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释意派理论对翻译的影响

合集下载

释意理论指导下的会议口译

释意理论指导下的会议口译

释意理论指导下的会议口译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人们对整个世界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加强与深化,信息时代决定了发展的主流,每个国家都在积极扩大与其他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交流,中国也是如此。

在发展交流过程中,国际会议是十分重要的沟通方式,而口译员在国际会议中的角色也举足轻重,在会议上,口译员不仅要准确传达源语意思,还要充分体现说话者意图,因此对于会议口译的探究也就变得十分重要。

释意理论主要是在口译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的从翻译过程考察翻译的理论,它认为翻译是通过语言符号和自己对源语的理解而重新对原文做出的解释. 在口译过程中的释意理论指的是要强调要脱离语言外壳重新包装,追求对意义的理解与表达。

通过对前人所做研究进行分析与调查发现,在相应的翻译策略中,巴黎释意学派理论,尤其是该理论中的“源语理解”和“脱离源语外壳”在会议口译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因此,本文将研究重点旨在于分析释意理论下的会议口译。

一、会议口译的定义与特点目前,会议口译是处于口译专业最前沿的一种专门职业,在国家间,企业间的沟通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会议口译做到了不同国家之间语言以及文化的转换,是在外事活动中极为重要的活动。

(一)会议口译的定义会议口译包含两种模式: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但不管是交替传译还是同声传译,会议口译的目的旨在于在准确表达思想的同时,也能够完美的展示出会议人的讲话风格及讲话意图,总体来说,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都是会议口译常用的两种表现形式,其实质上并没有高低难易的区别,两种表现形式目的统一,相辅相成。

(二)会议口译的特点现如今,随着国际间交流日益频繁,会议口译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除了在国际会议上频繁可见,其他方面也广泛应用,比如外交外事活动,商务沟通活动及电视广播,新闻传媒等等。

会议口译的特点可以概括为:1. 会议口译要求言辞官方正式,表达严谨流畅。

2. 会议口译涉及面广,口译人员要万事通,了解双语文化,对各领域,如金融,经济,制造,市政,环保等领域有所了解。

浅析释意派理论在《北京京剧百部经典剧情简介标准译本》中的运用

浅析释意派理论在《北京京剧百部经典剧情简介标准译本》中的运用

浅析释意派理论在《北京京剧百部经典剧情简介标准译本》中的运用作者:胡赟来源:《丝路艺术》2017年第01期1.释意学派理论介绍20世纪60年代末产生于法国的释意学派,代表人物为塞莱丝柯维奇与勒代雷。

其核心观点认为翻译应是传递意思,即为篇章所传达的信息内容,而不是语言符号本身。

译者应对原讲话人所传递的交际意义进行把握,随后用目标语言对该交际意义进行重组。

翻译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1)“话语阐释”:分析和理解作为表达思想内容的语言符号;(2)“脱离语言外壳”:忘记源语言符号的结构,只注重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也就是语言符号所产生的认知和情感意义;(3)“内容重组”:用目的语言符号重新进行表达。

因此,释意理论不是把翻译看作是一个从源语言到目标语言的单向解码过程,而是将其视为一个理解思想与重新表达思想的动态过程。

笔者认为释意理论不仅对口译实践、实用文笔译以及翻譯教学都有积极的启示作用,而且还对京剧文本中一些有中国传统特色的词汇等有指导意义。

因为在京剧文本的翻译中,一些中国传统文化词汇在英语中处于缺省的外来词汇,无法找到相对应的、准确的英语词汇,但是通过释意理论“脱离源语言外壳”的指导,在理解与表达之间,增加了译者的动态抉择过程,它能明确地告诉译者需要翻译的是什么东西,即意思。

并且译者弄懂自己所译对象的内容以及作者所要达到的交际目的,进行重组表达。

这样也能让英语观众或读者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含义。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释意派理论只关注交际的直接目的以及交际过程中所传递的指称意义,而未能充分考虑到语言信息可能具有的多重含义,如风格与修辞等方面的意义,因此它在文学翻译的实践与研究上价值有限。

本文将主要探讨释意派理论在《北京京剧百部经典剧情简介标准译本》中关于中国京剧传统文化特色词的一些运用情况。

2.释意派理论在《北京京剧百部经典剧情简介标准译本》中的运用《北京京剧百部经典剧情简介标准译本(中英文版)》于2015年9月在伦敦发布,该译本的编撰工作由京剧传承与发展(国际)研究中心组织,集合了北京京剧院的表演艺术家,英国专家,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经济学、传播学、中国语言文学及英国语言文学专家,携手合作,是学术界和艺术界对京剧进行新的整合、传承与对外传播方式上的一次重要探索,旨在努力打造京剧品牌,将国粹京剧传播到国际。

口译即释意关于释意理论及有关争议的反思

口译即释意关于释意理论及有关争议的反思

口译即释意关于释意理论及有关争议的反思一、本文概述释意理论是口译研究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主流理论之一,它在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占据了口译研究领域的主导地位,并对口译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对释意理论的关键概念及其主要观点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介绍对释意理论质疑的观点。

通过分析释意理论的关键词,本文将对围绕释意理论展开的争议进行反思。

释意理论的主要观点是翻译即释意,它强调口译员在翻译过程中需要理解源语的含义,并根据目标语的表达习惯进行重新表达。

这一理论的核心概念包括释意翻译、脱离原语语言外壳的翻译程序等。

随着口译研究的发展,释意理论也受到了一些批评和质疑。

本文将通过对释意理论的深入探讨,分析其理论贡献和历史意义,并思考其在口译研究和教学中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通过本文的概述,读者可以对释意理论的基本内容和相关争议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二、释意理论的核心观点释意理论,又称解释学,是一种关注文本、言语或行为意义的理论框架。

它起源于哲学领域,特别是由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施莱尔马赫和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等人发展的哲学解释学。

这一理论后来被应用于多个领域,包括文学研究、法律、心理学和口译等。

文本的多重意义:释意理论认为,文本不是静态的、单一意义的实体,而是具有多重潜在意义的动态结构。

每个读者或听者都会根据自己的背景知识和经验,对文本进行独特的解读。

读者的角色:在释意过程中,读者或听者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他们的预期、先入为主的观念和文化背景都会影响对文本的理解。

理解文本是一个主观的过程,每个个体的解释都是独一无二的。

历史和文化背景:释意理论强调历史和文化背景在理解过程中的重要性。

文本是在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理解文本需要对这些背景有所了解。

解释的循环:理解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称为“解释的循环”或“理解的循环”。

这意味着在理解一个文本时,我们不断地在整体和部分之间移动,从整体中理解部分,再从部分中理解整体。

浅析释意理论关照下中国传统文化英译的口译策略

浅析释意理论关照下中国传统文化英译的口译策略

浅析释意理论关照下中国传统文化英译的口译策略作者:向萍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07期摘要: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角色愈加重要,对外交流活动也愈加频繁。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根基,在对外交流的过程中,它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众多传统文化即使中国人民都不能完全弄懂,因此可想而知其在翻译时必然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因此当今社会急需一批成熟的、精通中国传统文化并有良好口译能力的人才将这些瑰宝介绍给世界。

释意理论在口译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在本文主要浅析释意理论对中国传统文化口译时的一些策略指导。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英译释意理论口译策略一、引言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积累下来的宝贵遗产,因为其内涵丰富,翻译时存在一定难度,因此仅有很少部分以笔译译本传播到国外,更多的则是原封不动收藏在中国,即使再优秀,也未曾踏出过国门为其它国家的人民所知。

而通过口译走出国门的更是少之又少,最为常见的是在國家领导人平时的发言和讲话中,由其随身译员通过口译的方式传播出去。

在接下来的正文中,笔者将会谈及对口译影响甚深的释意理论以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英译的口译策略。

二、释意理论概述释意理论(theory of sense)是20世纪60年代末产生于法国巴黎的一个学派。

该学派主要研究和探讨口译与非文学文本笔译原理与教学的学派,最早是由塞莱斯科维奇(Seleskovitch)提出。

该学派认为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其目的是传递交际意义而非一味追求文本形式和语言形式的对等。

释意理论的核心是把语言意义(linguistic meaning)和非语言的意思(non-verbal sense)区分开来。

基于该理论,要求译者在进行翻译时,并非一味的将来源语(source language)转译为目标语(target language),还得将来源语(source language)的“话外音”给翻译出来。

翻译的三个层次与释意理论三角模型探析

翻译的三个层次与释意理论三角模型探析

【摘要】释意学派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于法国巴黎创建了释意理论,这一理论对全世界,尤其是西方国家的口译理论研究与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时至今日,释意理论在世界翻译研究与实践领域仍然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释意理论具有独特的理论观点以及不断推陈出新的理论框架,这也使其曾一度被视作西方口译界首屈一指的指导理论。

它将西方社会的口译研究带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研究者同时还充当着翻译实践者的角色。

除了西方社会,释意理论也对中国的口译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释意学派;释意理论;翻译的层次;三角模型【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068(2018)03-0142-03翻译的三个层次与释意理论三角模型探析刘娜(锦州医科大学,辽宁锦州121002)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Jinzhou Medic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第16卷第3期2018年8月Vol.16No.3Aug.,2018【收稿日期】2018-04-17【作者简介】刘娜,女,1988年生,河北承德人,助教,英语口译硕士。

释意理论的核心观点是:译员理解、翻译和表达的应当是讲话者或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或思想,而不是源语的语言形式。

译员的首要任务是摆脱源语的语言形式并抓住源语所要表达的意思。

释意学派就释意理论基本观点的问题进行了多次探讨,并在翻译的层次与步骤方面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一、翻译的三个层次释意学派认为,“语言有多少层次,翻译就有多少层次”。

瑞士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将语言划分为三个层次,即语言、言语和言语行为。

“索绪尔将说话者的语言能力和语言学现象或数据分为语言和言语”。

第一层次指的是所有人共享的语言机制,这与人们与生俱来的其他能力一样;第二个层次指使用特定语言(尤其是母语)的能力;第三个层次是指在特定环境下使用特定语言的能力。

在上述索绪尔对语言层次划分的基础上,释意学派提出了另一种划分语言层次的方法,即语言、言语和语篇。

根据释义派翻译理论浅析翻译过程

根据释义派翻译理论浅析翻译过程

根据释义派翻译理论浅析翻译过程作者:王佳琳来源:《读书文摘(下半月)》2017年第02期摘要:释意派翻译理论强调语言与意义的分离、语言外知识和理解的参与。

本文阐释了如何运用释意派翻译理论提高翻译能力,加强翻译准确度。

关键词:释义;理解;文化差异;翻译1 释义派翻译理论的核心内涵与基本观点释意学派于20世纪60年代末诞生于法国,该学派借鉴神经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皮亚杰的发生心理学和语言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建立了一整套翻译理论:释意派翻译理论。

该理论诞生之后,其影响力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达到鼎盛。

1994年,勒代雷教授《释意学派口笔译理论》一书的出版,标志着释意理论的成熟和完善。

释意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译员理解、翻译和要表达的内容不是原语的语言形式,而是说话人或作者要表达的意义和思想内涵,即用听众或读者能够理解的语言方式传达思想。

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翻译重在释意,更要注重语言的交际意义。

交际意义的传达应依赖于原语的意义单位,而不单纯是语言单位。

词语的排列顺序对作者或讲话者来说只是表达思想和观点的外壳,对接受者来说是辨识信号,是翻译中意义构成的最初途径。

而意义的理解与最终的展现要脱离语言外在形式。

2 翻译的目的与价值奈达先生论翻译时指出,翻译的内涵,理论上可从低到高分为最低程度和最高程度。

所谓最低程度是“译文读者对译文理解后,能想象出原文读者是怎样理解和欣赏原文的”。

而最高程度则是“译文读者用原文读者理解和欣赏原文的方式,去理解和欣赏译文。

”这一语道破了翻译的最终目的:让作者的思想在语言转换中得以准确无误的表达。

有人曾说:“翻译就是别人说什么,你就说什么,何愁不达目的。

”这当然是一个玩笑,言此话者忽略了两种文化的背景差异和语言差异。

稍有翻译经验的人都知道,一些形象生动的句子和比喻,到了另一语言中就很难找到准确对应的词汇。

这时,译员就需要对语言进行再次加工创造,进而还其原意。

例如,我们不能将“五十步笑百步”直接译为“les gens qui marchent 50 pas se moquent les gens qui marchent 100 pas.”面对这种翻译,没有中国文化背景知识的外籍人士不会明白其中的奥妙,因而我们将其转译为符合法语习惯表达的“La pelle se moque du fourgon.”同样法语中“Quand on parle du loup,on en voit la queue”我们也不能自以为是地译为“当人们谈论狼的时候,人们就看见了它的尾巴”。

论释意理论中译者的非语言知识对唐诗“山居秋暝”法译的指导作用

论释意理论中译者的非语言知识对唐诗“山居秋暝”法译的指导作用

学术研讨Academic research■ 彭逸红论释意理论中译者的非语言知识对唐诗“山居秋暝”法译的指导作用摘要:法国释意理论包含理解、脱离原语言外壳、重新表达三个步骤,译者要达到这三个步骤需要具有认知知识,而认知知识包括认知与情感、主题知识和百科知识以及认知语境,同时译者需要充分理解文中的隐喻。

而本文中《山居秋暝》是一首典型的唐诗,具有唐诗意义、内容深刻、主题隐晦等特点,在法译时,译者需要具备充分的非语言知识才能完美的完成本诗的翻译。

关键词:释意理论;非语言知识;《山居秋暝》;法译1释意理论三步骤释意理论认为翻译有三个步骤,即:理解,脱离原语言外壳和重新表达。

1.1理解释意派理论认为,如果翻译是交际行为,翻译的对象必然是交际意义,理解的内容也是交际意义,而不是语言。

如果交际意义是语言知识同语言外知识交融的结果,理解的前提条件是语言知识、主题知识及百科知识和交际环境,理解一篇文章要求语言能力,同时要求百科知识。

1.1.1理解语言知识理解篇章的语言明喻成分相当于理解语言知识,与其他知识不同的是,语言知识以语言形式存储在大脑中,随着阅历的增加而不断被扩充,有些记忆长期存在,有些记忆却很短暂,词汇知识就有这样的特点,但是语言的其他支系,如,语音、词法、句法等,一旦掌握就几乎定型,语言知识也属于认知知识,自然对理解篇章和重新表达有这重要的作用。

1.1.2理解暗喻内容我们通常讲的理解包括“先决条件”和“言外之意”,可统称为暗喻。

它与语言知识一样的重要且不可分割,因为它与明喻一样同文章的意义相关联。

暗喻是一种普遍现象,表达思想的形式经常是复杂的,但永远不会完全以明喻的形式表达,译者为了更好的理解文章应把明喻和暗喻结合起来。

1.2脱离原语言外壳篇章存在表层意义和深沉意义,不应该拘泥于表层的意义而忽略了真正的深层意义,译者在翻译中应该起到信息接收者和传送者的作用,从一种语言到另一语言的翻译是语言对译,或称代码转义,而代码转义只能用于数字、专有名词或术语等单一涵义的词,不能用于篇章翻译。

翻译释意理论辨_与塞莱斯科维奇教授谈翻译.

翻译释意理论辨_与塞莱斯科维奇教授谈翻译.

?翻译理论与技巧?翻译释意理论辨——与塞莱斯科维奇教授谈翻译许钧在不久前完成的《当代法国翻译理论》一书中,我们曾辟一章,对达尼卡?塞莱斯科维奇教授创立的翻译的“释意”理论进行了评述与研究。

这次参加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与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共同举办的国际翻译学术研讨会(1997.11.1-11.3,有机会和与会的塞莱斯科维奇教授就释意理论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交换了意见,现将谈话的主要内容作一简要介绍,供同行参考。

许钧(以下简称许:塞莱斯科维奇女士,您是世界著名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曾长期担任巴黎高等翻译学校校长,并结合自己丰富的翻译实践,带领同行和众弟子进行翻译理论研究,创立了翻译的释意派理论。

就我所知,早在1968年,您就发表了rences in ternatite dan s les confé《国际会议译员——言语和交际问题》(in terp rèm es de L angage et de comm un icati on一书,借助言语科学研究的成果, onales,p rob lè把口译纳入系统的理论研究轨道,对口译的性质,任务进行了界定,为释意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您与玛丽亚娜?勒代雷合作于1984年发表的《释意理论》(in terpréter pou r tradu ire,运用现代语言学、逻辑学、心理学与交际理论对翻译的理解和表达过程进行了科学的分析与系统的阐述,对口笔译的共同点及差别进行了对比,揭示了即席翻译及同声传译的基本规律,可以说,这部著作的发表,标志着释意理论的确立。

您能否就释意理论的基本观点及意义作一概括性的介绍?D.塞莱斯科维奇(D an ica Seleskovitch, 1921—以下简称S:释意理论,更确切地说,应该叫交际与释意理论,这一理论的建立,并非是我个人努力的结果,里面凝结着我的同行们的心血。

若要用几句话来说明这一理论的要旨,那我是否可以这么说:释意理论首先是一种口译理论,我们认为,翻译的对象不是语言,而是借助语言表达的意义,因为不同语言社团的人有共同的需求,他们交往的目的是相互理解,交换思想,或在不同领域进行可能的合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文是对译者很大的挑战,这就需要译者以正确的理论 指导,加之丰富的文学认识以及对异国文化的深刻解读, 才能实现最佳的翻译效果。同时,法国
释意派理论和中国早期翻译家严复、林语堂和傅雷等人 的观点有很多相近之处,对中国早期的翻译界乃至现今 一直有着深远的影响,为中国翻译开辟一
条新路。
谢谢阅读!
上海同声传译公司 ty19htvv
翻译界有着很多翻译理论,不同理论在翻译中的运用会 产生不同的效果;同样,不同时期也流行不同的翻译理 论,释世纪60年代末产生于法国 巴黎高翻的一个探讨翻译原理与教学的学派,其创始人 为口译研究学者塞莱斯科维奇及勒代
雷。该派认为翻译即释意;是译者通过语言符号和自己 的认知补充对原文意思所作的一种解释;译者应追求的 不是语言单位的对等,而是原文意思或效
果的等值。在释意派理论中有两个核心词:语言意义 (linguistic meaning)和非语言的意思(non-verbal sens
e)。该理论认为译者通过翻译所表达的是原文中非语言 的意思而非语言意义,简单的说就是译者需要表达译文 的言外之意,挖掘作者深层次的意思。
翻译并不是简单的语言行为,它需要一个理解、领悟、 表达的过程。译者的任务就是表达出原文的意义,只有 通过准确的解读、正确的转换才是完成翻
译的关键。可以说,翻译就是译者与作者之间的一次交 流,译者必须准确获取作者的意思,不仅要脱离源语言 的结构及语法束缚,而且要结合自身的知
识把握作者的意图,把作者的原文价值以可理解的方式 展示出来。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译者需要较高的认知能力 和丰富的知识储备。译者对原文的阐释也
是在原文意义的基础上的再创作过程,但是由于文化差 异、认知方式、价值标准及思维方式的差异,很可能造 成译文与原文的偏差。所以,完全忠实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