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与管理模式研究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与管理模式研究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近年来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度实用性的专业人才而设立的研究生教育。为了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质量和效果,需要探索适合的教育培养与管理模式。

其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与管理模式应该注重教师的指导和引导。教师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力量,他们应该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经验,能够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和实践操作。教师可以通过个别指导、论文讨论、实践项目指导等方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同时,还可以组织专业学术讲座、学术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另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与管理模式应该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能力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自主学习和自主终身发展能力的专业人才,因此需要建立一套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育培养和管理机制。可以通过导师制度、论文答辩和项目评审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研究能力。同时,还可以开展学术讨论、自主研究和团队合作等形式,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

总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与管理模式的研究,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能力培养。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培养与管理模式,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质量和效果,为社会培养更多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做出贡献。以上仅是初步的思考和探索,后续还需进一步研究和实践,不断完善和创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与管理模式。

专业型研究生教育模式探究

一、专业型研究生概况 专业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是与学术型学位(aca- demic degree)相对而言的,它也是学位类型之一。培养这类 学生,目的是让他们在具有扎实理论基础的同时,还能更好 地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使其成为应用型高 层次专门人才。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处于同一层次,培养 方式各有侧重,在培养目标上有明显差异。学术型学位是按 学科设立,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于理论和研究,主要培 养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而专业学位是以专业 的实践方面为导向,重视的是实践和应用,着重培养在专业 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专业 学位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学术型与职业性的紧密结合,获得 专业学位的人,主要不是从事学术研究,而是从事具有明显 职业背景的工作,如工程师、医师、教师、律师、会计师等。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在培养目标上各自有明确的定位,因 此,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授予学位的标准和要求等方面 均有所不同。 我国自1991年开始实行专业学位教育制度以来,经过 十几年的建设,专业学位教育发展迅速,取得了显著成绩。 到2009年,我国已设置了法律硕士,教育硕士、博士,工程硕士,建筑学学士、硕士,临床医学硕士、博士,工商管理硕士,农业推广硕士,兽医硕士、博士,公共管理硕士,口腔医学硕士、博士,公共卫生硕士,军事硕士,会计硕士,体育硕士,艺术硕士,风景园林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翻译硕士,社会工作硕士等19种专业学位,基本形成了以硕士学位为主,博士、硕士、学士三个学位层次并举的专业学位体系。目前我 国参与专业学位教育的院校有431个,占我国博、硕士学位 授权单位总数的60%。可以说,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具有中 国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制度。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职业分化愈来 愈细,职业种类愈来愈多,技术含量愈来愈高,社会在管理、工程、建筑、法律、财经、教育、农业等专业领域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专业学位教育所具有的职业性、复合性、应用性的特征也逐渐地为社会各界所认识。与此同时, 从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就业趋势来看,更大量的是走向社 会实际领域。专业学位教育不仅仅要满足现有在职人员的 需要,更重要的是要吸引优秀生源,面向应届本科毕业生, 实施全日制学习方式,培养实践部门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从世界研究生教育发展趋势和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 现实出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大力 扶持和积极引导的发展重点。 二、专业型研究生的教育现状 教育部决定从2009年起,大部分专业学位硕士开始全 日制培养,并发放“双证”,2012年继续推行将硕士研究生教

教育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教育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二、培养要求 1.系统学习和掌握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了解国内外教育管理领域的前沿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具备教育管理研究能力。 2.具备较强的政策分析和决策能力,能够独立开展教育管理研究和进行教育管理决策。 3.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的教育管理实践经验。 4.具备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在跨学科、跨领域的教育管理研究和实践中进行沟通和合作。 三、培养课程设置 本专业课程设置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1.必修课程 (1)教育管理理论与方法 (2)教育经济学 (3)教育法律与政策 (4)教育统计与测量 (5)质量评估与教育 (6)教育人力资源管理

(7)教育项目与财务管理 (8)教育信息化管理 2.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和专业发展方向设置,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课程: (1)教育领导与组织管理 (2)教育规划与发展 (3)教育评估与质量提升 (4)高等教育管理 (5)中小学教育管理 (6)教育与创新 (7)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8)国际比较教育管理 四、论文指导与答辩 学生在培养阶段应参与科学研究项目或实践案例,并选择一个研究方向进行论文研究。学生需选择一位导师进行指导,并完成一篇符合学术要求的硕士论文。 论文答辩由专家组组成,对学生的研究内容、方法和成果进行评审,并提出意见和建议。论文答辩通过后,学生可以获得教育管理专业硕士学位。

五、培养实施 1.教学实施 教学过程既要注重理论学习,又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除了课堂教学,还应组织学生进行实践、实习和科研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习实训 学生在培养期间应参加相关实习和实训活动,通过实践锻炼提高专业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3.导师制度 学生需选择一位导师进行指导,并定期进行学术交流和指导。导师负责学生的课程选修和论文指导,指导学生进行研究工作。 六、培养成果评价 学生还需参与科研项目、实践活动和学术交流,并取得相应成果。此外,学生的论文需通过专家评审和答辩。 七、其他要求 1.学习纪律要求 严格遵守学校的学习纪律,勤奋学习,完成学习任务。不得抄袭、剽窃他人的研究成果。 2.个人素质要求 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专业学位研究生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专业学位研究生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研究 产教融合是指高校根据所设专业,积极与相关生产企业进行深度合作,把产 业与教学密切结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发挥学校的理论教育优势与企业的生 产实践优势,形成科学研究、科技服务相结合的学校与企业浑然一体的办学模式。加快推进产教融合是新时代国家经济社会转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建设知 识创新型企业的交汇点,是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的立 足点,是高等教育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着力点。因此企业与高校合作, 进行产教融合是大势所趋[1]。2019年,《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指出:“积极建设培育一批深度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职业院校、高等学校办学 和深化改革中发挥重要主体作用,在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 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产教融合型企业。”202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 发布《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提出到2025年,以国家 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和社会重大需求为重点,增设一批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类别,将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近年来,上海电机学院能源动力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逐渐扩大。随着专业硕士研 究生规模的扩大,高校面临的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提高专业学位研 究生教育质量。本文以上海电机学院能源动力专业为例,研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 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探索促进高校产教融合、校企协同发展、校企双主体育人的 新机制。 1.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供需协同 上海电机学院地处临港新片区主城区,也是上海市产教融合试点建设高校之一。2019年8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正式揭牌。新片区的发 展迫切需要建立与自由“贸易链”“服务链”“产业链”精准对接的“人才链”,通过与产业发展高度匹配的地方本科院校,培养企业亟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问题研究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问题研究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水平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就业前景。在快速发展的背后,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重点探讨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问题,并分析其原因,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一、缺乏行业认可度 1. 缺乏行业参与。一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与行业需求脱节,缺乏实质性的行业参与。部分企事业单位和行业组织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存在质疑。 2. 学术导向教育主导。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在长期发展中积累了声望和优势,认为学术导向的研究与专业学位教育存在冲突,导致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认可度较低。 为了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认可度,我们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 加强行业参与。各高校与行业组织、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与企业开展联合培养项目,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与行业适应性。 2. 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的调研与研究,结合行业需求,合理设置课程,确保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需求相匹配。重视实践课程的开设,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3. 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师的培养与管理,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与专业水平。鼓励教师参与行业实践、科研项目等活动,增加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师的实践经验。 二、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快,但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已成为普遍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教学资源不足。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需要投入大量的实践教学资源,如实验室设备、师资力量等。但当前许多高校的专业学位教育发展还存在一定的资源短缺。 2. 缺乏教学规划和保障机制。特别是一些新开设的专业学位项目,缺乏成熟的教学规划和经验总结,教学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 3. 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专业学位研究生是职业型人才的培养对象,学生背景和基础知识差异较大。这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挑战。

应用型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探讨

应用型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探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应用型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是高等教育中一个重 要的组成部分,对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研究生阶段,是深化人才培养、推动 学科发展的关键环节。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 求日益增长,应用型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体系面临着新 的挑战和机遇。 应用型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建设旨在培养具有 高度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专门人才,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这对 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研究生培养模式,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推动研究生培养体系不断向前发展。 深入研究应用型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探讨其特点、培养模式、现状分析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对 于促进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改善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应用型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 体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其特点和培养模式的分析,找出存 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从而为优化和完善该体系提供

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通过本研究,旨在为应用型大学全日制专业学 位研究生的培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研究生培养体系的不断创 新和发展,更好地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并为应用型大学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 2. 正文 2.1 应用型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特点 应用型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是一种培养面向社会需求、注 重实践能力、具备一定专业基础和实际应用能力的研究生人才的培养 模式。其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应用型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与理论 研究型研究生相比,应用型研究生更加注重在实践中的应用能力和操 作技能的培养,培养学生能够独立进行实践工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应用型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他 们在学习过程中会注重实际工程项目的参与和实践,培养学生在实际 工作中能够发挥专业技能,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 应用型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对于实际工作的需求更加贴近。他们在培养过程中会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开设相关实用课程,让学生 更好地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 2.2 应用型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与探索

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与探索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为了满足社会的 需求,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各个高校开始不断探索和创新专业硕士学位研 究生培养模式。 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应该注重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与学术硕士不同,专业 硕士的培养目标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与学术研究能力并 不是互斥的。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应该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能够将学术理论应用于实际 问题解决中。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鼓励他们 进行独立研究,并在研究中得到实践锻炼。 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应该注重实践教学的开展。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是为了 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而设立的,因此其培养模式应该更加贴近实际应用。学校可以组织各 种实践教学活动,例如企业实习、实验室实训等,让学生深入实际,了解真实的工作环境,掌握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学校还可以与企业合作,提供实际项目供学生参与,提升他们 的实践能力。 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在 实际工作中需要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领导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思维等。学校可以设置一些修订管理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应该注重学科交叉与融合。专业硕士学位的设立就是为 了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因此学校在培养模式上应该尽量打破学科的限制,进行跨学科的 教学。计算机科学与金融学的结合、材料科学与机械工程的结合等,都可以培养出具备多 学科背景的专业硕士研究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应该注重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的开展、培养 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学科交叉与融合。只有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创新,才能更好地培养出更 多更优秀的专业硕士研究生,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培养模式研究存在的不足目前我省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我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已从原有的学术型人才向复合型、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转变。培养复合型、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正是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使命,而传统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一些不足。①目前我省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河北省近30年三大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迅速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逐渐上升,产业结构从传统的“二一三”结构逐步转变为“二三一”结构。产业结构的转型带动毕业生就业结构发生了转变,就业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相应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科专业、课程和教材等都应根据社会需求相应的调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当前河北省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发展空间受限:生源主要是应届毕业生,其实践能力有限,到企业后不能很快解决实际问题;实践基地规模与高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不匹配,并且实践基地建设则缺乏一定的稳定性,从而导致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培养模式和学术型研究生区别度不大,没有特别突出其职业导向性特征;课程教学方式上,仍然以传统的授课方式为主导,研讨式、案例

教学等方式所占比例偏低。此外,研究生学科布局和专业不是很合理,报考专业不均衡,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例如,河北地质大学研究生招生专业中,金融专硕近几年报考人数较少,会计专硕生源富余,从而导致这些专业毕业生过剩而影响就业。应改革招生制度,扩大招生自主权,实行弹性学制:适当缩小相对饱和专业的招生规模,适当扩大一些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的规模。②目前我省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不适合高校自身特点。培养模式要和学术型研究生区别开来,结合学校特色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凸显专业学位研究生及学校的特点;每所高校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因此其课程体系设置、培养方案制定等应结合学校优势和特点,培养适合河北地方经济发展的地域性专业学位研究生。但是目前一些高校由于缺乏软硬件设施及充分的师资,因此,在制定课程体系及培养方案时受到种种条件的束缚,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很好的提高;导师制度不健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指导教师由学术型研究生指导教师来担任,而学术型研究生指导教师实践能力有限,因此学校应根据学校导师现状促进师资转型,加强导师培训,从导师遴选、培训、考核等方面完善导师制。③目前我省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不能满足研究生个人发展的需求。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综合实际运用能力的研究生。专业学位研究生生源主要有应届毕业生和往届毕业生,其实践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研究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研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点。 相较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更注重培养学生具备实践性、应用性和实 用性的能力,其培养目标是为满足社会、企业和行业对高端专业人才需求,提高国民综合 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 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又称企业联合培养模式,是指高等学校与企业共同为学生提供的一 种复合型、边缘性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学研一体化的重要举措。在这种模式下,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通过实践、实训、实习等措施的联合,共同为学生提供更完善、更系统的人才培养,适应社会、企业和行业的发展需求。 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中,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一方面,学生 通过参与实践,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掌握所学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更好地掌握实践能力,提高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企业也能够通过与高校合作,借助高校的教学优势,招揽毕业生,吸收人才,优化企业的管理和技术能力,并且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另外,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也可以更好地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在现代社会中,求职市场 日益竞争激烈,轻松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已经成为很多人的难题。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可以 将学生与企业紧密结合,让学生深入了解企业,掌握企业核心要素和职位技能要求,为学 生的就业提供更多、更好的选择和机会。 总之,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不仅是高校与企业合作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推进高等教育 研究生教育与社会、企业紧密联系的重要机制。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需要更多的 高校和企业加强合作,建立更为紧密的联系,加强校企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好的人才培养 环境,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挑战市场的挑战,建设更富有竞争力、创新性和适应力的 现代化人才队伍。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随着社会发展和职业需求的变化,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逐渐兴起并发展壮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指针对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员,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提高其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教育模式。本文将探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点和优势。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相比于学术型研究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更加关注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过程中,学生将接受一系列的实践课程和实习经历,通过与实际工作场景的接触,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技巧。这种实践导向的培养模式使得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更快地适应工作环境,更好地为社会和企业做出贡献。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突出专业特长。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注重专业能力的提升。学生通过系统的专业课程学习和实践项目的参与,深入了解和掌握自己所学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培养过程中,学生将有机会接触到最新的行业趋势和前沿技术,学习和掌握相关的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这种专业特长的培养模式使得学生在毕业后具备较高的竞争力,并能够在职场中脱颖而出。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注重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培养过程中,学生将有机会参与各种团队项目和实践活动。通过与

团队成员的合作和交流,学生能够锻炼自己的团队合作和协作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使得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更好地适应团队工作,并能够为团队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注重职业发展规划。在培养过程中,学生将接受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的培训,了解行业就业趋势和职业发展路径。学生将制定自己的职业规划,并通过实习和实践项目的参与,积累工作经验,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这种职业发展规划的培养模式使得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并能够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是针对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员的一种教育模式。其特点包括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专业特长、注重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注重职业发展规划。这种培养模式使得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具备较高的竞争力,并能够为社会和企业做出贡献。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发展将进一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研究生教育校院二级管理的实施与模式创新

研究生教育校院二级管理的实施与模式创新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给学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带来了新的课题。如何更好地适应规模发展,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已成为研究生管理部门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改革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逐渐转变自身职能,适当下放管理权限,实施研究生校院二级管理,越来越得到各高校的重视。 一、实施研究生校院二级管理的现实背景 1.保证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一方面,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年招生人数已经从1978年恢复研究生教育时的1万人增加到2004年的33万人,在校研究生数由1980年的2万人增加到2004年的70多万人,2005年全国在校研究生人数已达到1〇〇万人;有的 学校或院系在校研究生与在校本科生的人数已经出现“倒挂”的现象。另一方面,培养类别趋于多样化,除统一招生的全日制研究生外,高校还存在非全日制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异地联合培养研究生、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等。另外硕士研究生的学制要求也不统一,有的2.5年,有的2年,有的3年,甚至学校内部不同的学科学制也不完全相同。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不断发展和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学校也在不断推进内部各项管理体制的改革,对如何在规模扩张的条件下保证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各高校都陆续出台了积极的应对措施。从学校层面看,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师资力量,招收优秀生源等;从研究生层面看,陆续实施博士生资格考试制度、预答辩制度、论文双盲评审制度、论文质量抽查评估制度等。工作量的成倍增加,给学校研究生教育职能部门(研究生院、部、处)的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

2.发展和深化高校学科建设的需要 学科建设是髙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基础,也是高等学校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存在着 互为需要、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学科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层次、结构和水平。研究生规模的迅速发展,促使学校进一步重视学科体系的规划与建设。由于学科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多种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融合、创新,一批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相继出现。学科数量与学位授权点数量仅仅依靠校级研究生管理职能部门来集中管理,已经不利于学科建设的规范、健康、可持续发展。 3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德育的需要 德育是研究生培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近年来,伴随着高校研究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各高校研究生生源的多样化、人学动机的复杂化比较突出,在当今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专业研究日益艰深、学习与生活中所面临的诸种关系又比过去复杂得多的情况下,研究生所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而现有的德育又缺乏科学性、权威性的考核指标,造成研究生在诚实守信、团结协作、心理健康以及思想素养、人文精神、学术道德等诸方面的表现不尽人意。所以学校在尊重学术自由、鼓励开拓创新的同时,应积极探索加强研究生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尽快构建校院二级研究生德育工作体系,精心规划,分级管理,切实提高研究生的科学素质、学术道德和人文素养,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为学校的改革发展和学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实施研究生校院二级管理的支撑条件 1.构建功能完善的研究生教育教学信息服务平台 研究生教育教学信息服务平台是实施研究生校院二级管理的先决条件。当代信息科学与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化的快速发展,已经在现代高校教育教学领域产生深

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是指为了培养具有高水平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制定的一系列培养计划和教学安排。本文将从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课程、培养方式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培养目标 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以下素质和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1. 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 2. 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能够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 具有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跨学科交叉能力,能够在跨学科领域中开展研究和创新工作; 4. 具有较强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够在国际化背景下开展研究和创新工作。 二、培养模式

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主要包括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种。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主要培养学术研究能力,注重学术研究和理论探讨;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注重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 在培养模式上,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该注重学术研究和实践应用的结合,既要注重理论研究,又要注重实践应用。在培养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 三、培养课程 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课程主要包括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三个部分。学科基础课程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和研究工作打下基础;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本专业的核心理论和知识,为后续的研究工作和实践应用打下基础;选修课程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相关的课程,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 在培养课程上,应该注重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掌握实用的技能和方法,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培养方式 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式主要包括课程学习、科研实践和学术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具备教育技术应用和研究的基础理论和方法,能够在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中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够进行教育技术项目的设计、规划和监控。 二、培养要求 1.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教育技术领域的前沿动态; 2.具备教育技术应用和研究的基本技能,能够分析和解决教育技术应用中的实际问题; 3.具备一定的教育实践经验,能够独立承担教育技术项目的设计、规划和执行任务; 4.具备较强的组织和管理能力,能够在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中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三、培养内容 1.基础课程 1.1教育技术学概论 1.2教育心理学 1.3学习科学 1.4网络教育技术 1.5多媒体教学技术

2.专业课程 2.1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2.2教育统计与测评 2.4教育管理与学校发展 2.5教育信息系统 3.实践课程 3.1教育技术项目设计与实施 3.2教育技术项目管理与评估 3.3教育技术案例分析与研究 四、培养模式 1.理论课程教学 采用课堂授课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引导学生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实践活动。 2.实践课程实训 通过实践课程的实训,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3.毕业论文 要求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选择与现代教育技术相关的课题,进行调研与研究,撰写毕业论文。 五、培养方法

1.教师指导 指导老师要负责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研究工作,帮助他们合理安排学习计划,解答学术和实践问题。 2.学术报告与学术研讨会 每学期安排一定数量的学术报告和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进行学术讲座和交流,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3.实习实训 组织学生到各类教育机构进行实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能力,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评价与考核 1.学习成绩评价 学习成绩评价主要以平时成绩、考试成绩和论文成绩为主要依据,定期进行评价和汇总,给予学生反馈。 2.报告与答辩 要求学生在学术报告与论文答辩环节,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学位授予 学生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学习计划和毕业论文,经学校学位委员会审核通过,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 1.陈红.现代教育技术教程.北京市:高等教育出版社,2024年.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摘要: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一直以学术学位教育为主。为了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大规模调整,教育部自2009年开始设置全日制的专业学位硕士。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应该强调科研水平和职业素养的并重,灵活机动地设置课程和考核机制,扩大社会实践的广度与深度,在实现专业硕士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推动企业和社会的共同进步。 关键词:专业硕士;职业素养;科研潜力;课程设置 我国研究生教育呈现出明显的转型特征,主要表现为由扩大规模转向提高质量,由外延扩张转向内涵发展,由以知识为本转向以能力为本,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属同一层次的不同类型。专业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作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种形式,是相对于学术型学位(academic degree)而言的一种学位类型。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规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其招生途径及培养过程相对于学术型研究生而言更为灵活,但也正因如此,专业硕士教育的发展情况目前也是参差不齐,不少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并未真正实现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的差异化培养,导致专业硕士培养空有其名。笔者根据多年从事研究生教育教学管理及学生工作的经验,提出如下管见。 一、突出职业素养,制定最佳的培养方案 (一)科学设置课程,突出专业硕士的特点 课程设置是落实人才培养的第一步。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获得专业学位的人,主要不是从事学术研究,而是从事具有明显职业背景的工作,如工程师、医师、教师、律师、会计师等。因此,专业硕士的课程体系应以“职业能力”为导向进行设置,既要考虑研究生教育的一般规律,也要考虑其职业特性。 目前,很多专业硕士第一年的课程和同专业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基本一样,没有明显的区别。相对于大多数两年学制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来说,这样的课程设置有些偏离实际。笔者建议将专业硕士的必修课程分为两大类:其一,基础理论课。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旨在为实践领域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其基础理论课的开设应侧重于对某一职业领域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补充和更新,同时需要注重课程知识的宽广性,对该职业领域的发展历史、常见问题及未来的趋势都应做较为全面的讲解,以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理论水平,对理论教育和理论的原创性研究的要求可以相对降低,相应地减少深层次的理论课程。以南京师范大学为例,在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完成的36个总学分中,除去英语2个学分外,有14个学分为公共的教育学方面课程,10个学分为和中学物理教育相关联的应用类课程。其二,技术实践课。技术实践课程的开设是要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技能,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关于这一点,我们稍后做更为详细的说明。另外,可以开设一些选修课程,以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拓宽其知识面,增强其创新能力。同样以南京师范大学物理专业教育硕士为例,我们的选修课程包含大学物理专题选论的物理思维方法论等课程。这些课程模块的设置并不要求完全体现某一学科知识的纵深发展,而是可以根据某一职业领域的需要,将若干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整合在一起,并密切结合专业实践训练。从课程设置上把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区分开来,有利于突出专业硕士的培养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 (2020-2025)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 (2020-2025)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 (2020-2025) 在当前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为了更好地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满足社会对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我校制定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 (2020-2025)。这个发展方案将全面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助力高水平学科建设,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与协同创新。 1.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现状分析 1.1 人才培养模式 1.2 课程设置 1.3 师资队伍 1.4 学术环境和科研评台 从简到繁:通过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发现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为后续提出的发展方案奠定基础。针对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和学术环境等方面的现状进行详细分析,为读者提供了充分的了解,并为提出的解决方案提供了背景资料。

2.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目标 2.1 提升培养质量 2.2 推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3 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2.4 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 在制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时,确定了培养质量提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科交叉融合和产学研深度融合等发展目标。这些目标将成为未来教育工作的指导,为扎实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3.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举措 3.1 改革培养模式 3.2 优化课程设置 3.3 提升师资队伍建设 3.4 打造学科交叉融合评台 具体分析了改革培养模式、优化课程设置、提升师资队伍建设和打造学科交叉融合评台等发展举措的实施方案,以期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提供更全面、深入和有效的推动。 4. 个人观点和理解 4.1 对教育发展的认识

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路径研究

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路径研究 我国研究生教育体系划分为“学术科研型”与“应用实践型”两个相互独立但又相互贯通的部分。不同于侧重学术理论研究的学术型学位研究生教育,专业型研究生教育更加注重实操能力的培养,它是各个国家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20世纪90年代,我国专业型研究生教育开始萌芽。在其近30年的发展中,我国目前已在多个领域设置了60余种专业学位,其中硕士专业学位占比接近80%。目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基本呈现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双轨并行的发展格局,且学术学位的规模已被专业学位赶超。专业研究生教育已然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 然而,专业学位教育体系孕育于学位教育体系之中,因而学术学位的政策制度与教育理念深深地影响着专业学位教育,专业学位教育也更加追求学术培养目标,从而使得专业学位的整体定位过分关注学术特征,缺乏职业特色。基于此,本文通过回顾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分析识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探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改革路径,为相关高校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改革工作提供借鉴。同时,为相关部门制定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提供参考。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与特征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 1.初步探索阶段。1990年,工商管理专业(MBA)硕士学位点的设立开启了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大门。以工商管理专业为起点,我国开始逐渐拓宽专业学位的试点领域,先后挑选了建筑学、法学以及教育学三个学科作为新的试点学科。1992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批准了黄达等学位委员提出的“关于按专业授予专业学位证书的建议”,这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历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完成了从招生到学位授予完整制度框架的搭建[2]。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 摘要:全日制专业学位是相对于学术型学位而言的学位类型,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文章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与学术型及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进了对比分析;从社会认可度、师资、课程设置、实践基地建设和学位论文质量等方面提出加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相关建议,在此基础上提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0.5+1+0.5”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培养模式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日新月异,当前国际竞争的核心逐渐转变为以人才和科技的竞争。任何国家想要在当前国际竞争中取胜,必须依靠优秀的人才教育体制,特别是建立起一个非常发达的研究生教育体系。 研究生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最顶层教育,一直以来都肩负着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重担。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研究生教育飞速发展。1981年,国务院批准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确立了我国学位制度的基础。此后,国家通过不断颁布学科专业目录、成立省级学位委员会、设置研究生院等手段逐渐完善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层次与水平,逐步规范了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管理与运行机制,使得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进入到了一个持续、稳定、快速和健康的发展时期。 然而,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各行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原有的单一学术型学位结构已经不能较好地适应各行各业对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迫切需要大量应用型、高层次、复合型的专门人才。因此,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已成为现阶段及未来培养的一个主要方向。 一、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点 (一)学术型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主要区别 1.培养目标不同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具有职业教育的背景,是为培养特定的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的研究生培养类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以具备从事社会某一类专业或某种具体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为目‘标,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在本学科上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综合运用能力的研究生。 2.培养过程不同 传统学术型研究生培养过程从课程的设置、导师组的指导、教学的组织及论文评价等所有培养环节都是围绕对所研究内容涉及的知识的探究来开展的,体现

硕士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实践及创新-精品文档

硕士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实践及创新 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于由规模发展到质量提高的关键时期 [1]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阶段,其教育质量的优劣不仅事关高校学科的发展、核心竞争力的体现[2] ,而且最终将直接影响到中华民族复兴的进程。可见,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是摆在高等教育者面前的重大任务,研究生培养者必须主动承担这一任务。为此,必须探索不同学科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具体模式,回答“如何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的问题。 近几年来,青岛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针对研究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实验研究缺乏创新性和就业缺乏竞争性等突出问题,在管理方法方式上不断摸索,逐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在此与同行交流共享,以期更好地做好今后研究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一、明确落实“一个目标”,坚决贯彻研究生培养方向研究生教育是顶端教育,事关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和效果。《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硕士研究生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基本目标是指导思想,在理解与实施上需具体化,需要与时俱进,适时调整专业培养目标[3] ,顺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因此,结合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对畜牧业发展的总体需求,青岛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对硕士研究生确定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具有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应技能与方法的科学研究、教学、管理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在具体的研究生管理工作中,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强调“厚德载物”与“天道酬勤”的人生理念、敬业干事与求是创新的科学精神、合作包容与吃苦稳重的做事风格。学科研究生秘书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导师不定期跟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状况,使学生在读研期间,态度端正,目标明确,思想进步,力求上进。近三年来,先后有10 人入党,18 人获得校级优秀毕业生,3 人获山东省优秀毕业研究生,7人获学校“五四”青年标兵,5 人获学校优秀研究生干部,3人获山东省优秀研究生干部,10 人获校级优秀学术论文奖,4 人获省级优秀硕士论文。 二、构建“四重管理”机制,保证教育管理无缝衔接目前,研究生教育管理主要分成国家级、省级、学校或科研院所、学院及导师的多级管理,在这一系列环节当中,科研院所或学院直接的具体的日常管理者。我们学科在具体的管理中,逐步形成了包括学校管理在内的四重管理机制,而其中的导师组和导师环节是管理的核心,起到了上下沟通和协调执行的关键作用,有效的保证了教学研究工作的开展。 1. 明确管理权限,学校重在对研究生宏观管理对于高校研究生教育 管理来讲,随着校院二级管理的普遍实施,明确校院两级的职责至关重要[4] 。青岛农业大学研究生处作为职能部门,负责宏观管 理、统一协调、检查与评估等工作,同时在健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各项规章制度、招生、学位审批、学籍管理等方面其主导作用,

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变革研究

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变革研究 随着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硕士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变化,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变革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旨在探讨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变革研究,以期为进一步优化研究生教育提供参考。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经历了从传统的单一学术型向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然而,现有的培养模式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实践环节、学科交叉不足、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等。这些问题制约了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对当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分析。其中,文献综述主要从理论层面梳理了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发展历程、现状和问题;问卷调查针对在校研究生和研究生导师,收集了他们对当前培养模式的看法和建议;访谈则邀请了高等教育专家和行业领袖,深入探讨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变革方向。 通过调查和分析,我们发现当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实践环节缺乏,导致学生难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二

是学科交叉不足,限制了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方式;三是创新能力培养不够,难以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研究生人才。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加强实践环节,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二是促进学科交叉,建立跨学科课程和科研项目;三是注重创新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学术交流。 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变革对于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变革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政府、高校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政府应加大对研究生教育的投入,为培养模式的变革提供资金支持;高校应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和教育模式创新,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社会各界应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为培养模式的变革提供更多的建议和支持。 本文对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变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然而,由于研究时间和资源的限制,本文的研究还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对象主要集中在某一地区的高校,可能无法代表全国的情况;另外,本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分析和实证调查上,未能对具体的培养模式变革案例进行深入的研究。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拓展研究的范围,加强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高校的研究,提高研究的普遍性和代表性;可以结合具体的案例,深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