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叶天士“络病”学说论治慢性肝病

合集下载

清叶天士治疗肝病的一个方子汇自网络参看

清叶天士治疗肝病的一个方子汇自网络参看

清叶天士治疗肝病的一个方子汇自网络参看药方:白芍、白术、白扁豆、茯苓、黄芪、甘草各贰钱(注:也可各三钱见下摘自平凡不平凡)以上六味共为壹两贰钱,外加红枣贰枚,生姜五片作引,服时忌大荤。

服法:全副药剂,放入沙锅内,加水两碗,以文火煎成一碗时,於上午服下;下午再加水一碗半,亦以文火煎至一碗时服下,残渣即弃去,次日再换新剂如法泡制。

如是服用数日或十数日,病症即可减轻,须继续服用,直至痊愈后,仍须服用八至十日:可保以后不再复发。

国立中国医药研究所及中国医药学院最近携手合作,筛选民间治疗肝病的验方,首度证实:清代名医叶天士所遗留下来的叶天士肝炎方,具有明显抑制B型肝炎病毒复制的效果;在体外试验中,B肝病毒表面抗原与e抗原活性皆明显被抑制,显示其抑制肝炎病毒效果。

专家认为,这道验方确可供肝病患者作为日常养身保健之用。

国内肝病人口众多,历代流传的治肝病方也特别多;如何去芜存菁,并验证其疗效,成为台湾与大陆中药学者争相研究的目标。

日前荣获陈立夫中医药学术奖的国立中国医药研究所教授陈介甫指出,最近他和中国医药学院院长谢明村、中药研究所教授张永勋等人,针对历代肝病验方进行科学实证研究,已首度筛选出叶天士肝病方,确有疗效。

同样的,研究人员也发现,目前坊间流传的治肝方,有不少是空有其名,实则没有一点疗效,民众不应随意以身试药,特别是对肝功能不全病患,有如雪上加霜。

陈介甫说,该研究群先搜集中医师常开的中药治肝方,计有柴胡疏汤散、加味逍遥散、一贯煎、血府逐瘀汤、甘露消毒丹及叶天士肝炎方等六种中药复方,抽提其主成分后,再以取自人类肝癌细胞株进行体外试验,观察这类验方的抗病毒活性,并以酵素免疫分析法(ELISA)进行验证。

结果发现,包括柴胡疏肝散、加味逍遥散、一贯煎、血府逐瘀汤等四种验方,对B肝病毒都无法抑制;至於甘露消毒丹则可抑制B肝病毒表面抗原,但叶天士治肝方效果却更显著,不仅可有效抑制B肝病毒表面抗原,连e抗原也受到明显抑制。

久病必入络,用神医叶天士独创的治络五法!

久病必入络,用神医叶天士独创的治络五法!

久病必入络,用神医叶天士独创的治络五法!小编导读人体不外气血,初病尚浅,病在气分,日子长久,必然入络。

治络法,是叶天士的独特治疗方法之一。

叶氏对络的认识,遵《内经》“经络皆统血”之旨,认为络病为血分疾病的一部分,提出了“安血络”的治法;同时还认为络病多为邪深隐伏之病证,提出了治肝络、胃络、肺络等。

叶天士独创的治络法在临床上可以指导治疗多种现代常见疾病,如肝腹水、子宫肌瘤等。

今天我们就为大家整理了叶氏治络五法,一起来看吧——关于络病的治法,叶氏有两个基本法则:一为络实证,叶氏认为:“积伤入络,气血皆瘀,则流行失司,所谓痛则不通也。

久病当以缓攻,不致重损。

”二为络虚证,叶氏提出“络虚则痛”“通补最宜”,用药当取“柔剂通药”,如络虚寒则用“柔温辛补”,络虚热则用“凉润辛补”。

总之,叶氏强调通络诸药要活泼,不能随便使用滋腻之品;通血络要润补,勿投燥热劫液之品,禁用“辛燥散气”之品;同时“苦寒碍阳”之品也与络病不宜。

在以上基本法则的基础上,叶氏制定了治络诸法,根据临床常见络病及叶氏常用治络方法,现罗列五法。

1.辛润通络法(《临证指南医案·胁痛门·沈案》)[主治]肝气滞着,胸肋胀痛,营液枯槁或老年病后,胁痛,咽干舌燥,或左胁疼痛,难以转侧,以及癥瘕初起,脉涩小等。

[处方]旋覆花9g,红新绛5g,当归须9g,柏子仁12g,光桃仁9g,青葱管8根。

[加减]脉涩,胃痛,胁痛甚者,加炒延胡;咳嗽引痛胸胁者,去当归、柏子仁,加杏仁、薏苡仁、冬瓜仁;脉不流利,气血两痹致痛者,去旋覆、新绛,加香附、苏梗、延胡;胁痛,吐血者,去当归、青葱,加丹皮、钩藤;久痛络虚,结聚成瘕者,去旋覆,加鹿角片;络虚久痛有年,色脉衰夺者,去旋覆、柏子、新绛,加生鹿角、桂枝。

[体会]此为《金匮》旋覆花汤之加味法。

《金匮》云:“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覆花汤主之。

”所谓肝着者,为肝气郁滞,着而不行。

取旋覆花下气散结,青葱行气通络,新绛安络;盖治络取乎辛润,辛则能通,润则入络,络为血络,血为濡润之质,故加味厚多液之当归,性温气芳,直达血络,用须者,取其味之薄,即《内经》“味厚则泄。

叶天士提出的“八脉隶乎肝肾”,你如何看待?

叶天士提出的“八脉隶乎肝肾”,你如何看待?

叶天士提出的“八脉隶乎肝肾”,你如何看待?“八脉隶乎肝肾”这一说法是由清代医家叶天士提出,着重强调奇经八脉与肝肾的联系(《临证指南医案》)。

温病学家认为,肝、肾两脏同属下焦(《温病条辨》)。

从经络理论来看,应以肾为主体。

冲、任、督三脉皆起于“肾下、胞中”,这是下焦或称“下元”的重要部位。

冲脉为“经络之海”,任脉为”阴脉之海”,督脉为“阳脉之海”,三脉在奇经中居于统率地位。

现就奇经八脉与肾的关系分别言之:督脉与足太阳、足少阴相通而属络于肾;带脉则当十四椎处从足少阴经别(合足太阳)分出;阳跷、阳维与足太阳相通;任脉、冲脉、阴跷、阴维均与足少阴相通,这样八脉都与肾相联系。

其关系如下:督,带,阳跷,阳维→足太阳冲,任,阴跷,阴维→足少阴奇经与肝的关系,主要从足厥阴肝经与督脉交会于巅顶的联系来说明。

临床上“肝阳”、“肝风”一类症候都关系到督脉。

王冰解释督脉为“督领经脉之海”(《素问·骨空论》王冰注),意思是督脉为经脉的总领。

因为诸阳经交会于督脉,而督脉又与任脉相通,因此,通过督脉,肝与八脉也有联系。

由此可见,叶氏所谓“奇经之脉,隶于肝肾为多”是有一定的理论依据的。

叶氏提出“八脉隶乎肝肾”的论点,主要还是从临床上辨证用药考虑。

他说“下元之损,必累八脉”“肝肾下病,必留连及奇经八脉”;“想肝肾必自内伤为病,久则奇经诸脉交伤”。

因而选用的药物都入肝、肾二经,如:枸杞子、沙苑蒺藜、桑寄生、杜仲、牛膝、续断、生熟地、黑芝麻、櫓豆衣、桑椹子、菟丝子、山萸、女贞、旱莲、锁阳、龙骨、牡蛎、鹿茸、龟板、鳖甲、阿胶、巴戟天、覆盆子、肉苁蓉、补骨脂等。

他是通过调治肝肾来调理奇经。

他还认为,其中有些药物能直入奇经,如:“鹿性阳,入督脉;龟体阴,走任脉”就是。

这样从辨证用药方面也体现了“八脉隶乎肝肾”的特点。

综上所述,“八脉隶乎肝肾”的提法,既有经络理论的依据,又有临床实践作证明,因而得到多数医家的赞许。

如吴鞠通也明确指出:“盖八脉隶于肝肾,如树木之有本也”(《温病条辨·解产难》)。

浅谈叶天士肝胃同治七法

浅谈叶天士肝胃同治七法

浅谈叶天士肝胃同治七法更新日期:2010-03-02 点击:刘世荣关键词:脾胃病;中医药疗法;肝胃同治;叶天士清代叶天士是著名的临床实践家,他在理论与实践上创造性地发展了张仲景的“治肝实脾”学说,力倡“肝胃同治”。

他认为“肝木宜疏,胃府宜降;肝木肆横,胃土必伤,胃土久伤,肝木愈横;治胃必佐泄肝,泄肝必兼安胃,治肝不应当取阳明。

”这些医理精华,皆贮于叶案[1,2]之中,经研读初步归纳为七法。

现作浅述如下。

1 苦辛酸化阳益阴,泄肝安胃法胃脘久痛,寒热错杂,气上撞心,饥不能食,恶心,呕吐涎沫,腹痛泄泻,法当苦辛酸化阳益阴、泄肝安胃,乌梅丸加减。

叶氏说:“肝病入胃,上下格拒,考《内经》诸病皆主寒客,但经年累月久痛,寒必化热”。

《厥阴篇》云:气上撞心,饥不能食,欲呕吐涎沫。

仲景谓:制木必先安土,以其久克难复。

姜桂椒气味之辛,及黄连、川柏之苦,苦与辛和,能降能通;芍药乌梅之酸,及连柏之苦,《内经》所谓酸苦泄热也。

”病案:赵某脉弦,心中热,欲呕不思食,大便不爽,乃厥阻肝阳,顺乘胃口,阳明脉络不宣,身体掣痛,当两和其阳,酸苦泄热,少佐微辛,黄连、桂枝、牡蛎、乌梅、白芍、川楝子。

2 辛通温化泄浊,制肝和胃法肝寒胃冷,浊阴内聚,四肢厥冷,口吐涎沫,头痛干呕,或胃脘痛,法当辛温通阳泄浊,吴茱萸汤合金铃子散加减。

或清浊逆乱,脘腹胀满,时作疼痛,厚朴温中汤加减。

叶氏云:“舌白恶心,涎沫泛溢,病在肝胃,以通阳泄浊。

太阴脾阳为寒痰浊气凝聚,辛温定法。

”病案:张某胃脘作痛,高突而坚,呕清涎血沫,滴水不能下咽,四肢生冷,肌肤麻木,槌背脊病势略缓,此乃肝厥犯胃。

以吴茱萸、醋炒元胡、香附、高良姜、山楂之类治之。

3 辛开苦泄,清肝和胃法肝藏魂,调情志而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

疏泄失常,气郁化火,呕吐泛酸,脘闷不适,胁痛肋胀,法当清泄肝火,降气和胃,左金合金铃子散加减;或呃逆胀满呕吐旋复代赭;或痰火上逆,苔黄口苦,头晕恶心,夜寐不安,黄连温胆汤。

探讨叶天士久病入络学说

探讨叶天士久病入络学说

探讨叶天士久病入络学说刘莉苏云放久病入络学说是叶天士在内伤杂病临床中的贡献之一,现就历代中医有关络病,以及叶天士久病入络学说的论述、研究成果综述如下。

1 中医络病学说中有关久病入络的历史回顾《内经》中关于久病人络的论述较多,散见于各篇之中。

“病久人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素问·痹论》),最早指出了久病可入深,致营卫功能失调的发展趋势;“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者,深内而久留之……”(《灵枢·终始》)指出久病邪气入深有在经和入络之别。

“病在血,调之络”(《素问·调经论》)说明气行血,经气乃络气之源,经气不足或郁滞,可影响血分致络脉瘀阻,因而血病当调之于络。

“阳气蓄积,久留而不泻者,其目黑以浊”(《灵枢·血络论》)则描述了久病人深的症状;“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大络而生奇病。

”(《素问·缪刺论》)则论述了久病人络的原因,说明人体病变可通过络脉而达全身,继生百病。

“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灵枢·脉度》),提出了脉分经、络、孙;“阴络之色应其经,阳络之色变无常,随四时而行也。

”(《素问·经络论》)将络脉分为阴络和阳络两大类。

“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血和则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灵枢·痈疽》),则反映了络脉具有满溢灌注、渗布血气于全身的生理功能。

《灵枢·五变》、《灵枢·水胀》等篇对积聚、肠覃、石瘕等多种因病久瘀血阻络而形成的病证进行了描述。

以及《难经·二十二难》中“气留而不行者,为气先病也,血壅而不濡者,为血后病也”的论述,可谓“久病人络”学术思想的源头活水。

此后,在《金匮要略》中,张仲景论述了肝着、黄疸、水肿、痹证、虚劳等与“络脉瘀阻”病机有关的病证,并用辛润通络之旋覆花汤、辛温通络之大黄蔗虫丸、虫类通络之鳖甲煎丸等治疗,从临床上验证并发展了“久病入络”的思想。

络病学说在肝纤维化治疗中的应用

络病学说在肝纤维化治疗中的应用

2首都 医科 大学 中医药学 院( 京 10 6 ) 北 00 9
肝纤维化络病的基本矛盾 , 其治疗应分清虚实寒热, 以通 络为 总原 则 。中焦营 血 亏虚 , 布诸经 , 络脉失 不 致 养 而滞者 , 当健运 中焦, 营气 充 沛, 治 使 帅血 通络 。 中 健 常用人 参 、 芪 、 黄 自术 , 养血 活血通 络 常用 当归 、 自芍 、 桂枝 、 黄 、 姜 炙甘 草, 以及 防风 、 桑枝 、 活等药 。 羌 情志 内 伤 耗损气 血, 邪与气 血结 于络 脉者 , 以情养情 , 当“ 以培 生气 ” 选用血肉有情之品充养元气, , 如鹿茸 、 鹿角等, 再 以穿 山 甲 、全蝎 等活血 化瘀 通络 治之 。肾之 阳气 不 振, 肝失疏 泄, 络脉瘀 滞不 通者 , 当以温 肾宣肝法 , 肉 用 苁蓉 、 枸杞 、 当归 、 山 甲 、 穿 全蝎 、 小茴 养血 活血之 品宣
中 国 中 医急 症 2 1 0 0年 7月 第 1 9卷 第 7期 J T M.u. 00 V 11 , o7 E C J12 1 , o 9 N . . .

证 治 探 讨

络病学说在肝纤维化治疗 中的应用
杜 宇琼 宋 乃 光 车 念 聪 高连 印
中 图分 类 号 : 55 2 文 献标 志码 : 文章 编 号 :04—7 5 2 1 )7—14 R 7 . A 10 4 X(00 0 16—0 2
【 摘要】 络病是广泛存在于多种 内伤疑难杂病 和外感重症 中的病理状态。络病 学说是探讨络病发生发展规 律及辨证治疗的学术理论 。 近年来 , 随着对络病理论多层 面 、 多视角的研究不断展 开 , 络病学说的内容不断丰 富。本文就络病学说在肝纤维化治疗中的应用进行阐述 。

中医治肝病的思维、病机与方法:肝气、肝风、肝火

中医治肝病的思维、病机与方法:肝气、肝风、肝火

中医治肝病的思维、病机与方法:肝气、肝风、肝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在六气为风,在五行属木,在经为厥阴,藏血而主筋,性升散主疏泄,恶遏郁,号称刚脏。

生于肾水,克制脾土,能生心火,受制于肺金。

与少阳胆相表里,肝升胆降一圆生成。

肝木春生,余气从之,故凡十二经之气化,皆必籍肝胆之气化以鼓舞之,始能调畅而不病。

肝虚而力不能舒,或肝郁而力不得舒,日久遂气停血滞,水邪泛滥,火势内灼而外暴矣。

其故由于劳倦太过,致伤中气,以及忧思不节,致伤神化也;内伤饮食,外感寒湿,脾肺受困,肝必因之,过与不及均可为病。

过则乘土,侮金,生火,耗水。

不及则土壅,金乘,火弱,水寒。

凡病之气结、血凝、痰饮、肿、臌胀、痉厥、癫狂、积聚、痞满、眩晕、呕吐、哕呃、咳嗽、哮喘、血痹、虚损,皆肝气之不能舒畅所致也。

过故凡治暴疾、痼疾,皆必以和肝之法参之。

和肝者,伸其郁、开其结也;或化血,或疏痰,兼升兼降,肝和而三焦之气化理矣,百病有不就理乎?肝位于右,其用在左。

凡上升之气,自肝而出。

肝木性升散,不受遏郁,郁则经气逆,情志不舒则生郁,言语不投则生嗔,谋虑过度则自竭,斯肝木失其长性,从中变火,攻冲激烈,升之不熄为风阳,抑而不透为郁气,乘脾土,作痛作胀,甚则作泻;上犯胃土,气逆作呕,两胁痛胀。

为嗳、为胀、为呕吐、为暴怒胁痛、为胸满不食、为飧泄、为頹疝,皆肝气横决也。

上而冲心,致心跳不安。

且相火附木,木郁则化火,为吞酸胁痛、为狂、为痿、为厥、为痞、为呃噎、为失血,皆肝火冲激也。

上而侮肺,肺属金,原以制肝木,而肝气太旺,不受金制,反来侮金,致肺之清肃不行而呛咳不已,所谓木击金鸣也;风依于木,木郁则化风,为眩、为晕、为舌麻、为耳鸣、为痉、为痹、疼痛难忍,为类中,皆肝风震动也。

又或血不荣肝,因不筋,四肢抽搐,周身抽掣;又或疏泄太过,致肾不闭藏,而二便不调;又或胀及背心,痛及头顶。

其变幻不测,不能尽述,其往来无常,不可思议。

五脏之病,肝气居多,而妇人尤甚。

神医叶天士“络病”的实质是“瘀水互患”

神医叶天士“络病”的实质是“瘀水互患”

神医叶天士“络病”的实质是“瘀水互患”神医叶天士“络病”的实质是“瘀水互患”导读:叶天士的络病理论和他的治络法在后世发挥地很多,也一直指导着临床,然而,叶天士自己的“络病”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大家一起来看看郭贞卿先生的精彩论述吧!治络法是叶天士独特治疗手法之一,近年来颇为医界注目,但由于叶氏言多分散、简略,故而对于络病之病理实质的探讨日渐增多。

归纳起来,约有三端:一指血分疾病的一部分(血络病);二指气血沉混,不在于脏腑者;三指邪居深幽隐伏之处的疾病。

这些结论的概念比较模糊,特别是后者,尤其显得含混,对指导临床确有影响。

尽管络病主要属于瘀血证的范围,这点似有公认的趋势,但也有文章指出,所谓邪深居隐伏之处的含义就不一定单指瘀血、血络,也指气分幽隐之处的病变。

(《浙江中医药副刊·叶天士学说研究专辑(一)》载“对叶天士治络法的探讨”)这种幽隐之处的病理实质到底是什么呢?至今未见得出清晰和确切的结论。

1我认为,整个络病的病理实质就是不同程度和比例的瘀水互患,而所谓幽隐之处的病理实质就更是如此。

瘀,是指瘀血,是营血的病变;水,包括痰、饮、湿等,是津液的病变。

气不仅为血之帅,而且也是津液在人体内运行的根本动力。

唐容川说:“气之所至,水亦无不至焉。

”这就是指气对津液的推动作用,所以,在病理上,就诚如陈修园所指出那样“气滞水亦滞,气行水亦行”。

由于气是营血和津液的共同推动力,因而长久的气结,不仅会引起血瘀,也会引起水滞。

另一方面,津液要润泽营血,防止血液呈浓、粘、凝、聚的状态,从而保障营血能正常运动于体内,这就决定了津血之间亲密无间、形影不离的关系。

因而血瘀之后,津液就难免不受其牵连而滞留,同样,当津液滞留时,营血也会因此而瘀滞。

2络病的主要病机是什么?按叶氏的说法,络病的病机主要在于一个久字,即“初病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就是说血伤是因为气结久了的缘故,气结是因,血伤是果。

叶氏明确指出:“久病在络,气血皆窒”;“气钝血滞,日渐瘀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 ・ 94
光 明 中医 2 1 年 l 01 O月 第 2 6卷 第 1 0期
C G M O tb r 0 1 V l 6 1 J MC co e 1 . o 2 . 0 2
从 叶天 士 “ 络病 " 学说 论 治 慢 性 肝 病
仇 丽 伟
摘要: 络病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文章从络脉与肝脏, 络脉与肝病, 络病与肝病的关系上探讨其相关性,
于体表 , 络位 居体 内深 层 。血 络痹 窒 , 行 受 阻 , 血 血 故
可 出现有形 肿块 , 且疼 痛加 剧而持 久 , 血滞 留又可 随 败 部位 不 同 而 表 现 为 瘕 积 、 母 、 疟 内疝 而 显 痛 势 沉 着 , “ 形坚 似梗 ” 等症 , 或还 可见 到患 者 面 色 黧 黑 , 肤 瘀 皮 点紫 斑 , 脉 弦涩 等 。这 些 就 是 叶 氏 所称 的 “ 病 ” 其 络 。 对络 病 的形成 , 有诸 多 方 面如 久 病 人络 、 久痛 人 络 、 邪 中于络等 。清 代 叶 桂 的 “ 病 ” 络 学说 则 是 在 中 医学 术 发展 史上 首次较 为 全 面深 刻 地 阐 明 了其 病机 及 证 治 , 并在 临床 上拓 展 了应 用 。
2 慢性 肝病 与络病 学说 2 1 络脉 与肝 脏相 关 性 络 脉包 括 十 五别 络 、 络 、 . 孙
第一 , 主藏血 、 肝 主疏 泄 , 气血 调 节 的枢纽 。邪犯 肝 为
体 最易 阻气伤 血 , 为肝 经气机 受 阻 , 初 久之 络脉 血瘀必 现 。第二 , 经是联 络 肝 脏表 里 、 肝 运行 气 血 的通 路 , 肝 络 是肝 经调节 血量 的最末 通路 , 也是 病邪 由表人 里 , 循 经 入络 , 弥散 传变 的必经 途径 。第三 , 肝经 与肝 络贯彻 全身 , 下起 于 足 , 中贯胸 腹 , 达 巅顶 , 横 交错 , 过 上 纵 “ 阴器 , 小腹 , 胃, 抵 挟 属肝 , 络胆 , 循胁 里 , 出气街 … …其 支者 , 复从肝 别 , 膈 , 注肺 ” 贯 上 。所 以 , 肝经 肝 络 的病
1 学 说 本 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条经 脉之 间在 体 表 的联 系 ; 络 有 “ 奇 邪 、 荣 卫 ” 孙 溢 通 的作 用 ; 浮络 又 称 为 血 络 , 沟 通 表 里 和 渗 气 血 的 作 起 用 。又有 阴络 、 阳络 、 脏络 、 腑络及 系 络和缠 络等称 谓 。 络脉 之 间的相互 联 系 , 构成 网络 , 横 交 错 , 纵 广泛 分 布 于全 身脏 腑组织 之 间 , 发挥 内络 脏 腑 , 联肢 节 , 通 外 贯 表 里上下 , 流气 血津 液 , 灌 脏腑 组 织 等 生理 功 能 。 环 渗 因此 , 理上 络脉是 气血津 液输 布贯 通 的枢 纽 和要道 。 生 由于络脉 是 沟通 内外 的桥 梁 , 又是气 血汇 聚之处 , 故病 理 上成 为外邪 入侵 的道 路 和传 变 途 径 。肝 主疏 泄 , 调 畅人体气 机 的 升 降 出人 , 泄 人 体 废 物 、 气 。肝 藏 排 邪 血, 具有 储藏 血液 和调 节 血 量 的作 用 , 主通 利气 血 、 水 液 。因此肝 脏是气 血调 节 的枢纽 。络脉通 过经 脉而 与 肝脏 间接相 通 , 络 中的气血 根源 于肝脏 , 肝 而且 肝络 本
阐述从络病理论来论治慢性肝病的观点。 关键词: 叶天士; 络病; 慢性肝病
di1.9 9 ji n 10 —94 2 1.0 04 o:0 3 6 /.s .0 38 1 .0 1 1.0 s 文 章 编 号 :0 38 1 ( 0 1 一 —94 2 10 —94 2 1 )1 15  ̄ 0
络 病 理 论 是 中医 理论 体 系 中 的一 个 重要 组 成 部 分 , 内容广 泛 , 其 蕴藏着 深刻 的理论 内涵 。在 中医学 发 展 史 上和现 代 临床应用 中具 有独 特 的学 术价值 和广 泛 的指 导意义 。临床上 慢 性 疾病 的转 归 与演 变 , 为 久 多 病 人 络这种 演变 规律 , 为慢 性 病 的治疗 提供 了一 种 思 路与 方法 。叶 天士指 出 : 医不 明治 络 之 法 , 愈 治 愈 “ 则 穷矣 ” 。本 文试 从 叶天士 “ 络病 ” 学说 来 阐明慢性 肝 病 络病 病机病 理 特点及 治疗 。
“ 络病 ” 说 原 始 文 献 出 自叶 天 士 《 学 临证 指 南 医
案》 积 聚” “ 门王 案 , 谓 “ 有 初病 胀 痛 无 形 , 久则 形 坚 似 梗, 是初 病气结 在经 , 久则 血伤入 络 。盖经 络系 于脏腑
外廓 , 堪勉 强支撑 , 犹 但气 钝血滞 , 日渐瘀痹 而延 瘕瘕 。 怒 劳努 力 , 血 交 乱 , 必 旋 发 , 寒 温 消 克 , 气 逐 气 病 故 理 血, 总之 未能讲 究 络 病 功 夫 ” 。叶 氏在 诸 多 病 症 治 疗 中深刻 体验 到 , 大凡 寒 、 、 伤过 度 、 暑 劳 阳气 受损 、 嗔怒 动 肝 、 情郁 结等 皆能致 气血 阻滞 而伤人 经络 , 七 病初 为 邪 气结 于经 脉 , 临症 表现 为 胀 痛无 形 , 失 治 、 治 或 若 误 拖 延病 情 , 使病 邪 日渐 深 入 , 则 直至 “ 血伤 人 络 ” 亦 即 , 血络受 伤 , 而非 一般 的孙 络 、 浮络 、 别络受 伤 , 因经脉 位
身靠肝 脏 的血气 来 充养 。另一 方 面 , 脏 的血 液 营 养 肝
物质 又依 赖络脉 输布 , 从而 发挥 营养作 用 , 且肝脏 本 而 身也需 要 肝络 中运 营 的气 血津 液 来 滋 养 , 能保 证 其 才 功能 的正 常进 行 。两 者相 辅 相 成 。肝 具有 疏 泄 功 能 , 为藏 血之 脏及血 液调 节作用 , 为聚血 之所 , 络 输布 通达 气血 , 保证 肝脏 气血津 液 的供应 。 2 2 络脉 与 肝 病 关 系密 切 络 脉 与肝 病 关 系 密 切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