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解读胡风的“宗派主义”-精品

合集下载

论析胡风文艺思想及“三十万言书”的批判反思(一)

论析胡风文艺思想及“三十万言书”的批判反思(一)

论析胡风文艺思想及“三十万言书”的批判反思(一)论文关键词:胡风;文艺思想及杂文批判;研究论文摘要:本文是《主流话语与文学话语的矛盾冲突》课题的第三篇。

课题的基本思路在于试图将王实味、萧军、胡风、“三家村”等人,从重重的政治、文化批判中剥离出来,通过对其杂文的创作动机、文本功用、重新阐释等方面进行研究,希望能够对其杂文思想进行梳理与把握,从侧面勾勒出(1942—1976)年杂文被批判的原因、模式、教训的某些历史线索,窥探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文化心理与时代精神状态;把握其审美观念和文化心理结构的发展脉络;进而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路向提供某种程序的反思与借鉴。

胡风冤案,确实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非常事件,时间长达二十五年,全国共触及2100人,其中逮捕92人,隔离62人,停职反省72人,到1956年,正式定为“胡风反革命集团”分子的78人(其中党员32人),划为骨干分子的23人.这样的一桩大冤案,从1954年1月2日,《人民日报》发表周扬《我们必须战斗》的文章,拉开了批判胡风的序幕始,至1979年1月14日,公安部电话通知四川省公安厅释放胡风,一场长达二十五年的劫难终于过去。

1988年6月,在胡风去世三周年之后,中共中央进一步为胡风彻底平反,否定了1980年为胡风平反时“保留”下来的全部问题。

1980年在为胡风从政治上予以平反的同时,仍然不肯否定1955年强加给胡风的许多不实之词,对此,1988年的平反文件,对全部遗留问题作了最后的澄清。

至此,原来强加于胡风的什么“小集团”、“宗派主义”、“五把刀子”等一系列指责,都被彻底推翻了。

历史是沉重的,重温胡风冤案的历史过程,纠缠是非恩怨,已无济于事;然而,了解其原因及模式,总结教训却很有必要。

胡风在中国近代思想史和文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胡风是鲁迅先生去世后,中国的思想家群中重要的成员之一;他是继承“五四”传统,捍卫“五四”精神的重要旗手之一;胡风的一生,是中国知识分子寻找马克思主义,接受马克思主义和捍卫马克思主义的典范;胡风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良知。

读《胡风全集》第六卷-模板

读《胡风全集》第六卷-模板

读《胡风全集》第六卷今年一月在北京书展上面世,形成了一个颇有声势的热点,定价不菲的十卷本迅速售出了一千多套。

《光明日报》的专刊《书评周刊》以头条大半版的篇幅报道了签名售书的盛况。

这是1980年胡风案平反以来全国报纸上最具规模的关于胡风的报道。

可以看出,这是邓小平倡导的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方针日益深入的一个方面的表征。

胡风因”三十万言书”触怒了文学权力中心,加上不久后舒芜以私信编织成”反党(以后升格为反革命)材料”,构成了建国以来第一起最大的文字冤狱。

幸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英明政策,终于获得平反,这已是历史事件。

那被称之为”三十万言书”的《关于解放以来的文艺实践情况的报告》这个历史性文件,就收在《全集》的第六卷。

五十年以后出生的年轻一代当然无缘读到这个文件;当时有阅读能力的(关心文学的)读者,也只读到了当年为了批判胡风而在1955年1月《文艺报》第1、2期合刊附发的这个《报告》的第二、第四部分,没有读到更具实质性因而也更具爆炸性的第一、第三部分。

现在,人们终于有幸因《全集》的出版读到了这个历史性的《报告》的全文了。

《胡风全集》之所以为读者所争购,这个《报告》的吸引力可能是很大的原因。

当年曾经公布过的该《报告》的第二部分,是《关于几个理论性问题的说明材料》,这部分的内容,是胡风以他所理解和把握的马克思主义文学观的现实主义,剖析以林默涵、何其芳为代表所标榜的(当时是统治性的)”现实主义”其实质是拉普式的庸俗社会学,即独断唯心论和机械论。

这是属于理论批评的范畴,当时的绝大多数读者,包括文学界,很难判断是非曲直;而且庸俗社会学的一方又是执掌文权的领导人物,挟有不言而喻的优势,所以不妨公开。

公布的第四部分,题作《作为参考的建议》,属于文学运动、文学实践的操作方式等具体工作方面的意见。

你提你的,是否采纳是另一回事,自然也无妨公开。

可是第一、第三两部分却是犯忌的,不宜公布的,因为那两部分是胡风以他自己的亲身经历,揭出了大量文学权力中心的统治方法和术数的内情,还有从三十年代鲁迅时期起一直发展下来的文学界的历史奥秘,那可是不能曝光的。

反马克思主义的胡风文艺思想

反马克思主义的胡风文艺思想

反马克思主义的胡风文艺思想目前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是思想战线上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一个重要斗争,是在全国范围内、宣传唯物论反对唯心论的一项重要工作。

胡风文艺思想,是彻头彻尾资产阶级主观唯心论的文艺思想,是长期一贯的反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

胡风多年来在文艺界所进行的活动,是一种宗派主义小集团的活动,其目的就是要为他的资产阶级文艺思想争取领导地位,反对和抵制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和党所领导的文艺运动。

可是,胡风把他的文艺思想披上一件“马克思主义”的外衣,把他的宗派活动装扮成为了保卫“现实主义传统”和“鲁迅传统”而斗争的模样。

这样,就使他的文艺思想更有欺骗作用,并通过他的宗派活动而更容易发生毒害性和危害性的影响。

胡风的资产阶级唯心论的文艺思想和文艺活动,今天已经发展到最严重的程度。

揭露胡风文艺思想的反动实质,揭露胡风多年来在文艺界全力进行的宗派主义活动的目的,今天是十分迫切,绝对必要,再不能延缓了。

只有彻底批判胡风的反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和文艺活动,才能够进一步贯彻党对于文艺运动的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

我在解放以前,曾经是胡风所经营的反党的文艺小集团的主要成员之一。

我在当时胡风主编的“希望”杂志上。

发表过狂热地宣传唯心论和主观主义的“论主观”,以及其后一系列的反马克思主义的论文。

解放前胡风文艺思想和胡风文艺集团,在群众中发生了毒害性和危害性的效果,在那里面,有我应该直接负责的很大的一分。

解放后,在党的教育之下,我初步认识了过去的严重错误,对于过去的责任日益感到沉重。

并且,尽管胡风因为我接受了党的教育,放弃了反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对我表现了狂热的仇视,可是,我对于胡风文艺思想和文艺活动在解放后的更加恶劣的发展,还是觉得和我并非完全没有关系。

关于胡风在解放前文艺界的反党的宗派活动,我将在别处根据我所掌握的材料作一些说明。

这里,只就在党的教育下我所能认识到的,谈一谈他的文艺思想几个最主要的错误。

一胡风文艺思想主要错误之一,就是否认文艺服从政治的原则,否认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否认党对文艺运动的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

我对胡风的点滴追忆及随想——纪念胡风110周年诞辰

我对胡风的点滴追忆及随想——纪念胡风110周年诞辰

我对胡风的点滴追忆及随想——纪念胡风110周年诞辰
陈漱渝
【期刊名称】《《上海鲁迅研究》》
【年(卷),期】2013(000)004
【摘要】胡风是著名的诗人,翻译家,编辑家,又是理论家和马克思主义批评家,当年是左翼文坛叱咤风云的骁将。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胡风遭受了近25年
的批判和折磨。

作者切实感受到那次政治事件对许多与胡风有关和无关的人们造成了深深的伤害,祈愿宗派主义在中国文坛永远绝迹。

【总页数】6页(P102-107)
【作者】陈漱渝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6
【相关文献】
1.纪念一位学者型牧师——参加纪念徐怀启先生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小记 [J], 曹圣洁
2.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几个问题的思考--写在党的82周年诞辰之际并以此文纪
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 [J], 于莉;王玉兰;颜廷志
3.胡风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七十周年和胡风诞辰一百一十周年而作 [J], 钱志富;
4.我对胡风的点滴追忆及随想——纪念胡风110周年诞辰 [J], 陈漱渝;
5.“纪念胡风诞辰100周年暨第二届胡风研究学术讨论会”综述 [J], 张业松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最新 解读胡风的“宗派主义”-精品

最新 解读胡风的“宗派主义”-精品

解读胡风的“宗派主义”胡风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名字,你们对他的了解有多少呢?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关于胡风的“宗派主义”研究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胡风从日本回国后, 一开始与周扬的关系并不坏。

正是周扬带着鲁迅去看他, 后来又是周扬通知他担任左联的宣传部长。

不过, 在冯雪峰离开上海后 ,情况起了微妙的变化, 据梅志《胡风传》的说法, 起初, 周扬把鲁迅不听指挥的原因归之于冯雪峰, 现在, 又把原因归于胡风。

然而, 两人关系的恶化还是从“两个口号” 论争开始的。

一节胡风在《回忆录》中说, 冯雪峰认为“国防” 的提法不大好, 让他重提一个。

为此, 胡风想出的口号是“民族解放斗争的人民文学”, 冯雪峰又将这一提法修正为“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

鲁迅同意了这一提法, 并让胡风写文章发表出去。

由此可知, 胡风在《人民大众向文学要求什么》提出这个口号, 绝非一时冲动, 自作主张, 而是遵鲁迅之命的。

由于胡风写了这篇文章, 犯了“国防文学” 派的众怒。

周扬、徐懋庸等认定是胡风从中捣鬼, 左右了鲁迅的看法, 用徐懋庸的话来说就是“将鲁迅据为私有”。

鲁迅后来不得不在《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一文中声明:口号不是胡风提出的,是几个人共同商议的,茅盾也是商议者之一,胡风那篇文章也是我请他写的。

从表面上看,鲁迅这篇文章平息了一场风波,还了胡风一个公道,也迫使“国防文学”派偃旗息鼓。

然而, 从周扬、茅盾后来发表的文章看, 他们依然认定胡风是一个不团结的因素; 依然认定, 如果不是胡风从中挑拨, 鲁迅是不会另提一个口号与“ 国防文学” 相对抗的。

其实, 这种根深蒂固的偏见恰恰反映了周扬、茅盾、徐懋庸等人具有浓厚的宗派意识。

胡风在文章中提出新口号, 原本就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 如果大家胸怀宽广, 能容纳不同的看法, 两个口号完全可以共存互补。

所以, 鲁迅认为, 当胡风文章发表后, 徐懋庸之流的暴跳如雷, 大加挞伐, 恰恰暴露了他们自身的宗派意识。

概述胡风的文艺思想

概述胡风的文艺思想

概述胡风的文艺思想(1)“到处都有生活”说,即主张在题材的问题上让作家有充分选择的自由,不加任何限制,作家应根据所熟悉的生活范围和适于自己艺术创造力发挥的条件去确定写作的题材。

他说,“哪里有人民,哪里就有历史。

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斗争。

有生活有斗争的地方,就应该也能够有诗”。

(2)倡导作家勇敢揭示“精神奴役的创伤”,因为这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历史使命。

这一观点意在纠正当时创作显露出的一种贬低知识分子历史作用,一味将人民抽象化理想化的“民粹主义”的错误倾向。

他要求作家不仅要弘扬赞美人民精神的光明面,同时也要揭示其精神病弱,他的《论现实主义的路》指出:“在带着精神奴役创伤的人民里面去担受那带着血痕和泪痕的人生,寻求支配历史命运的潜在力量,开辟从创伤里面逐渐把潜在力量解放出来,生发起来的道路。

”提倡作家用强烈的主观战斗精神拥抱现实、突入现实、肉搏现实,从改造现实的角度去把握和表现现实。

同时,在主体精神拥入对象生命深处的过程中,作家也要不断地用对象的真实性来修改、促成自我主观意图,引起深刻的自我斗争。

这一观点主要是针对当时文坛流行的“客观主义”、“公式主义”、“抗战八股”等不良创作风气而提出的。

他要求作家以自我生命的热情与苦痛去感受人民的热情与苦痛,与人民生活真正结合为一体。

正是在胡风文艺思想的影响下,七月派的小说与诗创作形成了一个共同的流派特征——以痛苦为基调的情绪世界和富有力感的审美追求。

(3)胡风还提出了“世界进步文艺支流说”,强调了五四新文学与世界文学的联系。

综上,胡风的《论现实主义的路》阐述了他的主观精神战斗论,是他多年来的文学批评理论化的结晶,事实上,这个理论也并不是纯粹的文学理论,它带有相当强烈的那个时期的革命意识形态,它是胡风个人对文学的体验与对时代的革命要求相融合而产生的思想,同时也是团结在《希望》和《七月》杂志周围的那些文学同仁的共同理念。

关于胡风的批判详解

关于胡风的批判详解

第三节对胡风的批判一、批判的缘起胡风:原名张光人,又叫张光莹,湖北省蕲春县菩堤坝区大经桥乡人。

1902年生。

1936年3月出版了第一本《文艺笔谈》,继之又出版了《密云期风习小记》,成为当时中国文坛上著名文艺领导者。

1937年抗战爆发后,流寓武汉、桂林、重庆等国统区,先后创办主编了文学杂志《七月》、《希望》,并担负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战协会研究工作。

在他的影响下,产生了一个新流派——“七月”派。

解放后,他出版了八本文艺评论文集,《剑、文艺、人民》《论民族形式问题》、《在混乱里面》、《逆流的日子》、《为了明天》、《论现实主义的路》。

1980年平反,1985年去世。

1954年10月31日和11月8日在中国文联主席团和中国作协主席团联合召开的毛泽东《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的精神,检查批评《文艺报》编者在处理《红楼梦》研究稿件上表现出来的谓向资产阶级权威投降和压抑新生力量的错误。

当时胡风在会上做了两次发言,因而转向对他的批判,这种批判也是长期积累造成的。

二、批判的演变及主要内容:(一)“两个口号”的论争1936春。

(二)关于民族形式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提出了“‘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胡风写了《民族问题形式》的“小册子”。

凡是主张采用民族形式的意见都成了他批评的对象。

他否认民族形式有相对“独立性”,他说“成功地反映了特定阶级的民族现实,就自然是民族的形式”,作品的“具体的活形象,即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这正是反映了“现实主义方法”“本质的要求和能够完成的任务”,五四新文学先天地就具备或已经解纠决了问题。

虽然他没有直接反对提倡民族形式和中国作用和中国气派,但并不认为提出这样的问题有什么必要和新的意义。

当时郭沫若的《民族形式商兑》用明确话说明是毛泽东提出的,关于这个问题的意义,作了比较详细的阐释,也在他的批评之内。

1949-1955年胡风精神境况述析

1949-1955年胡风精神境况述析

1949-1955年胡风精神境况述析
袁昊
【期刊名称】《扬子江评论》
【年(卷),期】2013(000)004
【摘要】1955年的"胡风反革命集团"案,有论者称其为"20世纪中国的重大的政治事件和精神事件"。

从目前研究来看,对作为"政治事件"的胡风以及胡风"集团"的研究已不少,而对作为"精神事件"的研究却并不多。

纵然目前研究呈现出"三个论域",但本文试图从个体精神的角度,重新进入胡风事件及其历史,寻绎胡风精神境况,反思历史转型期知识分子的精神遭遇和命运。

【总页数】6页(P21-26)
【作者】袁昊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析胡风“精神奴役的创伤” [J], 孔育新
2."误入歧途"与悲怆之旅——胡风1949-1955年的思想历程 [J], 商昌宝
3.心理学视野下行为观: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述析 [J], 胡发稳
4.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点析 [J], 马春芳
5.胡风与文学意识形态转析的碰撞——以四十年代的三次论争为中心(上) [J], 王丽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胡风的“宗派主义”
胡风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名字,你们对他的了解有多少呢?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关于胡风的“宗派主义”研究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胡风从日本回国后, 一开始与周扬的关系并不坏。

正是周扬带着鲁迅去看他, 后来又是周扬通知他担任左联的宣传部长。

不过, 在冯雪峰离开上海后 ,情况起了微妙的变化, 据梅志《胡风传》的说法, 起初, 周扬把鲁迅不听指挥的原因归之于冯雪峰, 现在, 又把原因归于胡风。

然而, 两人关系的恶化还是从“两个口号” 论争开始的。

一节
胡风在《回忆录》中说, 冯雪峰认为“国防” 的提法不大好, 让他重提一个。

为此, 胡风想出的口号是“民族解放斗争的人民文学”, 冯雪峰又将这一提法修正为“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

鲁迅同意了这一提法, 并让胡风写文章发表出去。

由此可知, 胡风在《人民大众向文学要求什么》提出这个口号, 绝非一时冲动, 自作主张, 而是遵鲁迅之命的。

由于胡风写了这篇文章, 犯了“国防文学” 派的众怒。

周扬、徐懋庸等认定是胡风从中捣鬼, 左右了鲁迅的看法, 用徐懋庸的话来说就是“将鲁迅据为私有”。

鲁迅后来不得不在《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一文中声明:口号不是胡风提出的,是几个人共同商议的,茅盾也是商议者之一,胡风那篇文章也是我请他写的。

从表面上看,鲁迅这篇文章平息了一场风波,还了胡风一个公道,也迫使“国防文学”派偃旗息鼓。

然而, 从周扬、茅盾后来发表的文章看, 他们依然认定胡风是一个不团结的因素; 依然认定, 如果不是胡风从中挑拨, 鲁迅是不会另提一个口号与
“ 国防文学” 相对抗的。

其实, 这种根深蒂固的偏见恰恰反映了周扬、茅盾、徐懋庸等人具有浓厚的宗派意识。

胡风在文章中提出新口号, 原本就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 如果大家胸怀宽广, 能容纳不同的看法, 两个口号完全可以共存互补。

所以, 鲁迅认为, 当胡风文章发表后, 徐懋庸之流的暴跳如雷, 大加挞伐, 恰恰暴露了他们自身的宗派意识。

“徐懋庸之流的宗派主义也表现在对于这口号的态度上。

他们既说这是‘标新立异’, 又说是与‘国防文学’ 对抗。

我真料不到他们会宗派到这样的地步。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