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原创)中国律师制度及历史沿革
中国律师的历史、现状及发展前景

中国律师的历史、现状及发展前景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中国律师的历史、现状及发展前景中国律师作为法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发展历史、现状以及未来前景备受关注。
中国的律师制度

中国的律师制度中国的律师制度是近代中国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发展历程承载着中国法治进程中的诸多变革和实践经验。
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国的律师制度的历史发展、职责和权益保障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方向。
一、历史发展中国的律师制度源远流长,早在古代已经有类似于律师的职业存在。
然而,在现代意义上,中国的律师制度是在20世纪初受到西方法律制度的影响下建立起来的。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首次正式设立了律师制度,授予律师行使法律代理职权。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法治建设的深入推进,中国的律师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
1954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律师运动兴起,律师的角色逐渐从代理职能转变为社会公正的维护者。
1980年代以来,中国的律师制度改革不断推进,律师的角色地位和职责得到进一步明确。
二、职责和权益保障现代中国的律师制度赋予律师一系列重要的职责和权益保障。
首先,律师的主要职责是为当事人提供法律咨询、法律代理和法律援助等服务。
律师应当根据法律和职业道德为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进行代理和保护。
其次,律师还承担着维护社会公正和法治的责任。
中国的律师制度强调律师应当依法履行职责,捍卫公正和正义。
律师作为法律的执行者,应当秉持正直、公正和诚信的原则,履行自己的职业道德。
此外,中国的律师制度也为律师的权益保障提供了一定的保障措施。
律师具有言论自由的权利,可以就法律、社会公正等问题发表意见。
律师也享有依法执业的自由,法律规定了律师执业必须具备的条件和程序。
三、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方向尽管中国的律师制度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和进步,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一些地方政府和行政机关对律师的干预和限制依然存在。
有时候,律师代理案件受到不合理的阻挠,法律援助工作受到限制,甚至还有一些律师被迫放弃或撤诉。
其次,律师的职业发展和权益保障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律师事务所的经营自主权受到限制,律师的收入和职业发展空间有限,律师的权益保障体系也还不完善。
中国律师制度发展史

中国律师制度发展史
中国的律师制度发展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
以下是中国律师制度的主要发展历史:
清朝末年(19世纪末):西方的法律理念和律师制度开始传入中国。
在外国法院设立的涉外律师事务所出现,并为外商提供法律服务。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正式建立了中国律师制度。
同年,北京、上海和天津成立了第一批律师协会。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经历了大规模的法律制度改革。
律师事务所被国家接管,律师成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1979年:中国开始进行改革开放,法治思想重新兴起。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恢复了律师职业制度,并逐步恢复了律师事务所的独立性。
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正式颁布实施,明确规定了律师的职责、权利和义务,进一步确立了中国现代律师制度的基本框架。
2003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对法律服务领域的市场开放要求进一步提高。
各地的律师事务所数量迅速增加,并出现了一批具有国际化视野和专业水平的律师团队。
当前:中国律师制度持续发展,更加注重规范律师行业
的职业行为,提高律师的专业素养和道德水平。
律师行业逐渐成为维护公正、提供法律服务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国律师历史沿革

中国律师历史沿革古代中国的律师制度可以追溯到古代,尽管不同于现代的律师职业。
在古代,律师主要是指能够代表当事人进行辩护的人。
他们通常是有经验的学者或军事将领,被选派或指定来处理特定的案件。
宋代在宋代,中国律师职业逐渐形成并趋于规范化。
法律爱好者开始以专业律师的身份提供法律咨询和辩护服务。
一些著名的律师组织也开始出现,如公平社和文林坊。
他们帮助当事人准备案件材料,提供法律意见,并代表当事人在法庭上进行辩护。
清代清代是中国律师历史中的一个重要时期。
随着法律制度的发展,律师职业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清代设立了法官学校和律师考试,为律师的培养提供了更为系统的教育和选拔机制。
律师逐渐成为许多案件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律师的角色和地位发生了一些变化。
律师成为维护公民权益和法律公正的重要力量。
中国设立了中央和地方的律师协会,对律师的执业进行管理和监督。
律师们代理各种类型的案件,包括刑事案件、民事案件和行政案件。
当代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国的律师职业在当代变得非常重要和多样化。
律师事务所的数量不断增加,法律服务的领域也日益扩大。
律师们不仅为个人和企业提供法律咨询和辩护服务,还参与到国家法律体系的建设和改革中。
结语中国律师历史沿革展现了律师职业的发展和演变。
从古代的代表辩护者,到宋代的专业律师,再到当今的法律服务专业人士,律师在维护法律公正和维护公民权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律师职业将继续扮演重要角色,并不断适应新的法律挑战和需求。
参考文献- 张燕玲. (2008). 中国律师制度的历史沿革及其发展趋势. 政法与改革, (6), 56-57.。
律师制度的历史与演变

律师制度的历史与演变标题:律师制度的历史与演变引言:律师制度作为司法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承担着维护公正、法治和个体权益的重要职责。
本文将深入探讨律师制度的历史与演变,从古代到现代,逐步揭示律师制度在不同社会背景下的发展与变革。
通过这一历程的回顾和总结,我们可以更全面了解律师制度的本质和意义,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思考。
第一章:律师制度的起源与初步发展1. 古代律师:在古代社会中,律师起源于法律顾问的角色。
他们为当时的统治者提供法律建议,并主持解决冲突和纠纷。
2. 古代律师的角色扩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律师的角色逐渐扩大,成为为民众提供法律援助和代理人的重要存在。
这一角色转变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等文明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第二章:中世纪与近代的律师制度演变1. 宗教法与教会律师:在中世纪,宗教法律得到广泛应用,教会律师成为处理宗教事务和法律纠纷的重要角色。
2. 英美法系的兴起:在英国和美国,律师制度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职业。
律师学校和律师协会的成立,为律师职业的规范和发展提供了基础。
第三章:现代律师制度的建立与变革1. 法律专业化与职业道德:现代律师制度注重律师的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
律师考试、职业道德准则的制定以及律师协会的监管,保障了律师的素质和服务质量。
2. 公共法律服务与法律援助:随着社会对法律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公共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机构得到了充实和扩展,为弱势群体提供了法律援助和保障。
总结与思考:律师制度的演变是一个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过程。
从古代的法律顾问到现代的专业律师,律师制度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重大的变革和发展。
律师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推动了法治社会的形成,保障了公正和个体权益的实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需求的不断增长,律师制度也需要不断适应和创新。
未来,我们应当继续探索律师制度的改革,完善法律援助体系,提高律师素质和服务水平,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公众的法律需求。
观点和理解:从整体的历史发展来看,律师制度的建立与变革是为了维护法治和公正的基石。
中国现行律师制度

生产安全应急救援预案报价单
*****
生产安全应急救援预案报价单
*****
二〇一七年二月
*****
生产安全应急救援预案报价单一、简介
**********
二、基本工作程序
工作程序
三、报价明细
本次生产安全应急救援预案报价共计*****万元。
安全评价具体费用列表
故*****的安全现状评价最终报价为*****万元。
公司郑重承诺:对合作企业提供永久免费咨询及必要技术支撑服务,并为各企业免费提供面对面咨询服务。
(包含企业安全相关培训)
*****
二〇一七年二月七日。
(原创)中国律师制度及历史沿革

(三)中国律师制度及历史沿革律师制度作为西方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法律近现代化过程中被引进,经过百年洗礼,已经成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律师制度。
做为执业律师,应当对中国律师制度的起源有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如果一个执业律师对自己所从事的律师职业是一个什么样的制度,具有什么样的发展历史都不够了解,那就很难掌握这个制度的内涵。
中国律师制度是清末变法改制效仿西方典章制度的产物中国律师制度是清末变法改制效仿西方法律制度的产物,当时统治者推行法律改良的直接动因是为了消除列强在中国的治外法权以重整治权。
从大量的资料显示,清末我国律师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律师制度的建立也正式列入立法议程。
民国时期是中国律师制度建立、发展的重要时期。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废除封建专制制度、打碎旧的国家机器的基础上,仿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性质的国家政治制度。
同时,也仿照西方国家的法治原则,确定了全面建立新型法律制度的蓝图。
其中包括改革司法审判体制,建立律师辩护制度。
外国律师的进入刺激了中国律师业的产生在清朝时期,外国律师的进入刺激了中国律师业的产生,拉开了中国引入现代律师制度的序幕。
这一过程最初是从租界开始的。
1843年上海开埠,标志着中国近代租界史的开端。
1845年,英国首任驻沪领事巴尔福依据《中英南京条约》,胁迫上海道台宫慕久签订了《上海土地章程》,在华设立了第一个租界。
随后英、美等国殖民主义者在租界内逐步建立几乎具有国家机器全部职能的统治机构,甚至还设有监狱、法院。
法院建立后采用租界国的审判方式审理案件,这为外国律师进入租界创造了条件,外国律师也因此进入了中国。
外国律师通过租界进入所在城市其他地区,其影响的扩大则是借助“会审公廨”。
会审公廨形式上是租界内由中外双方共同管理的领事法庭(实际完全由租界国管理),其前身是1864年设立的“洋泾浜北首理事衙门”。
起初它只审理发生在租界内的本国侨民的民刑事案件,后来发展为对发生在租界内的他国侨民和中国公民的案件也享有管辖权,也就是先是对属人管辖,后来发展为属地管辖。
完整word版,(原创)中国律师制度及历史沿革

(三)中国律师制度及历史沿革律师制度作为西方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法律近现代化过程中被引进,经过百年洗礼,已经成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律师制度。
做为执业律师,应当对中国律师制度的起源有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如果一个执业律师对自己所从事的律师职业是一个什么样的制度,具有什么样的发展历史都不够了解,那就很难掌握这个制度的内涵。
中国律师制度是清末变法改制效仿西方典章制度的产物中国律师制度是清末变法改制效仿西方法律制度的产物,当时统治者推行法律改良的直接动因是为了消除列强在中国的治外法权以重整治权。
从大量的资料显示,清末我国律师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律师制度的建立也正式列入立法议程。
民国时期是中国律师制度建立、发展的重要时期。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废除封建专制制度、打碎旧的国家机器的基础上,仿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性质的国家政治制度。
同时,也仿照西方国家的法治原则,确定了全面建立新型法律制度的蓝图。
其中包括改革司法审判体制,建立律师辩护制度。
外国律师的进入刺激了中国律师业的产生在清朝时期,外国律师的进入刺激了中国律师业的产生,拉开了中国引入现代律师制度的序幕。
这一过程最初是从租界开始的。
1843年上海开埠,标志着中国近代租界史的开端。
1845年,英国首任驻沪领事巴尔福依据《中英南京条约》,胁迫上海道台宫慕久签订了《上海土地章程》,在华设立了第一个租界。
随后英、美等国殖民主义者在租界内逐步建立几乎具有国家机器全部职能的统治机构,甚至还设有监狱、法院。
法院建立后采用租界国的审判方式审理案件,这为外国律师进入租界创造了条件,外国律师也因此进入了中国。
外国律师通过租界进入所在城市其他地区,其影响的扩大则是借助“会审公廨”。
会审公廨形式上是租界内由中外双方共同管理的领事法庭(实际完全由租界国管理),其前身是1864年设立的“洋泾浜北首理事衙门”。
起初它只审理发生在租界内的本国侨民的民刑事案件,后来发展为对发生在租界内的他国侨民和中国公民的案件也享有管辖权,也就是先是对属人管辖,后来发展为属地管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中国律师制度及历史沿革律师制度作为西方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法律近现代化过程中被引进,经过百年洗礼,已经成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律师制度。
做为执业律师,应当对中国律师制度的起源有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如果一个执业律师对自己所从事的律师职业是一个什么样的制度,具有什么样的发展历史都不够了解,那就很难掌握这个制度的内涵。
中国律师制度是清末变法改制效仿西方典章制度的产物中国律师制度是清末变法改制效仿西方法律制度的产物,当时统治者推行法律改良的直接动因是为了消除列强在中国的治外法权以重整治权。
从大量的资料显示,清末我国律师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律师制度的建立也正式列入立法议程。
民国时期是中国律师制度建立、发展的重要时期。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废除封建专制制度、打碎旧的国家机器的基础上,仿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性质的国家政治制度。
同时,也仿照西方国家的法治原则,确定了全面建立新型法律制度的蓝图。
其中包括改革司法审判体制,建立律师辩护制度。
外国律师的进入刺激了中国律师业的产生在清朝时期,外国律师的进入刺激了中国律师业的产生,拉开了中国引入现代律师制度的序幕。
这一过程最初是从租界开始的。
1843年上海开埠,标志着中国近代租界史的开端。
1845年,英国首任驻沪领事巴尔福依据《中英南京条约》,胁迫上海道台宫慕久签订了《上海土地章程》,在华设立了第一个租界。
随后英、美等国殖民主义者在租界内逐步建立几乎具有国家机器全部职能的统治机构,甚至还设有监狱、法院。
法院建立后采用租界国的审判方式审理案件,这为外国律师进入租界创造了条件,外国律师也因此进入了中国。
外国律师通过租界进入所在城市其他地区,其影响的扩大则是借助“会审公廨”。
会审公廨形式上是租界内由中外双方共同管理的领事法庭(实际完全由租界国管理),其前身是1864年设立的“洋泾浜北首理事衙门”。
起初它只审理发生在租界内的本国侨民的民刑事案件,后来发展为对发生在租界内的他国侨民和中国公民的案件也享有管辖权,也就是先是对属人管辖,后来发展为属地管辖。
据悉1866年已经就有了外国律师在“洋泾浜北首理事衙门”出庭的记载。
1869年4月生效的《洋泾浜设官会审章程》规定对于会审案件的审理,更是明确规定要逐渐引进律师辩护制度。
这就是律师辩护制度在我国领土的开始。
会审公廨在名义上属中国衙门,但实际运行中却一步一步地变成了完全由外国领事主审的针对租界内中国居民的“领事法庭”。
会审公廨的设立为外国律师在中国的活动提供了充分的空间,治外法权又为他们的恣意妄为提供了法律保护,于是一些外国律师适时适地来到中国开办律师事务所,从事律师执业活动。
据统计,1915年仅上海这个地方在会审公廨登录的外国律师就有37人,涉及10个国家和地区,到1923年时已近70人,其中以英美两国居多,基本左右了租界内的讼案。
外国律师的进人和中国的被迫接纳是西方殖民主义者攫取领事裁判权和在租界内设立审判机关的直接结果。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在一个传统的封建帝国里出现了一种专门为他人提供法律服务、维护个人权益的行业,这或多或少动摇或者打破了专制制度下独裁审判所固有的“平衡”,也为经历了几千年封建制度的中国,提供了一种有律师参与的全新的审判方式,加速了司法制度除旧布新的步伐。
外国律师的进入,使中国人从形式和实质两个方面加深了对律师这一执业的认识,由此开始了中国现代律师制度和律师业确立和发展的曲折历程。
有人认为,中国出现的第一部“律师法”是1900年在台湾产生的《辩护士规则》。
笔者认为这充其量可以说是中国领土出现的第一部“律师法”,而不是中国的第一部“律师法”。
甲午战争后,台湾沦为日本殖民地,为了强化殖民统治,占领者在岛内大肆进行“制度”输出。
1900年,由日本人担任的台湾总督以法律形式颁行了《辩护士规则》,直接将其本国的律师制度移植到台湾。
这是现代律师业在中国得以正式确立的最早例证,它开启了中国律师制度立法的先河,并直接影响到大陆地区清王朝的政治统治。
伍廷芳、沈钧儒二人曾经都是律师当时,律师业在租界内外的兴起,社会各界对改革封建纠问式审判的强烈呼声,很大程度上源于治外法权,消除治外法权是晚清变法、引进律师制度的直接动因之一。
律师参与诉讼,打破了传统纠问式审判固有的平衡,动摇了专制统治的神圣基础。
从外部因素看,统治者要巩固自己的统治,就必须消除治外法权,要消除治外法权,就务必要变法制以适应“西方文明”。
1902年清政府与英国续订的《通商航海条约》,是为废除治外法权首次宣布准备建立新的法律制度。
于是,清政府开始派人出国考察,开办法律学堂,积极为变法作准备工作。
自1905年开始,清政府也多次派人出访欧洲,考察政治法律制度。
根据资料记载,在民国律师制度的建立及宣传方面,著名法学家伍廷芳起到了重要作用。
伍廷芳为清末著名法律改革家,留学欧洲,熟悉西方各国近代政治制度与法律制度。
1874年至1876年在英国伦敦林肯律师学院学习,是第一个取得英国律师资格的中国人。
1902年,伍廷芳被清政府任命为修订法律大臣,与沈家本一道,主持晚清修律活动。
在修律过程中,他竭力主张全面引进西方各国的法律制度。
与此同时,南京临时政府各部门也纷纷行动,从管制、立法、舆论等方面为律师制度的正式确立创造条件。
早期的律师之中还有一个重要人物就是沈钧儒,他在民国时期,也曾经做过律师。
1905年秋,沈钧儒得以新科进士被清政府派赴日本,入东京私立法政大学法政速成科政治部学习,后继入补修科,于1908年4月毕业回国。
建国后,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中央主席。
1906年清末修律大臣沈家本、伍廷芳主持拟定了《刑事民事诉讼法》,共五章二百六十条,其中第四章“刑事民事通用规则”中专列“律师”一节,共九条,规定了律师资格、注册、登记、违纪处分、外国律师在通商口岸的公堂办案等内容。
1909年、1910年,清政府颁布《各级审判厅试办章程》和《法院编制法》,首次从法律上确认了律师活动的合法性,给律师以“存在”的权利,使律师的法庭活动有了法律保证。
中国律师第一人曹汝霖,就是在清末时期就开始了律师这个职业,并且担任了“侍郎律师”,而且还是我国第一位正式取得律师证的人。
1911年,修订法律馆重新编纂了《刑事诉讼律草案》和《民事诉讼律草案》,有关律师的规定仍是主要内容之一。
但是,因辛亥革命爆发,各种有关律师制度的法规(除台湾地区的《辩护士规则》外)最终均未及实施甚至没有颁布就被束之高阁。
当然,这些法规中关于律师制度的设想,以及在此期间租界地城市中已出现的一定数量的中外律师,为民国时期律师制度的正式确立,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虽然仅存三个月,但以孙中山为首的执政者认为:“司法独立,为法治国公权精神所系,而尤不可无律师辅助”,“律师制度不施行,则人民之对于司法官厅不免生种种之恶感,致生诉讼上无穷之障碍,是非设置律师制度不可”。
基于这种认识,临时政府进行了一系列司法改革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些立法工作,如草拟了《中央裁判所职令草案》、《律师法草案》等法令。
1912年上海律师公会成立1912年元月,上海率先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律师自发组成的自治性社会团体—上海律师公会,该会秉承的宗旨是“调和学说,保障人权,以宣扬法律精神,巩固民国之精神,巩固民国之始基(法治)”。
1912年3月22日,孙中山在关于《律师法草案》的饬令(上级命令下级,多用于旧时公文)中提出:“律师制度与司法制度相辅为用,夙为文明各国所通行。
”他主张尽快审议《律师法》,以建立中华民国律师制度。
时任司法总长的伍廷芳,一方面主张效仿西方,全面建立新的法律体系,包括建立律师制度,另一方面还利用司法总长的身份,在有关律师立法尚未出台、律师制度尚未正式建立的情况下,在具体审判活动中率先推行律师辩护制度。
至19世纪70年代,会审公廨在审理中外国民混合案件时,已明确涉诉当事人,无论原告或被告,无论是中国国民或外国国民,都可以聘请律师出庭参与诉讼。
1927年以后,经过民众推举具有租界国留学背景的中国律师也可以代理租界工部局、巡捕房的诉讼。
也就是说如果你是租界国留学回来的,如果从事律师执业,就可在这个国的租界代理诉讼案件,帮人打官司。
因此,从19世纪末到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结束,可以视为现代律师制度和律师业在中国的引入阶段。
尽管这一阶段有关律师制度的立法和认识实践为此后律师制度的正式确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大致说来,这一阶段所引入的律师制度,在实践中仅仅具有作为现代文明的一种标识的意义。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开创了民主共和的历史,从1912年到1949年,中华民国先后经历了南京临时政府、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三个时期。
就后两个时期而言,虽连年战乱、内外交困,但由于受西方文化和思想观念的影响日甚,中国社会在制度层面也开始了大的转变,在原有基础上,正式颁布施行的有关律师制度的法律趋于完备,律师业也初具规模。
允许外国人在中国担任律师1912年9月16日,北洋政府在中国历史上颁布实施了第一个关于律师制度和律师业的单行法规—《律师暂行章程》,它延续了清末关于律师制度构建的基本思路,标志着中国律师制度的正式建立。
1912年的《律师暂行章程》共38条,包括“律师资格”、“律师证书”、“律师名薄”、“律师职务”、“律师义务”、“律师公会”、“惩戒”和“附则”等部分。
在此之后,北洋政府还陆续颁行了《律师登录暂行章程》、《律师甄别章程》、《律师考试令》、《律师应守义务》、《律师考试规则》、《律师惩戒会暂行规则》、《甄拔律师委员会章程》、《复审查律师惩戒会审查细则》以及有条件承认外国人担任中国律师的《无领事裁判权国律师出庭暂行章程》等一系列相关法律规章,初步建立了包括资格、条件、考试、甄拔、职责、义务、惩戒及外国律师等多方面内容的律师法律体系。
因此,在1912年我国已经正式开始许可外国人在中国担任律师了,而且是担任中国律师。
1912年中国第一次全国律师考试举行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境内虽有律师存在,却不是自己授予的,因此不能说中国有了自己的律师业。
1912年的《律师暂行章程》确立了律师资格授予制度,奠定了近代中国律师业发展的基础,使中国从此有了自己本土的律师。
根据《律师暂行章程》规定,律师资格可以通过考试和考核两种方式授予,《律师暂行章程》第3条还明确律师资格考试应具有法政学教育背景的条件。
1912年底第一次全国考试举行,经考试合格由司法部颁发律师证书者共有297人,1913年则猛增到2716人。
到1914年,根据时任司法总长梁启超《呈大总统改良司法文》“今部中所发证书已逾数千”可以看出,律师人数增长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