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两个顶尖诗人的气质与诗歌风格之比较

合集下载

李白与杜甫的诗人形象及创作风格比较

李白与杜甫的诗人形象及创作风格比较

李白与杜甫的诗人形象及创作风格比较引言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李白和杜甫被誉为唐代最杰出的两位诗人。

他们的才华横溢、作品丰富,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尽管李白和杜甫都是诗坛的巨人,他们的诗人形象和创作风格却截然不同。

本文将以李白和杜甫的诗人形象及创作风格为比较对象,探讨他们的异同之处,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两位伟大的诗人。

李白的诗人形象李白是唐代最具争议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人形象是一个浪漫、奔放、追求自由的形象。

他是一个喜欢独饮美酒、游历山水的诗仙,行走江湖,与世无争。

他的诗作充满了无限的豪情壮丽,展示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自由的人生态度。

李白的诗人形象经常以一个倜傥的旅人出现,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豪情壮丽的抒发。

杜甫的诗人形象相比之下,杜甫的诗人形象则更加沉重、严肃、深思熟虑。

杜甫被誉为“诗史上的国民诗人”,他的作品关注社会政治,抒发对社会阶层的关切和批判,展现了他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为国家忧患的情怀。

杜甫常以一个忧国忧民的士人形象出现,他的作品深入触及社会现实,表达了对时代的担忧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创作风格比较李白的创作风格李白的诗作风格奔放豪放、清新自然。

他的诗行通常长而且自由,运用了很多比喻、形象和修辞手法。

他的作品多以自然景物为主题,描绘了大自然的壮美和自由舒展的姿态。

他的诗作常以欢乐、豪情壮丽的笔调出现,以表达对人生的追求和对自由的渴望。

杜甫的创作风格相比之下,杜甫的创作风格更为深沉、内敛。

他善于运用典故、修辞手法,他的作品节奏感明显,行云流水,往往笔调凝重。

他的作品经常以社会现实和时事为切入点,通过对社会的观察和思考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诗歌主题比较李白的诗作主题更多地关注于对自然的描绘和对人生的追求。

从他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比如《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思念和对自由的向往。

李白与杜甫两位伟大诗人的创作风格对比与分析

李白与杜甫两位伟大诗人的创作风格对比与分析

李白与杜甫两位伟大诗人的创作风格对比与分析李白和杜甫是唐代最杰出的两位诗人,他们的诗作不仅在当时广受赞誉,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李白和杜甫都是杰出的诗人,但他们的创作风格却截然不同。

本文将通过对两位诗人的创作主题、修辞手法和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对比与分析,来探讨他们的差异之处。

首先,就创作主题而言,李白的作品以豪放奔放为特点,他热衷于描绘壮丽的山水景色、豪迈的英雄人物以及自由不羁的生活态度。

他的诗作中常常充斥着对自然的赞美和抒发自身情感的内容。

例如,他的《静夜思》中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以平淡的文字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给人一种宁静和温馨的感觉。

相比之下,杜甫的作品则更偏向于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批判。

他的诗作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世道之艰难,对底层人民的苦难和社会不公进行了揭示和抨击。

例如,他的《月夜忆舍弟》中写道:“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这首诗以边塞军旅生活为背景,详细描绘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与伤痕,表达了对兄弟的思念之情。

可见,杜甫的作品更加注重社会人文关怀和对民众命运的思考。

其次,在修辞手法上,李白多采用浪漫主义的笔法,他擅长以夸张、夺目的修辞手法来表达内心的豪情壮志。

他善于运用比喻、象征、意象等手法,使诗歌充满魅力和感染力。

例如,他的《登金陵凤凰台》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壮丽的山水景色和追求卓越的决心。

相反,杜甫的修辞方式更加朴实而真实。

他着力于描绘事物的本来面目,凭借着扎实的写实功底和睿智的思考,用诗歌告诉读者真实的社会状态,以及每个个体在其中的悲欢离合。

例如,他的《春夜喜雨》中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他用简练的文字描绘出春雨的意义,突出了自然界的自发适应,展现出一种隐含的和谐和秩序。

最后,在语言风格上,李白的诗歌语言具有豪迈奔放、浑厚洒脱的特点,常常采用句句押韵、音调优美的表达方式。

李白和杜甫诗歌风格比较

李白和杜甫诗歌风格比较

李白和杜甫诗歌风格比较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唐代诗歌的乃至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座高峰,我们分别称他们为“诗仙”“诗圣”.他们共同经历了唐王朝由极盛到动乱的历史。

面对这个乱世,他们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诗歌艺术风格和个人性格。

李白诗歌的风格形成于唐帝国最强盛的年代,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

(《中国文学史》)他的诗自由奔放明白顺畅想象丰富气势宏大。

他继承了自《楚辞》以来的浪漫主义传统发展出自己独到的风格。

杜甫的诗歌风格形成于安史之乱时期并逐渐在苦难中成形。

杜甫深入社会并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视写实。

他背负着对国家和民族任务的沉重责任忠实描绘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感受。

杜甫“没饭不忘君”,艺术风格沉郁顿挫.自中唐到宋代以来都继承了杜甫的写实风格.尤其是宋代江西诗派更是杜甫视为宗祖.他的影响力巨大.李白年少时博览群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他还仗剑任侠,“十五好剑术,遍于诸侯”。

(《中国文学史》)他年少是曾广有游历。

这一切都对李白自由奔放的性格形成有重大影响,还直接导致了他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

李白尚武轻儒,轻财好施,喜欢豪饮。

他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又是积极入世的。

他的人格魅力也是别人所不能及的。

杜甫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祖父杜审言是初唐重要诗人,所以对杜甫来说从仕与诗歌都是家业。

他曾对儿子说“诗是吾家事“。

杜甫深受儒家文化教养,终身都有辅佐君王的愿望,又加上自身一生的穷困潦倒,从而形成了他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性格。

他的诗歌也因此偏重于现实主义。

李白终其一生都徘徊在出仕与高蹈之间。

他在《蜀道难》中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种忧虑,他说“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剑阁峥嵘而崔嵬”这可能是对当时政局混乱他抑郁不得志的一种隐喻。

在他的《行路难》中他用“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等太行雪满山”来形容自己艰难处境。

由于当时高力士杨国忠的受宠,贤士都被据在朝门之外,因此他发出了“行路难,行路难。

李白与杜甫的诗歌风格比较

李白与杜甫的诗歌风格比较

李白与杜甫的诗歌风格比较导言中国古代文学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诗人,其中,李白和杜甫被誉为两位伟大的诗人。

他们的诗歌作品不仅流传千年,而且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尽管二者都是唐代文学巅峰时期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诗歌风格却截然不同。

本文将比较李白与杜甫的诗歌风格,并探讨其差异所在。

李白的诗歌风格自由奔放与豪放不羁李白的诗歌风格以自由奔放和豪放不羁为主要特点。

他的诗作充满了奇思妙想和浪漫主义情怀。

李白常用夸张的手法,以表现自己的豪情壮志。

例如,他在《望庐山瀑布》中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是李白常用的夸张手法,通过描述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象,突出了人与自然的较量,展示了他的豪情壮志。

诗人与世界的融合另一个李白诗歌风格的特点是诗人与世界的融合。

他经常通过写作表达对自然和社会的感受,以及自己对人生和世界的思考。

他的诗作充满了对大自然、人类历史和传说的描绘。

例如,在《静夜思》中,他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体现了李白渴望回到故乡的情感,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思索。

杜甫的诗歌风格现实主义与悲剧意识与李白不同,杜甫的诗歌风格更加注重现实主义和悲剧意识。

他的诗作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

杜甫通过写作来表达对社会不公和人民痛苦的关注。

他的诗歌往往带有深刻的悲剧元素,表现出对人生的无奈和悲痛。

例如,在《登高》中,他写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首诗体现了杜甫对时局动荡和人民苦难的关注,通过猿啸、渚清、落木和长江滚滚来描绘景象,突出了他的悲壮情怀。

对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变革杜甫不仅承袭了唐代文学的传统,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变革。

他既受到了先贤诗人的影响,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

他注重对人物形象的塑造,通过详细描写来展示诗人对人物的洞察力和情感表达。

他还注意用诗歌表达社会的不公和人民的苦难,以期唤起读者的思考和呼吁社会的改革。

李白与杜甫:两位盛唐诗人的风格与主题对比研究

李白与杜甫:两位盛唐诗人的风格与主题对比研究

李白与杜甫:两位盛唐诗人的风格与主题对比研究引言盛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黄金时代,出现了很多杰出的诗人。

其中,李白和杜甫被誉为盛唐两大巨星,他们的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李白和杜甫的诗歌风格和主题进行对比研究,以揭示他们在文学创作中的不同之处。

一、李白的风格与主题1.1 风格特点•松散自由:李白善于运用自由奔放的笔触,他的诗歌流畅自然,行云流水。

•质朴浪漫:李白常以世俗之物咏史抒怀,情感真挚、豪迈激昂。

•奇思异想:李白倾向于个人幻想与逸闻轶事相结合,给人以超凡脱俗之感。

1.2 主题内容•吟咏壮美自然景色:山水田园景观为背景,表达与之相伴的人生哲理。

•饮酒作乐:李白通过描绘饮酒、吟诗作乐的场景,表达对人生短暂与忧虑的态度。

•抒发个人感情:李白将自身体验与内心情感结合,表达对命运和社会现实的看法。

二、杜甫的风格与主题2.1 风格特点•严肃庄重:杜甫以较为沉重的笔触表现社会、政治以及人生苦难等方面。

•冷峻理性:杜甫对世事深思熟虑,更加注重明确而理性地表达。

•珠玉之文:杜甫运用精巧而富有韵味的词句,给人一种古朴高雅之感。

2.2 主题内容•哀怨社会动荡:杜甫通过揭示乱世中百姓苦难和社会动荡带来的痛苦,抒发自己的忧国之情。

•叹息历史兴衰:杜甫反思历史记载和皇权威权背后所隐藏的无奈和悲剧。

•展现人性悲喜:杜甫以人道主义关怀和对生活的思考,表达出对人性的渴望和关怀。

三、李白与杜甫的对比•风格上,李白更为随性自由,而杜甫则更加庄重理性。

•主题内容上,李白偏向于个人情感和幻想色彩较浓烈的描绘;而杜甫则注重社会现实、历史背景和国家命运等高度政治化的议题。

结论通过对比研究可以发现,李白和杜甫在诗歌创作中展现了不同的风格与主题。

他们各自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将自己的情感与思考融入诗歌中,成为盛唐时期文学宝库中闪耀的明星。

无论是李白那奔放豪迈之风,还是杜甫那沉郁凝重之韵,都使他们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存在。

杜甫与白居易的诗歌风格比较

杜甫与白居易的诗歌风格比较

杜甫与白居易的诗歌风格比较引言杜甫和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两位诗人,他们在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对他们的诗歌风格进行比较,并探讨其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

一、杜甫的诗歌风格1.抒发社会现实关切:杜甫擅长通过描绘社会现实来表达自己对世事的思考和关切。

2.展示民生苦难:他常以壮丽宏大的语言描述农民、贫困者等底层人民的疾苦,呈现出强烈的社会正义感。

3.表达忧国忧民情怀:杜甫饱含热血和爱国情怀,在他的作品中经常流露出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福祉的担忧。

二、白居易的诗歌风格1.描写闲适生活场景:白居易偏于描绘闲适舒适的生活场景,将自己置身于优雅环境中。

2.表达个人情感:他更注重抒发自己的情感,展示自身经历和感受。

3.追求诗意的唯美:白居易善于运用优美细腻的语言表达诗意,追求田园风光和自然景观的描绘。

三、相似之处1.对现实社会关注:无论是杜甫还是白居易,都对社会现实及人民疾苦有着共同的关注。

2.修辞手法上相似:两位诗人在修辞手法上都运用了类比、夸张等手法,以增强表达效果。

3.具有才华和影响力:杜甫和白居易都是文坛顶尖人物,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声望,并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差异之处1.主题关注不同:杜甫更关注社会问题和国家命运,而白居易更注重个人情感和闲适生活体验。

2.表达方式不同:杜甫执着于真实性和饱满的描述方式,而白居易偏爱留白与虚化,使得作品更具意境性。

3.情感表达方式不同:杜甫的情感表达更为慷慨激昂,而白居易则偏向于浪漫、细腻的情感抒发。

结论杜甫和白居易作为唐代两位伟大诗人,他们的诗歌风格有着明显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无论是关注社会问题还是追求个人情感,他们都在自己的领域内取得了优秀的成就,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们各自独特而又多样化的创作风格,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学遗产。

李白与杜甫诗歌风格的差异及其原因

李白与杜甫诗歌风格的差异及其原因

李白与杜甫,我国唐代著名诗人,其诗歌作品一直以来被人们传颂不已。

然而,对于两位诗人的诗歌风格的差异及其原因,却一直是学术界和文学爱好者们热议的话题。

本文将就李白与杜甫的诗歌风格进行全面评估,探讨其差异的深层原因,并分析两位诗人在我国诗坛上的地位与影响。

一、对诗歌风格的全面评估1. 李白的诗歌风格李白的诗歌以豪放、奔放、豪气干云著称,常常展现出豪情壮志、放浪形骸的个性特征。

他的诗作大多以抒情、叙事为主,情感真挚,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善用夸张手法,以及山水、人物为题材,以形象生动、意境深远的写景手法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诗篇,被誉为“诗仙”。

2. 杜甫的诗歌风格杜甫的诗歌则以抒情写实、坦率率真著称,他的诗作多以抒写社会现实、人生感慨为主题,具有浓厚的人道主义情怀,不乏忧国忧民的政治关怀。

他的诗歌风格清新明快,感情真挚,以拟人手法和丰富的比喻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被誉为“诗圣”。

二、深度和广度的探讨1. 两位诗人的诗歌风格差异的深层原因李白与杜甫的诗歌风格有着明显的差异,这与两位诗人的性格、经历、思想观念息息相关。

李白放浪不羁,个性张扬,有着不可一世的豪情壮志,他的诗歌风格与其个性特征相契合,多以个人感慨、抒发情感为主。

而杜甫则深受社会风云的熏陶,他的诗作常常承载了对社会的深刻反思和对民生的关怀,其诗歌风格更加坦率、真挚,表现了一位有国家情怀的诗人的诗歌风格。

2. 李白与杜甫在诗坛上的地位和影响李白和杜甫都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两位诗人各自独特的诗歌风格与思想观念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李白豪放奔放的诗风,开拓了诗歌创作的新境界,对后世诗人影响深远;而杜甫则在诗歌中关注社会现实,表现出对国家、社会的深情厚爱,被后人誉为“民族的良心”。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李白与杜甫的诗歌风格不仅在形式和内容上有明显的差异,更是由于两位诗人的不同性格与境遇所致。

李白豪放奔放的诗风给人以宏大、奔放的艺术享受;而杜甫的诗歌注重写实,表现了一种深沉、执着的情感,使人在从容、沉静之中,感悟生活的真谛。

李白与白居易的诗歌风格对比

李白与白居易的诗歌风格对比

李白与白居易的诗歌风格对比简介李白和白居易都是唐代的著名诗人,他们各自有独特的诗歌风格。

本文将重点探讨两位诗人在创作题材、表达方式和诗歌特色等方面的异同。

创作题材李白作为“诗仙”的代表,李白擅长表现豪迈、壮丽、奔放的题材。

他常以山水、神话传说、历史事件等为主要创作题材,以豪情洋溢的语言描绘壮丽景象和个人英雄主义。

白居易相较于李白的浪漫主义,白居易更为注重生活琐事和社会情感。

他喜欢运用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来抒发情感,如家庭、友谊、爱情等,同时也对社会现实问题持有关注态度。

表达方式李白李白在表达上以豪放奔放著称。

他善于使用形容词修饰名词、运用夸张手法来强调个人态度和情感。

同时,在诗歌结构上,李白也喜欢运用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法,以增加诗歌的韵律和音乐感。

白居易白居易则更为注重文字的质朴和真实。

他的作品以语言简练、平实自然著称。

白居易善于运用对仗、转换意境等手法来表达情感和思想,并注重抒发个人的内心感受。

诗歌特色李白李白的诗歌具有独特的豪放风采和浓厚的个性色彩。

他运用丰富多样的形象和意象来营造磅礴壮丽的氛围,给人一种豪情万丈、奔放不羁的感觉。

同时,他也将自然景物与人生哲理相结合,展现出追求自由与超越常规的精神追求。

白居易白居易在诗歌中展现了温柔恬静、细腻婉约的风格。

他通过对日常琐事与情感细节的刻画,揭示人文关怀和社会关切。

他主张情感真实、平实自然,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生活真谛的思考。

总结李白和白居易都是文坛瑰宝,他们的诗歌风格在形式、题材和表达方式上存在一定差异。

李白以豪放奔放著称,擅长表现壮丽景象和英雄主义情感;而白居易则更注重生活琐事和社会情感,文字质朴自然。

无论是李白的豪迈与奔放,还是白居易的温柔与细腻,都为我们带来了不同风味的诗歌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两个顶尖诗人的气质与诗歌风格之比较|杜甫|李白李华章诗者,吟咏性情也。

”(宋·严羽《沧浪诗话》)这一句话道出了诗歌作品与创作主体内在的本质的联系。

诗歌创作,从来就是一种情感活动。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毛诗大序)情感表现的丰富性与多样性,源于个人性情的差异,气质的不同。

气质是性情的外现。

古人很早就发现了个人气质对作文的深刻影响。

曹丕说:“文者,气也。

气之清浊有体。

”(《典论·论文》)这就告诉我们,不同气质的人,必有不同面目之文。

因而形成作家的个人风格。

人们常说“文如其人”,根据就在这里。

所以孟子有“知人论世”之说。

清人徐增在《而庵诗话》中也说:“诗乃人之行略,人高则诗亦高,人俗则诗亦俗,一字不可掩饰,见其诗如见其人。

”明代田艺蘅《香宇诗谈》更举例道:“诗类其为人,太白做人飘逸,所以诗飘逸;子美做人沉著,所以诗沉著。

”这“飘逸”与“沉著”一语道破了李、杜二人的气质差别。

正因为李、杜二人在个人气质上截然不同,所以反映在他们的诗歌创作上便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格。

当然,所谓“诗飘逸”“诗沉著”只是就二人诗歌的总体风格而言。

下面将通过对二人诗作的分析来揭示李、杜的不同气质作用于其诗歌创作的具体表现。

李、杜二人的诗歌,向来被看作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两种艺术形态的双峰并峙。

的确,杜甫的诗歌,现实感太强了。

由于深受儒家忠义用世思想的影响,他的目光始终关注着天下苍生、社会国家。

不论是“三吏”、“三别”,还是《丽人行》、《兵车行》;也不论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还是《登岳阳楼》,杜甫所写的无不是那一个时代的民情世态,发的无不是深沉恳挚的家国之慨。

所以,他被称为“诗史”是当之无愧的。

故从诗歌创作题材选择这一角度来看,杜诗的题材显然是比较集中的,稳定的,贴近现实生活的。

而李白身受自由灵幻的道家思想的影响,其诗歌与之明显有异。

李诗以浓郁的浪漫主义为基本特征,其题材是广阔的,多变的,甚至是离奇的。

天上人间、陆上海底、神话历史、梦幻现实,莫非其笔触所及。

如组诗《古风》多咏史之作,其中咏怀了秦始皇、鲁仲连、严子陵、燕昭王等各类历史人物;《远别离》写的则是帝舜与其二妃的凄美传说;《日出行》写的又是鲁阳驻日的神话故事;《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写梦景的绝唱;《蜀道难》更是将历史与现实以及上古的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子夜吴歌》是思妇的题材,《长相思》更是缠绵凄绝的情诗。

而那些结合神话传说来写景抒情的佳作在李白的作品中真是比比皆是,为诗歌抹上了神奇瑰丽的浪漫色彩。

总之,李诗题材较之杜诗明显丰杂多变。

这正体现了李白好动多变的个性,不同于杜甫之沉稳持重。

作为“诗史”,杜诗的长于叙事描写是显而易见的。

杜甫善于将深刻的历史事件、人生经历用遒健形象的笔墨描写记录下来,主体的情感就渗透在其叙事的字里行间,显得比较深沉含蓄。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成功地截取了茅飞、群童抱茅以及夜雨屋漏等几个耐人寻味的场景,进行细致艺术的刻画表现,最后才发出一声长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事显情发,嘎然而止。

《石壕吏》更是以一个目击者的身份娓娓道来。

始终未发一句感叹,最后只写道:“天明语声绝,独与老翁别。

”无限悲愤化为一个凄惨的离别情景,而其艺术感染力有增无减。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是诗人在“世乱遭飘荡”,身经家国灾祸,目睹哀鸿遍野之后的满怀牢愁哀思的集中抒发,但诗人也不愿空口指责,而是让触目惊心的事实说话。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不是比横眉怒目的斥责更理直气壮么?而诗人胸中那股抑郁不平之气,对统治集团内部黑暗的强烈不满,及对国家命运、苍生疾苦的满怀忧虑之情,在诗人笔下表现得异常深沉婉曲。

忧愁郁结,却往往欲吐还咽,柔肠百转,真正体现其“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李诗则是以其强烈的抒情性而动人心魄的。

不同于杜甫的深婉含蓄,李白特别喜欢直抒胸臆。

他的情感往往象火山爆发一样,直接从笔底倾泻出来。

又象滚滚江河一泻千里,给人无限雄浑广阔之感,强烈地激荡读者的心灵。

如《蜀道难》一开首就是一声惊叹:“噫嘘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犹如平地惊雷,令人顿时为之精神一振。

他的《将进酒》《行路难》更是直抒胸臆的典范。

歌哭笑骂,略无掩饰。

而其意气之激越,气势之宏壮,情感之强烈,情绪波动之激烈,与杜诗之稳健深沉恰好形成鲜明对比。

李诗浓郁的浪漫色彩,使李白获得了“诗仙”的美誉;而杜甫则是人中蛟龙,曰“诗圣”。

这又是李白豪迈恣纵的习气与杜甫坚毅冷静的性格的不同反映。

从二人的气质类型来看,李白当属胆汁质,而杜甫无疑是抑郁型的人。

从李、杜二人诗歌不同的命意倾向与表现深度来看,李诗更多地表现的是一种突发性的情感,诗人对于内宇宙及外宇宙的把握是感性的,灵感式的。

而杜诗的理性色彩要比李诗浓厚得多。

所以杜诗之精思独造,为李白所不及。

尤其是在剖析当时的社会现象,以及唐王朝的衰败原因上,杜诗更是精深独到。

如其《丽人行》,揭示的是统治阶级内部的腐朽堕落;而“三吏”、“三别”则揭露唐王朝的黑暗统治。

杜诗对政局国势有着全景式的观照和把握,他总是力图探究揭露社会、国家兴坏成败的深层根源。

而李白对于劳动人民的苦难,往往只是流于同情,很少探究其社会根源。

如《宿五松山荀媪家》,当贫寒的山家跪进彫胡饭时,他只写道:“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完全是即时的一种同情感激之情的抒发。

《丁都护歌》对艰苦服役之征夫亦只慨叹其“拖船一何苦”,“掩泪悲千古”!而别无他辞。

所以在对现实人生的观察体验与思考上,李白显然不及杜甫仔细和深刻。

因此,杜甫是一位具有仁者之怀的睿智的思想家,而李白始终是一位富有同情心的天才诗人。

这是由他们各自不同的个性气质决定的。

从诗歌的意象选择与运用来看,李诗的意象特别的富于变幻和具有多色调。

这一方面源于李诗意象范围的开放性;另一方面,李白诗歌意象的奇幻色彩还主要地得益于他的恣意的夸张和奇特卓异的想象。

如他写时光的易逝,人生的短暂就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木暮成雪。

”其感染力比经典的“逝者如斯夫”(孔子语)要强烈得多;他写山峰之高就说“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黄鹤之飞尚不得过”;他写雪花之大就说“燕山雪花大如席”;他写楼台之高就说“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李白似乎特别喜欢以巨额的数量词来作量的夸饰。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此类句子在太白诗中真是俯拾皆是。

同时,出身豪富,素喜挥霍的李白还特别喜欢物质珍奇的铺张夸耀。

他一喝酒,就要“斗酒十千恣欢谑”,“烹羊宰牛且为乐”,“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他所饰用驱使的器物也莫不是人间珍品:“宝书玉剑挂高阁,金鞍骏马散故人”,“朝天数换飞龙马,敕赐珊瑚白玉鞭”,“龙马花雪毛,金鞍五陵豪。

秋霜切玉剑,落日明珠袍”,“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

盖非此不足以显示其人身份品格之高贵,非此不足以渲染其人气概之壮伟超迈。

世间万物尽可任他纵情驱使享用,却没有任何外物可以驱使高贵的诗人。

这就是天才的李白,自由浪漫的李白。

相形之下,杜诗虽也多有高妙的想象,然其意象还是显得比较质实,这与他始终关怀现实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同时,相对来说,杜甫不象李白那样使气豪纵,他更注重精神上的自娱自适,自我满足。

而对于物质方面的享受则视之甚淡。

这在他的《江村》一诗中得到了充分的流露:“多病所需惟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甚至在宴请好友时,面对粗陋的酒蔬,他也只是报以歉然的一笑:“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客至》)在至交好友面前,他并不讳言自己的慵怠与清贫。

实际上更主要的是诗人更看重人与人之间那一份相知相得的融融情味,而非表面上的殷勤与物质的铺张。

这显然与诗人恬淡的心境直接有关。

杜诗在思想上以精深取胜,而在语言运用和表现技巧上则以功力见长。

杜甫是很注重学力的,他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又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可见他在诗歌的语言运用上非常注重推敲锤炼。

所以,杜诗中往往有许多警策之句,和出人意外的字语。

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之“垂”、“涌”二字,笔力千钧,寓意无穷。

“身轻一鸟过”之“过”和“林花著雨胭脂湿”之“湿”,令后人为之折腰不已。

李诗震撼人心的不是语句的警策,而是情感的热烈与想象的奇特。

所以,李诗最动人的是那些激情磅礴,气度超逸的篇章。

杜甫的诗是靠深厚的功力做出来的,李白的诗是天才的妙手之得。

最后,从诗歌形式来看,李白最擅长的是灵活机变的歌行,最不出色的是格律谨严的七律;而杜甫独具艺术匠心的往往正是他的近体律诗。

这与二人的性格特征有很大关系。

李白的自由放逸的精神,使他不愿拘束于严谨的格律,一旦遭格律限制,他就放不开手脚。

他的创作完全是情感的喷发,随心所欲,兴之所之,诗之所之。

而杜甫注重功力,故写起律诗来中规中矩,得心应手,毫不费力。

概而言之,李、杜二人的诗歌,“太白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以俊逸高畅为贵;子美以意为主,以独造为宗,以奇拔沈雄为贵。

其歌行之妙,咏之使人飘扬欲仙者,太白也;使人慷慨激烈,歔欷欲绝者,子美也。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而其最本质的原因,乃正在于二人气质的不同。

“太白飘逸,故诗飘逸;子美沈著,故诗沈著。

”可谓深得个中三昧。

而千古执着于李、杜优劣之辩者,其症结即在于他们没能认识到个人气质之于其人作品的内在作用。

还是严羽认识深刻,说:“李、杜二公,正不当优劣。

太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处,太白不能作。

”“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沧浪诗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