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 边城(节选)
5.2《边城(节选)》课件(共18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二)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
银色薄雾。
(第四节第6段)
(三)为了住处两山多竹,翠绿逼人而来,老船夫随便为这可怜的 孤雏,拾取了一个近身的名字,叫做“翠翠”。翠翠在风日里长养 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
《边城》第一节
青山绿水翠竹、落日黄昏薄雾、红船黄狗白塔,展现了一幅幅纯净秀丽、静谧朦胧 的湘西风景图。
2024/11/6
一个节日
在文中找出提示端午节的句子。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眼 前 端午,筹备竞渡 两年前端午,邂逅傩送 一年前端午,巧遇天保 眼 前 端午,迎婚送亲
那人问: “是谁人?”
一抹情愫
“是翠翠!” “翠翠又是谁?”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
“是碧溪岨撑渡船的孙女。”
“这里又没有人过渡,你在这儿做什么?”
于是他开始眺望他早年生活过的故乡,凭借他对故乡 下层人民怀有的那份“无可言说的温暖”之情,用温柔 细腻的笔触写下了对湘西风土人情的赞美。
小说主题
赞美 边城质朴的生活和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 批判 物欲横流金钱至上腐化浅薄的现代文明; 呼吁 重建民族的品德,重新找回美好的人性。
小说给我们展示了湘西至真至纯的民风,至善至美的人性。却为何要 将这样一个美好温暖的故事最后处理成悲剧结局呢?
2024/11/6
散文化小说特点
①对情节冲突的有意淡化。淡化情节和结构,致力于表达 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表现 出浓郁的“形散而神不散”的乡土情结。
②对人物形象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腻描摹。小说较少直接描写人物的心理, 而主要是通过对话和感情变化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边城》节选阅读答案和赏析

《边城》节选阅读答案和赏析《边城》节选阅读答案和赏析《边城》描绘了湘西边地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边城》节选的阅读答案和赏析。
边城(节选)她在月光下坐了一阵,心里却当真愿意听一个人来唱歌。
久之,对溪除了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以外别无所有。
翠翠走回家里去,在房门边摸着了那个芦管,拿出来在月光下自己吹着。
觉吹得不好,又递给祖父要祖父吹。
老船夫把那个芦管竖在嘴边,吹了个长长的曲子,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翠翠依傍祖父坐着,问祖父:“爷爷,谁是第一个做这个小管子的人?”“一定是个最快乐的人,因为他分给人的也是许多快乐;可又像是个最不快乐的人做的,因为他同时也可以引起人不快乐!”“爷爷,你不快乐了吗?生我的气了吗?”“我不生你的气。
你在我身边,我很快乐。
”“我万一跑了呢?”“你不会离开爷爷的。
”“万一有这种事,爷爷你怎么样?”“万一有这种事,我就驾了这只渡船去找你。
”翠翠嗤的笑了。
“凤滩、茨滩不为凶,下面还有绕鸡笼;绕鸡笼也容易下,青浪滩浪如屋大。
爷爷,你渡船也能下凤滩、茨滩、青浪滩吗?那些地方的水,你不说过像疯子吗?”祖父说:“翠翠,我到那时可真像疯子,还怕大水大浪?”翠翠俨然极认真的想了一下,就说:“爷爷,我一定不走。
可是,你会不会走?你会不会被一个人抓到别处去?”祖父不作声了,他想到被死亡抓走那一类事情。
老船夫打量着自己被死亡抓走以后的情形,痴痴的看望天南角上一颗星子,心想:“七月八月天上方有流星,人也会在七月八月死去吧?”又想起白日在河街上同大老谈话的经过,想其中寨人陪嫁的那座碾坊,想起二老,想起一大堆事情,心中有点儿乱。
翠翠忽然说:“爷爷,你唱个歌给我听听,好不好?”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傍在祖父身边,闭着眼睛听下去,等到祖父不作声时,翠翠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
《边城(节选)》课件

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
(第一节第1段)
一川一路一山城,一溪一塔一人家。作者用简洁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整个的背景画 面,由远及近,由高至低,一幅清新淡雅的边城风景画展开在读者面前。
一、自然环境
(四)为了住处两山多竹,翠绿逼人而来,老船夫随便为这可怜的孤雏,拾取了一个近身的
名字,叫做“翠翠”。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
在安辑保守,处置还得法,并无特别变故发生。水路商务既不
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
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
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
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还不曾为这边城
人民所感到。
(第三节第1段)
这段话说明因为环境僻远使得边城人民不关心或者不需要
(图片来自网络)
一、自然环境
小结
边城展现了湘西的美景, 满目苍翠的大山、青翠的竹林, 清澈见底的碧水,古老的青石, 绿水中的船只,还有掩映绿水 间的吊脚楼,还有色彩丰富的 朱红色的船、黄狗、白塔。
这一切都是那么生机盎然, 宁静自然,充满诗情画意。
二、社会环境
(一)两地接壤处,十余年来主持地方军事的,知道注重
《边城(节选)》
【学习任务一】品读边城环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究竟是怎样的 水土环境养育了翠翠这样天真纯洁的少女、 傩送这样真挚善良的少年?
请大家分别找出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 境、民俗节日的句子,赏析其作用。
一、自然环境
(一)四只朱色长船在潭中划着。龙船水刚刚涨过, 河中水皆泛着豆绿色,天气又那么明朗,鼓声砰砰响着, 翠翠抿着嘴一句话不说,心中充满了不可言说的快乐。河 边人太多了一点,各人皆尽张着眼睛望河中,不多久, 黄狗还留在身边,祖父却挤得不见了。 (第四节第1段)
【边城课文节选原文解析】高中语文课文边城原文赏析

【边城课文节选原文解析】高中语文课文边城原文赏析《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排名第二位,仅次于鲁迅的《呐喊》,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中语文课文边城原文赏析,欢迎阅读!《边城》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说中的顶峰之作”的《边城》被遴选进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使高中学生得以领略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的美。
《边城》所写的故事很简单,然而却极美: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
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
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
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
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
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
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
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
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赏析:小说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描绘了水边船上所见到的风物、人情,是一幅诗情浓郁的湘西风情画,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
一、山水美《边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副画面:“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
《边城(节选)》ppt课件

题解
①“边”边界(两省接壤处)
②边城,即边地的小城,指远离城市的 边远小镇。
一座被现代文明“边缘化”的小城边缘: 从时间、文化上考虑,她是大城市的对 立面,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 事情”。
爷爷 乡邻之爱 顺顺
祖孙之爱
翠翠
兄弟之爱 天保
【淳朴的人性】
【人物概括】 翠翠: 天真善良 聪明伶俐 活泼可爱 乖巧懂事 善解人意 腼腆多情 作者在她身上倾注“爱”与“美”的理 想,是一个极富审美意义的少女形象。
【淳朴的人性】 【人物概括】
爷爷: 忠于职守 热心善良 重义轻利 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慈祥
傩送: 矫健俊美 正直善良 热情宽厚 幽默风趣 性情爽朗
——“那个事情”指自己与傩送相遇的事情。这事情翠翠感到 甜美,可见翠翠已模糊的爱上傩送,而沉醉于朦胧的爱情。
④“翠翠为了不能忘记那件事,上年一个端午又同祖父到城边河街去看了
半天船” —— “为了不能忘记那件事”,可见翠翠这 次去是因为难忘傩送,渴望再次见到傩送。
⑤“翠翠一面听着一面向前走去,忽然停住了发问:‘爷爷,你的船是不
是正—在—下青语浪言滩描呢写’,”翠翠希望船是在飞往青浪滩,只缘于先前 从爷爷与那长年的谈话里知道傩送现在正在青浪滩过端午。 “忽然停住了发问”,可见她一直都在想着这个事情,身在祖 父身边,心在傩送那里。
【淳朴的人性】
不讲等级, 不谈功利, 不计得失, 不求回报。 人与人 真诚相待, 相互友爱。
傩送
• 《边城》 • 《萧萧》 • 《长河》 • 《湘行散记》(散文) • 《从文自传》(散文)
沈从文《边城(节选)》阅读理解

沈从文《边城(节选)》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边城(节选)沈从文翠翠不能忘记祖父所说的事情,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洋起来了,仿佛轻轻地各处飘着。
翠翠只迷述糊糊地躺在粗麻布帐子里草荐上,以为这梦做得顶美顶甜。
祖父却在床上醒看,张起个耳朵听对溪高崖上的人唱了半夜的歌。
他知道那是谁唱的,他知道是河街上天保大老走马路的第一着,又忧愁又快乐地听下去。
第二天天一亮,翠翠就同祖父起身了,用溪水洗了脸,把早上说梦的忌讳去掉了,翠翠赶忙同祖父去说昨晚上所梦的事情:“爷爷,你说唱歌,我昨天就在梦里听到一种顶好听的歌声,又软又缠绵,我像跟了这声音各处飞,飞到对溪悬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
我睡得真好,梦的真有趣!”祖父温和悲悯地笑着,并不告给翠翠昨晚上的事实。
昨晚上唱歌的,老船夫还以为是天保大老,日来便要翠翠守船,借故到城里去送药,探听情况。
在河街见到了大老,就一把拉住那小伙子,很快乐地说:“大老,你这个人,又走车路又走马路,是怎样一个狡猾东西!”但老船夫却做错了一件事情,把昨晚唱歌人“张冠李戴”了。
这两弟兄昨晚上同时到碧溪岨去,为了作哥哥的走车路占了先,无论如何也不肯先开腔唱歌,一定得让那弟弟先唱。
翠翠同她祖父晚上听到的歌声,便全是那个傩送二老所唱的。
大老伴弟弟回家时,就决定了同茶峒地方离开。
这时正想下河去看新船装货。
老船夫见他神情冷冷的,他拍了大老一下,轻轻地说:“你唱得很好,别人在梦里听着你那个歌,为那个歌带得很运,走了不少的路!你是第一号,是我们地方唱歌第一号。
”大老望着弄渡船的老船夫涎皮的老脸,轻轻地说:“算了吧,你把宝贝女儿送给了会唱歌的竹雀吧。
”这句话使老船夫完全弄不明白它的意思。
老船夫搓着手说:“大老,听我说句正经话,你那件事走车路,不对;走马路,你有分的!”那大老把手指着窗口说:“伯伯,你看那边,你要竹雀做孙女婿,竹雀在那里啊!”老船夫抬头望到二老,正在窗口整理一个渔网。
回碧溪岨到渡船上时,翠翠问:“爷爷,你同谁吵了架,脸色那样难看!”祖父莞尔而笑,他到城里的事情,不告给翠翠一个字。
赏析《边城》节选

赏析《边城》的节选翠翠一面注意划船,一面心想:“过不久爷爷总会找来的。
〞但过了许久,祖父还不来,翠翠便稍稍有点儿着慌了。
[写出翠翠对祖父的依赖,表现了祖孙难以割舍的深情。
]先是①两人同黄狗进城前一天,祖父就问翠翠:“明天城里划船,倘假设你一个人去看,人多怕不怕?〞(①先是:在此之前。
小说用这个词转入对过去发生的事情的插叙。
)翠翠就说:“人多我不怕。
但是只是自己一个人可不好玩。
〞于是祖父想了半天,方想起一个住在城中的老熟人,赶夜里到城里去商量,请那老人来看一天渡船,自己却陪翠翠进城玩一天。
且因为那人比渡船老人更孤单,身边无一个亲人,也无一只狗,因此便约好了那人早上过家中来吃饭,喝一杯雄黄酒。
第二天那人来了,吃了饭,把职务委托那人以后,翠翠等便进了城。
[补充交代祖父为什么能放下渡船陪翠翠进城看赛龙船。
“祖父想了半天,方想起一个住在城中的老熟人〞,说明翠翠祖孙孤单无助。
祖父为了陪翠翠进城看赛龙舟,“赶夜到到城里去商量〞,表现了祖父对孙女的疼爱。
祖父念及那人比自己更孤单,请他“过家中来吃饭〞,表现了祖父对别人的关心。
]到路上时,祖父想起什么似的,又问翠翠:“翠翠,翠翠,人那么多,好热闹,你一个人敢到河边看龙船吗?〞翠翠说:“怎么不敢?可是一个人玩有什么意思?〞到了河边后,长潭里的四只红船,把翠翠的注意力完全占去了,身边祖父似乎也可有可无了。
祖父心想:“时间还早,到收场时,至少还得三个时刻。
溪边的那个朋友,也应当来看看年青人的热闹,回去一趟,换换地位还赶得及。
〞因此就告翠翠:“人太多了,站在这里看,不要动,我到别处去有点事情,无论如何总赶得回来伴你回家。
〞翠翠正为两只竞速并进的船迷着,祖父说的话毫不思索就容许了。
祖父知道黄狗在翠翠身边,也许比他自己在她身边还稳当,于是便回家看船去了。
[继续补充交代祖父离开翠翠的原因和过程。
祖父既关心年幼的翠翠,看赛龙船要人照管,又挂念顶替管渡的老人,不忍他失去看赛龙船的时机,于是绞尽脑汁想出一个自以为两全其美的方法。
《边城(节选)》教材深度解读

《边城(节选)》教材深度解读重点赏析赏析句子1.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银色薄雾。
翠翠望到这个景致,忽然起了一个怕人的想头,她想:“假若爷爷死了?”明确:翠翠在河边焦急地等待爷爷,爷爷迟迟不来,时近黄昏,落日西沉,于是她触景生情,联想到爷爷也是年近黄昏,好比落日,从而生出一个可怕的想头:“假若爷爷死了?”这段描写细腻地刻画了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少女害怕失去归依的惶惧。
2.祖父把手攀引着横缆,注目溪面升起的薄雾,仿佛看到了另外一种什么东西,轻轻地吁了一口气。
明确:这句话的含义很深。
对雾的描写,暗示祖父对翠翠的心思和翠翠的未来都还是隔雾看花,仿佛明白,仿佛又不明白。
“另外一种什么东西”“吁了一口气”,是指祖父从翠翠的婚事联想到女儿,即翠翠母亲的婚事,他担心翠翠像她母亲一样倔强,会重蹈她母亲的覆辙。
从祖父忧郁的神态中,人们预感到等待翠翠的婚姻也可能是一场悲剧。
重点解读1.小说写端午节热闹的龙舟比赛、捉鸭子比赛和人们争相观看等情节有什么作用?明确:正是在这热闹的场面中,作者让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翠翠、老船夫、顺顺、天保、傩送等相继出场,并在端午节的活动中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为下文展开故事、塑造人物做好了铺垫。
2.作者通过顺顺不下水与儿子争显本领但可以下水救人这一描写,想要揭示什么?明确:作者通过这一描写表现了顺顺,也表现了当地人纯朴、善良、纯真、无私的性格和品质,洋溢着人性美。
作者揭示了人性的纯朴和本善,认为帮助人是人最本质的特性,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这是一种引人向善的力量,是“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寄寓着“爱”的美学理想。
3.翠翠与傩送初次见面的情形是怎样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二人怎样的性格特点?明确:情形:初次见面时,翠翠误以为傩送是个“轻薄男子”,所以骂他“悖时砍脑壳的”;在她知道是傩送派人送她回家时,她“心里又吃惊又害羞”。
傩送根本不认识翠翠,但他还是邀请翠翠到他家里去等;挨了翠翠的骂,他没有介意,仍派人把翠翠送回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那山,那水,那人
——《边城》的诗意与孤独
一、导入新课
“我轻轻叹息了好些次。
山头夕阳极感动我,水底各色圆石也极感动我。
我心中似乎毫无什么渣滓,透明烛照,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同船,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地爱着!我看到小小渔船,载了它的黑色鸬鹚向下流划去,看到石滩上拉船人的姿势,我皆异常感动且异常爱他们。
”这是沈从文先生写给他的夫人张兆和女士的一段话。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从文先生对边城炽热的爱。
(湘西文化对沈从文的影响)
二、知人论世
沈从文(1902~1988),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原名沈岳焕,湖南风凰县人。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蜜柑》《八骏图》《雨后及其他》《月下小景》《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篇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
中篇小说《边城》完成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是沈从文最负盛名的代表作。
《边城》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
2.湘西文化
凤凰县地处湘、川、黔三省交界处,是苗、侗、土家族等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
几千年来这里聚集了古楚文化、蜀文化与苗族文化,进而形成了特殊的湘西文化,也因此造就了湘西浓厚的文化底蕴。
湘西凤凰被中原文化鄙夷为“荆蛮之地”,地理位置偏僻、经济文化落后,但是自然环境优美、山水风光秀丽,人民古朴勤劳、美丽善良、勇敢机智、天真热情,具有野性美、自然美、心灵美,湘西人民似乎成为了真善美人生形式的象征。
沈从文从小生长在这样的氛围下,于是形成了他喜欢探索自然、思索自然的敏感性格;也因为湘西文化及人民的朴实、抒情、唯美以及温暖,让他儿时便在心里种下了湘西的种子。
他属“乡土小说”流派,他以一种平等的态度,通过描绘湘西人的自然生活形态表现农村社会的弊端及其在现代文明冲击下的动摇和瓦解。
沈从文用优美古朴而略带忧伤苍凉的笔调,倾诉着一个个普通平凡的小故事,构建成他独特的“湘西世界”。
沈从文在湘西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这十几年的生活无疑是他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这段时光成为他今后人生中几十年的思念和回忆,也是他创作的出发点和支撑点。
儿时的经历及积累使他生发出创作文学的念头,也使他创作时有了源源不断的素材。
“人情美”与“人性美”是湘西存在的生命形式。
而沈从文对“人性”极力推崇,说明湘西乡土文化对他的影响极大。
3.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动机,作者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三、初读课文,了解小说情节
故事发生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那里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70,仍很健壮,孙女翠翠15岁,情窦初开。
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
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
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
妻,宁愿作个摆渡人。
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
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
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
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
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课文节选的是小说的第一章和第十三章。
我们先来看一看这两章为我们讲述了什么故事。
(请学生简要概括)
四、研读课文
1.通过圈画,找出文中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以翠翠为主)的语句,说说文章描绘了怎样的湘西风光?
明确: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不仅为我们展示出一幅幅湘西边陲特有的清新秀丽的自然风光,更重要的是在于烘托了人物的心理活动,使人物的情感沉浸在富有诗情画意的氛围中。
明净亮丽的边城风光,安定祥和的边城生活,古老淳朴的边城民风。
2.作者描绘如此充满诗情画意的的湘西风光对人物形象与小说主题有什么表达作用呢?翠翠和爷爷是怎样的形象?(抓住第一章第6段对翠翠形象的集中描写和其他段落中对翠翠的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明确:
翠翠:聪明乖巧、善解人意、腼腆多情、渴望爱情的少女形象。
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渴望爱情,喜欢“水上英雄”二老,但少女的羞涩又难以直白对傩送的衷情。
对相依为命祖父的无限深沉的依恋,沉醉在朦胧的爱情梦幻之中。
小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光辉的极富审美意义的少女形象。
爷爷:善良慈祥、以诚待人、忠于职守、古道热肠。
“在职务上毫不儿戏”,“人来—个就渡一个,不便要人站在那岸边呆等”,每天都坚持渡完最后一个人才收工。
不收客人多给的钱。
深爱着至亲的、心细如发,他明白孙女的心情,关心孙女的终身大事;他赞赏天保,但不勉强孙女同意;但他又暗中为孙女担心,怕自己不能永远陪伴孙女。
小结:诗意地边城和诗意地人
3.如果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概括边城的特点,你会用一个什么字(或词)呢?
明确:例如,“美”——边城山美、水美、人更美:“爱”——通过爱情、亲情、友情“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纯”——边城民风纯朴,边城人心的纯洁;“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之间和谐;“自然”——这里的人善良、勤劳、质朴、真实、自然,毫不矫揉造作,体现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
用沈从文自己的话说,他的理想就是要表现“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4.这些环境描写与人物描写的语言具有这样的风格呢?(体会诗意的语言)
明确:含蓄、隽永、和婉,多用我国传统的“白描”手法;语言根植于湘西生活的土壤中,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凝练、简洁、写意。
诗意、含蓄、唯美的语言形式,成就了他健康、高雅的美学追求。
五、拓展深化:
1.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是如此美丽,如此充满诗意,那么,作者想通过美丽的边城,告诉我们什么呢?
明确:作者描写的湘西,就是作者营造的“世外桃源”,这里民风淳朴,人民淡化功利,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相互友爱。
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
2.除了对人性美的赞美之外,你们还能读出什么别的情感吗?
文本语句:
(1)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
(2)但一个人若体念或追究到这个当前的一切时,也就照样的在这黄昏中会有点儿薄薄的凄凉。
于是,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
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觉得好像缺少点什么。
(3)翠翠坐在溪边,望着溪面为暮色所笼罩的一切,且望到那只渡船上一群过渡人,其中有个吸旱烟的打着火镰吸烟,把烟杆在船边剥剥地敲着烟灰,就忽然哭起来了。
明确:孤独的边城和孤独的人
“唯有善良,我们才更易于感受到悲哀的力量,因为一个更大的命运悲剧罩住他们的存在。
”“淡淡的孤独悲哀”,“乡土悲悯感”。
“孤独的边城与孤独的人”是沈从文小说诗意风格的特点之一,他使《边城》蒙上了一层忧郁的气氛。
可让学生想象翠翠以后的命运。
沈从文:“一切充满了善,充满了完美高尚的希望,然而到处是不凑巧。
既然是不凑巧,因之素朴的良善与单纯的希望终难免产生悲剧。
”
李健吾:“作者的人物虽说全部良善,本身却含有悲剧的成分。
惟其良善,我们才更易于感到悲剧的分量。
这种悲哀,不仅仅由于情节的演进,而是自来带在人物的气质里。
自然越是平静,‘自然人’越显得悲哀:一个更大的命运影罩住他们的生存。
这几乎是自然的一个永久的原则:悲哀。
”
3.“边城”的含义。
自然与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