,翻译的目的应为传递意思,亦即交际意义;译者所译的东西应为篇章所传达的信息内容,是言语(亦即语言的使用),而不是语言本身。
口译并非基于对原讲话人语言的记忆,而是基于译者对原讲话人所传递的交际意义的把握以及随后用目标语言对该交际意义(即讲话人的意思)进行的重组。
概括说来,释意理论不是把翻译看作一个从源语言到目标语言的单向解码过程,而是将其视为一个理解思想与重新表达思想的动态过程。
用塞莱丝柯维奇一句形象的话来说,译员把法文译成英文的过程就好象是把一件法国式样的毛衣拆开,把毛线都洗净理好,然后再按照英国的式样把它织成一件新的毛衣。
新织好的衣服当然还是一件毛衣,而不是别的什么衣服,但式样,或者说形式却可以同原来的那件毛衣大不相同。
释意理论对于口译、实用文笔译以及翻译教学都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它明确地告诉译者需要译出的是什么东西(是意思,而意思是语言知识和对现实世界的感知相结合的产物);它要求译者弄懂自己所译对象的内容以及讲话人或作者所要达到的交际目的,而不是像纽马克所批评的那样,仅仅满足于使自己相信:自己译就的句子“从语言上来说是有意义的。
”
自80年代以来,释意派理论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十几本重要的翻译论著相继问世,研究范围也从最初的口译逐步扩展到笔译、科技翻译翻译教学和一般翻译理论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塞莱丝科维奇和勒代雷1984年合著的口译教程《释意翻译》,该派理论最新的一部论著是勒代雷(现任校长)的《现代翻译——释意模式》(出版于1994年。
该书已译成中文在我国出版。
)
释意理论的缺点在于:它只关注交际的直接目的以及交际过程中所传递的指称意义(或称认知意义),而未充分考虑到语言信息可能具有的多重意义(如表情与表感、风格与修辞等方面的意义),因此它在文学翻译的实践与研究上价值有限。
不过该派理论实事求是,倒也并不声称自己可以同样有效地适用于文学文本的翻译,这是它的可贵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