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的开端》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劳动的开端》的教案

《劳动的开端》的教案

《劳动的开端》的教案第一章:劳动的意义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劳动的含义和价值,认识到劳动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1.2.1 劳动的定义:介绍劳动的概念,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

1.2.2 劳动的价值:讨论劳动对个人成长、社会发展和国家繁荣的作用。

1.2.3 劳动的意义:强调劳动对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自律性和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性。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小组讨论法和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思考劳动的意义。

第二章:劳动的种类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劳动,认识到各种劳动的重要性。

2.2 教学内容:2.2.1 农业劳动:介绍农业劳动的特点和贡献,如种植、养殖等。

2.2.2 工业劳动:讨论工业劳动的种类和作用,如制造、建筑等。

2.2.3 服务业劳动:探讨服务业劳动的特点和意义,如教育、医疗等。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小组讨论法和实地考察法,让学生了解不同劳动的实际情况。

第三章:劳动的过程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劳动的过程,学会如何高效完成劳动任务。

3.2 教学内容:3.2.1 劳动计划:讲解如何制定合理的劳动计划,包括目标设定、时间安排等。

3.2.2 劳动技巧:介绍一些劳动技巧和方法,如团队合作、分工合作等。

3.2.3 劳动评价:讨论劳动评价的标准和方法,让学生认识到劳动成果的重要性。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小组讨论法和角色扮演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劳动技巧。

第四章:劳动的权益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劳动者的权益,学会保护自己的劳动权益。

4.2 教学内容:4.2.1 劳动者的权益:介绍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如工资、工时、休假等。

4.2.2 劳动法律法规:讲解劳动法律法规的作用和内容,让学生知道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

4.2.3 劳动争议解决:讨论劳动争议的解决途径和方法,如协商、调解等。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小组讨论法和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劳动权益的保护方法。

劳动的开端教案优秀范文优秀范文

劳动的开端教案优秀范文优秀范文

劳动的开端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认识到劳动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热爱劳动、自觉劳动的良好习惯。

3. 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4. 通过劳动实践,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劳动的意义和价值2. 劳动的种类和方式3. 劳动的工具和技巧4. 劳动的安全和卫生5. 劳动的实践和体验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热爱劳动、自觉劳动的良好习惯。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实践,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和生活自理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劳动的意义、价值、种类和方式等理论知识。

2. 演示法:展示劳动工具的使用方法,示范劳动操作技巧。

3. 实践法:组织学生参与劳动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 讨论法:引导学生总结劳动心得,分享劳动经验。

五、教学准备1. 劳动工具:如扫帚、拖把、抹布等。

2. 劳动场地:教室、宿舍、食堂等。

3. 安全设施:如安全帽、手套等。

4. 教学素材:劳动相关的图片、视频、案例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劳动场景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劳动的兴趣和思考。

2. 讲解:讲解劳动的意义、价值、种类和方式等理论知识,让学生了解劳动的基本概念。

3. 演示:展示劳动工具的使用方法,示范劳动操作技巧,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劳动的具体操作。

4. 实践:组织学生参与劳动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的过程和乐趣。

5.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劳动心得,分享劳动经验,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和价值。

七、教学评价1. 学生的参与度:观察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积极参与程度,是否能够主动投入到劳动中。

2. 学生的技能掌握:评估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对工具的使用技巧和操作方法的掌握程度。

3. 学生的团队合作:观察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团队合作精神,是否能够与同伴协作完成任务。

劳动的开端教案(集锦10篇)

劳动的开端教案(集锦10篇)

劳动的开端教案(集锦10篇)根据您的需求,的编辑为您搜集了一些内容:劳动的开端教案。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只要课前把教案课件写好就可以。

老师的上课要以教案课件为依据。

相信本网页内容能为您提供帮助!劳动的开端教案篇1一、解题激疑,揭示新课1、“开端”是什么意思?“劳动的开端”是什么意思?2、读了课题,你产生了哪些疑问?这是一次什么样的劳动?作者什么时候去参加劳动的?为什么把这次劳动称为“劳动的开端”?通过这次劳动反映了什么……二、简介作者,了解背景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听课文录音,思考:(1)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了什么?作者先写自己小时候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为了解除饥饿的威胁,决心去挑煤。

再写第一次挑煤的经过。

最后写第二天又去挑煤,从此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

(2)作者参加的是怎样的一项的劳动?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

2、根据“决心去挑煤--第一次挑煤--第二天挑煤”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四、自学字词,读通课文1、指名认读生字新词。

2、给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煤藏()宝藏()(cang zang )挑()战挑()脚(tiao tiao )半夜得()动身得()了吧(de de dei )降落()落()在后头( luo la )五、细读课文,加深认识1、轻声朗读课文第一段,思考:这一段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先写家里穷得揭不开锅,要用劳动来解除饥饿的威胁;再写萍乡煤矿挖煤、运煤情况;最后写“我”去约小赵一起挑煤。

2、课文中哪些词语说明了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用“--”划在文中。

重点读议比喻句,教师点拨。

(1)“看着一家人挨饿,我心里像油煎一样”①如果不打比方,使句子意思不变,还可以怎样说?看着一家人挨饿,我心里很难过。

②这两种说法到底哪种好?为什么?用打比方的说法写出了“我”心里的难过程度。

说明才十二岁的吴运铎就已经感受到生活的艰难和有了为家庭分担忧愁的愿望。

小学五年级语文《劳动的开端》优质教案三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劳动的开端》优质教案三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劳动的开端》优质教案三篇《劳动的开端》是一篇表现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艰难生活的文章,从课文中可以感受“我”自强自立、刻苦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五年级语文《劳动的开端》优质教案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教材分析:《劳动的开端》这篇课文节选自吴运铎的自传《把一切献给党》。

课文写了童年时代在煤矿挑煤的苦难生活,反映了旧社会穷人在哪里都受欺侮的黑暗现实,同时也表现了穷人的孩子自强自立,刻苦磨砺的坚强意志。

课文以第一天挑煤为中心事件,把旧社会劳动人民的孩子所受的苦难记叙的十分详实、感人,对今天的孩子认识旧社会的苦难、激励他们自强自立的精神是一篇好教材。

把它放在“劳动”为主题的单元,是想让学生了解劳动是生存所必须的,劳动是艰辛的。

确立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教材的能力,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学习过程的独特体验,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据此,我将本课教学的重要目标定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读出语言文字背后蕴含的信息,感受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引发学生思考,把文章中心转化为有价值的问题或活动,落实语文的实效性。

三维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开端、生疼、吃不住劲、晃荡”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学习第一天挑煤的写作顺序。

2、过程与方法目标:围绕“艰难的挑煤之路”尝试探究,逐步加深对童年吴运铎所受苦难的认识。

激发学生用个性化的朗读来表现自己的感悟,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3、情感态度目标:感受吴运铎面对种种困难与挫折不屈不挠、自立自强、不畏艰难的高尚品质,体会劳动的意义,从而磨练自己坚强的意志。

教学重点难点:现在的学生生活条件太优越,几乎没有经历过劳动的艰辛,经受不住打击,做事缺乏毅力,据此确立本课的重点是围绕问题探究,读悟有关句子,体会吴运铎所受到的苦难。

教学难点为学习吴运铎自强自立、不畏艰难的品质,体会劳动的意义,从而磨练自己的意志。

劳动的开端教案范文范文

劳动的开端教案范文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劳动的开端教案优秀范文学科领域:综合实践活动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认识到劳动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3. 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提高动手能力。

教学内容:1. 劳动的意义和价值2. 劳动的种类和方式3. 劳动技能的培养4. 劳动习惯的养成5. 劳动的现状和问题教学资源:1. 劳动工具和材料2. 劳动相关的图片和视频3. 劳动技能训练教材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通过展示劳动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劳动,激发学生对劳动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解:讲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使学生认识到劳动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3. 讨论:分组讨论劳动的种类和方式,让学生了解不同的劳动形式。

4. 实践:分发劳动工具和材料,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感受劳动的乐趣。

第二课时:1. 复习: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劳动意义的理解。

2. 讲解:讲解劳动技能的培养和劳动习惯的养成,让学生了解如何提高劳动能力。

3. 训练:进行劳动技能训练,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

4. 讨论:讨论劳动的现状和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劳动问题。

三、教学评价1. 学生对劳动的意义和价值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劳动技能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对劳动习惯的养成情况。

四、教学建议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劳动的乐趣。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劳动中得到锻炼和成长。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劳动实践基地,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行业的劳动过程,增强对劳动的认识和理解。

2. 开展劳动技能比赛,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水平。

3. 举办劳动主题的班会或座谈会,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劳动心得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七、教学评估与反馈1. 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实践操作能力,评估学生对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关于劳动的开端教案通用

关于劳动的开端教案通用

关于劳动的开端教案通用劳动的开端教案【篇1】教学目标:1,品读,体会煤担的重,劳动的艰苦.2,悟读,感知穷人劳动的艰辛,生存负担的沉重.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准备:课件制作设计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我想用劳动来解除饥饿的威胁.三,重点部分品读师:那么我是通过什么劳动来试图解除饥饿的威胁的呢快速读课文的第17到第29自然段.动笔划一划,读一读,想一想令你感受最深的句子.1.哪知挑东西走路,越歇越想歇,越歇越觉得担子重.不一会儿又要爬山.这山原来没有路,那些人踩出来的小路滑极了,一步三滑,肩上的煤筐来回晃荡,像是打秋千.重点体会:象是打秋千.师:追问:打秋千是怎样子的①变换说法肩上的煤矿来回晃荡,一会儿往前,一会儿往后.师:同学们,煤筐为什么会来回晃荡的理解文中有个词语叫一步三滑师:你能体会到这种一步三滑的艰难吗把感受读出来师:同学们,煤筐来回晃荡,仅仅是因为路滑吗请大家再好好地来看看这幅画,从这幅画中你还看到了什么(引导看表情,看肩膀)师:沉重的担子,压在我瘦小的身躯上,同学们,你能感受到我当时是怎样行走的吗生:是一冲一撞的.是跌跌撞撞的.是晃晃荡荡的.是踉踉跄跄的.是歪歪扭扭的.是小心翼翼的.师:所以走路一步三滑的原因是;年纪小,担子重,.路滑2.我挑着煤赶路,一开头还跟上人家,可走了还不到一千米就渐渐落在后头了.扁担把肩膀压得生疼,担子从左肩换到右肩,从右肩移到左肩,换来移去,两个肩膀都吃不住劲了,只好停下来歇歇.重点体会:可走了还不到一千米就渐渐落在后头追问:1.)为什么不到一千米就落在后头深层次体会到孩子年纪小力气小从左肩换到右肩,从右肩换到左肩,换来移去.'2.)只好换立刻师:把只好换个立刻读一读体会体会体会到担子实在太重了,而不是刻意休息的.那么究竟是为何小小年纪要挑如此重担呢齐读:我要用劳动来解除饥饿的威胁.教师:原来在他身上所挑起的不仅是煤的重担更是挑起了生活的重担师:虽然那疲惫的面容,虽然他那一步三滑和来回晃荡的煤筐,想想,他此时此刻正在对自己说些什么师:多么坚强的孩子!6.红肿的肩头跟滚水烫过一样疼,腿上的伤口不住地流血,我只好挑着两只空筐回到家里.追问1.你有过烫伤或者流血的时候是吗说说当时的感受.读句子(师启发):面对着此情此景,面对着这一位无力,无助而又无奈的儿子,母亲又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学生解读.)师:同学们,这是一种怎样的泪水生:这是一种无奈的泪水.这是一种心疼的泪水.师:是的,在当时这样的社会里,像我母亲一样的母亲们在流泪,孩子们在流泪,工人们在流泪,整个中国都在流泪.但是,12岁的小吴运铎却没有流泪.同学们,他难道不该流泪吗生:该.(出示句子,24,25小节)师:这些饱含着辛酸和血泪的文字在告诉我们,他应该流泪,他应该痛哭一场.但是,他没有,他只是淡淡地说我不饿.妈妈,不要紧,我明天还去挑.同学们,当你读到这里的时候,你想说些什么品读我和母亲的对话.劳动的开端教案【篇2】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劳动的开端》说课稿《劳动的开端》说课稿一、说教材二、说学情文中所写的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与学生所处的幸福生活相去甚远,学生很难理解,因此,课前引导学生收集查找有关资料,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读课文,多感悟。

浙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劳动的开端》教学设计(通用12篇)

浙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劳动的开端》教学设计(通用12篇)

浙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劳动的开端》教学设计(通用12篇)浙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劳动的开端》篇1【教学目标】1. 正确认读文中的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品读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苦难的人生、顽强的意志,激发学生对作者的敬仰、爱戴之情。

4.进一步渗透和指导学生学习和运用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比较等理解课文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表现作者挑煤艰难和顽强的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真情对话中与文本、作者实现心灵的沟通交融,从而悄无声息的受到熏陶、感染、激励、教育。

【教学准备】1、制作以课文重点词句为主要内容的多媒体。

课件体现开放性、随机性,可以随学生的回答适时地点放相应词句。

2、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要求基本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正确认读文中字词,并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

3、教师搜集作者的有关资料,筛选有效信息,以备课堂适时补充。

【教学过程】一、导课解题,整体感知,走近文本。

1、直接导课,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提问:(1)“开端”是什么意思?作者劳动的开端是什么?(2)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3、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小结语:总起来看大家的感受,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关于“挑煤”(板书)的,一个是关于作者“我”(板书)的。

这些感受从何而来?这节课,我们就来细细品读课文,进一步感受作者的这段人生。

二、品读感悟,走进文本,走近作者。

(一)自主品读,感悟“挑煤的艰难”。

1、学生自由默读课文,标画出表现我挑煤生活的词句。

2、交流标画出的句子,并谈出自己的感受,教师依据情况,利用大屏幕出示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感悟,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重点词句(1):扁担把肩膀压得生疼,担子从左肩换到右肩,换来移去,两个肩膀都吃不住劲了,只好停下来歇一歇。

教师引导:从中体会到什么?引导学生结合“生疼”、“换来移去”“都”、“只好”等词语感悟挑煤太累、太苦、太难。

劳动的开端教案优秀范文优秀范文

劳动的开端教案优秀范文优秀范文

劳动的开端教案优秀范文优秀范文《劳动的开端》是一篇表现旧社会人民艰难生活的文章,下面是为大家收集了劳动的开端教案优秀,希望你们能喜欢,劳动的开端教案优秀范文优秀范文一一、说教材《劳动的开端》是一篇表现旧社会人民艰难生活的文章,作者吴运铎根据自己的战斗经历写成传记《把一切献给党》,本课就节选与本书。

本课文可以感受“我”自强自立、刻苦磨练自己的坚强意志。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围绕“为什么说我走上的是一条艰难的道路”尝试探究,研读课文的828自然段(第一天挑煤),逐步加深对“我”所受苦难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激发学生用个性化的朗读来表现自己的感悟,培养语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根据“我”回家后与母亲的对话,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体悟我的坚强。

三、说教学重点理解“我”第一次挑煤的经过,体会作者的“劳动的开端”是怎样开始的,并从中得到了怎样的感受。

四、说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4个比喻句表达的意思,了解旧社会穷人苦难的生活,体悟我的坚强。

五、说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激情谈话,和学生拉近距离。

朗读课题,想一想“开端”是什么意思?作者劳动的开端是从做什么开始的?(去煤矿挑煤开始的)挑煤这样的活干起来怎样?(艰难,辛苦)当时作者只有多少岁,他为什么要去挑煤呢?这样理解课题意思并顺势导入新课。

(二)精读课文,品味语言运用想一想、画一画、说一说、读一读、悟一悟等方法引导学生谈体会,根据自己的体会有感情的朗读。

重点读议比喻句,教师点拨。

感悟母亲的情感,提问:这是一种怎样的泪水?在当时的社会里,仅仅是我母亲在流泪吗?当学生进入文本以后,体验即便成为教学主体的存在形态。

体验既可是身体力行的实践行为,又可是以文本为载体的师生、生生对话互动,还可以是回忆生活情景的生成联系。

上述的教学限度地激活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经验世界,在充分感受、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融入学生的生活情感和经验积淀,使学生在语言品味与情感激发的交融体验中,进入的学习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的开端》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文记叙了作者童年时代因受饥饿的威胁,被迫走上谋生道路的经过,反映了旧社会穷苦人民生活的艰难。

同时也告诉我们劳动是生存所必需的,劳动是艰辛的。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本课生字新词,理解“万丈深渊、不声不响、威胁、开
端、艰难、晃荡”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品读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挑煤经历体会劳动的艰辛,
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理解劳动的意义。

4、联系实际,感受自强自立、刻苦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

教学重难点】理解“我”第一次挑煤的经过,体会作者劳动的艰辛。

教学准备】
师:多媒体课件;
生: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流程】、谈话交流,导入新课
1、孩子们,你们热爱劳动吗?你都做过哪些劳动呢?(板书:劳动)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与劳动有关的文章——《劳动的开端》。

(板书:的开端)
2、“开端”是什么意思?(开始;第一次)“劳动的开端”也就是—第一次劳动。

请大家把课题齐读一遍。

(生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生自由提问)
4、你知道这是写谁的第一次劳动?(板书:吴运铎)你对吴运铎有
哪些了解?请用一两句话介绍一下。

(学生交流课前查找的资料)
老师课前也搜集了一些,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作者照片及简介)
吴运铎(1917—1991),江西萍乡人,早年在萍乡煤矿做工。

他是我
国兵工事业的开拓者,是新中国第一代工人作家。

他撰写的自传体小说《把一切献给党》,曾教育了整整一代,被评为100 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小声、快速地读课文。

注意老师的要求:1)思考文章
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2)找一找写
作者第一次挑煤的段落。

三、精读感悟,理解课文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作者第一次挑煤的经过?(8-28 自然段)通过刚才的读文,作者的第一次挑煤给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板书:艰难)
2、同学们感受得非常好, 但仅仅会概括还不够,我们还要深入文字,深入到字里行间去体会文字背后的声音和情感。

(出示课件)
默读提示:
默读课文8—28 自然段,画出你认为最能够感受到作者挑煤艰难的语
句,好好品读,结合自己的实际理解,并在旁边写上批注。

(学生默读课文并作批注,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

师:你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作者挑煤生活的“艰难”?(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教学)
◎时间长
学生读句子,师相机出示课件:要去挑煤,半夜就得动身。

我看天还没亮,爬上桌去躺着,一合眼就睡着了。

爬上山头,已经是中午了。

太阳落山了,别的挑煤的人大概都早已到车站了,只剩下我一个
留在荒山上,离车站还有五六里路。

该部分教学,学生只要说到一个表示时间的句子,教师就要顺势引
导。

如学生说到第一句,师:他读出了一个表示挑煤时间的词语“半夜” 文中还有这样的词语吗?请把相关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②看,要去挑煤,什么时候就得动身?(半夜)赶到挑煤的地方是什么时间?(天还没亮)为了挑煤,他起得是多么的早。

爬上山头,已经是——(中午)了。

当别的挑煤的人早已到车站时,“我”还在哪里?山上)这已经是什么时间了?(太阳落山)
让我们来读一读这几个句子,重点注意这几个表示时间的词语。

齐读)
③孩子们,从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你体会到了什么?(生说)
间长,路途远,作者挑煤生活的艰难。


◎受欺侮
①生说句子,师出示课件:
睡得正熟,我忽然摔了下来,好像落在万丈深渊里,浑身疼痛。

原来桌子被人抽掉,矿上的办事人来开磅称煤了。

②“万丈深渊”是什么意思?(课件将字变红)(形容极深的水)作者真的是掉进极深的水中吗?(不是)那是说什么呢?(课文中是说作者突然被重重地摔到地上的感觉。

)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那把什么比作什么?把(作者被重重
地摔到地上疼痛的感觉)比作(落在万丈深渊里)。

③“抽掉”一词又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抽掉”一词说明矿上办事人态度很冷漠,动作粗鲁,根本不管桌子上躺着的人的感受。

他们根本就不把穷人当人看。


◎担子重
①生说句子,师课件出示:
扁担把肩膀压得生疼,担子从左肩换到右肩,从右肩移到左肩,换来移去,两个肩膀都吃不住劲了,只好停下来歇一歇。

②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作者人小担子重,挑着担子走很艰难。


③句子中的“换来移去”一词能不能改为“换来换去”?(课件将
“换来移去”变红)
气,“移”可以看出力气已经很小了。


师用道具做“换来移去”的动作,边演示边讲解,学生观察体会。

④谁来读读这个句子?(指名读,评读)
◎山路滑
①生说句子,师课件出示:
这山原来没有路,那些人踩出来的小路滑极了,我一步三滑,肩上的煤筐来回晃荡,像是打秋千。

②煤筐为什么会来回晃荡?(小路一步三滑)“一步三滑”什么意思?
(走一步滑三下,形容路很滑,极其难走。

)你走过“一步三滑”的路吗?
(生交流走在“一步三滑”的路上的感觉)
③作者走在这“一步三滑”的路上,两个煤筐来回晃荡,像是
(打秋千)。

这是为什么呀?(山路滑;煤筐重;作者力气小,不能控制煤筐。

)这又是一个什么句子?(比喻句)
④师:让我们通过朗读再一次体验“一步三滑”的感觉,好吗?(学生齐读)
◎伤口疼
① 师:你还从什么地方看出挑煤“艰难”?(此部分教学,当学生说到一处受伤的句子时,师:文中还有哪些句子也写了作者受伤?生找出其它两个句子,师相机出示课件:)
“红肿的肩头跟水烫过一样疼,腿上的伤口不住流血,我只好挑着两
只空筐回到家里。


②(课件将“跟水烫过一样”变红)“跟水烫过一样”是什么意思?
你有过这种感觉吗?这里用“跟水烫过一样”比喻什么?(比喻肩头被重担压得又红又肿、皮也破了那种难忍的疼痛。

)读读好吗?(生读,评读。


③师:这几个句子都是从受伤的角度说明他挑煤的艰难。

④(出示课文插图)请看大屏幕,这就是作者当时挑煤受伤的画面, 谁来说说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指导学生看图,感受作者这么小,挑煤实在是不容易。


4、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作者第一天的挑煤过程——(课件出示第一天
挑煤路线图)(师带学生看路线图)
四、读写结合,拓展升华
1、作者劳累了一整天,最终遍体伤痕却一无所获。

这是多么辛酸艰
难的劳动啊!面对着这样一位无力、无助而又无奈的儿子,母亲又做了什么?(母亲含着眼泪给我打来洗脚水。


母亲为什么流泪?这是一种怎样的泪水?(辛酸、无奈、心疼、自
2、母亲哭了,但是小运铎却——没有哭。

他只是淡淡地说——“妈
妈,不要紧,我明天还去挑”。

从这句话里你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吴运铎?
板书:坚强)
3、(课件出示母子俩的对话)师生分角色朗读。

4、孩子们,面对着这样一个懂事、孝顺又坚强的孩子,你一定有很
多话想说,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生写话,师巡视指导。


5、全班交流,师适时评价。

五、总结全文,课后延伸
1、师:为了解除饥饿的威胁,年幼的吴运铎就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
担(画扁担),这沉重的担子里面,一头挑起了艰难的生活,而另一头则挑起了坚强的意志(画煤筐)。

2、吴运铎为什么这么小就去挑煤?第一次挑煤一无所获,以失败而
告终,那他第二次挑煤又会有怎样的结果呢?我们下节课接着学习。

3、课后老师给同学们留了几项作业,大家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
分完成。

(课件出示)
课后延伸:
★ 抄一抄:抄写文中的生字新词及感受最深的语句。

★ 搜一搜:搜集有关“劳动”的名言。

★ 读一读:课外阅读《把一切献给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