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同步:专题四专题整合
【同步备课参考】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教学课件专题1-4

3.影响 为中国近代反 专制主义 想武器。 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
顾炎武思想的启蒙精神
1.地位 是清初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者, 并开清代 考据学之先河。 2.思想 (1)批判
君主政治
,揭露了官僚士大夫的腐败。
(2)提出“ 众治
”的主张。
(3)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3.著作: 《日知录》 、 《 4.评价
2.著作: 《藏书》 、 《 续藏书 》 、 《焚书》 、 《续焚书》等。 3.评价 (1)明朝中后期独具个性的思想家。 (2)对正统思想发出了大胆挑战,其诗文写作风格对晚明 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阅读教材 P19“学习思考”: 我们应当怎样看待李贽的这 一认识? 【提示】
李贽从反对正统理学家“存天理,去人欲”
的角度出发,强调坚持和维护个人利益的合理性,主张承认 个性也是有意义的。李贽所说的“私”和“心”的关系,实 际上也肯定了思想的独立性。
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说
1.地位 是明清之际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 是浙东学派的创立者。 2.主张 (1)政治上 ①批判君主专制,提出 君臣平等 的思想。
②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主张以“ 天下之法 ”取代 “一家之法”。 ③主张 学校 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 (2)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思想,认为 工商皆本 。
天下郡国利病书
》 。
改革弊政、拨乱反正的愿望十分强烈,但还不具有近代 的“民权”意识。
王夫之的“孤秦陋宋”批判
1.地位 清初的一位思想巨人,其 哲学思辨 哲学发展的顶峰。 2.思想 (1)政治思想:主旨是“
循天下之公
代表着中国古代
”,深刻揭露
了历代帝王把天下当做私产的做法。 (2)哲学思想:在发挥“ 气一元论 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 ”思想的基础上, 和社会史观。
【同步备课参考】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教学课件专题4-2

(2)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3)正确处理工业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走出一条适合
中国国情 的工业化道路的理论。
3.著作 《论人民民主专政》 、 《 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 4.评价 (1)毛泽东思想是
论十大关系
》 、 《关于正确
马克思列宁主义
在中国的
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 原则和经验总结。 (2)是中国共产党
难 点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知道了三民主义 包括民族、民权和民生三部分。本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毛 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925 年 3 月 12 日,一代伟人孙中山病逝于北京,弥留 之际,他仍口呼 “和平”、“奋斗”、“救中国”。并将一 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留给了千千万万的中华 儿女。 1910 年秋天,一位 18 岁的少年决定外出求学,临行 前留了一首诗给他父亲: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教学流程设计
演示结束
重点难点 1.掌握毛泽东思想的内容 1.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 和形成过程。(重点) 要内容。 2.毛泽东思想对新民主主 2.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 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 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指导作用。(难点)
课程标准
毛泽东思想的诞生
1.背景 (1)客观原因 ①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华民族处于 帝国主义 、封 建主义的黑暗统治之下。 ②资产阶级的改良方法和 革命 办法,都没能挽救中国 的危亡。 ③俄国 十月革命 的成功给中国社会带来一线光明,
二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教师用书独具演示
●课程标准 展现本课课标,并总结出具体的知识点,使学生对本课 的学习目标做到了然于胸。
2020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专题三 专题整合提升

②抓关键:中美英工业
专题归纳整合
ZHUANTI GUINA ZHENGHE
辨析选项:美国和英国早就实现了工业化,而新中国是在一穷二 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工业基础相当薄弱。由图示信息可知,中 国的钢、生铁、发电量的年均增长速度快,有的指标甚至比美国和 英国快好几倍,这符合当时我国工业基础薄弱的国情,故选A项;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是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黄金时期,故B、D两项说 法错误;1958年中国在“左”倾思想影响下掀起“大跃进”运动,重工业 发展急躁冒进,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C项。
专题归纳整合
ZHUANTI GUINA ZHENGHE
三、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目标和实质 1.必要性 (1)原有的经济体制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改革经济体制是生 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新中国成立以来形成的计划经济体制存在 着严重的弊端,使企业失去活力,也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严重 阻碍了生产力的继续发展。 (2)只有改革经济体制才能更好地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的要求和 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 2.目标和实质 (1)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实质: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 环节,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答案:C 解题感悟:历史学习中对时代特征的把握尤为重要,例如本题解 答的关键就是结合时代特征来辨析备选项。这提醒我们在平时的 学习中,应注意对基础知识加以梳理,分清历史发展的各主要阶段, 从具体史实中归纳出每一阶段的核心内容和主流趋势。
专题归纳整合
ZHUANTI GUINA ZHENGHE
辨析选项:A项属于政治方面,不符合材料的经济主题;题干反映 的现象并非普遍,B项所述过于夸大;浙江、四川、安徽、广东等地 出现的包产到户现象为1978年我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供 了借鉴,C项正确;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自1978年开始,与题干时间不 符,D项错误。
2019-2020学年历史人教版必修3课件:第四单元 单元整合

-9-
单元整合
知识网络
核心观点
试试题题回回放放
试题回放 话题归纳
3.(2017课标全国Ⅰ)综合上表可知,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 ) 英国国民总收入变化表
年份
约 1770 约 1790—1793 约 1830—1835
数额(百万英镑) 140
175
360
英国工人实际工资变化表(即按实际购买力计算的工资,1851 年为
-4-
单元整合
知识网络
核心观点
试题回放
(3)飞跃阶段: 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出现了电脑与网络、生物工程技术、 航天技术等一系列高新技术,科技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且整体性、综合化的程度更高。
-5-
单元整合
知识网络
核心观点
试试题题回回放放
试题回放 话题归纳
1.(2019课标全国Ⅰ)工业革命前,英国矿井里使用蒸汽唧筒抽水。 1765年,修理过唧筒的瓦特发明了一种单动式蒸汽机,后在工厂主 的合作和资助下,终于改进制成“万能蒸汽机”,并广泛使用到工业领 域。该过程表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生产领域的主要发明创造
-13-
单元整合
试题回放 话题归纳
知识网络
核心观点
试试题题回回放放
就课标全国卷的考查内容来看,本单元的考查重点是两次工业革 命的背景、成就及影响,也涉及对近现代自然科学发展的阶段特征 的考查。考查形式不仅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而且还出现了难度较 高的非选择题,尤其是开放性试题,这反映了本单元内容的重要性。 因此,在学习本单元内容时,不仅要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概况,更要 深入地把握科技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理解科技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承 担的历史使命,同时要注意科技发展与不同知识模块之间的联系, 做到前后贯通,左右关联。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4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核心要义,特别是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2.分析孙中山三民主义在我国历史进程中的作用,评价其历史地位和影响。
3.深入探讨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在当代的价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设想
针对以上重难点,以下为教学设想: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历史学科的学习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和分析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有一定的了解,但往往局限于表面的知识,未能深入理解其内涵和时代背景。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应关注以下学情:
1.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较为浓厚,但对理论性较强的三民主义思想可能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教师应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孙中山先生吗?他有哪些重要贡献?”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接着,我继续提问:“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义’是什么?它包括哪三个方面?”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详细讲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内涵,包括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4.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义”概念,即民族独立、民主政治、人民幸福,了解其历史背景及内涵。
2.了解孙中山先生为民族独立、民主政治和人民幸福所付出的努力,包括兴中会、同盟会等组织的创建,黄花岗起义、辛亥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
3.学会分析评价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与影响,提高历史思辨能力。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历史 3.4 专题学习总结课件 人民版必修3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知识·总结区
3.评价 (1) 维新变法思想的进步性在于变法图存和发展资本主义的 主张深刻地触及反帝反封建、 追求民族独立富强的社会主题, 反映了正在发展中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政治要求,也代 表了当时一些爱国者的心声,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封建主义 思想,也动摇了封建顽固势力反对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在 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 展,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2) 维新变法思想的局限性在于反对封建制度又从维护封建 制度的传统思想中找根据,没有完全抛弃传统的儒家理论, 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而这就必然导致维新变法运 动走向失败。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知识·总结区
2.这一特征产生的原因 (1)客观原因:当时中国资本主义还很薄弱,资产阶级力 量十分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 (2)主观原因: 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分子自身认识的局限性。 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分子的代表,与帝国主义和封建 主义有着较密切的联系,其思想认识是有局限性的,幻 想“中西结合”。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知识·总结区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 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 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启 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 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 4.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 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 繁荣。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知识·总结区
2.四个阶段及特点 (1)第一阶段: 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 地主阶级学“器物”。 特点: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挽救民族危机,停 留在“器物”的表层阶段,对封建旧文化的根基并未有任 何触动。 (2)第二阶段: 从戊戌变法到 20 世纪初, 资产阶级学“制度”。 特点:不仅要学习西方技术,还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通过 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机,已发展到学习西方的“制度” 的深层阶段,但对封建文化没有进行全面彻底地批判。
人民版必修3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全套)

科目:历史级别:高二级任课教师: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课时:1课时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1、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内容较多而且新知识、新内容多,不易掌握。
2、如何结合相关史实,以及情感体验、主观认识,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2.孟子(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3.荀子(1)主要思想: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在讲完本子目后,归纳孟子、荀子在哪些方面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及早期儒学的基本特征。
二儒学的兴起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教学课时:1课时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几个问题形成客观的评价。
一、“‘焚书坑儒’的批判”讲两个问题:1、秦代“焚书坑儒”的时代背景、过程及评价。
评价:虽有维护专制统治,巩固统一的目的;但更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成为二千年来文化专制政策的开端。
2、汉代以来主流文化对“焚书坑儒”的批判。
“焚书坑儒”被称之为“灭学之祸”,对思想文化的传播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新)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全册教案(精品)

(新)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全册教案(精品)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2.了解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3.认识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及对当时和后世产生的重要影响。
4.提高学生阅读材料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观看孔子教授学生的动画片,了解孔子的基本思想和人生观点。
2.通过相关的寓言和成语故事来了解道家、法家和墨家的主要观点,增强感性认识。
3.采取比较和启发式教学等方法来理解四家学说的特色和观点。
4.让学生运用诸子百家的观点来解决现实问题,使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思考过程,用“争鸣”来理解争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多元的思想中,感受诸子百家为人类思想宝库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体会人类优秀思想对后世惠泽千年的影响;感受先代哲人关于做人、处世和立国的智慧。
难点和重点●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家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难点如何认识和理解百家争鸣在当时与后世的意义和影响。
引入图片呈现诸子百家:师生互动:从学生的答案人手,自然过渡到百家争鸣的背景知识。
让学生回忆百家争鸣的背景,为学习百家争鸣概况作好铺垫。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社会政治经济急剧变动的时代,也是哲人辈出的时代,又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兴盛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人的本性是什么……围绕这些问题,诸子各派纷纷亮出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争鸣辩论,为后世留下了一座极其丰富珍贵的思想宝库。
特别是在面对相同的社会政治问题时,古代哲人们所进行的思考即所得出的答案,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补充,相互吸收,这不仅表现在同家而不同派的思想中,也表现在不同家的思想中。
【教师提问】为什么会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思想如此活跃的局面呢?【师生互动】一定历史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的反映,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四专题整合
一、知识结构认读
[认读要领]
一大核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四大成果: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三次巨变: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
三位伟人: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二、重大历史线索
1.近现代中国的四大理论成果
(1)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理论飞跃。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主要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引导中国人民走上了强国之路,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理论飞跃。
(3)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大理论成果。
(4)中共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第四代领导集体,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四大理论成果。
三、题型应用体验
提示、启示类选择题
【题型解读】
1.从选择素材看:从特定材料中感悟认识,提炼方法。
2.从考查功能看:对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能力要求强、思维灵活度大,能充分发挥选择性试题的功能。
【典型例题】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赶英超美”的口号,之后发动了“大跃进”运动,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严重挫折;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日新月异。
这给我们最主要的启示是( )
A.适应国际形势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前提条件
B.建设社会主义要由注重数量转变到注重质量
C.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应该不断变化
D.建设社会主义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技法攻略】
析题干→一看“大跃进”结果:社会主义建设遭受挫折。
二看改革开放成果:成果显著,日新月异。
抓关键→“大跃进”运动失误原因是急于求成,忽视客观规律;改革开放成功原因在于实事求是,改革落后的生产关系。
明答案→本题最大启示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故选D。
【针对训练】
1.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说:“他第一次把
农民置于马克思主义革命计划的中心;他把帝国主义当作他所处时代的世界政治的关键……这些就是他学说中的孪生支柱。
”这表明毛泽东的学说( )
A.坚持了农民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B.全面超越了列宁主义的价值水准
C.全盘吸收了马列主义的思想主张
D.准确把握了中国社会的特殊性质
解析:根据“第一次把农民置于马克思主义革命计划的中心”可
知,毛泽东注意分析中国的国情。
根据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一实质即可排除A、B、C三项。
答案:D
2.邓小平指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基本建设,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不解放思想,正确的政治路线就制定不出来,制定了也贯彻不下去……”这段话揭示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带来的最重要的社会影响是( )
A.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B.发扬了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
C.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D.促进了中共政治路线的贯彻执行
解析: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不解放思想,正确的政治路线就制定不出来,制定了也贯彻不下去”,正说明了思想解放的重要性,因此这段话主要揭示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对解放人们思想的重要性。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