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茶知识武夷茶品种及代
武夷岩茶的发展历程

武夷岩茶的发展历程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岩茶的名称,最初见于清末,而真正成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并为世人广泛知晓,则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后.但岩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远很远,经历了一个风风雨雨的兴衰过程.野生茶最早的茶记载也许要数汉代时成书的<<神农本草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这时的茶只是一种治病解毒的野生草药----野生茶,这种野生茶便是武夷茶农称之为”菜茶”的最早母本.研膏茶/蜡面茶武夷山茶发展成为休闲娱乐功能的人工栽培茶,并且逐步为世人所知,则是距今一千多年前的唐朝代,那会不叫岩茶,叫研膏茶,是一种蒸青压制茶,它不发酵,不炒青,采下茶芽稍晾后,便放在器具中蒸熏并压紧成饼状,然后烘干.饮用时将茶饼先研碎,再沸水冲泡,所以叫研膏茶.后来因为茶艺发展,冲泡后的茶汤表面看起来像稠粥,熔蜡,所以又称蜡面茶.北苑贡茶五代十国时,闽王兴茶事,将建安府治(今建瓯芝城镇)城东凤凰山原属茶商张廷晖的茶园收为朝廷所有,名称北苑.于是北苑茶成了一种专为王公贵族享用的”贡茶”.北宋王朝建立后,沿袭旧制,将北苑作为御茶园.这些官方茶焙所产的茶,主要用于上贡,所以称为北苑贡茶.由于北宋大兴茶事,上层社会对北苑茶需求越来越多,北苑茶焙顺着建溪两岸不断的扩大,绵延百里之远,同时包括了武夷山.不过当时武夷产的茶只是作为北苑茶的一个补充,所以也将武夷茶叫北苑茶。
龙凤团茶宋元时期是茶事发展的兴盛时期,其中又属龙凤团茶最为知名,曾有“黄金易得,一茶难求”之说。
龙凤团茶制作过程相当的复杂。
首先,要选择早春刚刚萌发如雀舌般的细嫩茶芽,用指尖轻轻一下掐断--绝不能用指甲。
摘下后,要立即将芽投进新鲜山泉水中,以保持湿润。
制作时,先将摘下的茶芽进行一番剔除,以便使每一片细芽都一样大小,符合标准,然后放在事先备好的刻有龙凤图案的特制模具中湿蒸,这便是蒸青法,蒸至恰到好处时,轻轻压去茶中黄水。
武夷岩茶的品种有哪些

武夷岩茶的品种有哪些武夷岩茶的品种有哪些2015.06.17 3158招商加盟⽹⼤字武夷岩茶只是对出产于福建武夷⼭⼀带的乌龙茶的统称,由于武夷岩茶可追溯的历史悠久,发展的种类⽐较多样,并且随着茶叶市场的发展,武夷岩茶更⼴泛地被茶客们所知,茶农茶商们对于武夷岩茶的开发⽇趋精益,武夷岩茶的种类更加繁多。
3158茶叶⽹的⼩编带⼤家来简单了解⼀下。
武夷岩茶按照产茶的地点不同可以分为正岩茶、半岩茶、洲茶三类。
正岩茶指武夷岩中⼼地带所产的茶叶,品质⾼、味醇厚,岩韵⾮常显著。
半岩茶指武夷⼭边缘地带所产的茶叶,其岩韵略逊于正岩茶。
洲茶泛指靠武夷岩两岸所产的茶叶,品质⼜低⼀筹。
笼统来说,武夷岩茶品种繁多,有⼀千多种。
武夷⼭有三⼗六峰,七⼗⼆洞,九⼗九岩。
林馥泉1943年调查仅“慧苑岩”茶树品种就有280种。
细分可以将岩茶分⼤红袍、⽔仙、⾁桂、名枞、奇种⼏个系列。
⽔仙、⾁桂是岩茶的当家品种。
传统名枞有五⼤名枞:⼤红袍、铁罗汉、半天腰、⽔⾦龟、⽩鸡冠。
⼤红袍是五⼤名枞之⾸,⼜单归⼀个系列。
⼤红袍母树有六棵,是不同的6个品系,雀⾆、北⽃、奇丹、⼤红袍等纯种茶都是这⼏棵母树有性后代中培育出来的。
按国家标准可以将武夷岩茶分为六类,分别是武夷岩茶⼤红袍系列、武夷岩茶⾁桂系例、武夷岩茶⽔仙系列、武夷岩茶名枞系列及武夷岩茶奇种。
武夷⼭⼤红袍是武夷岩茶的代表,是武夷岩茶的茶王,只有武夷⼭才有⼤红袍。
⼤红袍的春茶四⽉底五⽉初开采,每级⼜有细分,根据品质分为三级,以特级为上。
武夷⾁桂是以⾁桂树品种的茶树命名的名茶,⾁桂除了具有岩茶的滋味外,更以其⾟锐持久的⾼⾹⽽备受⼈们的欢迎。
⾁桂的桂⽪⾹明显,佳者带乳⾹,⾹⽓久泡犹存,⼊⼝醇厚⽽鲜爽。
武夷⽔仙茶是武夷岩茶中之望族,栽培历史数百年之久,原来⾃⽔吉之⼤湖,传发现于祝仙洞下,故名为祝仙,因当地“祝”与“⽔”同⾳,后习惯称为⽔仙⾄今。
武夷⽔仙茶树树冠⾼⼤叶宽⽽厚、成茶外形肥壮紧结有宝光⾊,冲泡后⾹含兰花叶浓⽽醇,汤⾊深橙耐冲泡,叶底黄亮朱砂边,是武夷岩茶传统的珍品。
武夷岩茶当家品种——水仙

武夷岩茶当家品种——水仙良足法武夷岩茶当家品种——水仙陈德华陈桦刘宝顺.戈佩贞(武夷山北斗岩茶研究所;z福建调查总队;武夷山幔亭岩茶研究所;宁德职业技术学院) 据史料记载,最早发现水仙茶树品种是在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水仙原产于建阳小湖乡大湖村,无从考证何时辗转来到武夷.因武夷山环境优美,移居后的水仙非但没有落到”桔逾淮而化枳”的悲局,反而更能发挥其天赋,胜过乃祖乃宗;由于武夷的阳光,水分,岩石,空气等无一不缺的优质资源,水仙良好的种质基因,配以精湛的制茶工艺,引发出武夷水仙的馥郁香气和醇厚滋味,长期享有”岩骨花香”的美誉,为乌龙茶中的佼佼者.提起武夷岩茶,当前最热乎的是大红袍或肉桂,关于水仙似乎已被人们遗忘在记忆之外,但只要懂得武夷茶史的人就会记得在上世纪四十年代《茶叶研究所》编印的丛刊,早有记载水仙为闽茶中的望族,占当时武夷茶树品种资源的大部分.据2007年武夷山市统计数字,武夷山茶树品种肉桂2.9万亩,水仙4.2万亩,二者占全部品种的70%左右.说明无论过去或现在,武夷水仙均为武夷岩茶的当家品种.移居后的水仙茶能扎根于武夷并获得大面积推广种植,是鉴于水仙的优质乌龙茶特性.它能适应武夷山的生态环境,以及当地群众对武夷水仙长期所积累的生产经验.1武夷水仙优良品质的成因1.1武夷水仙具有优质乌龙茶的特征和特性水仙为无性系,小乔木型,大叶类,晚生种,三倍体.成熟期植株高达2—3m.树姿半开展,分枝稀疏,主干明显.叶柄扁大,叶肉肥厚富腊质,叶缘平整,锯齿较深而均匀;主脉淡绿明显,侧脉整齐.花冠较大,子房多不同乌龙茶品种茶苗根冠比情况单位:a{鲜重)注:资料来源于福安农校《不同品种茶树扦插试验》(1987年)2011年第3期学术专业人文茶趣毛,花柱3裂,开花少结实.一芽三叶的百芽重112.0g.育芽力较强,产量较高.适宜种植在温暖湿润,土壤深厚的园地.深沟定植,适当稀植,根系可深入土层1m以上,幼树及时定剪打顶促进分枝.水仙根系发达,扦插繁殖较其他乌龙茶品种发根率高,根冠比较大(见上表).水仙茶苗定植后,根系伸育迅速,分布范围超过地上部分,因而栽培必须考虑根的营养条件.武夷山当地茶农对水仙茶养根采取的措施,如植茶前深耕土壤,施足基肥,适当稀植,夏季茶适当少采合理留养以及茶园客土施用有机肥等.据测定水仙中开面3叶梢,干样分析内含物质含量(占干物质含量的%)分别是:茶多酚22.67%,儿茶素总量141.71m~g,氨基酸2.33%,水浸出物38.59%.说明水仙富含适制乌龙茶的生化特性.群众对水仙茶生产上的评价是好采,好制,适制性高.所制出的乌龙茶条索肥壮,色泽乌绿润,香气优雅恰如兰花,滋味醇厚,回味甘爽,耐冲泡.专家对武夷水仙的评价是”不倒的良种”,具有“醇莫过于水仙”的说法.在岩区其品质特征是”岩韵”明显.作为商品茶的拼配具有较强的亲和力.故消费市场一直看好.l_2武夷山的优良生态环境武夷山乃国家一级自然保护区,平均海拔650m,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武夷山核心区内群山环抱,重峦叠障,年平均气温18~{2~18.5~C,相对湿度约80%,年降雨量大于2000mm.水仙茶树生长在岩谷峻崖和幽涧流泉之间,林木常年葱郁,云雾缭绕,太阳直接照射少,多漫射光.构成温度,湿度,风速,光照等相互协调的自然环境.尤其在漫射光照射下产生较多叶绿素B,它能有效地利用漫射光中的兰紫光形成多种氨基酸,提高茶叶含氮化合物的芳香物质含量,孕育出武夷水仙的独特韵味和香气.除上述土地条件外,地质土壤也适宜于茶.明代万历徐勃《茶考》中记载”武夷山中土气宜茶,武夷之名甲于海内矣”.武夷山地属”丹霞地形”,由沙砾岩凝结而成,pH值5—6.茶园土壤绝大部分为火山砾岩,红砂岩及页岩组成.陆羽《茶经》”一之源”所述:”其地上者生烂石, 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认为”烂石”和”砾壤”即髑2011年第3期指风化较完全的土壤,砾壤则指砂砾土.也说明武夷山土系烂石及砾壤或砂砾土,为陆羽《茶经》是中所说土壤中的”上者”或”中者”.烂石和砾壤经过风化,与当地植被的多种植物形成的有机质使表土腐植层数较丰厚.这些都为茶树提供了多种钾,锌,硒等矿物营养元素,上述适宜的地质土壤造就了武夷水仙岩茶的优异品质.2武夷水仙茶生产技术探讨2.1田间生产技术2.1.1茶园建立武夷山茶园有梯式茶园,斜坡茶园,平地茶园及特殊的盆式茶园之分.其中以梯园和坡园为多数.武夷山景区内多石砌阶梯式茶园,如水濂洞,马头岩等地的梯园呈长方形或半圆形,自山麓至山岭多达数十层,景观奇特也有少数丛式栽植在岩石隙缝中的盆式茶园.景区外较多坡园和平地茶园.种植方式有丛式和条式两种.过去多丛式现代以条式居多,沿横坡等高线开沟条栽,适当密植,表土回沟.无论丛式或条式,按照武夷水仙品种特性和当地气候特点,认为水仙种植均宜适当稀植.武夷茶区有单株(丛)老丛水仙能采鲜叶5kg的,在特殊情况下是以大穴(1.2m×1.2m深翻)稀植,行株距为3—3.3m,以集中肥力,保证顺利成长,从提高单株(丛)的产量以达到较高亩产,此实例可供探索模仿.建园的技术要点,设置直沟排水,横沟蓄水,横坡等高种植,表土回沟,种植前土壤深耕,10度以上山坡应构筑梯级,梯埂要求坚实牢固,须外高内低,使有利土肥水的保持.2.1.2深沟多株定植深沟多株定植是武夷茶区对水仙茶苗栽植的一种传统方法:在定植范围内挖穴深40—50em, 每穴放茶苗水仙茶苗3—5株,多则6—7株,株株分开,填土踩紧,上盖土保留一浅沟,即离地面15—20em不盖土.这种做法一是有利于提高成活率,二是可降低水仙分枝高度,增加靠近地面树冠的分枝数量与提高早期产量. 三是有利于水仙根系深扎,保蓄水肥.2.13茶树修剪修剪包括定型修剪,轻剪,深剪和重剪.水仙种植后二年内可定剪3—4次,促进分枝提高发芽密度,结合反复打顶或剪穗以培养树形骨架.采摘期茶树每年春后轻修剪,7—8龄开始适度深修剪,以后轻剪与深度秽足剪交替进行,有利控制茶株徒长,维护树势,推迟衰老,延长优质年限.必须提出上述修剪措施是需要在合理水肥等条件配合下,培养丰产型水仙树冠所必要的农业技术措施.当水仙栽培一定年份茶树开始出现结节枝,显出衰老状态时,就进行重修剪,剪去结节枝层以促进不定芽的发生,以复壮树势.茶树是有生命周期的,并非越古越好.茶树的青壮年时期,即生物学年龄时期,在肥管正常情况下约20—3O年,是属于最佳经济年限;越此最佳经济年限,茶叶的品质成份如水分,茶多酚,水浸出物,氨基酸,咖啡碱等大幅下降,故对于大宗水仙茶树,凡属于上述情况,都应一概给予重修剪复壮,因为复壮后茶叶内含成分有所回升,能改善水仙茶品质和提高经济效益.2.1.4耕作施肥水仙茶苗定植时表土回沟,无基肥(也有施放基肥).开采前不施肥,开采后补施基肥.传统武夷耕作法,每年除草浅耕3次,分别在3,6,9月份进行.目前部分产区仍在沿用.以往武夷山每2年结合”秋挖”,填上一次”客土”,即填上周围肥土或新土,加厚耕作层,提高肥力,并为茶树提供多种矿物营养元素,增进茶叶品质.这”客土”法起源于武夷山,群众也认为”客土”法所起作用有时是施肥所不能代替的.但”客土”法极不利于山地水土保持,故目前基本已不采用.改为隔年秋季深耕,每年农历9月间施用有机肥,一般亩施菜仔饼200 —300kg(或有加施灰肥,磷肥和复合肥).当地不施单体氮肥,因为氮肥引起水仙新梢生长迅速,且叶绿素含量增加,不利做青,影响品质.2.1.5病虫害防治武夷茶区近些年来主要发生的病虫害有茶丽纹蟓甲,茶芽粗腿蟓甲,茶尺蠖,茶黑毒蛾,茶毛虫,茶小绿叶蝉,螨类及茶饼病,茶网饼病等.防治上尽量不喷药,具体做法:1)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如适时采摘,修剪,合理施肥,除草翻耕土壤以松土灭虫.2)以生物防治为中心:培养天敌制约病虫害,充分发挥害虫天敌的自然调控作用.近年武夷茶农在茶园周围种植一些树木,如桂花,梅,枇杷,梨,蔷薇等;这些不同时期开花的蜜源植物,既可作为天敌昆虫的补充营养基地,也充实武夷水仙等茶树的植被生态,并美化了景区环境.3)科学合理施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如应用锐劲特,天王星防治茶丽纹蟓甲,茶黑毒蛾等.但必须掌握防治适期,严格按照农药的安全间隔期用药. 2.2武夷水仙茶的加工工艺2.2.1采摘驻芽形成时采2—4叶,大生产情况下前期适当早采小开面,中期大采中开面,后期少量采摘大开面.晴天采摘时间上午9时至下午5时.对土质较瘦,向阳及老丛水仙茶园宜先采.2.2.2晒青(萎凋)晒青方式有多样,通常应用日光萎凋或萎凋槽萎凋,也有用自动烘干机,综合摇青机进行的.日光萎凋,应避免中午强光,以均匀薄摊为原则,多用谷蘼,白棉布,纱网直接铺在地面上晒青,气温以不超过42~C为好,历时约15rain~30rain,因水仙叶大肥厚,宜采取两晒两凉,具体时间以看青看天情况而定.大多根据叶态萎软,手持叶梢芽二叶失去光泽,略呈下垂,青气减退,清香呈现为准.水仙品种当晒青适度时所散发出的清香往往因不同产地,树龄和不同采摘标准而有不同.晒青程度宁轻勿过,晒青的减重率控制在10%~12%.萎凋槽萎凋,风温控制也相同于日光萎凋,摊叶厚度15em~18em,期间翻拌2—3次,时间1.5h~2h左右.2.2.3做青(摇青,静置及鼓风)做青是水仙岩茶决定品质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青间要求空气流通,温度24℃26~C,相对湿度60%左右.青间面积较宽敞便于操作.有条件的可安装排气扇,吸湿机或空调.无论传统式做青或做青机做青,都要遵照”看青做青”“看天做青”的武夷传统原则和水仙品种的特点,掌握多次摇青(一般7—8次).总的掌握重晒轻摇,先轻后重,先慢后快,多摇少做,老茶快做,嫩茶慢做的原则.每次摇青次数由少到多依次递增;摊叶厚度依次拼筛加厚,使香气缓慢而充分地发展,每二次摇青之间静置的时间也先短后长,具体时间及程度依靠手鼻眼感官综合观察;用手摸:叶片是否柔软,呈现”萎凋”“还阳”软硬交替过程.用鼻闻:做青过程不同阶段,有不同香气的出现,每2011年第3期学术专业人文茶趣次摇青前后香气变化程度,具体操作者应记住每一次香气的特色,从水仙晒青时发出的清香转变为熟香,似有花香出现为适度.用眼看:叶片的形状变化出现龟背状特征,叶片色泽起变化呈黄绿色,叶缘出现红边.水仙茶做青时间约需8h~12h.2.2.4杀青做青结束即投入杀青,要求最后一次摇青后40min内进行杀青,不宜堆放过久以免叶堆发热引起发酵过度.锅底温度手炒220~C,机炒260~C~280~C为适度. 杀青目的使做青叶停止发酵并失去一部分水分,使叶质柔软便于揉捻成团.杀青过程掌握适度,切忌投叶量过多,时间过长和不均匀现象,一般历时3min~6min.2.2.5揉捻鉴于水仙新梢较肥大,采摘一般成熟度偏高的特点,杀青后宜掌握趁热揉捻,揉捻过程中边揉边加压,但须加压适度避免断碎或松散.笔者对于采摘后期嫩度偏高的水仙茶,建议参照闽南乌龙茶制法,适当采用一次包揉,通过包揉改进水仙外形又不失岩茶风格.2.2.6烘干烘干分毛火,拣梗(传统上是毛火后拣梗,目前因加工量增加,经常略此过程)和足火三个步骤.毛火温度约130~C~150~C.足火温度约90~C.烘焙至茶叶含水量约6%~7%时,即制成毛茶.2.2-7精制精制分审评归堆和复火(炖火)二个步骤.审评归堆的基本原则:以内质为主,外形为辅.水仙毛茶由于各种原因,在风格上有一定的差异;诸如不同地域,土质,植被,树龄,采摘标准,肥培管理等的差异,造成毛茶风格不一致.目前多看重特殊香气,高山韵味和生态气息的水仙岩茶.如对一些具有兰花香,高山韵,粽叶香,青苔味等的茶叶都另行归堆加工处理.烘焙原则:对于上述另行归堆的高档水仙一般火温控制在120~C左右,以保持茶叶香味本色为度.中档品质的水仙由于叶质较厚,以中火为好,温度掌握130~C140 ℃使保持滋味浓厚.一般的水仙为使其呈现岩茶的焦糖香特色须焙足焙透,温度150~C~160~C左右.上述无论是哪种火候都必须焙至足干,含水量控制在5%以下,使水仙岩茶达到香久益清,味久益醇,性和不寒,存久不坏的境地.2011年第3期3武夷水仙茶的现状和建议从当前武夷山的武夷水仙的现状,提出以下看法和建议:3.1武夷水仙有正岩,半岩,洲茶或岩区(内山)与外山之分,实际上是根据产区的土地生态环境,土壤理化特性而划分,不同产区的水仙茶风格不一致,品质有差异,在市场上茶价相差悬殊,说明影响岩茶品质的重要因素是土壤.随着科技进步,现在已有学者提出”武夷岩茶无边界”的理论,应用”测土配方施肥”的途径寻求解决,也就是通过检测茶园土壤养分,然后配制相应的养分(包括土壤矿物质营养成分)作肥料施用.认为这一技术的探索和实施对于从整体上提高武夷岩茶水仙茶的品质有着积极意义.3.2武夷山号称”品种王国”,本地种和外地种又加上从本地奇良种中选育的名丛,名目繁多,主要是早生种有黄旦,丹桂,八仙茶,金观音,黄观音等.中生种有梅占,毛蟹,佛手,北斗等.晚生种有大红袍,水仙,肉桂,白芽奇兰等.目前水仙,肉桂,大红袍占武夷山全部茶树品种的绝大部分,尤以水仙的量为大,但上述三者的发芽期相互交叉,并不一致,在当地气候下,水仙发芽最早,肉桂其次,大红袍最迟,一般当水仙采摘将结束时开始采摘肉桂,最后采制大红袍,故晚生种面积偏大的矛盾不突出.也鉴于当地重视春茶,因为春茶主要由越冬芽发育而成,晚生种发芽迟缓,在树上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有效物质成分,故在其它条件相同情况下,同样是春茶,晚生种比早,中生种的春茶更具品质优势.这也是当地群众较热衷于种植水仙等晚生种的原因.当然,为了克服洪峰和保持岩茶产品风格的多样化,今后应尽量利用现有资源,做好品种内的协调搭配.3.3夕水仙品种育芽力较强,正常年景分四季采摘,春茶(立夏前二三天),夏茶(夏至前三四天),秋茶(立秋前三四天),露茶(冬片)在寒露后.武夷山各产区重视采摘春茶,夏秋茶较少量采摘,露茶不采.调查认为露茶不采养树是正确的,但为了充分利用武夷水仙品种的高产优势和适应当地地域气候条件,应该挖掘夏秋茶生产潜力,故水仙夏秋茶也应按中开面2—4叶武夷传统标准适时采摘.庭秽应法4对老丛水仙的解释和看法武夷山的水仙茶树有大宗水仙和老丛水仙之分.大宗水仙是指一般水仙茶园,老丛水仙指树龄达50年以上而又具有特殊香气或有别于大宗水仙的”丛味”,这”丛味”是指来自茶树自身枝干木质部的木本香,附着物的气息与周围生态气息的综合.老丛水仙茶树原产地生态条件特殊(包括土壤生态,地域气候生态和植被生态),譬如位于慧苑岩,天心岩,水帘洞,马头岩,竹窠等地的老丛水仙,岩韵突出,滋味甘醇且具有特殊香气,因其茶园分布于山间峡谷之中或石坡岩石之上,终日直射光时间短,空间湿度大而稳定,茶树主要与巨石和松,杉,竹等为伴.另如武夷山樟树村的南乾,综合农场三分场的下东坡,星村的巨口枫林,曹墩, 黄村,桐木,程墩等地的老水仙因四面环山,水气充足,周围植被丰富,松,杉,樟,杨梅,梅,枇杷,桔类等多种树木和苔藓等野生植物,故这些产区的茶叶均附有植被的生态气息.这里特别要提出位于武夷山西北部洋庄乡的吴三地的老丛水仙又有别于其他产区的老丛水仙,当地是一个高海拔的自然村,平均海拔800m(最高处有1300m),当地戏称其环境是”上有戴,下有带,中间有腰带”,意思山顶,山腰有众多野生树木,竹林茂密,山脚下水流潺潺, 终年云雾缭绕,常年平均湿度86%.故吴三地的地域气候植被生态环境是水仙茶树绝佳的栖息地,调查吴三地水仙栽植已60年以上.因土质肥厚从不耕作施肥(近年才有施饼肥的),也从不整枝修剪,顺其自然生长,故水仙形同古老茶树,高3m~4m,径粗20em左右,新梢节间长, 叶片肥厚,分枝稀植,全年仅搭梯而上采摘一季春茶.调查认为吴三地茶树因长期受特殊生态栽培条件的影响已发生某些变异,包括其树冠树貌和茶叶品质成分都有所变异,它正从栽培型茶树逐渐向野生型过渡,目前正处于过渡阶段,调查认为对吴三地老丛水仙可称为在特殊生态条件下已产生变异的特殊型的老丛水仙品种茶树.吴三地茶叶具有生态味和粽叶香,这也是有别于其他产区老丛水仙的显着特征.如上述,在武夷山各产区所分布的老丛水仙虽然占水仙茶树品种的较小部分,但它们都拥有共同的特征是比大宗水仙优质.老丛水仙的一些特殊香或味,是由于悠悠岁月,茶树叶片气孔吸收了周围环境的灵气,特别当营养生长旺盛阶段,芽叶气孑L有很很强吸附能力,使茶叶植被生态气息明显,如绿竹的竹叶香,苔藓的青苔味;或也有可能出现桂花,梅花或别的野生树木的芳香气息,正如庄晚芳教授曾赞美洞庭茶果间作的碧螺春茶为具有”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质,为茶中的珍品”,这是同一机理.又老丛水仙的生态气息为什么会带给茶叶品质优化?这可以从茶叶内含物质来试行分析:即茶树原产地的生态条件直接影响茶树植株体内物质代谢和生化成分的含量变化,主要是水分含量和含氮化合物如蛋白质,氨基酸,咖啡碱等含量的相对增加.茶多酚,儿茶素,纤维素等含量的相对减少;其中游离儿茶素减少幅度大而酯型儿茶素减少幅度小,故儿茶素的品质指数较高.以上内含成分的变化,使茶汤鲜爽,醇滑,香气较高,品质优化.调查认为目前对武夷山各产区内老丛水仙茶园所采取的生产技术措施基本合理,但并不等于一成不变,如有关吴三地等地在特殊生态栽培条件下已产生变异的特殊型的老丛水仙茶树品种,又当分别对待,具体还需因地因树制宜,灵活掌握.参考文献[1]陈德华郑友裕《世界遗产武夷山》海峡书局2010年[2]张天福戈佩贞郑乃辉陈哲思《福建乌龙茶》福建科技出版社l993年[3]陈桦《影响茶树鲜叶品质的田间因子》福建茶叶2003(3) [4问道》武夷茶”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武夷茶研究中心”2010年6期[5]吴觉农《中国茶叶研究改进史》崇安茶叶研究所从刊第一卷1944年[6]王镇恒《茶树生态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年[7]戈佩贞陈桦《洞庭碧螺春史考及机理探讨》茶叶科学技术2005第3期[8]陈德华詹梓金《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岩茶生产》全国茶叶科技研讨会论文[9新合作》杂志编辑部《探索福建水仙茶的奥秘》新合作杂志社2011(1—2)[10]福安农校80级茶4,5班《闺北水仙栽培技术调查》茶叶科学技术1983(1)2011年第3期43。
武夷岩茶常见36种茶树品种

武夷岩茶常见36种茶树品种今天说说- 武夷岩茶,品种系列 -正式开始▼-01-大红袍大红袍:1959年全国“十大名茶”评比会中被评选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按概念分:1、母树大红袍:产于福建省武夷山市——武夷山东北部天心岩下天心永乐禅寺之西的九龙窠。
(三株六棵)2、纯种大红袍:母树大红袍中的某一品系单独扦插繁育栽培后,单独采制加工而成的大红袍。
(指奇丹、北斗)3、拼配大红袍:使用两个以上的品种,制茶师傅根据茶叶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共性而形质不一的产品)再根据不同的占比进行拼配,提高茶叶品质、稳定茶叶品质、扩大货源的方法。
4、大红袍:也可作为武夷岩茶的一个统称。
-02-水仙水仙为国家级茶树良种,无性系,小乔木型,大叶类,晚生种。
水仙原产于建阳市水吉县大湖桃子岗的祝仙洞,相在清代道光年间引入武夷山。
茶树性状稳定,品质特征稳定优异。
主要特征:条索肥壮,叶片较厚,带有兰香,有明显的“宽、扁、黄”的特征,足火的水仙可见叶脉突出俗称“露白骨”。
l 树龄小于三十年的称为:水仙,树龄大于三十年的称为:高枞水仙,树龄大于六十年的称之为:老枞水仙。
l “枞味”是指来自茶树自身枝干木质部的木本香,附着物的气息与周围生态气息的综合。
l 老枞水仙的主要三个特征为:木质味、青苔味、粽叶香。
-03-肉桂肉桂为省级茶树良种,无性系,灌木类,中叶种,晚生种,原产于马枕峰-04-铁罗汉铁罗汉:始于宋代,以故事传说命名,它的品种香,极有特色,是中药当归的味道——一种浓烈的,微有苦意的,药香。
-05-水金龟水金龟,是四大名丛里,香气最娇艳的一种。
它的品种香,是梅花香。
如果用梅花的品种来比拟,水金龟是白梅的香气,幽,寒,孤傲;梅占是蜡梅的香气,清长,劲道;而向天梅的香气,是粉梅,娇丽、柔媚婉转。
-06-白鸡冠白鸡冠,是四大名丛里最有特色的一款。
它是道茶。
道家修道专用的练气茶。
便是因为如此,白鸡冠方能名列四大名丛之一。
白鸡冠的品种香,是药香。
武夷岩茶的分类

武夷岩茶的分类现代的武夷岩茶都以茶树品种命名,名种名茶相得益彰,因此,茶名繁杂最为突出。
为便于应用,除了极品岩茶外,其他都归为特殊茶名,使人顾名思义地识别之。
武夷岩茶随历代的茶类发展,茶名更换频繁。
因此岩茶分类仁者见仁,智者风智,尚无确切定论。
武夷茶名随时代推移,从唐代之研膏、蜡面;宋代之龙凤团;元代之石乳、京铤;明代之紫笋及灵芽、仙萼之类。
此皆系第历代武夷名茶或贡品,大都属于蒸青绿茶,是发展武夷岩茶的基础。
自明朝从安徽传入松萝茶制法,就与全国其它茶区相同,从蒸青绿茶改制炒青绿茶。
清周亮工在《闽小记》云:"崇安招黄山僧,以松萝法制建成茶,时有武夷松罗之目。
"清初武夷山民经过长时间的探索研制出半发酵乌龙茶,使岩茶的品质得到很大提高,至于乌龙茶和红茶谁先有之,尚属茶界有争论的问题。
茶叶专用设备家程启坤、陈彬藩分别在《中国茶经》和《茶经新篇》上撰文,认定乌龙茶的制做源于武夷山。
这是武夷山对茶叶发展的一大贡献。
清代武夷岩茶分类、分档,几经变易。
清雍正末年崇安县令陆廷灿在《续茶经》写到:武夷茶在山上者为岩茶,水边者为洲茶,岩茶为上,洲茶次之。
岩茶最佳者,名曰功夫茶,功夫之上又有小种,则以茶树名为名,每株不过数两。
洲茶(乃溪边之茶),名称有龙须、凤尾、紫毫、兰香、清香等。
公元1753年,刘靖在《片刻余闻集》提到:岩茶中最高者曰老树小种,次则小种、次则小种功夫、次则功夫、次则功夫花香。
公元1886年,郭柏苍在《闽产录异》中的排列为奇种、名种、小种、次香、花香、种焙、揉焙、岩片。
此外,梁章钜在《归田锁记》、施鸿保在《闽杂记》中都对武夷岩茶分类、名称作了记载。
新中国成立前,武夷岩茶分类也较繁杂。
公元1921年,蒋叔南在《蒋叔南游记中》,将岩茶分为上奇种、奇种、茗种、小种四等。
廖存仁分武夷岩茶为:提丛、单丛、奇种、名种、焙茶。
林馥泉则比较详细,归类为名丛奇种、单丛奇种、顶上奇种、奇种、名种、焙茶等。
武夷岩茶有什么特征?武夷岩茶的三个特征

武夷岩茶有什么特征?武夷岩茶的三个特征武夷岩茶产于闽北名山武夷山上,是乌龙茶中的极品,既有绿茶的清香又有红茶的甘醇,深受人们的喜爱。
武夷岩茶有着极其特别的加工工艺,其色、香、味、形都很特别,初次饮用武夷岩茶有点微苦,但是稍后就会有回甘天,有股松柴烟和桂圆汤味,那么武夷岩茶有什么特征呢?接下去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
武夷岩茶(1)品种特征:某一品种不论种在何山场、只要按乌龙茶工艺加工到位后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撇开山场因数,品种特征明显的岩茶,其加工工艺一定达中等以上,(若按绿茶工艺加工则体现不出品种特征) 因此,低档岩茶品种特征较弱。
品种特征应是共性的、其他品种所没有的特征。
如肉桂的“桂皮香”、“辛辣味”。
而“桂圆香”则不是品种特征(是工艺特征、轻微烟味)。
品种特征要*实践来总结,有些特征只可意会、不好描述,如大家熟悉的水仙特征。
(2)工艺特征:因加工工艺不同、或某加工环节处理失误而形成的特征。
如酵味(发酵过度、类似红茶的味道)、渥味(揉捻后未及时烘干、毛火走水焙的时间过长造成)、烟味、青味(做青发酵不足、杀青不足)、酸馊味、高火味、过火味、焦味(有炒焦味和焙焦味)等等。
某些消费者常把火功味、渥味、烟味、酸馊味或青味、陈味等当作“韵味”。
武夷岩茶(3)岩韵(环境特征):是指乌龙茶优良品种、生长在武夷山丹霞地貌内、经武夷岩茶传统栽培制作工艺加工而形成的茶叶香气和滋味。
以上定义说明:“岩韵”是武夷岩茶独有的特征;“岩韵”的有无取决于茶树生长环境;“岩韵”的强弱还受到茶树品种、栽培管理和制作工艺的影响。
同等条件下:不同的茶树品种,岩韵强弱不同;非岩茶制作工艺加工则体现不出岩韵;精制焙火是提升岩韵的重要工序。
武夷岩茶以上就是有关武夷岩茶的特征知识介绍。
武夷岩茶的最典型特征就是它有“岩韵”,很多人喜欢喝岩茶其实也就是喜欢那股“岩韵”。
武夷岩茶独特的岩骨花香,这是因为它的生长环境条件好以及加工工艺中自然形成的。
小编提醒,在冲泡武夷岩茶的时候,适合用干净的山泉水冲泡,这样更能品出它的韵味。
茶知识--武夷岩茶三十问

茶知识--武夷岩茶三十问【大红袍篇】1、问:大红袍与武夷岩茶是什么关系?答:大红袍其实是一个品名,位于九龙窠的6株母树已有360多年,我们现在品饮的大红袍则是由母树嫁接而来,分为纯种大红袍及拼配大红袍。
大红袍属武夷岩茶最具代表的产品,同时由于大红袍知名度高,往往很多人将武夷岩茶统称为大红袍,正如铁观音一样,其实武夷岩茶中有三百多个品种,分为无性系灌木如肉桂,无性系小乔木如水仙,及名丛、优良名丛。
另外我们说的武夷岩茶多指武夷山产的乌龙茶。
2、问:大红袍又名什么?答:大红袍又名奇丹,在唐朝亦以“晚甘侯”茶名著称于世。
3、问:请问大红袍有哪些味道?答:不同的品种、制作工艺的差异及拼配技术可以产生不同的香气和茶汤,但万变不离其宗,岩茶始终讲求的就是“岩韵”,亦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岩骨花香”。
所谓“岩骨”指的事岩韵显著,茶汤达到一定级数则会带骨感,而“花香”也可以理解为独特的品种香,制成成品的工艺香,受优越气候土壤等自然环境影响所生产的天然气息。
4、问:目前市面卖的是第几代大红袍?答:大红袍繁植至今已有20多年,且只能由六棵母树且适当剪枝嫁接,所以基本上现时所有出售的大红袍肯定都是其后代,但质量如何则不能一味追求第几代,应该是结合生长环境,天气,及传统的工艺,三者缺一不可。
所以无需刻意去追求第几代大红袍,反而建议您可以通过自己的口感看看您自己比较接受哪种口感的。
5、问:请问影响大红袍的品质有哪些因素?答:第一,必须是真正的大红袍树种,因为母树在岩石上生长了几百年,茶树种充分吸收了岩石精华,形成独特的味道。
第二,必须拥有非常良好的生长环境,武夷山即有独特的生态环境,非常适宜大红袍的生长。
第三,拥有精湛的制作技术才能将大红袍独特的岩韵味体现出来。
6、问:可以介绍一下大红袍母树吗?答:现有的母树只有6棵,长于天心岩九龙窠岩壁之上,已有360多年历史,终年以岩石流下来的滑滑细水及带来的苔泥为天然肥料,加上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故茶树种已形成了特有的岩韵。
武夷岩茶知识问答(1)

大红袍大通仙生态茶生态烟知识问答(培训提纲)一.茶类基础知识1.茶类基础知识中国有几大基本茶类,分别是什么茶类?中国有六大基本茶类,分别是绿茶、红茶、乌龙茶(青茶)、白茶、黄茶、黑茶。
2.六大茶类基本品质特征?绿茶:绿叶绿汤;红茶:红叶红汤;黄茶:黄叶黄汤;白茶:香味清鲜醇爽或鲜醇,汤色杏黄或杏绿;乌龙茶:形优色美,品种分明,特征各异,香高味醇,千姿百态;黑茶:香味醇和而不青涩,汤色橙黄而不绿,叶底黄褐而不青。
3.乌龙茶属什么茶类?乌龙茶属半发酵茶类。
乌龙茶是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属于半发酵茶。
具有绿茶之清香与红茶之甜醇。
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广东凤凰单枞、台湾冻顶乌龙是乌龙茶的代表品种。
4.武夷岩茶和安溪铁观音在外观形态上为什么不同?武夷岩茶的外观形态是条形状,安溪铁观音的外观形态市卷曲形或圆结形。
因为在加工过程中揉捻工序不同,武夷岩茶在揉捻工序中把茶揉捻成条状,所以它是条形茶。
而安溪铁观音在揉捻工序中加有包揉工序把茶揉成卷曲形或圆结形。
二:武夷岩茶知识1、什么是武夷岩茶?依据地理保护标志管理相关规定:武夷岩茶是指在武夷山行政区域内种植的适于的茶树品种(品系)。
以特定工艺加工生产的茶叶称为武夷岩茶。
性温健胃,具“岩骨花香”之特征。
2、武夷岩茶的茶树有哪些品种?武夷岩茶的茶树品种有水仙、肉桂、奇兰、梅占、乌龙、佛手、黄观音、金观音、丹桂、紫红袍等等。
3、武夷岩茶的产品名称武夷岩茶的产品名称:用水仙茶树品种的鲜叶制成的成品茶称武夷水仙。
用肉桂茶树品种的鲜叶制成的成品茶称武夷肉桂。
用武夷菜茶茶树品种的鲜叶制成的成品茶称武夷大红袍。
用其余的茶树品种鲜叶制成的成品茶称武夷品种、武夷奇种。
用武夷菜茶茶树品种选育出的名枞,其鲜叶制成的成品茶称武夷名枞。
4、大红袍产品指的是什么?大红袍产品有两个概念。
一是用大红袍茶树品种的鲜叶制成的产品称大红袍。
二是用武夷菜茶品种的鲜叶制成的茶叶经拼配后的产品称大红袍。
5、武夷岩茶中水仙、肉桂、大红袍产品它们的味有哪些不同?武夷岩茶中水仙、肉桂、大红袍产品因茶树品种不同,它的风味也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岩茶知识】武夷茶品种及代号
武夷山秀甲东南,武夷岩茶更是以独特的“岩骨花香”之韵名誉中外。
为适应茶叶市场发展需求,武夷山先后引进一些制优率高、品质特征突出的新品种。
这些品种多数由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选育,为方便记录与记忆诸多品种,于是延伸出了茶叶“代号”。
在高深莫测的武夷岩茶圈,熟知这些茶叶代号可能会让你有高人一等的感觉哦!黄观音(105)又名茗科2号,该品种由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从铁观音与黄旦人工杂交后代中选育而成的新品种。
该品种属小乔木型,中叶类,早生种,无性系。
芽叶黄绿带微紫色。
少茸毛。
叶片呈椭圆或长椭圆形,叶尖顿尖,叶齿较钝浅稀,叶质尚厚脆。
适制乌龙茶,适采摘于4月中旬。
茶叶品质由以香气突出,香气清爽芬芳,具有黄旦的“透天香”特征。
金观音(204)又名金桂,原产于白岩莲花峰。
该品种属灌木型,中叶类,晚生种,无性系。
芽叶黄绿色或紫绿色。
有茸毛。
叶色绿,叶片呈卵圆形,叶尖圆尖或钝尖,叶齿密浅锐,叶质较厚脆。
适制乌龙茶,适采摘于5月上旬。
茶叶品质突出特征为香气浓郁幽香似桂花香,滋味醇厚甜爽。
金牡丹(220)
该品种由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以铁观音为母本,黄旦为父本,采用杂交育种法选育而成。
该品种属灌木型,中叶类,早生种,无性系。
芽叶紫绿色。
茸毛少。
叶色绿,叶片呈椭圆形,叶尖钝尖,叶齿较锐浅密,叶质较厚脆。
适制乌龙茶,适采摘于4月中旬。
茶叶品质突出特征为香气馥郁芬芳,滋味醇厚甘爽。
春兰
(301)
该品种由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从该所品种园铁观音天然杂
交后代中,单株选育而成的新品种。
该品种属灌木型,中叶类,早生种,无性系。
芽叶黄绿色。
茸毛少。
叶色绿,叶片呈长椭圆形,叶尖渐尖,叶齿锐、密、较深,叶质较厚脆。
适制制乌龙茶,适采摘于4月中旬。
茶叶品质突出特征为香气清幽细长 ,兰花香显 ,滋味醇厚有甘韵。
九龙袍(303)
又名紫红袍,由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从大红袍(副株)自然杂交后代中采用单株育种法育成。
该品种属灌木型,中叶类,晚生种,无性系。
芽叶紫红色。
茸毛少。
叶色深绿,叶片呈椭圆形,叶尖钝尖,叶齿钝浅较密,叶质较厚脆。
适制乌龙茶,适采摘于4月中下旬。
茶叶品质突出特征为香气高强幽长,滋味浓厚甘爽。
丹桂(304)
该品种由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从肉桂的天然杂交后代
中通过单株选种育成。
该品种属灌木型,中叶类,早生种,无性系。
芽叶黄绿色。
茸毛少。
叶色深绿或绿,叶片呈椭圆形,叶尖渐尖,叶齿钝浅、较密,叶质较厚软。
适制乌龙茶,适采摘于4月中旬。
茶叶品质突出特征为香气馥郁高长,滋味醇厚甘鲜。
黄玫瑰(506)该品种由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从黄观音与黄旦的杂交后代
中采用单株育种法育成。
该品种属小乔木型,中叶类,早生种,无性系。
芽叶黄绿色。
茸毛少。
叶色绿,叶片呈长椭圆或椭圆形,叶尖渐尖,叶齿较锐深密,叶质较厚脆。
适制乌龙茶,适采摘于4月中旬。
茶叶品质突出特征为香气馥郁幽扬,具有“透天香”特征。
大红袍始于清代,有桂花香,以传说故事命名茶中状元、武夷岩茶五大系类之一;本地种,原产于九龙窠。
肉桂始于清代,有桂皮香,以茶香型命名当家品种、武夷岩茶五大系类之一、香不过肉桂;本地种,原产于慧苑坑,另一说法是马枕峰,省级品种。
水仙始于清代,有兰花香,以故事传说命名当家品种、武夷岩茶五大系列之一,醇不过水仙;引入种,原产于建阳水吉小湖镇大湖村祝仙洞,国家级品种。
白鸡冠始于明代,有蜜香,以故事传说命名,四大名丛之一、奇香异色;本地种,原产于慧苑火焰峰下外鬼洞,现隐屏峰蝙蝠洞和武夷宫白蛇洞亦有。
半天妖始于清代,有蜜香,以故事传说命名,四大名丛之一,又名半天腰、半天鹅;本地种,原产于三花峰第三峰绝对崖上。
铁罗汉始于宋代,有沉香,以故事传说命名,四大名丛之一,武夷山最早的名丛;本地种,原产于慧苑岩之内鬼洞(峰窠坑),另一说为竹窠岩
水金龟始于清代,有“腊梅花”香,以故事传说命名,四大名丛之一;本地种,原产于牛栏坑杜葛峰之半崖上瑞香黄金桂天然杂交后代,编号305,有甜花香,以茶树品种命名金牡丹铁观音(母本)与黄旦(父本)的杂交后代,编号220,有兰花香,以茶树品种命名,引进种,省级品种
紫红袍编号303,又名九龙袍;大红袍自然杂交后代之一,以茶树品种命名叶芽红紫小红袍
培育于现代,编号66,品质形似大红袍黄玫瑰编号506,黄观音与黄旦杂交后代中单株选育;以茶树品种命名花香显、易苦涩
瓜子金编号201,以茶树叶片形态命名,叶小形似瓜子;有熟瓜子味,本地种,原产于北斗峰,天游峰亦有同名之树
悦茗香编号101,培育于现代,国家级良种,从赤叶观音有性后代中单株选育,以茶树品种命名
百瑞香编号306,已有百年栽培历史;以成茶香型命名,滋味中夹带粽叶香,香气以甜香为主;本地种,原产于慧苑岩金锁匙编号3,已有近百年栽培史,有花香,本地种,原产于武夷宫山前村(弥陀岩等处亦有)
老君眉
编号118,始于清代,《红楼梦》中提及的武夷茶,以茶树叶片命名。
形长如眉,有粽叶香
金凤凰编号120,培育于现代,以茶树品种命名白牡丹近百年栽培史,有兰花香,以故事传说命名,本地种,原产于马头岩水洞口,兰谷岩有分布
百岁香始于宋代,有花粉香,以成品香型命名,岩壁上刻有“百岁香”三字;本地种,原产于慧苑岩
向天梅以成品香型命名,有梅果甜香,现九龙窠内茶树系1961年种植;本地种,原产于北斗峰
北斗60年代衰老茶树上剪穗扦插、成活;北斗峰的称北斗一号,九龙窠的称北斗二号。
本地种金桂百年栽培史,有桂花香、奶油香;本地种,原产于白岩莲花峰
石乳最古老的传统名种之一;以香型命名,有乳香、花果香、青苔味;本地种,原产于慧苑岩、大坑口一代的名产区
不知春始于清代,学名“武夷雀舌”;武夷岩茶香气最佳的品种之一;有茅草干香、栗子香;本地种,原产于天游峰一带
矮脚乌龙百年栽培历史,有蜜桃香,引入种。
原产于建瓯金柳条始于宋代,有奶油香,以茶树叶形命名
武夷奇种带有武夷山本地香气;又名菜茶,武夷岩茶;最早的品种之一;武夷山当地原野生茶的混生种
梅占始于清代,有梅子味,以故事传说命名,国家级良种,引进种,原产于安溪三洋村
佛手始于清代,以茶树形态命名,有雪梨味;叶片大,软枝,酷似仙人手掌奇兰以茶树品种命名,引进种,上世纪90年代从闽南平和引进,有兰花香
金钱始于清代,以茶树叶形命名,叶圆、小巧,形似铜钱
黄旦始于清代咸丰,原产于安溪罗岩村,以故事传说命名,萌芽早、透天香
毛蟹
始于清末,国家级良种,原产于安溪福美村,以茶树品种命名,有茉莉香
奇茗培育于现代科研品种八仙培育于现代,从诏安县寨坪村,群体单株选育,国家级良种,以茶树生长地命名,有花粉香
素心兰始于清代,原产于天游岩,九龙窠亦有齐名之树;有兰花香
黄奇从黄旦与白奇兰自然杂交后代中单株选育;以茶树品种命名国家级良种
玉麒麟原产于外九龙窠本地种,中生种奇曲培育于现代,以茶树形态
命名,嫩茎与枝干呈“S”型;自然变异胭脂柳原产于北斗峰,本地种,特晚生种
正太阳原产于外鬼洞,本地种,中生种
紫罗兰原产于九龙窠,本地种,特晚生种
醉墨原产于九龙窠,本地种,特晚生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